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12.2.12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協會
青蛙小站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蛇生活】蛇來蛇去 我在大自然與蛇邂逅

作者:謝璧如

在阿里山民宿旁的池塘邊,夜間觀察是許多遊客的最大期待,一次親眼目睹一隻蛇正在享用牠美味的晚餐,尚未吞嚥下的兩條蛙腿我已經知曉它今夜的菜單。兩岸交流桃米生態體驗讓中國代表既期待又驚怕,因以青蛙當頭家的社區,除了蛙之外蛇更是必有的常客,當然我們沒有失望的與牠相遇了。

一樣是在青蛙喜歡的草叢溪畔邊。認真的回想,對這爬蟲動物應該從小就對牠有些情感,因家有果園假日需到山上工作,經常在溪邊、草叢、樹枝發現牠的身影,在盛暑時看牠誤入馬路,還真怕他被車壓死或曬傷,也會用竹子助牠一臂之力脫離險境。過去擔任解說員對遊客說到野外要先「打草驚蛇」,對兩方來說都具有相互保障的作用,以遊客來說拿了棍子是增加安全感,但蛇在棲地上是讓牠有機會快速「溜走」,經長期遊走在自然中對牠已不再陌生,偶然巧遇就相看一眼互道珍重各自離開。

精采內文

  【蛇回來】 台灣第一蛇 紅斑蛇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紅斑蛇對多數參加過夜間賞蛙、賞螢或自然觀察的人來說,並不會感到陌生,對於習慣山林夜生活的我們來說,牠是除了赤尾青竹絲、雨傘節、龜殼花之外,夜間調查時最常出現的蛇類基本成員之一。

在捕食的對象中,以台灣的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最常為人所發現,但大家共同好奇的是,為什麼蟾蜍有毒的耳後腺不會對紅斑蛇造成傷害,以擬龜殼花及紅斑蛇對蟾蜍捕食為題的中山大學碩士畢業生吳尚穎,提出了以下的幾項可能性與討論:第一,這些捕食蟾蜍的蛇類本身,對蟾蜍的毒性具有較高的耐受性,而且當在吞食蟾蜍的過程中,也只有些微的腺體分泌物會被擠壓出來;其次,不同地區的蟾蜍毒性強弱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區的紅斑蛇取食蟾蜍的程度可能也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當人們觀察到毒蟾蜍與毒蛇都經常被紅斑蛇捕食,這也難怪有人戲稱紅斑蛇為亞洲王蛇。

精采內文

 
  【蛇生活】蛇窯蛇窯慢慢燒

作者:鄭鈺琳

竹南蛇窯林添福老師傅工作時專注的臉龐(munch攝

早年台灣燒製日用陶器的窯爐種類中,最常見的就是蛇窯了。為什麼叫蛇窯?因為先民利用山坡地形與柴燒升溫加熱的原理,產生抽氣對流的效果,砌築成長長一條略微傾斜的圓筒狀窯身,仿佛小蛇一般,故以名之,而燒製皇室陶器的窯則尊稱為龍窯。在中國,最長的蛇窯甚至可長達百公尺,果真像極了攀附在坡地上的火蛇。

今年年假特長,正好撥空到各地蛇窯走走,沾沾小龍年的好運氣。蛇窯生產需使用大量的木柴,加上現代生活方式的轉型,各地蛇窯越來越少。南投的水里蛇窯、苗栗的竹南蛇窯以及台南六甲的興華窯廠,是少數幾家台灣碩果僅存的窯廠。這些窯廠的後代不忍家傳事業就此結束,紛紛轉型朝向文化觀光產業發展,多角化經營以活絡傳統產業,不僅窯體被列為歷史建築,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實踐。除了傳統陶器創作和參觀體驗外,這些窯廠也致力於不同種類的柴燒創作,也許每天你在街頭廣場和車站裡遇到的公共裝置藝術,就是這些蛇窯的作品喔!

精采內文

 

※ 本報於2月9至17日一連9天推出蛇年特刊,讀完今天的電子報,您覺淂意猶未盡嗎?環境資訊電子報是一份公益的獨立媒體,歡迎關心環境資訊的公民參與。您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參與:志工捐款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林子晴•網編:林子晴
刊頭設計:湯為筌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