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5








近期活動

海洋漁貨爭霸戰:FishBanks遊戲現場體驗
台達陽光能源教育基地五月份講座<樂活‧上班族>

永續生講座-走入神秘的兩爬世界

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徵】企劃主任、政策專員

社團法人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徵才

莫讓淡水夕照成絕響,淡江大橋蓋不得!

「小強的一百種生態」專題講座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食在濕地好滋味‭]‬ 網路徵文,串起你和濕地的美味關係~(6/30截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黃志摩的25天: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作者:劉恩驛、曾貞寧

黃志摩兩三個禮拜前因民眾通報被送進收容所,他是在淡水紅樹林竹圍高中的附近被捕捉,14天前幫他拍照放送養文時,他很健壯很漂亮,眼睛炯炯有神,他很安靜不活潑,但是也很乖巧會聽話。

14天之間,他漸漸消瘦,瘦骨嶙峋,今天還陪他散步兩個多小時,煮雞肉給他吃,給他罐頭,給他喝葡萄糖,收容所的照顧是好的,但是一道鎖起來的牢門,也鎖住他生命的期望-自由,失意的他並不太有食慾,只吃了幾口的水煮雞肉。

今天牽他出來,即使虛弱,但也要往離開收容所的方向邁進,每當我將他拉回收容所的方向,他便用盡所有力氣抵抗(但那力氣卻如此微弱),他是一隻溫和,幾乎任你擺佈也不生氣不叫的狗狗,唯獨從遠遠的地方望著收容所大門時,他極力的想往離開的方向走,在苦求他之後,他似乎妥協的跟著回到收容所裡,但永遠都無法忘記他今日的眼神,與14日前的天壤之別。人類,終究還是決定了他的命運,但人類,你不是上帝,請不要再通報捕捉乖巧的狗狗進來收容所了,好嗎?

02

精采內文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棉──桂圓的故事

作者:湯為筌

桂圓,又稱龍眼。而最早關於桂圓的記載,可能是在「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發生的年代。也許你還記得《吳剛伐桂樹》的故事──最常見的說法是,吳剛著迷於仙道修行,但因為用心不專,被天神懲罰於月宮中砍伐桂樹,必須要等到桂樹砍倒了,才能修得仙術。但因為桂樹會自動癒合,所以吳剛只好日復一日砍下去。

精采內文

 

種樹來吃正流行

作者:朱慧芳(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從國外開始實踐的樸門農藝(Brian Boucheron攝)提到種樹綠化,大家的腦袋裡浮現的可能是大榕樹、大樟樹、檳榔樹、木麻黃等熟悉的樹種。但其實,我們所熟悉的樹木,遠遠超過這些觀賞或功能性的路樹。單單是生產水果的果樹,大家就可以輕易說出十來種之多。

龍眼、荔枝、桃子、李子、橘子、柳丁、檸檬、蓮霧、波蘿蜜、芭樂、蘋果、梨子、椰子、榴槤、釋迦、橄欖、梅子…全都是由多年生的樹木長出的好吃果實。近幾年,從澳洲出發的「樸門農藝」引發國際風潮,把樹林看待成食物森林的概念,也因此逐漸普遍了起來。大家對森林的印象,不再侷限於茂密高聳,可以提供木材,走進去可以呼吸芬多精而已。從森林中擷取四季食用的果實,重新看待樹與人的關係,反而成了時尚流行。

「食物森林」的概念,是由澳洲學者比爾莫里斯在他的永續生活農業概念之下,發展出來的食物的應用方式之一。他將永續(Permanent)與農業(Agriculture)兩個字合起來創造了Permanculture這個新的英文字。但永續農業的概念不全然是指農業,它還包括了植物學、生物學、農業、園藝、地質、建築、人類學、科技、能源、經濟、生態等,是一門整合天然資源與在地文化的生產設計,可以應用在幾乎所有生活環境的細節上。因為它包羅萬象,所以在台灣以音譯和意譯結合,翻譯為「樸門農藝」。

精采內文

 

【11歲男孩的祈禱】關於學校和終生學習

作者:菲利斯.芬克拜納(Felix Finkbeiner);譯者:王琇瑩

當我拿到菲利斯‧芬克拜納的傳單便邀請他做為我們「全民使者」計畫的一部分,向我們的學生解釋他所提倡的行動。於是2008年的7月菲利斯在我們的學校集會上演講,當下我們便決定要在柏林種下10萬棵樹。

當我們開始懷疑這究竟是否可行的時候,有一個學生說:「我們是首都,我們必須立下典範!」

之後我們便開始舉辦氣候學苑,直至今日已經培訓了168位氣候正義大使。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學生已經可以獨挑大樑主持氣候危機的介紹講座。此外我們也邀請森林或育苗專家來告訴我們應該種什麼樹、種在哪裡和如何栽種。孩子們則自己思考,哪裡是最可能獲得樹苗的地方──他們在診所和有機餐廳特別成功。

最重要的是,孩子們擁有這樣的「Yes we can」經驗。做為一個老師,試圖用文字教導學生什麼是義務或是讓學生實際體驗這一切,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大概就像閱讀食譜上的一頁和實地參加一場盛宴一樣大。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