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揮汗鋸除銀合歡 鰲鼓志工燦笑語

志工鋸除銀合歡

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嘉義縣東石鄉的鰲鼓溼地良好的溼地生態,吸引全世界240多種候鳥到此過境,賞鳥人潮也隨之絡繹不斷。不過堤防上的銀合歡純林,不斷蔓延,可能影響溼地生態,降低生物多樣性。

野FUN生態實業公司負責人賴鵬智表示,西堤上已呈現長約300公尺、寬約4公尺的銀合歡純林,若任期繁衍,入侵到草澤及看天雨時旱時潮的淺灘地,都將改變鰲鼓溼地自然景觀。銀合歡耐旱、耐貧瘠,葉分泌含羞草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繁殖快、排他性極強又無天敵,很容易形成單一純林,因而降低所生長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阿塱壹也有銀合歡 中國環團幫拔除
銀合歡廢材作木炭
鰲鼓溼地新生
四股社區鰲鼓夢

生物多樣性|【亞馬遜之心】原住民的生態知識與發展潛力(上)

作者:林貞妤

亞馬遜恰如地球的肺臟,得天獨厚孕育了許多獨特生物,居住其中的原住民也發展出對應的文化。我在秘魯亞馬遜一路上看見的,也是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Matsiguenkas印地安部落,他們通常是傍水而居,住所完全就地取材,用棕櫚樹當房屋骨架、棕櫚葉鋪蓋天花板,其乾燥扇葉也是編織物品的主要材料,樹幹中心部分還可食用,果實油脂則用來塗抹皮膚與頭髮…諸多用途使棕櫚樹成為森林原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地球另一端的台灣沒有產棕櫚樹,但聰明的先住民,利用富饒的植物資源,以樟樹或瓊葉海棠當堅固的房舍樑柱,山棕的雨狀葉搭蓋遮蔭涼棚,以黃藤當繩,除了固定屋舍結構,也被用來編織櫃子、箱子等家具,一樣可見異曲同工之妙的建築智慧!

精采內文

書齋|【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給自然觀察初學者

作者:黃一峰

當時媽媽不曾阻止我這旁人看似白癡的舉動,再加上對生物的知識不足,無法告訴我答案,只能陪我做觀察,雖然沒有解開我的疑惑,但也開啓了我對自然觀察的開端!有時想想如果那時候媽媽很博學的直接告訴我答案,或是要我趕快睡覺不要浪費時間,或許我現在對自然生物反倒是興趣缺缺也說不定。

我曾做過一個實驗,在帶自然解說活動時,不斷回答大家詢問的生物名稱,等到活動結束前,我詢問所有學員剛剛見到哪些物種,大家左思右想,想出來的物種名稱往往不到1/3,而且擠出來的名字還有一半是常見的物種。所以奉勸想做自然觀察的朋友,多多觀察自然生物的美好,像是造型外觀、色彩、行為等都是值得深入欣賞的特點,「名字」反而應該是最後的資訊。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東方白鸛在中國天津水庫覓食,發現集體中毒,至少有3隻死亡,經搜尋發現覓食區附近有高毒性的農藥,對於鳥類魚類都有很大的威脅性。河川受到汙染,是要花費更多的心力才有可能恢復的,台南高雄的分界二仁溪過去因工廠廢水讓河川深受毒害,經由地方協會自發性的巡守,才逐漸改善水質惡化。水質改善對於魚類或許能增加生存的機會,但氣候的變遷卻無法控制,加勒比海的沙丁魚族群崩潰,過度的捕撈及浮游生物數量下降,讓加勒比海面臨這番窘境

日本地質學家表示,目前唯一運轉的大飯核電廠可能坐落在活斷層上,數千民反核民眾再度上街頭,要求關閉核電廠,希望脫離輻射的威脅,而在蘭嶼,台灣及日本專家作輻射偵測,對於偵測數值表示都在安全值內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三鶯部落全面戒備 將以血肉捍衛家園

作者:三鶯部落自救會

2008年11月12日,位於台北縣的三鶯部落族人,為了反迫遷而前往縣政府落髮抗議;4年後的同一天,族人居然又在站在同樣的建築物前,高喊「捍衛家園。」即使她的名字變成新北市,市長已是朱立倫──那位承諾部落重建的市長。

部落至今仍得飲用大腸桿菌超標的水源;共同一個電表,忍受較高累進費率的電費;甚至連一個最基本的戶籍門牌都沒有。族人不是不在意,但從未因此上街抗議,因為我們期待,只要忍耐到重建完成,族人的居住正義、文化傳承就能自此得到伸張。

精采內文

論壇|敬天畏地的背後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

全國數一數二的慈善事業體──慈濟,1990年代在內湖購買了一塊長期被破壞與違法濫用的都市保護區土地,並企圖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早期欲變更為醫院用地,其後改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讓該地徹底成為「非保護區」,進而可以開發興建志工大樓。在內湖居民及保育團體的長期監督,以及少數都市計畫委員的堅持下,這個案子尚未通過變更,但也因此而時時蠢蠢欲動,總是在特定(如選舉前)或不特定的時空,就會提到台北市都委會進行闖關。

先買地、再變更開發,並且大興土木,慈濟這樣的做法,與所有的建商、財團,甚至掠奪土地的開發者有何不同?猶有甚者,本案的變更是依據都市計畫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為適應國防或經濟發展之需要時」辦理,但慈濟的社會福利與國防或經濟發展完全無關,簡言之,這個變更案根本缺乏變更的法令依據而於法不符。

精采內文

 

揮汗鋸除銀合歡 鰲鼓志工燦笑語

本報2012年11月13日嘉義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志工移除銀合歡。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嘉義縣東石鄉的鰲鼓溼地鳥況吸引賞鳥人潮,良好的溼地生態,吸引全世界240多種候鳥到此過境。但堤防上的銀合歡純林,不斷蔓延,可能影響溼地生態,降低生物多樣性。

上周末(10日)鰲鼓溼地西邊防汛道路旁的堤防上即集合了一批來自台北的志工,會同當地社區社工犧牲假日投入勞動服務,努力清除堤防上的銀合歡。盡管11月的陽光仍然主宰著大地,每人揮汗如雨,卻仍充滿笑語,他們把平常在企業上班講求的效率,充分發揮在移除外來種上,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已經堆滿好幾堆銀合歡枝幹。

11月嘉義海邊的陽光不容低估,來自台北的志工穿著長袖T恤都已汗溼。

堤防一邊的溼地風光。另一邊是海岸風光。

堤防的兩畔各領風騷,一邊是溼地生態,紅樹林、溼地與鳥,目視即可見;另一邊是北港溪入海口,沙地、蚵架、鰻網、漁船、海天,自成一格。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號召20名生態志工與在地居民,以工作假期形式,鋸除鰲鼓西堤上的銀合歡,同時也體驗自然風情及在地人情。

移除不久的銀合歡樹幹(右)又長出萌蘗。野FUN生態實業公司負責人賴鵬智表示,西堤上已呈現長約300公尺、寬約4公尺的銀合歡純林,若任期繁衍,入侵到草澤及看天雨時旱時潮的淺灘地,都將改變鰲鼓溼地自然景觀。銀合歡耐旱、耐貧瘠,葉分泌含羞草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繁殖快、排他性極強又無天敵,很容易形成單一純林,因而降低所生長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賴鵬智指出,海堤上原應雜草、灌木、雜林演替生長,交錯成一個堅固的保安生態系,但現在放眼看去,只有銀合歡以及馬纓丹這類強勢外來種。鋸除只能延緩成長速度,讓其他植栽有機會競爭,卻無法根除。他找到一個之前鋸除的樹頭,旁邊萌蘗出新樹枝,速度非常快。根除需要使用機具,不過因此地位於堤防上,擔心機具會破壞堤防,只能以手工方式,盡量貼近根部移除。

服務於台灣大哥大的蔡先生,平常是程式設計師,自從一個月前,公司和荒野保育協會、千里步道(籌備中心)合作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他就愛上工作假期,平常坐慣辦公室,正好透過當志工的機會,認識台灣的不同面貌。

自從有了第一次經驗,他訂閱了荒野和千里步道的電子報,之後陸續參加金山手作步道、永和社區食物森林整地幾次的行程,未來還有雙連埤生態教室維護。這次活動也是透過千里步道的宣傳。

雖然工作假期的選擇很多樣,不過蔡先生優先考慮的是能遠離都市、能勞力以及價格合理的活動。至於要多少錢才合理,他認為必須視行程評估。

另一邊幾位在地的志工,都是鰲鼓社區解說導覽課的「同學」,負責將枝幹上的豆莢小心翼翼的清除下來,放進垃圾袋。銀合歡的繁衍能力強,一有機會就會生長,因此必須避免豆莢裡的種子繁殖的機會。

這幾位志工分別來自當地農民、縣政府及鄉公所員工,上課是他們自我充實的機會,上了課才知道自己的社區有這麼多有趣、重要的歷史文化。他們說,以前看到堤防上整片樹,沒感覺有特別之處,上了課之後才知道它對生態的影響。現在,他們都能感受生態保育的必要性,而且就從自己所在的社區做起。

Top

 

生物多樣性|【亞馬遜之心】原住民的生態知識與發展潛力(上)

作者:林貞妤

亞馬遜恰如地球的肺臟,得天獨厚孕育了許多獨特生物,居住其中的原住民也發展出對應的文化。我在秘魯亞馬遜一路上看見的,也是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Matsiguenkas印地安部落,他們通常是傍水而居,住所完全就地取材,用棕櫚樹當房屋骨架、棕櫚葉鋪蓋天花板,其乾燥扇葉也是編織物品的主要材料,樹幹中心部分還可食用,果實油脂則用來塗抹皮膚與頭髮…諸多用途使棕櫚樹成為森林原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亞馬遜印地安人的部落房舍,不管樑柱或屋頂,都充分利用棕櫚樹製成,恰如台灣原住民以樟樹或瓊葉海棠來做為建材一樣。攝影:林貞妤。

運用大地素材,自給自足的智慧

地球另一端的台灣沒有產棕櫚樹,但聰明的先住民,利用富饒的植物資源,以樟樹或瓊葉海棠當堅固的房舍樑柱,山棕的雨狀葉搭蓋遮蔭涼棚,以黃藤當繩,除了固定屋舍結構,也被用來編織櫃子、箱子等家具,一樣可見異曲同工之妙的建築智慧!

這天我剛來到一個新部落,慢慢踱步至附近的牛軛湖邊時,一位原住民大哥剛划著獨木舟捕魚回來,他很熱情地展示如何用網子及傳統魚叉捕魚。在旱季時,當河流水位降低,他會連同家人在河裡設下用蘆葦編成的攔水壩,然後在上游揉搓毒魚藤(Lonchocarpus urucu),一種具有麻醉作用的植物,魚中了麻藥後便會浮在水面上或被水壩攔住,他們就在旁等著輕鬆舀取魚兒!這位大哥一生都在叢林裡生活,對周遭動植物知之甚詳,他指著手上拿著的植物--鳳眼藍(Eichhornia crassipes),說經過加水煮沸後,就能拿來當拌肉或樹薯的鹽巴了!

當地人展示他們捕魚的魚網。攝影:林貞妤

無獨有偶地,台灣許多原住民族也會利用羅氏鹽膚木的果核外佈有的一層薄鹽,當做野外的鹽份來源。大哥這時又比手畫腳地指著附近一株不起眼的植物,說這是當地的胡椒葉,拿來水煮後,貼在傷口上,對創傷很有幫助。而台灣泰雅族人,也知道用胡椒的根煎服來治療頭痛,消除疲勞呢!

原住民大哥剛捕魚回來,熱情展示他為家人帶回的漁獲。攝影:林貞妤。

變調的傳統

跟著大哥走回部落的路上,大哥特別繞路帶我去看一種特殊植物,興奮地說了一個字:「ayahuasca~」。「ayahuasca」!不就是最廣為世人所知,卻又最神秘的民族植物嗎?!秘魯原住民Quechua語稱它為「死人的藤索」,由數種具有致幻作用的植物構成,普遍被南美亞馬遜叢林印第安人部族使用於治療疾病或與神靈溝通。部落裡的薩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巫師,會依照地區的不同,將ayahuasca混和其他植物,調配煲成儀式用的藥湯,喝下去的人,將經歷到恍惚、喝醉般的朦朧、遠處傳來音樂或神祉的聲音、時間變得靜止、事物開始扭曲,身體逐漸抽離……接著人開始劇烈嘔吐,吐到幾乎虛脫的同時,他們相信身體裡的髒東西或邪靈都被清除乾淨,身心靈皆返本歸真,回到「萬有之源」。

這樣的植物治療在過去是很神聖的,只有在某些時間點或特殊事件中才會看得見。但現在當你在秘魯北邊的亞馬遜城鎮獨自旅行,就會發現不少當地人在兜售「死人的藤索」,而許多西方背包客或嬉皮,也真的特地來到這裡一求感受與神靈接觸的體驗。

不僅僅是失去土地而已

傍晚我跟大哥道再見,心裡想著只跟這位大哥共處一個下午,就獲得這麼多的叢林知識與生存技巧,如果世界的運軌不是那麼快速且強勢侵略,照理以原住民這麼豐厚的生態知識,理應在其世代居住之地繼續安然度日、供食無缺,然而現今的社會有著顛覆性的結構改造,商品原產地與密集貿易往來的發生地開始分離切割,遂有了城鄉差距。

一路走來,我在秘魯或巴西都可以發現不少部落男人不再留守部落,取而代之的,他們外出至城市打零工或當起礦工。都市文化對原住民的吸引力很強,它被認為能提供另一種安穩富裕的生活品質。但嚴峻的現實面是,他們在叢林中發展出的各項技能並不適用於城市環境,由於不熟悉城市生活所需的電腦技巧,或是難以捉摸都市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微妙的社交方式,他們往往處於社會的最底層。

這些離開原生家園,前往都市尋求發展的原住民失去的不僅是自己的土地,同時也喪失了賴以維生的技能與收入來源。有些人當起臨時工或保安人員,但許多人最終返回了部落,並有著和離開時完全不同的身份:可能成為礦工和伐木工,回頭用外來者利用土地的方式,利用著他們所擁有的資源。隨著森林家園的消失,其自身傳統文化和與其相關生態知識也漸漸流失…,而這樣的故事似乎在早期的台灣也不陌生。

曾任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會長的林俊義先生曾說:「生態環境是該地人文文化發生的依據,生態環境一旦破壞殆盡,人文文化也隨之消失無形,於是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來的,和當地精神無關的文化...」

今日大多數的亞馬遜原民已無法在最原始的情況下生存,他們穿起了印有英文字母的衣服,使用塑膠等加工產品,狩獵技巧或藥草知識也不如老一輩的人精純了。當少數民族因整個大環境已不允許他們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而被迫接受外來的價值觀、文化和生活模式時,他們如何更好地適應現在這個社會?

優勢文化的責任

我相信,如果想挽救或延續某種瀕臨滅絕的知識、技能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更多人加以使用。而優勢文化的社會其實對維持少數文化的延續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很幸運的,目前也有愈來愈多的國家立法來規範遺傳資源、傳統生態知識的取得與利益分享,除了放諸四海皆準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之外,南美洲安第斯國家也成立了 “Common System on 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共同的目標都在促進民族傳統知識本身及其持續創新能力的保護。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在1986年時美國所通過的植物品種Banisteriopsis caapi 的植物專利,此植物正是鼎鼎大名的「死人的藤索」之原料,數千年來被亞馬遜流域原住民廣泛利用,也因此引發了大規模的原民抗爭活動,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美國專利局終於在1999予以撤銷其專利資格。(明日待續)

※ 專題介紹:亞馬遜雨林是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其蘊含的龐大資源潛力,一直是人們覬覦的對象,不論是木材、採礦、蓋水壩或者觀光,都想著如何利用它,但惡劣的利用方式,嚴重威脅雨林生物及原住民族的生存權益。

想了解這個與台灣距離遙遠,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吃的頭痛藥成分可能就是提煉自雨林植物)的地方嗎?本系列專文為作者遊歷亞馬遜後之觀察集結,主要關注生態旅遊、原住民及當地生態,帶領讀者一窺神祕的亞馬遜流域,了解雨林的現況與面臨的現實。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書齋|【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給自然觀察初學者

作者:黃一峰

還記得小時候我媽媽常跟我說的一個故事,小學的我是和妹妹睡上下鋪,我睡在上鋪。有一個晚上,我躺在床上,死命的向天花板伸長手腳,媽媽見狀,連忙問我說:「你在做什麼?」我回答說:「我看蚊子都會倒立站在天花板上,我也想試試!」「那你試試看!」媽媽接著說。我用盡所有方法,完全沒辦法像蚊子一樣吸附在天花板上,媽媽就告訴我:「下次你再看到蚊子,仔細觀察看看牠是怎樣吸的!」我就這樣接連觀察了蚊子好一陣子,現在回想起這段早已模糊不清的記憶,還是覺得非常有趣。

當時媽媽不曾阻止我這旁人看似白癡的舉動,再加上對生物的知識不足,無法告訴我答案,只能陪我做觀察,雖然沒有解開我的疑惑,但也開啓了我對自然觀察的開端!有時想想如果那時候媽媽很博學的直接告訴我答案,或是要我趕快睡覺不要浪費時間,或許我現在對自然生物反倒是興趣缺缺也說不定。

   02-1-30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配圖,天下文化提供媽媽的引導開啓了我走向自然的一扇窗。小時候的我曾翻遍爺爺家後巷所有鄰居的水表箱,只是為了看一看住在箱子裡的蟾蜍;也曾經在鉛筆盒裡飼養紋白蝶的幼蟲,把隔壁女同學嚇的花容失色,但我不是調皮想嚇人,反骨的我只是不想在自然課跟同學一樣,都飼養在福利社買來的白胖蠶寶寶!這些我從小做自然觀察的過程,雖然早已淹沒在泛黃的歲月中,寫這本書時卻一一重新浮現腦海,也依舊記憶猶新。

退伍之後,我加入荒野保護協會,在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老師的引導之下,才真正對自然有所認識,很多人以為徐老師教我的是生態攝影,其實,他真正教我的是「自然觀察」,他的自然觀察是在觀察中學習而不是背書和死記。

愉悅地朝著當一個自然觀察家的方向邁進!

我曾做過一個實驗,在帶自然解說活動時,不斷回答大家詢問的生物名稱,等到活動結束前,我詢問所有學員剛剛見到哪些物種,大家左思右想,想出來的物種名稱往往不到1/3,而且擠出來的名字還有一半是常見的物種。所以奉勸想做自然觀察的朋友,多多觀察自然生物的美好,像是造型外觀、色彩、行為等都是值得深入欣賞的特點,「名字」反而應該是最後的資訊。

自然觀察不是學生時代的背書考試,所以暫時先拋棄名稱的迷思吧!不要做一個只是懂得背誦生物名稱的「百科全書」,那是多麼可惜的事!我們可以透過自然觀察,看見生物的美和大自然的生命智慧,就跟認識朋友一樣,為了應酬而強記的人名,一會兒就忘光光了,但是如果我們對他們有所了解,名字自然就能連結,也能夠記住了。而且觀察能讓你看見生物許多不為人知的行為,這些也是在與人分享時最有趣的部分,而唯有仔細的觀察,才能說出生動的自然故事!

這本書裡有很多是我自己的自然觀察經驗談,以最輕鬆、有趣的方式來告訴大家各種生物的自然觀察,不過礙於篇幅所限,無法將許多物種囊括在內,只能先以一般人最常觀察的鳥類、昆蟲、蛙類、哺乳動物和植物等五大項目來與大家分享。這本書是寫給初學者看的,我將許多生物專書裡生硬的知識,以自身的經驗,化做有趣的文字,甚至以擬人化的描述方式,希望讓讀者馬上就能懂,也馬上能派上用場,雖然可能會被專家貶為不專業,不過無所謂,「自然觀察」不就是要我們自在的觀察大自然裡的美好事物嗎?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只是一塊敲門磚,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你敲開自然的門,不要被深奧的自然科學打敗而望之卻步。大自然是一本深奧的書,當你真正深入其中,才會發現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完全不夠,此時自然就會邁向更專業的達人之路了!

準備好了嗎?

讓我們一起開心地追尋與觀察大自然的奧妙吧!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The Practical Know-How of Becoming a Observer in the World

作者:黃一峰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200512
定價:50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稀有東方白鸛 天津水庫發生集體中毒

摘錄自2012年11月12日中廣新聞天津報導

東方白鸛是被大陸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的鳥類,在大陸天津北大港水庫覓食的一群東方白鸛,被發現發生集體中毒事件,至少有3隻死亡,初步調查顯然是農藥中毒造成。東方白鸛在大陸全部不超過3千隻,因此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11日護鳥義工在巡護時發現,覓食中的東方白鸛至少有30隻出現中毒現象,隨後的救援行動中撈起15隻東方白鸛,其中3隻已經死亡,水庫深水區還漂浮有幾十隻東方白鸛等待救援。經過搜尋,在白鸛覓食區域附近發現至少8袋高毒性農藥,這些農藥對鳥類和魚類都具有很高威脅性。

Top

 

喚回河神 舢筏協會救活二仁溪

摘錄自2012年11月12日中央社報導

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總幹事蘇水龍高興地介紹白砂崙自然溼地的生物,彈塗魚、招潮蟹、槍蝦,還有各種水鳥、白鷺鷥等。

他也指著更遠的河灘地說,市政府要協助辦理二仁溪下游左岸生態復育工程,讓溼地形成帶狀,豐富二仁溪成為更多生物的棲息地。

長約61公里的二仁溪源自高雄市內門,蜿蜒至台南市灣裡出海,其間有三爺溪和港尾溝溪匯聚,不管主流或支流沿線自民國82年起因為廢五金產業興盛,業者在河川洗滌廢五金,還將廢電腦機板等堆滿河灘地,工廠事業廢水導向二仁溪,河川遭到嚴重污染被毒害,河水惡化到生物滅絕。

後來,政府投入新台幣數10億元清理被堆置掩埋在河灘地的廢棄物,加上地方環保意識的抬頭,茄萣舢筏協會不忍河海魚蝦和牡蠣養殖遭到毒害,1995年自發性的巡守緝兇,遏止排放事業廢水的業者,還圈起河面的攔污索,逐漸終結二仁溪水質惡化。

蘇水龍說,十餘年來,二仁溪的水質好轉,河灘地有了生物,協會規劃引水闢建成溼地,引渠道讓魚蝦棲息,先是招潮蟹和水鳥來了,接著有各式的蟹類;尤其鹹淡水交界處有海茄苳、水筆仔和欖李等紅樹林,讓舢筏業者的努力有了成果。

占地4.2公頃的白砂崙溼地沼澤處滿是1孔孔彈塗魚、招潮蟹、圓軸蟹鑽鑿的洞穴,只要海水退潮,彈塗魚和蟹類自在悠游,蘇水龍說這個溼地吸引了很多民眾來遊憩,也是學生戶外教學的據點,大家一起見證二仁溪「復活了」。

Top

 

氣候變遷、海洋湧升流減弱 加勒比海沙丁漁業崩潰

本報2012年11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研究指出,過去十年間加勒比海南部沙丁魚漁業崩潰可能是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Getty Images 提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海水表層的湧升流減弱,使得浮游生物的數量下降,可能是過去十年間加勒比海南部沙丁魚漁業崩潰的主因。

美國與委內瑞拉的研究人員以加勒比海南部生態監測的數據與全球氣候變化指標進行整合,並用這些指數來探討其與加勒比海地區區域風場及海水循環模式變化的關連性;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加勒比海地區國家造成可怕的社經後果,例如:寶貴沙丁魚資源的崩毀。

沙丁魚(Sardinella aurita)以浮游生物為食,但自2005年以來,加勒比海地區的浮游生物數量明顯降低,再加上過度捕撈,可能因此造成了該漁業的崩潰。研究人員表示,沙丁魚的數量已減少了87%。

研究小組表示,浮游生物生產力降低是由於海洋湧升流(upwelling)的減弱,湧升流會將浮游生物所需的關鍵營養素從海床帶至海水表層。湧升流的減弱,是由於地區風場模式與強度的改變所造成,而這些又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

該研究結果乃依據累積超過14年於委內瑞拉北部海岸卡里亞科盆地(Cariaco basin)之每月觀測數據所得到的,並已於上個月公開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PNAS)。

此研究結論,是依據溫度、鹽度與海水中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的實際測量結果。喇沙基金會(La Salle Foundation )自然科學研究員既該研究共同作者Yrene Astor表示,研究人員在卡里亞科盆地每月定期進行量測,觀察每個參數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自1996年以來,海水溫度已經上升了1.1℃。雖然看起來是很輕微、緩慢的增加,但卻是持續而穩定的。

海水溫度升高有利於海水分層,進一步限制了湧升流的產生,從而減少了浮游生物的生產力。

但研究人員仍不能確定這樣的變化是人為氣候變遷,亦或自然氣候波動所造成的。Astor表示,此議題需要進一步的量測研究,才能確定是否這些生態變化乃人為造成的。

卡里亞科的研究獲得了委內瑞拉國家科學、技術紀創新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f Venezuela)的資助直到2014年。委內瑞拉海洋科學院研究員César Lodeiros告訴科學與發展網絡指出,卡里亞科盆地的研究,乃是了解委內瑞拉沿海漁業生產力下降原因的基礎。

Lodeiros表示,委內瑞拉沙丁魚漁獲量從2004年約20萬噸下降至今日不到4萬噸。他補充說,因為浮游生物數量會受到沿岸湧升流影響,且其乃是委內瑞拉沿海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高生產力的基礎,特別是在東部與西部沿海。而卡里亞科盆地的研究結果也同樣重要,因為它呈現了氣候變遷影響的長期趨勢。

Top

 

日本目前唯一運轉核電廠 蓋活斷層上

摘錄自2012年11月12日聯合報日本報導

日本地質學家11日表示,目前唯一運轉的大飯核電廠3號反應爐可能座落在活斷層上。數千反核民眾再度上街訴求關閉核電廠。

大飯核電廠3號反應爐下方的斷層,若被證實為活斷層,則須停止運轉。不過,原子能規制廳的其他組員認為,將斷層歸為活斷層言之過早,呼籲科學家冷靜處理。小組領導人島崎邦彥並未給予關西電力公司確切的回應,僅表示須深入調查。

Top

 

台日偵測蘭嶼輻射無異常

摘錄自2012年11月12日台灣新生報 報導

台灣、日本專家和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人員,今天到蘭嶼偵測輻射狀況,所測輻射值都在安全值內。

9月初天秤颱風過後,台東環保人士邀請日本核能專家中生勝美,前往蘭嶼進行輻射偵測,環保團體對外表示,偵測結果蘭嶼有異常輻射熱點;雖然原能會及蘭嶼地方人士多次進行輻射偵測,都無異常,但仍引起蘭嶼居民疑慮。

日前中生勝美主動和原能會連絡,願意和原能會交換意見,並一同到蘭嶼實地偵測。

10日上午中生勝美和加藤洋兩名日籍教授,以及核能資訊中心董事長朱鐵吉、顧問謝牧謙,會同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五名專家,攜帶儀器進入蘭嶼,進行平行偵測。

台灣、日本專家和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人員,昨(11)日到蘭嶼偵測輻射狀況,所測輻射值都在安全值內。

Top

 

論壇|三鶯部落全面戒備 將以血肉捍衛家園

作者:三鶯部落自救會

當歷史重演,鬧劇肯定再添一樁。

2008年11月12日,位於台北縣的三鶯部落族人,為了反迫遷而前往縣政府落髮抗議;4年後的同一天,族人居然又在站在同樣的建築物前,高喊「捍衛家園。」即使她的名字變成新北市,市長已是朱立倫──那位承諾部落重建的市長。

2010年12月16日,新北市長朱立倫於當選第一天,親自造訪三鶯部落。除了承諾將啟動重建計畫,他更表示在重建完成前,會盡力改善族人於現地的民生條件。然而2年的時間過去了,真實情況卻是:

部落至今仍得飲用大腸桿菌超標的水源;共同一個電表,忍受較高累進費率的電費;甚至連一個最基本的戶籍門牌都沒有。族人不是不在意,但從未因此上街抗議,因為我們期待,只要忍耐到重建完成,族人的居住正義、文化傳承就能自此得到伸張。

但今天,我們等到的不是重建,而是那張怵目的拆除公告。

為了爭取社會的認同與支持,自救會全體不斷自我約束,並持續跟其他基層人民站在一起。因為我們相信,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自重建工作啟動至今,部落從未新增任何建物,包括本次被張貼拆除公告的家屋,連水利局都承認並非新建物,但在面對部落的提問時卻只是跳針一般不斷重複不能修繕,必須拆除。對於族人所提之重新鑑界、理性協商、和平處置等建議,相關單位更是斷然拒絕。

何以為了家屋的修繕,要浪費社會資源進行拆除,全然不顧重建計畫的執行?能不能誠實一點,是不是市政府的重建計畫有困難?若然,我們都能接受、等待。但請不要出爾反爾,用所謂的「依法行政」粗暴地壓迫我們。

請市政府理性對話、和平協商,切勿製造無謂的對立與衝突。

部落將全面戒備,也準備好再次以血肉捍衛家園!

Top

 

論壇|敬天畏地的背後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

十幾位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成員在門口拉白布條,認為慈濟假借人文茶會之名,進行公開說明會。

全國數一數二的慈善事業體──慈濟,1990年代在內湖購買了一塊長期被破壞與違法濫用的都市保護區土地,並企圖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早期欲變更為醫院用地,其後改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讓該地徹底成為「非保護區」,進而可以開發興建志工大樓。在內湖居民及保育團體的長期監督,以及少數都市計畫委員的堅持下,這個案子尚未通過變更,但也因此而時時蠢蠢欲動,總是在特定(如選舉前)或不特定的時空,就會提到台北市都委會進行闖關。如今,該案再度浮出檯面,已於8月30日報請第637次都委會同意籌組專案小組。

志業與工程凌駕一切

歷來的都市計畫委員會議中,慈濟總(只)是一再強調兩件事,第一是志業,彷彿其志業就是變更與開發的保證書,所以,在委員會中不論是開發者(慈濟)的簡報或是信眾的陳情,皆不斷重複細數其志業,近乎是把都市計畫委員會當作社會慈善或福利的審議機構。

第二是開發的工程技術,認為可以「以開發來保護環境」、「用工程讓環境變好」,所以不斷的聲稱只開發平地(即過往被填平的湖區),並將以透水鋪面及沈砂滯洪池解決淹水問題,殊不知過往整個湖區就是完整的滯洪池。

令人不解的是,這種源自傳統工程至上的「人定勝天」枷鎖,怎會如此牢牢銬住慈濟這個組織的腦袋,而在這種「沒有什麼做不到的」思維底下,台灣還需要劃設保護區嗎?
相反地,慈濟從來迴避面對根本問題,就是保護區的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的意義與價值。「買保護區來變更與開發」、「做慈善事,就可以取得變更保護區的門票」,是對的嗎?公平嗎?正義嗎?這些似乎都不在慈濟的價值思考中。因此,慈濟更不可能深刻反思,買保護區者即應善加保護之,讓這片土地回歸真正的保護區本質,這才是真正的綠色思考,也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事實上,慈濟長期努力的資源回收志業,只是環保的末端,但是對於環境保護的源頭與根本--留下並保護保護區--卻是輕易的忽略、漠視甚至放棄。

合法性的危機

先買地、再變更開發,並且大興土木,慈濟這樣的做法,與所有的建商、財團,甚至掠奪土地的開發者有何不同?猶有甚者,本案的變更是依據都市計畫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為適應國防或經濟發展之需要時」辦理,但慈濟的社會福利與國防或經濟發展完全無關,簡言之,這個變更案根本缺乏變更的法令依據而於法不符。

此外,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2010年12月6日第620次會議)決議「要求市府及提案單位在後續能將本基地實際條件與開發構想向社區居民、社會大眾、環保及專業人士等做更清楚的說明與積極的溝通。」但市府及慈濟從未依決議辦理說明與溝通,卻於第637次會議提案中說明「全案歷經多次溝通、協調,並獲共識,爰提本計畫案。」

變更案沒有合法性,卻可以不斷提都委會「審議」;未依決議辦理溝通,竟可以撒謊並再提會審議。顯然背後有力量包庇、縱容甚或合謀。這樣的背離法制行徑,難道社會不該沈痛譴責嗎?

所做與所說相違

坦白說,我認為慈濟執意變更與開發內湖保護區的執事者,是對不起慈濟這個組織及其廣大的基層信眾與志工。因為變更並開發保護區,完全背離慈濟人長期在台灣社會建立的「敬天畏地」高貴形象,在「人應順天」的旗幟背後,真正的作為竟是變本加厲的「人定勝天」。做這樣的事,根本無法通過慈濟箴規(靜思語及開示)的自我檢驗,這不僅是慈濟領導者的道德危機,也是組織的信任危機。還好,到目前為止,已有許多慈濟人明白「慈濟選了不對的地方」,否則,這將會是可怕的社會危機。

慈濟內湖變更保護區的開發案,可以一玩再玩,讓當地居民疲於奔命;所幸當地居民積極發揮公民職責,捍衛保護區,讓本案可以一再阻擋。但這樣的劇碼不應再無止盡的上演。筆者6年前寫了〈關於慈濟內湖基地案,給證嚴法師的一封信〉一文,呼籲慈濟扮演維護保護區的社會先鋒,而非瓦解維生生態體系的帶頭者,二年前再寫〈慈濟人,請搶救慈濟〉一文,呼籲慈濟人讓保護區就是保護區,奈何如同狗吠火車。這回不再浪費心神,請容我懇求台灣社會,盡所有的願與力保護保護區,終結本案。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