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8







近期活動

「海事。珊盟」2011台灣珊瑚礁體檢成果發表暨志工同盟會
【錯了,也不能停】從花蓮「吉野驛事件」談台灣氾濫的道路工程
紅樹林生態與保育學術論壇
【成功旅社‧百看溪州】老照片展(12/3~12/31)
一個不一樣的跨年
2012亞成鳥計畫冬令志工招募 邀請您一同陪伴青少年飛在山的學校(1/18-2/6)
Mountain NEXT, 引爆探險力!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第六期野地教育輔導員培訓招募(1/11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境資訊中心「新聞摘錄志工」 強力徵求中!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12/15截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土地徵收條例修法破功 12日農民重回凱道

鐘聖雄攝

備受關注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在未經立法院委員會逐條討論下,11月11日國民黨立院黨團決議將行政院版、民間版兩個版本逕付二讀,失去了在委員會 中 經透明公開程序充分討論的機會。立法院將於12月12日啟動朝野協商,接著進入表決,趕在14日休會。各地反土地浮濫徵收農民今天來到立法院,要求土地徵 收條例不應草率過關,同時宣布,下周一,凱道見。

兩版本是否在委員會中討論,關鍵差別在於委員會是公開討論,錄影、錄音,外界得以監督;且透過逐條討論可協商出一個較好的版本。一旦逕付二讀即進入朝野協 商,協商不公開、流於密室討論。而一旦協商破裂,就直接進入兩版本逐條表決,基於國民黨的立院優勢,行政院版內容闖關機會很高。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土徵條例六大堅持、民間官方超級比一比!

吳院長 說好的華山論劍呢?

土地徵收不是錢的問題 農團:停止浮濫圈地才正港

土地徵收修法慢吞吞 國際連線聲援農民

透視中國環境∣讓虐待動物的影視作品歇菜

作者:陸序(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

因「虐馬《三國》」的事件在網路上持續發燒,網民們開始自發的檢舉中國過往影視作品中,出現的虐待動物行為。例如在舉報賽夫導演於1995年的影片《悲情布魯克》時,網友Andanta 說「貌似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去看的….為了拍戲,還把一匹馬推下懸崖活活摔死,……總之,一群小P(屁)孩在那裏看得囧囧的,看老師們的表情,也都一臉黑線。所謂血淋淋的愛國主義教育!」

另一個刻印在80後年輕人記憶中的例子,是大約15年前,很多中學都曾組織學生看過的電影《犬王》。網友寫道:「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那條真誠的軍犬:叼走了炸藥包,並迅速跑離人群,直到炸藥在狗嘴裡炸開……但那時的觀眾恐怕怎麼也沒想到,爆炸場面是真實拍攝,那隻狗就是在奔跑中被炸成了碎片。」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伴熊成長(三)

作者:楊吉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曾任特生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小熊九月齡的某一天,大夥兒小心翼翼地把牠們移入半開放的森林空間,以食物誘出搬運籠,經短暫探索後立即竄入灌木叢消失不見,仔細索尋才發現牠們已爬在樹上,並靈活地在樹林中移動,忽隱忽現。看了此景,心裡雀躍著,好像帶牠們走向牠們本來的生活空間。此時,在筆者身旁的王穎老師輕聲地說:「在那裡可以看到台灣黑熊在樹上的情形啊?!」,似乎,我們已充滿希望地向前踏上一步!

這個空間恰似牠們的天堂,從地面到樹冠、從林緣到林內、從高大的樹幹到細小的樹枝或搖晃的藤蔓,牠們都來去自如。人類怕碰觸的咬人貓對熊來說沒什麼作用,多刺的黃藤勾住了皮膚但勾住不了牠們的行動,因為,牠們有繭化的足底、靈活的利爪、粗糙的被毛、厚實的皮膚、矯健的身軀及快速的刮傷癒合能力,天生是活躍於森林中的動物。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國際環保團體日前發表「2012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趨勢、排放程度及氣候政策等三大面向,結果台灣的排名微幅退步了。喊了這麼久的環保治國,怎麼反而退步了呢?環團向總統候選人提出環境能源政策意見書,列出16項環境政策的最低標準。在COP17當中為了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想出了很多策略,他們討論到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的「REDD +」計畫NASA科學家再發現「超級地球」,該行星距離地球600光年,大小約是地球的2.4倍,均溫為22℃。是迄今在太陽系外發現可能最適合未來人類居住的星球。移民外星是否可行還不知道,所以還是好好珍惜地球吧。澎湖旅遊業者想開發無人島觀光,已經摩拳擦掌,開始造新船、買大巴士、蓋豪華飯店,這是不是讀者您想要的玩法呢?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土地徵收條例修法破功 12日農民重回凱道

「環境報導」2011年12月8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備受關注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在未經立法院委員會逐條討論下,11月11日國民黨立院黨團決議將行政院版、民間版兩個版本逕付二讀,失去了在委員會中 經透明公開程序充分討論的機會。立法院將於12月12日啟動朝野協商,接著進入表決,趕在14日休會。各地反土地浮濫徵收農民今天來到立法院,要求土地徵 收條例不應草率過關,同時宣布,下周一,凱道見。

鐘聖雄攝

兩版本是否在委員會中討論,關鍵差別在於委員會是公開討論,錄影、錄音,外界得以監督;且透過逐條討論可協商出一個較好的版本。一旦逕付二讀即進入朝野協 商,協商不公開、流於密室討論。而一旦協商破裂,就直接進入兩版本逐條表決,基於國民黨的立院優勢,行政院版內容闖關機會很高。

昨天包括苗栗大埔、後龍灣寶、中科三期后里曾面臨土地不當徵收農民在立法院前舉行記者會,提出「土地徵收條例」的六大堅持:

1.貫徹優良農地保護、維持國家糧食安全:堅持特定農業區不得徵收
2.建立實質公益性、必要性評估標準:堅持必要性、公益性評估明確標準
3.建立實質人民參與機制:堅持實質協議價購程序、落實人民參與的聽證制度
4.落實完全補償原則:堅持由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客觀評估市價
5.建立明確安置規範:堅持發給合理遷移費,安置因徵收而無屋可居者
6.矯正區段徵收惡法:「預標售」開發方式於法無據,立即停止。公有土地利用應回歸土地法正當程序,刪除配餘地得任意標售、標租、設定地上權的規定

徐世榮:逕付二讀 民主羞愧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土地徵收是對於人民工作權、財產權、是基本人權的剝奪,因此土地徵收必要相當謹慎,要符合六個前提要件才能進行徵收,政府也應從保障基本人權的角度來看待土地徵收問題。

六個要件包括:符合法律規定、公共利益、必要性、比例性原則、一定要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最後才是完全補償。這六個前提要件缺一不可。但行政院提出的修正版本只符合第一個要件而已,其他五個要件全都沒有符合,結果這個版本竟然被逕付二讀,「我非常痛心,這種民主是羞愧的。」

徐世榮透露,日前針對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拜會內政部長江宜樺,他回應願意修改草案容,徐世榮表示,江宜樺同意在朝野協商時,將上列的「六大堅持」列入討論,「我們要幫助政府、立法院把土地徵收條例的要件修進去。」

馬英九總統已下令黨團,包括「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在內的土地五法本會期必須通過,因此目前看來行政院版強行過關的機會很高,民間意見納入的幅度應很微 小。徐世榮呼籲,如今兩黨都拿公平正義做為競選主軸,「那就請你們拿出良心、拿出具體的行動力量,好好修改土地徵收條例草案。」

下周一(12日)朝野協商時,晚間6點半,上千農民將重回凱道,要求政府正視反對土地被浮濫徵收的心聲,同時邀請三黨總統候選人到場。

鐘聖雄攝

農民:惡法不修 百姓的財產有什麼保障?

鐘聖雄攝灣寶農民張木村表示,苗栗縣假借開發之名強徵民地,包括灣寶、大埔,毀田滅地,但縣長劉

政鴻家的土地在高鐵特定區,別人的房子拆光光,他家的土地就保留,他也知道土地被徵收是很痛苦的事,「當政者應將心比心,自己覺得痛苦的事不要強加在百姓身上。」

土地正義大聯盟發言人黃國書要求停止浮濫土地徵收。苗栗大埔自救會葉秀桃表示,大埔農民至今還未拿回農地,還有四戶未協商完成,「反對政府強徵我們的地,這跟土匪沒有兩樣。」

未協商完成的四戶之一「張藥局」彭秀春拿出土地權狀說,吳院長答應原屋保留卻跳票,「權狀在我手裏,土地卻變成縣政府的(強制徵收,徵收費強制提存),我每天提心吊膽過日子,惡法不修,百姓的財產有什麼保障?」

民間版、行政院版主要爭議:

過去民間與政府關於土地徵收條例最大的爭議有三點:(1)徵收案公益性與必要性 (2)如何讓人民充分參與 (3)達成共識後的徵收價格。表面上看起來,兩個修正版本都回應了這三點訴求,但仔細對照卻存在關鍵性的差異。如下:

徵收案公益性與必要性

關於徵收的公益性、必要性,過去都由政府說了算,但多數徵收案卻被質疑假公益之名,因此建立一套客觀的評估標準變得相當重要。兩個版本其實都列出了評估標準的大項,包括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永續。差異在於民間版本在大項下增列了細項,讓評估標準更加明確。

另外,過去的徵收(特別是工業區開發)常被質疑土地資源有限,如尚有閒置空地,就不應再徵收土地。因此民間版本增列「無其他適當之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 可利用」,才得徵收私有土地。行政院版則無此規範。過去中科管理局也好、苗栗縣政府也好,受到質疑時都一再強調工業區已無閒置用地,既然如此那加入這個規 範不正好符合雙方的意願?

特定農業區保留

過去一年,包括馬總統、行政院長吳敦義都承諾,為了在2020年將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因此特定農業區應保留不徵收。兩個版本都提到了對特定農業區的保護,民間版本明確指出「特定農業區不得徵收」,例外只有國防、水利等重大急迫者可考慮例外。

但行政院版卻開了許多後門,讓特定農業區的保護有形同虛設之嫌。例如,行政院版指「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不得納入」,但例外項目包含國防、交通、公用事業、環保事業、公共衛生等,項目之廣。就以環保事業為例,事業廢棄物垃圾掩埋場也是環保事業,那可以設在特定農業區嗎?

而最大的爭議在於行政院版本加入「經行政院核定的重大建設所需者,不在此限」。眾所周知所謂重大建設者編定浮濫,而且政府片面決斷,過去引發最大爭議的開發案幾乎都是國家重大建設,包括國光石化、中科三期、四期…等。」這項如沒有明確評估,保護特定農業區的修法等於沒修。

促進人民參與

為了尊重被徵收土地人民的意願(不只聽取意見),兩個版本都加入了人民參與的部分,行政院版本是:「應以書面通知所有權人陳述意見」。民間版本提出較有法 律依據、也較嚴謹的方式,就是舉行聽證會。依過去經驗,人民陳述的意見通常不了了之,反對被徵收也沒用,因此如果修正案還是停留在聽聽意見、而未進一步規 範如何處理這些意見,離真正的參與只怕還很遠。

土地徵收委員會的公開透明

內政部的土地徵收委員會是徵收程序的最後一關,然而這個委員會長久以來密室討論,不開放民眾參與、媒體也不得採訪,握有大權人民卻無法監督,而且組成委員官派委員高達六成。因此民間版本要求委員會組成應至少有三分之二、包含各種不同領域的民間委員組成。

要促進土地徵收委員會的公開透明,委員組成是基本的要件,另外也應類似環評會、區委會等審查,納入公民參與以及公開媒體採訪。

完全補償

價錢只是土地徵收最末端的問題,當前面所提的各項都被照顧到了,再談價錢才合乎正義,因為只有在買賣雙方都有交易的意願時,進一步才會談到價錢,如果農民不願意被徵收,何來買賣?

而就算行政院版願意改為「市價徵收」,但何謂市價?卻是由地方政府調查,並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如今許多土地徵收案都是由地方政府發動,如果再由地方政府調查、評議,是否能取信於民,也留下許多不確定性。

而民間版本的做法較為客觀,規定需用土地人應委託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進行查估,再提出全部估價報告由中央主管機關做為審議的參考。由中央主管機關而不是地上主管機關審議,相較地方政府也較能站在客觀的立場。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透視中國環境∣讓虐待動物的影視作品歇菜

作者:陸序(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

編按:「歇菜」,北京俚語,意指「沒有討論餘地的要求事物停止」。

之前,「虐馬《三國》」這個詞語不斷出現在中國的網路和電視新聞中。這是由於電視劇《三國》在拍攝過程中有大量的爆破、戰爭戲碼,令6匹馬死亡,8匹馬發瘋致難以復原的程度,在該劇導演高希希得意地敘述下,掀起中國民眾和記者一波波對該劇的批判與網友發起的拒看、抵制的聲浪。

對得起民族的好戲?

早先接受記者採訪時,高希希強調,為了營造戰爭場面中的重量感與力度感,以及馬戰中強大的衝撞力量,在3百多天中,「戰馬都是神經高度緊張。關機後他們報告有8匹戰馬瘋了,人一上去牠就驚,就起揚,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調理回來。拍戲後期也是,有些戰馬只要一聽見我的聲音喊『開始!』,馬上就掉頭往回跑,聽起來很有趣,但這也說明連馬都繃不住了。」

高希希說:「中國本土的馬像驢,不太像馬。我們從新西蘭一下找了50匹純血馬,而且還隨時進行補充,我們的馬在拍戲中一共犧牲了6匹,瘋了8匹,連馬都受不住了,你想想大概是什麼樣的一個戰爭場面吧。」在拍攝火戲的時候,劇組為了做出更大的效果,6匹馬因而嚴重燒傷,劇組對其進行安樂死。然而,高希希把動物演員的慘死作為宣傳的噱頭,並一再強調「我們非常有信心,這會是一部能對得起民族、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自己的好戲。」已引起觀眾的反感。最諷刺的,是該劇的製作公司名字正叫做「小馬奔騰」。

導演在媒體上公然炫耀虐待動物的行為,在報紙與網路上引發的討論延燒數月,由北京的記者們所組成的「動保記者沙龍」更是發起了「文明的呼喚」倡議書,請全國影視演藝界人士秉持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影視作品的製作過程中,慎用、善待動物。

血淋淋的愛國主義教育

因「虐馬《三國》」的事件在網路上持續發燒,網民們開始自發的檢舉中國過往影視作品中,出現的虐待動物行為。例如在舉報賽夫導演於1995年的影片《悲情布魯克》時,網友Andanta 說「貌似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去看的….為了拍戲,還把一匹馬推下懸崖活活摔死,……總之,一群小P(屁)孩在那裏看得囧囧的,看老師們的表情,也都一臉黑線。所謂血淋淋的愛國主義教育!」

另一個刻印在80後年輕人記憶中的例子,是大約15年前,很多中學都曾組織學生看過的電影《犬王》。網友寫道:「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那條真誠的軍犬:叼走了炸藥包,並迅速跑離人群,直到炸藥在狗嘴裡炸開……但那時的觀眾恐怕怎麼也沒想到,爆炸場面是真實拍攝,那隻狗就是在奔跑中被炸成了碎片。」

15年後的現在,《犬王》導演姚守崗被電視台邀請做節目。在講到如何拍爆炸戲時,姚守崗說:「為了讓表演顯得更加真實,我們給一隻訓練有素、屢次立功的軍犬,綁上了真實的炸彈;在鏡頭前,它奔跑著被炸成了碎片……多年來訓練和培養該犬的那位戰士,看到如此真實的鏡頭後,哭得死去活來……」順著上述導演的說法,影視劇作品為求真實感、觀眾愛看,虐/殺動物似乎是無可避免之惡。然而很多觀眾面對導演的辯解都不買帳。看了姚守崗這期節目的觀眾崔岩說:「最可氣的是電視台,導演講完之後還反覆播放狗被炸掉的場面,我眼淚一下子就掉下來了。」搜狐網友也表示「要按此導演的論調,是否再來一次世界大戰更為真實?」

影視暴力對觀眾的負面影響

《三國》劇組面對來自各方的指責後承認,所有導致馬兒死傷的畫面,其實都是電腦特效可以做到的效果。然而,影視作品中接連出現傷害動物的例子實在是層出不窮:

顧長衛導演的電影《孔雀》灌鵝摻了老鼠藥的水導致鵝慘死、郭寶昌導演的電視劇《大宅門》裡有何賽飛飾演的姨太太九紅用枕頭悶死小貓的全過程、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亦被網友舉報缺乏珍愛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網友表現出來的憤怒,證明這些傷害動物的作品不是人人愛看,而且,更對心智正在發展中的孩童形成負面影響。導演為自身行為所做的種種托詞,無異於污辱了現代觀眾的鑑賞能力與道德水平。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莽萍發表文章表示「觀眾的趣味也是被塑造的。新版《三國》製造了什麼趣味?至少在對待善良無辜的馬這件事上,劇組製造的是殘忍無情和廣泛的虐待。」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的蘆荻老師接受採訪時則說:「電影是虛構的,那麼一些殘忍的場景為什麼不能虛構,輕輕帶過。影視劇是更敏感的,它面對大眾,在影視劇中這麼做,也算是公開宣揚暴力。」

在1966年一個以對動物殘忍與暴力為主題的正式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84名被控告暴力犯罪者的囚犯在生平裡,對動物殘忍一直是暴力行為最強的一個前科項目。1970年代美國聯邦調查局研究了連環殺人兇手與其他性犯罪殺人兇手,發現這些暴力罪犯中有36%的人談到曾在幼年時代切割殘害及折磨動物,46%的人則說青春期做過這些事。可見得虐待動物與暴力犯罪的關係,早已受到普遍重視。

專家指出,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對動物形成一種強烈的態度,這態度也不太會再改變。現代的都市孩童很少有機會在動物的原生環境中認識牠們,容易把影視廣告或其他媒介所表現的動物觀/動物形象當作是「自然/正常」。所以,影視作品中渲染或所謂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暴力,可能已經傳達了錯誤的價值觀,污染了年幼觀眾的心靈,更置影視倫理於不顧,也違背了中國現行的《電影管理條例》與《電視劇審查管理規定》中,影視作品中不可載有「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或「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的規定。

仁愛精神的復興

魯迅曾對北京街頭活剝羊皮時,總圍了一圈張著嘴巴,痴痴呆站的看客進行描述。現在,雖然不容易見到活剝羊皮的場面,但是年輕一輩甚至知識份子惡意虐待動物的新聞卻是令人聞之色變。從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到北京動物園潑熊硫酸、女性護士以高跟鞋踩碎幼貓腦袋並且把錄像傳上網路……這些不出幾年就將要為人父母的青年,都讓大眾對社會的未來感到不安。

可喜的是,雖然中國還沒有動物保護的基本法,但《動物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卻也已經出爐,正在向大眾徵求意見,起草專家稱保護法在10年之內可以通過。「虐馬《三國》」事件後,大眾也注意到,在動保法的專家建議稿中,就有影視劇中動物表演的相關規定以及「傳播虐待動物影像罪」。

由民間團體舉辦的第一屆「促進中國動物保護立法論壇」在9月初的北京落幕,會中邀請許多中外專家和身在動保第一線的團體代表參與,探討動保法在中國的急切需求和具體的操作過程。莽萍老師在論壇上,談及中國古代對動物的同情和道德實踐,比方「在唐代,每年有1百天以上,普天之下斷屠,不准屠殺動物,也不許撒網捕魚。每年1百天以上的斷屠日,是幾乎3百年沒有間斷的傳統!」

相較之下,有些民眾以為立法保護動物完全是西方國家的概念,其實,卻正是因為我們遺忘或丟棄了文化中,既有的對生命的尊重,才有這樣的誤解。回頭再看《三國》與其他虐待動物的影視作品,它們並不是在技術上落後於人,而是在背後缺乏一個仁民愛物的關懷。當高希希想在新媒體上一展長才,表現一段歷史故事與歷史人物的卓越胸襟時,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忘卻了中華文化「仁愛」精神的惡例。

別再沉默了,行動起來吧!

*長期關心動物權議題的台灣著名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說,許多愛看電影的人自認為是自由主義者,但對動物漠不關心。所謂的自由主義者往往有其局限。

*台灣在1998年動物保護法正式上路的前後,有1984年王童導演的電影《策馬入林》令演員馬如風活活將馬砍死,2007年還有李康生導演的電影《幫幫我愛神》把魚弄得半死不活端上餐桌……虐待動物的影視作品也是不勝枚舉!

*2009年四月,台灣立法委員、民間團體聯合推動「廣電三法」修法,禁播戲謔及殘殺動物影像。報告中指出台灣一些電視節目嚴重剝削動物福利,造成動物痛苦外,更散播錯誤的生態保育及生命教育訊息,長遠的影響著社會大眾對待動物的態度,特別是處於可塑期的兒童青少年。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伴熊成長(三)

作者:楊吉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曾任特生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建立人與熊連結的初期,誘熊入籠不成,屋頂也是小熊逃脫的地方。(楊吉宗 攝)大籠舍是半開放的森林空間,屬於近自然的棲地,從低矮的灌木到高聳的喬木參雜其間,週邊約長40m寬60m,圍以2m高的烤漆板,範圍內之樹枝幹若延伸到圍籬外者予以修剪,或於其樹幹厎部以烤漆板包住,使小熊沒有攀爬的著力點,以防攀越,另外,圍籬內亦附設了小水池及水泥涵管。

於是,我們麻醉了小熊,做了健康檢查,並在小熊身上戴上附有發報器的頸圈,先讓其先行適應並於必要時作追蹤用,預定一、兩週後把小熊移入半開放的森林空間。

自然的空間 恰似小熊的天堂

攀上樹頂,山蘇是牠喜愛休息的地方。(楊吉宗 攝)小熊九月齡的某一天,大夥兒小心翼翼地把牠們移入半開放的森林空間,以食物誘出搬運籠,經短暫探索後立即竄入灌木叢消失不見,仔細索尋才發現牠們已爬在樹上,並靈活地在樹林中移動,忽隱忽現。看了此景,心裡雀躍著,好像帶牠們走向牠們本來的生活空間。此時,在筆者身旁的王穎老師輕聲地說:「在那裡可以看到台灣黑熊在樹上的情形啊?!」,似乎,我們已充滿希望地向前踏上一步!

這個空間恰似牠們的天堂,從地面到樹冠、從林緣到林內、從高大的樹幹到細小的樹枝或搖晃的藤蔓,牠們都來去自如。人類怕碰觸的咬人貓對熊來說沒什麼作用,多刺的黃藤勾住了皮膚但勾住不了牠們的行動,因為,牠們有繭化的足底、靈活的利爪、粗糙的被毛、厚實的皮膚、矯健的身軀及快速的刮傷癒合能力,天生是活躍於森林中的動物。

築巢、休息

台灣黑熊是善於利用環境棲息的動物,幼小時選擇籠舍角落或棲架相互依偎而眠,短暫的休息則各自為之。半開放天然林裡的涵管,終於在雨天也看到牠們的利用,樹洞或洞穴本是野外熊隻所常用的。

雙胞胎幼熊於地面角落相依而眠。(楊吉宗 攝)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獨立性的養成,在自然的環境,兩姊妹睡覺就沒有相靠在一起,通常就地取材席地而眠。在樹上,利用折下之枝葉置於枝幹交叉處,並以身體躺一躺、壓一壓,完成一個巢位約需十幾分鐘,一次或分次完成。巢位的形狀有點下凹,但並不完美,可睡就好。

樹上處處可見到簡易的巢位,高度在8~14m不等。所築的巢也沒有專一使用性,可相互使用。巢位雖多,晚上睡覺時兩隻小熊並不會相離甚遠,互為知道對方所在。在地面上的築巢行為也一樣,拉藤、折枝、壓實,研究人員首次近距離觀察到了黑熊築巢實況。利用天然的窩巢最省事省力,山蘇是躲在上面睡覺或休息最自然的窩巢。同一樹幹上下的山蘇,可分別由牠們居住,共享自然的空間。小熊們似乎到處都可休息,地面、灌叢、巢位,只要認為安全、不被干擾,掛在樹幹上一樣可安枕無憂。

補充多樣性食物 增強覓食及獵捕能力

儘管半開放的空間有天然的食物存在,但畢竟能讓小熊果腹的食物還是不足。野外黑熊攝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約占80%左右,我們提供共約210餘種植物之根、莖、葉、花、果等,各部位都有可能取食,觀察結果以選食果實較多。此時正值秋季入冬之際,不同植物之成熟度亦有異,少數未成熟的果實也吃,多數還是較喜好成熟者。熊隻嗜食的食物有趨向能量較高者,甜度較高者亦為其所嗜好。

熊隻是機會主義覓食者,堆放的食物容易被遇見而探食,但撒在樹叢間或樹枝上的食物,有時走了幾趟才發覺而食之。但放置在山蘇上的,竟可發覺而爬上取食之。小熊也會自行到處探索食物取食,有時候看不清楚牠究竟在吃什麼,可能包根莖類或小昆蟲,吃的「喀嚓」有聲,似乎津津有味,顯示小熊對野外食物自己已有選食的能力。

熊隻為雜食性動物,因此我們嘗試另提供動物性食物約三十餘種。小熊對大多數常見的昆蟲接受度很高,幾乎遇到就會捕食,但對具保護作用異味的昆蟲,如台灣紅星天牛〔Rosalia (Euyhatus) formosa conviva〕,含在口中嘗試後就棄之不食,日後遇見也沒捕食。在半開放森林內小熊們會展現其覓食本能,到處嗅聞找尋朽木,以爪刨挖內含的鞘翅目幼蟲而食之。位在樹冠上約30m高的舉尾蟻巢,亦可順利發現並取食。捕食能力隨年齡增大而有進步,雞或兔等小型脊椎動物均可以獨立迅速捕獲。

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小熊與小豬就是個例子。在小熊還沒進駐半開放的森林之前,小豬就先進駐,俟小熊移入兩、三星期後,小豬仍佔據了涵洞棲身,二者相安無事。約兩週後,研究人員發現小豬背上有幾個抓痕,才知道並非小熊對小豬沒興趣,而是抓不到,雖然先前母熊曾教過,可能技術還不嫻熟。後來,才在兩隻小熊合作之下捕殺成功,血腥的物競天擇呈現在眼前。小熊對獵捕到的動物,若一次沒全部吃完,會將剩餘的以土或樹枝葉掩蓋之,呈現了「埋食」行為,餓了再來吃,也有把剩餘的獵物拖拉到樹枝幹上,樹上的巢位常是被利用作為享受獵物的好地方。

提供多樣性食物讓小熊自行覓食。(楊吉宗 攝)

人與熊的連結 小心為要

每當有人到半開放的森林之前,小熊早已知有人來臨,經驗告訴牠們,人來了,食物也來了,因為管理者幾乎每天都來,在其翻越圍籬進入時,小熊早已在圍牆下等候。這種反應,若在野外必定嚇壞了人,並可能產生人與熊的衝突,這也常是野放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熊一直想靠近人,特別是饑餓的時候。為要避免熊隻見到人就趨前索食的習性,飼養施了小策略,以「調虎離山」之計,一人先空手或攜帶空袋子由一邊進入,小熊自然靠過來,翻開空袋子或拍拍口袋,表示裡面沒有食物。另一人悄悄從另一邊把食物帶入並撒放於各處,俟小熊過來時,人的身上已無食物,讓小熊有「不是有人就有食物」的印象。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Top

 
 

2012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台灣排名微幅退步

本報2011年12月8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莫拉克期間屏東大水成災。(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國際環保團體日前發表「2012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Results 2012, CCPI 2012),針對58個受評比國家部門別溫室氣體排放趨勢、排放程度及氣候政策等三大面向進行評比,我國今年整體得分為49.0分,較前一年50.2分微幅降低1.2分,總排名第50名較去年降低3名。

另根據同步發表的「2012年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指標」(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2012),評估我國易受極端氣候如洪水、暴風的衝擊影響,列為190個評比國家之第44名,屬於容易遭受天然災害風險之前25%。

上述指標由看守德國協會(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於6日公布。

在針對我國(Chinese Taipei)的所有評比指標項目中,計有「部門別趨勢-道路運輸」、「部門別趨勢-國際航空」、「部門別趨勢-住宅」、「再生能源趨勢」、「減量目標績效比較」、「能源-再生能源」、「每單位初級能源消耗所產生之CO2量」、「人均初級能源消耗量」及「每單位GDP的初級能源消耗量等8個項目得分提升,其中「部門別趨勢-國際航空」得分提升12.5分,排名由第30名進步至第15名,提升15個名次。

若以溫室氣體排放趨勢、排放程度及氣候政策三大面向進行評析,分別退後1名及進步2名,氣候政策面向(國際政策、國內政策)則表現較為弱勢。環保署解釋,這主要是我國溫室氣減量法尚未通過,以致氣候政策面向分數降低。

看守德國協會在南非氣候綱要公約會員國大會會場,回答我國代表團人員提問時表示,日本3月11日發生東北大地震後,世界各國多重新檢視其能源政策,德國隨即於5月底宣布2022年核能廠將完全除役即為其例,而台灣到11月期間才對外公開新的能源政策,未能於該協會打分數的9月截止日前提供,而影響該面向之績效表現。

針對2012年「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指標」評估我國易受極端氣候如洪水、暴風的衝擊影響,列為190個評比國家之第44名,屬於容易遭受天然災害風險之前25%;環保署表示,這顯見我國地理環境位置所面對的高風險及脆弱度,更須正視全球氣候變遷與暖化所帶來之重大挑戰。

環保署指出,目前正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作業,並陸續完成建立溫室氣體先期減量相關政策,如先期暨抵換專案、認證與查驗機構及查驗人員管理機制、由環境影響評估法監督,規範開發單位依循規定取得減量額度及登錄平台等配套措施,未來法案通過後,相關政策可以順利銜接。另外,我國碳密集度自2009年的0.0187kg CO2/元降至2010年的0.0179kg CO2/元;2009年的排碳總量亦較2007年為低,顯示經濟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呈現脫鉤現象。

Top

 

環團提環境能源政策意見書 要與總統候選人對話

本報2011年12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環團提出環境與能源政策意見書。距離總統大選不到一個月時間,環保團體於昨(7)日提出「環保團體對總統候選人的環境與能源政策意見書」,列出16項環境政策的最低標準,提出課徵能源稅調降所得稅、推動再生能源取代核電廠以及反對石化業擴廠等議題。環團也將於11日揪團拜訪3黨總統候選人,台灣環盟秘書長李卓翰表示,這是總統不能迴避的環境責任。

台灣環保聯盟前會長高成炎表示,每當要求核電廠停機,台電標準回答就是電價會漲,他形容這是「恐嚇政策」。事實上,台電對於核電成本無法交代清楚,雖聲稱核電成本每度0.66元,但從後端處理基金1度0.17元回推得出1.7元,並不如台電所說的便宜。

高成炎指出,政府長期以來的低能源價格政策只便宜了用電大戶,大部分的電都是工廠用電,電價卻比民生用電低。台電說要漲價,應先取消用電大戶的優惠。環團要求課徵能源稅,調降所得稅,如此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台灣有再生能源法,卻未積極推動,高成炎認為應成立再生能源推動委員會。

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提出2025年讓再生能源達到18%,替代掉發電量14%的核電廠,以達成「非核家園」。環保團體則基於福島核災教訓,要求2015年達成此目標。「核災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誰都不知道何時會發生」因此,高成炎認為能早一天解除核電廠算一天。

高成炎說,台灣在再生能源上有許多選項,例如太陽能、地熱以及黑潮。雖然有人質疑太陽能沒有太陽怎麼辦?他認為,沒有太陽基本上用電量不高,台灣都是在夏天午後為用電高峰。或者如學者所言,在龜山島附近開發黑潮能,1度電成本都在2元以下。也有學者研究發現宜蘭、台東蘊藏的地熱是核四的9倍以上,每度電也都在2元以下。

環團也要求將核災的緊急疏散範圍比照日本劃為30公里。福島核災之後,日本將原本10、20公里的疏散範圍,擴大為30公里,台電仍只規劃為8公里,還說已經比之前3公里增加1倍。除此之外,高成炎已提出要求所有核電設施,核電廠以及儲存設施所在地,都應由居民舉辦公投同意才能設置。

最後,高成炎表示,環團將一本初衷反對石化業擴張,未來二氧化碳、電、水不但應零成長,更應朝負成長發展。他說,政府規劃2025年碳排量回到2000年標準是不夠的,應於2016年降到2000年、2025年降到1990年,世界各國都以1990年為減碳標準,台灣也不應落後。

李卓翰預告,11日將由10幾個環保團體以及金山、貢寮核電廠當地居民代表搭著「環境與能源宣傳車」,拜訪3黨總統候選人,要未來的總統把環境與能源政策說清楚。

核污染心酸酸 達悟族發表聲明

蘭嶼反核自救聯盟也針對核輻射外洩發表聲明稿,提及30年來,達悟族人與核廢輻射共處讓太平洋黑潮帶上的綠寶石,淹没在核廢輻射外洩的死亡帶上。而核輻射浸染了水源,在種殖芋頭、地瓜的土壤上擴散生根,讓達悟人的皮膚潰爛,身體內部神經異常,骨髓血脈長滿病瘤。可是達悟族人嘶喊的聲音無人聽見,聯盟要求3黨總統候選人救救蘭嶼美麗的小島。

Top

 

【德班會議觀察】護森林抗暖化 有何不對?

作者: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全世界各國的官員與專家們為了對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想出了很多策略,包括清潔發展機制、碳交易、碳捕捉與封存、能源標準、促進低碳的再生能源等等,他們也想到了可以保護森林,利用森林來把碳貯存在木材、土壤與其生態系中。

3日德班的反暖化遊行中反對REDD的團體。(謝雯凱攝)

經過多年討論,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的巴里氣候大會(COP13) 中確立要擬出「REDD」這個機制,全文為「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實施的對象為發展中國家,談判工作小組這幾年來持續地研擬條文。而 REDD在2009年延伸範圍,在氣候變遷公約的談判中正式進化為「REDD +」(讀作 REDD Plus) ,也就是再加上保育、永續森林管理與加強碳匯。

各個保育組織、人權組織認為,依照過去多個國家圈地造林計畫、種植油棕等各種森林計畫的 經驗,屢屢出現單一種植、惡意侵犯原住民權益、無法將利益帶給部落社區的情況,所以紛紛呼籲REDD+在未來必須明訂保護權益與生物多樣性的條文 (Safeguards),保障生物多樣性、原住民權益、社區參與和政策資訊透明度。2010年氣候大會(COP16)產出的《坎昆協議》曾答應要納入保 護條文,而在今年德班大會(COP17)第一周結束之際,我們從釋出的REDD+談判草稿中欣然見到上述的各要點均已經納入,這讓森林保育團體普遍給予肯定。

REDD+似乎成為解救森林並對抗氣候變遷的好牌,又可以作為已開發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永續發展的功德,無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 家都對REDD+頗為熱中,每年的氣候大會上都成為最熱門的保育主題,在COP17會場可以看到各國攤位都突顯出REDD+先期計畫的相關成果,著重在保 育、改善當地經濟狀況,以及社區培力這幾個好處。

各保育組織則持續在監督全球REDD+計畫的執行,特別是相關條文的進度,但不同團體 有不同的態度。國際保育組織多要求強化保護條文,關注的焦點大致有幾個:減碳成果與保育成果的查核機制與準則、仰賴森林生活的社區與原住民權益不得受到侵犯、接受REDD計畫協助的發展中國家也該有相應的國家森林保育政策、社區經濟發展、多方參與,以及政策透明度。有些團體提出應該注重婦女參與及其權益, 相關政策須有性別敏感度。

除了上述各點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特別提及REDD+未來的財務來源問題,據估計相關計畫每年需150-400億美元的 規模,WWF建議要在綠色氣候基金成立一個REDD+的專責窗口。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說帖中對REDD的要求是,應在各國相關REDD+的政策 與行動中,納入對貧窮民眾有益的策略(pro-poor approach),談判代表應關注如何測量、報告與查核REDD+的成果,因為這攸關減量成效,還有資金投入的效益。

反對REDD+ 的團體主要為原住民權益組織,以及國際森林聯盟(Global Forest Coalition, GFL)。6日在COP17的周邊會議上,GFL的執行長 Simon Lovera 以染了一半毒的蘋果來譬喻,她說,當REDD計畫提倡者咬了沒有毒的那一半蘋果,並嘗到美好滋味,但我們並不知道剩下的一半有沒有毒。她提出幾個 REDD+華而不實的「童話」:會尊重原住民權益、會找得到基金投資保育、會帶給社區美好的經濟前景。在開場時撥放的一則影片也提醒大家注意,許多私營企 業積極投入REDD+,還打算納入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的體系中,但若非利之所趨,為何會有這麼多企業虎視眈眈;世界銀行積極支持REDD+也讓他們警覺,因 為類似世界銀行這種國際投資中介的機構,多年來持續資助毀滅森林的開發計畫。

筆者私下詢問Simon,對於REDD+目前談判草稿中列 有原住民權益條款有何看法,她表示政府可能都說一套做一套,難以監督落實與否。國際森林研究中心(CIFOR)的Louis Verchot在部落格上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舉例來說,萬一有國家做出的決策違背原住民的要求,(在條文中)沒有明確指示該怎麼處理,或該怎麼做這些決策。

REDD+的相關文件,相信會順利在這兩年定案,並開始在全球發展中國家推展,初期會有許多試驗計畫先進行。這顆蘋果到底有沒有毒,不久的未來便可以看清楚。

【延伸閱讀】
第一周週末釋出的REDD+談判草稿」1-Dec-11
Newly released draft REDD+ text is robust and emphasises transparency but fails to address verification, says CIFOR scientist》2-Dec-11 Forest Blog
WWF對COP17的立場文件》Nov-11 WWF
坎昆氣候會議:新阻止濫伐機制章節談判 前景樂觀》梁守道 7-Dec-10低碳生活部落格
阻止濫伐 靠金援伐木業?》王茹涵 27-Apr-10低碳生活部落格
Global Forest Coalition全球森林聯盟
UN-REDD Programme-聯合國REDD計畫
REDD-Monitor 持續監督REDD的網站,並蒐集相關新聞與評論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現超級地球 或可住人

摘錄自2011年12月7日蘋果日報報導

科學家再發現「超級地球」!美國航太總署宣布,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發現的一顆系外行星,可能適合生物居住。該行星距離地球600光年,大小約是地球的2.4倍,均溫為22℃。若以環境條件論,它是迄今在太陽系外發現可能最適合未來人類居住的星球。

NASA科學家2年前首度透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發現「克卜勒22b」(Kepler 22b),後續觀察證實它是行星,且隸屬於適合生命發展的「適居帶」。它也是科學界目前在太陽系外發現所有類似地球行星當中,最可能供未來人類居住的地方。

科學家在《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發表研究,指「克卜勒22b」質量約為地球的2.4倍,距離地球600光年,每年有290天。它與其恆星的距離,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少了15%;而其恆星散發的光熱比太陽少了25%,因此該行星溫度宜人,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目前研究團隊還無法確定它是主要由岩石、氣體或液體組成。研究員布魯奇說:「我們確定它位於適居帶區域,倘若上面有地表,就將有宜人的氣溫。」

同時科學家也開始有系統地替可能適合生物居住的系外行星「編目」。波多黎各大學「行星適居性實驗室」根據地球相似度指數、適居帶距離等指標,替700顆可能行星做出分類評比,結果發現僅47顆可能適合居住,但其中30顆屬於衛星。該實驗室主任梅德茲說:「這些評比的一項重大成果,就是讓我們能夠針對系外行星做比較,從最適合生物發展,排到最不適合的。」

Top

 

開發無人島旅遊 姑婆嶼、東西吉島、東西嶼坪列入

摘錄自2011年12月8日中國時報澎湖報導

相中澎湖無人島觀光開發的潛力,澎湖旅遊業者摩拳擦掌作準備,造新船、買巴士、蓋飯店樣樣來。

澎湖群島有大小90座島嶼,有人島19座、無人島多達71座,有些面積小到當海水一滿潮整座島就淹沒了,而且大部分連在地圖上都找不到。

澎管處長張隆城表示,姑婆嶼、東吉島、西吉島、東嶼坪、西嶼坪等小島過去曾經有人居住,如今慢慢荒廢,島上還留有可用設施,這些最值得開發,澎管處也特別列為重點經營,將協助業者一起開發。

澎湖旅遊業者強調,近年來澎湖旅遊型態逐漸改變,大型旅遊團數量減少、自由行散客人數增加,遊客們喜歡自由自在輕鬆走,如果再開放無人島觀光勢必造成新炫風。

看好無人島觀光市場,澎湖旅遊業界大手筆展開預備動作,明年至少有四家民宿要開張、機車出租業開始下訂單、十多輛嶄新觀光巴士要開進港、遊艇業者陸續造新船,還有旅行社不惜斥資上億元,將打造豪華精緻的海景度假新旅店。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