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1.31







近期活動

2012大地旅人第四屆PDC
311鹿兒島廢核大遊行
2012 朝慢的方向旅行去~開春米國小英雄插秧樂
【環境巡禮】阿塱壹、後灣仔、水蛙窟、東港共和新村
澎湖南方四島社區培力意見徵詢會
離島。海之濱 『2012走。到澎湖乘風』
【島國之聲 】紀錄片影展徵件(2/15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 徵求海洋工作夥伴
守護杉原灣送您反美麗灣毛巾!(送完為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以色列綠色學徒之旅:沙漠奇蹟 Kibbutz Lotan的生態之路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Kibbutz Lotan從開始認知與瞭解到〈寂靜的春天〉及DDT之後,早期的農事工作還是慣行農法,除草除蟲施肥樣樣來。直到意識到地力水利資源一旦耗竭將不復返,加上按宗教上的解釋,有其責任義務友善環境,與沙漠和平共處,發展相關生態技術及科技。

經過決議,所有居民意見一致,既作紙上功夫的研究搜尋,也到處請教實踐執行的作法。就是從此一時期開始,居民引入並學習樸門永續設計,開始嘗試廚餘堆肥、開始踐行有機農業、設計堆肥廁所、廢水回收化身濕地、太陽能廚房、綠建築…。居民與環境生態改善一點一滴地發生關係與進步,直到「做出口碑」,其他kibbutz及海外人士紛紛前來求教及學習。Kibbutz Lotan又因此更加確認當初的抉擇是睿智的。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生態社區的遠景——以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規劃為例

激發社區生態貢獻力 特生中心公布十年成果

挑戰零碳的居住革命:西格馬住宅和貝丁頓社區

【以色列綠色學徒之旅】推動生態社區 Jan Martin Bang獻身以色列16載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人熊關係(一)台灣原住民與台灣黑熊的關係初探

作者:印莉敏(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現任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員)

來到山區,我們呼吸著是和黑熊一樣的新鮮空氣、和熊一樣踏著台灣這片土地,大概百分之99的人都不會想到吧!因為在漢人文化的過往中,沒有屬於熊的這一面,不僅對熊,其實對台灣許多本土動物也都沒有概念,向來號稱山中的精靈或靈魂的台灣黑熊,當山林沒有牠們的時候,能真正感覺到山的寂寞,也只有山區活躍的原住民吧!?

因為在許多原住民的狩獵傳統裡,對於黑熊的感情是十分複雜且曖昧。筆者田野訪查中,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等都有禁獵黑熊的習俗或禁忌。他們認為黑熊的習性像人一樣,殺死一隻熊就像殺人一樣,或者將熊象徵化,所以殺熊可能會招致詛咒,如疾病、死亡或農作欠收等。因此,早期的原住民獵人多半不會刻意捕捉黑熊。反之,也由於人們認為黑熊體大又凶猛,所以獵熊亦常被視為是英雄的象徵。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日前在瑞士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正式公布「2012環境績效指數」全球評比結果。在參與評比的132個國家當中,我國得分62.2名列29。相信這樣的成績,是繼續進步的動力,如何出力友善自己要生活的環境呢?例如以「烏龍麵縣」聞名的日本四國香川縣,研發出「烏龍麵完整循環計畫」,將賣剩的烏龍麵作為生質燃料,再用來煮烏龍麵,創下烏龍麵循環再利用的先例。

元宵節又將熱鬧登場,雲林縣卻堅持不送小燈籠給民眾,為什麼呢?因為當中的小電池帶來了污染問題,「我們鼓勵傳統文化,但不鼓勵汙染環境。」縣府人員這麼說,小編也很懷念小時提奶粉罐燈籠,跟小鄰居們探險夜晚鄰里街道的童年。而賽豬公是不是該保留的傳統?這幾年國內更多人在討論,但日前奧地利大報以「兇殘的比賽在台灣」為題做了圖文並茂的報導

經過環保人士多年搶救,做了200次以上核試爆的兩座南太平洋小島終於獲得自由,它們將重新回歸法屬玻里尼西亞。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即將失魂的五溝異鄉人

作者:朱玉璽(社團法人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

小時候,在伙房旁的清涼水圳及陰涼的竹林,伴隨著童年的玩伴在此無憂無慮的洗盡煩惱與憂愁,30歲以上的五溝人都擁有豐富的親水經驗,較年長的一輩更能細數五溝魚蝦貝類如何多樣與蝦群成群而遊的壯美現象,到如今五溝水圳週遭環境的變化,恍如隔世。

調查顯示,五溝溪流自然豐富度最高的,就屬五福橋下多條湧泉匯留的一段湧泉濕地,不同季節、時段來到此地,都展現了迷人風華;除了重溫兒時的美好記憶外,此地自然溼地、搭配湧泉綠帶的豐富多樣美景,保有了無數五溝人原初的溪流印痕,說我每次都來這裡尋根並不為過。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