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3.01.20








近期活動

2013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台灣工作坊
科學環保講座-樂活(1/21)
尋找「綠鳳凰」:徵選社區人文種樹計畫
【102年度教育部補助大專學生協力地方推動永續校園計畫】開始徵選囉!(102/2/25截止)
【看守台灣論壇】從中科到美麗灣 看行政如何霸凌司法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誠徵【會計兼行政】
林試所徵環境教育人員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誠徵地球日專案助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 徵求工作夥伴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旅人之景 ──寄自他方,來自旅人繪的明信片

作者:湯為筌

島嶼西方,擁有一片優美的泥灘地,遇見藝術家就地製造圓形森林,如果退潮,可清楚看見成排蚵架。那會是白鷺鷥海上可供起降的島嗎?

當修剪整齊的樹跑到泥灘地,變成不存在的虛擬森林,那會否和長翅膀的馬或美人魚相似,那麼虛擬,卻又好像那麼真實。

島上造夢者持續製造虛擬實境,我偷偷在泥灘地上用樹枝寫字。留完了言,覺得安心,再過不久就要漲潮,我的筆跡就會抹去,變成一樁無人發覺的秘密。

「我○你。」這件事情如此真實,也如此虛擬。

精采內文

 

冬日金門的短歌:浯江溪口賞鳥記

作者:陳秀竹(金門縣鳥學會總幹事);攝影:蔡其萱、陳秀竹

來自香港一家三口,母親帶著兒子、女兒走小三通來到金門,因為民宿主人與鳥會的理事明治熟識,特別邀請她們來參加賞鳥活動,透過望遠鏡欣賞到美麗的飛羽,頻呼:「好美!好精彩。」家住香港濕地公園附近,喜歡鳥類生態,高興金門有這麼好的鳥類資源,並且邀請鳥會同仁有機會也到香港交流,同時分享曾由香港坐車約兩個多小時到廣東新會賞鳥=力說那裡有一個小鳥天堂很有名,但是因為當地捕鳥吃鳥,所以鳥類的數量已減少很多。鳥會關心生態的鳥友耳鼻喉科陳信雄大夫特別利用假日帶著遠從澎湖來的鳥友、美國回來的醫生鳥友一起來浯江溪共享冬日裡金門多樣的鳥類生態,金門大學資工系的學生也冒寒冬來加入賞鳥的行列。

金門縣野鳥學會楊瑞松理事表示,活動中並贈送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提供的「觀鳥金門--金門賞鳥指南」,鼓勵鳥友多多和大自然相處,欣賞飛羽時可以從圖鑑中,認識更多的鳥種。

賞鳥活動在鳥會資深理事李明治、薛憶雯、蔡其萱及副總幹事許勇為的帶領下,在海濱公園的草地上、紅樹林間的潮間帶及天空中,陸續欣賞到小桑鳲、黑臉鵐、蒼翡翠、翠鳥、中杓鷸、大杓鷸、小水鴨及鵟、魚鷹等猛禽;還有數量頗多的翻石鷸、金斑鴴、灰斑鴴、青足鷸、赤足鷸、磯鷸等,另在草地上還觀察到數隻戴勝和大花鷚間雜在一起覓食,還有白頭翁、絲光椋鳥、灰背椋鳥、綠繡眼及麻雀齊聚一起吱吱喳喳快樂覓食;總計觀賞到40多種鳥,數量約200~300隻。鳥會近兩年才加入的鳥友歐陽先生因為勤於賞鳥、勤於翻圖鑑,鳥功進步神速,有時用肉眼看到有鳥,再請明治以單筒望遠鏡來搜尋,很能很快找到,勤快與功力真是讓人佩服!

精采內文

 

米之神微生物菌製作巡迴 台灣研習第一站在梅峰

作者:葉鴻興、李圓恩(臺大山地實驗農場)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2013年巡迴台灣的工作坊正式展開,該基金會經過了二十多年研究及參考各國農法,希望能夠實際幫助到農民脫貧、找出適合土地的種子、避免慣行農法昂貴農藥及化學肥料。

Daycha檢視乾式與濕式培養微生物菌 米之神微生物菌製作巡迴 台灣研習第一站在梅峰經過了二十多年研究及參考各國農法,在泰國米之神給予的靈感之下,希望能夠實際幫助到農民脫貧、找出適合土地的種子、避免慣行農法昂貴農藥及化學肥料的債務。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Daycha老師秉持便宜、方便、在地等原則,找出了利用本來就存在我們生活環境裡的各式微生物菌,藉由糖蜜、米糠提供它們食物,竹葉提供它們居所,讓任何人只要透過實做,都可以輕易的製作出微生物菌,使用在農作的栽培上,進而減少化學品及農藥肥料的使用,讓撫育我們的土地能夠逐漸恢復往昔的豐饒,達到人與萬物之間的和諧。

精采內文

 

【蘋果教我的事】給未來的禮物

作者:木村秋則;譯者:王蘊潔

我的職業是農民,採用的是不使用肥料、農藥和家畜糞尿的栽培方法。我對投入30多年的自然栽培充滿驕傲。人類不吃不喝無法維持生命,我為向社會提供極致的食材感到驕傲。務農的人必須了解一件事,在生產糧食時使用的生產資材正在不斷破壞地球環境。

世界農業也是以使用肥料、農藥為前提的作業體系,但日本是全世界肥料和農藥使用量最多的國家,其次是韓國,第三名是大量種植花卉的荷蘭。

地球並不屬於某一個人,也不屬於據說已經達到數十億的人類,而是肉眼看不到的東西,蟲、鳥、魚、草、樹木等比宇宙的星星更多的所有生物的共同財產。地球具有無法用數字表現的生產力,為了將這個地球交給下一世代,我建議農民要使用自然栽培。不久之前,這種栽培方式被人批評生產性太低,將導致世界糧食短缺,造成飢餓,但我實踐了眾多試驗後發現,生產量可以達到使用農藥、肥料的七、八成。當然,不同品種的農作物情況各不相同。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