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12.2.9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協會
青蛙小站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蛇拜年】蛇年好兆頭

作者:陳建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系教授)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各位讀者朋友好,明天就是蛇年了,祝大家乘著龍年的尾巴,迎來蛇年好兆頭。龍年裡雖然嬰兒出生率稍為提升,可是整體環境惡化造成年輕人不生育,引發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令人擔憂,同時國土流失問題持續惡化也讓我們寢食難安。

雖然在龍年我們一起監督美麗灣開發案,也無奈地看到政府對核能安全把關的失序,但是看到石虎落難、白海豚棲地不保、許多因過度開發而失去家園,失去乾淨用水的權利、甚至連呼吸的空氣也污染了,許許多多環境不正義令人焦慮不安。

年節期間,親朋好友相聚,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要以儉樸為主,相信我們的讀者都具備環境意識,大家要把儉樸觀念和作法帶給親朋好友,讓蛇年的福澤也被及我們的環境。 祝福大家,蛇年快樂!

精采內文

  【蛇回來】 百步傳說

作者:林家蔚、呂軍逸(閱野自然玩學協會);圖片提供:林家蔚、游崇瑋(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在人類尚未「入侵」低海拔環境時,這些蛇類都曾經是生活其中的要角;而後隨著開發工、商、住、辦之用,多數適合蛇類棲息的環境消失不見了;與都會區一牆之隔的堤防外濱水帶(Riparian zone),也就是所謂景觀豪宅廣告中所強調的水岸,便成為低海拔蛇類的最後避難所。牠們如同都會區中的難民一般,棲身於每當颱風、豪雨來時水位便會劇烈上漲的水岸綠帶;但連這些區域,近年來也多被規劃成河濱公園、運動公園或自行車道,使得這一低海拔動物的最後避難所,也難逃人類入侵的命運。

這些被捕獲留置的蛇類,外觀上與一般被人基於某些特定目的放生的蛇類不同。多數被人捕捉做為放生之用的蛇類,由於留置於籠內的時間長,鼻吻端通常有持續頂撞籠子所留下的傷痕,並因沒有進食,多數個體均會呈現不同程度的脫水、消瘦或蛻皮狀況不佳的情形。但此次捕捉到的所有個體,並無前述的情形,有許多個體是剛捕食完獵物後不久即被捕獲,由於捕捉及運送過程中的干擾,而紛紛將未及消化的獵物吐出。這些獵物在比對後,發現全都是當地環境中生存的動物,包括蛙類、魚類、鼠類、鼩鼱等等。

精采內文

 
  【蛇學問】演化解密:蛇族身世檔案

作者:葉人豪

請問蛇是不是屬於爬蟲類?我想大家應該都會回答「是」,不過一般認為的爬蟲類大部分都有著四隻腳,例如蜥蜴、烏龜、鱷魚等,但蛇在這其中算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我想,這就是小時候回答蜘蛛是不是昆蟲有異曲同工之妙吧!(不過蜘蛛確實不是昆蟲喔!)

義大利蒙特伯卡(Bolca)所展示的初蛇化石(引用自維基百科)

由於蛇的外型與其他的爬蟲類有著顯著的不同,所以至今有關於蛇的演化還是有不同的說法。從型態學來說,現在學界普遍認為蛇是由蜥蜴所演化而來的,這是由化石中發現蛇與蜥蜴的骨骼構造相近的緣故,推測最早的蛇類是在白堊紀時代的洞蜥所演化而來的,由於這類蜥蜴生活在洞穴中,他們的四肢逐漸退化,身體逐漸轉變為流線型,方便出入於洞穴,而一些關於蛇的特徵(如聽力退化、眼睛有一層眼膜等),都可以得到解釋了。而在現今存在較為古老的蟒蛇和蚺蛇,甚至還保留著後肢退化的痕跡,他們身上有著呈現爪狀的幼肢,現在的功能不是用來爬行,而是轉變為交配時緊抓住雌蛇身體的工具。

精采內文

 

※ 本報於2月9至17日一連9天推出蛇年特刊,讀完今天的電子報,您覺淂意猶未盡嗎?環境資訊電子報是一份公益的獨立媒體,歡迎關心環境資訊的公民參與。您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參與:志工捐款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林子晴•網編:林子晴
刊頭設計:湯為筌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