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生態攝影獲獎孩童:感謝爸媽沒讓我補習

第六屆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親子組第2名團隊,台中中平國中學生

第六屆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活動昨日於台北市中山公民會館舉行頒獎典禮,經訪問親子組前3名得獎的老師及同學,發現投入生態攝影的小朋友不但從中感受樂趣、找到自信,並培養出敏銳的生態觀察,家長也對孩子的成果感到驕傲。。

「謝謝爸爸媽媽沒讓我補習,讓我有時間製作這部影片。」 來自台中市中平國中的賴鈞鴻說道。「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只拿過全勤獎,今天影片得到第2名真的很開心,」江東翰害羞的表示。他們都是台中中平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在導師蕭長弘指導下,以作品〈高美溼地〉參加比賽,榮獲「第六屆自然生命印象」親子組第2名,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大眾組:詮釋都市自然地圖  〈阿公的菜園〉獲首獎

野趣自然 追逐生命中的感動

走出戶外 與自然做朋友吧!

自然生態元素: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們的島|府城停聽看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陳慶鍾

台南鐵路,是古都發展的大動脈。承載著一般民眾的記憶與愛。百年來,都市快速成長,這條鐵路,卻逐漸成為發展的阻礙。台南市民期待鐵路地下化,已經超過20年,這個人人渴盼的夢想,如今,卻成為台南東區居民的夢饜。

為了縫合都市,交通部規劃將台南鐵路地下化。路線從台鐵大橋站一帶,延伸至生產路以南1.91公里處,總長8.23公里。這項計畫,在1995年提出時,原本預計暫時徵用鐵道兩側民宅,施作臨時鐵軌,在原有鐵軌下施作地下化工程。施工完成後,土地就會還給居民,居民於是配合工程需要,退縮房舍。2009年,鐵改局卻忽然改變政策,決定不施作臨時軌,改採永久徵收東側土地的407戶房舍,建造永久軌道,讓居民非常錯愕。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鯖之祭

採訪、撰稿:于立平;攝影:劉啟稜、陳志昌、陳慶鍾;剪輯:劉啟稜

常覺得「禁捕」名單,就像是病危通知單,當生物一個個被列入,彷彿宣告族群死亡之日即將到來,現在連鯖魚都榜上有名,顯示整個海洋生態系已經進入紅色警戒。

如今大型圍網的鼎盛時期已經結束,過氣的大型圍網船,停靠在港口邊等待拆解,一旁剛建造完成的扒網船,正蓄勢待發準備到海上一展身手。扒網,俗稱三腳虎,是台灣船長自行研發的漁法,人員少、成本低、效率高、捕獲量大,魚不是現代科技的對手,只能敗下陣來,於是海洋裡的漏網之魚,越來越少。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簡單生活節首次嘗試大型活動的綠色機制「Green Idea」等突破中,企圖顛覆自己,此次有百位的環保志工盯回收,想打破人多垃圾就多的演唱會,找回「簡單」的初衷。而在嘉義布袋也有國際志工為黑面琵鷺努力,共同打造微笑棲島,讓來自遠方的候鳥們,有個度冬避風的家。

花蓮荖溪下游凹岸,每逢大雨沖刷常使上方道路下陷,後來以生態工法砌石護岸的方式,不僅達到防洪的功能,也將工程與大自然結合,生態環境兼顧,也將成為戶外教學的最佳地點。為保護海洋資源,許多國家有禁魚翅令,但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議會先前通過的禁魚翅法令,因超出市政府權限,被高等法院裁定無效,放眼全球鯊魚禁令是大家在推廣的,希望海洋資源的枯竭可被重視。流浪動物也須受重視,宜蘭縣長提出放收容貓趕鴿的想法,遭批可能貓還沒抓到鳥,就因不適應環境而死掉,動保團體表示流浪動物應受重視,不應讓收容所變枉死城,也希望大家以認養取代購買,讓這些流浪動物有個溫暖的家。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美麗灣的「在地」與「發展」邏輯—鬼扯蛋的山寨開發迷思

作者:munch

違法大違建的美麗灣,該拆不拆,硬拗再環評,台東在地勢力又是搬出「台東人自家事」以及「促進地方發展」的山寨開發迷思。

反美麗灣開發,從頭到尾是反對美麗灣飯店獨佔沙灘,破壞國土的開發行為。它要蓋到縣府旁,還是市區任何商業地,沒有人會反對,只要不是徵收土地迫遷居民,或是強租國有地拆毀歷史老屋,就像城市起大樓,愛怎麼蓋,也是商業行為。因此,不必把美麗灣強佔海岸,破壞環境生態的開發,簡化為反美麗灣開發。

美麗灣飯店違法開發,破壞環境,早已是公眾事物,全國民眾都有權關心,甚至到現今抵觸法律,成為破壞司法正義的惡例,更是應該舉國同聲譴責,平復正義,如何是關起門,以「在地事物」叫囂,不容人民守護環境,堅持司法正義。

精采內文

 

生態影展獲獎孩童:感謝爸媽沒讓我補習

本報2012年12月3日台北訊,古國廷報導

「謝謝爸爸媽媽沒讓我補習,讓我有時間製作這部影片。」 榮獲「第六屆自然生命印象」親子組第2名,來自台中市中平國中的賴鈞鴻說道。

第六屆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活動昨(2日)於台北市中山公民會館舉行頒獎典禮,經訪問親子組前3名得獎的老師及同學,發現投入生態攝影的小朋友不但從中感受樂趣、找到自信,並培養出敏銳的生態觀察,家長也對孩子的成果感到驕傲。

第六屆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親子組第2名,台中中平國中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只拿過全勤獎,今天影片得到第2名真的很開心,」江東翰害羞的表示。江東翰、賴鈞鴻、杜冠群及張啟賢都是台中中平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在導師蕭長弘指導下,以作品〈高美溼地〉參加比賽。

片中先介紹高美溼地豐富生態,後半段隨著緊張配樂,佐以大量遊客捕捉當地生物畫面,藉此表現高美溼地的美景吸引大眾造訪,卻因無節制的捕捉與踩踏而面臨危機。影片極具電影感的手法表達生態觀點,獲得評審青睞得到第2名的佳績。

蕭長弘表示,「這4位學生在學校成績並不是最頂尖的,但製作影片過程中,學到別人不會的影片剪輯技術因此培養出自信。」其中有位同學,原本英文成績不是非常好,但參與這部影片製作過程,重新相信自己的能力,並反映在課業上,英文進步很多。不僅如此,因為這部影片讓同學開始喜歡生態觀察。「以後想繼續拍生態影片和剪輯,」張啟賢補充說道。

成福國小生態攝影社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新北市三峽區成福國小的生態攝影社,由社團老師謝基煌帶領下,以作品〈三峽藍鵲的美麗與哀愁〉及〈三峽自然地圖〉參賽,分別獲得第3名及佳作的好成績。其中,〈三峽藍鵲的美麗與哀愁〉,是由年僅13歲攝影社成員謝乙廷及林政豐,隨謝基煌花費長達3年的時間,拍攝台灣藍鵲的故事。

片中記錄在三峽觀察台灣藍鵲時,發現兩隻罕見白化未完全的藍鵲,卻因消息傳出引起大批遊客爭相攝影,最後因人為干擾使藍鵲移巢的故事。

謝乙廷回憶,當初拍攝到白色藍鵲很有趣,但看到很多大人為了拍攝好的畫面,甚至用食物引誘藍鵲感到非常生氣。

謝基煌說,當初成立生態攝影社,是因為這些孩子沒有上安親班,於是放學和假日就帶著他們觀察自然並攝影,並將作品參加比賽,隨著同學們作品得獎受到肯定,連帶課業學習態度更加積極。謝基煌補充,「這些孩子很重視這個社團,所以我也會要求品行和課業達到目標,才可以繼續參加」。

家長對於孩子們的成長非常驕傲。成福國小生態攝影社的林政豐,他人生第一張獎狀是生態攝影作品參加新北市攝影比賽獲得優選,阿嬤因此承諾如果繼續得獎就辦桌請客。而政豐也非常爭氣,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第五屆「水森活自然影像」比賽,獲得親子組首獎,阿嬤於是在三峽辦5桌宴請親朋好友。

蕭長弘認為,台灣的教育體制過於僵化,總以課業評斷孩子的成績,因此需要像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這樣多元的比賽方式,來肯定孩子們的表現,鼓勵他們繼續堅持下去。

Top

 

我們的島|府城停聽看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陳慶鍾

台南鐵路,是古都發展的大動脈。承載著一般民眾的記憶與愛。百年來,都市快速成長,這條鐵路,卻逐漸成為發展的阻礙。

台南市民期待鐵路地下化,已經超過20年,這個人人渴盼的夢想,如今,卻成為台南東區居民的夢饜。

台南市東區樹林街,是一條窄小巷道,這裡坐落著一棟重要的歷史建築,醫師蘇丁壽故宅。蘇家是台南市的望族,宅心仁厚,經常免費為窮苦人家看病,受到居民愛戴,他過世以後,居民感念他的付出,房子一直被保存得很好。

台南市,有不少像蘇丁壽故宅這樣,從日本時代就興建的老屋。許多年輕人重新打造老屋空間,吸引了不少觀光客。

喜歡音樂、電影、調酒的林駿翔,和擅長建築的朋友,共同翻新了蘇丁壽故宅旁的一座老房子。對他來說,老房子看似平凡無奇,卻記憶了府城庶民最真實的生活樣貌。

古蹟保存和文創產業的新舊交融,讓台南迥異於其他城市,散發特殊魅力。但這股魅力,卻面臨消失的危機。

台南市,以台南火車站為中心,成同心圓式發展。這條鐵路,是古都的重要命脈。在平面道路行走的鐵軌,卻也切割了火車前後站的發展。隨著人口成長,平交道的停等,也成為都市交通的一大毒瘤。

為了縫合都市,交通部規劃將台南鐵路地下化。路線從台鐵大橋站一帶,延伸至生產路以南1.91公里處,總長8.23公里。這項計畫,在1995年提出時,原本預計暫時徵用鐵道兩側民宅,施作臨時鐵軌,在原有鐵軌下施作地下化工程。施工完成後,土地就會還給居民,居民於是配合工程需要,退縮房舍。

2009年,鐵改局卻忽然改變政策,決定不施作臨時軌,改採永久徵收東側土地的407戶房舍,建造永久軌道,讓居民非常錯愕。

林駿翔,是台南最早參與老屋再造的推手之一,他花了好幾年,才把老屋的韻味,完整保存。難以接受,這株植根在台南土地的文化花朵,要因為台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被連根拔起。「我覺得很可惜,我們都是自己做,花一兩年來整理,好不容易有比較漂亮的環境,現在要拆,連房子都拆掉,覺得滿可惜。」

許多居民都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陳割和太太蔡信美,一手起造自己的家。親自設計、挑選建材、謹慎監工,一磚一瓦,都飽含著永遠在這裡居住下去的心意。如今,擔憂失去家園,陳割已經罹患嚴重的憂鬱症。

面臨徵收的台南東區居民,多次向鐵改局陳情,要求鐵改局說明變更工法的原因。鐵改局副局長周永暉表示,鐵路地下化工程宛如一場心臟手術,「心臟就是主車站,必須維持台鐵營運,這是高挑戰性的營運。」為了讓西部幹線動脈可以24小時維持,鐵改局才決定改變工法。

但居民陳致曉表示,跟交通部溝通的過程中,根本難以理解鐵改局變更方案的真正原因。雙方溝通,一直沒有交集。

「反對鐵路東移、擴大徵收違憲!」眼看徵收程序就要啓動,居民決定北上交通部和立法院陳情抗議。在立委協助下,舉辦公聽會,要求鐵改局說明改變工法的原因。

周永暉表示,過去方案制定的時候,台南車站還不是古蹟。後來台南車站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為了避免破壞車站和台鐵的營運,才做出改變工法的決策。原先鐵改局打算採用潛盾工法,但潛盾工法允許的施工沉陷量,只有0.5公分,考慮施工難度,才改採明挖覆蓋工法,如此一來,也不必擔心施工破壞古蹟。

陳致曉質疑,古蹟位於鐵路西側,原先工程方案不影響古蹟保存。況且鐵路東邊有一大片地都是鐵工局的,鐵工局可以利用自己的公有地,沒必要搶居民的土地。要求鐵改局執行原本的工程方案。

但鐵改局表示,地下化工程,將為台南市帶來長達7年的交通黑暗期,如果採取明挖覆蓋工法,可以減少半年至15個月的工期,是台南市民的整體福利。這樣的說法,讓居民難以接受,「他們現在的說法一直說,二次施工會增加交通黑暗期,會增加施工範圍,增加12個平交道,這些東西比我們的人權重要嗎!」

一場眾人期盼的公共工程,為什麼演變成重大爭議,甚至政治困局?地政學者徐世榮指出,因為政府在決策時,往往只考量科技和效率。「科技當然重要,但要納入一般民主論述的過程,效率也重要,也要回到民主論述過程,比如鐵路地下化工程,好不好是一回事,不能因為好就強迫,民眾要不要接受那是一回事。」

政策擬定不夠透明,使居民產生質疑。居民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鐵改局和台南市府,很可能是為了償還鐵路地下化的296億工程經費,才擴大徵收土地、增加活化面積。

「我們的政府,英明的政府,為了要拚經濟,決定以後如果要進行公共建設,必須要用取得土地利益的方法來得到財源!」陳致曉表示,鐵路東移後,土地歸屬於交通部,交通部等於多了一大塊土地。這些土地,可以進一步活化,進行招標或販售,「所以呢,它才不要用它的地去蓋鐵路!」

但周永暉強調,依據現行鐵路法,鐵路上方土地不得販售。台南市政府交通局長張政源也說,目前大部分土地都是鐵路局的,地下化以後,頂多基於市政需要,和鐵路局合作,要求鐵路局釋放部分土地做公共設施,「這裡面會有景觀跟都市綠化的議題,但財團開發,從來都不是市政府現階段關心的議題。」

不過,根據台南市政府初步的規劃,地下化以後,大橋車站以南到小東路,將規劃住商混合區、觀光旅館、文化展演空間;台南火車站周邊,規劃長途客運站;東寧路附近,則規劃了商業辦公大樓。此外,交通部也將新增林森和南台南兩個新站,台南市政府還在這裡提出副都心計畫,預計建設小巨蛋和開發高級住宅。儘管都市計畫還沒定案,但規劃構想,已經攤在眼前。學者強調,發展利益應該普及每個人,不該要求少數犧牲。

「我們忽略去探求發展的目的,是一般民眾福祉的提升,現在反而遷就於技術可行性、成本效益,把民眾福祉擺在後面考量,甚至不考量!」

徐世榮也強調,「大家目標是一致的,你的公共利益或路線一定要這麼走?必須透過嚴謹的民眾參與程序和行政過程,比方說利用聽證,讓民眾把憂慮表達出來。」

目前,台南市府決定暫緩徵收程序,預計舉辦工程技術論壇,傾聽民意。但是爭議能否釐清,還在未定之天。

發展,是否要用捨棄,作為代價?蛻變,能不能不要伴隨苦痛吶喊?府城再生,如何風華絕代?考驗著台南市府,能否虛心地停聽看。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我們的島|鯖之祭

採訪、撰稿:于立平;攝影:劉啟稜、陳志昌、陳慶鍾;剪輯:劉啟稜

常覺得「禁捕」名單,就像是病危通知單,當生物一個個被列入,彷彿宣告族群死亡之日即將到來,現在連鯖魚都榜上有名,顯示整個海洋生態系已經進入紅色警戒。

熱騰騰的烤鯖魚,看起來美味可口,百元有找的價錢,是人們賦予牠的「身價」,近年來,鯖魚成為燒烤店中,物美價廉的平民美食,但是我們對於鯖魚的利用不只於此,從鹽漬、罐頭、釣餌到飼料,將鯖魚的一輩子,發揮的淋漓盡致,鯖魚家族,從此逐漸走上一條不歸路。

漁船一進港,冷凍加工廠就忙碌,大家各就各位,眼手並用,要趕在漁獲最新鮮的時候,完成分類、包裝、冷凍的作業,體型大、品質好的鯖魚,除了供給鹽漬產業和罐頭加工之外,也會外銷到東南亞、歐洲和非洲等國家,體型較小的鯖魚,則被當成延繩釣的釣餌以及養殖漁業的飼料,小小的鯖魚撐起台灣漁業的整個產業鏈。

目前沿近海漁業的漁獲年產量,有1/4是鯖魚,平均年產值有將近二三十億,光是2011年就捕獲7萬多公噸的鯖魚,其中有2/3是來自宜蘭的南方澳。

南方澳的捕鯖歷史,要追溯到1923年,日本人開闢南方澳漁港的年代,最早漁民是使用「釣槽仔」的傳統漁法,靠著竹筏和尼龍線,把鯖魚釣上岸。

不過用人力與大海搏鬥,漁民常常有去無回,風險高漁獲量低,到了1950年左右,漁民開始從日本引進巾著網,動力捕魚造就了南方澳漁業的繁盛時期。隨著漁撈技術演進,漸漸的日式大型圍網又取代了巾著網,更將南方澳的捕鯖業推向最高峰。

如今大型圍網的鼎盛時期已經結束,過氣的大型圍網船,停靠在港口邊等待拆解,一旁剛建造完成的扒網船,正蓄勢待發準備到海上一展身手。扒網,俗稱三腳虎,是台灣船長自行研發的漁法,人員少、成本低、效率高、捕獲量大,魚不是現代科技的對手,只能敗下陣來,於是海洋裡的漏網之魚,越來越少。

魏良佑是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的博士生,他從1999年開始,就在宜蘭的南方澳漁港和新北市的澳底漁港,收集鯖魚樣本,希望了解鯖魚的生態和資源變化。

辨識魚種、測量體長、秤重紀錄,這是魏良佑每次調查必須取得的基本數據,他表示,全世界的鯖魚共有三種,台灣能捕獲的是花腹鯖與白腹鯖,牠們隨著季節洄游,每年一月到五月,會來到台灣的東北部海域產卵。

累積多年的資料,結果研究人員發現,2003年的時候,花腹鯖的最大體長約有44公分,而今只剩下37公分,不只鯖魚的體型變小了,被捉上岸的鯖魚,年紀是越來越年輕。還沒來得及長大,就被吃下肚,甚至環境的壓力,迫使鯖魚族群出現成長速度變快,提早性成熟,趕緊長大繁衍下一代的生態現象。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的李國添教授,更以資源學的角度來分析,研判鯖魚已經產生過漁的危機。

在陸地上,鯖魚是台灣漁業重要的基礎產業,在海洋裡,鯖魚是鮪魚等大型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一旦鯖魚資源出現問題,崩毀的不只是整個漁業的產業鏈,還有海洋生態系。每天在海上討生活,漁民警覺到鯖魚發出的警訊,於是民間自發性的提出禁漁的策略。

禁漁成為產官學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何時是最佳的禁漁期,各界有不同的看法,普遍認為一到五月是鯖魚的產卵期,應該選擇在鯖魚產卵最盛的三月份來禁漁,讓牠們有機會把後代生下來,這樣才能生生不息。

由於韓國、日本、中國、台灣都有在捕捉鯖魚,尤其中國的漁獲量相當大,宜蘭南方澳區漁會表示,目前中國是六月份開始禁漁,許多漁民反映應該跟中國同步禁漁,否則即使台灣不捉,洄游的鯖魚還是會落入其他國家的漁網中。

目前漁業署已經研擬出鯖鰺管理辦法,訂定每年六月為禁漁期,並且限制總噸位50以上的鯖鰺漁船,禁止在台灣本島12海哩以內從事漁撈作業,預計明年將會開始實施。現在台灣除了鯨鯊是全面禁捕之外,包含飛魚卵、魩仔魚,都是透過總量管制和禁漁期的限制,來降低捕撈量,對於海洋資源的維護,學者建議可以多管齊下,包含管制漁船數量以及劃設保護區等,這樣才有機會讓海洋有一線生機。

當魚越捕越小,海洋越來越寂靜,南方澳的文史工作者,開始思考漁村觀光,除了「吃」,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他們以當地最重要的鯖魚,為漁業文化的意象,自行舉辦另類的鯖魚祭,南方澳鯖魚祭已經邁入第5年,今年也將海洋資源永續的概念和討海文化,融入活動之中。

大鯖魚的出場,揭開了祭典的序幕,扛起大鯖魚繞行街道、港口,象徵南方澳居民,對海洋的謝意,就連當地學校的老師、學生和鯖魚產業的業者,也一同加入護鯖使者的行列,在熱鬧的踩街之後,真正的祭典才要開始。

點上一柱清香,奉上一份祭文,最後將鯖魚火化,鯖之祭的儀式,想要表達生命平等,珍惜萬物的感恩心情。

「嗚呼鯖魚,生前縱橫大海汪洋之懷抱,死後葬身人類無饜之臟腑,埋骨已無黃土一坏,招魂啟有馨香一炷,今我南方澳漁家,感念爾之恩情,悲悼爾之悽慘,鳩工設壇,樹旛遙祭,既頌爾德,又哭爾死爾若有靈,知我等之心誠,則魂魄安而無為厲兮,爾若有靈,之人性之未變,則來生幸而勿再生此一世界兮。」~祭鯖魚文

不論是洄游性的鯖鰺,或是剛要準備長大的魚卵和魩仔魚,還是海洋裡最大的魚類鯨鯊,牠們都逐步被列入禁捕名單,海洋資源匱乏的危機是步步進逼。人與海的這場搏鬥,不知還能持續多久,短暫休兵的戰略,能不能換回下一次的豐收,能不能還給生物繼續悠游的機會。

採訪側記:

2001年,初次到南方澳漁港,拍攝鯊魚專題,當時絕大多數的漁民,並不認同「禁捕」的概念,如今面對明年即將上路的鯖魚禁捕限制,許多漁民不只支持,反而覺得政府速度太慢,會有如此大的轉變,主要是因為他們看見海洋日漸枯竭,漁民每天在海上討生活,對於海,沒人比他們更清楚,船長說,小時候常捉的魚,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他也希望這些魚不要絕種,這片海洋可以永續。

在南方澳,看到辛苦討海的漁民,展現他們的生態智慧,看到文史工作者扭轉海鮮文化,推廣真正的海洋文化,真希望我們的海洋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百位環保志工盯回收 助生活節找回「簡單」

本報2012年12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小心不要感冒了,也別讓地球感冒!」正如蘇打綠主唱吳青峰所言,2006年以「作自己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為出發點的簡單生活節,在昨(1)日陰雨中開跑舉行第四屆。僅管天公不作美,還是湧入近萬名的民眾,主辦單位除了找來歌王歌后,如伍佰、陳綺貞、蔡健雅、莫文蔚、萬芳、陳珊妮等25組音樂人獻唱外,更在嚴格限定售票張數、首次嘗試大型活動的綠色機制「Green Idea」等突破中,企圖顛覆自己,找回「簡單」的初衷。

在簡單生活節緊盯垃圾的青年志工

以往例如音樂祭、跨年等大型活動,最恐怖的便是人潮散去後滿地垃圾的場景,此次簡單生活節找來擅長規劃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左腦創意行銷公司,與長期推廣環境教育理念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規劃「Green Idea」行動,呼籲入場樂迷自備環保餐具與杯子,減少製造一次性的垃圾,與實現垃圾不落地的期望。

簡單生活節分類回收區除了設置洗滌區,並提供成分天然的洗碗精方便自備餐具的樂迷使用,更廣設分類回收區,動員上百位志工協助民眾資源回收,期待從自身做起垃圾減量,落實綠色意念與簡單生活。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環保很重要,卻在狂歡之後就忘了呢?」左腦公司員工A-yu希望能藉此行動,提醒樂迷不只是來「消費」,更是應該隨時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簡單生活節身為台北市最大的音樂祭,此次的嘗試必定能開啟可能。A-yu透露,此次的志工招募非常順利,有上百位民眾踴躍應徵,經過篩選後,上陣服務的大多為大學生,或參與環保社團者,更有超過六成曾經有過志工的經驗。

簡單生活節分類回收區在大雨中,這些志工依然堅守崗位,緊盯樂迷是否有認真做好分類。志工冠達回憶,例如海洋音樂祭的大型活動,其實也有設置垃圾桶,但總是過量的垃圾聚集,來不及處理便往周邊蔓延,最後形成了遍地垃圾的慘狀,而此次在他們的督導下,「相信他們會感到道德壓力,就不會再亂丟了!」

張威甯也對「有很多人便會有很多垃圾」的「慣例」不滿意,「我希望讓大家有乾淨的聽歌環境!」因此決定加入志工行列。菡容大學時就讀高師大地理系,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每當老師帶隊出外實查,看過美麗的海岸線,也總不忘要求同學淨灘,也因受到跨年晚會後的垃圾山給震撼,因此也開始了和垃圾奮戰的志工人生。何劼穎在同學的號召下一起參加此次志工活動,不但希望能幫助社會,更希望從中學得經驗,瞭解綠色機制「Green Idea」是怎麼運作的。

除了在此次的志工協助下,讓簡單生活節的音樂會會場人耳目一新,創意市集部分也在追求原創、手作、個人風格外,更多了關心社會議題的元素。

簡單生活節創意市集,增添許多社會公共議題元素

在「勇者書房」場域中,邀請了不少帶著理念的刊物。例如今年出版「社情漫畫」,創新的以漫畫形式企圖跟社會對話的衛城出版社,再與多個民間團體合作,聯手推出了反核、稅改、居住正義、流浪動物議題的小書,將手冊、漫畫與手作三者結合,希望讓人在有趣中關心社會議題。

發動國內插畫家為反核而畫的「小路映画」帶著實驗片與年曆「動物馬戲團」參展,希望再一次透過本土年輕插畫家的力量,將惡質繁殖場與棄養問題呈現,讓更多人關心寵物們面臨的生存問題。「仁者之心」則靜態的提供包括了聶永真、林育賢、李宗盛等人影片與海報作品展覽,將土地正義、動物權、反核、性別平權權益、海洋等關懷推介出去。

文青關心社會議題:核電歸零貼紙文青關心社會議題:拆沒力灣毛巾

有趣的是,會場中處處可見許多攤位協助民間團體放置與分送小貼紙,如「核電歸零」、「拆美麗灣」等,相當多數的樂迷將之貼在衣帽甚至身上。

樂壇新秀黃玠瑋也在雙臂分別貼上登台,並演唱關於言論自由、敘利亞衝突等議題的創作,大聲疾呼「想奪回屬於我們的權利,需要大家的關注!」也顯示這些年輕人已跳脫出「自溺自憐的小文青」蒼白形象,而是相當關心社會議題,並勇於發聲。

會場內的飲食,除了連鎖超商外,包括上下游、好丘等品牌,有機、在地、樂活與小農也提供了不同的選擇。

例如販賣小麥草相關食品的大昌吉,第三代的杜立揚回鄉與家人一起開發出小麥草的新樣貌,除了新口味的小麥草汁、餅乾,甚至洗髮精,他們特地帶了一片綠油油的小麥草和樂迷分享,「透過五感體驗,他們一定會喜歡的。」

大昌吉一家人

Top

 

黑琵喜迎國際志工 南布袋微笑造棲島

本報2012年12月3日嘉義訊,鄭鈺琳報導

「你看!是黑面琵鷺!」一隻黑面琵鷺輕巧地掠過眾人上空,朝南布袋鹽田中央空曠處飛去。隨著東北季風的吹拂,台灣候鳥季已經開始,一群來自各地的國際志工也在11月尾聲來到嘉義新岑的南布袋溼地,利用29、30日兩個工作天的時間,為黑面琵鷺和所有自遠方長途飛行而來的候鳥們,打造渡冬的避風棲島。

打造微笑棲島迎候鳥

這場以棲島營造為主軸的「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是由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和嘉義縣政府所主辦,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和國際黑琵保育組織SAVE International負責執行。工作坊分別以「黑琵抵嘉.鱟起之秀」作為南布袋溼地糧倉規劃實驗啟動的兩大主題,自11月29日起進行兩梯次,總計為期四天的志工活動。

從營造棲島開始的溼地糧倉計劃

傍晚時分走上一望無際的南布袋七區鹽田,凜冽的東北季風馬上令眾人切身感受到為黑面琵鷺造棲島的必要性。南布袋鹽田在廢曬十多年後,已經成為候鳥的冬季樂園,此地原本也非黑琵特別偏好的渡冬地,但自2009年後黑面琵鷺數量成倍增加,至今年初為止,已有200多隻黑琵出沒的記錄,甚至首次有13隻黑面琵鷺滯留南布袋未北返,豐富的食源、寬闊視野和人為干擾少都是黑琵選擇此地的可能原因。

守候黑琵 鹽田造棲島然而,水、土不服是這裡生態系統重建的結構性阻力,鹽田的水因缺乏對外交換而有乾涸和優養化的問題;數百年來為追求曬鹽產量將濱海潮間帶改造成的鹽礦底土,也讓許多生物難以生長。最主要的原因,是閒置土地吸引了不同部門間的計劃競逐,從八輕預定地到布袋港、溼地公園等各式開發案,再再都危及了這裡重新作為候鳥棲地的完整性。

因此,執行本次工作坊,從小在布袋長大的台大建築與城鄉基金會資深規劃師蔡福昌表示,棲島營造和志工工作坊,是為黑面琵鷺等候鳥改造溼地環境的第一步;未來,更期待這裡發展成為布袋地區發展生態水產養殖的潛力基地。

賞黑琵 造棲島 用心打造黑琵的家

為了打造黑琵的家,來自各地的志工們全副武裝,穿上防曬防風砂的蚵女帽和適於鹽田行走的「tapi」,先至鄰近的好美寮沙洲收集漂流木、竹枝等現地素材,並重新處理,在鹽田立起樁柱,讓候鳥停棲,創造適合的休憩環境。邊工作還可以邊賞鳥,是工作坊中最棒的享受。

長期在地方進行鳥類監測的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的蔡青芠說,當東北季風特別強勁時,黑琵習性偏好成列躲在鹽田南側的土堤後避開寒風,而早晚則會成群於鹽田間覓食。由於工作坊操作期間已是候鳥的季節,因此操作選點特別與黑琵停留區域保持距離,以免施作過程干擾了鳥兒們的作息。

以在地材料營造候鳥棲地棲息樁柱特別安排以土堤為鼻梁,排列成微笑的形狀,「鹽田裡的笑臉代表著歡迎回『嘉』。」主辦單位表示。鹽田水不深,但底土像流沙一般,每踩一步都深深下陷,行進困難,令人感覺過去鹽工工作的嚴苛環境。遠自印尼來台求學的張添鑫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很新鮮也很有趣,希望以後工作坊在布袋可以一直辦下去。

傳統工法 在地素材

候鳥棲島之外,志工還協助搭設鳥類觀測站、編織稻草蓆。觀測站的搭建材料都是過去鹽田地區常見的如竹竿、蚵繩等建材,還有稻草蓆。監測站的搭設就像傳統搭蚵架的方法,以蚵繩將竹竿綁成竹牆,社區總幹事陳泰郎特別示範繩結的打法,「每家每家都有各自的打法,固定方式都不一樣。」

稻草蓆捆匝示範而對許多來自城市的年輕志工,編織稻草蓆尤其是新鮮的初體驗。曾經也是血汗鹽工的蔡福昌笑著說:「稻草蓆以前主要用來蓋收集好的鹽堆,一旦下雨,大家就要趕快將鹽堆用稻草蓆蓋起來,不然辛苦的結果又化為海水了。」

但是為什麼沿海鄉鎮也會有稻草?「過去內地的農村會用米和稻草和鹽村換鹽,鹽村也會善用這些物資,如稻草腐爛後又成為蝦蟹蚵魚的食物,不僅是人類經濟上的流動,也是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動。」而這些過去用來遮蓋鹽堆、避免風吹雨淋的稻草蓆,如今則將用來作為觀測站的擋風墻。

工作假期也可以是在地的深度小旅行

拔罾體驗傳統漁撈除了棲地工作,主辦單位也安排了海國宮祈福、洲南鹽場紀錄片放映、夜間拔罾魚撈體驗等活動,並帶領志工參觀以候鳥和溼地環境教育聞名的新岑國小,以及綠能發電等當地正在推動的各項現在進行式。尤其是在月光下的龍宮溪支排拉動巨大的拔罾補烏魚,更讓參加者都大開眼界。

來自台北,對生態旅遊充滿興趣的白欣平說,沒想到工作假期的內容裡還包含了對地方的深度了解,是很不錯的安排,很開心能和布袋有這樣的第一次接觸。而從高雄騎了兩個多小時的機車到布袋的簡麟崴則覺得,工作坊中可以看到年輕人回來重新打造社區,並安排了許多活動體驗過去的傳統生活,感覺很棒,是值得推廣的旅遊方式。

在短短兩天時間,志工完成了6米長的的觀測站竹牆、5大捆稻草蓆和23根避風樁柱,替今年溼地所有渡冬的候鳥,營造更為多元的棲息地,也為南布袋溼地復育工作的未來,啓動新的一頁。

Top

 

生態工法整治荖溪 防洪.保育兼具

摘錄自2012年11月30日客家電視台報導

花蓮縣壽豐鄉的荖溪,因為下游河川凹岸處,每逢颱風豪雨的沖刷、侵蝕,經常導致上方的道路下陷,造成當地重光社區的對外交通阻斷,民國96年間水保局花蓮 分局利用生態工法進行整治,以不到1500萬的經費,不但達到防洪的功能,也將工程與大自然結合,最近還獲得行政院的公共工程金質獎。

 

這次荖溪整治的範圍,是從上游的荖溪和白鮑溪的匯流處,往下到荖溪橋,全長約200公尺,已經在今年1月份整治完成,但看起來和一般用混凝土的工程截然不同,溪流內的自然景觀,看起來就像是沒有經過整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法大量使用現地的資源。

施工單位土木技師林志誠:「當地的石頭非常的多,我們就決定採用一個,砌石護岸的方式,就地取材、節能減碳。」

荖溪橋上方的這處凹岸,就是每逢颱風豪雨就成災的地點,溪水不斷的侵蝕,常造成上方道路下陷,溪流寬度也因此從45公尺,被沖刷成60公尺寬,不過在這次的整治工程中,不但沒有恢復原有的寬度,還設計成備用魚道。

除了完工後的魚道設計,在這次防洪工程設計中,也特別強調施工期間,生物的棲息條件。林志誠表示,魚蝦類可以藉由人造的魚槽,在初期能夠有一個躲藏的空間,順利在這過渡時期,達到一個復育的空間存在。

 

水保局花蓮分局是從民國96年開始規畫,「荖溪橋土石防治工程」,不但以透水性混凝土,取代傳統混凝土,在達到防洪功能的條件下也兼顧生態環境,讓工程與環境不相衝突,如今也獲得壽豐國小的認養,未來也能成為戶外教學的最佳地點。

Top

 

多倫多市禁魚翅令被判無效

摘錄自2012年11月30日中央社報導

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法院法官史彭斯(James Spence)11月30日(當地時間)裁定,多倫多市議會先前通過的禁魚翅法令,因超出市政府權限,因而無效。

史彭斯指出,多倫多市無權執行此一禁令,市政府的權限雖然很廣,但是這並不表示,只要市政府認為重要的問題,都有管轄的權限。

多倫多市議會去年9月以38對4票的比數,通過禁止市內商店及餐廳販售、擁有魚翅的禁令。多倫多華商會不服,提出抗告。

支持禁魚翅令的人們認為,商人為了得到魚翅,將捕到的鯊魚魚翅割下後,再將鯊魚扔回海裡,任其痛苦死亡。支持食用魚翅的人們辯稱,魚翅的獲得十分人道,而且是1道傳統美食。

路易並表示,在所有禁止族裔食物一事上,禁魚翅是頭一件。而且,多倫多市議會在通過禁令前,並未做過徹底的研究,也未對如何執行此一禁令做過慎密的思考。

安大略省高等法院的裁定下達後,多倫多市的華商希望從此能夠再販售魚翅。多倫多金寶石酒樓老闆表示,他的顧客中,很多人喜好魚翅。

推動多倫多市禁魚翅令的市議員貝爾梅克(GlennDe Baeremaeker)表示,法官的裁定是錯誤的。他說,割取魚翅是野蠻的行為。多倫多市議會的禁令,著眼於全球環保,並無不當之處。

Top

 

放貓趕鴿挨批 宜蘭縣議員支持保護動物

摘錄自2012年11月30日聯合報宜蘭 報導

宜蘭縣長林聰賢為文化工場鴿子問題,提出放貓趕鴿子想法,關懷生命協會29日批評可能貓還沒抓到鳥,就因不適應環境死掉,且有沒用也不確定?縣府表示,會請專家研議。

「很扯耶!」荒野協會宜蘭分會林屹霆指出,縣長應多努力了解生態,多做功課,放貓趕鴿是不可行的,且如何確保貓不會掉下來?

關懷生命協會及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執行長何宗勳說,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流浪動物收容所去年收容4299隻,政府捕捉3374隻,飼主送交114隻,民眾捕捉632隻,其他179隻,領回66隻,認養525隻,認養率13.75%,所內死亡132隻佔3%,人道處理3395隻佔79%,死亡率超過8成,收容所可謂枉死城。

宜蘭縣流浪動物收養比例非常低,希望結合民間團體擴大收容,甚至改善收容所環境,收容所環境不好,動物馬上感染傳染病死亡。

動植物防疫所所長陳文進表示,宜蘭資源不足,很需要民間協助,希望公私合作,增加流浪動物送養機會,也會加強源頭管理。

Top

 

論壇|美麗灣的「在地」與「發展」邏輯—鬼扯蛋的山寨開發迷思

作者:munch

2011-12-21 18-47-24_nEO_IMG

違法大違建的美麗灣,該拆不拆,硬拗再環評,台東在地勢力又是搬出「台東人自家事」以及「促進地方發展」的山寨開發迷思。

首先,反美麗灣開發,從頭到尾是反對美麗灣飯店獨佔沙灘,破壞國土的開發行為。它要蓋到縣府旁,還是市區任何商業地,沒有人會反對,只要不是徵收土地迫遷居民,或是強租國有地拆毀歷史老屋,就像城市起大樓,愛怎麼蓋,也是商業行為。因此,不必把美麗灣強佔海岸,破壞環境生態的開發,簡化為反美麗灣開發。

再者,美麗灣圈地沙灘,會是促進地方經濟?台灣有太多BOT或私人購地的圈地開發行為,以號稱林務局BOT第一案的富源森林遊樂區為例, 2004年交由民間業者獨佔經營後,將近十年,區外村落有無因BOT而興盛,原本低廉的門票、泡湯、住宿,還能吸引遊客到村落消費,現今一晚近萬的高房價,只是吸引貴客到園區吃喝拉撒,車來車走,村民根本看不到人,更別論下車消費。

BOT的獨佔經營,本質上是將原本公共使用的空間,交由業者變成營利場所,在高價策略及獨佔壟斷下,對一般民眾已是權益剝奪。另一方面從商業競爭來看,原本國家規劃一個景點,應該是吸引遊客前來,吃喝居住在外圍,讓景區外的各餐飲、旅館商業店家公平競爭,如今一家獨佔景點,圈起園區,對外面各商業店家就形成不公平競爭。以杉原灣為例,原本可以居住市區,食宿消費在市區,公平進入沙灘遊玩,成為吸引觀光的公共資源,現今美麗灣飯店獨佔,以獨享沙灘為賣點,壟斷觀光資源,藉此拉高售價,對其他業者就是不公平。

所以說,美麗灣會促進地方經濟,不如說美麗灣壟斷觀光資源,在不公平競爭下,反而讓原本有錢可賺的店家,眼巴巴看著遊客進園區完全通吃。地方業者該挺身而出,反對將原本吸引遊客的公共觀光資源,不斷劃給私人獨佔。

最後,每逢開發,屢屢搬出的「在地人說法」,讓人生厭。所有環境的開發問題,事關「國土環境」,影響的是整體大環境,不是談「縣土開發」,就只容一地居民圈起山寨,放任殘害國土。

環境影響評估的意義,包含著對不能言語的萬物,一個共存尊重的態度,透過公正不違法的環評,審視變動的開發,不應影響原本千萬年存在環境生態。那是橫跨在地觀點,世界都該關心的議題,如何是一地以山寨觀點,劃地為王。

一如都市裡,關起房門燒垃圾,可以說是我家事,不容外人干涉?或如日本核子污染,可以築起國界,不顧周遭國家安危?或是氣流、洋流的擴散危害?環境事物有其公共性格,豈是一地一人高聲叫囂,高興如何就如何的山寨心態。

美麗灣飯店違法開發,破壞環境,早已是公眾事物,全國民眾都有權關心,甚至到現今抵觸法律,成為破壞司法正義的惡例,更是應該舉國同聲譴責,平復正義,如何是關起門,以「在地事物」叫囂,不容人民守護環境,堅持司法正義。

一件開發有其造福地方功能,但是不能無限上綱,甚至在獨厚BOT業者的不公平競爭下,又形成重創環境,毀壞司法。別再信那套「開發是在地事」的山寨邏輯,守護環境,人人有責,沒有人有特權,可以圈地毀環境,獨佔搶資源,違法再環評,以山寨心態橫行世間。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