全文版
  2011.11.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箭毒蛙因寵物交易瀕危 學者籲減少購買

 照片提供:http://www.dendrobates.org/, Jason Brown攝影

IUCN10日發表了最新版本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其中列為易危(VU)的Blessed Poison Frog以及瀕危(EN)的Summers' Poison Frog,兩種箭毒蛙在台灣都買得到,而國際寵物市場交易正是造成兩種箭毒蛙生存威脅的主因,而國內對於野生動物圈養族群的個體辨識及履歷皆未建立完整流 程,學者即表達,對於瀕危的箭毒蛙最好不要買,以減少野外族群的損失。

林務局保育組野生動物科科長林國彰表示,箭毒蛙3種3屬在台灣都列為保育類動物,野外族群不得販售飼養,也不得進出口,只能申請用於教育、研究,並嚴格限制場域,如動物園、研究單位,經申請許可才能擁有。至於寵物店購買箭毒蛙如何證明非野外族群?林國彰指出,人工飼養後的箭毒蛙,鮮豔的色彩會逐漸褪去,毒性也會減少。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野生動物網路交易管不動 林務局1個月內提對策

Yahoo奇摩拍賣網 保育動物產製品禁上架

2011全球保育名錄:紅豆杉瀕危、黑犀牛絕種

生物探勘與生物多樣性的永續利用

以「河」為貴∣河川復育:把流動的生命力還諸河川

作者:陳瑋駿

編按:前一篇我們談到親水空間的重要性。然而,親水空間是絕對必要的嗎?我們發現,國外有許多近城市的河川,都未必廣設親水設施,只為了讓河川擁有自由呼吸的空間、還給大自然應有的隱私權。然而為了讓生命力重回河川,我們還有其他的做法嗎?

河川是流動的水,也是流動的生態系。人類,乃是這流動生態系中的一份子。河川賦予了人類文明,然而出自於擴展文明的需求,人類逐漸以築堤、建壩、自然河道渠道化與截彎取直等水利工程,箝制住河川水體與生態的自然流動性,於是河川從原本的「生生不息」,變成「奄奄一息」,惡劣的生活品質與面對洪患的危機,是人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精采內文

環境信託∣澳洲土地保存組織 號召人民捐款購地做保育

作者:林佳瑾

塔斯馬尼亞土地保存組織(Tasmanian Land Conservancy TLC),是位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 (The State of Tasmania)的環境保護組織。該組織運用大眾的捐款,購買與管理具有生態保育價值,意及瀕臨絕種的生物棲地或稀有生態系的私人土地。

TLC於2001年成立,創立之初僅有五十澳幣的基金,但是在幾位堅定志工的努力之下,該組織旗下的產權在2010年共有175筆(總面積兩萬公頃),更於2009年與2010年獲頒塔斯馬尼亞環境優秀管理獎(Tasmanian Award for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 in the Stewardship category)。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葉人豪

如果沒有去過馬爾地夫,那到高雄的南星園區也可以!中鋼爐石掩埋場,成詭異靑藍色內地海,環保局表示海水和陸地都沒有問題,不過這種顏色的海水還是令人擔憂。同樣是海岸的台東杉原生態公園,管委會鼓勵遊客用「海藻饅頭」餵魚,以免遊客私自亂丟食物,破壞海中食物鏈。

今天的頭條提到箭毒蛙因寵物交易瀕危,但新竹市動物園的動物卻有如難民營一般,因為缺乏經費,動物老死後只好「遇缺不補」,這樣的消極政策,不是市民之福。

爭議已久的遠雄大巨蛋154億的聯貸敲定,為避免引起環保團體注意,銀行團配合遠雄巨蛋低調處理,未辦理公開簽約儀式也不發新聞稿,已經通過第一關,不過,第二關是聯貸合約必須通過北市府備查,才能正式啟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全球淘汰含鉛燃料計畫現在幾乎要成功了,含鉛汽油即將走入歷史。聯合國指出,至少有185個國家已停止在運輸燃料中添加鉛,將來一至兩年,剩餘的國家將進行燃料無鉛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用光與愛照亮台灣人的整體意識

作者:李宜真(舒馬克學院學生)

到英國舒馬克學院( Schumacher College)這個另類的學校就讀近一個月來,內心起了許多深層的反省與觀照。Tom Stoppard在Arcadia中的某段文章段落適切的表達出這些心情。

A door like this has cracked open five or six times
since we got up on our hind legs.
It’s the best possible time to be alive,
when almost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 knew is wrong

自從我們能用雙腳站立後,
這樣的機會之門曾被打開五或六次。
現在是活著的最好時間,
因為幾乎所有你以為你知道的其實都是錯的。

精采內文

 

箭毒蛙因寵物交易瀕危 學者籲建立個體履歷減少購買

本報2011年11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箭毒蛙外表鮮艷體型可愛,是寵物市場的高檔貨。在保育界具有聯合國地位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10日發表了最新版本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其中列為易危(VU)的Blessed Poison Frog以及瀕危(EN)的Summers' Poison Frog,兩種箭毒蛙在台灣都買得到,而國際寵物市場交易正是造成兩種箭毒蛙生存威脅的主因。目前國內對於野生動物圈養族群的個體辨識及履歷皆未建立完整流程,有學者表示,對於瀕危的箭毒蛙最好不要買,以減少野外族群的損失。

這兩種箭毒蛙原分布地都在祕魯的森林及峽谷,在台灣是不可能看到野外族群。CITES(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或稱華盛頓公約)將兩種箭毒蛙所屬的Dendrobates fantasticus 列為附錄二觀察名單,意即在合法授權下,仍可捕捉進行繁殖、飼養、買賣、進出口等交易。

台北市立大學副教授陳建志解釋,IUCN是純粹科學研究做出判斷,但真正具有法律地位的是CITES,然而兩者能否配合得宜,端視各國保育立場。以台灣為例,CITES附錄二的物種,需再搭配《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5條所公告的野生動物保育名單來決定保育等級。

林務局保育組野生動物科科長林國彰表示,箭毒蛙3種3屬在台灣都列為保育類動物,野外族群不得販售飼養,也不得進出口,只能申請用於教育、研究,並嚴格限制場域,如動物園、研究單位,經申請許可才能擁有。

但是箭毒蛙的圈養族群在台灣卻不陌生。在搜尋網站打入「蠟筆小新」、「寬帶皇冠箭毒蛙」,就可看到一連串買賣的資訊,箭毒蛙因外型鮮豔、可愛,讓買家十分動心。只是到寵物店購買箭毒蛙如何證明非野外族群?林國彰指出,人工飼養後的箭毒蛙,鮮豔的色彩會逐漸褪去,毒性也會減少。

林國彰接著說明,進口到台灣的箭毒蛙必須依據CITES國際貿易申請流程完成相關登記文件,由農委會核發才能繁殖、販賣、飼養。這些經過合法管道進口的養殖族群,原則上不會影響野外族群數及生存;反之,則將刺激野外族群的不當捕捉。買家購買時,務必要求店家出示CITES進出口合法准許文件;買家也可以要求複印合法文件蓋上店家印章以資證明。

其實文件證明仍有很多爭議,陳建志即舉例,曾有店家拿出日本提供的證件,說是從日本合法取得的;而文件經過一再複印,真偽難辨。

因此,最好是為每個個體建立履歷,將取得的來源、管道交代清楚。幾位學者都認同野生動物圈養族群的追溯機制建立之必要性,完整的追溯系統才能杜絕非法進口。但是箭毒蛙卻連個別辨識機制都做不到。目前少數幾種野生動物圈養族群已逐漸發展出個體辨識系統,例如鸚鵡已能透過腳環認證,但箭毒蛙只能靠文件證明。陳建志認為,後續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些制度、系統尚未建構完成之前,寵物市場中野生動物的來歷只能自由心證。不過針對兩種箭毒蛙,林德恩表示,飼養門檻高,一般人不容易養得活、養得好,再加上價格昂貴,他認為最好不要購買,也不要飼養。因為買賣將間接刺激市場活絡,也鼓勵店家開發新物種進出口,這些都影響野外族群的命運。「留在野外比養在家裡好。」林德恩如是表示。

目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名錄每兩年修訂一次,兩種箭毒蛙保育等級是否需要調整,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表示,屆時將依照國內專家的意見以及參照國際保育組織研究報告調整。但更重要的是民眾的決心,讓野生動物留在原棲地,或能留給箭毒蛙及所有野生動物一條生路。

 

防堵外來種 部分店家提供回收機制

部分野生動物特別是觀賞魚等水族、兩棲類寵物,飼主無力飼養怎麼辦?林國彰表示,透過對店家的教育宣導,說明外來種逸出、放養造成的社會問題,部分店家已經建立回收機制供飼主利用。
此外,林務局也針對水產放流等廣義放生的議題研擬修法,盡力規勸、防堵,林國彰不諱言,只能將漏洞補小,並重申絕對不鼓勵、也不能放生。
 

 欣賞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以「河」為貴∣河川復育:把流動的生命力還諸河川

不只是親水空間而已
作者:陳瑋駿

※ 編按:前一篇我們談到親水空間的重要性。然而,親水空間是絕對必要的嗎?我們發現,國外有許多近城市的河川,都未必廣設親水設施,只為了讓河川擁有自由呼吸的空間、還給大自然應有的隱私權。然而為了讓生命力重回河川,我們還有其他的做法嗎?

河川是流動的水,也是流動的生態系。人類,乃是這流動生態系中的一份子。河川賦予了人類文明,然而出自於擴展文明的需求,人類逐漸以築堤、建壩、自然河道渠道化與截彎取直等水利工程,箝制住河川水體與生態的自然流動性,於是河川從原本的「生生不息」,變成「奄奄一息」,惡劣的生活品質與面對洪患的危機,是人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面對此景,世界各地的人們逐漸調整過往的不當作為,試圖替河川鬆綁,還給河水與河川生態系自由流動的權利,以換取人與河共生共榮的新相處模式。

圖一:有愈來愈多國家利用河岸的農田構成洪氾平原的一部分,提供河川行水的自由。攝影:marcusjroberts。本圖適用CC-BY授權。還地於河:防洪新思維

過去幾十年間,世界各地的水患愈來愈頻仍。面對氣候變遷,洪水量與發生頻率必定有增無減,未來即使各國的堤防愈築愈高,也難以換來長久的安全。

自古以來與海爭地、不斷發展龐大水利工程的荷蘭,終於在2000年提出「還地於河」的水患管理策略。他們將河流兩岸的堤防向外拓寬,並降低堤防中河道兩側平原的高度,讓河川可以自由改變水道,也能任意在平原上氾濫。荷蘭政府這番作為無非認清了河川本來就是流動的,若要有效改善水患問題,最好的作法便是還給河川流動的空間。

生態工程:恢復河川的生機

此外,德國也早在1998年,針對其國內的布略得河(Brede),進行大規模的復育,像是讓早先遭截彎取直的河道,重新回復彎延的原貌,同時也在河岸復育一些溼地,以發揮淨化水質及滯洪功效。

回復河川自然、多樣的生命力,正是「生態工程」所揭櫫的理念。當我們要改善河川棲地型態,從「零工程」──能不做就不做、將人為工程干擾降至最低的思維開始,到積極的以仿效生態系「自我設計」能力的工程方法,來促進河川的生態復育,都是「生態工程」精神的應用及發揮。

圖二:尼塔河經過生態復育後的現貌。攝影:Christopher Neugebauer;本圖適用CC-BY授權

再以德國的尼塔河(Nidda)為例,這條全長40公里的萊茵河支流,曾是惡名昭彰的高污染河川,兼之水泥化嚴重,成了名副其實的臭水溝。自1990年開始以生態工程來改善河川水質,並恢復自然環境。例如在河岸多栽種植被以減少侵蝕並提供水生動物棲息、在河中利用抛石工法營造多樣的棲地環境並引導水流、把水泥化的僵直河道去除,變成蜿蜒有致的曲流。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尼塔河終於擺脫灰色水溝的形象,展現出綠意盎然的勃勃生機。

生態城市:擴大治水面向

然而,面對河川棲地的污染和破壞,多來自沿岸的人為開發,要恢復一條河川的生態,便不能僅著眼於河川本身的改善,而有更全面的考量,例如集水區的森林保育及污染防治、沿岸城鎮的排污逕流減量等。

以美國的西雅圖為例,為了保護自海邊洄游至此的鮭魚,以打造「友善鮭魚的西雅圖(Salmon Friendly Seattle)」的「生態城市」願景,努力改善河川污染與棲地破壞等問題,當地政府發現,排放至河水中的都市逕流挾帶著許多污染物質,嚴重威脅鮭魚的生存,然而將全部的逕流送至污水處理廠的成本太高了,於是展開了自然排水計畫。

西雅圖政府在當地街道兩側種滿植栽,成為草溝,讓都市逕流得以滲透植被,達致水質淨化效果。此外,當地也設計了稱作「小瀑布(cascade)」的階梯式蓄水槽,它不但能一層層過濾髒污的都市逕流,還可以穩定河川的流量,大大降低對鮭魚的傷害。久而久之,西雅圖的人們發現,原來他們不只友善鮭魚,更在不知不覺中恢復了河川的流動生態系。

民眾參與:保護河川一起來

再以西雅圖為例,為了復育鮭魚,西雅圖針對不同的河川流域量身製訂出不同的鮭魚復育計畫,當地的政府與環保團體甚至提供相關的小秘笈,告訴居民如何在生活中友善鮭魚。

回到台灣來看,嘉義達娜伊谷與新北市坪林的封溪護魚行動,都是動員了當地居民一起來巡守溪流,時至今日,兩地的鯝魚數量不但都恢復以往,該流域的生態也重新找回了生命力。

復育河川,需要宏觀的生態視野

河川的本來樣貌,從來就不只是裝載著水體的水道,而是由各個物種相互交織而成的生命社區。在這環境意識逐漸提升的時代,世界各地的人們慢慢體會到維護生命社區的重要性。畢竟,人類也是這生命社區中的一員,復育了河川,最終受惠還是人類自己,不是嗎?

Top

 

環境信託∣澳洲土地保存組織 號召人民捐款購地做保育

作者:林佳瑾

編按:本年度的環境信託專欄將於這篇文章刊登後,暫告一段落。明年度(2012年)我們將持續搜集世界各國的環境信託相關作法,與大家分享,也歡迎旅居全球各地的讀者來投稿,介紹國外的成功案例。這一次,十分感謝目前在澳洲求學的佳瑾,在百忙之中,完成這篇精彩的介紹,也期待台灣的棲地保育工作能夠集結更多人的參與。

不只國家保護環境  人民也可主動做保育

TLC的Lutregala Marsh濕地保護區(照片來源:TLC網站)塔斯馬尼亞土地保存組織(Tasmanian Land Conservancy TLC),是位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

(The State of Tasmania)的環境保護組織。該組織運用大眾的捐款,購買與管理具有生態保育價值,意及瀕臨絕種的生物棲地或稀有生態系的私人土地。

TLC於2001年成立,創立之初僅有五十澳幣的基金,但是在幾位堅定志工的努力之下,該組織旗下的產權在2010年共有175筆(總面積兩萬公頃),更於2009年與2010年獲頒塔斯馬尼亞環境優秀管理獎(Tasmanian Award for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 in the Stewardship category)。

塔斯馬尼亞州為澳大利亞唯一的島州,其位於澳洲大陸以南240公里,儘管百分之四十的塔斯馬尼亞土地已列為保護區,其境內仍有超過七百種瀕臨絕種的動植物。因此,TLC致力於保護這些未列為保護區但卻具有高保育價值的土地。其策略是保護具保育價值的核心地區,不論其面積大小,建立一個具有生態多樣性資產的自然保育網絡,以長期、永續地保障原生動植物與生態系的正常運作。

跨界合作  推動私有土地加入保育計畫

TLC也積極的與私人土地持有人、其他的環境保護組織以及政府部門合作,以管理保護區的方式經營這些具保育價值的私人土地。

其運作方式有三種:

一、 藉由大眾捐款購買具有保育價值的土地,成立永久保護區(Permanent reserves),由該組織管理。

二、 購買土地加以保護管理之後,將產權轉賣給有環保意識的個人,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之下,在契約中擬定條約,限制未來的使用與管理模式。販賣土地之後的資金所得,稱為循環基金(Revolving fund),TLC可將有限的資金重覆運用,繼續購買其他具有保育價值的土地。

三、 TLC與土地持有人合作(Works with landowners),以合夥關係共同管理保護私人土地的生態價值,並在州政府、聯邦政府與私人公司贊助下,協助保育在私人土地範圍內的重要生態棲地。

TLC位於洛切切灣東北半島的保護區(North-east peninsula of Recherche Bay)(照片來源:TLC網站)

TLC也經由參與政府的保育計畫,共同推動土地持有人加入保護生態的行列。這些計畫包括:私有土地保護區 (Protected Areas on Private Land (PAPL))與塔斯馬尼亞鷹棲地保護 (Roaring 40s Eagle Habitat Protection)。

PAPL於1999年創始,是TLC、澳洲政府的國家保育系統(Australian government's National Reserve System)與塔斯馬尼亞州政府的產業、公園、水及環境部(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Parks, Water and Environment)共同合作的創制提議。經由PAPL計畫,TLC與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合作,訂立保護自然保育系統的契約,目前已有147筆土地參與其中,佔地5,000公頃。

PAPL鼓勵私有土地持有者自發性地與塔斯馬尼亞州政府合作,加入澳洲的國家保育系統,政府會針對生態系與動植物的管理提供建議,為下一代保障該地的自然景觀與原生動植物。
經由棲地保護計畫,TLC與土地持有人合作,致力於保護塔斯馬尼亞楔尾鷹(wedge-tailed eagles Aquila audax fleayi)與白腹海鷹(white-bellied sea eagles Haliaeetus leucogaster)的重要棲地。楔尾鷹其下亞種的塔斯曼尼亞楔尾鷹在澳洲《環境保護與生態多樣性保護法案1999》(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ct 1999)是列為瀕臨絕種 (Endangered),在塔斯馬尼亞僅有約440隻。白腹海鷹也受到相同法案的保護,其狀態在塔斯馬尼亞州政府的《受威脅物種保護法案1995》(Threatened Species Protection Act 1995)列為易受威脅(vulnerable),在該州的野外約有440隻。科學家建議鷹巢周圍至少20公頃不受干擾的森林,是該鳥類永續生存的基本條件。經由該保護計畫,已有428公頃的棲地受到保護,包括9個赤尾鷹與7個白腹鷹的鳥巢。

因為專業而值得信賴與託付

TLC的Flat Rock保護區(照片來源:TLC網站)TLC致力於永續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十年內的保育成果傲人,不但獲得澳洲民眾的信任,更讓一些慈善企業家慷慨解囊,如珍.卡麥隆(Jan Cameron,澳洲戶外用品連鎖店Kathmandu創始人、女企業家)一次捐款460萬澳幣,勞勃與珊蒂.柏維斯夫婦(Rob and Sandy Purves)以及葛蘭.伍德(Graeme Wood)共同捐款超過100萬澳幣,珍.卡麥隆更借款給TLC 1400萬澳幣,讓該組織能從塔斯馬尼亞當地最大的私人伐木公司(Gunns)的產權下購買28000公頃具保育價值的林地,可見TLC的專業經營與值得信賴。

環境信託的方式已在許多國家獲得證明,這些成功的例子不但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讓我們學習,台灣與其他國家在環境保育上的差距,更值得我們省思。

台澳環境保護工作與澳洲的不同,來自於兩國自然與文化的差異。澳洲地廣人稀、自然資源充足,兩千兩百萬人居住在769.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較於台灣的三萬兩千萬陸地的面積,澳洲國民擁有的土地面積與自然資源的比例比台灣高出許多;另外,澳洲人民環保意識較高,環保運動的歷史較久,塔斯馬尼亞的環境保護運動從1966年拯救佩徳湖(Lake Pedder)即有許多環保團體與人士不遺餘力的保護環境,才有今日的成果;再加上政府對於環保團體的補助、西方文化對土地財產比較沒有世襲的堅持,民眾遺贈、捐地、捐款給保育組織的比例相對高出許多。

塔斯馬尼亞與台灣同樣位於島嶼的環境,雖然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與人口密度結構,其成功的環境信託案例仍能提供寶貴的經驗讓我們學習與參考。台灣未來需要適當的文化改革,才能在環境保護上有更重大的突破。
 

Top

 
 

中鋼爐石掩埋場 成詭異靑藍色內地海

摘錄自2011年11月14日TVBS報導

高雄的南星計畫區,裡頭佔地220公頃的內地海,竟然都呈現童話般的鮮豔靑藍色,岸邊還浮出死魚,發出惡臭。化驗後發現裡頭的金屬含量很高,其中鈣質更是高達700PPM,水質呈現強鹼性,原來這裡是中鋼爐石的掩埋場地,爐石的主要成份就是氫氧化鈣,雖然環保局說海水跟陸地都有定期做檢測,沒有污染的問題,不過奇異的景象,已經讓民眾大開眼界。

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江旭禎表示:「海水因為陽光照射折射問題,所以藍色折射率比較大,所以看到藍色。」

原來這裡是高雄南星計畫區,主要用來放置中鋼爐石等工業廢棄物,爐石的主要成份氫氧化鈣,碰上海水結成白色結晶體,加上海水蒸發後,結下的氯化鈉白色結晶體,兩者經過陽光折射,看起來才會是晶亮的青綠色。

高雄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科長徐仲禮強調:「都合乎水域的標準。」

環保局表示,佔地220公頃的內地海,合法申請也定期檢測,四周有7公尺高的堤防,底下舖了特殊材質做隔離,成為封閉掩埋場,但是掩埋爐石的內地海,呈現出童話般的靑藍顏色,還是讓經過的民眾開了眼界。

Top

 

杉原生態公園 餵魚請用海澡饅頭

摘錄自2011年11月15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復育16年有成的台東杉原富山護魚區,每逢假日吸引大批遊客來餵魚,但遊客丟入海中的食物含油量大,反而影響海藻生長速度,破壞海中食物鏈生態環境。當地公園管委會研發「海藻饅頭」販售,不含油又有魚兒喜歡的海藻成分,鼓勵遊客使用,讓美麗的海洋環境永續下去。

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保育員陳世岳表示,今年初發現,遊客丟入海中餵魚的食物不一定會被魚群食用,殘留在近岸區經浪沖洗,海面可見一層油光,即使其他生物後來吃掉這些食物,汙染卻已造成。

陳世岳說,這些食物中的油脂會降低海藻生長速度、破壞食物鏈,後續可能影響其他海洋生態發展。他說,遊客帶來餵魚的食物多數是吐司、麵包,含油脂量本來就不低,但還有人帶油條、披薩來餵魚,令人傻眼。

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為此委請當地人研發製作一款「海藻饅頭」,運用原本就不含油脂的饅頭,加入魚兒的食物海藻,不破壞生態環境。目前在護魚區海域出入口處的阿桐伯檳榔攤就可買到。

Top

 

錢好少 新竹市動物園有如難民營

摘錄自2011年11月15日中國時報新竹報導

全國最老的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是所有大新竹朋友共同的記憶,但裡頭的動物們,可不見得喜歡待在這,因為他們的年預算只有四百萬元出頭,有如「難民營」般,市議員林智堅14日就要求市政府正視動物園的問題,不要讓這「記憶」真正走入歷史。

林智堅昨天在議會質詢時指出,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年度預算只有1千4百64萬餘元,其中人事費用就佔去7成,剩下的動物飼養費和園區管理費僅4百44萬餘元,即使再加上園區維護建設費也只有65萬餘元。

這4百萬出頭的錢,要養活1百種、3百多隻動物,還真是讓愛護動物人士感到鼻酸,就算全花在動物身上,一隻動物也只有1萬多元,跟一般家庭養一隻小寵物相比,在這裡簡直有如難民營,更別說與世博台灣館動輒十餘億元的費用相比。

林智堅表示,新竹市動物園是全台第一座動物園,民國25年就開園了,是所有不論大小老新竹人共同的記憶,但市府寧花大錢、耗資十多億餘元蓋世博台灣館,卻不能花點心思、花點小錢整修動物園,難道真要讓市民美好的記憶真正走入歷史?

動物園主任洪明仕則感慨又無奈的表示,這樣的經費,要照顧好一座動物園,還真是不容易的事,加上近年保育人士的關愛,動物園更不能「虧待」動物們,為了節省經費,只好「遇缺不補」,像是河馬、獅、虎等較大型、花費較大的動物,若是老死就不再進了。只是這樣的消極政策,不是市民之福。

Top

 

遠雄巨蛋 154億聯貸敲定

摘錄自2011年11月15日經濟日報報導

遠雄巨蛋闖過第一關,敲定聯貸案。遠雄大巨蛋BOT案聯貸9日完成簽約,若經明(16)日台北市政府備查過關,銀行團即可開始撥款。

遠雄大巨蛋上周完成聯貸銀行團籌組並低調簽約,總金額154億元,授信期間15年期,授信利率依參考利率(中華郵政1年期定儲利率,目前約1.34%)加碼160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即加碼1.6個百分點,合計聯貸利率將超過3%,並約定利率不得低於2.95%。

遠雄大巨蛋融資聯貸籌組原訂7月中旬屆滿,經台北市政府給予遠雄四個月展延期後,明日屆滿。

據參貸銀行透露,銀行團已在上周簽約完畢,但為避免引起環保團體注意,銀行團配合遠雄巨蛋低調處理,未辦理公開簽約儀式也不發新聞稿。不過,第二關是,聯貸合約必須通過北市府備查,才能正式啟動。

遠雄大巨蛋聯貸案是由兆豐銀、國泰世華銀為主辦聯貸行,華南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及土地銀行等為共同主辦銀行,第一銀行、台灣銀行、彰化銀行及台灣企銀等為參與聯貸行,八大泛公股行庫全部參與。

Top

 

聯合國十年有成 含鉛汽油即將走入歷史

摘譯自2011年11月11日ENS瑞士,格蘭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緬甸黑市所販售的含鉛汽油(Hannah Lynch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全球淘汰含鉛燃料計畫現在幾乎要成功了。根據加州州立大學科學家新的研究,世界各國排除含鉛燃料所獲得的相關健康利益總計為每年2.4兆。

2002年在約翰尼斯堡舉行的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決議,UNEP負責帶領由官方與民間合作的清潔燃料與車輛夥伴合作計畫(Partnership for Clean Fuels and Vehicles),協助大多數發展中和轉型中國家邁向無鉛化。該機構表示,「過去十年,這項活動讓全球幾近達成燃料無鉛化。」

至少有185個國家已停止在運輸燃料中添加鉛,但阿富汗、 阿爾及利亞、北韓、緬甸及葉門等6個國家仍然使用含鉛燃料。將來一至兩年, 這些國家應將進行燃料無鉛化。

聯合國副秘書長暨UNEP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談到,「 雖然世界各領導者和媒體常常忽略對這項全球化的努力的關注, 但汽油無鉛化和主要致命疾病的消滅都是巨大的成果。」

「這將成為過去幾十年中名留青史的主要成就之一。這是民主、官方與民間合作的大勝利。」

汽油用在高壓內燃機中會有自燃傾向,造成受損引擎發出爆震聲。但加入鉛後能防止這情況發生。鉛也用來提高辛烷值讓引擎性能提高。

但含鉛汽油也妨礙排放控制裝置的作用,例如能減少有害物質排放達90%的觸媒轉化器。觸媒轉化器現在是全世界以汽油為動力的交通工具標準配備。

目前已有一連串的添加物能取代鉛化合物,包括芳烴( aromatic hydrocarbons)、乙醚(ethers)和乙醇(ethanol)或甲醇(methanol)。

加州仍准許為賽車添加含鉛汽油。2007年位在加州的含鉛汽油泵。(John Grey拍攝)已開發國家包括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發現從交通工具排氣管中釋放出的吸入性鉛粒子毒性高,所以在1970年代中期就已禁止含鉛燃料的使用。

鉛中毒已名列世界最嚴重環境健康問題之一,而含鉛汽油須對約百分之90的人類鉛曝露事件負責。

加州州立大學科學家在12月份即將出刊的環境健康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中研究顯示,排除全球含鉛燃料所獲得的相關健康利益總計為每年2.4兆。

智力的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降低和犯罪率的減少是其中的利益。研究指出血液中鉛濃度高的兒童更加具有侵略性、暴力和犯罪傾向。

鉛中毒也和高血壓、心理、生理發展遲緩和注意力欠缺息息相關。

一項研究名為「淘汰含鉛燃料所產生的全球利益」(The Global Benefits of Phasing Out Leaded Fuel)發現,如果把受鉛汙染影響較高的癌症和都市化增加的因素列入考量的話,經濟利益也許更加高漲。

北嶺加州大學環境暨職業衛生學系主任也是與蔡彼得研究員(Peter Tsai)共同撰寫這份報告的哈菲爾教授(Thomas Hatfield)表示,「第一份草稿誕生時,我們都覺得這些數字太高了。如何能讓去除汽油含鉛量後所形成的利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4%。這好像癡 人說夢。」

「然而,我們使用的方法在單獨文獻中得到佐證,而且我們的工作也受到一些同領域重要專家的檢視。當檢閱過去幾十年中淘汰含鉛汽油的進展時,我們更適當地應以幾兆的全球利益計算而不是幾十億。」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約有1500萬到1800萬開發中國家兒童,現在由於鉛中毒而腦部遭受永久傷害。

非營利團體「自然資源防禦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是清潔燃料與車輛夥伴合作計畫( Partnership for Clean Fuels and Vehicles)創始會員之一。NRDC執行長彼得雷納(Peter Lehner)說:「這對全世界兒童和家庭來說是個大勝利。拒絕含鉛汽油已為全球各社群打開一扇促進健康和經濟利益的大門。」

雷納和史坦納都說,「但整體而言,對較為清潔的能源所做的努力仍然有條長路要走。當我們為世界趕走一個非必要且有害的燃料添加物時,我們希望激發全球的動力清除仍籠罩世界許多城市的有害柴油汙染。」

史坦納談到現在正著手處理其他對健康有害的交通工具排放物,例如燃料中濃度高到無法接受的硫磺,其仍然在非洲許多國家持續排放。

史坦納說,「然而,再一次重申,這種對環境汙染所進行的挑戰,將對各國家和經濟產生多重綠色經濟效益而絕不是障礙的分析是無庸置疑的。」

Top

 

論壇∣用光與愛照亮台灣人的整體意識

作者:李宜真(舒馬克學院學生)

到英國舒馬克學院( Schumacher College)這個另類的學校就讀近一個月來,內心起了許多深層的反省與觀照。Tom Stoppard在Arcadia中的某段文章段落適切的表達出這些心情。

A door like this has cracked open five or six times
since we got up on our hind legs.
It’s the best possible time to be alive,
when almost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 knew is wrong

自從我們能用雙腳站立後,
這樣的機會之門曾被打開五或六次。
現在是活著的最好時間,
因為幾乎所有你以為你知道的其實都是錯的。

在舒馬克學習居住的反思過程中,自己一路以來與內在靈性的連接和蓋婭大地之母的愛不斷支持自己,勇敢的去衝擊與顛覆自己固有的價值觀與信念,更能謙卑的接受自己所有知道的一切或許是錯的假設。這讓我有機會能超然於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之外,深刻的明白且進入了形成台灣整體意識的關鍵線索。

在台灣,極少數的專家學者或是各行業的意見領袖擁有對於整體世界觀與內在反思的能力。什麼是世界觀?世界觀不單指的是我們對於實體可見世界(如其他國家、文化)的觀點與看法,還有我們對於萬事萬物的信念與價值觀。每個台灣人個別的世界觀構成整體台灣的文化,而這整體的文化與價值又影響下一代個別台灣人的世界觀,如此反覆循環,交叉影響,就再也無法區分何為因,何為果。但我們必須銘記在心,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的關係,及其所顯化的外相表徵。當我們陷入集體意識的盲目時,這覺知能讓我們抽身出來,以更高的角度看見自己與他人與整體(自然)的關係。

台灣是個移民冒險的島嶼。過去兩三百年來,大量大陸沿海居民因家鄉謀生不易,聽聞台灣物產豐隆,冒險度過黑水溝求生存。他們與原始的自然環境、氣候搏鬥,與原住民爭奪土地。大部分的新移民缺乏富足感(所以才離開中國求生存機會)、安全感(在人生地不熟的台灣島到處都是威脅)與對自身價值的認同與連結(離開故鄉,台灣代表的只是暫時的居所,不是自己的家)。這些隱藏在二百年前新移民內心的恐懼與情緒,勾勒出台灣整體意識的輪廓,而一點一滴的塑造出今日台灣社會的整體意識雛形。

富足感的追尋

台灣人似乎需要不斷的賺錢,即是已經到了台灣錢淹腳目的狀態,我們仍不斷鑽營尋找各種能賺錢的機會。但真正的富足是什麼?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同意單只有錢無法帶給我們真正的富足,但長久以來潛伏在我們DNA中的富足缺乏症只讓我們不斷的往錢靠攏。不斷攀高的精品消費正好反應了我們的富足缺乏症狀。而補足缺乏最簡便的方法便是過度消費與過度賺錢(比起經營相互滋養的親子/朋友關係,消費似乎容易的多),但消費與賺錢無法給予我們真正的富足,因此我們陷入了不斷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脫逃(告訴我有多少台灣家庭能在晚上七點聚在一起吃大家一起親手做的晚餐)。

在台灣,對於經濟成長的看法,極少數會考慮台灣島有限嚴苛的天然資源所給予的限制,而因著整體台灣社會的富足缺乏症,我們不斷陷入如何加快經濟成長的僵局中。而更糟的是,西方國家兩百年來因工業革命與石化燃料的運用,快速的累積大量的財富,發展中國家有樣學樣,以為這就是我們所應信仰的方向,忽略了在地農業、社區合作與無污染工業的力量,引進所有的西方思維,使用大量石化燃料,破壞在地經濟的美好,塑造出一個巨大補足台灣富足缺乏症的虛幻經濟體。

當我們願意深刻反思經濟成長這四個字對我們的真正意涵時,我們會看到台灣島人民真正的意識源頭乃為富足缺乏與西方文明模仿症候群。而當我們能夠重新定義「富足」兩字的時候,我們將理解砍掉森林與污染河川將使我們的生命缺乏豐盛與感動,我們不需環保團體的抗爭就能理解國光石化、蘇花公路為何不能興建,台26線阿朗壹古道為何需要保存、松山菸場為何需要森林公園而非小巨蛋。因為富足代表的是我們與所有自然環境相處的和諧之道,沒有滋養我們的土地,再多的錢與百貨公司能給予我們心靈的富足嗎?但我們拒絕聽到那些心裡最深的聲音,因為我們缺乏富足感。引述Tim Jackson 在「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一書中的開場白:「如果必須靠破壞明天的富足來換取,今天的富足將毫無意義」!

IMG_0615IMG_0412

安全感的保護

這深切的不安全感形成了台灣兩黨極端對立的意識源頭。因為不安全感,所以我們得形成黨派,我們得選邊站以保護自己與家人。台灣民眾政治的世界觀很簡單;我們選擇國民黨或民進黨,我們也劃分自己的親戚朋友為國民黨或民進黨,並暗暗決定尤其在選舉期間盡量不與自己政黨理念不同的親戚朋友互動,以免造成衝突。在台灣,除了藍綠兩黨,在內政部登記有案的政黨約有193個,但我想大部分的人連一個名字都叫不出來,更遑論是否理解這些小黨的主張。這不安全感的集體意識在台灣演變成非常極致的狀態,如台灣為世界上少數電視廣播新聞政論節目閱聽佔比超過娛樂電影台的國家。24小時電視跑馬燈不斷從螢幕的四面八方跑出不怎麼新的新聞,轉到哪一台的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為競爭收視率,電視台不惜以灑狗血的方式報導二元劃分的集體對立畫面,並對於對手政黨的所有一切永不停歇的熱切攻擊。

我們缺乏中間地帶的空間。雖然每當選舉時,往往都會出現藍綠各黨積極爭取所謂「中間選民」的新聞標題,但這龐大的中間選民卻沒有中間政黨可選(主要是因為媒體壟斷加上台灣人陷入二元對立的意識型態中,大部分的人對於其他眾多小黨無法瞭解),到最後大部分的中間選民只好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配上感覺(如某黨執政後修復家中附近的自行車步道或某黨下台後覺得經濟變差等模糊理由)兩黨擇一或乾脆放棄投票。

千萬不要小看這二元對立對我們個人與集體社會的深遠影響。顯化於外境的重大事件如兩百年來的漳泉械鬥、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等,到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不安全感,與其外顯於個人的行為迴圈。想想我們是否常在心中盤算在同事、鄰居間,誰是自己的咖?誰不是?誰是自己喜歡的?誰是討厭的?誰在會議上會支持自己的發言?誰會反對?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因為極大的不安全感與二元對立,我們無法信任別人能公正的論述正反意見,在會議上,在討論會上,我們因為自己的提案無法通過而感到失望,我們失去真正傾聽他人,融合他人意見的機會。我們從未想過共同創造(co-create),從未想過我們其實都是互相依存的(inter-dependent),我們無法想像與自己理念完全不同的人合作其實能創造出更大的可能性。台灣的社會缺乏開放接納的論述(discourse)環境,我們對於公共政策的冷漠與一無所知,無法監督政黨的表現與資源分配方向,一如往常,我們不願瞭解超越事件表象的實相,我們只選擇自己相信的對與錯。然後簡單的把世界劃分為二,繼續在一與二中擇一。

Satish Kumar(印度裔),舒馬克學院創辦人,今年已經75歲了。他最廣為人知的「事蹟」是在26歲那年為抗議核能於軍備防禦的不當使用,徒步從印度經歐洲到美國,遞交「和平茶」給蘇俄、法國、英國與美國總統。這趟旅程他徒步行走了13,000公里,沒有攜帶任何金錢與食物,所有的一切都是靠沿途善心人士的幫助。舒馬克的學生能有機會每兩三個禮拜與他在壁爐前一起生火談心,第一次的分享時他說, 「當我們能真正的疑除二元對立在我們內心的位置時,我們變的輕盈、彈性、客觀與接納,我們才能真正看見深藏事件中的各種面向而去深思對於土地、靈魂與關係的適切解答」。

自身價值的認同與連結

一個佈滿移民的島嶼對於土地的認同的薄弱想而易見。過去兩三百年來,從大陸的新移民充盈著返回大陸故家鄉的思維,尤其是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整體台灣政策的設定與公共建設都處於「暫時性」的假設,我們缺乏在地生根的遠見與計畫。另一方面,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被視為落後的表徵,就像大部分國家對待在地原住民的態度一樣,我們驅趕原民,剝奪原民舉行儀式的權力,然後用漢人的思維管理他們,自以為救贖者。

我實在不想陷入政黨對於解釋「台灣人」這三個字的意識型態中,但我們仍必須勇敢去看見自己與這片生長土地的價值認同與連結,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真切理解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而能對於這個滋養我們的世界、這個宇宙奉獻出自己的心意。而自身的價值認同不可能獨立於國家民族的認同之外,這不斷循環的迴圈形成整體台灣社會的現狀。

依學著統計,台灣2300萬人口中有90%出生於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之後,而其中又有大約85%出生於台灣,這些數字顯示超過75%的台灣民眾能被定義為「道地」的台灣人(生於台灣,長於台灣)。很顯然的,我們已經不是移民國家,即使我們仍保留大陸祖籍的傳承,我們更急切的想尋找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的根源。

對我來說,台灣真正美好的文化價值來自於共生與融合。何其有幸,我們的土地如此豐足多樣,地景如此多變曲折,人民如此友善純樸,靈性啟蒙如此親近易得。當我們能真正看見自己的獨特價值,我們便能以更寬廣的心接納島內的各個族群,但同時又能以平等的態度和其他國家、民族共同學習(而不是盲目的模仿或一概認為別人的文化比較好)。我們能夠堅定的表達出自己的信念與價值,同時又能尊重團體中不同的聲音論述,這是台灣人民能在國際發聲的最佳定位。因為愛與尊重,我們理解並認同自己為世界公民的一員,並做出屬於世界公民的行動。如此,我們真的需要加入聯合國或金錢外交來取得國際地位嗎?當有一天,地球的國家邊界崩解,我們不再需要劃分自己的國籍、種族、語言之後,台灣將會因為對於自身與周遭世界的強大連結而成為新的典範。而這也是地球是否能夠邁向新時代的關鍵。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愛與感恩不斷湧現。對於滋養我長大的家庭、台灣、地球,我願意不斷的提醒自己反思回饋於台灣整體意識與個人意識對於地球演化的關鍵角色。我將時時反思抽高,回饋最大的愛與光於所有的一切萬事萬物。這就是我們能為這塊土地作的最大貢獻。

讓我們一起用愛與光照亮台灣人的整體意識。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葉人豪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