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的未來] 化學污染風起雲湧--生態隱性殺手環境荷爾蒙宜儘速立法管制 (上) 資料提供:看守台灣執行長 鄭益明 上(四)月十八日,台中縣烏日鄉河川地發現遭惡意棄置廢油桶,經環保署派員檢測結果為三氯乙烯,屬揮發性且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的強毒物質,亦為著名的桃園RCA廠污染事件主角,受害者求償行動目前仍在進行中。面對此類強毒性化學物質,當局自應儘速採取因應措施;然而,另有一類「環境荷爾蒙」化學物質,在環境中含量極微,卻具有不易分解、持久性的特質,透過食物鏈長期累積,有可能產生極大的危害,值得各界高度重視。 何謂環境荷爾蒙? 環境荷爾蒙原本稱作「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簡稱為EDCs),由日本橫濱市立大學井口教授為方便大眾瞭解所創。簡單來說,環境荷爾蒙可說是一種來自於環境中、模擬荷爾蒙作用的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它經由食物鏈吸收,進入動物體內後形成假性荷爾蒙,傳送假性化學訊號,干擾內分泌機制。其計算單位多為奈克 (一兆分之一)或皮克 (千兆分之一 ),也就是說,只要非常微量就會產生影響。 以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實驗為例,研究人員發現,在美國中西部及世界各地普遍常用的除草劑莠去津(Atrazine),濃度只要在環保署許可標準的三十分之一 以下,就會對蛙類的性器官發育產生擾亂作用,讓雄蛙同時長出睪丸和卵巢。 由於環境荷爾蒙會干擾內分泌系統,使生物體成為雌雄同體的「中性體」,損害生殖機能,甚而有因此而滅絕之虞,因此,美、日、瑞典等國早已列管多種常見的環境荷爾蒙,如多氯聯苯(PCB)、戴奧辛、石棉、DDT、汞和鎘等。 【文章連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