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12.14







近期活動

暴雨新紀元之城鎮治水研討會
2011台灣森林驗證介紹與推廣活動─永續台灣‧森林驗證展
催生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博物館暨防災教育館可行性探討研討會(12/16截止)
演講:鯨豚聲學研究與應用
【錯了,也不能停】從花蓮「吉野驛事件」談台灣氾濫的道路工程
催生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博物館暨防災教育館可行性探討研討會
年年有魚-海洋保育從海鮮選擇開始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12/15截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藻礁依文資法列冊追蹤 桃縣3年無進展

藻礁內部孔隙多,可棲藏多種生物,在藻礁四周的水域,也是海洋生物生息繁衍的重要棲地。(圖片來源:陳靜榆)

中油桃園煉油廠遷廠觀音事件發酵,讓沉寂多年的藻礁保育問題,終有機會浮上檯面。桃園外海充滿珍貴藻礁,但長期來工業開發,藻礁被切割的零零碎碎,多處甚至無法有生物成長。即使2008年已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列冊追蹤,但3年來,桃園縣政府仍原地踏步。

特生中心研究員表示,原以為中油工程結束後,海洋會將覆蓋藻礁的泥沙沖刷乾淨,但第二河川局於平行海岸線設置長帶狀之蛇籠護岸,回填之沙泥沈積物不斷被潮水淘出,並覆蓋於礁體上,嚴重影響生長;且回填之沙泥發現是受污染的事業廢棄物。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桃園煉油廠遷觀音? 萬人連署堅決反對

保護觀音海岸千年藻礁 學者倡設地質公園

稀有藻礁 海岸線分佈不到十公里

2007:千年藻礁遭埋管破壞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葉人豪

經過了2天的抗爭,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還是在昨(13)日三讀通過,說要維護土地正義的政府,實在看不出誠意。雖然提出了民間版本,但政院最後還是讓「官版」土地徵收條例強勢通過,民眾當場焚燒「民主已死」的冥紙表達抗議,卻遭警方無預警強制推擠,並以滅火器噴灑現場民眾,現場陷入短暫混亂,多人掛彩、受傷。(土徵條例修改前後爭議對照表下載)

國際上也有環境大事,在德班的氣候變遷會議結束之後,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以逃避鉅額的罰金,此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遭受環保人士的痛批,也是對全球對抗暖化行動的一大挫敗。

中國使用拖網捕魚的方式已引起鄰近國家的重視,日本及韓國宣布將聯手取締非法作業的中國大陸漁船。大陸漁民要辦理合法的「入漁許可證」,要花數十萬人民幣。但僧多粥少,抽中的機率10%左右,是漁民鋌而走險的原因之一。

延宕4年的淡北平面道路將於16日動土後開工,環團表示:淡北平面道路破壞河岸景觀,無助鼓勵大眾運輸,僅有利財團過度開發,16日不排除到動工典禮現場抗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簡介∣尋找台灣的「伊莎貝拉」(下)

作者、攝影:施禮正(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助理)

還記得〈蝴蝶〉(Le Papillon)的最後一幕嗎?「伊莎貝拉」緩緩從蛹殼鑽出,爬到樹枝上伸展翅膀,最後爺爺將牠交到麗莎手上,「伊莎貝拉」向著無垠的夜空飛去。對於很多人來說,這輩子也許只看過蠶寶寶的成蟲羽化,其他都像遙不可及的夢。但其實在家看著台灣的「伊莎貝拉」羽化,親身體驗電影中生命蛻變的感動,不如想像中困難。

由於天蠶蛾科的成蟲擁有大型且華麗的外表,因此其人工飼養歷史較其他蛾類來的久,且其繭也被做為商品販售,讓顧客可以親眼看到成蛾羽化。以下將介紹兩種長尾水青蛾的飼養方式,而此方法亦可用於許多食葉性幼蟲。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瀕危的台灣黑熊(二)

作者: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有些原住民獵人認為黑熊不會被「打」光光,因為熊會自己繁衍、每年都生殖。事實上卻不盡然;黑熊的生殖率很低,母熊每次只生產一至三仔(通常二仔),孕期6至7個月,哺乳期約為半年左右。幼熊剛出生時很脆弱,眼閉毛禿,甚至得至2、3個月大時才可爬行。幼熊在離巢後,通常跟隨母熊到處活動,直到第二年母熊再度發情時才離開。所以,母熊通常是隔年生殖,並非每年皆可生殖。這樣的生殖特性,遂使黑熊成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的原因之一。

在台灣,黑熊早期曾廣泛分佈,但近幾十年來自然環境過度開發及人為活動頻繁,使得黑熊的數量和分布範圍皆大幅縮減,目前多侷限於地形較崎嶇陡峭或人為活動較少的山區,其族群也處於受威脅(threaten)或瀕臨滅絕(endangered)的狀態。黑熊自然而然地成了法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表示該動物的族群數量已降至危險標準,其未來生存面臨可能滅絕的危機。

精采內文

書摘∣《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作者序

作者:劉黎兒

311日本震災、海嘯發生,但更淒慘的是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福島核災,善後需要百年,至少數十萬人無法重返家園。

我喜愛的福島,及周邊景色,乃至我自己在離福島核一廠80公里的鄉下的家,雖然依然鳥語花香,但全遭輻射汙染,無法住人,甚至無法接近,連250公里外的東京生活也為之變色。核災讓東日本乃至全日本都遭輻射汙染。

輻射能的恐怖在於,它是透明、看不見的,輻射物質毒性數十萬年不滅,造成「福島喪失」,日本政府束手無策,只能挽救其中部分,而且為了繼續維持體制,國家只好違法,讓國民忍受高濃度的輻射汙染基準,日本本身完全走樣,這是因為核災是人類所無法承擔的,核電是人類玩不動的怪獸。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葉人豪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