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抓包 六輕廢石灰到魚塭 民眾批離譜

丁仁桐提供

雲林台西鄉養殖專業區一處空地,昨(19日)遭人傾倒大量石灰土方,附近養殖業者聞訊後紛紛趕往現場關切,警方也前往調查將工地主任帶回偵訊,確認是六輕廢棄的副產品石灰,現場民眾指證,現場填埋坑洞深6公尺,占地200坪,回填的廢棄物多達8車,接近地下水層,水源恐有污染之虞。

地方人士指出,台西行政區後方上百公頃土地,一直是重要的文蛤、虱目魚養殖專業區,而其中約2公頃漁塭,半年前被收購後,最近圍上黑色網布進行整地,附近 居民原本以為要做高價位水產養殖,沒想到昨天上午8時左右,陸續有卡車載著灰色土方入場傾倒,村民發現有異,察看之下竟發現大卡車把不明白色砂石倒進坑中,群情激憤。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合法掩護非法 廢棄物填魚塭
調節池填廢土 口湖漁民氣炸
廢土入侵 多次舉報無效 巡守隊不幹了
廢土不設防 中市海線傾倒嚴重

里山精神在台灣|還是有機農業好 顯於物種隱於基因

本報2012年11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還記得「買蓮花救赤蛙」新北市三芝區的農民阿石伯嗎?從慣行農法改變為友善環境的有機耕作,阿石伯的睡蓮池不但生產由台北赤蛙掛保證健康的蓮花產品,也成了環境教育解說場域。「有機農業最直接的證據來自生物多樣性的表現」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陳建志指出,有機農業不但能停止慣行農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喪失,並能促使物種、基因、生態系甚至景觀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衰敗,被視為21世紀人類兩大困境之一,維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共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所列舉的議題中,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一直排名很前面,顯示其重要地位。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亞馬遜之心】文明,讓人卑躬屈膝:雨林原住民的生存現況和危機(上)

作者:林貞妤

天剛破曉,我隨著當地導遊前往亞馬遜河支流,探訪一個外人鮮少探訪的印地安社區。不同於印地安馬其根加人種,這個社區住民多半矮小且更黝黑,屬於Yine人種。四百多年前,當歐洲人勢如破竹地踏上美洲,帶來的不僅是使美洲土地上的印地安原住民人口銳減的傳染疾病,而許多印第安原住民的部落制度也因為歐洲文明而支離破碎。

千百年來森林提供當地居民各種各樣的自然產物如野生水果,藥用植物,木材纖維、動物肉品等,原住民以持續小規模的頻率使用這些資源。而近年來外在環境的改變與森林範圍的縮小,也改變了原住民利用森林的方式與心態。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大熊貓要斷糧了!由於氣候暖化,竹子的生長出現了問題,有研究員指出棲息於中國的大熊貓可能因此在本世紀末完全消失。而要保育動物,在瀋陽受傷的白鶴經愛鳥人士幫忙,用飛機助牠南遷到鄱陽湖,展開野放訓練 ,希望牠可以回歸鶴群,志工也為牠戴上衛星追蹤器,紀錄牠融入鶴群的過程。

美麗灣渡假村環評遭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無效、究竟算不算違建、該不該拆除?最新一輪環評將於29日在縣府舉行,若判定為實質違建,便該拆除。

繼學者被告,台西鄉民受訪質疑家人罹病死亡與六輕汙染有關,台塑竟寄出存證信函,環團批評欺壓弱勢百姓,而台塑表示為維護商譽,其他企業都會有類似做法。為監測環境品質,北投焚化廠種植柳丁作為污染防治指標,今年柳丁收成送檢均無汙染檢出,且甜度達12度,廠長都驚呼怎麼這麼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書齋|【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自然的顏色

作者:黃一峰

每次到戶外做觀察,常常會聽到有人以讚美的口吻說著:「好漂亮啊!」,回想一下,這句話也是我自己常說的一句話。沒錯,當你說出「好漂亮」這個形容詞,也表示你對這個東西做了一番的觀察,有了不同的感觸而發出的讚嘆。

有些生物身上不同的色彩也許代表不同的品種或不同的性別,比如說山上的酒紅朱雀,雌雄不同色,暗紅色的是雄鳥而褐色的是雌鳥,常常有不明究理的人把牠們當成了不同種類的鳥!我在剛開始做自然觀察時,就是把牠們當成了兩種鳥類。不過在這裡要先強調一下,這樣的色彩區分不是絕對的喔!並不是所有生物的雌雄都有不同的顏色!

精采內文

論壇|國家公園與體委會爭功?

作者:陳方于

國家公園推動單車體驗生態旅遊原是立意甚佳,不但健康、節能又無碳,且可在騎乘自行車時,徜徉國家公園之美及體驗俯拾即是的生態驚喜。然而各國家公園卻愈來愈傾向舉辦「突破距離」的長程且限時間騎乘。報名參加的雖有一般民眾,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專業車手及車隊參加。

國家公園設立宗旨乃是為了保存獨特景觀、珍貴生態及人文資產,並提供學術研究、國民育樂休閒,進而達到發揮環教育的功能。但身為政府部門的國家公園,似乎也在迎合上意,名為「生態旅遊」的自行車活動也要100公里的路程,而活動有時間限制,參加者要在閉幕前完成。結果前來騎乘的民眾不但筋疲力盡、滿頭大汗。

精采內文

 

抓包 六輕廢石灰到魚塭 民眾批離譜

本報2012年11月20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雲林台西鄉養殖專業區一處空地,昨(19日)遭人傾倒大量石灰土方,附近養殖業者聞訊後紛紛趕往現場關切,警方也前往調查將工地主任帶回偵訊,確認是六輕廢棄的副產品石灰,現場民眾指證,現場填埋坑洞深6公尺,占地200坪,回填的廢棄物多達8車,接近地下水層,水源恐有污染之虞。

地方人士指出,台西行政區後方上百公頃土地,一直是重要的文蛤、虱目魚養殖專業區,而其中約2公頃漁塭,半年前被收購後,最近圍上黑色網布進行整地,附近居民原本以為要做高價位水產養殖,沒想到昨天上午8時左右,陸續有卡車載著灰色土方入場傾倒,村民發現有異,察看之下竟發現大卡車把不明白色砂石倒進坑中,群情激憤,連鄉代會主席與五位鄉代表也到現場關切。

地方文史工作者台西藝術協會理事長丁仁桐指出,廢棄物應該有專門的環保公司去承包處理,他在現場卻是看到工程行的卡車直接來傾倒,一旦污染了水源和土壤,「可是危害到下一代,不只是這一代而已。」雖然六輕管理部已對媒體解釋,石灰屬製程副產品,傾倒處地目符合法令儲放規定;養殖業者則批評,「不管有沒有毒,光是石灰就糟糕了。」

張姓工地主任雖解釋土方來自六輕,是塑化製品副產品石灰,傾倒此處是為了改良地質,準備興建廠房,但警方要求提出合法傾倒許可時,該工地主任僅能提出一張張榮味時代的許可證,提不出其他合法許可證明,遭警方帶回偵訊。

出示張無法提出縣府出具的合法傾倒許可,警方依涉嫌違反廢棄物清理法帶回偵訊。

抗議民眾指出,現場附近就有鄉立托兒所,如果揚塵飄散,誰敢擔保不會影響到孩子?丁仁桐也質疑,傾倒地點已十分接近水層,如果污染了地下水源水質,連下一代都受害。

目前雲林縣環保局已派員採樣檢測,局長葉德惠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若是六輕的石灰副產品,依規定應放置在廠區內,不得傾倒在農漁用地,而石灰雖不是有毒物,但具有腐蝕性,仍屬有害物質,待確認成分後會依法開罰。

Top

 

里山精神在台灣|還是有機農業好 顯於物種隱於基因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Ⅱ有機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本報2012年11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還記得「買蓮花救赤蛙」新北市三芝區的農民阿石伯嗎?從慣行農法改變為友善環境的有機耕作,阿石伯的睡蓮池不但生產由台北赤蛙掛保證健康的蓮花產品,也成了環境教育解說場域。「有機農業最直接的證據來自生物多樣性的表現」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陳建志指出,有機農業不但能停止慣行農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喪失,並能促使物種、基因、生態系甚至景觀的多樣性。

農業方式:生物多樣性之首要

15日(上週四)林務局所舉辦的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陳建志舉橫山香水蓮花池復育台北赤蛙為例,為了保育台北赤蛙,楊文石從2003年改採有機農法,種出生物多樣性的香水蓮花,他的故事經公共電視報導一砲而紅,很多學校、民眾找他解說,現身說法推廣教育,許多學校老師也將此當成生命教育的教材。

80多歲的阿石伯,現在多了一份副業,就是擔任解說員賺鐘點費,成了英雄有名氣又有鐘點費。這也證明了有機農業不但對生物多樣性創造的好處,也常常直接回饋給人類。

生物多樣性的衰敗,被視為21世紀人類兩大困境之一,維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共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所列舉的議題中,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一直排名很前面,顯示其重要地位。

陳建志表示,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可視為地球上各種生命的總和。人類與生物資源相依共存,包括生產作為食物、衣服、建材、燃料以及藥物等的直接利用,以及使用大氣層的組合、維護流域和沿海地區以及肥沃的土壤作為生存、生產等間接利用。一旦生物多樣性流失,也意味著未知的風險增加。

傳統、有機農法有利於生物多樣性

由此可見,農業方式具維繫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角色,也說明了兼顧生物多樣性的農法,何以稱為永續農業。

貢寮水梯田上,青年割友會協助收割。(圖片來源:林務局)花蓮吉安黃昏市場販售多種原住民野菜,阿美族的蔬菜莎拉中就有12種野菜,再加上現撈的魚做成的活力魚湯,就能飽食一餐。富里羅山有機村的稻草人、土角厝、有機泥火山豆腐、以有機米及阿美族傳統方式作成的米香,將傳統農村習俗結合生物多樣性概念,並且減少農藥使用,恢復傳統農法文化。陳建志說,先民的生活智慧是農業生態系的資產。

有機農業對生物多樣性具有多項好處,陳建志表示,有機農業使得農業生態系逐漸恢復為自然生態系,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維護,當農地恢復生態系統,不但減緩土地養分之流失,也恢復健康的溼地環境,當經營逐漸上軌道,生物多樣性恢復,用於生物防治的天敵族群建立,危害農作物的蟲害自然不會發生。

在這些逐漸恢復自然生態系的農場上,景觀不像慣性農法這樣的單調,師生可以在菜園上昆蟲學、蛙類學的課。

自行留種保持基因多樣性

有機農業往往能保留農業生態系中的基因多樣性。有機耕種的小農戶,採用低耗能、低化學物質輸入的方式耕種,且採輪耕,並在農地周圍保留緩衝綠帶提供天敵生物棲息環境,因此常能保持生物多樣性;而有機農民也常自行留種,自選種子需更多時間與土地交流,保留最適合自己農場的作物種子,無形中也保留了生物多樣性。台北淡水地區的大屯自然農法教育農莊,即為一例。

兼顧產值及文化景觀多樣性

有機農業也創造農業生態系中的生態產值、保留農業生態系中的文化景觀多樣性,減少化學污染,維繫生物棲息環境成為生態保育工具。就像阿石伯的蓮花池一樣,生態與產業結合,農田也能展開知性之旅、休閒農業、生態旅遊等,並提供民宿、傳統餐飲等服務,創造產值。

生物多樣性一向強調物種、基因以及生態系的多樣性,陳建志則指出,景觀多樣性將成為第3個向度。八煙的土馬鬃,冬天時呈現綠意;過去居民用水田方式減少病蟲害,形成當地的生活智慧,當地「水中央」景觀,陳建志認為應申請農業文化遺產。

循環利用緩衝極端氣候的永續農業

有機農業將廢棄物再生利用,使用農業廢棄物當堆肥,這種再生利用,也可減少環境污染。

豐南村吉哈拉艾梯田文化景觀。(圖片來源: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提供)梯田是三芝的景觀特色,八煙的砌石梯田是先民生活智慧結晶。漁光自然茶園水土保持,澎湖的老蛄石菜宅阻擋海風方便耕種,或是新北市三芝工整蜿蜒、八煙砌石而上的水梯田,都是防治土壤沖蝕的工法。有機農業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能恢復地力保育生物多樣性,也能防止土壤沖蝕。

生物多樣性保育能緩衝全球變遷帶來的農業災難。陳建志指出,有機農業比慣行農業更耐乾旱、水災等天候的極端變化。2003年因乾旱,坪林地區茶農多數無法生產茶葉,坪林漁光村王有里的生泉有機茶園,因保留了茶株周邊雜草,而不受乾旱影響照樣收成。

人口快速增加迫使農業生產集約化

近50年來,世界人口從25億成長為60多億,迅速增加的全球人口,以及隨之而來迅速增加的糧食需求,再加上不斷變化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促使農業從傳統向集約體系演變,因此引發的土地利用形式改變,學者估計,一直到2050年都將是生物多樣性衰敗的主因。

儘管現代農業提供糧食增產,卻也顯著的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其他包括過度開採、農業生產體系的集約化、化學藥肥和水的過度使用,更多的肥料養分、污染以及外來種引入,也都讓農業成為生物多樣性的殺手。

集約式農業、植物及畜產育種專業化以及全球化協調效應等因素形成的農業生產體系均化性使得農業基因流失以及特種作物、禽畜基因喪失的最主要原因。

聯合國農糧組織估計,農作物中發現的遺傳多樣性,3/4在過去一世紀消失,而且仍舊持續流失中;現在90%的糧食能量和蛋白質,來自15種植物以及8種動物物種,小麥、水稻以及玉米就提供全球人口攝食的植物能量50%以上,陳建志指出,這對營養及糧食安全都不是好事。

現代慣行農法也透過種種管道而影響其他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例如水資源的開發、過度放牧、以及過度使用養分和化學農藥來控制雜草、蟲害和疾病,因此造成污染和優養化等問題,此外,過度開墾土地,也造成生態系多樣性的消失。

Top

 

生物多樣性|【亞馬遜之心】文明,讓人卑躬屈膝:雨林原住民的生存現況和危機(上)

作者:林貞妤

天剛破曉,我隨著當地導遊前往亞馬遜河支流,探訪一個外人鮮少探訪的印地安社區。不同於印地安馬其根加人種,這個社區住民多半矮小且更黝黑,屬於Yine人種。四百多年前,當歐洲人勢如破竹地踏上美洲,帶來的不僅是使美洲土地上的印地安原住民人口銳減的傳染疾病,而許多印第安原住民的部落制度也因為歐洲文明而支離破碎。現在超過95%我們所看到的原住民,都是印歐混血,衣著也多著以西方服飾,而他們所引入的現代工業社會的模式,更是讓其傳統生活掀起天翻地覆的變化。

美麗的原住民少女正剝開Pacay樹的果實, 準備跟我分享裡頭香甜類似棉花糖的白色果肉

當商業進入雨林

導遊帶著我跟著社區婦女小孩去採野菜,這社區鮮少看到鞋子,每個人健步如飛的走在雨林裡的泥濘中,留下數排五指併開的足印。千百年來森林提供當地居民各種各樣的自然產物如野生水果,藥用植物,木材纖維、動物肉品等,原住民以持續小規模的頻率使用這些資源。而近年來外在環境的改變與森林範圍的縮小,也改變了原住民利用森林的方式與心態。城鎮對野味的需求大增,獵人不再只是射獵動物拿回家當妻兒的食物,取代之的,野豬、鹿等大型物種變成了商業打獵的熱門物種,獵槍和炸藥的使用愈來愈頻繁,物種繁殖率也因過度獵殺而明顯下降。

印地安原住民的農業方式以長期休耕與森林自然生長原則,第一週期種植樹薯、玉米,然後是香蕉、箭竹或水果。他們的耕作方式是傳統的「刀耕火褥法」—先砍掉樹木,再用火燒掉殘餘的矮樹叢等植披,如此即可在茂密叢林與部落間開闢出一小塊簡陋的耕地,植物的灰燼正好作肥沃的養分來源。兩年之後,泥土養份耗盡,這片田園也就必須放棄,休耕或另尋其他新地。

雨林原住民傳統的「刀耕火褥法」之後的整地樣貌。

出賣森林,踐踏土地

在森林中小範圍進行的零星開發並不具破壞性的危險,但若是用機械式的推土機鏟平大片土地,火燒地面的大規模耕作,就成了導致沙漠化的最直接因素。現代社會集約式利用土地的方式,將大片森林原生地改為單一大豆田或棕櫚田,許多當地人以極便宜的價格將土地販售給大豆鉅子或外來商人,聽從其建議到有電有自來水的都市,尋求更好的現代生活品質,然而到了五光十色的城市之後才發現,原來當初出售自己土地所換取的金錢在大城市裡並不能買到太多的東西。以前在部落,只要走進像後院般的森林,就能靠著自己的技巧獲得一家溫飽的食物來源,現在來到城市後,他們不僅失去土地與技能,也失去了個人身分認同。

此外,在巴西馬遜區域有超過11%的砍伐新生地是用來作廣大的畜牧場,根據世界資源協會(WRI)的一項統計研究指出,到2002為止,當地牛隻從2,660萬增至6,400萬頭,數字呈現140%的成長。千萬頭牛踩踏著這塊被遺忘的土地,踩踏過後的土地被壓得密實,很難在有植物能從中冒出,土地的肥沃度已在遞減,同時土質也開始受到改變。忽視了在長期緩慢的發展中適應大自然的生產方式,而改去推行另一種跟大自然毫不協調的方式,所帶來的環境危險與人文精神的折損有多巨大,是我們永遠難以估量的社會成本。

轉型中的亞馬遜:森林不吸碳了

火燒森林除了摧毀其中棲息的生物,改變當地原民的生活方式之外,背後還有攸關整個地球的巨大改變。Eric Davidson是美國麻薩諸塞州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成員,他所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在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由於人類頻繁的活動,亞馬遜正在轉型。

亞馬遜這類的成熟森林是對抗溫室效應的主要利器。森林中的植物能透過光合作用,由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回歸大地。據估計,亞馬遜雨林能儲存約等於全球化石燃料超過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當林木遭到砍伐焚燒,二氧化碳將重回大氣中,進而加劇全球暖化。根據報告,由於雨林的開墾,整個亞馬遜盆地(Amazon Basin)的碳預算,已經可能由20世紀晚期的淨碳匯(carbon sink)變成二氧化碳的淨來源(net source)。

世界資源協會(WRI)所統計1996-2002年間在巴西亞馬遜的火燒帶(Fire zone)範圍,這些火燒帶多用來開墾大豆田、畜牧場、礦場或修築道路。(資料來源:世界資源協會(WRI))

挖礦挖寶藏,大地傷痕累累

另個影響亞馬遜原住民深遠的現代發展就是採礦。亞馬遜蘊藏許多礦產,如黃金、銀、銅、鐵與煤礦等。在秘魯南部亞馬遜境內,機械化的採礦流程在該區產生了重大的環境影響,供排水和分離的翻斗卡車和大型平臺,讓河流充滿了大量泥沙、礫石和石塊,河水攜帶泥沙進入其他地區的森林,於是植被枯萎和死亡。河床上布滿細粒泥沙和沙洲,使得船隻航行困難,也在雨季時造成洪水。

亞馬遜河中有一種珍貴的大型淡水魚-巨骨舌魚(pirarucu),往往重達200公斤,一直是原住民的重要收益來源,被人稱作是淡水鱈魚。河水變得混濁,巨骨舌魚也成了環境汙染的犧牲品。

順著亞馬遜支流往下游走,一路上可看見許多礦場,礦工們的居住條件極差,許多人睡在約15m2的房舍,礦場周圍的樹木被砍伐殆盡,髒亂泥濘的路面,河水全被開採出的礦物及採礦所需的化學用料染成了橘色,採礦用到的燃油、機油、電池等造成的廢棄液液體徑流,對周邊地區的土壤與水產生物理、化學性污染。大地變色,原住民再也無法在此狩獵和捕魚。(明日待續)
 

【亞馬遜之心系列:延伸閱讀】

 

※ 專題介紹:亞馬遜雨林是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其蘊含的龐大資源潛力,一直是人們覬覦的對象,不論是木材、採礦、蓋水壩或者觀光,都想著如何利用它,但惡劣的利用方式,嚴重威脅雨林生物及原住民族的生存權益。

想了解這個與台灣距離遙遠,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吃的頭痛藥成分可能就是提煉自雨林植物)的地方嗎?本系列專文為作者遊歷亞馬遜後之觀察集結,主要關注生態旅遊、原住民及當地生態,帶領讀者一窺神祕的亞馬遜流域,了解雨林的現況與面臨的現實。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氣候變遷毀竹林 中國大熊貓生存難

本報2012年11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發表新研究指出,全球暖化將摧毀大片竹林,而它們正是熊貓賴以維生的食物。

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設立的秦嶺大熊貓野化培訓基地,圖片來源:中國臥龍大熊貓保護網

這篇研究刊聚焦於陝西省的秦嶺,這裡是約275隻野生熊貓的家園,占了全球大熊貓數量的17%。科學家提出警告,大熊貓會因全球暖化而挨餓,掙扎求生。

雖然某些地區的竹林受增溫的影響較低,但人類的開發行為卻阻擋了熊貓的去路,讓大熊貓面臨更嚴重的生存威脅。

研究員警告,棲息於中國的大熊貓可能在本世紀末完全消失。

報告主要作者、美國耶魯大學動物學者端木茂甯表示,「我們將需要主動採取行動以保護大熊貓現在的棲地。」他接著說,「我們需要時間來觀察未來可能成為熊貓新棲地的地區,並且從現在開始思考,如何維繫這些地區的連結性,得以成為熊貓和其他物種的良好棲地。」

這篇研究刊以陝西省秦嶺的棲地為研究焦點,過去數千年來,因為人類長久以來居住在秦嶺四周,這裡的熊貓活動範圍受限制,完全與其他棲息地隔絕,這使牠們特別脆弱,一旦失去食物資源,就是一大生存危機。

竹林覆蓋了熊貓所居住的森林植被,而且是熊貓唯一的飲食來源,更為其他動物提供了必要的食物及庇護。

竹子的繁衍週期非常特殊,據科學家研究,大約每30到35年只開花繁殖一次,而此條件也限制了竹林對氣候變遷的適應力。

端木茂甯的研究團隊正在評估三種占優勢的竹子種類,如何在氣候變遷之下於秦嶺生存;但即使最樂觀的預測也指出,大部分的竹子在下個世紀交替之際前相繼死去。

科學家表示,現在的保育行動應該著眼於保護那些氣候變遷下有較佳機會提供熊貓食物的地區,建造「天然的橋梁」也可以幫助貓熊避免竹林饑荒。

身為報告的共同作者,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劉建國說道,「了解氣候變遷的衝擊是科學家能協助做出良好決定的重要一步。正視氣候對於竹林所帶來的衝擊,有助於我們做好準備,讓大熊貓面對未來的挑戰。」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研究報告摘要

Top

 

受傷白鶴搭飛機南遷 野化放飛助其回歸鶴群

摘錄自2012年11月19日中新網遼寧報導

經過幾個月的忙碌,鳥類研究專家周海翔等一群瀋陽愛鳥志願者們終於可以鬆口氣,因為被他們救助的受傷白鶴已經成功飛到鄱陽湖與白鶴大部隊匯合。20日,小家伙將開始野化放飛訓練,並回歸種群。

小白鶴在18日晚乘坐飛機從瀋陽南遷鄱陽湖畔,當晚深夜,小家伙在當地動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的護送下抵達它在那裡的新家。周海翔告訴記者,在鄱陽湖畔,小家伙將跟鶴群有4個多月一起生存的時間,通過這一階段的適應,它完全能夠找回其飛行能力。據了解,白鶴放飛前,國家鳥類環志中心的工作人員還將為它戴上衛星跟蹤器,以記錄它融入鶴群的全過程。

Top

 

美麗灣案 29日再環評

本報2012年11月20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美麗灣渡假村環評遭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無效、究竟算不算違建、該不該差除?內政部長李鴻源在10月31日在立院備詢時表示,限時一個半月讓台東縣政府做完美麗灣一案的環評,若判定為實質違建,便該拆除。台東縣政府昨(19日)公告,最新一輪環評將於29日在縣府舉行,原住民則認為,無法接受。

依台東縣政府公告,環評審查將在29日10:50起於縣府大禮堂舉行,上午先由業務單位與開發單位簡報,下午12:40~14:40兩個小時時間,為旁聽民眾及團體意見陳述時間,之後民眾與團體須全部離席,由環評委員進行討論與決議。

台東杉原莿桐部落住民林淑玲表示,補做環評自始自終沒有正當性,早就已經蓋好的建築物,「到底在評什麼,很奇怪?」

林淑玲指出,開發案現址為鄰近部落的傳統領域,但整件事情至今,還是沒有在地的聲音,原住民基本法有規定,當地居民有權決定要不要開發,而不只是參與環評的過程,但至今原民會等原住民相關單位,為何都沒有表示意見。他表示,從來沒有一個開發案像美麗灣這樣,不斷一審再審,「一直補到過」;不應該浪費時間,直接撤案。

Top

 

台西鄉民受訪質疑六輕 台塑寄存證信函

摘錄自2012年11月19日自由時報報導

繼告學者後,台西鄉民陳財能因接受媒體採訪時,質疑家裡多人罹病死亡與六輕污染有關,台塑竟寄出存證信函,地方環團人士批評,台塑根本是「金色恐怖」,欺壓弱勢百姓。

陳財能5年前出現肝硬化,小兒子、父親、母親、哥哥及姊姊也分別因肝硬化及肝癌死亡,他懷疑與環境污染有關,他上個月回家參加地方舉辦的座談會,在會中發言談及家人罹病,媒體採訪時,他質疑家人生病與台塑六輕污染有關。

沒想到,本月12日陳財能接到台塑的存證信函,文中指出其說疾病是六輕所害,無任何根據且與事實不符,嚴重損及台塑企業商譽,應避免再有類似言論,以免違法。

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陳清圳表示,台塑對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提告之後,對於地方民間團體發起與六輕相關議題活動,均派人到場以錄音筆、攝影機蒐證,寄存證信函給市井小民,根本是恐嚇,無法苟同。

莊秉潔發表學術研究報告,指六輕排放物恐導致民眾罹癌增加風險,台塑告他民刑事妨害名譽及誹謗,已在台北地院開過五次庭,法官勸告台塑撤告,但台塑不為所動。他說,石化廠排出的揮發性有機物跟周遭民眾罹患癌症的因果關係,是學術層次的問題,應該透過學術的研究與對話解決,台塑不論告民眾或學者都不應該。

台塑總管理處表示,寄發相關存證信函是為了維護商譽,要求對方應避免有類似損及台塑商譽的言論,並未興訟,相信任何企業為了維護自身商譽,都會有類似做法。

Top

 

監測汙染源 北投焚化廠柳丁收成超甜

摘錄自2012年11月19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時序入冬,是柑橘類收成季節,北投垃圾焚化廠3年前種了10棵柳丁,做為汙染防制指標,今年已採收20多公斤。廠方表示,儘管收成量和果園不能比,但監測汙染、美化環境的意義更重大,為了鼓勵民眾多種有機,廠方也提供堆肥、液肥免費贈送。

北投垃圾焚化廠栽種柳丁,以果實檢測數據印證汙染防制情形。採收後的柳丁送檢驗,砷、鉛、鎘、銅、汞均無檢出,且甜度達12度,廠長傅良枝都驚訝地說:「怎麼這麼甜!」

傅良枝說,廠內職員呂俊榮是雲林古坑人,約3年前,柳丁盛產價跌,呂返鄉北上,順道帶了柳丁請同事品嘗,他靈機一動,拜託呂引進柳丁樹到廠內栽種,3年來,也全靠這位達人悉心照料。

前2年柳丁賣相不佳,且人員隨手摘取,很快就所剩無幾,今年果實飽滿多汁,最多的一棵結了40多顆柳丁,廠內興奮不已,傅良枝還特別交代同仁豎立牌子、圍起紅線,「保育」這棵多產的柳丁樹。

傅良枝說,該廠每季進行周界空氣品質監測、煙道氣體排放委外檢測,均符合法規,柳丁也是監測的一環。

Top

 

書齋|【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自然的顏色

作者:黃一峰

每次到戶外做觀察,常常會聽到有人以讚美的口吻說著:「好漂亮啊!」,回想一下,這句話也是我自己常說的一句話。沒錯,當你說出「好漂亮」這個形容詞,也表示你對這個東西做了一番的觀察,有了不同的感觸而發出的讚嘆。

用眼睛「看」人人都會,但到底要看些什麼?怎麼看才是所謂的「觀」和「察」,這其中可就有一些學問了。

 

物種的形態

形狀是我們認識生物很重要的依據,剛開始做自然觀察的你,可以試著透過翦影認出是一棵樹、一朵花、一隻鳥、一隻動物;至於是哪種鳥、哪種動物就得再經過一番練習與經驗累積,才能夠比較準確地辨認!然而除了形態之外,體型大小也是觀察時很重要的辨認依據,並不是每一個人身上都會帶著一把尺去測量你所遇到的生物,我們可以運用我們的手掌或身體來做為比例尺,以推估你所遇到的生物大小,有助於辨識生物時可以多一項參考的資料。

顏色的樣貌

有別於其它動物,人類的眼睛可以分辨上千萬種的顏色,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裡,至少有彩虹般的七彩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不過在大自然裡,顏色並不只是這些單純的七種色彩,因此在做自然觀察時,我們必須更仔細的去分辨,而且要多學習對色彩的認識。舉個例子來說,像同為芸香科植物的柳丁與橘子,雖然都是黃色系,但柳丁屬於淺黃色,橘子則偏橘黃色,同樣都有黃色,但是看起來顏色、模樣並不一樣,當然品種也大不相同。

酒紅朱雀(雄)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酒紅朱雀(雌)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有些生物身上不同的色彩也許代表不同的品種或不同的性別,比如說山上的酒紅朱雀,雌雄不同色,暗紅色的是雄鳥而褐色的是雌鳥,常常有不明究理的人把牠們當成了不同種類的鳥!我在剛開始做自然觀察時,就是把牠們當成了兩種鳥類。不過在這裡要先強調一下,這樣的色彩區分不是絕對的喔!並不是所有生物的雌雄都有不同的顏色!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The Practical Know-How of Becoming a Observer in the World

作者:黃一峰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200512
定價:50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論壇|國家公園與體委會爭功?

作者:陳方于

Shenghung Lin提供2009年,內政部營建署任指導單位, 贊助苗栗縣單車運動推廣協會舉辦「挑戰部落高峰雪見之役」,全程37公里,以半天時間騎上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 去年建國百年,許多政府機關舉辦各項慶祝活動。各國家公園竟也趕上熱潮,紛紛舉辦單車一百公里挑戰賽, 如金門國家公園100公里「環金賽」;太魯閣國家公園則以人才培訓為名,舉辦一百公里花東縱谷單車騎回太管處的活動。 緊接著墾丁國家公園也跟進效尤,舉辦近100公里的「單車人才培訓」。

民國一百年已經過去快一年了, 但國家公園舉辦長距離的單車活動卻像上了癮似的,金門國家公園索性舉辦「自行車101公里生態旅遊活動」, 並開放民眾報名,以紀念「民國101年」。在101年所剩不多的最後兩個月,太魯閣國家公園辦了141公里單車騎乘活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也響應性地舉辦了「2012好客輕騎美濃趣-美濃生態旅遊自行車活動」。

國家公園推動單車體驗生態旅遊原是立意甚佳,不但健康、節能又無碳,且可在騎乘自行車時, 徜徉國家公園之美及體驗俯拾即是的生態驚喜。然而各國家公園卻愈來愈傾向舉辦「突破距離」 的長程且限時間騎乘。報名參加的雖有一般民眾,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專業車手及車隊參加。

國家公園設立宗旨乃是為了保存獨特景觀、珍貴生態及人文資產,並提供學術研究、國民育樂休閒,進而達到發揮環教育的功能。 但身為政府部門的國家公園,似乎也在迎合上意,名為「生態旅遊」的自行車活動也要100公里的路程,而活動有時間限制, 參加者要在閉幕前完成。結果前來騎乘的民眾不但筋疲力盡、滿頭大汗,11月初在金門舉辦的101公里自行車生態旅遊, 因為金門道路性質與台灣不同,騎車上太武山的行程更具危險性,結果活動中摔車、受傷甚至骨折的意外頻傳。活動結束後, 實在叫人搞不清楚來國家公園單車自由行與參加體委會的單車環台賽有何不同。

交通部觀光局所屬的各國家風景區也在推廣單車運動,甚至興建許多單車專用道。像東北角暨宜蘭國家風管理處舉辦的「2012台灣自行車節」、「輪轉○○」活動。 那麼國家公園舉辦的單車活動與這些單位性質上有什麼差別呢?

除了單車運動,各國家公園也喜歡舉辦極限運動,如玉山國家公園的「跑給黑熊追」高山馬拉松、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峽谷馬拉松比賽…真不知跑完全程的這些選手,他們在參加後是否了解什麼是國家公園?

建議國家公園應清楚自已的定位,既然是生態旅遊,那應該結合導覽解說,讓參加的遊客以「慢活」 的方式移動到各景點,而非以突破「民國幾年」的極限方式來辦類似競賽。否則國家公園與體育部門有什麼差別呢?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