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6.14







近期活動

[守護環境系列講座] 走,一起去體檢珊瑚礁
2012第十七屆美濃黃蝶祭
綠色大未來: 永續創新 生態設計大師班
灣寶重返土地暨謝麗芬女士紀念音樂會
國際樸門永續設計教育家Robyn Francis訪台唯一公開演講
2012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許海洋一個未來 系列演講(6/15截止)
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6/1-11/30)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科學家警告:地球環境狀態已逼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生沿著灣區走到舊金山,為全球性活動點點相連(Connect the Dots)連結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對公眾的衝擊等議題展示一面旗幟。圖片來自:350.org 。

 

一群科學家警告,人口成長、大範圍的破壞自然生態系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讓地球的生物圈朝向不可逆轉的改變,使地球被逼到極限而導致毀滅性的後果。

這份報告以過去全球變遷造成的生物性影響與現在的狀況相比,並以證據評估了將來的可能性。6月7日出版的《自然》期刊登出了這篇文章,本期的焦點聚集在環境問題上,而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將於6月13至22日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莫拉克災後永續山林經驗 將帶到巴西與全世界交流

違背20年國際諾言 紐西蘭自然遺產岌岌可危

科學家再確認:地球越來越熱 正跨越無可逆轉的臨界點

2012世界現況:重新定義「好生活」才能扭轉不永續

【RIO+20會前觀察】「我們要的未來」會來嗎?

作者:李永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儘管各國日益體認面對巨大環境變遷必須採取全球行動的重要性,但這20年來美國拒絕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而「生物多樣性公約」也未被採行,說明了全球政經結構仍然是弱肉強食的霸權政治。此外,綠色經濟概念多半被視為綠能產業,更甚少考慮到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例如,由義大利及法國提議的「碳關稅」是針對溫室氣體排放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國家之產品而課徵的,雖然此策略可以對這些國家施壓,但勢必會連帶制裁到沒 有財源或缺乏低排放技術的發展中國家,違背了「共同但有區隔的責任」之原則。而無論是2000年訂定的千禧年發展目標、2002年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2009年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以及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標的,如果沒有特定的量化目標,上述標的比較像是建議,但一旦目標可以量化,則相對的目的便會更清楚,而且較可能達成。

精采內文

環球360°∣捍衛海洋的戰鬥

作者:Caspar Henderson(作家、記者);翻譯:東峻

我想闡明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不應孤立地看待過度捕撈這個問題。世界各地所做的研究表明,過度捕撈會導致污染、珊瑚礁海藻過度繁殖等其他海洋問題的惡化。人們確實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之間相生相伴的關係加劇了海洋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但是,就我所知,目前還沒有人試著將所有這些問題聯繫到一起,從全球角度解讀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而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所做的工作。

人類對海洋造成的壓力主要有十多項。它們之間相互關聯。比如說,全球變暖能夠導致洋流的變化,進而導致全球熱量分佈模式的改變、使海水鹽度、蒸發模式、降雨模式發生變化。此外,還有一些變化則聯繫不是那麼緊密。比如,導致海洋酸化的原因是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與洋流的變化沒有什麼直接聯繫。或者說,聯繫非常小。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環保署13日審查「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變更政策評估」,未來容許飲用水保護區可以申請廢止或調整,這恐怕會使未來飲用水安全將亮起紅燈,需要繼續監督。起身守護水資源的民眾越來越多,繼日前高雄煉油廠偷排廢水遭到開罰,新北市的八里污水處理廠前天不斷排出灰色廢水,被居民逮個正著,是偷排廢水?還是廠方宣稱的雨水從側邊排水溝宣洩而出?許多人睜大著眼睛關注著。

世界衛生組織WHO12日將柴油引擎廢氣列為致癌物,柴油微粒對健康造成的額外衝擊,不容小覷,趕快採取實際行動減少人類暴露的程度。中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受重金屬污染,幾百年才形成一釐米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減少了50%,而且這樣的趨勢可能將持續30年。土壤可以儲存的碳是大氣的2倍,美國科學家發現,美國西北部森林土壤內含碳量高,一旦隨著全球暖化溫度升高,二氧化碳恐怕也會隨著釋出,導致出現地球越來越熱的惡性循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請速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

作者:潘翰聲(綠黨中執委)

在全台傾盆大雨,到處積水成災中,我想起了前年地球日環保團體會見馬英九總統,提出「氣候變遷國是會議」訴求,今年環境日才剛辦完「全國氣候變遷會議」,回顧籌備之初,我主張由總統府以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來主導國是會議,而不是由環保署的執行層級來辦理泛濫的「全國xx會議」,期待各主要政黨領袖齊心面對文明存續課題,邀集環保界與企業界攜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呼籲全民因應極端氣候已無可回頭之下的調適策略。

去年約略此時,民間團體與環保署確定大會延到選後的地球日或環境日,近一年的籌備時間則要加厚會議的實質密度,一改傳統大拜拜單向報告的形式主義弊病,進行「世界咖啡館」小桌流動討論的開放空間會議型態,由下而上激盪集體智慧。經過預備場及北、中、南、東四場地方會議(民間原建議依生活圈辦八場),共有兩千人次參與,蒐集數百項意見,照經建會氣候變遷調適綱領八大面向歸類,讓政府部門後續得以追蹤管考,全國場再分四大群組,每桌由民間與政府各推一名桌長凝聚對話共識。大會第一天由四位民間團體代表,分別與四位部長級官員對話,第二天由這四名代表濃縮報告,總統聽取意見和回應。

檢討整個過程,更加肯定的是,後續必定得經過氣候變遷國是會議的政治協商,奠定我國「氣候變遷改革路徑圖」並付諸實施,才能徹底解決此一複雜糾結而牽涉廣泛的挑戰。

精采內文

 

科學家警告:地球環境狀態已逼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摘譯自2012年6月8日ENS美國加州,柏克萊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生沿著灣區走到舊金山,為全球性活動點點相連(Connect the Dots)連結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對公眾的衝擊等議題展示一面旗幟。圖片來自:350.org 。

一群科學家警告,人口成長、大範圍的破壞自然生態系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讓地球的生物圈朝向不可逆轉的改變,使地球被逼到極限而導致毀滅性的後果。

這份報告以過去全球變遷造成的生物性影響與現在的狀況相比,並以證據評估了將來的可能性。6月7日出版的《自然》期刊登出了這篇文章,本期的焦點聚集在環境問題上,而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將於6月13至22日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

報告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綜合生物學教授AnthonyBarnosky表示,「到那個時候,在生物學上會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研究的資料顯示,生物多樣性將會下降,並且我們賴以生存的漁業、農業、林業與乾淨的水源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Barnosky說道,「這將會在幾個世代之內發生。」

報告作者 Barnosky。圖片來自:UC Berkeley / ENS。

Barnosky說,「這樣生物圈的重大變化結果將會是混合性的」,「一部分的植物與動物會消失,剩下的物種組成新的組合,而農作物生長的地點將會受到重大的影響。」

研究的共同作者,史丹佛大學的ElizabethHadly說,「對世上一些地區來說,我們可能已經超過了這些臨界點,我剛從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回來,在那裡目睹鄰舍間為了煮飯的柴火大打出手,這些柴火也不過只能煮一餐。」

「在缺乏政府基礎建設的地區,人們只能自生自滅,生物多樣性也受害。」Hadly說道,「我們的地球亟需要整體性的領導。」

研究報告作者指出,小規模的生態系研究顯示,一旦50%至90%的地區被改變,整個生態系就會進入一個無法挽回的臨界點,動植物物種以及其交互關係會變成完全不同的樣貌。這樣的情況通常源自物種滅絕以及生物多樣性下降。

目前來說,為了支持70億人口,大約有43%的地表被轉化以進行農業使用,剩下的地方也被道路切割穿越。

全球人口預計在2045年達到90億,依照上述的人口成長率,在2025年時將有50%的地表土地被人類利用。

對Barnosky來說,這已接近令人不安的地球臨界點。

「這真的會發生嗎?檢視過去的歷史所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這是曾經發生過的。上一次發生在11700年前的冰河期/間冰期是個例子,」他說道,並指出生物多樣性仍然沒有從那次的滅絕中完全恢復。

Barnosky說,「我認為如果我們要避免最糟的情況,我們就應該遠離這個50%的臨界點。」

柏克萊全球變遷生物學計畫(BiGCB)是一個動員來自各個優異學門,超過100名柏克萊大學科學家參與的大型計畫,並接受高登與貝蒂摩爾基金會(GordonandBettyMooreFoundation)250萬美金以及凱克基金會(KeckFoundation)150萬美金的資助。

這份由Barnosky與其他人合著的報告於2010年由BiGCB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首次舉辦的研討會中發表,討論全球臨界點的概念,並商討如何識別與避免它。

該次會議中,22名與會者整合了可取得的過去全球變遷資料、現今全球環境所受威脅以及通過臨界點之後會發生的事。

他們作出的結論是,極需要全球合作來減少人口成長率以及人均資源使用量,並以永續性的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發展更有效的糧食生產方式與產地而不使用更多土地,並且以更好的方式管理尚未被人類侵佔的土地,以作為生物多樣性的保留地與生態系統服務。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RIO+20會前觀察】「我們要的未來」會來嗎?

作者:李永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UNCSD,簡稱「Rio+20會議」)將於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主題為探討如何在愈來愈擁擠的地球達到「我們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以及如何降低貧窮、促進社會公平並保護生態環境。1992年第一次地球高峰會迄今,永續性及永續發展的論述已成為全球發展的指導原則,這20年間雖召開過大大小小的會議,也訂定了各式各樣的公約及協議,但並沒有減緩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氣候變遷便是最好例證),因此,從里約會議到里約+20會議,我們還是應仔細檢討永續發展的進程。

李永展短短20年間,全球的變化大大超過了多數人的想像;一言以蔽之,網際網路、手機及資通訊技術使得全球變成一個愈來愈小的地方。經濟上我們見證了大量生產模式從不同區域移轉到東半球及南半球國家,而總貿易量也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因為生態系改變造成愈來愈大的資源限制、氣候及資源生產力的變動,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而在此快速變遷的世界及社會下,這些「巨大趨勢」產生了許多新的環境議題及現象:

新的多邊環境協議及公約:

全球成立或推動了數個新的多邊環境協議及公約在探討浮現的全球環境議題,包括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及聯合國抗沙漠化公約(UNCCD)等。

對氣候變遷的覺知:

經過多次爭辯後,氣候變遷已成為「熱點」,並在政策領域內成為全球環境議程之首要議題。

綠色經濟:

將經濟發展轉移到更低碳、具氣候回復力、資源有效率、社會包容性,以及重視生態系服務等新的有力方向已廣被接受且愈來愈受重視。

碳交易及其他環境市場工具:

將市場價格納入溫室氣體排放內容並創造碳交易市場是探討氣候變遷新興且愈來愈受重視的概念,其他新的市場架構包括生物多樣性抵銷及補償方案、棲地信用交易及保育銀行,都市減少生物多樣性損失並將衝擊納入經濟決策的主流化作法;據估計,全世界目前至少有45個不同的補償調適方案及1,100個以上的調適銀行。

生質燃料、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市場化:

即便整體而言再生能源的使用仍不十分普及,但生質燃料已取得相當重要的市場佔有率,風力及太陽能產品也急速增加。在交通部門,愈來愈多的汽電混合交通工具行駛在陸路及空中,使生質燃料的市場成真。

回收:

雖然只有少數國家推動資源回收,但是將廢棄物重新製造成新資源、新產品及新物質,不僅愈來愈受重視、愈來愈主流化,而且在不少國家或地區被落實。

化學物管理:

威脅人類及生態系健康的有毒及其他危險化學物的管理已大大改進,許多致命的化學物也被禁止,例如,2010年1月世界各國已全面禁用CFC。

有機產品及生物標章市場:

愈來愈多消費者要求購買永續生產方式的產品,鼓勵認證及生態標章的作法,例如森林管理委員會及森林標章認證方案的森林產品及海洋管理委員會的海洋產品,以及各式各樣針對農產品(包括咖啡、茶及乳製品等)的生物或有機標章。

基因改造作物:

基因改造作物的研究已進行多年,但最近幾年倍受重視,主要是藉此大量提高糧食生產,但同時引發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物種單一甚至滅絕等爭議。

儘管各國日益體認面對巨大環境變遷必須採取全球行動的重要性,但這20年來美國拒絕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而「生物多樣性公約」也未被採行,說明了全球政經結構仍然是弱肉強食的霸權政治。此外,綠色經濟概念多半被視為綠能產業,更甚少考慮到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例如,由義大利及法國提議的「碳關稅」是針對溫室氣體排放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國家之產品而課徵的,雖然此策略可以對這些國家施壓,但勢必會連帶制裁到沒
有財源或缺乏低排放技術的發展中國家,違背了「共同但有區隔的責任」之原則。而無論是2000年訂定的千禧年發展目標、2002年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2009年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以及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標的,如果沒有特定的量化目標,上述標的比較像是建議,但一旦目標可以量化,則相對的目的便會更清楚,而且較可能達成。

事實上,實證資料也指出,一旦清楚標的被設定,目標便較能運作。另一個從環境標的設定的歷史所學到的教訓是,一旦有界定清楚的議題(例如臭氧層破洞物質的階段性消除或含鉛汽油),以及跟工業化學品有關的議題(如果這些議題有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的話)便比較容易成功。此外,有明確基年資料以便衡量邁向目標的進度也相當重要,例如,由於缺乏衡量趨勢及評估進度的生物多樣性基年資料,使得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在2010年前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標的只有很少可衡量(或可示範)的進度。

從議題設定來看,十年前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針對WEHAB(水資源、能源、健康、農業、生物多樣性)五個議題提出行動方案,而Rio+20會議的二個主題(綠色經濟及永續發展機制)依然侷限於「弱永續性」──自然資本可以人造資本取代,只要開發的人造資本之效益大於被消耗的自然資本之成本便可進行(即便效益與成本的定義仍有待商榷),顯示人類實踐永續發展的腳步遠遠不及環境崩解的速度。

地球給予我們的考驗不會因為會議的召開而終止,但期待透過全球世界各國領袖、政府代表、企業及民間團體的共同參與,為「我們要的未來」開啟一個未來的可能性。

Top

 

環球360°∣捍衛海洋的戰鬥

作者:Caspar Henderson(作家、記者);翻譯:東峻

圖片作者GregRob英國約克大學海洋保護學教授卡魯姆•羅伯茨(Callum Roberts)十年來一直不懈地為保護海洋生命而奔走呐喊。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世界第一個深海保護網路在2010年成立。其新著題為《海洋生命》。

卡斯帕•亨德森(以下簡稱「亨」):在《海洋生命》一書中,您提出了十多項主要由人類行為造成的海洋壓力。過度捕撈、洋流和溫度的變化、海平面升高、海水酸化、死亡海域、污染和塑膠垃圾、噪音、疾病等等,真是洋洋灑灑一大串。您在一本書中將所有這些問題都羅列出來是達到什麼目的呢?

卡魯姆•羅伯茨(以下簡稱羅):我的上一本書《反常的海洋史(The Un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a)》主要是討論的問題是過度捕撈。現在,人們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取得了廣泛的認識。而且,我覺得,目前針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也有了清晰的輪廓。那就是,減少捕撈。同時,用最好的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人類對海洋的影響。如果這些措施能夠得到實施,全球漁業資源就會得到有效的恢復。就這麼簡單。過度捕撈是世界上最容易解決的環境問題。

這本書中,我想闡明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不應孤立地看待過度捕撈這個問題。世界各地所做的研究表明,過度捕撈會導致污染、珊瑚礁海藻過度繁殖等其他海洋問題的惡化。人們確實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之間相生相伴的關係加劇了海洋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但是,就我所知,目前還沒有人試著將所有這些問題聯繫到一起,從全球角度解讀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而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所做的工作。

人類對海洋造成的壓力主要有十多項。它們之間相互關聯。比如說,全球變暖能夠導致洋流的變化,進而導致全球熱量分佈模式的改變、使海水鹽度、蒸發模式、降雨模式發生變化。此外,還有一些變化則聯繫不是那麼緊密。比如,導致海洋酸化的原因是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與洋流的變化沒有什麼直接聯繫。或者說,聯繫非常小。

當然,聯繫最緊密的或許要數污染和過度捕撈之間的關係了。兩者共同導致了水體的富營養化,引起浮游生物的過度繁殖。富營養化又與有毒藻華的頻發有著緊密的聯繫。有毒藻華能夠直接導致魚類死亡,使漁獲量減少,從而對漁業造成影響。不僅如此,其毒素還能夠通過食物鏈進入魚類和貝類的體內,使其變得不適合人類食用。

這些因素都與死亡海域的產生有著直接的聯繫。海域中魚類數量稀少導致過量的生物質腐爛,從而將水中的大部分或全部氧氣消耗殆盡。

亨:關於海洋酸化的問題,人們需要瞭解些什麼?

羅:海水酸化是由於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水中所致,會對珊瑚礁造成影響。受海水酸化的影響,珊瑚蟲很難從海水中獲取分泌珊瑚骨骼所需的碳酸鈣。這一點,現在眾所周知。然而,受影響的不僅僅是珊瑚。很多其他能夠分泌石灰質骨骼的生物體也很有可能會受到影響,而且世界各地受影響的程度不盡相同。其中,兩極受到的影響最大。目前,這些高緯度地區受到的影響已經初現端倪。對於這一點,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2007年七月,在加勒比海高達華氏80度的水溫之中,許多珊瑚發生白化現象。Ken Clifton攝

上一次海洋經歷如此迅速的酸化過程還是在5500萬年前。那個時候,全球變暖正走向失控。隨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一萬年間不斷升高,海水逐漸酸化。從地質時間框架的角度而言,當時海水酸化的程度非常嚴重。相比之下,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僅僅在200年裡就達到了幾乎同樣的效果。

亨:那麼,塑膠廢棄物又會帶來哪些問題呢?

羅:塑膠廢棄物的危害之所以為公眾所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信天翁對食物和塑膠傻傻分不清楚。它們用這些垃圾來哺育自己的幼鳥。一隻信天翁幼鳥在被這些東西撐死之前會吃下很多塑膠。這個數字說出來恐怕會讓你大吃一驚。這些圖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有人甚至遠涉重洋調查事情的真相。

調差結果發現,像信天翁這樣因食用塑膠而致死的動物並不多。大多數動物只會撿食那些非常小的塑膠碎片。而這些碎片最後會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可問題是,人類向海洋中大規模傾倒塑膠垃圾是從五、六十年前開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塑膠垃圾的碎片會變得越來越小。

一個原因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塊的塑膠會逐漸分解成小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類傾倒的垃圾中塑膠微粒的數量越來越多。例如,洗衣機廢水中的尼龍、聚酯纖維等合成纖維會漏過汙水處理廠的濾網排入大海。磨砂膏、去死皮霜等產品中也含有這些東西。那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可以以這些塑膠微粒為食。這點尤為令人擔憂。因為這些塑膠微粒並不是無害的「可食物」。它們能夠吸附有毒化學物質。這些有毒化學物會經由浮游生物進入食物鏈。

過去,人們對於名為多氯聯苯雙酚,或稱PCB的物質非常關注,其生產如今受到嚴格的限制。然而,今天,雙酚A和溴化阻燃劑(BFR)的使用卻非常普遍。尤其是BFR,更是無處不在。我們桌上的電腦、身下的椅子等等,處處都有它的存在。這些物質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再通過母乳進入兒童體內。目前,我們對於這些物質的影響還不太清楚。它們有可能是導致一些身體機能紊亂的元兇,特別是一些先天性神經系統缺陷。這些污染物攝入量過多有可能會導致腦部發育問題。雖然有很多問題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其風險性還是很高的。

亨:雖然問題這麼多、挑戰這麼嚴峻,但是,您還是很樂觀。在書中,您認為民眾、企業、國家能夠通過努力走上一條更具建設性的道路,降低人類目前對海洋的影響,甚至還能在某種程度上讓海洋恢復往日的富饒。這樣,我們才能使全世界的海洋生態系統重新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重新恢復生機。雖然我很想相信,但是,我又不確定是否能夠相信。

羅:我並沒有想要弱化這些問題。實際上,要想在未來一、二十年裡使那些導致環境變化的最根本的因素得到控制,希望非常渺茫。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全球新增的30億中產階級,其中大部分都在中國。這些人不僅有著旺盛的消費能力,而且對資源的需求更是無法遏制。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它與人口規模和富裕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世界各國政府長期不懈的努力。可是,問題來了!一直以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都接近於1992年所做預測的最大值。就溫室氣體排放而言,目前我們看到的是最糟糕的一種情境。而且,迄今為止,我們所做的工作也幾乎完全不起作用。

儘管如此,在這本關於海洋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的書中,我還是假設——我不得不這麼做——我們能夠以某種方式應對這些挑戰。因為我們必須這麼做。不應對的後果毫無疑問就是災難。

可是,應對這些挑戰沒個幾十年是不行的。所以,我就在想,當時當下我們能做些什麼。做什麼才能讓海洋生命和海洋生態系統走出困境。這個問題讓我絞盡腦汁。然而,由此,我進一步想到,海洋所承受的這些壓力之間有著怎樣的互動關係,對此我們又能做些什麼。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如果我們能夠紓解一部分壓力,那麼,有可能會取得出乎我們意料的成效。

亨:您特別主張建立大面積的海洋保護區,或稱MPA,而且規模要大到占全球海洋面積的1/3。

羅:無論哪裡,只要建立了海洋保護區,基本上都會很快見到成效。不出5到10年,你就會發現,保護區內倖存的那些生命週期短、繁殖率高的物種又會重新壯大。時間稍微再長一點,長期效果就會顯現。短短幾十年裡,海膽瘠地就會重新長出繁茂的海藻林。珊瑚礁棲息地在你眼前一點點地恢復生機,體型更大、生命週期更長的動物越來越多,種群也逐漸壯大。

科學研究表明,新的海洋保護區所帶來的益處會在數十年內持續發酵。而且,關鍵是,這些益處會擴散到保護區以外的海域。隨著保護區內種群密度的增加,成魚和幼魚會遷徙到周邊相對密度較低的捕魚區。這就是我在書中所說的「噴泉」效應。

一百年以前,有人類進行打漁作業的海域面積僅是未曾被人類染指的海域面積的1%。如今,這一數字卻反過來了。要恢復魚類資源的數量就需要我們將大面積的海域闢成保護區。聯合國的目標是全球海域面積的10%。但是,這遠遠不夠。儘管目前的科學研究還不十分充分,但是毫無疑問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態功能的重建需要對全球20~40%的海域進行保護。

另外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必須明白我們不能像管理陸地環境那樣管理海洋環境。你經常會聽到有人將漁業和農業相提並論。這是不對的。我們能夠通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細節管理降低人類造成的影響。但是,海洋不同,充滿了人類無法掌控的野性的力量。

亨:您能舉例說說正確的舉措和逐漸好轉的趨勢都有哪些嗎?

羅:過去2、30年海洋哺乳動物體內DDT含量的降低就是最好的實例。還有就是,一旦我們停止向海中傾倒大量的污水,沿海水域和海灣很快就會有所起色。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同樣的例子夏威夷也有。長期以來,夏威夷的城市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海灣,結果導致這一海域裡海藻過度繁殖。所有這些例子都清楚地告訴我們,一旦我們真正下定決心應對海洋問題,那麼,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還是能夠看到明顯的變化的。

可是,還有一點我想強調的是,我們的時間—能夠真正扭轉局勢的時間—不多了。等待的時間越長,問題就越嚴重,我們的選擇餘地也就越少。

相關文章

少一趴都不行!要求政府落實 2012台灣海洋保護區12%

海洋新政 2012年6月8日

渤海深陷絕境 2011年10月20日

渤海灣漏油考驗環境資訊公開 2011年7月20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6月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飲用水保護區容許調整、廢止 環保團體:飲用水安全亮紅燈

「環境報導」2012年6月14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分布圖 (環保署提供)環保署13日審查「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變更政策評估」,未來容許飲用水保護區可以申請廢止或調整。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當場抗議,飲用水保護區根本不應變更,但這份政策評估卻容許「縮編、廢止」,未來飲用水安全將亮起紅燈,他要求環保署長沈世宏應主動退回。

政策環評與一般環評不同,沒有通過與否決議,只針對內容提出建議做為政策參考。今天第一次審查就做出建議,並請修正後送環評大會確認。

陳椒華表示,飲用水保護區縮編、廢止,對水庫水質、自然景觀都有負面影響,但報告卻都說影響輕微,未釐清前不應做出建議,這是放水。

環保署毒管處科長董曉音回應,這項政策評估並沒有要縮編的意思,只因過去畫定飲用水保護區並無一定程序或原則考量,這次只是把程序補足而已。

飲用水保護區太大 不利開發

民國87年各地方環保局依《飲用水管理條例》公告飲用水保護區86處、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地區49處,面積1739公頃,約占台灣總面積10.78%。之所以需要做「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變更政策評估」,主要原因有二:

一、保護區內限制開發,經常被指畫設面積過大,不利變更土地及開發。

二、在《應實施環評政策細項》中已新增將「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變更」列為環評政策細項,環保署毒管處是《飲用水管理條例》主管機關,於是提出政策,2012年2月29日舉行公聽會,今首度環評審查。

飲用水保護區未來可申請變更 廢止

依環保署提出的政策內容,雖強調「不宜任意提出範圍調整或廢止申請」,但的確容許「依事實需要彈性作為」,也就是容許主管機關(在地方為地方政府,跨地方為中央)當取水口遷移,或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水資源調配改變時,可申請調整範圍。另當確認不再提供飲用水水源,可以申請廢止。

陳椒華表示,這案子如果過了,未來各地方政府都可以縮編,尤其地方政府最令人不放心,為了開發很容易縮編飲用水保護區。

陳椒華表示,經濟部60年代就已劃設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87年起環保署將部分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改名為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並將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汙染管制標準訂為第一類、非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降為第二類。

以地下水汙染管制標準為例,苯第一類管制標準0.005ppm,第二類0.05ppm,如此一來廣大未納入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的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以第二類管制標準管控,無法有效管制汙染。

而如今環保署又涉方便開發、且試圖允許變更縮小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根本是環境大破壞」。她要求應將所有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都改為第一類管制標準,也不應縮小或變更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

政策環評審查結論:同意有條件變更及廢止

會後主席、台大農化系教授陳尊賢綜合在場委員意見做出建議:保護區範圍變更以「不得影響現在及未來自來水或飲用水之水質與水量」為原則,除有飲用水取水口已廢止或變更或因集水區稜線改變等情形,且經公開審議通過者外,原已公告保護區不宜廢止或變更,以保護既有水源。

這等於同意環保署毒管處意見,未來飲用水水源可以廢止或變更,但要求在各保護區成立監督管理組織,搭配土地利用管理機制據以落實管理。

本文轉載自「環境報導

Top

 

趁雨偷排廢水?居民控八里污水廠

摘錄自2012年6月13日自由時報新北報導

新北市八里污水處理廠偷排廢水,被居民逮個正著?八里區頂罟里居民昨天上午發現,污水廠疑似趁著大雨,透過管線在污水廠後方沙灘上不斷排出灰色廢水,現場還飄出濃濃惡臭,里長質疑,污水廠偷排污水「不是第一次了」,若廠方不給個交代,不排除發動抗爭。

污水處理廠人員否認廠方偷排廢水,表示是因為昨天下豪雨,大量雨水從側邊排水溝宣洩而出,並非海放管破裂導致污水外洩,且水溝水本來就有異味,環保局已經派員檢測,靜待結果出爐。

環保局人員表示,稽查科昨天有派員到場,雖發現當地確實有一灘廢水,但無法確定是否為污水廠所排放,也有可能是從附近工廠埋藏的暗管流出,稽查人員已經採樣帶回,待天氣較穩定後,還會到場做進一步調查。

洪志成說,通知污水廠後,廠方昨天下午派出怪手,以沙袋將管線口塞住。由於當地兩年前就曾發現一條幹管偷排廢水,還有漁民釣魚時,聞到魚身上有消毒藥水味,且天氣一放晴,河面經常死魚一堆,因此他們強烈懷疑,污水廠「來陰的」已經不是第一次。

「髒水都往我們這裡倒!」洪志成氣憤地說,升格後因議會還沒通過自治條例,導致污水廠回饋金被凍結,敦親睦鄰券不能再發;更諷刺的是,污水廠就在頂罟里,里內家戶排水管沒有接污水下水道,現在污水廠又疑似偷排廢水,恐嚴重影響當地環境,要求廠方一定要出來說明。
淡水區漁會理事長吳永寬表示,污水廠偷排污水好幾次,每次都有魚群因此大量暴斃,這種便宜行事的做法,對生態保育有嚴重殺傷力。

Top

 

世衛:柴油廢氣致癌

摘錄自2012年月日法新社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12日將柴油引擎廢氣列為致癌物,呼籲採取行動減少人類暴露的程度。

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某一工作小組主席波堤爾(Christopher Portier)發表聲明:「柴油引擎廢氣會導致肺癌。」

IARC並說,柴油廢氣和膀胱癌風險增加亦有「正相關」。

IARC聲明說:「無論是職業還是環境空氣緣故,有廣大族群日常生活暴露於柴油引擎廢氣。」

除了暴露於柴油汽車、火車、船以及發電機排放的廢氣,在地下礦場等工作地點也可能接觸柴油廢氣。

波堤爾說:「鑑於柴油微粒對健康造成的額外衝擊,全球應致力於減少這種化學混合物質的暴露。」IARC也呼籲政策制定者與引擎以及燃料廠商合作。

早在1988年,IARC便將柴油廢氣列為「可能致癌」。

Top

 

中國土壤污染趨勢可能將持續30年

摘錄自2012年6月11日經濟參考報東北報導

占全中國糧食總產1/5的東北黑土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減少了50%,繼續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釐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釐米的速度消失。中國土壤污染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污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游向下游轉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演變成污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中國土壤污染呈現一種十分複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污染物並存、無機有機污染混合的局面。包括隨經濟發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屬污染、以點狀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電子廢棄物污染及農業污染等。

中國國土資源部統計表明,目前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華南部分城市約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

農藥化肥污染同樣嚴重。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環境了。云南農業大學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於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污染。

2008年以來,全中國已發生百餘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鎘、鉛等重金屬污染事故達30多起。其中瀏陽鎘污染事件不僅污染了廠區周邊的農田和林地,還造成2人死亡,500餘人鎘超標。  

Top

 

美國土壤排碳量快 氣候變遷之害

摘錄自2012年6月13日台灣醒報報導

美國一所大學研究發現,美國西北部森林土壤內含碳量高,一旦隨著全球暖化溫度升高,二氧化碳恐怕也會隨著釋出,導致出現地球越來越熱的惡性循環。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人員發現,威斯康辛與北卡羅萊納州的林地土壤加熱後,會釋放出8倍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研究人員霍普金絲表示,「我們發現已經囤積在土壤表皮數十年的碳,隨著溫度升高也正快速地釋放在大氣中,因此,現在等於進入到人類先讓地球變熱,變熱的環境又加速土壤排碳的惡性循環。」

聯合國報告指出,土壤可以儲存的碳是大氣的2倍,這次加州大學是利用碳同位素來觀測採樣土壤所釋放二氧化碳的量。

研究人員指出,美國西北林地面積,約可儲存260億噸二氧化碳,麻州林洞研究中心科學家大衛森就表示,「當地球變熱,土壤會釋出更多的碳,反而讓地球更加的熱。」

研究人員也指出,「剛形成的碳」一般儲存在枯葉,再隨著分解將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一旦空氣變熱分解速度就加快,另外,隨著溫度升高,儲存在腐土裡的「積年累月」的碳,也可能會快速釋放到大氣裡。

Top

 

論壇∣請速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

作者:潘翰聲(綠黨中執委)

潘翰聲在全台傾盆大雨,到處積水成災中,我想起了前年地球日環保團體會見馬英九總統,提出「氣候變遷國是會議」訴求,今年環境日才剛辦完「全國氣候變遷會議」,回顧籌備之初,我主張由總統府以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來主導國是會議,而不是由環保署的執行層級來辦理泛濫的「全國xx會議」,期待各主要政黨領袖齊心面對文明存續課題,邀集環保界與企業界攜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呼籲全民因應極端氣候已無可回頭之下的調適策略。

去年約略此時,民間團體與環保署確定大會延到選後的地球日或環境日,近一年的籌備時間則要加厚會議的實質密度,一改傳統大拜拜單向報告的形式主義弊病,進行「世界咖啡館」小桌流動討論的開放空間會議型態,由下而上激盪集體智慧。經過預備場及北、中、南、東四場地方會議(民間原建議依生活圈辦八場),共有兩千人次參與,蒐集數百項意見,照經建會氣候變遷調適綱領八大面向歸類,讓政府部門後續得以追蹤管考,全國場再分四大群組,每桌由民間與政府各推一名桌長凝聚對話共識。大會第一天由四位民間團體代表,分別與四位部長級官員對話,第二天由這四名代表濃縮報告,總統聽取意見和回應。

檢討整個過程,更加肯定的是,後續必定得經過氣候變遷國是會議的政治協商,奠定我國「氣候變遷改革路徑圖」並付諸實施,才能徹底解決此一複雜糾結而牽涉廣泛的挑戰。

首先,總統府和各部會的參與度尚嫌不足,顯示政府還未普遍意識到這項文明存續的威脅,以至於政令宣導的比重成份仍舊太高。馬總統用很長時間談熱門的美牛,會後還與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熱線十分鐘,卻是站在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那邊,致力推動全球化貿易和支持單一化工業畜牧業。而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白鷺鷥變多證明環境變好」欠缺生態學基本常識的一番話,令與會者錯愕;溫和的某企業環保基金會代表,前一天便在農業與生物多樣性議程中,嚴厲抨擊農委會與國際脫節。此外,會中高度共識的能源稅(因同步降所得稅、又稱碳減稅),主責的歷任財政部長,從全國能源會議至今數年間,從不參加相關討論,馬總統的這項政見又極為關鍵的減碳政策工具,怎麼可能付諸實施。

其次,資訊公開才是民眾參與的先決條件,這也是貫穿四大群組的超級共識。早期籌備會有決議,要先在會議官網建置氣候變遷基礎資料庫,呈現客觀科學事實,作為各方對話的堅實基礎,卻因時間和資源等各種因素而未做到,實在可惜。所以,有些發言過於發散或走偏到錯誤的方向,大家也不忍苛責,所幸許多長期專注各領域的學者專家積極參與,和有組織的環保團體事先準備,才能順利收攏為一致的邏輯。但過去較少關心減碳和調適的政治人物參與時,不明究理的民粹式反射動作,可能會被少數既得利益擺佈,此次已設定的議程方向,需要匯聚更多堅實的知識研究做後盾,才能有效進行風險溝通。

最後,企業界參與攸關重大。不僅是身為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也因國際趨勢加重企業社會責任,綠色採購和供應鍊管理都要求計算碳足跡,連主流金融投資業界也在綠化,要求做碳揭露專案(CDP),未來各國普遍實施碳關稅,台灣人均碳排放是世界三倍,面臨制裁風險極大,官方估計可能高達1400~5200億元。對於貿易為主的台灣,已是立即而明顯的危險,但各產業和各企業間,其責任、衝擊、利益、規模都不同,步調有快有慢急需整合。

在中科三、四期環評訴訟及國光石化環評爭議中,環保署長沈世宏站在與民間環保團體激烈對立的一端,加上各項層出不窮的環境爭議開發案件,雙方要坐下來進行對話殊為不易。這應該是氣候變遷對策的起點而非終點,政府將此會議成果帶到里約的第三次地球高峰會,才更有意義。

※刊載於2012-06-13中國時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