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7.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守護海岸聲浪擴大 藝人、官將首挺原民「拆美麗灣」訴求

為了持續表達對美麗灣度假村BOT案的反對,民間團體延續去年7月11日所舉辦的「千人牽手吼海洋」與「不要告別東海岸音樂會」吸引上千人參與,今年再度 於7月28日舉行「沙灘、海洋、fudafudak──永遠的天堂」音樂會,從下午四點唱到凌晨三點,不但獻唱的陣容更堅強,前往聲援的民眾人數也呈倍數成長。

另外,音樂會在主辦單位的呼籲、志工不斷巡視與參與民眾的自律下,當29日的太陽升起回到會場,可以發現,除了仍在睡覺的人、零星的帳棚還搭著與滿地的腳印,沙灘上已經少有垃圾。但主辦單位規劃的淨灘活動仍照常舉行,淨灘者地毯式細心撿拾沙地中所有不屬於自然與不可分解的物品,包括煙蒂、瓶蓋、保力龍、塑膠碎屑等。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愛海灘以身作則 反美麗灣音樂會垃圾零殘留
美麗灣業者:興建過程合法
美麗灣解套環評—「走鐘」的戲中戲
美麗灣環評重審? 環團:作弊抓到還補考

我們的島|呼吸的風險PM2.5

撰稿:朱淑娟;採訪:朱淑娟、柯金源、于立平、林燕如;攝影:陳添寶、陳慶鍾、葉鎮中、陳忠鋒;剪輯:陳添寶

從天氣觀察空氣污染的情形,視線不好時不一定是水氣產生的「霧」,而是因為細懸浮微粒PM2.5粒徑小,陽光碰到折射後影響能見度,這種情形稱為「霾」。「以台灣來說,北部的情況是霧的機會比較多。」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中、南部卻是霾的情況遠大於霧,搭高鐵只要過了苗栗以南,就可以看到一大片霾,大部分都是空氣污染所引起。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謝燕儒分析,PM2.5有大自然產生的、有人為的。人為的來源又可分原生性、衍生性兩種。原生性包括汽機車、工廠排放、二手菸、燒香等燃燒行為。衍生性則是,工廠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在空氣中經過光化學反應後,轉成PM2.5的粒子狀態。

精采內文

∣播報員:林子晴

為兼顧環保與經濟,濕地永續旅遊成為觀光趨勢,遊客對於綠色旅遊產生興趣,並逐漸形成趨勢,濕地本身與遊憩活動間的連結,應受到有關單位的注意。而在台中的高美濕地,雖已開始分區管制,但還是有許多生態問題如強勢的外來種入侵 廢水等問題,都是需要解決,濕地生態才以永續。永續經營,農村找尋到新價值,苗栗灣寶里邀請各地「穀東」來收割,藉由參與插秧、除草、收割等活動,體驗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獅子魚重創加勒比海的生態,當地各國想出新策略,將他納到飲食當中,使其成為商業捕魚和休閒漁業的目標,也整就當地珊瑚生態。保護大海資源,漁業署限捕飛魚卵,但中國漁船常越界捕撈,常因此造成兩岸漁民衝突, 大海資源的管理是必要的,漁業法規以及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放流等都應納入兩岸協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鄰里公園趨涼避熱好方案 降溫可達六度C

作者: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

我們關注有多熱、會熱到何種程度,尺度總在放全球或者城市,好像這樣比較偉大,卻很少人提怎樣在變化中調適己身,如何在一個過熱的島嶼中生活得好。特別是台灣目前70%的人都生活在都市中,早因熱島效應的增溫,在日常生活開始受到熱衝擊。

鄰里公園對於減緩熱島效應有其作用,不過以三千多平方米的小小文德公園來說,功能比較像是城市畸零地規劃的出來的綠地,扣掉人工不透水鋪面、涼亭和遊樂設施,整體綠化比例並不是太高,區域內植栽多以大樹為主,公園草地大半已經枯死、露出土壤,風大時甚至會塵土飛揚。若將公園的維護,以發揮降溫效益來要求,我好奇應該會有更不同的綠蔭風貌吧?

精采內文

 

守護海岸聲浪擴大 藝人、官將首挺原民「拆美麗灣」訴求

本報2012年7月30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為了持續表達對美麗灣度假村BOT案的反對,民間團體延續去年7月11日所舉辦的「千人牽手吼海洋」與「不要告別東海岸音樂會」吸引上千人參與,今年再度於7月28日舉行「沙灘、海洋、fudafudak──永遠的天堂」音樂會,從下午四點唱到凌晨三點,不但獻唱的陣容更堅強,前往聲援的民眾人數也呈倍數成長。

除了巴奈、以莉高露、拷秋勤、何欣穗、吳志寧音樂人等,輕鬆玩、MATZKA、好客等樂團也有成員加入演出。甚至有多組在地或國際的表演團體如台東震天宮官將首、熱帶低氣壓、來自美國的火舞藝術家,在晚會中展現各種型式的藝術,以海浪為背景,示範如何能以不傷害環境的方式,在這片沙灘上度過愉快而有意義的週末午後。

狼煙再起,去年上千人互相牽起手包圍美麗灣渡假村,表達希望這片沙灘恢復原來的樣貌、趕跑美麗灣渡假村的希望。今年心願轉變為更積極且急切的「拆美麗灣」。當地阿美族人製作了傳統竹筏,掛有「還我傳統領域」布條,在杉原灣中繞行,強調該處是傳統領域,也是全民公共財,政府不應將之變成私人財團牟利工具。

趙建岑攝在拷秋勤樂團演唱社運名曲〈官逼民反〉時,在場樂迷紛紛高舉「拆美麗灣」毛巾呼應,畫面相當壯觀。該團表示,四年來這首曲子已經唱了無數次了,而且感覺以目前政府的作為,恐怕之後四年仍得唱更多次。台東震天宮官將首,身為陰界的刑警,也對著美麗灣渡假村的建物追捕惡鬼,顯示這個非法的大型違建已經人神共憤。

今年的金曲獎三冠王以莉高露登場引爆呼歡聲,她幽默表示美麗灣居然讓她這個「懷孕的農婦」從南澳趕過來反抗。其中她們演唱了柯志豪所做的〈香蕉都是你的〉一曲,討論「分享」這件概念,從猴子的行為諷刺私人擁有海岸。以莉的製作人冠宇也演唱自己所屬的好客樂團作品〈踩下去〉,堅定表示,在大家的持續下,「有天真的會拆掉的,不要不相信唷!」

出身知本卡地布的輕鬆玩summer大喊「你,趕快滾出這個海灘,請你消失!」她演唱在東海岸寫的〈風光明媚〉一曲,表示愛護土地本來就如吃飯喝水一般天經地義。也來自卡地布的MATZKA貝斯手阿修難得單飛,唱了好多古調,他相信「這時,海浪也會聽到我們的聲音」。

也用族語想把力量傳達到天上的,還有發跡於在地的「部落美男子」正值發片宣傳期,從巡迴的演出行程中硬是趕了回去。他們用力比出中指,希望能終止美麗灣及其代表的更多不公義的事物。「瘦皮猴」樂團不但上台表演,還自願身兼工作人員非常出力,「美麗灣你聽不到我們的吶喊嗎?」他們回憶少年時常常在此地遊玩,然而現在卻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他們吐露心聲「我們不想再被改變了」。

歌手何欣穗Cia Cia狀況不佳,甜美的嗓音因病沒有到達現場,「可是,我還是覺得一定要來!」仍到場獻唱聲援。而更多的歌手與團體雖然無法於當天親身前往,但也在日前出席記者會表態,國際大團五月天與閃靈,也加入眾多音樂人提供簽名CD與周邊商品供主辦單位義賣的行列,以集結繼續反對下去的經費。

如願買到拆美麗灣毛巾的吳志寧當然,這批義賣品,還是以訴求鮮明,大紅色的「拆美麗灣」毛巾最為搶手,當天的備貨,早早就搶購一空。演出者吳志寧甚至沒有買到,幸好在民眾的割愛下,半夜吳志寧如願頭綁這條毛巾登場。該民眾表示,「這些歌手分文未取的來表演,連個紀念品都沒拿,想自費還買不到的話,對他感到太不好意思了。」而這條所剩不多的毛巾,目前仍可透過捐款的方式得到,捐款相關事宜請見:http://www.e-info.org.tw/node/902

詩人莫那能身為原運的前輩,也現身吟念〈失去青春的山〉,擔憂這首哀悼山林的詩,也將見證東海岸的衰去。他以太魯閣、知本為例,呼籲部落團結對外,不要再讓原住民文化讓財團與國家機器結合以觀光為名掠奪資源。

為了反制反對意見的聲音,近期美麗灣渡假村也隨著反對人士的腳步散發「開了沒?到底!」文宣、也舉辦沙灘演唱會,更大動作在飯店上張貼大型海報,強調如成功開發將為台東帶來就業機會,協助旅外青年返鄉工作,也會落實環保,希望反對者能理性溝通,讓爭議回歸事實真相等等。更在此音樂會前夕前發表聲明,提出「保護環境生態」、「保障公共利益」、「保證就業機會」、「保有在地文化特色」等「四保」,強調會以實踐力展現決心,希望部分人士 「 不要再誤導外界」。對此,音樂人達卡鬧表示,美麗灣渡假村發出的文宣謊言連篇,甚至出現了在東台灣不該看見的夕陽,真是荒謬至極,他以「拆了沒?到底!」回應。

部落青年阿香關於「拆美麗灣」這個訴求是否有可行性?台東都蘭青年阿香表示,當地人觀察,美麗灣渡假村正在面臨強硬開始營運與申請國賠兩個抉擇中。律師詹順貴說明,在美麗灣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書中,認為美麗灣「明顯」藉由切割開發面積迴避環評,根據環評法14條規定,這樣的開發行為自始自終都沒有效力,自然也不適用信賴保護原則,台東縣政府不該以「國賠」為藉口,逃避人民要求速拆美麗灣違法開發的訴求。

文化評論人張鐵志也以黑人運動的名言「We Shall Overcome」表示拆掉美麗灣絕對是可能發生的,共勉大家不要放棄,他更公開向馬總統嗆聲「馬英九你是不能google唷?」不滿他以「這件事我不知道」的說法逃避這個國內的重大爭議。

Top

 

我們的島|呼吸的風險PM2.5

撰稿:朱淑娟;採訪:朱淑娟、柯金源、于立平、林燕如;攝影:陳添寶、陳慶鍾、葉鎮中、陳忠鋒;剪輯:陳添寶

點上一柱香、燃燒紙錢,祈求生意興隆、閤家平安。元旦豔麗的煙火秀開始了一年的期待。走過車水馬龍的城市,公車專用道上車輛從四周呼嘯而過。秋冬時節,冷冷的空氣,經常灰灰濛濛的...

遇到這種情況,有時想咳嗽、呼吸有點不順、眼睛微微刺痛,感覺空氣中似乎有,看不見的什麼...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家住高雄,去年秋冬發現空氣品質不好,每天上班都看到空氣霧濛濛的。上環保署網站一查,發現空氣品質真的很不好,主要是懸浮微粒濃度很高。這個發現觸發她想了解能見度與空氣品質之間的關聯,於是從2012年2月,開始了連續100天的觀測。

她的做法是,每天從高雄辦公室往柴山方向連續拍攝,觀察後發現柴山真是千變萬化,而這些變化跟季節、天氣型態大有關係。她發現,「2月跟3月柴山有一點不同,2月可看到一點柴山的線條,3月幾乎都看不到。4月對流比較旺盛,擴散比較好;5月夏季擴散很好,5月1到10日,有6天狀況比較好。」

她的發現證實,即使不看監測數據,也可以從天氣觀察空氣污染的情形。視線不好時不一定是水氣產生的「霧」,而是因為細懸浮微粒PM2.5粒徑小,陽光碰到折射後影響能見度,這種情形稱為「霾」。

「以台灣來說,北部的情況是霧的機會比較多。」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中、南部卻是霾的情況遠大於霧,搭高鐵只要過了苗栗以南,就可以看到一大片霾,大部分都是空氣污染所引起。

今年8月起PM2.5納入管制

空氣中飄浮著一顆顆看不見的灰塵,稱為懸浮微粒,顆粒有大有小,小於或等於2.5微米(µm)的粒子,就稱為細懸浮微粒PM2.5,只有頭髮直徑的1/28。

PM2.5隨著呼吸進入人體直達肺泡,引發心肺疾病、長期暴露甚至會引發癌症,已經成為全球最關注的新興污染物。

從今年8月起,PM2.5納入台灣空氣品質管制並啟動標準監測,是30年來重大的空氣品質立法。

工業化較早的英美,在1960年代就有《空氣清淨法》,台灣也在1975年制定《空氣汙染防治法》,管制懸浮微粒PM10、臭氧、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五個汙染物,同時以「空氣汙染指標PSI」來呈現空氣品質。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表示,PSI是美國比較早期的指標,以這5個指標汙染物換算,看那一個汙染物對PSI貢獻最多,就以那個汙染物當作指標汙染物。並分為5個空氣品質等級:良好、普通、不良、非常不良、有害。

到了1990年代,歐美從流行病學發現,只管制這五項汙染物,不足以保障民眾健康,主要是懸浮微粒中,有更小的粒子PM2.5,鼻毛無法阻絕,一旦吸入對健康就有重大影響。

PM2.5對健康影響大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部長錢建文指出,長期研究已明顯看出,PM2.5對健康有明顯效應。在心血管疾病方面,主要的影響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中風。長期居住在PM2.5濃度較高城市的民眾,這些疾病的發生率都比較高。甚至某一天PM2.5濃度突然上升,當天或隔天,因為這些疾病去看急診、住院的人數也會上升。

研究顯示,PM2.5也是引發肺腺癌的原因之一,台灣吸菸人口逐漸下降,肺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目前一年約有7000個病例,許多肺腺癌患者並沒有抽菸。錢建文表示,抽菸主要會引發上皮癌,肺腺癌上升跟PM2.5關係滿大的。

1997年,美國制訂PM2.5標準,2006年再加嚴管制,日平均每立方公尺35微克、年平均15微克。日本也在2007年跟進美國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日平均值25微克、年平均值10微克。直到現在,各國標準還在不斷檢討。

台大職衛所教授詹長權表示,美國2007年重新檢討PM2.5標準時,就提出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公尺10.7微克時,就可以看到健康效應。另外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的流行病學觀測也發現,當7.5微克時就有效應,最後才會建議PM2.5年平均標準應訂在10微克。

反觀國內,由於PM2.5成因複雜、管制困難,環保署直到2011年以前都未立法管制。只從1996年起,在全國76個空氣品質監測站加裝PM2.5自動監測設施,希望了解台灣PM2.5的汙染情形。

PM2.5來源眾多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謝燕儒分析,PM2.5有大自然產生的、有人為的。人為的來源又可分原生性、衍生性兩種。原生性包括汽機車、工廠排放、二手菸、燒香等燃燒行為。衍生性則是,工廠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在空氣中經過光化學反應後,轉成PM2.5的粒子狀態。

工廠排放的細微粒含較多有害物質

在眾多排放源中,有一大部分來自火力發電廠、石化廠、煉鋼廠等工業。而且工業排放的細懸浮微粒中,又含有較多有害物質,一旦沉降到地面,工廠附近居民的健康風險也比較高。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強調,PM2.5裡面有非常多成分是戴奧辛、重金屬成分,距離工廠近的民眾承受的汙染濃度也較高。

但遠離工廠的民眾,並不是就可以免除風險,工廠排放的汙染物,在大氣中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PM2.5。成大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吳義林指出,由於工廠排放的汙染物化學反應會很久,排放和受影響的地方會不一樣,影響範圍跟排放距離變大,例如六輕產生的臭氧,影響最大地區不在雲林,而是嘉義。

從嘉義縣番路鄉的高點往下看,整個嘉義市、嘉義縣,好像罩上一層厚厚的面紗,這就是細懸浮微粒造成的迷濛景象。

而歷年來發生的重大空氣汙染事件,也都是因為工廠意外事故引起,例如1965年東南化工硫酸氣體外洩,92位師生急性中毒。1978年中油氰氣外洩,1人死亡、443人中毒。1990年台塑仁武廠氯氣外洩,34人中毒。

近年發生的重大空氣汙染事件包括:福國化工廠爆炸、彰化線西鴨蛋戴奧辛汙染事件、高雄潮寮空汙事件以及六輕多次大火等等。這些事件不但造成民眾急性中毒,農產品也受到汙染,顯示空氣汙染問題,同樣會影響人民飲食安全。

境外傳輸汙染大 卻難掌控

此外,工業汙染物還有跨境傳輸的問題,台灣位於亞洲季風區下游,東北季風盛行時,鄰近國家的汙染物也會傳輸到台灣,估計約38%的細懸浮微粒,就是來自跨境傳輸。

在金門,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對岸廈門工廠林立景象,金門本地工廠、汽機車都不多,但受到對岸工廠的汙染排放影響卻很大。

前環保署監資處簡任技正張順欽說,金門的空氣品質狀況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天主要吹西南風,空品比較好。東北季風吹時,每年9月到隔年4、5 月,空氣品質較容易受到來自中國大陸沿海汙染排放的影響,空氣品質較易超過標準。統計2011年1月到5月,總計有11天超過空氣品質標準。

為了監控境外汙染物,2004年環保署在海拔2880公尺高的南投鹿林山,設置空氣品質測站,包括中南半島生質燃燒、沙塵暴監測及預警,都依靠這個測站。

環保署監資處副處長李建德強調,東南亞生質燃燒主要來自越南、泰國、緬甸,每年影響台灣最明顯的季節是3月份。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王聖翔表示,春天時在鹿林山可以觀測到比較高的氣膠光學厚度,就是因為東南亞生質燃燒,氣膠從那裡傳送到台灣上空,約3公里的地方,就可以完整捕捉到。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副研究員許桂榮分析,3月高山常受到中南半島生質燃燒汙染物的影響,生質燃燒排放到這邊後,下雨把裡面的致酸因子,例如硝酸根、硫酸根全部帶下來,導致酸雨現象的發生。

有時特殊的天氣,也會引發河川揚塵,導致懸浮微粒瞬間飆高,像台東卑南溪口、高屏溪、濁水溪口的懸浮微粒,有時會上升到每立方公尺上千微克,空氣品質達到危險級。

詹長權觀察,1994年到2007年之間,以台北600萬人左右的都會區來看沙塵暴影響發現,這14年間有33萬2千多人死亡,其中心血管疾病 28%、呼吸道10%。 另外心血管疾病在沙塵暴來當天就會升高,大於65歲更明顯。他指出,一次沙塵暴在台北600多萬人,會增加16個死亡,一年沙塵暴次數440個死亡,「這就是衝擊,這就是公共衛生的衝擊。」

柴油廢氣已是確定致癌物

為了了解空氣品質,環保署在六個交通流量大的路口,設置交通測站。環保署監資處科長劉志堅分析,交通測站所監測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pm2.5等各項汙染物,約是一般測站的2倍多。

另外台灣有20萬輛柴油車,其中跟民眾生活最密切的是公車,而今年6月,國際癌症研究署已經將柴油廢氣,從可能致癌,提高到確定致癌物質。

台北市公車專用道林立,民眾在公車專用道等公車,車輛從前後呼嘯而過,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站在公車專用道上量測,當多輛公車駛入專用道,廢氣加上揚塵,導致PM2.5瞬間升高。此外台灣有2100多萬輛汽機車,排放的汙染,也是細懸浮微粒PM2.5的重要來源。

環保署計畫推動柴油車,改用電動車來改善空氣汙染,但車輛政策一向不容易推動,過去包括淘汰二行程機車、補助瓦斯車等成效都有限,車輛汙染恐怕一時也很難大幅減量。

生活中的PM2.5來源可觀

此外生活周遭的PM2.5來源,除了汽機車、二手菸、傳統習俗的拜香、燒紙錢等跟燃燒有關的行為。另外煙火秀、鋒炮秀,也會導致下風處,汙染瞬間飆高。

彭啟明實地觀測,當101煙火一釋放,煙就往下游排放,距離7、8公里遠的古亭測站,懸浮微粒濃度在1個小時到達到每立方公尺43微克左右。他強調,那是1個小時的平均值,如果是瞬間最大值,則可能破百,如果在現場,恐怕還會達到300微克以上。煙火微粒中含有金屬及複雜化學成分,對健康影響很大。

民間推動立法

2010年,國光石化環評過程中,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提出「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影響」。他強調PM2.5跟壽命的關係,國光石化營運後,全台每人平均會減少23天壽命,西半部能見度明顯減少50~200公尺。

這分報告引發各界對PM2.5的關注,隨後彰化醫界聯盟推動PM2.5立法,2011年2月邀請馬總統參加反國光石化餐會,馬總統當場承諾管制,並強調:「我回到台北就立刻要求環保署進行,該修法的修法、該修改行政措施的修改行政措施,務必要做到管制。」

馬總統的承諾,讓環保署有點措手不及,研究還未完成、監測時間太短、標準方法又未建立,因此過了半年都尚未對外發布任何訊息。彰化醫界聯盟認為,環保署立法速度太慢,於是他們舉行記者會、開國際研討會、並在2011年11月總統大選前,到總統府以及各黨候選人辦事處,邀請候選人參加研討會。

醫界聯盟強調,出生是國安問題,老年也是國安問題,老年人的健保支出很可怕,少子化導致兒童已經很少了,要好好保護他們的健康。除了制定政策,設定時程外,最重要是不能再讓高汙染的產業,在台灣繼續擴廠。

彰南動物醫院醫師林世賢質疑,「馬總統停掉八輕國光石化我們可以肯定,4月3日總統承諾要將pm2.5列入空汙管制項目,但至今已經7個月了,卻毫無作為,到底是馬總統無能、還是環保署無能又敗家呢?」

標準爭議

2011年12月,環保署終於發布「空氣品質標準修正草案」,將PM2.5納入「空氣汙染防制法規」,現行空氣品質標準包括:總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鉛等七項,加計PM2.5後總計有八項。

針對這個標準,各界有不同看法,主要是認為,不同地區空氣風險不同,標準也應該有所差異,不應該直接採用美國標準。另一方面,礙於馬總統承諾,工業部門不敢公開反對,民間團體卻一面倒認為標準定得太低。

環保署前署長陳重信表示,環保署一再宣稱現在預告的是與美國、日本同樣的標準,但美國每平方公里才30人,台灣平均600多人,「將同樣的數據套在我們身上,足夠保護人民的健康嗎?」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葉光芃說,已經越來越多證據證明,WHO的標準還是沒有辦法保障人民健康,管制標準應該是沒有上限的。

謝燕儒則回應,訂定標準可以考慮兩個前提,一是健康效應,另一個是控制技術,美、日都以健康效應為主要考量,環保署也是以健康考量來訂定標準。

手動、自動監測惹爭議

然而引發爭議的還不只是標準,還包括監測方法。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表示,PM2.5的量測方式非常複雜,一般有人工採樣、連續自動監測方式;人工採樣又有炫風式手動法、衝擊式手動法兩種。自動方法又分為慣性質量法、beta射線衰減法,每一種方法所量測的數據都不一樣。

從2006年起,環保署在全國76個測站採用自動監測法,但發布標準後表示,世界各國都採用手動監測法,做為判定PM2.5標準是否達成的依據,未來台灣也會以手動法所測數值,來比對PM2.5標準是否達成。

環保署為了比對兩者差距,2011年4月起,在76個測站中的8個,以手動法監測,用意是比對手動、自動的測值差異。比對後發現手動比自動少了三成,這也引發外界質疑,環保署以更動檢測方式來美化空氣品質。

朱雨其表示,初步推斷原因是因為台灣的溫度、濕度高,手動時濾紙經過烘乾,所以測值比較接近真實值。他強調,一般都是以手動做為標準方法,在美國也是這樣,稱FRM。

不過前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黃敏生不認同這個說法。他表示,台灣空氣不會因為改變一個方法就變好,「如果我們用這樣的駝鳥政策就可以把空氣變好,那請問我們的人民有感嗎?事實是人民還持續活有毒的空氣當中。」

另外,手動監測法3天採樣一次,自動監測法則每小時都有監測值,未來這2種監測方法該如何比對、民眾又要如何得知實際空氣品質跟標準差距多少、環保署要如何對民眾提出預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

室內空氣品質未納管

另一項爭議是,目前《空氣汙染防治法》只管室外、不管室內,但在室內空氣不易流通,汙染可能更大。實際在車內點燃香菸就發現,PM2.5上升濃度相當驚人。

即便熄了菸,等到菸味都散了,PM2.5濃度還高到200多微克,相當於沙塵暴來時的數值。彭啟明曾實驗,在一個沒有冷氣的密閉空間,點菸後約需要一天,PM2.5濃度才能完全降下來。

然而二手煙對小孩的影響最大,小兒科門診發現,越來越多小孩咳嗽病例,許多就是因為吸入二手菸的微粒所造成。

錢建文表示,兒科醫學會統計,台灣兒童氣喘有逐年上升趨勢,10年前的發生率約3%~4%,現在是10%左右,10個小朋友就有一位是氣喘兒。這跟二手菸、 三手菸或空氣汙染,都有直接關係。

生活中如何減少暴露過多的細懸浮微粒?錢建文建議,家裡如果有易受感族群,包括小朋友、老人、有心血管疾病、氣喘的病人,要減少燒香的暴露,二手菸是絕對要避免的。

他也建議,民眾騎機車時最好戴口罩,雖然戴口罩無法完全阻隔PM2.5,但約可減少1/3。另外,當空氣汙染很嚴重時不要出門,而且要緊閉門窗,因為PM2.5室內、室外濃度很接近,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來淨化空氣。煮菜時最好避免熱炒,或是要開除油煙機。

2011年11月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未來指定的室內公共場所,包括PM2.5等多項空氣汙染物也會納管。不過這只限於公共場所的室內,住家、辦公室等私人場所還是要民眾自己提高警覺,才能減少空氣汙染。

而室內細懸浮微粒標準,應該如何訂又引發另一波討論,前環保署長陳重信認為,民眾90%的時間都在室內,而且台灣很多住商合一的大樓,空氣品質非常複雜。至少針對一些敏感地區,例如醫院、學校等的室內空氣標準,應該比室外嚴格。

有了目標 如何達成?

環保署從今年8月起,實施PM2.5空氣品質標準,日平均值每立方公尺35微克,年平均值15微克。但目前除了東部地區,整個西半部全數超過標準。未來如何減少排放並達成目標,挑戰才剛開始。

目前環保署推動的減量措施,包括加嚴汽機車含硫量排放標準,大幅加嚴石化業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標準。謝燕儒表示,今年6月發布加嚴鋼鐵業燒結爐排放標準,主要在高雄中鋼有4座廠、台中中龍有2座,這些爐比較老舊,雖然符合現在的排放標準,但排放的量還可以再改善。

加嚴特定工廠排放標準可達到一定減量成效,但基於經濟考量,減量通常不足。學者認為應該從改變產業政策做起,同時建議燃煤電廠,應全面改燒天然氣。

莊秉潔舉例,通霄電廠從2000到2002年改燒天然氣後,排放的硫氧化物從1997年2萬公噸,減到2007年44公噸,減少了將近100%。

謝燕儒回應,電力業不管是粒狀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都很可觀(這些物質都是PM2.5的前驅物),已經開始跟台電展開研商,要求加嚴排放標準。

不過台灣的電力結構中,石油、煤炭占了八成,天然氣只占8%,天然氣成本比燃煤高,會增加發電成本,台電至今尚未同意加嚴排放標準。

總量管制未落實

目前台灣較嚴重的空氣汙染物,是懸浮微粒和臭氧,全國超過半數縣市一或兩項汙染超過空氣品質標準。

朱雨其分析,北部的空氣品質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冬天時相對比較差。南部冬天時因位於中央山脈背風面,擴散條件不好,從雲嘉一直到高屏,冬季到隔年初春空氣品質相對比較不好。

目前全國分為七個空氣品質防護區,2010年全國PM2.5手動年平均值19.84微克,其中高高屏汙染最嚴重,每立方公尺達到24.47微克,是宜蘭、花東地區的2倍,原因就出在高雄有高比例的重工業。

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表示,全國列管的空氣汙染廠家約7000多家,其中超過4成在高雄市,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約佔全國1/3,鋼鐵廠排放的二氧化氮超過8成,石化業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有1/3在高雄市。

為了改善高高屏空氣品質,民國88年環保署在《空氣汙染防治法》第8條中規定,汙染量大的地區可公告實施總量管制,在管制區內推動強制改善措施。

不過這樣一個立意良好的立法條文送到了行政院後,卻在空汙法第12條加註了必須「會同」經濟部一起公告,而經濟部基於經濟考量至今未同意公告,總量管制於是空有法規,至今卻無法落實。

張豐藤強調,如果不訂出總量管制,只有個別廠商的排放標準,即使已經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的地區,廠商還是會毫無節制持續增加。這樣最大的問題是,即使每根煙囪都達到標準,汙染總量卻會越來越多。

保障人民健康 才符合永續環境思維

錢建文表示,要達到標準,工業一定要增加成本做回收設備或改善空氣汙染。但另一方面,因為PM2.5減少了,人民健康改善了,節省的健保費用利益遠遠大於工業改善空汙,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他強調,最重要是我們執政者的中心思想,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其他技術性的東西,反而沒那麼重要。

細懸浮微粒PM2.5管制即將上路,是一項意義深遠的立法,但匆促立法下許多減量措施還未成熟,如果沒有減量決心,目標恐怕也很難達成。

然而空氣不只是環保問題,而且是人命、健康問題,以保護空氣品質為前提來思考政策以及人類行為,才符合永續環境的思維。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兼顧保育與經濟 溼地永續旅遊成為觀光趨勢

本報2012年7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張志堯編譯,謝懿安審校

拉姆薩溼地公約秘書處和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本月出版新報告指出,從阿根廷Iberá沼澤區划獨木舟、到越南Ba-Be湖賞鳥等旅遊活動,遊客們都為世界各地的溼地保護提供了收入來源。

這份出版品《前往溼地:支持永續旅遊》(Destination Wetlands: Supporting Sustainable Tourism)指出,除了必要的民生資源,如飲用水、食物、和能源,濕地也提供相當多的機會供遊憩活動,為當地居民和溼地永續發展帶來了經濟上的利益。

永續發展旅遊的成長不僅是反映環境現況,同時也展現遊客本身對於擁抱綠色旅遊的需求。羅馬尼亞區域發展曁旅遊部部長Cristian Barhalescu表示:「遊客對於綠色旅遊以及欣賞野生動物與人文遺產產生興趣,並逐漸形成趨勢。由於具有生物多樣性和豐富性的溼地已經成為旅遊業的方向發展,因此溼地本身和遊憩活動之間的連結,應受有關單位的特別注意。」

涵蓋世界各地不同濕地類型的14種個案研究,這本刊物論述了溼地的永續旅遊如何實踐,並能兼顧保育、經濟成長、降低貧窮以及支持當地文化。

此刊物主要是由拉姆薩溼地公約7月上旬於羅馬尼亞第11次締約方會議(COP11)所推出。該會議於7月6日至13日在該國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以「溼地與旅遊」為主題,此會議將討論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溼地旅遊決議,以呼籲實踐健全的溼地旅遊。

拉姆薩公約秘書長Anada Tiéga表示,「這項濕地旅遊的決議通過,將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框架,以協助各國能更認識溼地和旅遊之間的關聯,並發展溼地和生態系統的永續旅遊。該決議所提出的措施旨在確保短期和長期的永續溼地旅遊。當然,因為公約的締約方承諾要妥善管理世界各地的溼地,因此考慮的範圍將不僅限於受拉姆薩公約列入的特定溼地。」

羅馬尼亞環境暨林務部部長Corneliu Mugurel Cozmanciuc表示,「對羅馬尼亞來說,溼地生態旅遊的發展是優先事項,例如多瑙河三角洲。在拉姆薩爾公約下,國家的環境暨林務部及區域發展暨旅遊部將視溼地旅遊為核心任務,以確保公約的精神能夠落實。」

UNWTO與拉姆薩公約秘書處之間合作漸增,該機構秘書長Taleb Rifai表示,「溼地是旅遊業上的重要資產之一,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到訪。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將和拉姆薩公約秘書處將維持緊密的夥伴關係,透過健全的政策和計畫來永續管理溼地旅遊,從而保育溼地,讓未來的世世代代也能一同享受。」

2011年國際入境旅遊人數達到9.82億,並有望在2012年突破10億人,國際旅遊收入則達1兆美元。據估計,有一半的遊客是到溼地遊憩,特別是沿海地區。

※ 同步刊載於台灣溼地網;參考資料:全球旅遊產業新聞網

Top

 

溼地生態永續 未來路仍漫長

摘錄自2012年7月27日中央社台中 報導

台中市高美溼地分區管制,地方及生態人士多有期許,希望市府確實執行與監督,解決互花米草強勢入侵、廢污水等問題,讓溼地生態得以永續。

長期關懷地方生態的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吳長錕表示,高美地區仍存在不少急需解決的生態問題,例如大甲溪長期淤砂嚴重,建設必須考量淤砂問題,進行監測。

台中大地鄉土關懷協會理事長蔡得永則是憂心大安水蓑衣恐絕跡,他指出,台灣特有種植物大安水蓑衣因強勢植物互花米草介入,恐逐漸消失。蔡得永說,互花米草排他性高,大舉侵犯溼地周邊,但相關單位清理作業太慢、頻率也不足,已造成溼地植物逐漸退縮。

除了自然界的威脅,人為污染也潛藏危機。台中市議員楊典忠說,高美溼地附近的清水大排常排放廢污水,直接流經溼地入海,而永續區開放遊客戲水,對生態及遊客健康勢必造成影響,市府必須重視。工作,保護區內都以自然為原則,不能有太多的人為干擾。

Top

 

對付超級入侵種獅子魚 加勒比海人用吃的

本報2012年7月30日宗和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牙買加水域中的獅子魚。(Zadie Neufville/IPS 提供)有句話說,「如果你不能打敗他們,就吃掉他們。」加勒比海國家已經發展出一個新的策略,以對付入侵的獅子魚及其貪婪的胃口。獅子魚吃光了從百慕達(Bermuda)到巴巴多斯(Barbados)海域的魚群,科學家們認為這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生物入侵案例。

地方當局正在推動一個相當不尋常的解決方案:將這「美麗的威脅」納入到的飲食之中。

負責百慕達地區環保公益活動的Matt Strong,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將獅子魚納入當地的菜餚,使其成為商業捕魚和休閒漁業的目標。

環境部門官員表示,每天有越來越多的消息指出,獅子魚在該國的珊瑚礁水域出現。

2010年,獅子魚在巴哈馬海域大發生,被形容為「如聖經中的瘟疫一般,影響巴哈馬地區的經濟」。

直到今天, 已有97%巴哈馬海域特有的珊瑚礁魚類被獅子魚吃掉了。

2011年,巴哈馬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活動,來提高民眾對獅子魚的認識。今年7月13至15日舉辦的家庭式參與活動中,共抓了345隻獅子魚。

每年7月,多明尼加也會舉辦類似的活動:年度潛水節,由多明尼加水上運動協會主辦,旨在呼籲民眾協助控制獅子魚。2012年的活動主題是「吃獅子魚,拯救珊瑚礁」。

英國海洋生物學家Arun Madisetti 正鼓勵加勒比海地區民眾,把獅子魚加入自己的飲食中。

Madisetti表示,獅子魚在該地沒有天敵。Madisetti現在在多明尼克(2010年12月出現第一隻獅子魚)的安提瓜島(Antigua),應當地環保團體邀請,作有關獅子魚的演講。

目前,至少有一名安提瓜潛水界的業者(Shawn Clarke)已經開始推廣:吃掉麻煩的獅子魚以控制其快速成長的族群。

獅子魚原產於太平洋,被認為在1992年安德魯颶風期間從佛羅里達水族館破裂事件中進入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水域。牠們迅速吃光了珊瑚礁區的小型魚類,且每四天就可生出30,000個卵。

獅子魚的到來,已在巴巴多斯海域國家間散發出恐懼的氣息。

到今天為止,有6隻貪婪的掠食者被潛水者殺掉或被漁民捕獲。

建立「巴巴多斯獅子魚熱線」的東岸保護組織(East Coast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負責人海洋生物學家Caroline Bissada-Gooding表示,「我們已經拉攏潛水者、潛水協會與所有的潛水業者,作為公眾宣傳活動的一部分,坦白地說,他們就是那些最常與獅子魚接觸的人。」

Bissada-Gooding表示,島上的獅子魚族群仍然很小,獅子魚熱線成員正在收集那些被捕到的個體,送至漁業部門進行檢驗。

Bissada-Gooding也向大眾保證,獅子魚相當美味,尤其是切成魚片的時候。

Madisetti認為,獅子魚的入侵將影響該地區的漁業與旅遊業,而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 參考資料:IPS報導

Top

 

漁業署限捕飛魚卵 任中國船越界撈

摘錄自2012年7月29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飛魚卵採捕期本週二將結束,不過,漁民抱怨,漁業署以維護漁業資源為由,限制台灣漁船採捕,但近年來,中國漁船不僅越界捕撈,而且在台灣禁捕期大豐收,「台灣不能捕,難道要留給中國捕?」學者認為,兩岸必須協商,否則台灣單方面的漁業資源管理不會有成效。

漁業署從2008年起管理飛魚卵,要求漁民每年只能在5月15日到7月31日出海作業,總量限制在350公噸。

海洋大學海資所助理教授王世斌表示,吃魚卵向來被認為不保育,況且飛魚卵是其他海洋魚類的食物,管理有其必要。王世斌強調,兩岸政府必須共同管理跨界資源,否則單方面的努力不會有成效。陳李農改團隊執行長杜宇說,不僅飛魚卵,烏魚、烏魚子、鰻苗等也造成兩岸漁民衝突,因此漁業法規、漁具、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放流等都應納入兩岸協商。

Top

 

尋找農村新價值 灣寶邀「穀東」逐稻復耕

本報2012年7月30日苗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下一代的小小農夫,陳文姿攝。上周末(7月 28、29日),300多名來自全台各地的「穀東」,攜家帶眷來到苗栗縣灣寶里,為「自己的」田地插秧,並祈求豐收。這是灣寶所舉辦的活動「隨波逐稻」。本活動預計復耕六分地,同時讓消費者來到田間,種下自己吃的米。

「隨波逐稻」號召120 名穀東身體力行,共同來當田地的主人。穀東以一穀2000元的方式入股,平時的田間工作委由田間老師管理與照料,收割後,穀東共享收成,增產一起分,減產共同擔。除了分擔靠天吃飯的風險外,穀東們也可以藉由參與插秧、除草、收割等活動,體驗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由於「穀東」們大多是從未踏進水田的新手,活動開始先由在地藝術家兼農夫洪江波講解種稻的基本知識,與插秧注意事項。隨後,穀東們在田邊先向老天祭拜,表示農夫們對天地的敬意,便懷著些許忐忑的心情,迫不及待的下到水田去。小心翼翼地將秧苗分開,再輕放入土中,完成生平中第一次的插秧。

農夫化身為田間老師,指導學員正確的插秧方式穀東大多是全家參與。來自台北的倪惠玉表示,她在都市長大,對田地已經有些陌生,兒子更是完全沒有接觸農地的機會。上次帶兒子來挖土豆,兒子第一次看到稻穗,不相信一口飯要上百顆稻米,所以,這次她又帶兒子來種稻。

本次活動由灣寶人文藝術工作室主辦,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灣寶農學園與政大的返穀青年協辦,動用了灣寶許多的人員。事實上,灣寶近年來舉辦多場活動,除了「灣寶西瓜節」,還有「幫西瓜找主人」、「翻滾吧!土豆!」等等,吸引許多人來到灣寶地區。很難相信,這就是苗栗縣長劉政鴻口中「沒有辦法種植,而且所有生產力非常低,耕作都賠錢」的農村。

插秧的成果苗栗縣政府原本計畫徵收灣寶農地做為後龍科技園區用地,經過灣寶居民團結抗爭及社會各界支持,才挽回被徵收的命運。走出悲情後,大家不斷的思索,除了農事生產外,什麼是農村未來可能的方向?也許是環境教育?也許是有機生產?

於是,藉由一次次的活動,灣寶試圖把人跟資源帶入灣寶,也把農村文化的價值帶到各地去。活動主辦人洪江波表示,灣寶還在思索、在學習、在嘗試找出農村發展的新方向。

Top

 

論壇∣鄰里公園趨涼避熱好方案 降溫可達六度C

作者: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

高溫連續數日飆破38゚C的台北盛夏,最近內湖的上班族們連過個馬路、解決午餐需求的十五分鐘覓食路線,若不考量逐陰影而行,就算撐著洋傘加防曬乳也難免回辦公室就已經熱出一身汗,更別說外頭頂著38度高溫又要進到26度的冷氣房,冷熱溫差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影響。

70%台灣民眾生活在都市

內湖科學園區在空間設計上,明顯忽略了創造科技的這群「人」。原先並沒有想到,這麼多人在同一個地方吃喝拉行,要如何規劃合理動線和留出公共空間,比如,每日吞吐上班人潮的小小公車站牌總是擠著好幾圈迂迴排隊的人龍,又怎麼可能預測到天氣居然會熱成這樣,上班族連出門買午餐鬆口氣都會因為缺乏避蔭而中暑。

如果大家都不否認內科園區的規畫有違人性,相同的邏輯思考也架構著熱島效應和氣候變遷的視野,我們關注有多熱、會熱到何種程度,尺度總在放全球或者城市,好像這樣比較偉大,卻很少人提怎樣在變化中調適己身,如何在一個過熱的島嶼中生活得好。特別是台灣目前70%的人都生活在都市中,早因熱島效應的增溫,在日常生活開始受到熱衝擊。

我實在不想因為太熱而放棄每日的 Lunch Break,奢求大環境在瞬間改變是不可能,也就只好機靈點,盡可能地把從瑞光路辦公室到想去的午餐地點中間可能的陰影點串起來,可能比原先路線遠,也可能讓我發現新地標。

跟大馬路上整排店家香味撲鼻的騎樓,高樓大廈陰影相比,瑞光路上由台達認養的「文德三號公園」,由於位置就近在街角、且公園內大樹成蔭,中午等紅綠燈時就有不少上班族,將這當成「過馬路中繼站」。

夏季高溫屢屢飆破38度

高溫讓人感受等紅燈時間變長時,他們會忍不住更走入公園裏跟樹蔭要一點涼,完全沒了那種要搶在變燈的第一時間衝回辦公室的氣魄,又或者像我今天這樣,捨曝曬在陽光下的人行道不走,而是直接穿過公園的樹蔭,到對面的便當店和牛肉麵店用餐;當我回辦公室,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的臉書揭曉今日最高溫來到38.3゚C,PO出台北盆地蒸騰台灣版圖內的紫島時,我想我應該是200萬「島民」中,極少數還能感受到天然涼意的幸運兒。

其實文德三號公園不只是上班族們「過馬路中繼站」,提供上班族在午休時放風的調適方案,它也是基金會贊助政治大學孫振義副教授進行「熱島效應」研究的重要測點。此計畫的研究重點在於透過儀器監測,比較水泥鋪面、建築物陰影、草地、綠屋頂等不同環境下的微氣候變化,研究目的在於藉由不同環境條件的比較,找出最適合台北盆地的熱島調適方案。

目前監測區域則以內湖地區為主要區域範圍,以基金會所在的瑞光路為中心,設置12個不同測點。氣候的變化其實需要長時間觀察才能定論,小區域研究也不能等同於城市的尺度,不過從六月台北進入高溫後,從幾個測點溫差,我們卻能夠窺知微氣候變化。

圖一研究區域地圖

透過在燈桿上架設的溫測儀器,可以看出都市綠地確實減緩熱島效益。在內湖十多處的燈桿、電線杆上,都有架設溫測儀器,每隔15分鐘,測點就會回傳溫度、濕度到基金會頂樓的伺服器上。

圖二 裝設於公園內及街道上之儀器實際照片

綠地公園降溫可達攝氏6度

從六月份來看,公園的平均溫度比位在街道的測點平均低上3.2度C,這就是為什麼中午時間公園人潮越來越多的原因;甚至監測資料中,最大溫差還可以到達6.1度C,走入公園即有明顯變涼的降溫效果。

若從台灣能源使用的角度這層意義來看,以夏季氣溫攝氏30度為計算標準,氣溫每升高一度,就要增加60萬仟瓦的耗電量,相當核能一廠一部主機的耗電量。所以有關當局是不是該思考,將鄰里公園降溫潛能,列入成為能源效益管理的一環?

而在水泥叢林中,鄰里公園對於周遭也有降溫效果,越熱越能看出效益,從表二可以看出,公園對於周圍環境的降溫最大降溫效果約介於1.0 - 5.0度C之間(表一);平均亦可達0.5 - 2.5度C(表二)。

表一 街道測站最大值、公園內測站最小值及降溫效果平均值、最大值

表二 街道測站、公園內測站及降溫效果之平均值

從數據上初步判斷,鄰里公園對於減緩熱島效應有其作用,不過以三千多平方米的小小文德公園來說,功能比較像是城市畸零地規劃的出來的綠地,扣掉人工不透水鋪面、涼亭和遊樂設施,整體綠化比例並不是太高,區域內植栽多以大樹為主,公園草地大半已經枯死、露出土壤,風大時甚至會塵土飛揚。若將公園的維護,以發揮降溫效益來要求,我好奇應該會有更不同的綠蔭風貌吧?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