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8







近期活動
「後福島核電政策與健康風險」國際研討會
催生台灣第一部有機農業法「有機農業促進條例」立法座談會
阿里山種樹去!志工體驗營
11/12彭明輝教授台東演講「幸福在看不見的地方」
11/13彭明輝教授花蓮演講「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12「互惠互助的自然資源經營-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11/13截止)
兩岸水生活研討會-從教育、糧食,到海洋、海岸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新報告:地球正邁向暖化6℃ 全球應更賣力減碳

珊蒂颶風重創紐澤西州。美國綠色和平Tim Aubry攝。

根據全球最大會計事務所PwC(資誠全球聯盟)日前最新報告,全球在2050年前必須減少更多碳排放,否則本世紀全球溫度將上升超過2℃;而如果主要經濟體減排速度過慢,地球會在世紀末「至少暖化6℃」。

研究表示,相較於2000年到2011年每年成長了0.8%碳密集度,未來直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應降低5%碳密集度,才能達成目標。報告寫道,「由於進程緩慢,從現在到2050年每年的碳密集度平均需降低5.1%;這個比例在過去任何50年間從未達成過。」PwC永續與氣候變遷合作經理人Leo Johnson表示,「如果想要將上升溫度維持在2℃之內,需要將目前的低碳化速度提升6倍。」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颶風珊蒂 全球暖化的寫照?
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 將在5年內發生!
英國近年夏天多雨 元凶:北大西洋暖化
台灣氣候變遷2011關鍵報告:21世紀末升溫2-3℃

綠色影展|以淚滴灌 無後的無情的〈苦澀的種子〉

作者:章雅喬

〈苦澀的種子(Bittter Seeds)〉,是一部關於基改的故事—敘述印度農民因為購買基改的棉花種子,最後債務過於龐大而無法償還導致自殺的現象。這聽起來很驚人,也很不合理,但事實是現在在印度,幾乎每30分鐘就有一個農民自殺。

基改種子進入印度市場時,幾乎所有人都趨之若鶩,以為這是實現夢想的開始,但農人忽略的是,所謂的高產量,也是要同時施用更高劑量的農藥和化肥,(又只能買孟山都生產的農藥和化肥)而灌溉和施肥的時間點更是要非常精準(Bt種子會有小冊子說明在哪些時間點該做哪些事),但對沒有基礎灌溉設施的印度小農來說,根本無法遵循灌溉的規則只因為一切的水資源要靠老天賞臉,在極端氣候的環境條件下,當然沒有辦法穩定地生產,想當然爾,就是一連串悲劇的開始。

精采內文

環球360°|美國「超級雜草」叢生 禍首恐怕就是基改作物

作者:Tom Levitt(中外對話編輯) ;翻譯:奇芳

基因工程作物已經佔據了美國棉花、大豆和玉米種植的主導地位,三種作物都達到總種植面積的85%以上。

這些基改作物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抗除草劑性能,既能除掉入侵性雜草、防止作物損失,又能避免作物受到農藥傷害。

在理論上,這一方式能減少農藥用量,為農民省錢;還能減少過度使用化學物產生的負面環境影響,也就是減少野生動物的死亡。

無論基改作物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承認,上世紀90年代基改作物在美國的引進,特別是由孟山都公司開發的抗草甘膦(Roundup-ready)作物大行其道,帶動了農藥用量的下降。

但是,華盛頓州立大學Charles Benbrook最近的研究發現,基改作物的推廣與抗除草劑雜草的增加以及為了控制它們的農藥用量之間是成正比的。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賴品瑀

歐巴馬連任成功,他更在勝選宣言中提到氣候變遷挑戰,他說「我們要讓孩子生活在沒有債務之憂、沒有不公義造成弱勢、沒有地球暖化毀滅性威脅的美國...」相信全世界關心環境的人都寄予厚望。

嘉義又有日治時期建築遭到拆除,各界聽聞後都失落遺憾,甚至有人感嘆「這是個無情的城市」。拆光老房子的城市,還剩些什麼呢?而日前世界遺產公約也過了40歲生日,各國專家學者雲集,共同討論如何管理珍貴的世界遺產。不過小編覺得,每一個人都可以出力,不只是專家學者呢,在中國,貴陽市民運用公益訴訟,逼停污染紙廠,守護了他們的母親,南明河上游。

冬天是上山打獵的季節,然而要是利用獸夾套索,讓不該打的動物也因此受傷,那就不好了。本報獲讀者投書說,花蓮縱谷山區尋獲誤觸獸夾而皮開肉綻的山羌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請大家支持《有機農業促進條例》

作者: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有機農業不只是讓消費者吃得健康,讓環境更安全。有機農業還關係到國家的生存!

我國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仰賴的是進口穀物。國際穀物價格會隨著石油價格變動,當開採石油的成本越來越高,穀物價格勢必會高攀;穀物出口國更可能因為將穀物轉作生質能源而不外賣,屆時我國必須仰賴自己生產。但是到時我們再也生產不出糧食了!

精采內文

論壇|農藥殘餘的驗米大漏洞—農地裡的噴噴危機

作者:munch

稻米農藥殘餘問題,爆一下!社會驚恐,然後在業者烏龍、官方保證下,事件迅速落幕,大家安心食用。

但是真能安心食用嗎?有些事,不能如此馬虎過。

除了有機種植之外,必須真實瞭解稻米是噴農藥長大的,從秧苗噴到稻穗,防蟲防菌防疫病,外加除草劑,如果有機會看看農藥商,推薦的數百種農藥名單,我們才會瞭解,一路成張的稻米上,添加了什麼有毒農藥?

精采內文

 

新報告:地球正邁向暖化6℃ 全球應更賣力減碳

本報2012年11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乾裂的湖泊灘地,Tim Keegan攝。根據全球最大會計事務所PwC(資誠全球聯盟)日前最新報告,全球在2050年前必須減少更多碳排放,否則本世紀全球溫度將上升超過2℃;而如果主要經濟體減排速度過慢,地球會在世紀末「至少暖化6℃」。

在工業化之前,全球溫度上升了0.8℃。2010年的全球氣候變遷談判會議中,各國同意應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內,否則氣候暖化將突破無法逆轉的臨界點。但這項報告表明,各國政府和企業,不能再把2℃當作預設情境,應該採行更多規劃,來因應極端氣候的影響。

PwC日前出版年度「低碳經濟指標報告」(Low Carbon Economy Index report),檢驗發展國家與新興國家降低碳排的進展,或是這些國家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碳排量──即碳密集度(carbon intensity)。

研究表示,相較於2000年到2011年每年成長了0.8%碳密集度,未來直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應降低5%碳密集度,才能達成目標。報告寫道,「由於進程緩慢,從現在到2050年每年的碳密集度平均需降低5.1%;這個比例在過去任何50年間從未達成過。」

氣候科學家警告,將氣溫成長限制在2℃內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資料,2011年,全球碳排成長了3%達到歷史新高。

而即使即便5%的長程目標達成,低碳化(decarbonisation)也不可能立刻發生,這表示未來需要降低更多的碳排。

PwC永續與氣候變遷合作經理人Leo Johnson表示,「即便我們將加倍目前低碳化速率,到本世紀末溫度仍會上升6℃。如果想要將上升溫度維持在2℃之內,需要將目前的低碳化速度提升6倍。」

根據研究結果,歐盟國家有最高的低碳化速度,英國、法國及德國在2010~2011年降低了6%的碳排。

PwC表示,「諷刺的是,這些國家降低能源消耗的原因之一,是該年溫和的冬季氣候(暖氣用電減少)。而英國和法國則是靠提高核能發電比例,藉以提高減碳速度;德國減少核能使用,也因而降低了減碳速度。」

美國2011年碳密集度降低了3.5%,主因是以頁岩天然氣來取代煤炭,以及提升汽車引擎效率之故。在中國及印度,過去十年低碳化似乎陷入困境,另外澳洲過去一年碳密集度成長了6.7%、日本碳密集度成長了0.8%。

PwC報告建議,各國政府和企業應該準備更多措施,來因應極端氣候對供應鏈、長期資產、以及沿海低窪地區等處基礎設施造成的破壞性影響;而高碳密集度的產業,則要有接受更具約束力法規的準備。

※ 參考資料:路透社Business Green

Top

 

綠色影展|以淚滴灌 無後的無情的〈苦澀的種子〉

作者:章雅喬

〈苦澀的種子(Bittter Seeds)〉,是一部關於基改的故事—敘述印度農民因為購買基改的棉花種子,最後債務過於龐大而無法償還導致自殺的現象。這聽起來很驚人,也很不合理,但事實是現在在印度,幾乎每30分鐘就有一個農民自殺。

片中影像,街頭的基改棉花種子廣告

片中紀錄,孟山都的業務員會到各個鄉村販售所謂的「Bt種子」,向農民保障可以有更高產量,收穫更多,傳單上甚至印製有因為種Bt種子致富的農民的照片和電話,而在電視上也可以看到Bt種子的宣傳廣告:農人父親駕駛著一台全新的摩托車回家,孩子興奮地問父親:這是我們的嗎?明年還會有嗎?父親驕傲地回答說,明年會變成一輛轎車!最後打上Bt種子的圖樣,企圖推銷所有人。

當基改種子進入印度市場時,幾乎所有人都趨之若鶩,以為這是實現夢想的開始,但農人忽略的是,所謂的高產量,也是要同時施用更高劑量的農藥和化肥,(又只能買孟山都生產的農藥和化肥)而灌溉和施肥的時間點更是要非常精準(Bt種子會有小冊子說明在哪些時間點該做哪些事),但對沒有基礎灌溉設施的印度小農來說,根本無法遵循灌溉的規則只因為一切的水資源要靠老天賞臉,在極端氣候的環境條件下,當然沒有辦法穩定地生產,想當然爾,就是一連串悲劇的開始。

寡婦拿著自殺丈夫的照片

等到他們發現Bt種子不好的時候,已經再也買不到傳統棉花的作物種子了,國家的農業研究場所也停止研究棉花種子,完全放任Bt基改棉花獨占市場。更恐怖的是這種Bt種子基改到收成後,棉花不會留有種子,農民根本無法自己留種,所以農民得年復一年地花錢買種子,這是最令我驚愕的地方。

基改真的讓世界變好嗎?

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基改作物人們吃了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甚至更健康?),或者相信基改的種子真的會讓耕作本身變得容易,但秉持這樣念頭的人,可能只看見了消費端的便利與便宜,而忽略了生產端的辛苦。在某個地方已經安然生長百年甚至千年的品系,一定有一套適合當地風土的生長模式,「適地適種」,其實是非常簡單的自然法則。

當一個前所未有的基改物種進入這個環境時,對整個自然生態造成的影響,有可能是毀滅性的、全面性的崩壞,而這些恐怕都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基改作物其實是一種對未知自然的危險挑戰,我們其實還不熟悉基改的潛在風險,說誇張一點就像核能發電一樣,但專家學者又最喜歡為未知的東西背書了。

基改作物真的幫我們創造產量了嗎?在創造「產量」之餘,又剝奪了我們的什麼了呢?農人的收入真的變好了嗎?食物真的變得更容易取得了嗎?

片中男主角以傳統方式耕作的樣子。By Daniel James Scott

美國加州將於11月初總統大選時公投37號法案:「將有使用基改作物的作物標註在食品外」,反對陣營如孟山都(Monsanto)、拜耳(Bayer)、杜邦(DuPont)、可口可樂(CocaCola)、百事(Pepsi)、家樂氏(Kellogg)和亨氏(Heinz)等公司,都砸下數以百萬計美元打廣告反對這個提案。美國是基改的起源地,但對基改的相關規範卻是最草率的國家。

台灣其實在民國92年之後針對有使用黃豆和玉米的兩項產品要求標示是否使用基改黃豆或玉米,但醬油和大豆油不在標示範圍內,我們對於基改食物的規範,一樣非常脆弱。

所以,別以為這一切只是發生在印度鄉下或是很遙遠很遙遠的事情,也別再說基改跟你無關。下次去超市逛逛,你會發現市面上基改的豆製品俯拾皆是,吃的用的無一倖免,有的也許掺有,但甚至沒有標示呢。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News&Market
※上下游歡迎理念相同者加入「共同辦報人」行列,打造台灣第一個食物與土地的專業網站。

Top

 

環球360°|美國「超級雜草」叢生 禍首恐怕就是基改作物

作者:Tom Levitt(中外對話編輯) ;翻譯:奇芳

圖片來源:agriculturede

基因工程作物已經佔據了美國棉花、大豆和玉米種植的主導地位,三種作物都達到總種植面積的85%以上。

這些基改作物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抗除草劑性能,既能除掉入侵性雜草、防止作物損失,又能避免作物受到農藥傷害。

在理論上,這一方式能減少農藥用量,為農民省錢;還能減少過度使用化學物產生的負面環境影響,也就是減少野生動物的死亡。

無論基改作物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承認,上世紀90年代基改作物在美國的引進,特別是由孟山都公司開發的抗草甘膦(Roundup-ready)作物大行其道,帶動了農藥用量的下降。

但是,華盛頓州立大學Charles Benbrook最近的研究發現,基改作物的推廣與抗除草劑雜草的增加以及為了控制它們的農藥用量之間是成正比的。

各家生物技術公司都承認最近5年來除草劑的用量的確開始增加,但它們否認原因在於基改作物。

來自一家支持基改作物的諮詢公司PGEconomics的格蘭漢姆•布魯克斯表示:「過去五年中美國除草劑用量呈增加趨勢,原因之一是農民遇到了抗草甘膦雜草的問題,這一點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但是,這個問題與基改作物無關。非基改除草劑的抗藥性問題一樣嚴重,甚至更嚴重。」

「超級雜草」的崛起

就在媒體爭論的焦點還集中在基改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像孟山都這樣的生物科技巨頭控制種子市場的時候,與基改作物相關的雜草抗藥性問題,即所謂的「超級雜草」已經悄然進入人們的視野。

據國際最新抗藥雜草調查估計,美國目前被抗草甘膦雜草入侵的耕地有約1600萬英畝。而同時也在美國為「有機中心(the Organic Centre)」工作的Benbrook認為這一面積更可能高達6000萬英畝。

他預測說,未來2到3年,美國將有2/3的農田染上抗草甘膦的雜草。他還說,基改企業應該更公開地承認美國大規模轉向依賴草甘膦農藥的基改種子的負面因素。

但生物技術企業不以為然,聲稱雜草抗藥性的問題被「小題大做」了。

布魯克斯估計,美國存在雜草抗藥性問題的農田只有5%到10%,遠遠低於Benbrook的預測。他還說:「如果這真的成了農民的一個大問題,他們早就把基改作物扔到一邊了。」他認為農民在過度使用農藥和沒有進行正確農田管理方面確實要負責任,還認為農民應該開始考慮在數年內種植非基改作物,以便遏制雜草抗藥性問題。

對全球農業來說,關於基改作物確實給農民帶來麻煩,迫使他們使用更多農藥的說法已經成了對抗基改技術的一個有力論點。

「基改作物的問世徹底改變了對雜草的控制……將雜草抗藥性從一個很容易就能解決的問題變成了農民們的全球性危機。」Benbrook斷言。

他還說:「在農業歷史上,從來沒有對哪種除草劑的抗藥性傳播得這麼遠、這麼廣、這麼快,並且給農民和農村社區帶來了如此複雜的經濟和環境後果。」

針對自然的「軍備競賽」

生物科技遊說集團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聲明,他們「堅定地支援生物技術的環境效益及其在解決日益增長的人口吃飯問題中發揮的作用」。

但與此同時,生物技術企業都在忙著開發更強有力的化學品,以剷除那些對現有農藥具有抗藥性的雜草。陶氏公司( Dow Agrosciences)準備培育一種新的基改作物,抗一種以在越戰中極富爭議的橙劑為主要成分的農藥。

陶氏公司說化學農藥的使用對維持糧食產量至關重要,「多年來農業除草劑的使用量一直在穩步上升,如果沒有新的農業技術來遏制抗草甘膦雜草的話,農藥的用量只會更加不可收拾。」

面對藥性越來越強的農藥「軍備競賽」的不斷升級,著名科學雜誌《自然》對其長期效果也持懷疑態度。

「由於過去十年中孟山都公司抗草甘膦作物和類似基改作物的廣泛引進,農民可以更隨意地使用草甘膦,雜草抗藥性問題已呈愈演愈烈之勢。」2012年5月《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如是說。愛荷華州立大學的農學家馬特•裏布曼也表示:「要維持下去的話,普遍的做法是改用另一種除草劑和基改作物。許多分析都認為這種方式非常短視,而且註定失敗。」

Benbrook和同道們的解決方法不是研究更多的化學農藥和基改作物,而是擺脫單一栽培和對基改技術的依賴。他說,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作物造成了對「單一雜草治理工具——草甘膦除草劑的過度依賴,」是一種「壞」的雜草治理方式。而且這種技術助長了農場擴大化、單位產量人力減少化的趨勢,這也是不利的,至少在某些人看來如此。它促進了專業化,但卻削弱了耕作模式的多樣性。

「簡而言之,農民們必須實現雜草治理工具和手段的多樣化。要減少具有抗藥性的雜草和害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運用輪作,每季種植不同的作物,使用不同的耕作技術,打破有害植物和昆蟲的迴圈。另一種常常被忽視,就是一塊地噴多種除草劑。農民們不應該年復一年只用草甘膦,而是應該將多種除草劑混合使用,這樣雜草種群就會面臨作用模式截然不同的除草劑,難以產生抗藥性。如果玉米和大豆生產者每三年只用一次草甘膦的話,很可能就不會產生雜草抗藥性問題了。」

相關連結:

新型除草劑搭配基改作物 美國農民反對

【有機農業Q&A】(2)為何反對基改科技?基改不能解決糧食問題嗎?

《欺騙的種子》作者專訪 傑佛瑞‧史密斯:沒有安全的基改作物

基改與小農之辨 席娃指出明確方向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10月2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歐巴馬連任成功 環保選民寄予厚望

本報2012年11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莫聞編譯

歐巴馬勝選之夜(攝影:Kevin Gebhardt / WCHI News)歐巴馬本次大選得至少303張選舉人票,大幅領先得到206票的羅姆尼,贏得連任,締造新歷史,他在芝加哥發表勝選宣言時,提到氣候變遷挑戰,他指出,「我們要讓孩子生活在沒有債務之憂、沒有不公義造成弱勢、沒有地球暖化毀滅性威脅的美國。」他表示,將會邀請兩黨領袖共同解決難題,「減少我們的缺陷,改革稅制,修正移民制度,擺脫對國外能源的依賴,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你們也有工作要做,民主制度裡的公民角色,不是投完票就沒了。」

相較於上回大選,氣候變遷話題在此次大選中極為低迷,在雙方論辯中絕口不提;但由於10月底珊蒂颶風的影響,紐約市長彭博終於打破沉默,力挺歐巴馬是帶領美國因接氣候變遷挑戰的最佳領導人。許多環保人士與東岸居民,更因此呼籲聯邦政府採取行動,立法限制化石燃料。

環保選民也對歐巴馬連任寄予厚望,希望能帶動白宮與國會推動更強有力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和和立法。

位於波士頓的Ceres投資人聯盟公開呼籲歐巴馬,帶領美國走向「更永續的經濟」。聯盟主席Mindy Lubber表示,此刻最關鍵的議題是設法降低與管理氣候風險,「坐視不理的代價太高了」,美國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氣候政策,有清楚的政策,市場才能有機會發展出足夠規模的乾淨能源經濟。他呼籲,歐巴馬與國會必須在2020年達到再生能源比例20%、2030年達到30%的目標。

環境防護基因會主席Fred Krupp表示,希望歐巴馬政府和國會一定要正視氣候變遷危機,「出口民調顯示,珊蒂颶風與氣候變遷是關鍵性的投票因素。」「這種破紀錄的災害提醒我們沒有時間蹉跎了,我們要更嚴肅提出氣候政策,來保護我們所愛的人,與我們所愛的家人。」

環保團體也希望,歐巴馬政府可以持續推動政策,徹底執行清淨空氣法,加強環保署管制發電廠與工廠的汞汙染與溫室氣體排放。

相較於羅姆尼,歐巴馬是乾淨能源的忠實擁護者,他曾經說過,「有些人說推動乾淨能源會拖垮經濟,但其事就是這種想法,我們才會拖累我們的榮景,阻礙我們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他任內對再生能源比例的投資超過以往任何總統,包括亞特蘭大外海的風力發電、公有與私有土地上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電動汽車與燃料電池。他也達成他的承諾,在2012年底核准33項、總計10000MW(百萬瓦特)的公有地再生能源計畫。

只是,也有環保人士提醒,不要太寄予厚望,甚至只是最保守的氣候法案都不太可能過,原因是國會看來仍分裂而不願妥協合作。

過去四年中,由於國會僵局,歐巴馬政府預算遭到杯葛、氣候政策擱置、環保署與國家公園計畫遭刪除等事件層出不窮。如今,新的國會誕生,眾議院還是由共和黨控制,參議院仍是民主黨多數,情勢依舊。美國環境獨立媒體Grist Magazine認為,不論歐巴馬或羅姆尼當選,綠色政治都不太可能有大幅進展,只是,歐巴馬當選,「至少不是選出一位暖化否定論者。」

Top

 

嘉市日治建築又被拆 文史界惋惜

摘錄自2012年11月7日自由時報嘉義報導

嘉義市中山路與新生路口的空軍將領宿舍,為日治時期的建築,但6日上午遭到拆除,路過的藝術家劉育良,見到怪手無情挖空城市歷史記憶,趕忙用手機搶拍,留下最後身影,並傳上臉書,寫著「唉呀,那麼美麗的房子也被拆」,網友也一片惋惜,林姓網友回說「往後回嘉義,我可能會迷路」,文史人士林瑞霞則感歎說「這是個無情的城市」。

空軍455聯隊政戰主任袁光華表示,這棟宿舍建築並未登錄歷史建物或指定古蹟,因此他們是依照老舊眷舍改建條例,將其拆除後,準備標售。

嘉義市新馨社區關懷營造協會總幹事陳小鯨表示,這棟建築是日治時期所留下來,先前是空軍聯隊隊長的宿舍,7年前,眷村改建時,他們曾極力爭取保留,做為眷村博物館,且一度有意向文化局申請登錄歷史建築,但因他們並非建物所有權人而無法填寫表格,且因其位在中山路,距原有眷村有一點距離,有關人員認為做為眷村博物館並不適合,如今被拆除,真的很不捨。

劉育良則說,看到那間房子被拆,就想到被夷平的舊市政府(嘉義郡役所),嘉義的老房子留的很少,老房子就像老人家一般,拆光老房子的城市,還剩些什麼?

Top

 

世界遺產公約40年 保護與開發立場相對

摘錄自2012年11月7日NewTalk報導

世界遺產公約簽訂40周年集大成慶祝大會於 6日下午在日本京都市開幕。目前世界遺產登錄增加至962件,專家學者雲集,共同討論如何管理,以及對於兵禍戰災所帶來毀滅性的影響應如何因應等相關議題。同時,建立國際性的監察機構,以加強保護世界遺產的建議也開始有力崛起。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中心第一任主任貝倫德‧馮‧德羅斯得 (Bernd von Droste)指出,「世界遺產的登錄數激增,但是公約的實踐卻益增困難。世界遺產認定品質也每況愈下」。同時,武力紛爭造成世界遺產蒙受兵焚之災,守護的方法手段也嚴重不足。

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公約,全名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等非政府組織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力組織,參與世界遺產的甄選、管理與保護工作。

Top

 

公益訴訟逼停污染紙廠

摘錄自2012年11月6日中國環境報貴陽報導

南明河是烏江支流之一,流經貴陽,被譽為貴陽市民的母親河。貴陽市定扒造紙廠建在南明河上游,與南明河之間隔著天然的溶洞,造紙產生的污水通過建在溶洞中的管道排向南明河。

2010年11月19日,中華環保聯合會與貴陽市公眾環境教育中心向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定扒造紙廠立即停止向河道排放污水,消除偷排生產廢水對其下游南明河及烏江產生污染的危險。經審查,清鎮市人民法院於當日決定立案受理。

環境污染侵權案件存在取證難的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點,清鎮環保法庭率先在環境公益訴訟中運用證據保全的法律規定來固定污染證據。

此案合議庭組成人員中,有兩位人民陪審員,一位是環保高級工程師、貴陽市管理局局長,一位是貴州省工作人員、博士。兩位專家擔任陪審員,不僅使環保審判更加專業,也使得環保審判更加公開和高效。

Top

 

天冷好打獵? 獸夾套索出籠山林變色

本報2012年11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立冬剛過,本報即接獲讀者投書,在花蓮縱谷山區尋獲誤觸獸夾,皮開肉綻的山羌,因左前腳被獸夾夾到只剩一點皮肉,為了救傷,只好割斷截肢。民眾表示,每年這個時候開始到隔年3、4月,是很多動物的繁殖期,卻也因天氣冷,動物會往低處移動,形成最好的打獵季節,因為屍體不易腐敗好處理,因此獵人傾巢而出,成了動物的生死交關期。

誤觸獸夾的山羌。腳被夾住的山羌。
被夾住日的山羌骨頭都露出來了。截肢後留下左前蹄。

30元就可以買到的套索,台灣社會要付出的代價呢?民眾表示,山區常發現獸夾以及鋼索做成的套索,這些陷阱不時可見瀕死的野生動物或屍身,顯見放置陷阱的獵人不一定會定期巡查,危害野生動物甚鉅。當地雖明令五金行不得製造、販售,但只是化明為暗,黑市價格也由250元翻了一倍,賣到800元。鋼索則會讓野生動物快速死亡。

民眾也拍到被套頸死亡的野山羊,以及誤踩獸夾的食蟹蠓,光是一個小地區,就顯出陷阱、獸夾危害野生動物的情況普遍存在,拆不勝拆。民眾質疑,動保法以及野動法相關條例執行成效。

被套索勒死的台灣長鬃山羊。食蟹獴也誤踩獸夾。

花蓮縣政府動植物防疫所動植物保護股表示,非法販售、使用獸夾,一經查獲,依照動物保護法第30條,罰緩15000-75000元,但對於其他工具,例如捕鼠器、套索的界定則十分模糊,必須視情況決定,不一定可因違法而拆除。對於不法販售及設置獸夾,花蓮縣民眾打通報專線:03-8227431,隨報隨查。

林管處以國有林班地查緝為主

花蓮林管處則針對國有林班地內獸夾及違法設置的捕獸陷阱,每條路線每周巡查一次,一經查獲隨即拆除;民眾通報採隨報隨查;此外,會同森林警察加強獵捕查緝。育樂課長紀有亭表示,先進國家有鑑於獸夾對野生動物、寵物造成的損傷,已明令禁止製造、販售及使用。

紀有亭表示,除了強力取締,林管處也輔導社區申請社區林業,向社區宣導保育概念,並將重點放在原住民部落;在林業宣導課程中,加強野生動物保育概念。

紀有亭表示,獸夾數量已經降得很低,隨著獵人老化,狩獵的情況應會逐漸減少。

特許情況下獸夾仍可使用

《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得使用獸夾,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表示,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19條使用獸鋏必須經過特許,但21-1台灣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者,則不受19條第1項各款所限。

獸夾的使用是否符合原住民傳統文化?對此,原住民內部仍未達成共識。有一派認為凡機器製造生產的工具,都不能列為傳統方式;另一派支持使用者則認為,獸夾量產製造,在鄉間田野早已習慣使用。只是習慣能否等同於傳統,仍有爭議。

6月公告上路的「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其精神是為了保留原住民傳統文化,以及維護野生動物永續利用,規範時間、地點和容許獵捕的數量,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各地林管處也會查核,最重要的是部落民眾自覺,起身保育。

獲救山羌或能存活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截肢後的山羌有可能繼續存活,不過得視救傷當時山羌的狀況,若解除束縛立即離開,情況應該不錯。通常救傷程序會先讓傷口復原後野放;也曾於野外看到三隻腳的山羌,生存應該沒有問題。

民眾表示,此次獲救的山羌雖然截肢後流了一些血,不過一放開就健步如飛的往山上直奔,「山羌是食草動物,山上很多植物有消炎的功效。」預期應可復原,日後的行動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Top

 

論壇|請大家支持《有機農業促進條例》

作者: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有機農業不只是讓消費者吃得健康,讓環境更安全。有機農業還關係到國家的生存!

取自我們的島

我國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仰賴的是進口穀物。國際穀物價格會隨著石油價格變動,當開採石油的成本越來越高,穀物價格勢必會高攀;穀物出口國更可能因為將穀物轉作生質能源而不外賣,屆時我國必須仰賴自己生產。但是到時我們再也生產不出糧食了!

石油高貴也意味著與農藥化肥的價格會高升到農人買不起。然而現在的農業生產需要仰賴「化學肥料管」與「化學農藥管」才生產,可說已經進入加護病房的地步,兩者缺一即無法生產。因此高價的農藥化肥意味著我國即將面臨買不到糧食,也無法生產糧食的危機。要避免這危機,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全國的農業有機化。

慣行農法盛行之前,農人不用農藥化肥,也可以生產糧食養活大眾,其原因在於農地的健康。健康的農地環境蘊藏著豐富的生物,這些益蟲好菌都是農人「免費的長工」,幫忙農作物分解、製造與吸收肥料,還能增強農作物對害蟲壞菌與乾旱的抵抗力。許多有機農人都經歷過慣行轉型作有機的陣痛,就是因為被農藥化肥摧殘的農地需要好幾年的休養,等到「免費的長工」回來,才能提高產量。研究顯示,只要農地健康,有機農法的產量不會輸給慣行農法太多,在乾旱缺水的時期,有機農法絕對比慣行農法還高產。還不用說有機農業是具備節能減碳這項先進思想的綠色產業。

然而轉型期間「免費的長工」尚未回來,農業生產一定受到影響,無法維持一家生計。這也是農人不敢轉型作有機的主要原因。我國提倡有機農業已經20年,有機耕地面積還不到1%,原因就在於政府只訂定要求有機農人接受驗證的法律,卻沒有法律要求政府提出並且執行促進有機農業的有效政策。農委會預算的編列照舊以鼓勵慣行農法為主,怎可能讓農人掉頭轉向有機呢?農業政策若不轉型作有機,即使有機面積的擴充每年增加1%,我國如何躲過可能就要到來的石油危機呢?

鑑於事關國家存亡與人民、環境的健康,仰山文教基金會以兩年的時間,結合學者專家研擬《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目的就在於跳脫有機驗證的狹隘思考,要求政府進行農業政策的轉型,從研究端、生產端、通路端與教育端等層面齊步前進,讓我國早日達到有機國的目標,來避免糧荒所引起的社會暴動。

盼望全國人民與產官學各界都能支持《有機農業促進條例》。

請詳閱:「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仰山正式版

網路報名:http://www.youngsun.org.tw/modules/tad_form/index.php?op=sign&ofsn=11

Top

 

論壇|農藥殘餘的驗米大漏洞—農地裡的噴噴危機

作者:munch

2008-10-03 00-13-24_nEO_IMG

稻米農藥殘餘問題,爆一下!社會驚恐,然後在業者烏龍、官方保證下,事件迅速落幕,大家安心食用。

但是真能安心食用嗎?有些事,不能如此馬虎過。

除了有機種植之外,必須真實瞭解稻米是噴農藥長大的,從秧苗噴到稻穗,防蟲防菌防疫病,外加除草劑,如果有機會看看農藥商,推薦的數百種農藥名單,我們才會瞭解,一路成張的稻米上,添加了什麼有毒農藥?

一般來說,從稻種到食米,至少會經過下列施藥程序,一開始是稻種的浸泡消毒,再來是插秧前的田間的除草劑、洗螺劑,插秧後進入幼穗期,施打第一次防蟲農藥,飽穗前在施打第二次防蟲農藥,其間如有稻熱、枯紋等疫病發生,再依農藥商建議補追農藥。這個施藥程序,已經是減少用藥下的標準,如果為了防蟲防疫防雜草,噴藥是田間常見的光景。

面對繁複的噴藥程序,保護消費者安全,依賴稀釋與分解二種方法。所謂稀釋,就是噴藥時,藥劑比例不要調的過高,達到殺到蟲、不害人境界即可,但是有些農民為求強效,偶而會發生比例超量的問題。另外,所謂分解,就是依賴一些農藥的分解性,在收割前三星期停止用藥,讓毒性消散,但是問題會出在搶收,因為颱風來臨等氣候因素,或是新米上市的市場因素,讓未達停藥期的稻米,就被收割。

此外,更麻煩的問題是,有時甲農民遵守停藥期規定,但是隔鄰乙農民的田區,因為種米時間不同,或是面臨不同蟲害疫病,在甲農民停藥期間施藥,噴灑的農藥隨風飄來,就造成農藥殘餘過高的農藥污染。更麻煩是,有時甲農民根本不知乙農民施藥,並且已經污染,停藥期限一到就歡欣收割。

田區的農藥污染問題重重,但是稻米的農藥之旅,並未結束。在稻穀收成後,送進米廠進入倉儲時,空倉必須進行消毒,送到穀物也必須進行殺蟲,通常使用燻蒸藥劑或是殺蟲劑,來防治米象、穀蠹等積穀害蟲,一旦用藥過量,也是會有農藥殘餘發生,所以稻米農藥殘餘問題,不能只推給田間農民,有時倉儲階段的米廠,也會有農藥污染或殘餘過量的問題。

當清楚稻米是如何經過農藥洗禮,進入人們的嘴裡,當然不能只靠農民的用藥、停藥程序,必須有檢測標準,來防範農藥殘餘問題。

問題是,農藥殘餘檢驗如何進行?

一般農藥殘餘檢驗,分成官民兩條途徑。農委會並非全面普查,而是依據「收購公糧稻穀作業要點」,針對農會或米廠代收的公糧稻田,進行抽檢。以三月收割的一期稻米為例,先在「收購公穀農戶清冊」中隨機抽樣,全台抽樣出200多位農戶抽檢,以及20件進倉抽檢,全年三期也總計600多件農戶抽檢,以及80多件進倉抽檢,檢驗稻米農藥殘留量。

但是,在台灣稻作農戶約有20多萬戶,20多萬戶抽檢600多件,其實採樣數並不足,當農委會宣佈合格率高達97%,請別高興太早,是抽樣600件中高達九成合格,至於是否代表20萬戶農戶農藥殘餘都合格,就看對統計數字的信任。

公糧收購下的抽檢,成為第一到防線,另外一道就是契作與自賣農戶的檢測。一般大米廠都是和農民契作,收米進行包裝行銷,也就擔負起驗米的工作。一般而言,大米廠為了招牌信譽,通常不會甘冒風險,但是問題發生在許多農友,並非種米只供米廠,在契作田裡農藥殘餘檢測過關,卻在收割搬運時,為了多些斤兩,就把其它田裡稻米,或是上一季的庫存米混入稀釋,產生問題。

另外,在大米廠衝市場,或搶新米上市下,不斷擴大契作農地,卻未提昇驗米能力,甚至為了搶上市時機,在停藥期未滿,或是天候變異需更長停藥期,也就早早收米,出現農藥殘餘問題。

至於,更多的自賣稻米,因為小糧商驗米能力不足,農、商雙方又不願負擔送驗費用,於是一旦未碰到抽檢,就成農藥產餘的黑洞,散裝販售或進入廉價進入餐廳、飯館,大家在不知情下,也是吃的高興。

面對一連串農藥殘餘問題,讓人看的心驚,但是更大的問題在後面,縱使把關嚴謹,提昇驗米率,要求產銷履歷,但是送驗的米,一樣會有問題!

因為在台灣,依照「農藥使用及農產品農藥殘留抽驗辦法」,目前只針對129種米類殘留農藥訂出安全容許量,日本則針對346種農業化學藥品訂出限量標準,歐盟訂定44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市售農藥數千種,藥性各有不同,台灣檢驗的農藥殘餘,檢出精確度上不輸國際,但是在廣度上卻是遠遠落後,這也是台灣稻米輸出國際的大問題,因為台灣這種驗出標準下,根本讓國外心驚,要外銷出國,就必須嚴格重驗。

慣行農法的問題很多,當許多稻米需要大量施藥,有時不是蟲疫繁多,而是農民面臨菜廉穀賤的結構問題,為求量產拼生計,只好以高密度、高強度種植,下重肥催飽熟,稻米超荷成長,抵抗力變弱,一旦蟲疫侵襲,就交農藥處理,一旦遇上檢測能力出問題,就是一場食物風暴。

有人笑說,做農是良心事業,上千項農產品,數十萬公頃農地,政府無力完全管控,民間自有一套田間規則,食物上市成為一季季驚聳遊戲。

大米商爆出「烏龍」事件,但是別太快落幕,好不容易掀起的農藥殘餘問題,怎麼可以就如此遮蓋回去,該是全面檢討農藥殘餘檢測時機,甚至進一步思考推廣更多的有機種植,才能保障消費者不被驚嚇的權利。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