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1.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小天祥邊坡工程 恐阻斷百年石門圳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地標-V字形的小天祥峽谷 (資料來源: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

V字形小天祥峽谷,一向是花蓮豐南村的經典地標。此地的吉哈拉艾部落2012年5月由縣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保存維護工作才待開始時,卻傳 出公路總局規劃進行小天祥峽谷全段邊坡整治,因工程範圍涉及文化景觀劃設範圍、也將影響百年水圳石門圳,卻未辦理地方說明會即完成施工規劃,引發當地民眾疑慮。

此地以小天祥著稱,但岩石屬於火成岩類,和太魯閣峽谷的變質岩有不同的景緻。公路邊坡分布有異葉卷柏、萬年松、彎龍骨、金花石蒜、太魯閣櫟等原生種岩壁植物,常吸引山羌和山羊覓食;其中,金花石蒜更已列入特生中心《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中的「嚴重瀕臨滅絕」種類。而貫穿峽谷的石門圳,建成於1927年,已近百年歷史,為早期東部原漢合力開鑿之水圳範例,持續維護使用至今,可說是活生生的古蹟。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里山倡議案例:花蓮富里豐南村的吉哈拉艾文化景觀

啟動第Ⅴ類接觸 吉哈拉艾實現里山精神

我們的島:吉哈拉艾(影音)

坡地保育治理植栽運用的省思

綠色電報|向大自然學習! 生物仿生:鯊魚皮船與鯨魚鰭風渦輪

作者:Leila Mulloy;翻譯:李楊

從孔雀漂亮的羽毛到非洲獵豹那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身體構造,自然選擇的改造使動物具備了在特定環境中生存繁衍的高超能力。人類一直以來都試圖在科學、設計和藝術中模仿自然世界的精妙和美麗。

「生物仿生」這個詞是美國生物學家 Janine Benyus在她的著作《生物仿生:自然啟迪的創造(Biomimicry: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書中首次使用。在她的筆下,生物仿生不僅僅是瞭解自然的過程,更是向自然取經的過程。班亞斯將這個過程稱為「對生命奧妙的有意識模仿」。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考慮取代核能發電的趨勢,中油規劃在北部蓋天然氣接收站,讓南氣北送的模式更具效益,而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孰不知為了製造生質燃料而種植的樹木,可能產生更嚴重的空氣汙染並影響糧食收成,更嚴重的是會使人減少壽命。

加拿大魁北克海面結冰,有12頭虎鯨受困在海冰中,他們只能輪流在海冰的小洞換氣,當地村長呼籲政府派破冰船來替虎鯨開道,讓牠們可以回到自由呼吸的大海。為保護稀有的台北赤蛙群,桃園將其棲地劃作保護區,但傳出台北赤蛙族群數量大量減少,引起農業發展局的重視並請台大及台北動物園來調查,希望可以找出原因並想出對策,別讓牠們消失了。而在去年義守大學發起的「還給寄居蟹一個家」活動,民眾回響熱烈,目前已募集上千個螺殼,未來會持續募集並在綠島觀察寄居蟹,了解牠們的生態,希望大家可以持續支持。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我叫小黑」的倫理問題─兼批TVBS的失格獨家

作者:洪偉(「洞見Insight」專欄作家 、《新禮貌》主編 )

在媒體用語中「引起爭議」是個很曖昧的說法:基本上,這字帶有一個「中立性格」,但是也帶有「批判」。但是無論如何,媒體必須盡量平衡,因此它有義務要「帶出爭議」,而不是像這樣進行報導。甚至,它還明顯地誤將「有爭議」拿來代表「有毛病」,從前述指出的種種「不專業」就可以明顯看出──一切都在鬼扯。

正義感,永遠是新聞性的來源。人民最愛看的社會新聞之一,是「踢爆」,尤其是踢爆一些藝術家的虛偽面孔,敲碎他們清高的外殼,讓各自醞釀以久的道德正義感,爆發出來成為驚人的匯流。這是TVBS這篇報導所做出的事。

精采內文

 

 

小天祥邊坡工程 恐阻斷百年石門圳

本報2013年1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V字形小天祥峽谷,一向是花蓮豐南村的經典地標。此地的吉哈拉艾部落2012年5月由縣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保存維護工作才待開始時,卻傳出公路總局規劃進行小天祥峽谷全段邊坡整治,因工程範圍涉及文化景觀劃設範圍、也將影響百年水圳石門圳,卻未辦理地方說明會即完成施工規劃,引發當地民眾疑慮。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地標-V字形的小天祥峽谷 (資料來源: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得知後主動聯繫公路總局,並於下週三(16日)邀請文資和建築專家與公路局研商工程規劃內容。

由公路總局第四區工程處規劃的這項工程,邊坡整治範圍有622公尺,範圍小天祥峽谷,全部位於文化景觀範圍內。依據工程規劃案簡報和細部計畫,工程分兩段:(一)現有兩隧道之間的公路距離437公尺,預計施工內容為:隧道內側噴漿52公尺、兩處明隧道工程105公尺、掛網植生265公尺、6處噴泥土縱洩溝, 合計422公尺;(二)石門橋和五號橋間的公路距離185公尺,施工內容為兩處明隧道工程99公尺、掛網植生86公尺、4處噴泥土縱洩溝,合計185公尺。

工程相關費用總計7800萬,工期是365日,將於今年初發包施工。依簡報內容,似未進行台23線交通運輸需求分析和預測。

工程恐危及石門圳

據工程規劃資料,所有公路邊坡工程剖面圖中,皆未標示公路下邊坡的石門圳。長期陪伴吉哈拉艾的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表示,石門峽谷邊坡,長久以「小天祥峽谷」景觀聞名,為富里鄉及豐南村的重要地標和風景資源。

李光中說,貫穿峽谷的石門圳,建成於1927年,已近百年歷史,為早期東部原漢合力開鑿之水圳範例,持續維護使用至今,可說是活生生的古蹟。

據介紹,此地雖以小天祥著稱,但岩石屬於火成岩類,和太魯閣峽谷的變質岩有不同的景緻。公路邊坡分布有異葉卷柏、萬年松、彎龍骨、金花石蒜(龍爪花)、太魯閣櫟等原生種岩壁植物,常吸引山羌和山羊覓食;其中,金花石蒜更已列入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中的「嚴重瀕臨滅絕」種類。

在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都是非常珍貴之地。除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外,也列入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灣地景百選」中,具有國家級自然地景的價值。

在缺乏自然和文化資源調查之前提下,居民擔心公路邊坡施工和營運期間,施工擾動可能破壞水圳灌溉功能,使得原有之石門圳文化資產、峽谷自然地景和岩壁動植生態資源遭受破壞而無法復原。

只有3處岩壁須處理 卻編8000萬預算

據工程規劃簡報內容,「現況評估大致有三處目前岩壁裸露植生狀況不佳、坡面岩盤節理相當發達、坡腳亦有碎石堆積狀況,顯示落石潛能相當高」。李光中認為,若是如此,應就3處邊坡研提各種方式和預算之整治方案。但公路總局卻仍執意全面施作,似乎以完成執行預算為主要目的。

石門圳不僅為依法登錄的文化景觀,更是豐南村吉拉米代部落農民日常賴以耕作之水源,灌溉面積將近20公頃,農民非常擔心公路邊坡工程可能破壞水圳和水源。周一(7日),豐南村民在社區自行舉辦了一場說明會,居民非常關心邊坡工程對石門圳的影響,不但明隧道下邊坡有岩栓、噴漿和縱洩溝等工程,而且明隧道上方斜坡正好形成讓落石打中水圳的效應。

居民期待公路總局早日到社區辦理說明會,說清楚施工內容和可能的影響。

李光中認為,除非施工單位具鬼斧神工之能,百年石門圳恐遭全面摧毀。他說,台灣山地多,公路不乏峽谷邊坡,其安全維護應同時採取如:設置危險區警示標誌、隔離危險區(例如颱風、豪雨時暫時封閉路段)、宣導防災教育、強化居民和遊客環境識覺等「非工程管理」工作,非僅就邊坡整治能竟其功。

李光中也指出,比照歷年空照圖,本區峽谷是比太魯閣峽谷安全,小天祥邊坡植被覆蓋良好,只是部分邊坡被挖有些裸露,只要每年比照太魯閣國家公園刷坡就可降低落石危險。

小天祥峽谷公路對岸邊坡植被覆蓋相當好,公路邊坡是因為道路開挖才裸露。上邊坡可見幾道蝕溝,但蝕溝內植被覆蓋良好。因此平日有小落石,豪雨則引發蝕溝沖刷帶下較多落石,偶有較大規模的岩屑滑落。

「豪雨避免通行,是在地行之有年的方法,有助維持峽谷和石門圳原貌。」李光中說,蝕溝問題處理,需專家討論和居民抉擇;而明隧道不但施工時造成極大擾動,施工時和完工後皆直接威脅石門圳灌溉和巡水安全,以及百年水圳的歷史價值。

花蓮縣文化局已發函公路總局,要求提供資料送文化局審議。公路總局回覆將責成第四區工程處全權處理,並將於近期辦理地方說明會,依據地方說明會情形,進一步決定是否依原工程規劃案內容發包施工。

已有學者指出,公路局和包商掛網植生恐引發「外來種入侵」的問題。學者表示,公路局的植生綠化要求包商要有一定的存活率,為了交差,包商都使用競爭性強的外來種,間接助長外來種入侵。

Top

 

綠色電報|向大自然學習! 生物仿生:鯊魚皮船與鯨魚鰭風渦輪

作者:Leila Mulloy;翻譯:李楊

生物仿生不僅僅讓我們瞭解大自然,更是讓我們從大自然中有所學有所用,圖為借助葉片的靈感製造的雨水收集器。圖片來源:drewwith

從孔雀漂亮的羽毛到非洲獵豹那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身體構造,自然選擇的改造使動物具備了在特定環境中生存繁衍的高超能力。人類一直以來都試圖在科學、設計和藝術中模仿自然世界的精妙和美麗。

不過在過去的20年中,這一向自然學習並模擬自然的過程已經發展成生物仿生學。生物仿生不僅是一門有著明確定義的科學學科,更催生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

自然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靈感源泉。早在16世紀,李奧納多•達文西就畫出了詳盡的鳥類解剖學結構,以更好地瞭解鳥類飛行的原理,並為他的「飛行器」提供思路。大約400年之後,正是萊特兄弟對鳥類翅膀的研究造就了人類史上首架飛機的誕生。

但「生物仿生(biomimicry)」這個詞1997年才正式出現,而首個將這個概念變成現實的是在商業領域。

「生物仿生」這個詞是美國生物學家 Janine Benyus在她的著作《生物仿生:自然啟迪的創造(Biomimicry: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書中首次使用。在她的筆下,生物仿生不僅僅是瞭解自然的過程,更是向自然取經的過程。班亞斯將這個過程稱為「對生命奧妙的有意識模仿」。

關於生物仿生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便是,經過38億年進化產生的自然世界到處都是充滿新奇創意的生命形式、系統和過程,它們都經過了時間的檢驗,具有持續生存發展的能力,完全可以供人類模仿借鑒。生物仿生從這些自然原則中吸取靈感,用於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

1997年Benyus出版的作品開啟了在科學界之外應用生物仿生原理的先河,該書自出版以來的15年內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如今,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都在有意識地研究那些歷經時間考驗的自然過程,以期從中找到設計創新產品的靈感。

大公司也對生物仿生的研究和開發投入了大量資金。1996年,梅賽德斯-賓士公司在生物仿生項目中的投入終於取得了回報,該公司的工程師在 參觀斯圖加特自然歷史博物館之後根據熱帶箱魨的外形設計出了超級空氣動力學的汽車「箱魨車」。除賓士之外,其他公司也在做著類似的工作。

費爾馬尼安商業與經濟學院2010年11月發佈的一份報告考察了美國生物仿生的發展,並預測到2025年,這個產業將為美國貢獻3000億美元GDP,創造160萬個就業崗位。

但專業人士認為,生物仿生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實用的設計解決方案。生物仿生研究院的發起人相信,被廣泛視作設計和創新工具的生物仿生有潛力改變大眾對於生態保護的態度,增強人們對保護自然多樣性的認識。

「生物仿生不僅僅是一種觀察和評價自然的新方式,更是拯救自然的一種途徑,」 Benyus表示。

海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生活著地球上50%到80%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近距離瞭解一下三個受到海洋啟發而得以實現的可持續設計方案。

案例一:鯊魚皮船

豹紋鯊的頭。帛琉60萬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中包含約有130種罕見的鯊魚及魟魚,包括大雙髻鯊、污斑白眼鮫及豹紋鯊在內。(照片授權:Upsilon Andromedae/cc by 2.0)每年灰鯨從阿拉斯加遠涉1.2萬英里向墨西哥遷徙的時候,它的皮膚表面都會積累一層由微生物、水藻、甲殼動物和其他物質組成的「海泥(sea gunk)」於灰鯨和其他很多有著同樣經歷的海洋動物來說,海泥不過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不會對他們造成任何傷害。但對於在世界各地航行的上百萬艘船隻來說, 這個被稱為「生物淤積」的過程卻是個大麻煩。

船體上海泥的集聚最多可使船隻的重量增加15%。這會降低船隻的動力效率和航行速度,增加燃料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美國海軍每年都要花費5000萬到10億美元清理船體,降低生物淤積的影響。

在應對生物淤積的環境和財政成本的過程中,生物仿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弗羅里達大學的Tony Brennan博士將目光轉向大自然,希望從那些不受生物淤積的動物身上尋找靈感。他發現,無論鯊魚遊動速度是快是慢,它們的皮膚上都不會沉積任何海洋物質。

Brennan博士仿照鯊魚滿是魚鱗的表皮構造,用塑膠材料製造了一種船體貼膜。他的發明取得了成功,他製造的貼膜被應用到美國海軍的所有艦船,以及許多商業船隻上。在每年全球海運貿易總額接近80億噸的背景下,即便不考慮這一發明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貢獻,它的環境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

儘管如此,鯊魚皮塑膠貼膜的好處不僅限於船隻。該材料還被使用在鞋底上起到防滑的效果,而在奧運會運動員泳衣上的應用讓游泳選手游得更快。

案例二:鯨鰭風渦輪

破水而出的鯨魚。圖片來源:Greenland Tourism and Business Council

美國賈斯特大學生物學教授Frank Fish一次度假時買了一隻座頭鯨的小模型留念。他發現模型上的鯨魚鰭的一側有很多小隆起(學名叫 「結節(ubercles)」)。作為生物力學領域的知名專家,Fish當時以為這些隆起是畫蛇添足。但仔細研究之後Fish發現,出錯的不是模型,而是空氣動力學的傳統「真理」。

傳統的空氣動力學理論認為,具有筆直尖銳邊緣的扇葉效率最高。但Fish受意外發現的啟發,決定將座頭鯨鰭的形狀應用到風車扇葉的設計上,以檢驗一下這種設計的效率如何。結果令人驚訝。渦輪機在加裝了帶隆起的扇葉之後,效率增加了20%。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找出其他應用鯨魚鰭構造的方案,包括在飛機機翼上增加結節或者在潛水艇設計中模仿海豚的鰭。如果能夠成功,這些研究將大大增進交通系統的效率,減少污染排放。

案例三:從珊瑚到水泥

生態完整的墾丁珊瑚礁(陳昭倫提供)珊瑚礁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全球約有1/4的海洋生物以珊瑚礁為家。一般人想不到的是,珊瑚礁還是清潔水泥製造技術的靈感來源。

在珊瑚礁形成的過程中,珊瑚不斷吸入礦物質而二氧化碳,並分泌出碳化鈣。珊瑚礁的產生可以在很大規模內進行。例如,大堡礁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物結構,其覆蓋的地域比中國的長城還要大。

受到珊瑚「超過其他任何生物的礦物質創造能力」的啟發,也出於對傳統水泥制法污染問題的擔憂,史丹佛大學教授Brent Constantz開始研究珊瑚的自然形成過程。他希望找到一種方法,使科學家得以模仿珊瑚形成的過程,用更環保的方式製造水泥。

Constantz在加利福尼亞的蒙特利海灣建立了一座示範工廠。在這裏,它可以捕捉並在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並以此製造碳化鈣。製成的碳化鈣已成功地用於製造水泥。

這一發現對於環境來說無疑是一大喜訊。用Constantz的方法製造水泥不僅沒有任何二氧化碳污染,而且可以吸收並使用二氧化碳。這一發現在應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和氣候變化問題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

相關連結:

生物多樣性產業

你所不知道的「早知道」(Things You Didn't Know You Knew)

一枚螳螂蛻洩露的秘密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3年1月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清潔能源當道 北部蓋天然氣接收站

摘錄自2013年1月10日工商時報報導

考量取代核能發電趨勢,中油規劃在國內建置第三天然氣(LNG)接收站 ,完成北部第一個據點佈局,讓當前南氣北送模式更具效益。中油董事長林聖忠表示,東鼎先前在觀塘工業廠有一天然氣接收站規劃,相關環境查核均已完成,惟因 種種原因,該地區至今未能落實開發。近日雙方已展開初步接觸,並研擬權益轉讓等條件,列為評估選項之一。

林聖忠指出,台灣是全球第5大天然氣進口國,每年進口量約1,200萬噸。中油天然氣多向卡達,日本三菱、三井及BP等國際公司採購,因應國家能源政策的逐步邁向非核目標,台電未來每年約有200~300萬噸新天然氣需求量,建立更為多元、合理的採購布局,勢在必行。

國內目前天然氣進口供應均採南收北送模式,其中約80%支應發電所需。在政府宣示「減核」政策,並在「減碳」目標下,未來台灣天然氣發電量的占比將再提高,興建第三座LNG接收站,為日後北部需求提前規劃。

國內天然氣發電量目前占比35%。中油推動台中液化天然氣廠二期投資計畫,期望將台中廠營運量可從目前300萬噸,大幅提升到500萬噸,可充分供應用氣需求。

Top

 

廣植燃料作物 恐危及空氣品質與糧食收成

研究警告:大規模種植用作木質燃料的樹木 會釋放大量化學物質異戊二烯 本報2013年1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研究指出,利用生產更多生質燃料來對抗氣候變遷,可能會使一種罕見的空氣污染更為嚴重,預估在2020年之前,歐洲每年會有1400人因為這種污染物質而減少壽命。

印尼的人工栽植尤加利樹林,雨林行動網提供

該報告指出,為了製造生質燃料而種植的樹木,雖然相對石油和煤炭似乎是較乾淨的替代方案,卻會釋放一種氣體,當與其他污染物混合時,可能會減損農作物產量。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修伊特﹙Nick Hewitt﹚和同事進行這項研究,他表示,「因為能降低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一般認為栽種生質燃料作物是好事一樁。我們在研究裡想表達的,是『這麼做的確不錯,不過生質燃料也對空氣品質有負面影響。』」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是為了探討歐盟利用生產更多生質燃料來減緩氣候變遷的效用。

研究顯示,白楊、柳樹或尤加利樹,都是用做快速成長的再生木質燃料來源,生長時會釋放大量化學物質異戊二烯。當異戊二烯在光照下與其他空氣污染物混合,會形成有毒的臭氧。

修伊特指出,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如美國和中國境內部分地區﹚,有沒有增產生質燃料,結果可能都差不多。然而,「若歐洲大規模生產生質燃料,實質上有可能些微提高人類死亡率和降低農作物產量。就我們所知,過去還沒有人檢視種植生質燃料作物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該報告預估,為了達到歐盟2020年利用木質生產能量的目標,過程中產生的臭氧可能會造成一年將近1400人早死,讓社會損失71億美元。歐盟的計畫也可能會造成小麥和玉米每年15億美元農損,因為臭氧會破壞農作物生長。

該研究提議,讓新開墾的生質燃料作物林遠離空氣污染中心,可能有助於減少地面臭氧形成,也許也能利用基因改造樹木降低異戊二烯的釋放。

地面臭氧可能引發肺臟疾病,據信每年造成約2萬2000名歐洲人死亡。歐洲環境總署指出,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化石燃料﹚每年總共造成約50萬名歐洲人早死。

氣候災難每年造成14萬人死亡

修伊特提到,聯合國研究計畫發現本世紀二氧化碳升高將會更嚴重,轉向生質燃料的主要原因,正是為了降低排放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化石燃料﹚。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從1970年代至今,全球暖化每年已經造成全世界14萬人死亡。而全球暖化最嚴重的衝擊發生在開發中國家,那裡出現水災、旱災和其他災難,使得數百萬人蒙受腹瀉、營養不良、瘧疾和登革熱威脅。

一般認為,從生質燃料獲取能源對氣候變遷沒有影響,因為植物生長時會吸收二氧化碳,而燃燒或腐化時則釋回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使用化石燃料是將數百萬年前埋在地底下的碳釋放到大氣中。

生質燃料常因競爭農地造成糧食價格上漲而受到詬病。歐盟執委會回應這些批評,2012年已下修了玉米、甘蔗等生質燃料農作物的產量,限縮產量在運輸燃料的5%。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研究報告摘要

Top

 

魁北克海面結冰 12虎鯨受困

摘錄自2013年1月10日法新社報導

加拿大廣播電台昨天報導,12頭虎鯨受困在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北部外海哈德遜灣(Hudson Bay)的海冰中,而危機迫在眉睫。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網站發布的影片顯示,這些海洋中的巨大哺乳類動物聚集在冰面中的一個小洞周圍,輪番跳出水面呼吸,周遭水面都已結成白白的海冰。

帕里瑟(Tommy Palliser)說,小洞正在縮小,使得這些生活在水面下,但需要空氣維生的動物處境相當艱難。帕里瑟來自魁北克省北部因紐特人(Inuit)居住的伊努朱瓦克村(Inukjuak),這個小村莊距離虎鯨受困地點大約30公里。

聯邦政府今天派遣專家團隊,前往調查是否以及如何能夠解救這群虎鯨。

伊努朱瓦克村長伊努克普克(Peter Inukpuk)籲請政府派遣1艘破冰船,替虎鯨打開1條通往大海的通道。

他告訴CBC,此舉應該可行,因為哈德遜灣前2天才結冰,冰層還不至於太厚。

Top

 

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 台北赤蛙族群數量減少

摘錄自2013年1月1.0日中廣新聞網 報導

桃園縣楊梅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台北赤蛙族群數量傳出大量減少,引起重視,桃園縣農業發展局表示目前正委託台大及台北巿立動物園進行調查,找出原因。

為了保護珍貴稀有的台北赤蛙族群,桃園縣政府將棲息地「731號池」劃定為楊梅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由於面積只有1.11公頃,也是全國最小的野生 動物保護區,不過,傳出台北赤蛙族群數量近年來大量減少,民國94年調查時,每晚還有180多隻,去年繁殖季節發現只有16隻,引起農業發展局高度重視,曾榮鑑局長表示,目前委託台大及台北巿立動物園來進行調查,以找出真正的原因。

如果證實是因為環境變化造成台北赤蛙族群大量減少,縣政府將會輔導附近地主,蓄水恢復農耕,建立生態廊道,解決台北赤蛙生存困境問題,同時尋找適當地點,不排除進行復育繁殖。

四月間研究團隊將會進一步調查,了解台北赤蛙族群的現況,年底提出完整的對策。

Top

 

為寄居蟹找個家 民眾迴響

摘錄自2013年1月10日自由時報 報導

去年12月27日報導綠島越來越多寄居蟹「揹錯殼」,水龍頭栓蓋、洗衣精瓶蓋也上身,義守大學發起「還給寄居蟹一個家」活動,引發熱烈迴響,短短兩週,就有40多位民眾送來上千個螺殼。

研究助理鄭淑芬指出,最缺的是較大、較小的螺殼,新聞報導隔天,台東市中正里長張豐真就聯絡提供數十個超大螺殼,這些螺殼原本是裝飾盆栽之用,將可成為大型寄居蟹的新家。

此外,在宜蘭頭城經營鳳螺養殖場的張譽耀也寄來數百個小鳳螺殼,他說,本來就很喜歡寄居蟹,所以把場裡死掉的鳳螺殼挑出、整理只是舉手之勞,未來會持續收集、再寄到台東。

自屏東的鍾沛綺找出小時候在海邊撿或養寄居蟹的殼,她說,原來生態危機也算她一份,她會持續向週遭的人勸說、提供螺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邱國勛則委由學生向養殖場收集大批福壽螺的殼。

鄭淑芬指出,一月起持續一年,將在綠島10個樣區每月標放50個螺殼,以了解寄居蟹出沒最多的地點、最需要殼的季節及最喜歡那種殼等,也計畫與綠島公館國小合作,推出寄居蟹生命教育課程,希望民眾能持續支持。

Top

 

論壇|「我叫小黑」的倫理問題─兼批TVBS的失格獨家

作者:洪偉(「洞見Insight」專欄作家 、《新禮貌》主編 )

我們的社會存在有許多人,用自己隨意地判斷與理解來否定他人的努力。這已經形成一種風潮了。這些「偽」批判家披著和批判家相同的外衣,真假難辨。挾帶著不可擋的人數與氣勢,但說穿了,這就是因為這些人習慣性地站在「直覺上正確的那一邊」、「人多勢眾的那一邊」累積出來的。

真正的批判家,他們的眼光總是能穿過這些迷霧,而偽批判家,本身就是迷霧的一部分。

但是真正有錯的,不會是這些有感情、有熱情的民眾,人們只是被遮蔽了、被錯誤欺騙了。真正將錯誤帶到人們眼前,讓人們被扯入這團迷霧,甚至被消化成這團迷霧,是新聞媒體幹的好事。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一位叫作「朱駿騰」的藝術家的作品,「我叫小黑」,轉自吳嘉瑄的文章

朱駿騰的首次個展「我叫小黑」同樣也呈現出這種不確定自身狀態的精神焦慮,在同名作品中,朱駿騰將一隻朋友養的、受過說話訓練的台灣原生種八哥「小黑」與鳥籠,置於由八隻喇叭環繞的空間內;喇叭會以30秒一次的頻率,輪流播放26種與台灣歷史以及現況處境有關的不同語言,像是荷蘭、西班牙、日本、韓國、美國、北京話、閩南、客家、原住民、越南等等所唸出的句子:「我的名子叫小黑」。

根據朱駿騰預想的理想狀況,小黑在展出期間聽到各種語言教學會加以學習,並開口模仿說話;但他也不排除在紛雜語言聲音拉扯之下,小黑有可能什麼都學不會(又或者不想學會)。對朱駿騰來說,讓擁有自主意志的動物被迫接受語言教學而可能實驗失敗的風險,就如同台灣四百年來懸而未決的身分處境,他說:「各種聲音去告訴小黑你叫什麼名字,就好像一直以來台灣受到很多國家的影響,而始終無法確認自己叫什麼名字……小黑其實就很像『我們』。[...]」

本文有兩個主要的任務:

第一、我要闡明,TVBS的新聞報導,和一些FB使用者傳遞的訊息,根本上是有問題的,至少是偏頗的。我對FB使用者沒有什麼苛求,簡單帶過就好;但是TVBS,作為新聞媒體,其專業與新聞倫理的不合格,是必須批評的。

第二、這個作品當然有倫理學與道德問題,但絕對不是像某些人用擬人化做的直覺判斷(可以這樣來進行藝術欣賞說「我不喜歡它」,但是如果是進行道德判斷,那就是不恰當的)、或是信手捻來的似是而非的道德原則。我會舉出一些明顯無法成立或是需要補充的說法,並進一步帶出動物倫理學的主要問題根源與困難所在。主要的想法,還是希望,當牽涉到權利問題的時候,社會公評可以建立在一個更嚴密、謹慎的基礎之上。

批評者

事情是這樣子的,我今天在網路上看到了這樣一張照片與說明(底線和編號是我加上去的):

737648_10152234645796664_2494364_o

用別人的命,成就的偉大 “ 藝術“! 不看絕對會後悔的展覽,北美館是幫兇!!!

8支巨型喇叭圍繞著八哥鳥籠,每隔15秒鐘輪流播放一次26國語言<我是小黑>,1天8小時(周假日12小時)。(1)強烈的日光燈探照,加上(2)令人類都難耐的音量,以無自主能力的生命,成就偉大的 “ 藝術“!
台灣,妳真是世界之最! 作品異數家是朱駿騰。
展期從去年12月22日至今年3月10日止。 門票才30元,物超所值喔!

然後是TVBS今天刊登的新聞批評〈錄音轟炸「我叫小黑」──八哥鳥創作惹議〉,是這樣寫的(底線和編號是我加上去的):

台北美術館正在展出的「台北美術獎」,其中有個作品名稱是「我叫小黑」,不但得到優選,還抱走12萬獎金,但近來不斷有動物保護人士對這作品有疑慮!原來作品的主角「小黑」是一隻活生生的八哥鳥,創作者把「我的名字叫小黑」,用26種語言重複播放給八哥鳥聽,每天8小時,將長達3個月,看看小黑能學會多少語言,希望探討台灣的認同問題,但(3)不少民眾看了感覺,這隻八哥鳥被疲勞轟炸

[...]地點在台北美術館,作為展覽作品的主角,名稱就叫「我是小黑」,反覆播放26種和本土有關的語言,看看八哥可以學會多少,想藉此讓大家反思台灣認同。

不過看完的民眾似乎沒想的那麼深遠。觀展民眾:「(4)牠被強迫要學28種語言(應為26),(5)牠感覺有點躁鬱症,在那邊好像已經快要發瘋了,為什麼要用這麼多個擴大機?」

仔細算一下,26種語言以每15秒播放一種為間隔,作者設定8分鐘播完一個循環,這隻八哥等於每天聽60遍左右,(6)關心動物保育的民眾主張,創作似乎不一定要用活體動物

關心動保人士黃小姐:「(7)讓我覺得這個生命是一個工具,而不是說被得到尊重。

不過作者回應,當初怕有疑慮,(8)把8支喇叭的音量設定在70分貝,和環境音相近,距離拉到3公尺,還取得了台北市動保處的實驗許可,甚至每天早上都帶小黑出去散步放風,自認照顧的算是嚴謹。

留學英國的新銳藝術家雖然該申請的都申請了,展出流程也符合法令規定,但其實作者的朋友早就在FACEBOOK上先提醒過,(9)可能會引來動保團體關切,拿下台北美術獎優選的作品有創意也有爭議

釐清

虐待要素調查

就虐待之情事的調查來說,在這裡必須先釐清兩件事情的真相,第一個是燈光問題,第二個則是聲音問題。

首先,關於「一天八小時的強烈的日光燈探照」之批判,要確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要先來瞭解一下這隻八哥鳥的生態與生命經歷,以及策展的設計方式。

對於一隻動物而言,燈光影響最大的有兩點,第一個是強光照射的傷害;第二個則是光照效應,將影響到動物的生物週期。

剛拿到這張照片,我便開始懷疑「強烈的日光燈探照」的說法,因為照片看起來就只是一個一般的日光燈泡。

為了進一步確認,我在FB上找到了朱駿騰,去信給他希望他提供策展與實驗設計的細節,一共問了八個問題。以下是關於聲音和燈光的部份的回答:

現場分貝測試一、這隻八哥原先飼養的地點是在「家中」,該日光燈泡和家中亮度並無太大差別。

二、該展場在燈光上的規劃,是一天九小時全亮,十五小時全暗的狀態。

三、喇叭的聲音,從發出到傳遞到鳥籠,一直以來都是設定在60分貝。八支喇叭,以每十五秒一次的間隔依序撥放(每次只有一支喇叭發聲)。

就聲音來說,我看過兩種資料,一種是TVBS報導的70分貝,一種是其他媒體報導的60分貝。然後,這是台北市動物保護處的實測照片(而就他們的實測,整天下來的分貝數,是在50至77之間):

另外一件背景事實要說明。60分貝(約是一般人們交談的聲音大小)和70分貝(約是開始讓人有所情緒起伏的聲音大小),基本上差距了10倍;但無論如何,根據《實驗動物管理與使用指南》,聲音在85分貝以下,對動物的影響都是足夠小的。

就此看來,我不認為原先FB使用者所說的「強烈的日光燈探照」與「令人類都難耐的音量」陳述了幾分的事實。

想親自確認狀況的朋友,可以上朱駿騰的個人網站,點選「WORK/2012/我的名字叫小黑」看看錄影。

整體健康控管

以上是理論部份的證據,但是,我們還是有必要實際上來瞭解小黑的健康以及控管狀況。以下是我和朱駿騰信件往返的概要:

我:小黑是或曾經是一隻野鳥嗎?

朱:小黑從小便是在飼養的環境中長大。

我:光源照射是否對小黑造成過大生理刺激、精神刺激?是否影響自然作息?

朱:小黑是在家中長大,展場光源也是普通家用均光日光燈管。當然從家中移自展場時,因環境改變經歷了兩天的適應期,適應期過後小黑回復正常行為。同時展場一直維持9個小時燈開、15小時全暗的設定,讓小黑的生理時鐘規律穩定。也有充裕的休息時間。目前小黑的行為反應也找不出對日光環境的異常反應。

我:請問關於聲音的播放問題,如何評估、設計可能造成的聲音傷害?

朱:60分貝是喇叭出聲後的音量,這是為了模擬人平常講話的音量的設定。而以普通家鳥飼養環境來比較,這個音量也是遠低於平均值。最後以小黑的成長經歷與現場行為反應,也看不出他對聲音的明顯刺激反應。

八支喇叭,以每十五秒一次的間隔依序撥放(每次只有一支喇叭發聲),而「我的名字叫小黑」這句話,依據不同語言詮釋,最長的為兩秒半,實際錄音時也特別請被錄音者以穩定緩慢的語氣詮釋(每種語言都是實際找當地人收錄)。

我:在實驗過程中,實驗動物的健康是否確實被追蹤?

朱:從開展至今由我每天親自照料,鳥籠頂與展場中,安裝兩台攝影機持續錄影紀錄小黑,這些錄影也是實驗紀錄的一部分,每週一休館時,由我定期帶去獸醫院作健康評估,包括基本體重與糞便檢測。

我:群眾圍觀對八哥鳥造成的效果是否被妥善評估?

朱:從開展起,這也是我們最擔心的,但幸運的是小黑的適應期比我和獸醫預期中的短,第三天起可以在觀眾前正常飲食與理毛,到目前為止觀察到的都非常穩定。

無論你相不相信他說的,這是我所做的平衡報導。

不管如何,當我把朱駿騰的證言放上網路,如果他寫的是假的,這也將帶給他更大的風險(在初次寫信給他時,我已有明確告知我的意圖)。因為,我也保有他寄給我的信,我想這一切都是可待檢驗的。

失格的TVBS獨家

接著我就要來談TVBS的這篇報導了。

首先,如果你今天要談論的是一個「不道德行為」,特別是一個涉及專業的道德問題,你應該問誰?我想我們可以有很多答案。我們可能會想到,動物倫理問題怎麼能不問哲學家?動物虐待相關問題,怎能不問動保相關NGO?但是,TVBS問的人,全是不知何許人的民眾

台北美術館正在展出的「台北美術獎」,[...],看看小黑能學會多少語言,希望探討台灣的認同問題,但(3)不少民眾看了感覺,這隻八哥鳥被疲勞轟炸

[...]

不過看完的民眾似乎沒想的那麼深遠。觀展民眾:「(4)牠被強迫要學28種語言(應為26),(5)牠感覺有點躁鬱症,在那邊好像已經快要發瘋了,為什麼要用這麼多個擴大機?」

仔細算一下,26種語言以每15秒播放一種為間隔,作者設定8分鐘播完一個循環,這隻八哥等於每天聽60遍左右,(6)關心動物保育的民眾主張,創作似乎不一定要用活體動物

關心動保人士黃小姐:「(7)讓我覺得這個生命是一個工具,而不是說被得到尊重。」

[...]其實作者的朋友早就在FACEBOOK上先提醒過,(9)可能會引來動保團體關切,拿下台北美術獎優選的作品有創意也有爭議。

在這個採訪中,出現了四個人(可能更少)「觀展民眾、關心動物保育的民眾、關心動保人士黃小姐、作者的朋友」。在這裡會有什麼問題?至少有四個:

第一個、觀展的民眾那樣多,隨機抽了三位(或許更多),就要提出「不少民眾看了感覺……」這個命題,是辦不到的。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是依照什麼來進行訪問、又篩掉了哪些不要的語言。「不少民眾」的真實意義也沒有交待。

第二個、在這裡有嚴重的抽樣問題:這四位民眾,既非專業,也不知何許人也,「關心動保人士」意義不明,那麼,又究竟有如何的代表性,可以使用「轟炸」這個虐待動物意含的字眼,來證成〈錄音轟炸「我叫小黑」〉這個標題?

第三個、可以簡單看出,在這裡的所有民眾所下的判斷,全部都是來自「直覺」、「感覺」一類主觀的東西。加上我們完全不知道TVBS記者在這裡問了什麼、又是如何引導民眾回答的,這種直覺判斷變得更不可靠。

第四個、科學的證據、哲學的理由都沒有交待,也沒訪問專家。

前三個抽樣與採訪設計問題,是媒體的基本功,第四個則是關係到一個媒體的態度。就一個媒體而言,對於抽樣方法漫不在乎、對於問題不加深入而只是擁抱直覺,是學理的不專業。

但一般來說,如果只是做做社會新聞、娛樂新聞,大家都罵一罵笑一笑算了,我或許不會在乎這種不專業。問題在於,這是一篇「批判報導」,它至少有兩個意含:將對一位藝術家的名譽造成傷害;將對該藝術品的價值造成傷害。

就給了一個必須批評它的理由。

新聞倫理問題

在媒體用語中「引起爭議」是個很曖昧的說法:基本上,這字帶有一個「中立性格」,但是也帶有「批判」。

但是無論如何,媒體必須盡量平衡,因此它有義務要「帶出爭議」,而不是像這樣進行報導。甚至,它還明顯地誤將「有爭議」拿來代表「有毛病」,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結論,除了來自於訪談時的粗心與隨便,也來自於平衡報導在這篇報導中幾乎是被消音的。

在這篇文章中,唯一的平衡,只有這樣一句話:

不過作者回應,當初怕有疑慮,把8支喇叭的音量設定在70分貝,和環境音相近,距離拉到3公尺,還取得了台北市動保處的實驗許可,甚至每天早上都帶小黑出去散步放風,自認照顧的算是嚴謹。

「自認」這兩個字,也正好說明了,這裡的平衡也只是做做樣子。

我想我有資格說上述這句話,因為光是寫封信給朱駿騰、上網隨便查一下,就可以做出比這篇報導完整多的「平衡報導」。

為什麼TVBS不做平衡?為什麼查證、查核的工作,會變得這樣困難?我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TVBS的這篇「獨家」,由於它在處理權利與正義問題上的草率,便確實有意或無意地「利用」了人民的正義感,而達到炒作新聞的功效。

正義感,永遠是新聞性的來源。人民最愛看的社會新聞之一,是「踢爆」,尤其是踢爆一些藝術家的虛偽面孔,敲碎他們清高的外殼,讓各自醞釀以久的道德正義感,爆發出來成為驚人的匯流。這是TVBS這篇報導所做出的事。

如果今天,TVBS把兩方立場都介紹清楚,也帶著更嚴謹的查證態度,並且對動物倫理問題對專家進行一些基本的訪談。那麼,這篇新聞的爆炸「新聞性」將會失去一大部分。

像這種炒作新聞的手法,如果是有意的,那是違反了新聞倫理。

如果是無意的,TVBS的草率,意義在於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一個新聞媒體的文字與批判,將對一個藝術家的藝術生命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當一個媒體沒有自覺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那是新聞倫理的淪喪。

總結來說,TVBS的這篇報導,顯示出某程度的不專業,也顯示它那種缺乏自律的品格。這篇獨家,不能不說是失格的。

倫理學問題

反思道德問題

在這裡,有一些可能存在的批評,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我試著簡述一些如下:

一、「要讓小黑學那麼多國語言,豈不是太令牠焦慮了?會不會得焦慮症啊?」:老實說,我本來還以為這個批評只是個笑話,結果我還真的聽過這樣的批評。如果這批評是真的,那小黑,作為一隻八哥,他對人類文化、語言與國籍分別的理解還真是驚人的透徹。如果這種講法能成立,你就算只跟牠講一種語言,都可能是不道德的。不過,這讓我想到,或許便是「我叫小黑」的設計,本來就是要讓人體會焦慮感的吧。這麼一來,「讓人感覺到小黑是焦慮的」或許便是朱駿騰自己所造成的。「我叫小黑」有多成功地製造了焦慮,作品的爭議便也越大。所以當朱駿騰淡淡地跟我說:「趁這個禮拜去看小黑吧,下禮拜為了因應官方的考量,要改變策展方式了。」我想到,或許這是專屬於這個作品的自殺方式吧。

二、「不可利用動物,要把牠當成目的。」:這種倫理學裡的基本原理,預設了共通理性,人和人之間是可以直接適用的,但若要套用到動物身上,馬上就會遭遇到一些困能,這裡絕對是需要進行補充的,有兩個理由:第一個是普遍化問題:除非你是一個極端的素食主義者,並且也反對叫牛來耕田、騎馬亂跑、採集蜂蜜來吃等,不然,堅持這個原理就相當於自打嘴巴。第二個則是語言問題:目的只在語言之中能夠進行交流,而人和動物基本上沒有一個非常好的交流方式,只能透過一些已知條件下的猜測;而在猜測的過程中,也很難去理解這個結果對於動物的意義是什麼,這就使得「把牠當成目的」變成一個無法確實執行的虛偽教條。因此,這個要求,如果沒有更進一步的說明,它要嘛是太強的要求、要嘛則是一個難以實行的道德準則。

三、「不可沒事虐待動物。甚至是瀕臨絕種的動物。」:由於還無法找到虐待動物的證據,就成了此批判無法成立的主要理由。如果,要證立的是精神虐待,那得先釐清對於八哥而言的「我叫小黑」的意義是什麼。因此如果有人說,因為有聲音在環繞、有觀眾在圍觀,本身就讓人焦慮了,那這裡還是在「擬人」,而必須要先把相似性建立起來。

四、「動物應該放到大自然,而不應該被關在小小的籠子裡。」:這是有條件的。就像我們都知道,新竹動物園之所以不能廢除的理由,就是因為一些被飼養的動物,已經不具備野生的條件了。八哥鳥也是,假如牠一生便是在家中、籠子長大,甚至如果小黑今天成為了一種「依人動物」,那就像是你家養的小貓小狗一樣,你會認為把牠困在家裡是不道德的嗎?有可能是,但是這樣的話對朱駿騰的批評,也只能停留在這裡:你怎麼不讓牠多一點散步的時間呢?

五、「不可在對人類健康無益的情況下進行動物實驗,即使這個實驗對動物的健康無害或沒有明顯傷害。」:這則是一個比較到味的批評。但是理由卻相當難找。或許有這樣一個理由:因為原先進行動物實驗就是不得已的的手段,只是為了人類健康所進行的(像是人類就很喜歡把動物拿來試藥),因此「實驗」這個動作,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進行。但是這也會威脅到許多既存的動物實驗的合理性,因此此說法還需要再拓深才行,譬如這個給猩猩貨幣以瞭解生態的實驗

來自聖安德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猩猩可以學會它們內部的貨幣規則,並且使用這些規則進行日常交易。該研究發現是通過德國萊比錫動物園兩隻大猩猩做試驗得出的,這兩隻猩猩名為貝母和多克。在試驗的最初過程中,研究人員給貝母和多克幾套貨幣。其中一套貨幣可以為自己換取香蕉;另外一套可以為對方換得香蕉;而第三套貨幣沒有任何價值。

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雌性猩猩多克喜歡使用第二套貨幣為貝母換得香蕉。有時候貝母為了得到香蕉還用胳膊指著第二套貨幣以鼓勵多克多為它換香蕉;不過貝母則不喜歡使用貨幣為多克換香蕉。時間一久,多克也不願意這樣做了,慢慢的它們開始只顧自己的需要來使用貨幣。

六、「不可進行動物活體藝術展覽,即使這個實驗對動物的健康無害或沒有明顯傷害。」:這樣的說法也是比較到味的。在這裡需要證立的,有可能有「動物對於被展覽有反感或是不良影響」這件事。或是其他理由。但無論如何,如果你不反對動物參與某些表演活動,你在說明這問題時就要把馬戲團猴子、賽馬、奧運馬術等的情況排除掉。

七、「要是我是牠,我一定感覺到很不舒服。」:這種講法最難成立的地方是在,我想想怎麼說……牛吃草、狗吃屎、推糞蟲一天到晚玩髒髒、豬泡泥巴、獅子吃生肉,這些動物也不舒服嗎?我並不是說小黑在那裡被展覽其實很舒服,而是你要說牠不舒服,得有一個同理的橋樑。這也是為什麼需要給「虐待」找根據的原因:小黑有沒有哀傷的反應、有沒有焦慮反應、有沒有傷害證據等,在這裡都是必要的。

八、「既然有許多民眾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那就是不道德的。」:相當流氓的說法,但是其內部自有其深意。這是在質疑道德的客觀性與強調道德的社會建構的性格。但是,要是這種「認為不道德」是建立在一些錯誤的直覺和事實之上的呢?我認為在這次的故事中,確實有許多這樣的東西存在,包括一般民眾沒有接觸過動物倫理問題,所依靠的直覺幾乎都只是樸素地去擬人的,因此總是有過多的浪漫想像。當將這些事實都澄清出來、加以平衡以後,這個命題的前件還能成立嗎?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動物倫理學的問題根源

在對上述批評進行批判時,我不斷強調的是一個基本原則:不可把人類社會中「人對人」的道德教條,隨便地、不經檢討地套用在「人對生命」或是「人對動物」上,否則得出的結果可能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我們都是人,是一特定種類的動物,這是首先要認識到的。而當我們談起與其他物種的互動關係與意義時,便有必要去說明「我們與和這動物這些地方相似的」,來將道德法則擴充出去,否則,此時的道德法則是沒有力量的。譬如說,動物會疼痛,人也會疼痛,再去就「疼痛」將人與動物加以連結,這樣的相似性建立起來,「動物虐待」才有其道德意涵。

人必須被擺在優先位置,再從這裡擴張出去,或許是一種不得已的境況。在和我們對話的動物中,人是表達得最為清楚的,人與人的關係與權利問題,是我們思辯得最久的。因為人類是我們最了解的動物,對於道德原則來說,了解是先決條件,了解越多,限制便越具體與嚴格。而人有其感知的界線,就像我們永遠無法感受蝙蝠究竟是如何去用超聲波進行飛行定位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和蝙蝠的互動中,在這方面就沒有道德原則存在,我們可以去瞭解「超聲波探測」等同於牠的雙眼,然後去反對在蝙蝠棲地架設一些超聲波裝置。我們非常需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來幫助我們建立與動物感知之間的橋樑。

人和動物的相處問題,並不是那麼直覺而且簡單,除了感知問題以外,也存在有各動物各自的文化問題、對環境依賴問題、和人之間的社會問題和族群自己的社會問題。在討論動物倫理時,這些都必須要說明,不管能不能夠證明,至少要提出一些推測與懷疑。

有一篇《新竹市友好動物宣言》,是我參考了聯合國與國際規範,為了珍古德來新竹之旅而撰寫的,字字斟酌、不敢逾越。說明了人類權利與動物權利在同一個棲地上相處時,並不是那麼單純的:你必須把所有動物一視同仁,包括食用的、觀賞的、豢養的,再按照牠們的個別處境,如是否依賴人類、是否自然棲地已被我們破壞等,考量個別的權利架構。

八哥是動物、動物園裡的熊貓也是動物、你吃進肚子裡的雞腿也是動物、家裡養的狗狗也是動物,要討論動物倫理或權利問題,在這裡沒有一個全面、細膩的思維是不行的。

在一個動物權利的問題之後,一定有人權問題存在著,在你擴大動物權利的同時,人權同時也在限縮,不可沒有這一個意識。

有人或許覺得,為什麼要把一個問題弄得那麼複雜呢?

我只能說,動物權利與動物倫理問題,本來就是那麼複雜,它是人類倫理的延伸與普遍化,在細節的部份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一切可普遍化的證據,得由腦神經科學、動物心理學、生態學、動物社會學等來提供。所以珍古德博士的研究才會如此重要,她告訴我們:有些動物有和人類類似的工具理性、戰爭、家族等等觀念,而這些以往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這將改變人與動物的許多相處上的觀念。

是的,動物倫理學是從人類出發往其他動物的再檢視,不得不帶有某種程度的人類中心主義,因為人畢竟還是自然界的一個物種。就像是自然界各物種的相處之間,也存在有利用、捕食等等的行為存在,人類要在這裡討論約束自己的倫理問題,還是必須要從自己的文化和主體性去出發。依照道德直覺下判斷其實無妨,但還是必須先謙虛地學習自我批判,讓思維先經過焠煉。在放入與表達濃烈的愛與恨以前,要先明瞭與對方的關係,這無論在何處都是適用的。

結語

網路公論的風氣越來越熱烈,我們雖樂見這種情況。但是可怕的也是,媒體的影響變得一日比一日還強。

我在這裡想提醒與請求的,是請各位多看看這些事件的背後,有沒有人試圖在利用人們、操縱人們,灌輸人們偏頗的資訊。批判思考的開始,首先是要區分事實與瞭解來源。然後是理解問題,最後才走到批判思考。

試圖去獲得更全面、可靠的資訊,也算是一種自主地反壟斷了。試圖在進行判斷以前更小心地了解問題,則是獨立思考與製造公論的必要態度。

既然要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民,何不先擦亮一雙明亮的眼睛?

後記

我有一個麻煩是,有人可能會以為我在幫這個藝術品(或是有人覺得它稱不上藝術品)背書。我在這方面的立場就從來不是如此。我是在提出一個社會現象,而進行提醒的任務。因此,如果有人使用其他方式批評朱駿騰,我也相信合理的批評是可能存在的。只是不是現在通行的、隨口而至的那些。

本文轉載自「WAYNEH AND COFFEE Philosophical Insight」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