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7.16







近期活動
荷蘭住宅法人機制與運作國際論壇(7/18截止)
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 (Rio+20) 會後研討會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五溝湧泉溼地 常民智慧守護生物多樣性

攝影:劉晉坤

屏東縣萬巒鄉安靜的客家小聚落─五溝聚落,文化潛力直逼花宅,有望成為第二個國家級「重要聚落」,更可貴的 是,這裡不只是一片保留歷史回憶的建築而已,這裡的居民以生活持續書寫五溝歷史,他們用彼此熟悉的客家話打招呼,吃著粄條收割檳榔。

讓當地居民為之著迷起而守護的是依傍著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歷史聚落漫流的五溝水,此處具有多處湧泉,是一處天然溼地;清澈未經破壞的溪流,正是聚落形成之核心,清楚呈現過往先民的智慧與土地紋理,不少學者認為應與聚落一起保存下來。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全台44處湧泉大調查:威脅普遍存在
從三贏到雙贏,誰輸了五溝?
永久屋排水影響五溝溪
搶救自然野溪

論壇|都市降溫 沒那麼困難

作者:孫振義(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7月天的台灣正式邁入夏季,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加成作用,造成近日各主要城市氣溫動輒高達37~8度!此情況對民眾而言,雖僅是酷熱難耐,但對台電而言,卻開始要擔心每日中午空調用電高峰時所加遽的全國用電吃緊。

謂「綠色生活」即是儘可能的降低能源使用的依賴程度。例如:儘量以步行、腳踏車或大眾運輸工具代替汽車;以爬樓梯降低電梯的使用量;優先選擇自然通風以取代空調系統;用自然採光以減少人工照明;隨手關閉電器、水源,在白天工作以減少夜間照明需求…等,都是綠色生活的典範。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林子晴

砂石業者向經濟部長陳情,希望禁止大陸砂石進口,來挽救國內砂石業,部長表是開採需要評估,包含橋梁安全是否影響河床都要計算,必須兼顧安全和開採量,
不是看到砂石就要開採這樣是會出問題的。在秘魯,抗議人是反對礦業公司計畫已人工蓄水池取代高山湖泊,並且,各界環保及人權團體聯署聲明, 呼籲秘魯政府應立即停止這些暴行。為經濟開發而造成環境汙染,中國清華大學教授表示: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長盛不衰要怪政府,我們說浪費能源、污染環境都是企業造成的,我們說這是企業的責任,但是在企業高污染的背後,都有政府的影子。

過度開發影響環境,馬達加斯加狐猴目前因熱帶雨林大量開發,棲地遭破壞,成為世界上瀕臨絕種最嚴重的靈長類動物。在巴西海邊,有五百多隻企鵝倒臥岸邊,身上沒有明顯外傷也沒有油汙,死因很離奇,海洋生物學家已取樣本回去解剖,最快一個月就可知到企鵝死因。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我們的島∣龜途

採訪:于立平、張岱屏、林燕如、陳佳利;撰稿:陳佳利;攝影:柯金源、陳忠峰、陳添寶、陳慶鍾、葉鎮中、張光宗;剪輯:陳忠峰

每天,牠得出來找東西吃,雖然叫做食蛇龜,但牠並不吃蛇,喜歡吃落果或昆蟲。現在要看到小箱和牠的同類已經很不容易,因為這幾年食蛇龜的價格越來越好,想抓牠們的獵人還真不少...

食蛇龜只分布在中國的華南地區,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與台灣,近幾年中國大陸經濟起飛,消費力大增,他們吃盡了自己境內的食蛇龜,於是把矛頭指向台灣。六年來,大量食蛇龜因此離鄉背井,而這只是執法單位查獲的,其他闖關成功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大坪頂的公民願景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苗栗市大坪頂營區,佔地50多公頃,十多年前營區廢棄後,關閉至今。早期軍營有駐軍時,旁邊的社區相當繁榮,整條街都做阿兵哥生意。營區關閉後,土地撥交縣府,當地居民一直希望能重新開發,讓榮景再起。

大坪頂開發事件,引發許多苗栗青年的關心,他們投入公民參與行動,希望能為故鄉盡點心力。相對縣府,以經濟發展觀點思考,他們反而從生態教育的方向思考,希望保存營區自然生態,走出不一樣的路。

精采內文

 

五溝湧泉溼地 常民智慧守護生物多樣性

本報2012年7月16日屏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映照著日光,潺潺流動的五溝水。屏東縣萬巒鄉安靜的客家小聚落──五溝聚落,因為八八風災後一項工程將改變河川樣貌,經當地民眾陳情抗議,一夕聞名,全台民眾這才恍然得知這個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地景之地。2008年文建會將五溝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為「傳統聚落」,文化潛力直逼花宅,有望成為第二個國家級「重要聚落」,更可貴的是,這裡不只是一片保留歷史回憶的建築而已,這裡的居民以生活持續書寫五溝歷史,他們用彼此熟悉的客家話打招呼,吃著粄條收割檳榔。

讓當地居民為之著迷起而守護的是依傍著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歷史聚落漫流的五溝水,此處具有多處湧泉,是一處天然溼地;清澈未經破壞的溪流,正是聚落形成之核心,清楚呈現過往先民的智慧與土地紋理,不少學者認為應與聚落一起保存下來。

守護五溝設立工作站

居民自主守護五溝,成立工作站,對外申請補助。拜訪五溝聚落之前,不妨先到「守護五溝」工作站報到。工作站成立雖已經3年,但搬到現址,不過一年多時間,就在站長劉晉坤祖宅對面,緊密嵌入鄰里街舍之間。工作站是為了因應聚落發展而成立。古樸小巧的工作站是將原已破舊崩塌的房子重新整理而成。這裡原本是機車行,主人搬家到高雄而閒置,多年未整理,在一個無風無雨的日子崩解,原來是白蟻長年蛀蝕的結果。在獲得房東首肯以及客家文化委員會的支持下,房子以傳統工法,利用磚瓦、木片,活化再造。

小小的空間,硬是擠進3個人的工作空間,兼備四通八達聯絡街里的功能,每個月都出版守護五溝社區報,聯繫當地居民,默默守護居民習以為常的自然地景以及文化資產。

劉晉坤不但對於五溝歷史不但瞭若指掌,甚至可說是創造五溝歷史的人,對當地水圳與聚落緊密交織的常民生活,以及五溝水孕生的豐富自然資源,如數家珍。

24℃的清涼 美得冒泡

劉晉坤小時候也是在溪邊嬉戲成長的。(攝影:劉晉坤)劉晉坤表示,五溝水是佳平溪支流,也是東港溪流域最後一個生物樂園,沿路分出的支流,包括頭溝、五溝是客家庄,之後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大武山純淨的泉水,一路流經過台糖土地「下滲區」,吸納大多數的水資源,再沿著地勢往低處流,五溝位於沖積扇頂端,這些泉水匯集到了五溝,並以湧泉的形式溢出地表。

炎熱的夏天早上,實地走訪五溝水,沿路偶然遇到的居民,都以客家話簡單和劉晉坤交換訊息,也會停下來和圳溝內戲水的孩童打招呼。

湧泉終點是一塊水塘,水溫終年維持24℃,在夏季顯得格外清涼。地底下不時泡出氣泡, 效果真如「湧泉」字面上的意思,源源不絕的水從地底冒出來。其實這些氣泡是地底下的空隙,只要輕輕一踩,就會把空氣打上來。湧泉的道理也是這樣,在土質不夠密實的土地,才能讓水溢出。

清澈的水池倒映著兩岸的植被以及湛藍的天空,池裡不時可見粗道鱲、條紋二鬚鲃,水草更是茂密,根據邱郁文調查結果,約在20-30種之多,其中最難得是全球分布稀少的探勤草。潔淨的止水域,蜻蜓更是常見。粗鉤春蜓、鉤紋春蜓、無霸勾蜓等平常都市看不到的數種蜻蜓在此優游。

最近,五溝湧泉溼地的「國家重要濕地推薦表」記載了此地在植物方面,共紀錄到32科84種,其中原生物種約62種,除了探芹草,禾本科的類雀椑、玄參科的小花石龍尾等,都屬於珍稀瀕絕物種。鳥類調查至少有30種留鳥以及9種候鳥。

為水所苦

610大雨將兩岸的水泥衝垮,河水急欲找回自己的路。農田水圳水泥化的問題普遍存在於台灣農村,五溝村也是。劉晉坤表示,水泥擋土牆逐漸替代了自然工法的農田水圳,使得農田無法吸納水源,全部集中到水泥化的排水溝。

不久前的610豪雨夾帶強大的沖刷力量,再度衝垮兩岸的設施。沿著兩岸探尋,原可通行的小徑被東倒西歪的竹林、檳榔樹阻擋,只能在河岸遙望大雨沖刷的痕跡。即使水量已經稍退,仍四處可見沖刷的力道帶來的影響,水泥、砌石工法都無擋不住,不但樹木,連前不久怪手開路架上的台電電線杆以及水泥護牆全都倒塌在地。

劉晉坤說,「河道不過是要回自己的路」,如此強大的力量,若硬要束水於又高又窄的水泥河道,只是讓水勢更集中,沖刷力量更巨大。

此外,農田水圳擋土牆的工程施作,施作過程砍除了自然的護岸植被,破壞了自然植被水土保持功能,植物無法生長、水生動物棲息地單調化,更使本土魚種都消失,只留下強勢魚種吳郭魚生存下來,喪失原有的生物多樣性功能。

6月底,千里步道與民間企業合作在護岸認養種植上百棵樹苗,希望種樹來做駁崁,自然植被滋養守護河岸,並以認養計畫,要讓生態環境與聚落生活,達到相輔相成的保育意義。

保存傳統客家文化

列為古蹟的劉氏宗祠,保留客家宅院建築。五溝也是屏東客庄內唯一還保有元宵攻炮城的聚落,也因五溝的保存,使得六堆攻炮城的民俗活動得以重現。早於2009年底,劉晉坤就與當地的耆老籌組「五溝土磚屋傳統聚落保存協會」,並且以1個月時間,在五溝的4個庄頭開說明會,希望凝聚居民共識,了解五溝被列為傳統聚落的意義,將五溝再回復到傳統的風貌,除了人與人關係的建立外,也要把傳統的自然水圳風貌找回來。

由五溝水孕育的土地,具備7等則優良農地的條件,此地也是台灣最早種植檳榔的地區,過去五溝人常與附近的平埔族通婚,平埔族結婚習俗中,男方迎娶女方時,並須準備兩串檳榔,居民於是習於在住家附近種植。直到1970年代,中、南部盤商收購,更讓擴大此地檳榔產業。

劉晉坤說,早期種植的檳榔每一顆都非常大,收割時不小心被打到,手臂立即浮現烏青。當時一顆檳榔收購價錢高達20元,和一碗麵的價錢相當,難怪有綠金之稱。現在種出來的檳榔不如以往壯碩,價錢一路下滑,但因五溝人口老化,檳榔這種不需太多人力維持的產業,反而未見稍減。只是沿著五溝水兩岸的檳榔樹常因大雨泡浸,土質鬆軟,若遇風吹便倒塌。學者即表示,檳榔樹抓土力不佳,往往無法水土保持,若要種植,最好能離岸30公尺,以免遭受損失。

排洪計畫考驗生態智慧

居民傍水而生,早已發展出相處之道。一場風災打亂了聚落的腳步,也意外將五溝水推上鎂光燈下。2009年八八風災雖未重創五溝,卻因莫拉克重建委員會選擇新赤農場蓋永久屋,並因興建工程引發淹水問題,而使得縣政府規劃了「新赤農場永久屋基地聯外排水改善工程」。計畫將水引流經過萬金社區,再通過五溝水,並將到佳平溪之間的河道拓寬為18米,居民擔心,一旦開挖,不但五溝溪的天然景觀以及滯洪功能不再,屆時,原本一望無際的河岸森林生態系,將變成水泥人工河堤。

對此,當地聚落、環保團體幾次陳情,要求屏東縣政府正視治洪的本質。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即建議以分洪替代河道拓寬,讓此地成為自然湧泉溼地公園,經過的私人土地則以徵收或長期租賃方式處理,以徵收、租賃支出取代工程費用。

今年溼地日當天,立委邱文彥、田秋堇、張曉風以公聽會形式進行廣納意見,不少學者主張保持自然漫流的樣貌,徵收兩邊的土地,並將此地劃設為國家重要溼地。然而,部分五溝水當地居民及農民卻認為五溝水每到汛期必氾濫,擔憂再不改善農地可能漸漸流失,對於排水系統改善工程也持贊成的立場,在幾次溝通無共識的情況之下,土地徵收、工程一再延宕。

社區保育力量

清澈的溪水映照著水岸藍天。(攝影:劉晉坤)有別於多處農村飽受工業搶水之苦,劉晉坤苦笑說,五溝聚落卻因水資源豐沛,為水所苦。治洪工程讓五溝村一夕爆紅,不少民眾慕名而來一親芳澤。政大電廣系的學生,特定為五溝聚落,錄製20分鐘的節目。為了趕上潮州上午9點多的公車到五溝水,兩位學生不惜從台北半夜出門。

工作站舉辦的營隊,吸引不少喜愛慢活的民眾參加,不少民眾意猶未盡,常常回來看看聚落和工作站夥伴。五溝聚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雖然治洪工程尚有變數,以守護五溝工作站為核心的居民,持續守護著水圳以及在周遭的生物,讓先民的傳統智慧得以傳承。

※ 註:在崇尚低碳生活的現在,旅客也能搭公共運輸到底「五溝水」。從台鐵潮州站出站之後,可搭乘屏東客運直達五溝水,不過一天只有3班車,來此一遊務必算好時間,否則就必須拜託工作站提供交通接駁的服務。 【附錄】

※ 本文同步刊載「台灣溼地網

Top

 

論壇∣都市降溫 沒那麼困難

作者:孫振義(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7月天的台灣正式邁入夏季,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加成作用,造成近日各主要城市氣溫動輒高達37~8度!此情況對民眾而言,雖僅是酷熱難耐,但對台電而言,卻開始要擔心每日中午空調用電高峰時所加遽的全國用電吃緊。筆者從事都市熱環境研究數年,在此提供幾帖都市降溫良方,供各界參酌。

陳璽元繪

第一帖,都市降溫首重綠化。都市中的植栽綠化透過蒸發、散作用,其在降低都市溫度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對於降低都市熱島而言,都市綠化絕對是第一優先選項。植栽不但具有調節都市微氣候的功能,另外還有淨化空氣、水土保持、防止都市火災延燒、提供生物棲地及視覺美觀的價值,誠可謂百利而無一害。若是都市可以配合捷運施工創造更多都市綠廊,更是一舉數得。

第二帖,增加都市水體。由於水在蒸發過程中會吸收周圍環境的熱量,以達到降溫的效果!因此若是在都市環境中適當的保留或創造水體(如水池、河川),抑或保留地表貯留滲透水分的機會,則將有助於讓水在都市中扮演蒸發降溫的角色。

第三帖,都市風廊。即是利用風的流動帶走都市中的熱量。都市會因為地形、地理位置或建築群而形成長年卓越風,但是通常因為都市發展初期並未考慮風的流動,導致這些風廊並未被納入都市規畫設計的重點項目。絕大部分的都市均由於都市紋理與建築物的阻礙,致使都市中的風速明顯低於郊區;都市中流動通道混亂的風場並無法有效的帶走都市中的污濁空氣與廢熱,導致都市空氣汙染、高溫與熱島效應的問題持續惡化。事實上,只要妥善利用都市中的藍帶、綠帶或主要道路製造風的誘導通道,便能有效降低都市高溫問題。

第四帖,綠色建築設計。為改善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都市應該更致力於綠色建築設計的推動。適當的運用遮陽與開窗控制避免建築物吸收、儲存過多的太陽輻射熱,對於降低都市高溫則可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實際上,儘量選用高反射率的建築表面材質、盡可能的進行建築綠化(屋頂綠化與牆面綠化)、以及在建築設計時選擇良好的建築朝向與適當自然通風,便可以在都市降溫方面達到不容小覷的效果。

民眾在陽台種植的薄荷,在熱浪中枯萎又再度復活。

第五帖,日常節約能源的「綠色生活」。大量的人工發散熱是造成都市熱島效應與高溫化的主因之一,而極大部分的人工發散熱都與日常能源使用有直接關係。居民日常使用的電力、瓦斯、汽油,部分的能源便會轉換成無用的熱能排放到都市環境中。加上酷夏中拚命運轉的空調系統更是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的幫凶,因此,如何營造「綠色生活」將是扭轉地球環境與都市高溫化的重要策略。

所謂「綠色生活」即是儘可能的降低能源使用的依賴程度。例如:儘量以步行、腳踏車或大眾運輸工具代替汽車;以爬樓梯降低電梯的使用量;優先選擇自然通風以取代空調系統;用自然採光以減少人工照明;隨手關閉電器、水源,在白天工作以減少夜間照明需求…等,都是綠色生活的典範。

總而言之,雖然我們無法左右天氣,卻可以透過以上幾帖都市降溫良方稍微達到緩和高溫的餘地。究竟能否奏效,就有賴全民與政府一同努力了。

※本文轉載自孫振義justinsun 的部落格,原刊登於中國時報。

Top

 
 

砂石業者向經長陳情 盼禁進口砂

摘錄自2012年7月15日聯合報花蓮報導

「禁止進口砂,救救砂石業!」經濟部長施顏祥14日到花蓮參加座談會,花蓮縣砂石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周明松等率眾陳情,呼籲政府禁止大陸海砂進口,最好全面禁止陸砂,挽救國內砂石業;施顏祥表示,砂石「開採適量、兼顧安全」是最重要的方向。

花蓮縣砂石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周明松表示,政府開放大陸砂石進口,台灣砂石產業、運砂船業等倒了一大半。他批評,大陸近3年輸入台灣的都是海砂,去年進口1500萬噸,今年預計進口1千萬噸;這些海砂一眼就看到貝殼,但礦物局只做氯離子檢驗,任由大陸海砂進口、使用,台灣的砂石卻沒合理開放開採。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經濟部和縣長傅崐萁針對花蓮該開採多少砂石,討論很多次,主要是評估開採多少砂石才安全,才不會造成意外;像立霧溪、木瓜溪砂石很多,但開採多少砂石才不會影響河床、橋梁的安全,都要計算,必須兼顧安全和開採量,經濟部河川局也要整體評估,如果只看到砂石就要開採,這樣會出問題。

Top

 

秘魯武力鎮壓反採礦人士 遭譴責

摘譯自2012年7月11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如果康加計畫持續進行,位於祕魯安地斯山的藍湖(Laguna Azul)可能會被礦渣所覆蓋。(卡哈瑪卡地方政府提供)超過80個環保與人權團體向美國與加拿大的秘魯大使館及領事館抗議,呼籲秘魯政府立即停止對反採礦示威人士的暴力鎮壓。

在今年六、七月間,武力鎮壓反對秘魯最大採礦計劃抗議活動的事件,已造成5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17歲男童,並導致數十人受傷。

抗議人士擔心當地的水源受到汙染,因而反對安地斯山北部卡哈馬卡省(Cajamarca)投資規模48億美元的康加(Conga)金銅礦開採計劃。

七月上旬,亞納科查礦業公司(Minera Yanacocha)已開始進行康加計畫蓄水池的籌備工作。該計劃的主要擁有者是世界第二大的金礦開採公司,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紐蒙特礦業有限公司(Newmont Mining Co.)。秘魯的布埃納文圖拉(Buenaventura)礦業公司則是該計劃的次要擁有者。

卡哈馬卡居民正在觀看紐蒙特公司所挖的亞納科查金礦礦坑。在康加計畫中的礦坑將會是這個的六倍深。(環境權與人權團體 Grufides 提供)抗議人士反對礦業公司計劃將以人工蓄水池取代三個純淨的高山湖泊,並產生大量有毒的礦渣(mine waste)。

紐蒙特公司不顧高漲的反對聲浪,宣布將與康加計劃一同向前邁進,導至抗議活動在六月底時變得更加激烈。

秘魯政府在7月3日宣布該地區進入緊急狀態,暫停集會的權利,以避免更多暴力事件的產生。事後證明,這是合理的措施。

抗議領袖Marco Arana於2012年7月4日遭到警方羈押。(祕魯電視台影片畫面)7月4日,就在實行緊急狀態後,一位前天主教神父並是康加計劃反對派人士的協調員Marco Arana,在卡哈馬卡省省會靜坐抗議期間,遭到警方羈押。他在拘留期間遭到毆打,導致內出血、顎骨骨折以及其他頭部外傷,而後在7月5日被釋放。

該聯署聲明呼籲秘魯政府立即停止這些暴行,並尋求以和平對話為基礎,以解決康加計劃與其他在秘魯的採礦和能源計畫等相關衝突。

7月11日,秘魯總統Ollanta Humala請求天主教教會居中調解康加計畫造成的衝突。過去一直反對康加計畫的地區教會領袖Gregorio Santos,接受了這項提議。

紐蒙特公司曾在6月22日發表一項聲明,承諾「建立採礦設施前,將會採取較慢的步調來設立蓄水池。」

卡哈瑪卡居民聚集在受採礦活動所威脅的湖邊。(環境權與人權團體 Grufides 提供)在紐蒙特公開聲明後,祕魯總統Humala表示對康加計畫僵局的大力支持。而當內閣成員決定暫停自由集會與反對派議員要求警方停止暴力攻擊的同時,軍官出身且重視採礦所帶來就業機會與稅收收入的Humala,對本周發生的暴力事件並沒有任何表示。

2010年10月,祕魯礦產和能源部(Mines and Energy Ministry)已批准一項為期三年、過程公開,並由12個秘魯政府機構執行的康加計畫環境影響評估。

Humala任命了一個三人小組來審查該項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並在其4月的報告中表示,康加計劃所有的技術要求皆符合秘魯國內與國際標準。

但該小組仍表示,康加計畫應再評估尾礦(mine tailing)的安置地點,應盡量避開藍湖(Laguna Azul(Azul lake)) 與奇卡湖(Laguna Chica(Chica lake))周邊地區。

紐蒙特公司已同意「逐步施行」該小組提供的建議,但尚未同意保持藍湖與奇卡湖的完整性。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l2012/2012-07-11-01.html

Top

 

清華教授: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長盛不衰怪政府

摘錄自2012年7月15日瀟湘晨報報導

「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就這麼一點資源,兩型社會建設勢在必行!」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王振民認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關鍵就在於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依法施政。

王振民解釋說,我們說浪費能源、污染環境都是企業造成的,我們說這是企業的責任,但是在企業高能耗、高污染,所謂「兩高」項目能夠實施,背後都有政府的影子,政府做好事的時候能夠做很多很多好事,政府如果做錯事、壞事的時候,造成的影響是任何一個企業無可比擬的。

「因為政府掌握了產業標準的製定權,如果這個產業的標準制定得不科學,就從源頭上造成了高能耗和污染。」王振民說,政府控制市場的准入,「兩高」行業能夠長盛不衰是政府批准了它進入市場。還有政府掌握了執法大權,政府執法不作為、慢作為、作為不到位都是造成“兩高”企業屢禁不止的原因。

「行政執法不是搞運動」,王振民強調,執法機關不能越權,不能濫權,也不能瀆職,行政執法應該是長期的持續的穩定的政府日常工作。

Top

 

棲地破壞 馬達加斯加狐猴瀕危

摘錄自2012年7月14日大紀元報導

據13日中央社路透電,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表示,以叫聲淒涼和雙眼發光而知名的馬達加斯加狐猴(lemur),目前正因失去森林棲息地,而成為世界上瀕臨絕種最嚴重的靈長類動物。

保育人士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召開會議表示,地球上103種狐猴有91%被列入保育紅皮書中的極度瀕危、瀕危或是易危物種,數量由2005年的評估急遽上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並發表聲明說:「狐猴因原生地馬達加斯加的熱帶森林遭到破壞,而瀕臨絕種。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外海印度洋上,當地政治不穩定使貧窮惡化,進而使盜伐問題趨於嚴重。」

Top

 

巴西海邊 逾500企鵝離奇死亡

摘錄自2012年7月15日民視新聞報導

 每年3月到9月,生長在南半球的麥哲倫企鵝,會集體往北方遷徙覓食,最遠會到達巴西。不過近來一星期內,在南部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Tramandai和Cidreira間的海岸,當地民眾卻發現大量死亡企鵝被沖上岸邊,總數多達512隻,而且死因不明,相當離奇。

 巴西在這個季節看到企鵝很正常,只是怎麼覓食到丟了性命?且因這些企鵝並沒有明顯外傷、身上也沒油汙,也沒有過勞或挨餓跡象,500多頭集體死亡,實在有點離奇。目前海洋生物學家已經取得部份企鵝的樣本,送到南大河的首府快樂港(榆港,Porto Alegre)進行解剖,最快一個月,企鵝死亡之謎就能水落石出。

Top

 

我們的島∣龜途

採訪:于立平、張岱屏、林燕如、陳佳利;撰稿:陳佳利;攝影:柯金源、陳忠峰、陳添寶、陳慶鍾、葉鎮中、張光宗;剪輯:陳忠峰

食蛇龜小箱,住在低海拔原始森林裡,受到驚嚇的時候,能整個躲進殼裡, 因為牠的腹甲可以活動,把自己變的像個小箱子。每天,牠得出來找東西吃,雖然叫做食蛇龜,但牠並不吃蛇,喜歡吃落果或昆蟲。

現在要看到小箱和牠的同類已經很不容易,因為這幾年食蛇龜的價格越來越好,想抓牠們的獵人還真不少…

5月23日,海巡署在高雄,查緝到811隻保育類動物,緊急移動到中興大學暫時安置,受困在紅色尼龍網中拚命想掙脫的食蛇龜與柴棺龜,都是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動物。不法業者計畫將牠們送往金門,再透過小三通進入中國大陸,這批龜僥倖逃過一劫,沒有人知道,一路上,牠們受了多少折騰。也沒有人知道,牠們從哪裡來?

 

這樣的走私不是首例,2006年起,從南到北,已經發生了多起食蛇龜走私事件。

  • 2006年-金門198隻、新竹南寮311隻
  • 2008年-台北323隻
  • 2008年-屏東110隻
  • 2009年-高雄1252隻
  • 2010年-台北530隻
  • 2012年-高雄534隻

這些走私案件,無論海運或空運,目的地都是中國大陸。

食蛇龜只分布在中國的華南地區,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與台灣,近幾年中國大陸經濟起飛,消費力大增,他們吃盡了自己境內的食蛇龜,於是把矛頭指向台灣。六年來,大量食蛇龜因此離鄉背井,而這只是執法單位查獲的,其他闖關成功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為了供應走私需求,野外食蛇龜面臨前所未有的強大獵捕壓力。長期從事原生龜類研究的專家陳添喜,近幾年持續進行田野調查。他說,早期獵人都在南部與東部抓龜,現在中部北部越來越常見,最近連台北市都看到有人放陷阱籠。

我們跟著陳添喜老師前往他在北部的一處調查樣區,沿著從前發現過食蛇龜的地方巡邏,就是找不到熟悉的身影。陳添喜說,「今年只看到四隻,數量少到非常可怕。食蛇龜平均一年產三到四顆蛋,很怕獵捕,因為他們的存活策略就是靠成龜活很久,不斷繁殖,如果被拿走,要補充回來的機率很低。」

 

這處荒地原本被倒滿建築廢棄土,大自然用綠意掩蓋人造的醜陋,意外的成為食蛇龜的家。食蛇龜分布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原始森林,是台灣五種原生淡水龜中,唯一陸棲型的種類。陳添喜說:「食蛇龜在某個季節喜歡利用開闊的環境,常常把沒有消化的種子帶到開闊的環境,而那正是森林更新、新生小苗長大的地方。」

但是再繁茂的植被,也擋不了獵人的貪婪,目前一隻食蛇龜可以賣到台幣1500元以上的價格,利之所驅,導致食蛇龜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保育類動物竟然成為大陸市場的主流商品,價格還隨著台灣野外族群減少而水漲船高。陳添喜說:「小的柴棺龜一隻400至800,成體1500人民幣,食蛇龜市場上價格2000至4000,現在價格非常高,養龜場就炒作,奇貨可居,到最後一定會崩盤,崩盤之後倒楣的就是野生動物,被抓光光。」

 

貳級保育的食蛇龜和柴棺龜,在台灣野外族群都岌岌可危,棲地喪失更讓牠們的族群存續面臨另一個空前考驗。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表示,「柴棺龜野外數量比食蛇龜更少。柴棺龜住池塘溪流,台灣的湖泊河流卻越來越少,現在只在苗栗以北比較容易看到。」

而全台灣食蛇龜分布密度最高的一片棲地,卻因為湖山水庫的開發將永久消失,當水庫開始動工,特生中心與中興大學的團隊深入山區,趕在工程進行前展開搶救行動,遺憾的是,研究人員進駐時,主壩已經開挖。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班研究生林奕甫說,「當時因為是在冬季開挖,食蛇龜正在休眠,可能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就這樣被挖走。這裡有出生一到兩週的新生兒,是牠們的繁殖地,對一個族群來講,居住、覓食、繁殖的地方被破壞,族群就等於走向毀滅,所以只能先救出來。」

 

湖山水庫的淹沒區大約有658公頃,研究人員拼了命與時間賽跑,只搶救到1/3的地區,185隻食蛇龜。當時這批龜移往私人農場安置,去年野放到離原棲地不遠的地方,並且在20隻個體上裝了發報器,進行無線電追蹤。

背著圓圓的發報器,這些重回森林的龜,成為重要線索,透過追蹤,才有機會瞭解牠們在野外的遭遇。研究人員每星期都會來一趟,記錄每一隻食蛇龜的健康狀況與移動距離,透過資料的累積,牠們的生活細節將會越來越清晰。

 

研究團隊努力收集科學數據,除了作為保育參考,更迫切的,是希望作為野放依據。歷年來查緝到的食蛇龜都還住在收容中心,苦等回家的機會。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聲海表示,「收容的地點本來就不多,食蛇龜又很長命 現在沒有野放,只能進不能出,各個收容中心都是越擠越多。」

中興大學目前是國內收容最多食蛇龜的地方,由於走私查緝往往一次就來一大批,對收容中心的承受力是一大考驗。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聲海表示,「很少看到一個保育種,一次有那麼多需要被照顧的個體,其他種類可能一個月三隻,食蛇龜一次一千隻,數量真的很龐大,收容單位需要有一些能應變的機制,因應不時之需。」

 

收容的同時,吳老師團隊也針對部分個體展開研究。除了繁殖研究,也希望瞭解野外族群分化的情況,弄清楚牠們從哪裡來,再為牠們尋找適合的棲地進行野放,一方面紓解收容中心的壓力,也讓這些可憐的動物能有更好的歸宿。

困難的是,6年來都還尋不到一塊適合野放的地方,野外族群卻還是不斷被捕捉,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第40條規定,輸出保育類動物得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萬以上150萬以下罰金,但2006年以來的八起走私案件都從輕量刑,難以達到嚇阻作用。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無奈的說,「幾次走私都沒有判刑,判沒入而已,最大的關鍵是他們都還沒離境,不構成走私。」而海關每天得處理大量貨物,如果沒有線報,當商人企圖以合法掩蓋非法,走私行為很難在例行檢查時察覺。

 

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東南亞的龜類幾乎被趕盡殺絕,台灣的食蛇龜正在步上後塵。收容中心裡的食蛇龜,在思鄉的渴望中煎熬,相對幸運的小箱,今天可以回家,可是明天呢?當盜獵沒有強力的執法來遏止,當自然棲地總是在開發壓力中淪陷,當全民的保育意識還不夠強烈,等在小箱前面的,是歸途還是不歸路?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我們的島|大坪頂的公民願景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軍人離開,營區廢棄,留下盤根的大樹。當新的開發案來臨,居民憂慮著,如何放得下,故鄉發展的願景。

苗栗市大坪頂營區,佔地50多公頃,十多年前營區廢棄後,關閉至今。早期軍營有駐軍時,旁邊的社區相當繁榮,整條街都做阿兵哥生意。營區關閉後,土地撥交縣府,當地居民一直希望能重新開發,讓榮景再起。

新的開發計畫來臨,苗栗縣政府規劃興建藏傳博物館,但是當地居民事先根本不知情,讓他們十分生氣。苗栗縣府規劃投資200億,興建藏傳博物館,收藏西藏文物,吸引觀光客。但是居民發現,這個藏傳博物館,原來是為特定人士量身打造。他們質疑,在苗栗客家文化區域,推動西藏文化,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苗栗醫師劉介修認為,問題的重心,不只是開發的最後方向,還有過程中居民的參與,於是發起公民願景會議,表達大坪頂居民有權參與,討論故鄉發展的權力。地方居民嚴詞批評,縣府幾年來推動開發計畫,過程粗糙。

在願景會議中,劉醫師說明縣府的藏傳博物館計畫,並未獲得中央文化部支持,規劃方向未定。同時,介紹宜蘭蘭陽博物館,發揚當地文化,以及彰化成功營區,轉為生態教育中心的不同發展方式,希望讓地方居民理解,大坪頂開發的種種可能。

大坪頂開發事件,引發許多苗栗青年的關心,他們投入公民參與行動,希望能為故鄉盡點心力。相對縣府,以經濟發展觀點思考,他們反而從生態教育的方向思考,希望保存營區自然生態,走出不一樣的路。

為了讓居民能有更多思考,他們安排居民參訪彰化成功營區,看看廢棄軍營,如何轉化利用。成功營區的再利用,早期由觀樹教育基金會推動,在保留園區裡自然生態下,規劃建造一個生態教育中心,基金會退出後,由彰化縣教育處代管,現今許多空間交由藝術學校使用,尚未達到原先規劃目標。

居民積極參與,但是在縣府,總有著不同想法,承辦大坪頂開發的縣府官員表示,目前將朝BOT文創園區的方向發展。對居民的公民參與表達歡迎,但是希望派代表參加,不要連署抗議。

面對大坪頂開發在即,當地居民很心急,紛紛提出發展想像。紛雜的意見裡,充滿對家鄉發展的關切,展現民間思考的活力。大坪頂開發,從藏傳博物館到文創園區BOT,該思考什麼型式,對生態環境最好?在決策過程裡,是否有著尊重居民的心意。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