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0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陳樹菊和亞洲環保、農民英雄 同獲2012麥格塞塞獎

圖片提供:麥格塞塞獎基金會

阿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8月31日在馬尼拉舉行頒獎典禮,來自台灣的陳樹菊,以一介平民之姿,縮衣節食捐獻了32萬美元做公益,還把5萬美元獎金捐給馬偕醫院的事情,感動許多人,在菲律賓引起廣泛報導,例如一位菲國大學生Dawn Macahilo就表示,陳樹菊體現了麥格塞塞獎所要彰顯的精神。

陳樹菊的義行獲得肯定,不僅讓世界看見台灣,她彷彿也是讓台灣有機會認識其他亞洲鄰國的窗口,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其他獲獎者所奮鬥的事蹟,以及他們所面臨的處境。其中,不乏為環境、為永續農業奮鬥的男女英雄。2012年麥格塞塞獎得獎人包括陳樹菊共有六位,他們在菲國總統艾奎諾三世手中接下獎牌,象徵了麥格塞塞獎今年所提的主題:「無私的力量:造福數百萬亞洲人的六種方法。」(The Power of Selflessness: 6 ways to Lift the Lives of Millions in Asia)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2010:中國3環保人士 榮獲麥格塞塞獎
2001 台灣環保工作者獲贈國際環保貢獻獎
2012環保金人獎得主 冒死捍衛環境
洪箱、蔡嘉陽勇奪「2011社運風雲人物」

生物多樣性|傳統護農地:東京町田市的里山經驗

翻譯:王佑晴;審校:王莉雰

町田市距東京市中心30公里。自1970年代起,快速的住宅發展使町田市人口由1958年到2005年成長了6.6倍。儘管過去當地以回收導向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但由於廉價石化燃料和化學肥料的用量增加,現已無法從yato地區(因山丘侵蝕形成的谷狀地形)的森林裡蒐集燃料與堆肥。即使37,000平方公尺的土地已被劃為公共保育區,缺乏適當管理造成了失控的生態演替且自然環境品質惡化,yato地區的動植物特性已顯著下降。

為了改變這個狀況,居民組成「町田歴史環境管理組合協會」,並提出應由熟悉傳統農作方式的農夫在yato公共保育區負責植被管理。協會的主要活動包括植被管理、基礎設施相關工作、復育yato地區與干預野生動物。這個計劃是由地方管理公有地的罕例,並具有多面向的重要意涵,如運用傳統知識,以及透過人為介入來改善生物多樣性。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馬來西亞反對礦場開發,民眾穿綠衣上街抗議, 展現強烈的環保訴求,希望政府馬上關閉山埃礦場不要犧牲國民健康。而中國政府對西部的煤化工業開始投資,環保問題令人憂心, 煤化公司欲使用黃河水,到時珍貴的水資源遭到破壞之於,黃河也可能有斷流的危機,西部缺水的危機只會越來越嚴重。開發山林應經過審慎的評估,台北歐洲學校原本極力爭取將陽明山上的「樹木銀行」改建成網球場,經當地居民不斷抗爭,文化局將重新招開公聽會,針對這些文化資產做最好的處置。

鱟是活化石也是俗稱的夫妻魚,總是出雙入對的,嘉義布袋沿海是牠們的重要棲地,當地舉辦鱟保育日,以「濕地糧倉」的概念,設計以濕地、漁鹽文化和鱟為主題的活動,為活化地方踏出一大步 ,讓居民認識每天生活環境也激起保育鱟的熱情。世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英國民調指出,最悅耳的是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有機會到海邊走走放鬆身心,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喔!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沒有微笑的海豚

作者:二犬十一咪

「她對我微笑,我讓她快樂!」

誤會了,海豚沒有向你笑,這只屬個人投射。海豚臉部肌肉本來如此,並不是微笑表情。

豚意謂豬,本是跟人親密的生物,沒有豬,不成家。屋簷內一隻豬,家完整了。海中豚,就是海洋最親近人的生物。如果沒有海豚,香港不會完整。你問何解?大部份香港成長的,也到過海洋公園,看海豚表演,見公園內海豚標誌及紀念品。幸福有海豚份。更重要,海豚另一香港身份,是香港回歸吉祥物。官方以中華白海豚於浪花嬉戲,象徵香港人之活力及胸懷。

精采內文

 

陳樹菊和亞洲環保、農民英雄 同獲2012麥格塞塞獎

本報2012年9月4日綜合外電報導,莫聞編譯

圖片提供:麥格塞塞獎基金會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8月31日在馬尼拉舉行頒獎典禮,來自台灣的陳樹菊,以一介平民之姿,縮衣節食捐獻了32萬美元做公益,還把5萬美元獎金捐給馬偕醫院的事情,感動許多人,在菲律賓引起廣泛報導,例如一位菲國大學生Dawn Macahilo就表示,陳樹菊體現了麥格塞塞獎所要彰顯的精神。

陳樹菊的義行獲得肯定,不僅讓世界看見台灣,她彷彿也是讓台灣有機會認識其他亞洲鄰國的窗口,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其他獲獎者所奮鬥的事蹟,以及他們所面臨的處境。其中,不乏為環境、為永續農業奮鬥的男女英雄。

2012年麥格塞塞獎得獎人包括陳樹菊共有六位,他們在菲國總統艾奎諾三世手中接下獎牌,象徵了麥格塞塞獎今年所提的主題:「無私的力量:造福數百萬亞洲人的六種方法。」(The Power of Selflessness: 6 ways to Lift the Lives of Millions in Asia)

來自孟加拉的哈山(Syeda Rizwana Hasan)是一名環境律師,現年44歲,目前擔任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Bangladesh Environment Lawyers Association,BELA)執行長,也曾獲2009年全球性「環保金人獎」。

她從2003年起,以法律行動對抗污染海岸的拆船業者,必且迫使當局制定拆船工人的工安標準,以及拆船業環保標準。她已「追求社會與生態正義」獲得麥格塞塞獎肯定。她在領獎時說「我所從事的工作非常困難,我們所希望看見的改變,又總是來的十分緩慢,有時候,你難免會感到低潮,幸好,有榮幸獲得像這樣的獎,讓你知道自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沒有放棄或絕望的理由。」

來自印尼的Ambrosius Ruwindrijarto,以暱稱魯威(Ruwi)走江湖,他倡議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管理,結合森林社區夥伴,創辦社會企業,還常常因為對抗非法伐木而身陷險境。

魯威出身貧農,現年40歲,在他成長的1980到1990年代,非法伐木每年砍掉印尼150萬公頃的森林。他領獎時謙遜地說,「我一直在問自己,我憑什麼得獎?這是我省思自身的時刻。我想,這會增強我繼續奮戰下去的動力。」

來自菲律賓霧宿的Los Banos大學植物病理學家兼線蟲學家家戴維德(Romulo Davide),因「培訓農民成為科學家」而得獎,他表示,要讓菲律賓富裕起來,首先要讓農民富足,「如果農民富了,城鎮就富了,接著國家就富裕了。」

戴維德從1994年起,在霧宿南部Argao開啟「農民科學家培訓計畫」(Farmer-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FSTP),讓農民向科學家學習作物增產與現代農耕技術,讓貧窮的在地農民從幾乎0年收入成長為12.5萬披索。他也表示,希望中央和地方政府幫忙頹動這樣的經驗,讓農民脫離貧窮。

柬埔寨的柯馬(Yang Saing Koma),因為在家鄉推動永續農業而獲獎,他從1997年創立「柬埔寨農業研究與發展中心」(Cambodian Center for Study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CEDAC),並在2000年開始推動「稻米強化系統」(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一開始在28戶半信半疑的農民身上試辦,他說,「結合了最佳做法的SRI系統,是一種對農民友善的技術,讓農民自己掌控自己,而非由外部人掌控。」現在,有10%的柬甫寨農民採用SRI,也讓農民的產量有所提升。

來自印度的佛朗西斯(Kulandei Francis),則以「打破貧窮和偏見」獲獎,他一生培力數千貧窮鄉村地區的婦女和家庭,他始終相信社區自發的能量,並以此引導提振社區的經濟狀況。

※ 參考資料:菲律賓「馬尼拉公報」(Manila Bulletin)報導

Top

 

生物多樣性|傳統護農地:東京町田市的里山經驗

翻譯:王佑晴;審校:王莉雰

※ 編按:2010年各國於日本召開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大會(COP10),會中提出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與愛知目標,欲藉傳統的生活智慧和環境哲學,尋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式,挽救快速流失的自然棲地與生物多樣性。會後成立了里山倡議推動網並開放全球所有組織加入成為夥伴,名為IPSI。目前已獲得全球至少8國政府和51個團體組織支持,透過國際聯盟網絡,發揚里山傳統,矯正開發中國家普遍認為「保護生態就是妨礙開發」的思維。生物多樣性專欄自本週起,介紹國外實踐里山精神的案例,如何永續利用台灣島內土地及自然環境資源?讀者們可以一起來想想。

摘要

町田市距東京市中心30公里。自1970年代起,快速的住宅發展使町田市人口由1958年到2005年成長了6.6倍。儘管過去當地以回收導向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但由於廉價石化燃料和化學肥料的用量增加,現已無法從yato地區(因山丘侵蝕形成的谷狀地形)的森林裡蒐集燃料與堆肥。即使37,000平方公尺的土地已被劃為公共保育區,缺乏適當管理造成了失控的生態演替且自然環境品質惡化,yato地區的動植物特性已顯著下降。

為了改變這個狀況,居民組成「町田歴史環境管理組合協會」,並提出應由熟悉傳統農作方式的農夫在yato公共保育區負責植被管理。協會的主要活動包括植被管理、基礎設施相關工作、復育yato地區與干預野生動物。這個計劃是由地方管理公有地的罕例,並具有多面向的重要意涵,如運用傳統知識,以及透過人為介入來改善生物多樣性。

町田市概況:人口快速成長、自然環境破壞

距東京市中心30公里的町田市,直到20世紀中期前一直是農業地區。1970年代開始快速的住宅發展使町田市人口由1958年的6萬餘人,2005年已增至近41萬人,成長了約6.6倍。町田市大部分的行政區域皆屬山丘地,海拔由23公尺到363公尺不等。當地氣候溫暖潮濕,年均溫約攝氏14度,年降雨約1,600公釐。

町田市北部地區,yato(因山丘侵蝕形成的谷狀地形)和如次生林、稻作傳統等的傳統土地利用仍然存在。在此區仍可看見都市和市郊裡罕見的動植物,yato區域的動植物特徵包括猛禽、當地庇護物種(如北方蒼鷹)、昆蟲棲息的森林和稻田與運河裡的植生。由於當地發展,自然環境面積減少。缺乏適當管理亦造成失控的生態演替與自然環境品質惡化,yato地區的動植物特性已顯著下降,許多物種已列入國家或東京地區的受威脅物種名單。

町田市復育自然環境一景

自然資源的管理與應用

  • 過去v.s.現在

町田市北部地區使用適合複雜地型的傳統土地利用方式。農地與居住區位於河邊的狹窄平地,森林則散布在周圍的山丘。特別在yato地區,傳統土地利用綜合了稻田、坡地次生林、耕地和居住區。Yato地區的農地,稻米、蔬菜和水果生產主要供給人類食用和畜牧飼養;森林則提供木材、木炭和堆肥的原料。然而,近年的生產量已顯著減少。

  • 產生的問題與生物多樣性衝擊

由於1960年代後町田市山丘地發展為居住區,地貌與土地利用改變。供野生動物棲息與生長的森林和農地已大幅減少。此外,儘管過去當地以回收導向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但由於廉價石化燃料和化學肥料的使用增加,現已無法從yato地區的森林裡蒐集燃料與堆肥。同時,yato地區因狹窄土地與斜坡造成改善農業效率變得更加困難。因此,該地區被視為低價值的土地使用。

  • 地方的解決方式

2002年「町田市環境主要計畫」其中一個政策即是要保育與復育自然、歷史與文化環境。該市透過地主、非營利組織、志工及其他參與者的夥伴合作,致力於自然環境的復育與保育。同時,東京都政府依據東京條例指定町田市為「Zushi-Onoji歷史與環境保育區」。此外,為促進yato地區自然、歷史和文化環境保護,也準備了包含相關政策和法規的保育計劃。

社區主動參與,照料受傷大地

東京都政府在1978年指定町田市為「Zushi-Onoji歷史與環境保育區」。保育區內限制民眾進入,並透過農業作法來保育自然環境,且對保護區的使用實施嚴格監管。然而,受國家減少農地政策影響的農夫,失去繼續在保育區內的私有地進行農作的意願。農夫停止耕作並放任土地惡化,而保育區內的公有地亦未落實妥當管理。

由於受上述情形困擾,當地居民組成「町田歴史環境管理組合協會」(以下稱協會),並提出應由熟悉傳統農作方式的農夫在保育區內的yato公有地負責植被管理。根據提案,東京都政府將植被管理委派給該協會負責。

  • 主要工作內容

協會的使命是要「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育完好的yato地理景觀」與「落實著重上游地區水域環境的管理」。主要活動包括:植被管理(如割草、耙落葉)、基礎建設相關工作(如安裝標誌)、yato復育(復育yato棄置區,以創造供野生動物棲息的水邊環境)、以及干預野生動物(如去除烏鴉以保護繁殖和培育北部蒼鷹)。

町田市由地方組成協會,管理被劃為保育區的土地。

了解地方環境、文史價值,跨界合作、資源永續

該區過去曾實行永續管理與在環境乘載能力範圍內的資源利用,可培育生物多樣性的健康自然環境才得以維持。並希望能將在yato土地利用的努力傳給未來世代。協會完全了解該區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服務,並在三項政策下進行管理,如表1所示。

表1-協會管理政策與生態系統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關係

管理政策

相關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確保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保育完好的yato地理景觀

§文化服務(歷史與文化環境)

落實著重上游地區水域環境的管理

§供應服務(培育水資源)

§調整服務(洪災控制)

東京都政府和研究人員持續地進行生物調查,透過進展分析比較來評估努力的成效,表2則為一例。

表2-傳統方法對生物多樣性的正面影響範例

調查時間

概要

1986年

在yato管理工作開始前,東京都環保局識別出591種(115科)原生植物。

1996年到2002年

1996年至2002年間進行的調查發現了680種原生植物(128科)。 與1986年的調查相比,多出89種其他植物物種,包括許多珍稀物種。yato管理工作開始以來植物物種數量明顯增加。

來源:Zushi-Onoji歷史與環境保育區稀有植物種的委派調查報告,Tama Environment Office, The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Ryokusei Research Institute Inc. 2002.

  • 認同地方傳統與文化的重要性

透過充分自然資源調查並以妥善人為管理,恢復町田市該區的土地利用,也創造高度的生物多樣性。東京都政府在1995年執行的「在保育區管理yato的方法研究」中,比較yato維持稻作時和被棄置時的動植物,並檢視當地農夫照護yato使用的傳統方法。研究發現棄置時的yato,稻田變乾枯且環境特性變得單一。

而在稻作維持的狀態下,則因農路、灌溉水渠、水池和稻田間的堤防切割而形成不同的環境區塊,結合周邊的森林形成高生物多樣性之土地利用。

在上述的調查中亦研究了協會製作的傳統技術手冊,並根據手冊來實施植被管理。植被管理工作的目標包括復育傳統環境相,而傳統農業土木工程技術也在個別計畫中被採用。藉由運用傳統知識於現今植被管理工作,已成功復育了被棄置的yato區域。

  • 不同參與者的自然資源管理

此區的權益相關者包括:東京都政府、地主、協會、植被管理者以及來自各領域人士如研究人員。計畫透過各角色分派,並根據各專業與職位來合作執行。

表3- 權益相關者與角色分派

土地

權益相關者

角色

Zushi-Onoji歷史與自然保育區(公有地)

東京都政府

地主;保育政策執行者

Machida Rekikan-Kanri-Kumiai (當地農夫的非政府組織)

管理工作(東京都政府委派)

歷史與環境研究人員

進行生物監控,並提供專家意見

町田市、私人企業與志工

提供人力與資金

  • 對當地社會經濟的貢獻

協會中的農夫對於他們已培育好幾世代的yato地區環境日漸惡化感到受威脅。他們對於所承襲的傳統智慧感到自豪,且有把握復育環境,並將這感受化為行動,成功地產生正面的結果。

這個計劃是一個由地方居民管理公有地的罕見例子。在日本僅有極少數相似的案例。此外,此計畫具有多面向的重要意涵,如傳統知識的承襲與運用,以及透過人的介入來改善生物多樣性,因此吸引了在大城市郊面臨相同問題的權益相關著注目。

地方農夫對於他們的職業能同時對自然環境保育及歷史文化傳承有所貢獻感到驕傲,社區的聯結也因此變得更加緊密。
 

※原文出處: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by traditional methods in Machida City,Tokyo,Japan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綠衣集會反礦場 大馬萬人上街

摘錄自2012年9月3日中央社報導

馬來西亞「902勞勿(Raub)綠色集會」3日展開,超過1萬5000名反公害民眾紛紛穿著綠衣,聚集在武吉公滿路青年及體育中心足球場,以呼籲政府立即關閉勞勿山埃礦場。

這項集會原訂下午2點開始,主要訴求是「馬上關閉山埃礦廠,生命凌駕利益」,但約下午1點已見人潮聚集。許多支持民眾都身穿綠衣,展現強烈的環保訴求。許多民眾發揮創意,舉著大字報諷刺政府寧願賺取金錢犧牲國民健康。

至下午2時半,主辦單位宣佈近1萬5000人出席勞勿綠色集會。不過現場並未見任何鎮暴警察,只有數位交警維持秩序。由於警方之前曾向民眾保證,將安排山埃礦公司代表到集會地點,以接受集會者的備忘錄。直到下午4時,澳洲山埃礦廠仍爽約缺席902綠色集會,因此在反山埃工委會帶動下,人潮從下午4點開始遊行前往山埃礦場抗議。

不過,在前往山埃礦場途中,山埃礦公司代表終於趕到,接受主辦單位提出的4大訴求備忘錄後,主辦當局宣布集會和平解散。

Top

 

煤化工業復辟 黃河爆斷流危機

摘錄自2012年9月3日TVBS 報導

大陸官方重啟煤化工業(煤製油和煤製天然氣)投資,儘管讓西部能源業又現勃勃生機,卻再度掀起當地環保隱憂。《中國經營報》報導,多家煤化公司已「盯上」黃河水,屆時將耗費黃河1/4水量,珍貴水資源除曝露在高汙染外,黃河斷流風險也急速增溫。

根據大陸《能源發展「十二五」規畫(徵求意見稿)》與《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畫》,十二五期間將重點建設14個大型煤炭開採基地,包括山西、陝北、內蒙、新疆、河南、雲貴等地,計畫在此範圍打造煤電一體化開發建設的16個西部大型煤電基地。

報導指出,儘管官方大刀闊斧搞建設,但現階段在建的示範煤化工業依然極度依賴政策補貼、技術不成熟等多重困局,走上商業化道路步履維艱不說,其高汙染特性更可能為當地帶來「毀滅性」災難。

煤化工業耗水量高得嚇人,偏偏西部地區「媒多水少」,尋找水源成為廠商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包括內蒙古東部、寧夏、甘肅、陝北等多地的煤化工專案,都將水源盯住了黃河。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及中國科學院日前聯合發布警告,表示到2015年,西部煤電基地大規模開發每年將消耗至少近100億立方米的水,將加劇西部省區已經顯現的缺水危機。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孫慶偉強調,蒙東、陝北、黃隴等地的16個大型煤電基地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將會用掉1/4條黃河的可分配水量,若不控制,黃河斷流危機將愈演愈烈。

Top

 

草山改建引民怨 歐校:全放棄!

摘錄自2012年9月3日民視報導

位在陽明山上的台北歐洲學校,日前向文化局爭取部分國有及市有地改建體育場及泳池,原本文化局都已經準備撥地了,上午,事情出現大逆轉,因為當地居民不斷抗爭,校方已經決定放棄爭取土地改建。

茂密樹林綠意盎然,位於陽明山上隸屬國有財產局及台北市政府的「樹木銀行」,台北歐洲學校原本極力爭取要來改建成網球場,上午校方態度卻出現180度大轉變。

原本校方計畫,「樹木銀行」要蓋網球場,隸屬台銀的「停機坪」改建足球場,至於「美軍H-1宿舍」則蓋成游泳池,文化局出部也已經同意他們的申請,但議員發現,6月召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卻沒有教育局、公燈處相關單位參與,痛批決策過程太過草率。

除了審議委員會被質疑有瑕疵,地方居民強烈反彈最終讓歐洲學校決定放棄原本的要地計畫,文化局承諾會再召集相關單位及居民,重新召開公聽會,針對這些文化資產做最好的處置。

Top

 

布袋鱟保育日 認識夫妻魚

摘錄自2012年月日台灣時報報導

嘉義縣布袋鎮是特有生物三棘鱟的重要棲息地,新岑社區昨天舉辦難得一見的鱟保育日活動,設計以濕地地景變遷、黑面琵鷺、候鳥棲地保育和漁鹽產業文化等面向的主題,激起居民認識自己每天生活的環境及保育鱟的熱情,為地區活化注入新思維。

南布袋濕地國有閒置鹽田位於新岑里周邊,面積廣達1385公頃,是國家級的重要濕地,歷經十多年的廢曬後,已演替成為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東亞候鳥遷徙的中繼站,歷年生態調查資料顯示,南布袋濕地已發現近百種以上的候、留鳥,包括黑面琵鷺、白琵鷺等七種保育鳥類。

布袋也是正面臨生存危機、存活在地球已有4億5千萬年的三棘鱟棲息地,「鱟」是成對活動的生物,有夫妻魚之稱,布袋漁民如抓到落單的鱟,一定野放,嘉義縣政府結合新岑社區原訂七夕在社區公園舉辦「鱟保育日-鵲橋會」活動,因颱風延至9月2日舉行,以「濕地糧倉」的概念,設計以濕地、漁鹽文化和鱟為主題的活動,為活化地方踏出一大步。

鱟保育日活動邀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章波等人介紹鱟的生態與展示,並舉辦鱟的拼圖、彩繪、紙雕和繪畫創作比賽,縣長張花冠、縣議員陳鳳梅、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秘書吳盛崑和前布袋鎮長蔡長雄等人為鵲橋啟用剪綵,還引領地方耆老雙雙對對盛裝走鵲橋,場面溫馨、熱鬧。

Top

 

10大最悅耳聲音 海浪拍石最動聽

摘錄自2012年9月3日TVBS報導

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呢?英國最新一項民調,選出10大最悅耳的聲音和10大最討厭聲音,調查結果,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被評選為最好聽聲音第1名,至於最討厭聲音,用指甲劃過黑板的聲音,榮登寶座。

這是浪花拍打沿岸礁石的聲音,還有雨水撒落窗邊的聲音,以及枝頭小鳥的鳴叫聲,張開耳朵仔細聽,這些都是英國一項調查,從2000人中,票選出最悅耳的10大美聲。

開心的笑聲,感染力十足,能讓周圍所有人心情跟著變好,人的笑聲也入選為10大好聲的第7名;小嬰兒被逗得樂不可支,寶寶們天真無邪的可愛笑聲,被英國人選為最好聽聲音的第4名。

踩在雪地上,特殊的腳步聲,讓不少英國人情有獨鍾,獲選為10大好聽聲音的第3名;很多人也愛聽雨水撒在窗邊,滴滴答答的聲音,是第2好聽的悅耳聲音,至於什麼聲音英國人覺得最好聽?答案揭曉,榮登第1名的,就是海浪拍打岸邊礁石的大自然美聲。

至於10大最難聽的聲音,很多人害怕聽到的鑽牙聲,就是英國人最討厭聲音的第4名;瘋狂亂叫的狗吠聲,也入選為英國人10最討厭的聲音。路過婦人:「(吐痰聲)對不起,我重感冒,但不會傳染。」

在英國人心中, 最難聽的第1名,指甲劃過黑板,恐怕也是很多人聽了會起雞皮疙瘩的恐怖聲音;第2名是嘔吐聲,第3名則是急躁的汽車喇叭聲。

好聲音讓人心情愉快,討厭的聲音隨時可能讓人抓狂。

Top

 

論壇|沒有微笑的海豚

作者:二犬十一咪

取自二犬十一咪臉書

「她對我微笑,我讓她快樂!」

誤會了,海豚沒有向你笑,這只屬個人投射。海豚臉部肌肉本來如此,並不是微笑表情。

豚意謂豬,本是跟人親密的生物,沒有豬,不成家。屋簷內一隻豬,家完整了。海中豚,就是海洋最親近人的生物。如果沒有海豚,香港不會完整。你問何解?大部份香港成長的,也到過海洋公園,看海豚表演,見公園內海豚標誌及紀念品。幸福有海豚份。更重要,海豚另一香港身份,是香港回歸吉祥物。官方以中華白海豚於浪花嬉戲,象徵香港人之活力及胸懷。

我們的中華白海豚,正面臨被機場第三條跑道斷糧、阻路及逼遷。而海洋公園樽鼻海豚,正被禁錮、「自願」OT、餵食抗生素、24小時浸泡在氯水與藥水中、被逼親友分離,勞累一生。自然界,海豚平均能活到40多歲,被困主題公園及從事動物表演的,壽命平均降至6-8歲。他們游泳速度可達每小時12海里以上,定時需要上水呼吸,所以喜歡跳出水面。在公園內,只有數百呎水池,轉來轉去,也談不上游泳。顯而易見,公園海豚的一生,是活於不正常環境,身心病態。

我們的海洋公園,內有16條海豚,只有7條訓練作表演5女2男。7條勞工工作範圍不只表演,親親海豚收費活動,也是由他們包辦。其餘9條則一直被關起,作繁殖及硏究用途。公關小姐告訴我,海洋公園內其實沒有動物表演!小姐把雜技訓練,說成是護理訓練;表演活動,說只是展示活動。野生海豚在母親懷中被擄走,送到公園工作,公關小姐說,這是一種生態保育及教育市民。教育市民騎劫孩子?這是香港人的海洋公園。公園自1977年落成至今,如果沒有香港政府以極低租金,租出大片土地,他們才沒有動物表演呢!低租金的條件,是公園必須履行「教育」及「娛樂」市民之功能,要為香港市民負責。7海豚勞工,一直面對欠薪、膳食欠佳、住劏房、失自由,被剝削自尊。財團現在更逼迫加時工作、以教育之名去賺大錢,不正是香港今天生活縮影?躺在舞台、倒立氹轉、跳上台讓觀眾撫摸,被人騎背,當然沒有生態教育用途。海豚離開水面,會增加海豚內臟壓力,7海豚當然也不會自願進行。

生命被禁錮於一個沒法選擇的空間,除非出走,都沒有其他選擇。大家早已經明白,唯有繼續表演,繼續生活,以不屬於自己「自然行為」之馬戲表演,混一口腥魚來充飢。

港鐵快將直達海洋公園門前了,公園入場人次已經超過400萬。7條海豚勞工,當然不會微笑。就算哭,我們知識所限,也不會懂。曾帶著興奮心情,一年至少去一次海洋公園。有時買件紀念品送友人,也算是美好時光。但伴隨馴養海豚所出現之道德問題,表演訓練虐待情況,馬戲及動物園讓野生動物出現精神病,違反自然等。這事情傷害了不少香港人的心。

主題公園不能讓我們真正了解生物,因為其身處之環境首先已經不自然。行為也必定非正常,甚至已經患精神病。不管海豚、海狗、雀鳥還是企鵝,真正要保育之,應該把他們送回自然,保持距離,不作打擾。不只香港,自然保育觀念不文明的地區,還有很多動物表演及動物園。如果要停止,想幫忙,我們只需要從此不再去,不要看。

不去主題公園,我們還有中華白海豚。但這回歸吉祥物,隨著市民心中怨氣,正一條一條地消失。現只餘下75條,發展政策卻依然漠視他們。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會讓唐朝已經在香港生活的中華白海豚,失去棲息地,覓食空間及休息路線被封鎖。就像逼香港窮人回鄉下生活一樣,中華白海豚不久便要遷移,或是死亡擱淺。

象徵香港吉祥之物,快將消失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我們打算親自送走香港人的好運,真是不得了!

※本文原發表於8/26蘋果日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