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4.20







近期活動

給我乾淨基翬!!PURE KIHAU,KEEP IT NATURAL!!!吶喊音樂會
基隆「潮境公園夜未眠」活動
2012地球日女性綠色經濟論壇
啟動綠活 永續家園-2012全國NGOs環境會議(注意:地點改為耕莘文教院)
2022 花東願景 公民論壇 4/21 聯合論壇 台東場次
陽光Power能源志工培訓課程(4/20截止報名)
開春健康吃 2012望德園烹飪教學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即拍即行!地球保衛站(3/17~4/30)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中科四期協商 國科會:轉型定案前不會停工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宣布重新調整中科四期定位,但目前所有依舊的計畫所進行的工程,包括引水、電力、工地等等都持續進行中,國科會昨日依照政務委員張善政對彰化農民的承諾,舉行協調會。會後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說明,2個月內將提出二林園區未來轉型計畫,送到行政院核定後,再進行相關程序(例如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在此之前,包括溪州莿仔埤圳沿岸農民訴求停工的「中科四期調度使用農業用水計畫工程」在內,相關工程停工沒有正當性。

不過昨天受邀的除了政府相關機關代表,其他就是彰化縣地方贊成、反對人士(包括民代)。而反對引水工程的一方全都沒有出席,贊成一方全都出席。這種協商能不能稱為「共識」、是否由這些人協商就代表二林園區何去何從的「共識」?反中科搶水自救會副會長包萬添說,12日在烈日下坐了五個多小時,結果換來國科會的密室協商,「叫我們情何以堪」。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中科四期變奏曲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是鬧劇還是悲劇

中科四期搶用農水 影響230萬人糧食來源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

綠色電報∣地球日綠色市集 Green Inside帶你逛

作者:曾貞寧、劉恩驛、方志豪

今年的綠色市集有幾大區,主軸是「農夫市集」與「藝術市集」,農夫市集可以看到各式各樣使用最適合大然的方式種植出來的產品,在這些小農中間突然出現一攤「藝術品」,陳列的燈、鐘….等等,都是用漂流木手工設計的,別具一番風味,也是筆者們非常想帶走的其中一項!

裡面最吸引筆者們的是這對機器人,他們是綠野仙蹤裡尋找心的機器人,他們象徵著工業社會下,受壓迫、工錢少、工時長的底層工人,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樹,善待我們所生長的地方,總有一天樹會發芽。

精采內文

節能減碳∣「羅馬俱樂部」的零增長設想

作者:王淨文

1968年,義大利學者和工業家奧雷利奧.佩切伊(Aurelio Peccei)、蘇格蘭科學家亞歷山大.金(Alexander King)創立了「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會員資格是「關注人類未來、致力社會改進的各國科學家、經濟學家、商人、國際組織高級公務員、現任和卸任的國家領導人等」,俱樂部規定成員人數不得超過300人,目前有100多人,現任主席是約旦親王哈桑(El Hassan Bin Talal)。

不過這個規模很小的俱樂部卻給全球帶來巨大的震撼。他們相繼出版了不少描述人類未來的書籍,如米善(E.J.Mishan)的《經濟增長的代價》、福來斯特(J.Forresters)的《世界動態》和德內拉.梅朵斯(Donella H. Meadows)《增長的極限》等。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西非薩赫爾(Sahel)幾百萬人面臨又飢又渴的生活,亟需全世界立刻為此採取行動,例如開始為他們建立衛生系統、社區健康中心、多鑿一點水源等等,都在為未來建造可能性。非政府組織「水支援協會」(WaterAid)的報告也指出,一旦人民生活有乾淨水資源並獲得保障,一年就可以挽救250萬人生命。搶水戰爭在未來10年,可能造成部分非洲、南亞與中東更加不安,可見水的珍貴,中國多個環保團體,仍在緊追大型紡織品牌和服裝零售商供應鏈傷害水域環境造成影響,這些企業其中不乏知名品牌,我們也能從少買一些新衣服開始,挺身拒絕這些惡行。422地球日當天,台東的鐵花村將舉辦二手市集,讓大家交換好聽的CD、好看的書、好用的雜貨、好穿的衣物。友善地球萬物,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全台各地鳥會首度於春暖花開的地球日號召全民來數鳥,今年度並首選燕科作為細數對象,邀請大家作個「公民科學家」,共同累積出詳盡的「鳥」口普查。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中科四期協商 國科會:轉型定案前不會停工

「環境報導」2012年4月20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友達光電出爾反爾不進駐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宣布重新調整園區方向,但目前所有依舊的計畫所進行的工程,包括引水、電力、工地等等都持續進行中,4月12日溪洲農民北上行政院抗議,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承諾一周後舉行協調會,昨(19日)國科會舉行協調會。

國科會:中科四期轉型訂案前 所有工程不會停工

會後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說明,2個月內將提出二林園區未來轉型計畫,送到行政院核定後,再進行相關程序(例如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可能要一段滿長的時間。在此之前,工程停工沒有正當性。(包括溪州莿仔埤圳沿岸農民訴求停工的「中科四期調度使用農業用水計畫工程」)。

賀陳弘表示,所謂可以停工是非常特殊的政策變更,這個籌設計畫沒有修訂前不能說是政策改變,要以行政院核定的籌設計畫為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停工,對合約方是嚴重的權利侵害,從法律面來說,停工並沒有強大的正當性。

因此可能在二林園區轉型計畫確定前,所有工程都完工了。他認為,除非很極端的狀況,否則未來園區還是可能用到水,不能說現在進行中的工程是浪費。

不過無論如何這些依「舊計畫」所規畫的「舊工程」,未來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用多少比例…,此時此刻選擇繼續施工,未來國科會必須受到嚴格的檢視。

二林園區轉型、非廢止

之前國科會呈報行政院的是一個關於中科四期情勢變更的分析,並請示行政院是否要進行轉型。賀陳弘表示,18日行政院已批示同意二林園區應轉型,所以接下來國科會將進入實質評估階段。

國科會強調,中科四期是轉型發展、並非廢止。同時宣布昨天協商的「共識」:原計畫有修正必要,園區未來進駐產業以低耗水為方向。另外他也提到,未來轉型方向「也許兼具理想性,兼顧妥協的現實」。

不過昨天受邀的除了政府相關機關代表,其他就是彰化縣地方贊成、反對人士(包括民代)。而反對引水工程的一方全都沒有出席,贊成一方全都出席。這種協商能不能稱為「共識」、是否由這些人協商就代表二林園區何去何從的「共識」?

農民:協調會無主題 未開放媒體採訪 拒絕參與密室協商

溪州鄉長黃盛祿受邀但拒絕出席,他的書面聲明指出,會議未邀請水文、產業等專家,無法深入討論中科四期問題,基於彰南糧倉存續,捍衛農民生存權,他強調「反對中科四期從彰化縣溪州鄉水源頭截取農業用水」。

會前溪州農民到國科會前抗議,反中科搶水自救會會長謝寶元說,「我們的訴求就是不要搶我們的水,現在農水已經不夠用,政府是否讓黑金綁架?」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3月21日在彰化宣布引水工程停工,但他一走,隔天又開始做了。謝寶元說:「現在是沒政府了,希望政府要有魄力,該怎麼做要有個結論。」

自救會副會長包萬添說,12日在烈日下坐了五個多小時,結果換來國科會的密室協商,「叫我們情何以堪,像在狗吠火車,凌遲農民是無能政府的作為」。

另外受邀的立委林淑芬、田秋堇也拒絕出席。

農村陣線:政府不作為 是在迫農民抗爭

農村陣線代表雖受邀但也拒絕出席,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農陣發言人蔡培慧說,中科四期還在討論,國科會卻讓一個再也不會存在的面板業(友達)繼續挖水圳。不邀農民、學者專家協商,卻找地方派系,還不讓媒體採訪,她質疑:「是否有黑手在操作搶水工程,國家是派系治國嗎?」

蔡培慧與農民在國科會門前將開會通知書撕碎,強調不但拒絕參加,還會持續抗爭到底,她強調,行政院不作為只會逼農民繼續抗爭,「我要告訴這個治理失靈的政府,我們絕對不會就此罷休」。

賀陳弘:並未密室協商 希望不同意見能對話

賀陳弘表示,為了讓不同意見的人在一起很不容易,希望能多一點對話,如果有媒體在,可能變成大量表達,而無法有效折衝,所以未開放媒體採訪。

媒體要求:會議應全程公開採訪

不過媒體也要求,中科四期涉及的不只是彰化地方不同聲音而已,而是國家重大政策的轉型,為了真正促成社會對話,未來相關會議應全程開放媒體採訪,透過報導讓各界得以參與對話,賀陳弘也承諾會有所考量。

※ 19日參與協商代表:
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
立委鄭汝芬
立委林滄敏辦公室主任蔡明志
彰化縣副縣長楊仲
水利署副署長楊豐榮
環保署綜計處處長葉俊宏
工業局主秘呂正華
二林鎮鎮長張國棟
彰化農田水利會總幹事林永傳
台經院副所長陳詩豪
行政院法規會參事陳明月

※ 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綠色電報∣地球日綠色市集 Green Inside帶你逛

作者:曾貞寧、劉恩驛、方志豪

4/13~4/14的綠色市集,上週末在台博館盛大展開,筆者們也代表Green Inside到場熱烈響應!一進會場的正前方,就有巨大的布幕昭告這次的「台北地球日」活動,還有一個巨大的表演舞台,筆者們特別準備了Green Inside的Logo紙板,幫粉絲們一起在這個愛地球的會場合影留念啊!

筆者先到這次的主辦單位攤位附近晃晃,看到本屆地球日的主角機器人,他可真是大出鋒頭,不論是地球日網站、活動海報或活動現場,都可以看到他的蹤影,捐千送T的T-shirt也是以他為主角喔,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趕快上地球日網站了解怎麼取得!

再來就是募集綠行動,目標五百萬!有心想要一起響應的夥伴們也趕快上Green Up綠行動網站登錄自己的綠行動喔!

逛市集去囉

今年的綠色市集有幾大區,主軸是「農夫市集」與「藝術市集」,農夫市集可以看到各式各樣使用最適合大然的方式種植出來的產品,在這些小農中間突然出現一攤「藝術品」,陳列的燈、鐘….等等,都是用漂流木手工設計的,別具一番風味,也是筆者們非常想帶走的其中一項!

再往下走,看到這個芽菜上面的標語非常的振奮人心,「看得見的生命力才是新鮮」,無毒健康的飲食和善待環境的種植方式是全民之所願啊!

走到這一攤,公平貿易手工雜貨,更是讓荷包蠢蠢欲動,有非常多的生活雜貨,都很有自然風味,什麼是公平貿易呢?大家可以參考地球樹的解釋:「公平貿易是一種和生產者之間採取比較平等、營運及交涉過程公開透明的貿易形式,有別於現行貿易中存在許多諸如生產者被剝削、產地環境被恣意污染等狀況。生產者大多來自亞洲、非洲、中南美洲國家中社會經濟地為最為弱勢的族群,消費者藉著貿易的方式,可以支援這些生產者幫助他們經濟自立。」

再轉個彎,來到這一攤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廢料與舊料的再生木作,是資源再利用的創意展現,非常符合環保的精神,看到這些彷彿是新的一般的雜貨,竟是出自舊料之手,我們何必再戀棧一手物呢?

最後帶大家看看這間「末日美術館」,上面訴說著:亞馬遜雨林的消失,北極熊的困境,孩子們是否有日要戴上防毒面具,人類會不會移民月球?

裡面最吸引筆者們的是這對機器人,他們是綠野仙蹤裡尋找心的機器人,他們象徵著工業社會下,受壓迫、工錢少、工時長的底層工人,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樹,善待我們所生長的地方,總有一天樹會發芽。

筆者就帶大家逛到這裡為止,不論地球日的盛會大家參與了沒有,都希望我們能記得地球是我們的家,愛護家與家人,是我們的天性,不要讓這塊土地失去他的生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願望。

※相關連結:

台灣地球日
Green UP綠行動
地球樹

※ 更多相關活動訊息:
台北地球日 遇見未來影展(4/14-6/17)
即拍即行!地球保衛站(3/17~4/30)

※ 若您喜歡Green Inside文章,快來加入FB Green Inside 粉絲團喔!

※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

Top

 

節能減碳∣「羅馬俱樂部」的零增長設想

作者:王淨文

人類有權享有良好的環境,也有責任為子孫後代保護和改善環境。(AFP)地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近年來環保議題成為各國關注焦點。事實上,早在40多年前全球智囊組織羅馬俱樂部就倡議「零增長」理論,以減緩人類因過度發展,超過地球承載能力而面臨崩潰的危機。

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連奧運口號也是「更高、更快、更強」,人人都想「越來越富」,馬克思甚至勾畫出物質世界極大豐富、「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理想」,用「人間天堂」來誘惑世人。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全球經濟在十年中基本保持了3%的增長速度,中國在低起點上增速達到了10.5%,在芸芸眾生的頭腦中,可能從來沒想過增長是件壞事,總是希望一直發展下去。

不過早在40多年前就有了一群「杞人憂天」者,他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人類無限度的發展下去會因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而面臨崩潰,要避免或推遲厄運的到來,從現在開始人類就必須盡量做到「零增長」。

數百精英的憂患思考

1968年,義大利學者和工業家奧雷利奧.佩切伊(Aurelio Peccei)、蘇格蘭科學家亞歷山大.金(Alexander King)創立了「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會員資格是「關注人類未來、致力社會改進的各國科學家、經濟學家、商人、國際組織高級公務員、現任和卸任的國家領導人等」,俱樂部規定成員人數不得超過300人,目前有100多人,現任主席是約旦親王哈桑(El Hassan Bin Talal)。

不過這個規模很小的俱樂部卻給全球帶來巨大的震撼。他們相繼出版了不少描述人類未來的書籍,如米善(E.J.Mishan)的《經濟增長的代價》、福來斯特(J.Forresters)的《世界動態》和德內拉.梅朵斯(Donella H. Meadows)《增長的極限》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撰寫的《增長的極限》,他們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借用World3計算機模型,模擬了世界未來發展的幾種可能性。研究發現,由於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這五項基本因素的運行方式是指數增長,而非線性增長,如果人類不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政策,人類社會的增長會遇到自然資源和環境承受的極限,最後導致社會的大崩潰。要避免崩潰,就得限制增長。

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戰略

該書1972年出版後,1992年再版,2002年三版,總共發行3000多萬冊,被譯為30多種語言。1973年全球爆發石油危機,儘管並不真正是由於資源短缺所致,不過也因此讓人們意識到,全球經濟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深刻依賴程度。特別是後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暴漲、土地沙漠化、環境汙染等種種災害警示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並支持書中用數學公式證實的直觀道理:這個地球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慾望是無限的,有限與無限之間必然發生衝突,而人類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

《增長的極限》引起了大眾的共鳴。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大會首次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鄭重申明:人類有權享有良好的環境,也有責任為子孫後代保護和改善環境;各國有責任確保不損害他國環境;環境政策應當增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潛力。6月5日成為「世界環境日」。1987年聯合國提出報告《我們共同的前途》,1992年又通過《21世紀行動議程》,制定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

該戰略促進了綠色產品的誕生。比如人們開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荷蘭率先徵收「碳素稅」,誰排出的二氧化碳多,誰就要多交稅;瑞典的孩子們把出售廢品的錢籌集在一起,購買了中美洲哥斯達黎加一片面積達6.5萬公頃的原始森林,嚴加保護,不准任何人破壞;無氟冰箱已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瑞典研製了風力冰箱,法國生產了用日光輻射作能源的冰箱等;臺灣宏碁和美國合作生產綠色電腦,能夠防止電腦輻射從系統中逸出,其能耗只有同類電腦的1/4,而且各類元件製造過程中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這種電腦回收利用率也很高。

現實中難堪的處境

不過儘管大家都贊成可持續發展戰略,可當具體責任落實到每個國家時,人性的自私和固守各自的利益,無形中形成了巨大的阻力,以阻止理性行動的實施。最明顯的例子是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簽訂與後來的執行。該協議的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不過,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美國沒有簽署此協議,不受其制約,2011年12月12日,加拿大正式宣布退出協議,以免繳140億加元的超額罰款,儘管其承諾到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減排17%。

回頭再看羅馬俱樂部提出的零增長理論,其實質是打破現有的「少數人消耗大部分資源,變相剝奪他人或後人發展機會」的現狀,直接對西方經濟的無限制擴張和用過度消費來刺激經濟的增長模式敲響了警鐘。仔細分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背後是平等和公平的理念,首先要讓地球上所有人都過上充裕的生活,而不是一小部分富人過好日子,其次是代間公正,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享用應有的資源。

簡單地說,零增長就會要求富人減少浪費的同時減少消費,甚至降低生活質量,不過人類的現實是,世界貧富差距是在增大而不是減小,而謀取增長是富人發揮積極性的動力,假如喪失這個動力,是否會走向社會主義大鍋飯的局面?特別是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更是棘手的難題。

30年後模擬出2050年慘境

所以當《增長的極限》引起轟動的30年之後,羅馬俱樂部的精英們發現,世界並沒有採取足夠的措施減少資源的浪費,於是同一批科學家又在2004年寫了《增長的極限—30年更新》,再次為世界敲響警鐘。他們回顧了30年的變化,驗證了當年的預測趨勢不但正確,而且更加明顯。世界人口從1972年的39億到了2004年的60億(2011年已達70億),人類環境災害更加頻繁的發生,全球變暖加劇,能源危機和食品危機初現端倪,加上2008年全球經濟大蕭條,這些都讓精英們更加相信:人類若不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到2050年人類將會出現大範圍的崩潰,而且飛得越高,跌得越慘。

於是他們提出更具體的措施,如限制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存活下來的孩子來控制人口增長;整個社會設立一個充裕但不過分的生活標準;更少的物質投資,提高設備的壽命至少25%以上;大力發展治理汙染、提高土地出產、控制土地流失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新技術,爭取2050年90億的地球人都能過上歐洲中等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世世代代持續下去。

回歸中國古人的天人合一

有人說羅馬俱樂部是群悲觀者,不過真實情況是他們太樂觀,以為通過一些外在措施,就能讓人們像他們想像的那樣,為了整體的得失而放棄各自利益,為了他人的生活而改變自己的生活。到底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是人的天性呢?還是「克己復禮」「知足常樂」是人的天性呢?準確地說,現代人類的精神風貌、道德水平離哪個標準更近呢?中國古人五千年來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他們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楷模。不過這是羅馬俱樂部的精英們還沒有看到的答案。

而且羅馬俱樂部的精英們也太天真,以為用簡單的數學模型就能模擬千變萬化的世道人心,就能約束人的種種慾望。他們沒有看到,提升人類的道德才是克制貪慾的關鍵。任何技術的改良都不能改變人心,而人是這世界的主宰,人心變壞了,萬物才跟著加速變壞,世界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曾有不少諾貝爾獎得主預言,21世紀是中國世紀,人類應該向中國古人學習,從改良人心、和諧萬物的角度看,的確如此。不過,我們今天的中國人還保留了多少古人的思想呢?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  

Top

 
 

薩赫爾數百萬人挨餓 世界冷漠以對

摘譯自2012年4月12日ENS瑞士,日內瓦報導;李家寧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名在查德首都的診療所接受幫助的母親(聯合國兒童 基金會提供)聯合國官員正力勸國際組織立即擴大對於飢民的援助,尤其是西非薩赫爾(Sahel)幾百萬又飢又渴的人民,這也警示著將會出現新一波的人道危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執行長安東尼‧雷克(Anthony Lake)日前在日內瓦與聯合國難民總署(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召開記者會表示,「我們全部的人都在呼籲,希望能停止這世界的冷漠和不關心。」

雷克指出,「我知道這已經是陳腔濫調了。我在一些部落格和其它地方看到相關評論說『再說一次,還會再有飢荒;會有更多非洲小孩死於飢餓;再一次我們懇求幫助』。」他呼籲,「我們不要對這些災民只是視為可憐和同情的對象;我們應該支持他們努力求生的勇氣給予支持。」

「那些對於這些事情感到厭倦的人,我們想告訴你,這些飢民和死掉的小孩,不只是數據而已。這些勇敢和這種處境奮戰的人們,他們生存的環境是你我都無法想像的。」雷克強調,現在立刻採取行動,會比等到情況變得惡化之後更有效益。「如果我們現在積極且適當地採取行動,我們可以避免未來的危機,現在開始建立衛生系統、社區健康中心、多鑿一點水源,我們可以替未來建造可能性。」

薩赫爾位置圖(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薩赫爾(編按:位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和蘇丹草原之間)的生態氣候和生態地理是跨越非洲大陸,東西介於大西洋和紅海之間,南北則是從薩哈拉沙漠北部到南部的Sudanian 熱帶稀樹大平原。薩赫爾曾經被草原和稀樹所覆蓋,是個有森林和灌叢的地區,但是因為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和過多人口等造成的土地貧脊和土壤侵蝕,使得地區沙漠化。

薩赫爾地區從西到東包括:塞內加爾、南茅利塔尼亞、馬利共和國、布吉納法索、南阿爾及利亞、尼日爾、北奈及利亞、查德、北喀麥隆、蘇丹、達佛和厄利垂亞。

薩赫爾已經經歷過乾旱,現在進入欠收的季節,而離下一次的收割季節還有好幾個月之久。在下一次收割之前,很有可能需要援助的人口數量會倍增。

剛從查德出訪回來的雷克表示,估計有1500萬人,受到乾旱和薩赫爾地區衝突危機的影響,其中大約150萬孩童面臨嚴重且急性營養不良問題。「幾天之前我在查德一個小鎮並拜訪了當地的健康中心。他們說,今年孩童因嚴重營養不良而被來的比率,高於去年欠收季節時的比率。」

馬利共和國的農作物因乾旱歉收(聯合國糧食計畫署提供)雷克表示,「現在整個地區都進入所謂的欠收季節,每個家庭去年能採收的農作物都減少,這是非常糟糕的。但是這些家庭的情況特別危急,因為在2010年的乾旱他們就已經賣掉他們所有的家畜,他們的小孩也都從學校輟學。因此在今年的災難中,他們是更弱勢的一群。」

歐盟執委會將薩赫爾目前的困境原因歸咎於「氣候變遷和生態系統退化增加了降雨的不確定性」。

歐盟執委會也提出另外兩個原因「長期貧窮」和「人口成長」,薩赫爾的人口成長是全世界之冠。以平均值來看,薩赫爾的人口平均每25年就會倍增,增加了大自然資源和食物供應的壓力。

聯合國難民總署的古特瑞斯表示,薩赫爾的情況是結合乾旱、食物不安全、水源缺乏、環境退化和衝突所造成的結果。「事實上,對於薩赫爾危機的關注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國際組織的焦點都在敘利亞內戰。」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將薩赫爾的食物和衛生營養情況視為公共衛生危機,呼籲全世界將這情形變成一次改變薩赫爾情況的機會。他表示,「我們必須問問我們自己,這次的危機可以變成轉機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將這次的危機讓國際組織們知道,並希望得到國際的關注。」

雷克說明,「去年12月,聯合國組織和其成員國希望可以募得7億2400萬美金作為薩赫爾危機的人道救援基金,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收到一半的贊助。」

歐盟執委會11日表示,已經增加對於薩赫爾的地區的援助基金,到達約1億6450萬歐元(2億1700萬美元),除此之外已經有2億8700萬歐元(3億7850萬美元)緊急用來購買食物和應付營養不良的問題。歐盟成員將對薩赫爾的災民和食物危機提供更進一步的人道援助。

尼日的人道危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供)美國國務卿希拉蕊3月29日曾表示,美國非常關心薩赫爾的情況,並宣布提供薩赫爾1億2000萬美元的援助最為緊急使用。「加上這筆援助,美國今年已經提供薩赫爾地區兩億元的援助。」

希拉蕊指出,「我們盡可能提供高營養、高療效的食物給營養不良的小孩。除了提供維持生活的食物,我們也試著幫助弱勢家庭和社區,讓他們可以購買當地附近的食物和使用當地的公共設施;也幫助他們發展小規模的計畫和基礎設施來增加當地的韌性(resilience),以對抗未來的乾旱。」

加拿大是最先對薩赫爾伸出援手的國家之一,在2月即提供了4100萬加幣的援助來幫助食物的供應,也提供獸醫服務和飼料,並解加強當地組織。但是當地需要更多的援助。

西非農民組織(West African Peasants' and Farmers' Network)成員戈塔(Goita)告訴加拿大樂施會,「我們希望加拿大政府用它的影響力來說服其他國家也一起能響應聯合國的呼籲,越快越好,加強當地的農業發展和社區的復原韌性以打破不斷惡性循環的飢荒。」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12/2012-04-12-01.html

Top

 

一旦有乾淨水源 每年少死250萬人

摘錄自2012年4月19日台灣醒報報導

根據國際一個非政府組織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約有37%的人生活沒有廁所設備,以目前情況來看,開發中國家距離完成聯合國2015年生活沒有乾淨水源的減半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該組織報告指出,一旦人民生活有乾淨水資源並獲得保障,一年就可以挽救250萬人生命。

根據非政府組織「水支援協會」(WaterAid)的報告,聯合國千禧年目標訂出2015年要將全球生活在沒有乾淨水源的人口減半,不僅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無法完成,撒哈拉一帶國家未來150年內都不可能達到。

對缺乏衛生與品質好的水資源國家人民來說,光腹瀉疾病,一年就奪走140萬兒童寶貴性命。因為缺乏基本的排泄物處理設備,是造成腹瀉的主要原因。該報告並指出,按照目前進度,2015年全球無水可用人口「減半」目標,要到2026年才能完成,其中南亞地區要到2030年達到,撒哈拉一帶國家甚至要到2175年才能達到減半目標。

人人享有衛生設備與水夥伴關係的執行長郭佛表示,人們到處遷徙只為了能找到穩定的水源,因此經常為爭奪水源而發生戰爭。彭博社也引述美國情報單位的報告,未來10年各國為搶奪水源可能造成部分非洲、南亞與中東更加不安。

Top

 

中國多家知名服飾供應鏈 違法排放汙水

本報2012年4月20日台北訊,吳岱芝整理報導

圖片來源:騰訊綠色頻道中國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環友科技、南京綠石等5家環境組織結合騰訊綠色頻道,日前於北京發布《為時尚清污── 綠色選擇紡織品牌供應鏈污染》調查報告,顯示一些大型紡織品牌和服裝零售商供應鏈嚴重違反環境法規,對中國水域環境造成影響,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根據中國《財網》報導,許多人不知道時尚服飾背後的製作過程存在嚴重污染環境的危險性。甫獲得國際環保金人獎的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說明,中國紡織業的纖維加工量約佔全球的50%,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佔全球34%,此給中國帶來經濟及就業率成長外,亦帶來了每年近25億噸廢水等其他污染;範圍涵蓋大部分水域、天空及土壤。報告指出,紡織業污水排放總量中,80%來源為印刷染料產生的廢水,其成分多為複雜的各種化學有害物質;而且,這些廢水處理機制遠不及其他產業。

馬軍指出,大量紡織企業存在環境違規紀錄,不能做到穩定達標排放。在中國,由數據得知這些企業超過6000家。其中有些還私設暗管將污水直接排出、不正常使用污水處理設施、或是污染物超標,而有些企業受懲處後仍然沒有限期改善,其中不乏國際知名品牌及中國國內品牌供應商。

環保組織了解超標違規的紡織產品製造商與知名品牌間的供貨關係後,於2012年3月22日、26日和29日向46家企業的CEO發出信件通知,部分品牌例如:NIKE、H&M、Levi's、adidas、Burberry等已做出回應並且採取行動進行調查及解決。

NIKE回復:「做為綠色選擇聯盟長期會員,NIKE支持IPE和相關中國環保組織推動中國企業環境和社會責任工作。NIKE不僅使用IPE所收集的公共訊息數據庫,也要求供應鏈的夥伴關注自己環境行為,必要時還要公布整改計畫。」

Levi’s則表示:「我們相信,該數據為一有用工具,確定了我們中國供應商的法規情況,也揭示了行業內存在的問題,並有助於將注意力集中在需整治及參予的供應商上。」adidas也說明,如供應商違法行為不能得到改善,在最壞的情況下,可能終止業務關係。

至於C&A、Tesco、Gap、Target、Next、Uniqlo等品牌,之前雖未與上述環保組織有過交流,但此次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開展溝通,並有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深度調查供應商違規情況,考慮建立供應商檢索體系。報告中未做出回應的品牌,包含:Marks & Spencer、Esprit、Calvin Klein、Armani、家樂福等國際品牌等。

全球最大時裝零售公司之一的ZARA則說明:「很遺憾我們無法回答來自各學校、大學、和專業人士等對我們業務模式的問題。」此份報告指出,有些品牌未予回應是由於對社會監督的牴觸,ZARA部分供應商疑似存在嚴重問題。

馬軍指出ZARA違背其公開承諾,呼籲ZARA停止以「業務模式」為藉口,盡快對環保組織的質疑做出回應,推動其供應鏈解決污染問題。

報告中指出,使紡織業減少排放污水的問題在於缺乏動力,因此建議政府強化監督,並擴大訊息的公開,以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珍惜能源,建議紡織品牌與零售商利用訊息公開化,與利益方合力堆動供應鏈減少污水排放問題;報告中還建議消費者關注自己喜愛的服飾品牌對於環境的表現,並以綠色消費為主來拉動綠色生產。

Top

 

4/22「一起愛地球,鐵花村二手市集」尋寶去!

本報2012年4月20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二手市集,或許就像一場尋寶遊戲,找回的不只是實質的缺少,還可幫心靈填空!4月22日下午3點半,為響應世界地球日,台東鐵花村將舉辦「一起愛地球!鐵花二手市集」活動。

當天參與二手市集的攤位,更將把總收入的10%,捐給長期推動台灣環境生態意識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呼朋引伴落實一起愛地球的決心!

現場將有15個二手攤位共襄盛舉,包括有好聽的CD、好看的書、好用的雜貨、好穿的衣物…等,歡迎大家一起來鐵花村挑選自己所需要的好東西,實踐「讓資源循環利用」的愛地球表現。

當天除了鐵花二手市集外,常態性的農夫市集和手創市集也一起響應世界地球日的概念,推出「自備餐具、餐盒、環保袋或不索取包裝,現場可折抵消費5元」的活動,不但減少地球的負擔也減輕荷包的壓力!

1970年4月22日,美國發起第一次的地球日運動,促使兩百萬名民眾走上街頭,反對環境被破壞及汙染,發展至今日已成為國際性的環境意識行動。鐵花村不但舉辦「一起愛地球!鐵花二手市集」活動,當天參與二手市集的攤位,更將把總收入的10%,捐給長期推動台灣環境生態意識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呼朋引伴落實一起愛地球的決心!

來尋寶吧!在地球日的這一天,我們鐵花二手市集見!

一起愛地球!鐵花二手市集   

活動時間:2012/04/22(日) 15:30~太陽下山前  *遇雨延期至5/6(日)

活動地點:鐵花村音樂聚落(台東市新生路135巷26號)

洽詢電話:089-343-393

Top

 

飛來「燕」福知多少 鳥會邀你來細數

本報2012年4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你也是公民科學家!中華鳥會推全台數鳥活動,2012年選定燕科為對象,邀請民眾來參與。圖為馬祖的燕子。(攝影:jtwu)全台各地鳥會首度於春暖花開的地球日號召全民來數鳥,今年度並首選燕科作為細數對象,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以及高雄市野鳥學會也於今(20日)在高雄市政府舉辦活動開跑記者會,會中並發表詩人余光中以燕子創作的新詩,喚起民眾春天的回憶,不忘陪伴在生活周遭的燕子。

燕子,在中國文化中代表「福氣」,更以「春燕來了」比擬經濟復甦,第一年舉辦全民數鳥活動,主題即選定「飛來燕福」,象徵燕子為民眾帶來的福氣。中華鳥會表示,燕科是一般民眾平日常見且在春季期間許多民宅走廊下常見的鳥種,無論是家燕或赤腰燕都會在人類的屋舍下築巢繁殖,是極具親和力且容易辨認的鳥類。

台灣一般常見的燕科為洋燕、家燕以及赤腰燕,除此之外,棕沙燕以及雨燕科的小雨燕都在平地有建築物群之處見得到。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表示,民眾可於4-6月期間,選擇固定區域,觀察區域內燕科鳥類的巢位以及個體數,填寫鳥會提供的表格,上傳到中華鳥會網站,由中華鳥會進行統計分析。

活動期間內,各地鳥會也將陸續舉辦賞燕辨識活動,高雄鳥會也安排22日下午5時到中正技擊館對面的野地進行賞燕解說。

林昆海說,會在垂直的岩壁或河岸土堤的沙堆中築巢的棕沙燕,以及在比較高的水塔或建築物築巢的小雨燕,透過解說,民眾將一償燕鳥生活揭密的樂趣。

數鳥活動在歐美已行之有年,如美國的北美每年2月15至18日舉辦的數鳥活動(Great Backyard Bird Count, GBBC)已超過十多年,一般民眾透過記錄自家後院的鳥類,回傳資料至康乃爾大學鳥類實驗室,即可幫助鳥類學家或得許多寶貴的鳥類分布資訊。

參與的民眾也能透過網路即時查詢各地區回報的觀測資料,因此成為北美洲每年最多人參與的賞鳥盛事,而且規模年年成長,每年都有超過8萬筆資料回報,透過地圖也清楚呈現了許多鳥類分佈的狀況與遷徙路徑,可說是非常詳盡的「鳥」口普查,對許多珍稀鳥類或大範圍分布的鳥種,提供相當有價值的科學資料。

這股「公民科學家」的風氣,也逐漸在台灣盛行,透過即將於每年推動的數鳥活動,中華鳥會將「公民科學活動」(citizen-science project)推到極致。

中華鳥會表示,世界地球日已成為全球廣受矚目的日子,在這一天舉辦數燕活動相關活動極具宣示性意義,象徵我們對地球環境惡化的關懷與行動。

進一步了解全民數鳥活動,請洽中華鳥會網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