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1.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全球力行簡單行動 就能減少糧食浪費

成噸的食物被丟棄在加州莫哈維沙漠的偏遠地區。圖片節錄自:Troy Paiva相本。

聯合國日前發起一項減少前所未有的全球行動「思考、進食與節約:減少你的碳足跡」,呼籲全球消費者及食品零售業者,只要採取小且簡單的行動,例如在餐廳點餐時要求小份食物、冷凍剩菜及捐贈至食物銀行等行為都可以造 成改變;而零售業與超商應進行審核,且與供應商更密切的合作以減少糧食浪費。這類作法,每年可以減少13億噸的糧食浪費。

在已開發國家,食品供應鏈末端的浪費明顯增加。在歐洲、美洲及大洋洲,平均每個消費者一年浪費了95-115公斤的食物,而在南非洲、 南亞及東南亞約為6-11公斤。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糧食危機? 全球每年浪費13億噸糧食

珍惜食物新角度 秤重計費的廢棄食物回收桶

2011台灣回顧:家扶為貧民請命 批剩食過度

【書摘】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我們的島|國道「欺」號

採訪:胡慕情、林燕如;撰稿:胡慕情;攝影:張光宗、陳添寶;剪輯:張光宗

拷潭四面環山,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鎮潭宮的名字,就是希望王爺來此鎮守之後,可以讓拷潭免於水患。但是日前國工局宣佈,為了解決高雄工業區的重車交通問題,將興建國道七號,並在拷潭設置國道的基樁和交流道。只是這裡缺乏排水系統,又是易淹水地區,讓居民非常憂慮。

國道七號,不只帶來淹水隱憂。拷潭村的丘陵,滿佈著剛開始結果的鳳梨,這是拷潭的特產,也是多數拷潭居民的生計來源。但是國道七號的開發,預計要徵收超過50甲的農地。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過去都認為,格陵蘭冰層融化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不過有研究指出,格陵蘭冰層沒有預期中的脆弱,反而南極冰層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比較大。日本經濟新聞調查指出,日本製造業的排碳量大減,許多大型公司正努力達成日本在京都議定書所做的承諾,但海嘯後的核電廠停擺,可能對減碳活動造成影響,因此就算民眾反對,日本商界及政府還是倡議要重啟核電廠。

Timberland在2012年發起的「地球英雄帖‧時數造英雄」會員志工服務活動,236位志工服務時數總計達7218個小時除了可以換取獎品之餘,也希望這份愛護土地的心,可以持續下去。

台灣有許多的珊瑚礁,當中的生態卻越來越糟,像龍王鯛及隆頭鸚哥魚已瀕臨絕種,兩者加起來不到30尾,希望可以快點列入保育類生物,把他們保護下來。而黑面琵鷺在保育與研究正持續著,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追蹤黑琵,今年預定以無線發報繫放10隻黑琵,這可追蹤黑琵在國內的停棲狀況。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法律人談環保|指定自然地景才能真正保護觀新藻礁

作者:蔡雅瀅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委)

007年5月中油進行大潭天然氣管線工程,拒絕將施工地點南移150公尺避開藻礁生長區,硬生生穿越破壞藻礁海岸,引起各界撻伐[1]。在農委會特生中心劉靜榆博士四處奔走感召之下,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與民間團體組成海岸生態小組,研究如何保護這片海岸[2]?

2008年9月農委會函復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經農委會自然地景審議委員及桃園縣政府現勘結果,達成「須予保護」之共識,並依《文資法施行細則》第8條做成「列冊追蹤」之決定。然而四年多過去,仍未完成指定程序,行政效能之低落,令人匪夷所思。

精采內文

 

全球力行簡單行動 就能減少糧食浪費

本報2013年1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洛杉磯一間超市的垃圾箱內翻出的蔬果。圖片節錄自:Eric Einem相本。聯合國日前發起一項減少前所未有的全球行動「思考、進食與節約:減少你的碳足跡」(Think, Eat, Save: Reduce Your Foodprint),呼籲全球消費者及食品零售業者,只要採取小且簡單的行動,例如在餐廳點餐時要求小份食物、冷凍剩菜及捐贈至食物銀行等行為都可以造成改變;而零售業與超商應進行審核,且與供應商更密切的合作以減少糧食浪費。這類作法,每年可以減少13億噸的糧食浪費。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資料顯示,估計全球約有1/3的食物生產(總值約為1百兆)在生產與消費系統中消失或浪費掉。近期由英國機械工程研究所發表的報告認為前述數字更高,警告每年全球高達1/2的糧食生產(約20億噸)被浪費掉。

聯合國副秘書長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全球共有70億人口,預定2050年將成長到90億,無論從經濟、環境或道德面而言,浪費食物都是毫無道理的。」FAO 秘書長達席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補充,「我們可以一起扭轉這種讓人無法接受的趨勢並改善人們的生活。在工業化地區,每年由於生產商,零售業和消費者丟棄尚可食用的糧食,幾乎有3億噸的食物(生產量的一半)被浪費掉;這數字比南非洲地區(sub-Saharan Africa)的淨食物總生產來得多,而且這些食物可以餵飽估計全球挨餓的8.7億人口。」

FAO統計,由於財務、管理及收割技術的限制、惡劣天候下儲存及冷藏設備不佳、基礎設備缺乏、包裝及銷售系統的限制等因素,發產中國家95%的糧食浪費是在食品供應鏈前期無意間喪失的。

但在已開發國家,食品供應鏈末端的浪費明顯增加,由於低效率的操作、過度強調外觀的品質標準、食品標籤的混淆及由於過度消費消費者迅速拋棄可食用的食品、存放不當及備餐份量過多等因素,食品製造業及零售業浪費了許多食物。在歐洲、美洲及大洋洲,平均每個消費者一年浪費了95-115公斤的食物,而在南非洲、南亞及東南亞這個數字每年約為6-11公斤。

根據英國非營利組織「廢棄物與資源行動組織」(WRAP)的統計數字,透過解決糧食浪費問題,英國家庭平均每年可節省680英鎊,英國飯店業每年可以節省7.24億英鎊。

【參考資料】

Top

 

我們的島|國道「欺」號

採訪:胡慕情、林燕如;撰稿:胡慕情;攝影:張光宗、陳添寶;剪輯:張光宗

高雄市工業區的重車,向來是交通毒瘤。國工局提出興建國道七號的計畫,卻引發爭議。國道七號,為何招來民怨,道路的開闢,是否真能解決問題?

「求王爺您保佑,保佑拷潭村這條國道七號,千萬不要開闢成功。」高雄市大寮區拷潭村居民王春發,在庄裡的信仰中心「鎮潭宮」喃喃祈求,希望國工局在民國95年規劃的國道七號,可以不要在拷潭開發。

王春發說,拷潭四面環山,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鎮潭宮的名字,就是希望王爺來此鎮守之後,可以讓拷潭免於水患。但是日前國工局宣佈,為了解決高雄工業區的重車交通問題,將興建國道七號,並在拷潭設置國道的基樁和交流道。只是這裡缺乏排水系統,又是易淹水地區,讓居民非常憂慮。

國道七號,預計從高雄港南星計畫區洲際碼頭,沿著小港、鳳山、大寮、鳥松,一直到仁武。會和88快速道路,以及國道10號相交。沿途將設置交流道,拷潭地區,就是其中之一。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俊朗指出,農地有滯洪功能,設置交流道,將改變周邊土地利用情況,當農地變成建地,淹水問題,恐怕更加嚴重。他以幾年前開通的仁武交流道為例,大型車輛會透過交流道進出,為了方便卸貨,農地變成貨櫃的堆置場或工廠用地,都讓附近的滯洪狀況變差。「目前規劃中的國道七號,有幾個區域是很容易淹水的地方,如果國道七號開設,沿線又開通這麼多交流道,附近容易淹水的地方,淹水會更嚴重。」

國道七號,不只帶來淹水隱憂。拷潭村的丘陵,滿佈著剛開始結果的鳳梨,這是拷潭的特產,也是多數拷潭居民的生計來源。但是國道七號的開發,預計要徵收超過50甲的農地。

王春發感歎:「我們世居就是農人,本以為一輩子就這樣憨憨耕種、憨憨過日,豈料國道七號要在拷潭開發。我原本還能靠種田維生,種鳳梨、水果,就能生存。但是國道七號將要徵收我的農地,我將會一無所有。要我下半輩子怎麼辦?後代子孫又該怎麼辦?」

這不是政府第一次徵收拷潭居民的土地來開路。第一次開闢1-3號道路,宣稱車潮能活絡經濟,居民沒有抗議,有人還投資兩千萬蓋加油站。但這條路開到一半,政府又另外闢建88快速道路、再次徵收居民土地,由於車潮分散,居民的加油站倒閉。

兩度道路開發與土地徵收,沒為拷潭居民帶來任何好處,即將面臨國道七號帶來的三度徵收,他們的犧牲,是否真能紓緩交通困境?

「反國七、火很大!」高喊口號,拷潭居民來到環保署前抗議,因為環評會議已經開到第三次,居民竟然全不知情。除了徵收衍生的相關爭議,也有愛鳥人士來表達心聲。因為國道七號將劃過鳳山丘陵,影響20多種鳥類的居住環境。

「明明可以不要走這條路,卻硬要這樣開發。有更好的方案,為什麼一定要破壞生態。是不是因為山上的動物,牠們不會抗議,我們就選擇一條問題最大、但阻力最小的一條路!」

國工局的說法,卻遭到環評委員的質疑。環評委員李俊璋表示,國工局不斷強調要紓解車流,但整本環評報告中,完全沒有看到分流比例,也沒有任何科學性的證據。環委李素馨也質疑,國工局設置八個交流道的必要性。「你主要是要跟高雄港做聯繫,所以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的替選方案?因為你有八個交流道,看起來平均大概三公里就一個交流道,三到五分鐘就一個,需要這麼密集嗎?」環委洪振發認為,設置八個交流道,恐怕不是為了紓解重車車流,「看起來是為了大高雄新開發的需求。」

環保團體對國道七號的預期效應,感到悲觀。因為國道七號全在高雄境內,又在短短23公里,設置南星端、林園、大坪頂、小港、大寮、鳳寮、鳥松、仁武等8個交流道,他們擔心未來雍塞狀況,會更加嚴重。「原則上高速公路應該是供應長途車程使用,但高雄市民把國道一號和國道十號,當成市區內接駁的快速道路,所以大量短程車輛,跑上高速公路。此外,短短二、三公里就設一個交流道,屆時勢必誘使高雄市民,上下國道七號。我們很擔心,到時候國道七號或國道一號,會變成高雄市內,最長最大的停車場。」

無法達成重車分流目的的國道七號,究竟為誰而建?楊俊朗認為,這是為了替高雄市地政局的錯誤投資解套。「很明顯的一個案例,就是在小港區的大坪頂特定區,地政局就曾拿國道七號當成廣告,說國道七號要在這裡開頭,所以地價將會翻揚。」

滿佈房地產廣告,卻人口稀少的高坪特定區,是高雄市政府地政局投資136億的土地開發計畫。預期吸引四萬五千人進駐,開發至今,只有5千人進駐,監察院對高雄市政府提出糾正。糾正文指出,大坪頂地區位處偏遠、又有工業區等嫌惡設施,根本不利居住,開發後,地價從89年每坪5.77萬,一路下跌到97年的每坪4.07萬,高雄市政府當初沒有妥善評估環境不利條件、可行性和成本效應,執行後又沒有提出有效對策,財務欠缺整體通盤規劃,鉅額債款無力清償,造成政府財務沉重負擔,高雄市政府有怠忽之失。

但國道七號推出之後,周邊土地價格開始飆升,當地的建案每坪從19萬元起跳。徐世榮直言,這是慣用的炒地皮手法。「我們透過交通建設來改變原來農地或是邊際土地的交通便利性,把地價低的土地,變成可開發土地,這當中就有很大的炒作空間。」

不過楊俊朗指出,交流道的設置,會帶來影響居住環境的新問題。像目前大坪頂交流道還沒設置,高坪特定區就因為道路拓寬,吸引重車進駐、影響生活品質。白布條上的抗議心聲,似乎預告了高雄市政府的炒作算盤,可能挫敗。

國道七號,可能無法解決重車雍塞問題,也可能無法挽救高雄市政府的投資失利,但一旦通過環評,全民將得耗費超過600億來興建國道七號。其中超過2百億,將用來徵收土地,這樣的開發,是否合理?徐世榮認為,這宗開發案,沒有合理性,也沒有必要性。「國道七號,是否真的促進公共利益和必要性,我現在其實看不太出來。用660億,來興建一條23公里的道路,這等於是把黃金鋪在馬路上!」

環保團體表示,貨櫃碼頭開通後,確實可能對交通帶來新衝擊,但過去幾年,國工局在小港地區興建重車專用道,交通打結狀況,已經比較趨緩,他們呼籲政府思考其他解決方案。

興建一條重車專用道,經費只需要41億,可以在現有公有道路上施作,也不需徵收私人土地。解決交通問題,顯然還有替代方案可以討論與思考。如何降低衝擊、達到雙贏,考驗著決策者的專業良心。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研究:格陵蘭冰層沒有預期中的脆弱

本報2013年1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藍巧軒編譯,蔡麗伶審校

格陵蘭冰層融化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不過,一份由來自14個國家共300位科學家共同進行的最新研究指出,格陵蘭並不像過去所預測的那麼容易融化,因為他們發現在距今10萬多年前地球氣候較溫暖的時期,格陵蘭冰蓋也僅消融了的四分之一。另外,他們也發現,南極冰層融解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度,和格陵蘭冰蓋融化的貢獻度相當,甚至佔更大的比重。

北緯80度的格陵蘭,圖片提供:陳維滄

過去一個世紀當中,地球海平面上升了17公分,而其上升速率還在逐漸加快中,從孟買到邁阿密的海岸與城市,莫不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氣候學家正努力調查格陵蘭及南極大量的融冰可能會造成的風險,以進一步制定海岸保護計畫。

科學家把格陵蘭西北部一處深達2.5公里的冰蕊取出檢驗,結果顯示在13萬到11萬5千年前的伊緬(Eemian)間冰期初期,冰蓋的厚度僅僅消融了400公尺。根據1月24日刊登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報告,他們預估格陵蘭失去了大約其總量四分之一的冰層。

研究計劃主持人、哥本哈根大學教授Dorhte Dahl-Jensen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指出,「格陵蘭冰層融化的量,比許多人預期的要和緩很多。」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格陵蘭因氣候變遷而導致無法回復的冰層消融,此現象要歸咎於化石燃料使用,尤其是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等大國更是主要的歸責對象。

有限的融冰量同樣令科學家感到驚訝,他們從冰層中的氣泡裡所含的化學物質推論,伊緬間冰期的溫度比現在還要高上攝氏8度。

Dahl-Jensen說,「我們可能會在接下來100年內再次達到伊緬期的溫度。」南極地區是全球增溫最快的區域之一。溫室效應所造成2至3攝氏度的溫度上升,可能會使格陵蘭溫度上升8攝氏度之多。

聯合國氣候學家小組表示,在這個世紀內海平面可能會上升18到59公分,若格陵蘭或北極的冰層融化速度加快,將可能更嚴重。他們也預期將會有更多水災、乾旱與熱浪出現。

事實上,已經有伊緬間冰期的徵兆出現了。來自美、加、法、德、英、日、韓等多國的科學家在2012年7月,曾目睹到整個格陵蘭被冰層融化後產生的水所覆蓋。Dahl-Jensen表示,「那些水甚至流到我們的營地來。」

冰蕊由每年的降雪堆積而成,它可以像樹的年輪一樣用來判定冰層年代。伊緬間冰期可能是長年來地球圍繞太陽運行軌道自然變遷所造成的結果。

科學家預估,在伊緬間冰期內,地球海面上升約4到8公尺,其中格陵蘭的融冰僅造成了2公尺左右的上升。

這就表示至少有一半或更大量的融冰是來自南極─地球上另一個大型的陸冰儲存處,相較於北極海中的浮冰,南極陸冰的消融更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不過,因為南極大陸的西側氣候過於嚴酷,目前還沒有辦法對此地冰層做出詳細調查。

【參考資料】

Top

 

調查:日製造業碳排量大減

摘錄自2013年1月27日法新社報導

「日本經濟新聞」今天1項調查指出,日本大型製造業在過去5年來,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較1990年減少近15%

報導說,大型公司投注的努力協助整體國家達成日本根據京都議定書所做的承諾,也就是在2012年前將碳排量從1990年水準減少6%

日本官方至今沒有宣布相關數據,但據信日本可輕易達成這項承諾。

日經調查發布前幾天,一個月前上任、親商的首相安倍晉三所帶領的政府開始檢討前任政府的政策,包括2009年時任首相鳩山由紀夫承諾,要在2020年前將碳排量較1990年水準減少25%的目標。

他宣布當時,這項目標被視為極難達成。但在20113月地震海嘯引發福島核災後,東京當局暫停核能計畫,在大幅提高石化燃料使用下,目標更顯艱難。

日經表示,核子反應爐持續停擺,「可能對減碳努力有害」。儘管民眾反對,日經與安倍政府和商界立場一致,倡議重新啟用核電廠。

Top

 

天柏嵐企業會員當志工 一年服務地球數千時

本報2013年1月28日台北訊,林琳報導

2012地球英雄感恩餐會,感謝會員、員工對環境、社會所付出的愛心。台灣天柏嵐(Timberland)2012年發起「地球英雄帖 ‧時數造英雄」會員志工服務活動。號召236位會員參與,服務時數總計達7218個小時,其中,個人時數超過40小時者共24位。該企業26日辦理地球英雄感恩餐會,感謝員工、會員過去一年為地球付出的努力與貢獻,現場氣氛熱絡,時而溫馨時而爆笑。

2012年度,台灣天柏嵐公司依每個月份定期舉辦生態環境護育、關懷老人、愛心義賣等活動,吸引來自全台各地的會員及員工一同來響應,讓這些需要關注的土地、社會角落,注入滿滿的熱血、更多的力量。2012年間,志工參與了全台各地的環保行動,包括七股護沙、陽明山棲地守護、石門梯田復育等,今後,他們也將持續關心地球。

台灣天柏嵐公司台港新馬總經理吳美君開心地表示,回想起活動的第一場,介紹年度志工服務計畫時,不僅憂心志工參與的狀況,沒想到意外獲得許多會員的踴躍參加,大家付出的每個小時,都讓這世界變得不一樣。

接近大自然 放鬆身心靈

榮獲地球英雄榜第三名(時數56小時)的志工薛慧彬感性地表示,一開始僅是因獎品誘因所驅使,但隨著一次次的參與,漸漸喜歡接近大自然的舒適感,也發現自己小小的力量,可以為生態保育付一份心,覺得很有成就感與收穫。

今年預計與女朋友步入禮堂,並計劃要在天柏嵐專櫃拍婚紗的準新郎志工廖子翔表示,很喜歡這種邊做邊玩的感覺,每一次的參加,都可以去不同的自然景點服務,原來台灣這麼美!

多元的生態志工服務 守護環境的種子發芽中

幾次活動參與過,開始與其他會員建立起革命的情感,並開立社團以便大家交流,資訊互通,其中社團的發起志工吳振宇表示,參與七股護沙行動是印象最深的一場,由於本身就在貢寮海邊長大的孩子,看著家鄉的沙子越來越少,甚至須請怪手運沙子填補,因此,更能理解護沙的重要性及七股當地居民的心情。

志工龔呈湄表示,透過每一次生態的修護,體驗腳與土地的碰觸,感受腳踏實地的悠閒生活,這是心理大於生理的滿足。

協助辦理相關環保行動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也到場表示,感謝大家對於守護環境的熱情支持,也希望這顆愛地球的小小種子,發揮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讓綠生活的影響力持續下去。

Top

 

台海龍王鯛鸚哥魚瀕絕 合計不到30尾

摘錄自2013年1月27日自由時報報導

台灣人要努力搶救龍王鯛和隆頭鸚哥魚了!台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提出警告,這兩種魚加起來的數量比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還少,建議農委會應將龍王鯛及隆頭鸚哥魚列入我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加快保育腳步。

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表示,林務局曾開會討論過此案,但漁業署認為資料不全,待相關資料補充齊備後,下月將在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討論。

台灣珊瑚礁學會秘書長張銘隆指出,龍王鯛和隆頭鸚哥魚都是巨型的珊瑚礁魚類,過去在台灣和離島周邊的珊瑚礁海域十分常見。但經過多年的漁業撈捕、休閒釣魚和魚槍射獵,兩者加起來不到30尾,比鯨豚協會估計西部海域中華白海豚66尾的數量還少。

長年進行墾丁和各離島包括東沙群島魚類研究的學者陳正平也表示,近十年潛水觀察,各地海域龍王鯛的發現率都接近於零。水中攝影協會理事長蔡永春也證實,國內幾乎已經看不見,目前所有水中攝影的龍王鯛作品,幾乎都來自國外知名的潛水區。

鄭明修表示,龍王鯛是珊瑚礁魚類中體型最大的,可重達兩百多公斤,台灣海域的龍王鯛幾乎都被吃光了。隆頭鸚哥魚因為睡眠時間與地點固定,易於捕獵,幾乎都被潛水客用魚槍打掉、吃掉。

他說,兩魚種在世界各地知名的潛水旅遊區,都是招徠遊客的強力賣點,說牠們是海洋觀光旅遊業的搖錢樹一點也不為過,建請農委會將兩「明星級」魚種列入保育類動物,當成海洋遊憩的觀光資源。

Top

 

追蹤黑琵 發報繫放續施行

摘錄自2013年1月27日 中央報導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去年開始執行黑面琵鷺「衛星發報」及「無線發報」繫放,今年也將持續施行,預定繫放10隻黑琵。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去年3月起對黑琵進行發報繫放,衛星發報及無線發報各繫放4隻黑琵,其中1隻在韓國繫放,這也是台韓首次合作研究黑琵。

管理處今天表示,去年繫放的8隻黑琵中,已追蹤到6隻飛回台南渡冬,但因發報器電力僅能維持數個月,管理處繫放的黑琵都已失去蹤影,僅能用肉眼辨識腳環。

管理處計畫今年繼續繫放黑琵,衛星發報及無線發報各5隻,發報器已向美國訂購。管理處希望繫放計畫在今年4月黑琵開始離境時完成。

黑琵發報繫放分為衛星及傳統無線,衛星發報是遠距離,追蹤黑琵國內外遷徙路線,無線發報有效距離只有1.7公里,追蹤黑琵在國內的停棲動態。

Top

 

法律人談環保|指定自然地景才能真正保護觀新藻礁

作者:蔡雅瀅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委)

2007年5月中油進行大潭天然氣管線工程,拒絕將施工地點南移150公尺避開藻礁生長區,硬生生穿越破壞藻礁海岸,引起各界撻伐[1]。在農委會特生中心劉靜榆博士四處奔走感召之下,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與民間團體組成海岸生態小組,研究如何保護這片海岸[2]?

討論過程,發現該海岸當時面臨多個開發威脅,過去甚至曾提出填海造陸開發計畫,若要有效防堵各類工程傷害藻礁海岸,應以保護力較強,較能阻止工程開發破壞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指定為自然地景(含自然保留區及自然紀念物)。遂協助民間團體,共同提出申請。

觀音鄉富林溪口藻礁上的牡蠣來不及長大就一命嗚呼了。(攝影:劉靜榆)

2008年9月農委會函復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經農委會自然地景審議委員及桃園縣政府現勘結果,達成「須予保護」之共識,並依《文資法施行細則》第8條做成「列冊追蹤」之決定。然而四年多過去,仍未完成指定程序,行政效能之低落,令人匪夷所思。

2013年1月11日在地方人士、保育團體奔走下,桃園縣議會就觀新藻礁保護舉辦公聽會。桃縣府委託研究團隊於會中發放的問卷調查資料,就《野生動物保育法》(下稱:野保法)優點稱:可與當地社區合作,進行生態旅遊或環境教育推廣。然而依《申請進入自然保留區許可辦法》第2條第3款,相關團體為環境教育之需要,得申請進入自然保留區。可知:以文資法保護,不僅亦可進行環境教育,且因有申請程序把關承載量,更能保護藻礁生態及促進社區相關產業發展。問卷資料將其列為法規比較上的優點,實有誤導受訪者之嫌。

會中桃縣府農業局代表發言內容偏好的《野保法》[3],不僅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而非直接針對「藻礁地景」,且仍得在主管機關許可後,進行各種工程開發利用(野保法第8條),對照桃園藻礁海岸過去受過的工程傷害,桃縣府遲不依《文資法》指定自然地景,實令民間團體憂心。

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樂生療養院,過去曾被列為「暫定為古蹟」,卻因捷運工程,遲未指定為古蹟,甚至延宕多年後,僅指定為保護效力較低之「歷史建築」、「文化景觀」。行政機關的怠惰、拖延,使樂生文化資產受到嚴重破壞,工程破壞後,才稱要斥資打造「樂生文化園區」[4],更是諷刺。

觀新藻礁海岸是桃園的珍寶、鑲在國門口的珍珠,盼桃縣府儘速依《文資法》完成自然地景指定程序,勿讓類似樂生文化資產在行政程序拖延中受創的悲劇重演。

註釋:

[1]方思危、秦蕙蘭〈不要謀殺千年藻礁! 農委會建議中油埋管南移150公尺〉《今日新聞》2007/05/09
〈中油埋管 危千年藻礁〉《蘋果日報》2007/05/09
朱淑娟、陳紹聖 〈中油埋管 千年藻礁浩劫〉 《聯合報》 2007/05/09
鍾麗華、周富美 〈中油埋管,千年藻礁遇浩劫〉《自由時報》 2007/05/09
朱立群、陳鳳英〈全台最大藻礁 遭中油施工破壞〉《中國時報》2007/05/09

[2] 蔡雅瀅〈辦理提報文化資產事件應注意事項檢查表〉《臺北律師公會律師辦案手冊》

[3]http://zh.wildatheart.org.tw/node/7176

[4]http://www.tba.org.tw/pdf/handlecase/chapter8.pdf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