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29







近期活動

人之島的美麗與哀愁(希婻‧瑪飛洑 主講)
蘭嶼媽媽和孩子們的美麗與哀愁
2011我愛台中環境跨年晚會「搶救石虎的家」
一個不一樣的跨年
社群對話行動‧當都市開發撞上社會利益
BOT東海岸?!從「出賣牙買加」看起
蕪土吾民:2012年文化研究會議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sony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熱點」的謬論消滅了白海豚

 

「熱點」的說法從國光石化的環評案就一直被誤用和誤導社會大眾,甚至推倒出白海豚會轉彎的荒謬論調。這些錯誤的研究誤導不知情的環評委員去認定白海豚只會出現在這些熱點上,其他海域只是所謂的通過。因此在劃設白海海豚野生動物保護區上一直在定義所謂最熱的熱點上空轉。

多篇已發表在國際嚴格審查的學術報告都直指証明白海豚在台灣西海岸的棲地是無法切割的整個區塊,更無所謂熱點說法。但這些重要的資訊確完全不被台灣政府當局採納,反而成為國際鯨豚保育同儕間的遺憾。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白海豚滅絕危機 尚未解除

 

雲林北海域水質酸 白海豚難棲

金馬影后葉德嫺 將捐獎金保育白海豚

100歲人瑞到1歲孩童 為守護白海豚而跑

生物簡介∣海沙下的刺客:小蜥魚

作者:郭人維(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協同作者)

小蜥魚,英文俗名Gracile lizardfish,有著可愛的名字,和一點也不可愛的外表及行為。屬於合齒魚科(Synodontidae或稱狗母魚科),也是狗母魚中較常出現在珊瑚礁區的一種。牠總是停佇在地上,或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只露出眼睛,動也不動,等到毫無防備的獵物游近時,再猛然地一躍而起咬住獵物。

正因為這樣的習性,一般人潛水靠近時,除非有太大的揮舞動作,否則牠並不會驚慌地迅速逃走。像我這種未配戴正確度數面鏡的人也才得以慢慢地貼近,看清牠的樣貌,和牠大眼瞪小眼,直到快要觸碰到時,牠才會放棄原本的伏擊姿態,游到兩三公尺外重新開始埋伏。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萬里覓熊蹤──黃美秀的黑熊傳奇(三)

作者:李珊

浩瀚森林中,種植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密切,在在牽動黑熊族群的增減。正如青剛櫟結果的週期變動會影響黑熊及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的增減,他們很好奇,近10 年來水鹿數量增加,和黑熊有什麼關係?水鹿喜吃山櫻花的樹皮導致樹木死亡,是否因此和黑熊產生食物競爭?又為何今年水鹿屍體增加許多?是罹病或有其他原因?這對黑熊又有何影響?錯綜複雜的生態現象和疑問,需要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來解答。

「可惜的是,即便大分是野生動植物研究的天堂,但要吸引其他團隊進來研究卻很困難。」黃美秀說,走一趟大分,光路程來回就需要一星期,極端的體力考驗和孤寂艱苦的環境之外,還有「時間」的投資──有多少學者願意做這種「投資報酬率」極低的研究?

精采內文

環球360°∣減少消耗是唯一的出路

作者:鄧肯•克拉克

「如果不跟地球的承載能力掛鈎,衡量環境影響的指標就沒有意義。要讓這些發現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就要證明我們正朝著能夠在生態承載能力限度內生存的方向發展。這麼看的話,我們離目標還遠著呢 。」

傑克森和希姆斯說的沒錯,即便是英國的資源消耗開始減少,也救不了地球。全球範圍內資源的開採在增長,碳排放在增加,雨林面積在縮減,海洋在酸化,物種在消失。而解決這些問題遠不止是英國這樣的成熟經濟的資源消耗趨於穩定那麼簡單。

古多爾也承認,「我從未曾想過要否認世界正面臨著大規模的環境挑戰。但是,我發現的資料卻表明,經濟增長與應對挑戰之間有可能——只是有可能——並非無法兼顧。如果增長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從而實際減少我們的物質消耗的話,那麼,環保人士們所宣傳的零增長經濟就有待商榷。」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高雄人長期受石化工業汙染之苦,多年前官員承諾大社工業區將在2015年與五輕一併遷廠,居民擔心遭到遺忘而跳票,站出來要求政府兌現。也在高雄,楠梓的典寶溪驚傳上千尾吳郭魚暴斃、瀕臨死亡,魚屍綿延約5百公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地民眾等待著環保局的化驗結果。

年底各種回顧一一推出,除了環境資訊中心固定的十大環境新聞票選已到最後一刻,請各位讀者把握機會外,年度社運風雲人物,由反國光石化運動舵手蔡嘉陽及農民運動女性代表洪箱獲得。環盟更選出2011年環境代表漢字:慟,表示對311日本福島核災、核四追加預算、慟心農地徵收浮濫等的悲慟。受到福島核災傷害的不只是人類,今年7月以來,阿拉斯加北極圈陸續有海豹生病或死亡,科學家懷疑可能福島的輻射外洩有關,他們正進一步檢驗附近海水的輻射含量。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熱點」的謬論消滅了白海豚

作者:陳昭倫(東臺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小組、IUCN瀕危物種名錄專家)

26日環保署召開六輕擴廠案的審查會,其中由六輕委託台大和中山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白海豚的調查報告。其結果指出,白海豚可能受到六輕排放廢水的影響,而減少族群數量。這樣的結果其實一點都不另人驚訝,不要說是白海豚,同樣是呼吸由六輕排放出來的廢氣,生活在六輕附近的居民都因六輕造成的空污造成的健康風險而死亡,白海豚不只呼吸同樣污染的空氣、還游在酸化的海水裡、因為過漁而吃不到食物,這樣淒慘的狀況跟在寒流被用冷水槍潑水的台北街友有何差別呢?這樣的結果還需要花大筆的經費作研究嗎?

然而,仔細檢視這個團隊研究的內容,筆者發現一項可怕的論調將會是殺死白海豚最後的一把利刃。那就是嚴重誤用「熱點」,誤導白海豚保育。「熱點」英文為hotspot,在生物學上有著嚴格的定義。

這些定義在網路上的百科全書都可輕易查閱(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物多樣性熱點)。生物的熱點為在界定一個受到人類威脅的地理區域保有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原文: A biodiversity hotspot is a biogeographic region with a significant reservoir of biodiversity that is under threat from humans )。

例如,分布於菲律賓、印尼、巴布亞之間的三角區塊有超過800種熱帶珊瑚、1500種魚和無數的無脊椎動物就是被公認的「珊瑚三角帶」(Coral triangle)熱點(http://en.wikipedia.org/wiki/Coral_Triangle )。因此,六輕的研究團隊任意借用來「熱點」這個名詞來描述單一物種白海豚出現頻率的高低根本就是的錯誤應用。

「熱點」的說法從國光石化的環評案就一直被誤用和誤導社會大眾,甚至推 導出白海豚會轉彎的荒謬論調。這些錯誤的研究誤導不知情的環評委員去認定白海豚只會出現在這些熱點上,其他海域只是所謂的通過。因此在劃設白海海豚野生動物保護區上一直在定義所謂最熱的熱點上空轉,不斷在公部門、廠商之間索取高額的研究經費。當環委問及熱點的問題時,所有的標準答案就是「因果有相關,但怎麼樣的因果,不是三年就可以回答的」, 這就是「研究再研究,一切照舊」的標準答案。試問極度瀕危的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族群還能夠等三年嗎?

然而鯨豚野外觀察資料的累積曠日費時,況且過去這五年來,不管六輕、國光石化、工業局、農委會漁業署、林務局花費超過上千萬的經費進行白海豚的調查研究都是委託同樣一個團隊。而這個團隊所作的白海豚分佈資料也被他們自己列為「極機密檔案」不容其他相關保育研究團體取得比較。更糟的是這些重要的資料因為極機密也無法及時的發表於國際重要的鯨豚學術期刊接受國際同儕的檢驗,因此造成後續在白海豚保育策略的制定上一再的被推延,讓搶救白海豚的努力,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的失去。

諷刺的,多篇已發表在國際嚴格審查的學術報告都直指証明白海豚在台灣西海岸的棲地是無法切割的整個區塊,更無所謂熱點說法。但這些重要的資訊確完全不被台灣政府當局採納,反而成為國際鯨豚保育同儕間的遺憾。

因此,就算國光石化停建後近半年了,卻一直不見台灣政府保育主管單位的動作進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與保護區的宣告,就是因為這些未被審查「熱點」謬論陰魂一直纏繞著,害慘了白海豚。筆者與多位國際學者也直接寫信給馬總統、農委會主委表達了白海豚棲地不可分割的重要性,也石沈大海,無法停只這樣錯誤概念的散播。

白海豚所受到的五大威脅包括 棲地消失;淡水減少輸入,影響食物來源;生活廢水以及農業與工業化學污染;水下噪音;流刺網誤捕。這些鐵證如山的結論早在2007年就由國際鯨豚專家確認,也發表國際學術研究和著書。但是,五年過去了,台灣的政府確依然聽不進這些建言。按照這牛步化的行政效率、錯誤百出的研究,筆者必需要悲觀的說,在IUCN 瀕危物種名錄中,東台灣海峽的族群很可能會未來的幾年就可除名,不是因為我們保育有成,而是他們已完全消失於台灣。到時候是誰殺了白海豚,就不難而知了。

附件為去年和今年兩篇極為重要的研究,歡迎下載閱讀全文:

http://e-info.org.tw/files/RossAC2010.pdf

http://e-info.org.tw/files/WangMMS2011.pdf

Top

 

生物簡介∣海沙下的刺客:小蜥魚

作者:郭人維(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協同作者)

※ 編按:小蜥魚,喜歡出沒於珊瑚礁附近,長相不討喜,分佈遍及太平洋及印度洋,所以也不稀有,唯一的特點大概就是牠「不怕人」。但為什麼在作者的眼中,牠會成為水下必拍的對象呢?難不成牠有什麼深藏不露的絕招?欲知謎底,請見本日專欄。

初學潛水時,從頭到腳全身上下的裝備全都是借來的,每次下水總是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慢慢走入海中,再從二級頭吸到第一口氣開始慢慢平靜下來,感覺自己在碧藍中翱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先天的重度散光和自作孽得到的近視,讓我處在這個色彩繽紛的環境裡,眼中卻是一片朦朧。幸好,總是有些生物不太會動,總是有些魚兒不太怕人,俗稱「小蜥魚」的細蛇鯔Saurida gracilis (Quoy & Gaimard, 1824) 就是一例。

小蜥魚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區或珊瑚礁外緣砂地,偶爾也會在平坦的礁岩上發現牠的身影。

人有什麼好怕? 填飽肚子比較重要

小蜥魚,英文俗名Gracile lizardfish,有著可愛的名字,和一點也不可愛的外表及行為。屬於合齒魚科(Synodontidae或稱狗母魚科),也是狗母魚中較常出現在珊瑚礁區的一種。牠總是停佇在地上,或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只露出眼睛,動也不動,等到毫無防備的獵物游近時,再猛然地一躍而起咬住獵物。

正因為這樣的習性,一般人潛水靠近時,除非有太大的揮舞動作,否則牠並不會驚慌地迅速逃走。像我這種未配戴正確度數面鏡的人也才得以慢慢地貼近,看清牠的樣貌,和牠大眼瞪小眼,直到快要觸碰到時,牠才會放棄原本的伏擊姿態,游到兩三公尺外重新開始埋伏。

獵物來臨,殺手現身

原本這些生態習性的描述都只在書上看過,心裡總覺得牠頂多只能吃些游泳能力不太好的小魚小蝦──即使牠長得一臉兇相,滿口尖牙又細又密。

直到有天在蘭嶼,就在結束水下調查要上岸前,我被一群討喜的刺尾鯛小魚吸引,迎風面的玉女岩岸邊浪花翻騰,小魚們仍是一派悠閒地覓食,而我只能勉強抱住石頭,試圖穩住飄來盪去的身體拍照,不料快門沒按幾下,一個黑影衝出,鏡頭下的小朋友已然成為小蜥魚的佳餚。無論小刺尾鯛如何拍打掙扎,也不管我這個帶著相機的龐然大物近距離的在頭頂上飛來飛去,牠依然穩穩地咬住到口的食物,不動如山。

在近岸淺水處悠游的漣紋櫛齒刺尾鯛Ctenochaetus striatus小魚一眨眼就變成口下亡魂。

自此之後,每當我在海中看見停在砂地或礁石上的小蜥魚或其他狗母魚,總會循著牠們嘴巴的方向望去,猜測下一個受害者是誰。然而牠們偽裝得很好,體表的斑紋和捕食的習性讓人不容易察覺牠們的存在,至於那些潛伏在沙中的獵人就更難找了,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不經意」瞥見,或者根本是「不小心」驚動到才發現,即便牠們沒有被我逼離原本佇守的位置,目標可能也早已被我嚇跑。於是乎,我再也沒有目睹過獵食秀了。或許不要刻意追求,才能看見魚生百態。

全長約4公分的小魚

半身潛伏於沙地中的小蜥魚。雖然小蜥魚對潛水人和釣客來說並不陌生,不是什麼稀有的魚種,分布又遍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全台海域都可以見到,但因為最初近距接觸的深刻體驗,即使牠一點也不特別,外表也不討喜,我對小蜥魚還是存著一份執念,只要瞧見了必定會上前拍張照,前後左右仔仔細細地看過才肯離開。也許當我專注地觀察牠的一舉一動時,人家也在觀察我,心裡充滿疑惑:「這個吐泡泡的傢伙把食物都嚇走了,還死賴在這裡做什麼?」

 

【延伸閱讀】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萬里覓熊蹤──黃美秀的黑熊傳奇(三)

作者:李珊

由於黑熊在食物充足時能就近取食,青剛櫟欠收時則很可能跑出國家公園外覓食,因此若能找出青剛櫟變動的週期(如日本櫟樹每6~7年會出現一次結果高峰),一旦遇到荒年,便可建議玉管處加派周邊巡邏人力,減少黑熊「出界」後誤中陷阱的機率。

「大費周章進來一趟,我們會同時收集很多資料。」黃美秀說,除了長期收集、統計各年度青剛櫟結果的數量,他們還同時收取3種資料:黑熊毛髮、糞便,及青剛櫟樹上的爪痕數量。這4種基礎資料在青剛櫟結果季(每年10月到隔年1月)時每個月收集一次,研究團隊並依據不同海拔和地形,設了8條例行調查的穿越線(每條200~1,000公尺不等),逐一收集備存。

上天下地找線索

記者隨研究團隊抵達大分的第2天一早七點多,一行人已各就各位,來到第一條500公尺的穿越線。只見櫟林間每50 公尺有2個以網子架在樹幹間的「種子陷阱」(1個網子調查1棵樣樹),由義工數算網中的果實後放入夾鍊袋,再蹲下身計算每棵樣樹地上一公尺範圍內的落果數量,以了解多少落果是被動物吃掉的;另一組由黃美秀及研究生負責,他們沿線找折枝、熊爪痕和大便(黑熊的習性是爬到樹上,並折取附近的樹枝撿果實吃),這樣重複作完20個網子和各種痕跡的調查,不知不覺已經接近中午了。

一天下來做了2條穿越線的統計,晚上將帶回來的6個熊糞便樣本分別泡入酒精(做DNA分析)、福馬林(做寄生蟲分析)及放入夾鍊袋(做食性分析),並且編號,一筆筆詳細登錄在紀錄表上,包括糞便的新舊程度、發現地點、環境、食物類別等。熊爪痕跡、熊毛也必須一一編號、登錄。登錄完畢後再開會檢討、討論明天的行程,談完已近深夜。

黃美秀表示,部分收集的資料目前還未進行分析,必須等待後續經費或相關的研究計畫才派得上用場。

黃美秀的黑熊傳奇 這坨躺在二葉松針中的熊糞便約有一 、二個月了。(薛繼光 攝)

比如去年籌到一筆經費得以做昂貴的DNA分析,從排遺DNA中發現玉山黑熊的遺傳歧異度尚稱良好,應該還沒有近親繁殖的疑慮。至於玉山族群和雪霸、拉拉山等其他地區黑熊基因有無分隔,也是牽涉黑熊族群能否延續的課題,玉山黑熊基礎資料的收集可先留伏筆,預做準備。

萬里覓熊蹤──黃美秀的黑熊傳奇 研究人員發現一頭水鹿屍體,立即前往架設鐵絲刺網和自動照相機,以拍攝黑熊如何進出刺網,並觀察會有多少動物前來分食。(薛繼光 攝)到大分的第2天下午,有人發現一頭剛死沒多久的水鹿屍體,黃美秀立即帶隊前往架設「熊毛陷阱」(通常以氣味劑為餌,誘熊前來留下毛髮)和自動照相機,黃美秀和學生俐落地在鹿屍方圓5公尺的4棵樹間圍起兩圈細細的鐵絲刺網,距地面高度分別為50公分、20公分。「這樣做除了採取熊毛,也為了看一頭水鹿死後,會有多少黑熊或其他動物來分食,並拍攝熊出入陷阱鐵絲網的方式,以了解更多黑熊的習性。」

複雜繽紛的生態系

 大分地區不難找到黑熊爬樹的痕跡, 黃美秀說,像這種紅澄色的表示是新爪痕,顏色越深暗表示時間愈久。( 薛繼光 攝)浩瀚森林中,種植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密切,在在牽動黑熊族群的增減。正如青剛櫟結果的週期變動會影響黑熊及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的增減,他們很好奇,近10 年來水鹿數量增加,和黑熊有什麼關係?水鹿喜吃山櫻花的樹皮導致樹木死亡,是否因此和黑熊產生食物競爭?又為何今年水鹿屍體增加許多?是罹病或有其他原因?這對黑熊又有何影響?錯綜複雜的生態現象和疑問,需要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來解答。

「可惜的是,即便大分是野生動植物研究的天堂,但要吸引其他團隊進來研究卻很困難。」黃美秀說,走一趟大分,光路程來回就需要一星期,極端的體力考驗和孤寂艱苦的環境之外,還有「時間」的投資──有多少學者願意做這種「投資報酬率」極低的研究?

她認清現實後改變策略,「沒人願意進來沒關係,我把資料帶出去,發掘好的題目,大家一起來做。」比如黑熊的疾病和生理研究,若收集足夠的排遺,與他人共同研究寄生蟲或荷爾蒙等課題的機率就大得多。

光鮮亮麗背後

自從黃美秀捕獲黑熊開始繫放研究後,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報導台灣黑熊和這位「熊媽媽」在山林中冒險犯難的故事一篇接一篇在電視報章出現,國家公園和林務單位也陸續委託黃美秀的團隊進行相關研究。但看似知名度大增的黑熊研究背後,多年來卻仍處在資源捉襟見肘、人力不穩定的困窘狀態。

以政府部門經費編列來說,通常以聘請一位助理、一年一百萬元為限,「公部門似乎不認為野外研究需要一整個團隊才能勝任。」黃美秀表示,因此她必須整合自己指導的研究生、其他科系共同指導的學生,再招募義工才能組成團隊,前仆後繼地長期在大分收集資料;甚至國家公園原訂4年的研究預算中,有2年被立委腰斬(從150萬元減為70萬元),但基於調查青剛櫟的結果週期及學生的論文研究,中斷一年即前功盡棄,最後硬著頭皮接下,之後再想辦法找贊助。

經費拮据之外,「還要想辦法留住學生。」黃美秀說,研究黑熊比其他小型動物要多花一、二年時間,已經「先天不利」,加上大分環境的艱困,比如和她一起合作的研究生林冠甫,就在這兩年間出入大分23次,一到秋冬季每個月有一半時間以叢林為家,沒有足夠的興趣和毅力,很難持續下去。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光華雜誌

Top

 

環球360°∣減少消耗是唯一的出路

作者:鄧肯•克拉克

2001年是世事紛擾的一年。之後的十多年裡,(9-11恐怖襲擊、阿富汗戰爭、古吉拉特大地震等)各種紀念日讓我們應接不暇。當我們回首這些陳年舊事的時候,2001年的一件事恐怕記得的人不多。 那就是英國物質流計量中有關2001年的一組資料, 英國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發佈的枯燥無味、無人問津的一組資料。

Escalators down the the Piccadilly platforms  at Earl's Court Station,flierfy攝

然而,在環境作家克里斯•古多爾看來,這些統計資料能夠反映很重要的問題。他積極地解釋道:「從這些數字來看,2001年或許是英國的『物質』消耗、也就是從食物和燃料到板式傢俱等我們用的所有東西的總重量達到頂峰並且開始減少的一年。」

古多爾的這番話,雖然波瀾不驚,但卻極富智慧。古多爾是一位顧問兼作家,過去十多年裡已經躋身於頂尖能源和氣候問題分析家的行列。他或許還是綠黨唯一的議會候選人。不僅如此,他還曾供職於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他的專長就是對那些讓傳統環保衛士昏昏欲睡的環境統計資料進行分析。

「很顯著的一件事就是,經濟衰退後,我們對於資源的使用出現大幅度的下降,」古多爾繼續說道,「幾年的時間裡就退回到1970年開始這項紀錄以來的倒數第二低點。儘管2010年和2011年的資料還未公佈,但是,目前我們所消耗的物質極有可能要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低。」

古多爾在撰寫一篇有關英國資源消耗方面的研究報告時發現了物質流計量的這一趨勢。這一意外發現令他吃驚不已:英國人的資源消耗量和垃圾生成量似乎都在不斷地減少。而讓他最為吃驚的是,消耗量似乎從新千年伊始就已經開始下降,而那個時候,經濟還依然處於快速增長的階段。

古多爾認為,2001年,英國的紙製品和硬紙板的消耗終於開始下滑。緊接著,2002年,一次能源,即各種化石燃料和其他能源資源產生的初級熱能和電力的消耗也開始減少。之後的一年,也就是2003年,(包括可再生性垃圾在內的)人均生活垃圾的數量開始下降。不久,商業和建築行業的垃圾產出也開始呈下降趨勢。

2004年,新車購置量開始減少。水資源的消耗也是同樣。其後的一年,2005年,家庭能源消耗開始減少(儘管之前一年的電力消耗由於冬季的異常寒冷而出現增長)。2006年,人們似乎對公路交通和鐵路交通失去了興趣。駕車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平均里程出現下滑。而這一切都是在GDP——還有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發生的。

古多爾還指出,其他消費大類下滑持續的時間則要長些。儘管英國的農業密集度不斷增強、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令國民感到擔憂,但是,氮、磷、鉀等化肥的使用從1980年代起就開始呈下降趨勢。水泥的消耗也幾乎同期達到高點。

甚至我們的食物攝入也正在減少。雖然肥胖呈上升趨勢,但是,英國人的卡路里攝入總量卻在半個世紀裡持續減少。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與上一代人相比,如今我們的運動量較少,同時居住環境也更為溫暖。更引人注意的或許是,作為環境問題而倍受關注的肉類食品攝入似乎從2003年起也開始減少。

古多爾的研究所傳達的資訊似乎有悖常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我們的物質消費或許有所減少,但是,在經濟繁榮的1990年代和2000年代,我們的物質消耗難道不是隨著GDP在亦步亦趨地增長嗎?

古多爾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他的論斷說得通嗎?一個很明顯的反方論據就是,我們將資源消耗型產業「外包」給了中國等其他發展中國家。要知道,各類研究報告已經證明,雖然英國國內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的消耗正在減少,但是,如果將中國企業為我們生產的所有筆記本電腦、玩具、服裝等考慮在內的話,我們的碳排放卻在持續穩步地升高。

然而,奇怪的是,從整個資源的使用情況來看(從玉米到金屬的所有資源),同樣的結論卻似乎並不成立。至少,如果我們采信英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官方數位的話,情況就是如此。每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人員都會統計英國的物質總需求,即我們所消耗的所有商品,以及國內外生產這些商品所消耗的全部物質的總量。

這些數字龐大的令人頭暈目眩。如果將礦產、燃料、農作物、動植物產品等加起來的話,英國每年消耗的物質大約在20億公噸左右,平攤到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頭上就是30多公噸,其重量堪比四輛雙層巴士。

儘管消耗率依然龐大,並且毋庸置疑是不可持續的,但是古多爾的觀點卻是,我們對於材料的需求最終有可能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特別令他感到興奮的是,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我們的經濟獲得了顯著的增長,而資源的使用卻未出現明顯的增加。用行話來說就是,古多爾認為,英國最終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物質消耗的「脫鉤」。

如果這一觀點正確的話,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實現了很多綠色評論員認為無法實現的目標。提姆•傑克森在他200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書、《非增長式繁榮(台譯: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中認為,當經濟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的時候,實現真正的脫鉤,即資源消耗隨著GDP的增長而下降,卻依然是一個「神話」。這一觀點,以及由此而來的我們應該力爭實現零增長經濟的論點在環境領域廣泛得到認可。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再結合自己的研究,古多爾向這一假設提出了挑戰。古多爾說:「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們的物質消耗總量與1989年的數字幾乎相等。儘管這些年間經濟規模已經增加了兩倍 。資源的消耗似乎在2001年達到了頂峰。這一時間點要比經濟增長停滯的蕭條期早了很多年。」

傑克森非常認可古多爾的研究,稱其為「期待已久」,而且是 「一份政策層面非常缺乏、綠色經濟迫切需要的分析報告」。但是,他同時也提出了警告,認為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他指出,即便是我們自身對資源的消費開始減少,然而我們的經濟對這些資源的消耗卻可以一直保持增長,而這都應歸功於英國在全球商品市場的投資。傑克森還補充道:「對於那些迫切希望實現非物質化增長的人而言,這些統計資料無疑是給他們潑了一頭冷水。」

新經濟基金會(nef)的安德魯•希姆斯也對英國「物質消耗達到頂峰」的意義提出了質疑。

「如果不跟地球的承載能力掛鈎,衡量環境影響的指標就沒有意義。要讓這些發現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就要證明我們正朝著能夠在生態承載能力限度內生存的方向發展。這麼看的話,我們離目標還遠著呢 。」

傑克森和希姆斯說的沒錯,即便是英國的資源消耗開始減少,也救不了地球。全球範圍內資源的開採在增長,碳排放在增加,雨林面積在縮減,海洋在酸化,物種在消失。而解決這些問題遠不止是英國這樣的成熟經濟的資源消耗趨於穩定那麼簡單。

古多爾也承認,「我從未曾想過要否認世界正面臨著大規模的環境挑戰。但是,我發現的資料卻表明,經濟增長與應對挑戰之間有可能——只是有可能——並非無法兼顧。如果增長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從而實際減少我們的物質消耗的話,那麼,環保人士們所宣傳的零增長經濟就有待商榷。」

當回過頭來,從現實角度進行討論時,他補充說道,「儘管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但是,經濟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創新讓我們有了kindle(電子書),使我們可以不需消耗大量能源造紙就有書可讀。與實物相比,數位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通常較小。如果增長能夠推動虛擬化進程,那麼,它對環境的影響就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

變得更環保的最佳途徑就是變得更富有。這種觀念由來已久。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幾十年前提出,只有當國家達到一定的富裕程度的時候,才會開始降低他們對環境的影響。而在綠色環保領域,這種思想備受爭議。環保人士雖然承認貧窮國家需要發展經濟擺脫貧困,但是,對於傳統的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與拯救地球二者之間是否能夠兼顧的問題,絕大多數人卻完全表示懷疑。

然而,一種支持增長的環保觀點卻浮出水面。今年年初, 馬克•萊納斯所著的《上帝的物種》一書引起了熱議。在這本書中,他打破禁忌,呼籲環保人士應接納轉基因(GM)食品、核能和以增長為核心的資本主義。萊納斯寫道,轉基因食品能夠讓世界上更多的原野免受人類侵擾;核能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對煤炭的依賴;經濟增長能夠讓我們戰勝全球貧困,能夠為技術革命提供所需的資金,從而使能源和商品的生產更加綠色環保。

希姆斯則認為,將經濟增長作為應對地球所面臨的災難的解決方案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所產生的影響是否是有益的,這些影響是否在環境限度之內?如果我們想要創造一個安樂祥和的低碳世界的話,除了拼命地擴大經濟之外,還有更好的方式。需要記住的是,英國五十年來的GDP增長和資源消耗的增加並沒有使我們的生活滿意度增加。」

且不論古多爾的觀點從生態和經濟的角度引發了多少爭論,他的英國的資源消耗或許已經達到峰值的觀點也牽扯出很多有趣的問題,其中大部分都是最基本的問題:例如,這種說法是真的嗎?當全球經濟最終回暖時,怎麼才能確定資源消耗不會創新高?如果我們真的已經達到了峰值,我們是怎樣辦到的?是否只是因為轉為發展服務性經濟的原因?是應該歸功於網路,還是應該歸功於數十年來的綠色運動?是不是因為我們這個擁擠的島國已經容納不下新的建築、機動車和大件物品了?像eBay(線上拍賣和購物網站)和免費回收網(使可再利用的廢舊物品免遭填埋厄運的網站)這樣能夠延長商品流轉壽命的網站是否也是原因之一?還是因為有更多的人生活在城市裡?

如果我們能夠搞清楚英國的資源消耗是如何趨於平緩的話,或許其他國家就可以效法 。畢竟,對於一個人口快要達到90億的世界而言,在「物質消耗」這個問題上,還有什麼比「少即是多」這句話更有價值呢?

更多資訊請見:《物質消耗已達峰值:英國物質消耗或許已達峰值這一觀點背後的資料支援
提姆·傑克森關於資源的非持續性掠奪和有必要大力提倡綠色技術的文章

相關文章

北京居民試驗「低碳家庭」2011年9月26日

地處沙漠,探視未來 2011年5月27日

布蘭德:用核電和轉基因拯救未來 2011年1月20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12月1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高雄大社居民 要向政府兌現「大社工業區2015年遷廠」支票

「環境報導」2011年12月29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出席大社石化工業區何去何從第二次公聽會之居民十分踴躍約有200餘人。沈建全提供。高雄人長期受石化工業汙染之苦,但多數人只記得民國79年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承諾2015年五輕遷廠,而鄰近的大社工業區也在1993年因居民反汙染抗爭,前經濟部長江丙坤同意大社工業區應於2105年與中油五輕廠一併遷廠,但這項承諾卻較少受到關注。居民擔心政府跳票,積極站出來要求政府兌現。

昨(28日)近300位民眾與地方各界在大社區公所舉辦「大社工業區遷廠舉行第二次公聽會」。之前由高雄後勁各界成立的「煉油廠生態公園促進會」,是希望將中油煉油廠187公頃土地結合半屏山近180公頃,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公園。

大社石化工業區成立於1971到1975年,廠內多家業者長期排放汙染,威脅居民健康,經大社居民激烈圍廠抗爭後政府做出遷廠承諾。另外,1998年台灣省、高雄縣都市計畫委員會核准,2018年大社工業區將降編為「乙等工業區」,要求工業區內各工廠應確實做好環保工作。

高雄海科大沈建全教授表示石化工業區之污染及對健康傷害已成為台灣的毒瘤。沈建全提供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沈建全表示,高雄市楠梓區東側數里及大社區居民飽受汙染之苦,罹癌死亡比例相當高。環境汙染、居住品質低落、房價爆跌,居民實在忍無可忍,居民強烈要求社石化工業區應早日遷廠。

沈建全指出,石化工業區周界3公里男孩膀胱癌是台灣一般地區的11.9倍,女孩乳癌9.94倍、血癌3.18倍,在大社鄉西南邊包含楠梓東邊數里其總和致癌風險為容許值百萬分之一的2328倍。另外,今年8月高雄市政府所設立的紅外線光波空汙監測儀,二甲基甲醯胺在觀測期間有11.8%超標。他說:這是以居民的生命去成就石化工業的非法暴利。

楠梓區居民王叢明先生痛訴愛妻因污染罹癌往生。沈建全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王執行長敏玲表示,包括中油高雄廠、林園石化工業區、潮寮工業區、台塑六輕等石化廠,都讓當地居民承受過高的健康風險,民不聊生、產業不振,與當初設廠前所描繪的繁榮地方願景完全不符,她強調:「石化工業區對地方居民而言就是一個災難。」

王敏玲表示,環保署說高屏的空汙要降下來不容易,她要請住在大社的五萬民眾一人一信或一通電話告訴環保署,只要104年大社工業區轉型為無煙囪產業,高屏的空汙就降下來了。

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承諾,高雄市政府一定會遵守遷廠承諾,2018年也會將工業區降編。高雄市議員黃石龍強調,由於後勁人的團結,中油五輕遷廠已即將實現,大社及楠梓地區民眾也唯有團結才能達成大社工業區遷廠的心願。

※ 本文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典寶溪60年慘況 上千吳郭魚暴斃 魚屍綿延500公尺

摘錄自2011年12月28日自由時報高雄報導

高雄市楠梓區典寶溪驚傳上千尾吳郭魚暴斃、瀕臨死亡,魚屍綿延約5百公尺,到底是上游化工廠偷排廢水污染或者歹徒下毒報復?還是水中溶氧量過低所致?有待環保局化驗。

發現魚群暴斃的地點在高市立仁街96巷底的典寶溪上游,居民說:「約三天前水質變混濁,接著就看到大批吳郭魚陸續死亡,然後魚群浮出水面,不斷張嘴呼吸。」在典寶溪畔出生長大的李琨祥強調︰「60年來不曾看過這種慘狀。」

李琨祥指出,今年六、七月間也有少數魚群死亡,當時水色變紅,懷疑化工廠偷排廢水所致,但這次水色沒有明顯變化,無法斷定。

由於該段溪流吳郭魚、鰻魚及鱉等魚類豐富,且常有外勞前去網魚,曾遭社區多次制止,是否遭外勞挾怨報復而下毒?李琨祥研判:「應該不可能。」另一可能性是水中溶氧度過低,所以魚群浮出水面呼吸,但數十年來卻只有這一次,居民也覺得很奇怪,希望環保局儘速化驗魚屍及水質後公布結果,「讓大家安心」。

記者到場察看,岸邊除吳郭魚翻肚死亡外,還有一團一團的「黑影」,下到河床趨近觀看,原來是瀕臨死亡的活魚擠成一堆,並罕見地吸引十多隻白鷺鷥到場覓食。

Top

 

年度社運風雲人物 蔡嘉陽、洪箱

摘錄自2011年12月29日中央社報導

「2011社運風雲人物」獎揭曉,由反國光石化運動舵手蔡嘉陽及農民運動女性代表洪箱獲得。

反國光石化運動是台灣歷史上公民力量首度成功阻擋重大國家經濟建設計畫的里程碑,也是台灣產業發展轉型的重大轉捩點,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是此運動的關鍵靈魂角色。

「2011社運風雲人物」評審團認為,熱愛生態的蔡嘉陽是反國光石化運動最重要的舵手,在反對高耗能、高汙染、高耗水的「國光石化」過程中,不斜傾任何政黨,結合地方民意和各界有志之士,喚起年輕人的熱情,動員學術界、藝文界、社運界、醫界、法界,引導環境運動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終讓社運邁向成功。

50多歲的洪箱是農地徵收事件受害者,也是親上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的農民代表,為了捍衛土地正義,她的出現帶動台灣農民的生命力,使得「與世無爭的農民」變為「最前線的公民」。

「2011社運風雲人物」評審團說,以前農民不敢抗爭,因為她促使全國農民能夠勇敢站出來,這位傳奇的女人是土地價值的捍衛者,展現台灣農民的風範。

評審團指出,台灣的「社運風雲人物」,改變台灣的未來與命運,「2011社運風雲人物」蔡嘉陽與洪箱不僅代表個人,更代表台灣99%對不公義的政策與制度怒吼。

Top

 

環盟選出2011年環境代表漢字:慟

本報2011年12月29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台灣環保聯盟昨(28日)公布2011年環境代表漢字:慟。環保聯盟會長王俊秀表示,「慟」,表示對311日本福島核災慟,慟心政府又通過核四追加預算、慟心農地徵收浮濫等。

環盟選出2011年環境代表漢字:慟。照片提供:何宗勳。

聯盟會長王俊秀則表示,未來全世界「環境難民」會遠超過政治難民,而台灣 現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就是核能問題,台灣核電廠30公里內有600萬人口,相較於福島電廠的20萬多出30倍,全台人民暴露於核能的風險中,環團呼籲,政 府應立即停建核四。

環保聯盟秘書長李卓翰也指出,2011年國際間相繼發生福島核災、泰國水災,台灣也發生有「農地開發」、「反核運動再起」、「有毒事業廢棄物污染」等相關事項,顯示人們因為不尊重環境所導致的環境反撲,相對的也造成人民的痛苦,所以用「慟」當代表字。  

另外,2011年大選在即,環保聯盟日前也發出環境與能源政策意見調查書,給286位區域立委參選人,其中綠黨立委參選人回覆率100%,國民黨、民進黨及親民黨立委參選人的回覆率都不高,總計只有50名回覆。環盟對此感到失望,李卓翰表示,希望重視環保的少數立委參選人能高票當選,在新國會中為非核家園、永續台灣努力。

Top

 

美海豹不明原因死亡 研究日本輻射關聯性

摘錄自2011年12月28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美國阿拉斯加科學家正調查當地海豹不明原因死亡的案例,是否與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輻射外洩有關。

科學家表示,今年7月以來,阿拉斯加北極圈陸續有海豹生病或死亡,這些海豹的鰭肢有出血現象,眼睛及鼻子附近皮膚紅腫,有海豹因此死亡。美國魚類、野生動物科學家起初以為這些海豹是病毒導致生病,但是一直沒有在海豹的身上檢驗出病毒。科學家正調查海豹的死亡是否與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有關,他們正進一步檢驗附近海水的輻射含量。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