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建築 前瞻:綠建築標章與綠建築專章的前景
砂石短缺背後的省思 今年元月中,行政院游院長指示經濟部一定要克服困難,讓國內砂石供應無缺,重要措施包括從國外進口300萬噸碎石,以及解除北區大陸砂石進口總量管制等。國內由於砂石供應不足,已導致許多公共工程嚴重停頓。 國內砂石短缺問題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另一則遠不為媒體關注的新聞,是綠建築的相關法令。除了生態界人士,該規定亦受到建築業者另一種高度「關切」。關切的焦點兩種不同,前者是欣見對環境友善的建築技術規則即將出爐,後者關切的則是相關規定會不會增加建築成本。 是否綠建築就是高科技的產物,必定會增加建築成本?或者綠建築的規定確實能對台灣的生態及居住環境有所貢獻?如前所述,國內砂石供應不足使公共工程及營造業大受影響,但是,究竟是砂石供應不足還是砂石使用過量呢?根據統計,台灣每人水泥消耗量為1,258公斤,大約為日本的兩倍,美國的四倍,世界平均值的5.22倍。2000年時,台灣每人水泥消耗量達到世界第二!主因之一在於台灣的 RC構造與SRC(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之建築物佔9成以上,遠高於日本的27.1%。(註1) 除了砂石供應嚴重短缺之外,台灣也出現都市熱島效應、都市水患、建築廢棄物處理、變種疾病等警訊,這些其實與都市佔極大比例的各式建物、道路、被排擠的綠地配置等問題息息相關。顯示我們急需一座會呼吸的城市,能夠與生態環境互利共生,而不是排擠破壞。從此觀點出發,目前已著手實施綠建築標章,可說是來得正是時候。 綠建築的意義 綠建築的定義為「在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量,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綠建築專章的總召集人林憲德教授曾為文討論為何台灣的住宅特別「短命」,台灣的平均住宅壽命不到40年,相較英國的140年,美國的103年,不到一半。(註2)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在歐美往往比一個人的壽命還長,事實上,在歐洲許多國家將土地與地上物視為一體,比如德國民法便明言:建物是土地的本質構成部分。(註3)住宅不是消耗品,也不單是投資材,而是環境的重要成分,而環境科學的基礎科學,正是生態學。綠建築的九大指標(註4):基地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水資源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室內環境指標,目的即在於還原環境中生物生存狀態、水循環、及降低能源及資源的消耗。 在科技掛帥的商業邏輯下,綠建築一方面遭建築界以增加成本加以排斥,另方面又被工商界當作科技救星來宣傳,其實從以上九大指標看來,綠建築絕非貴建築,只是從新的觀點來設計建築,即使暫時需要多花一些錢,卻可以大大減少未來無窮的災難,疾病、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氣候的惡性改變等等,而我們的城市也可以美化,住宅可以更長命。 不宜以容積獎勵作為鼓勵方式 綠建築專章的規定除了雨水/中水設施略為昂貴外,其餘許多規定都只以最低規範為準,比如室內裝修總面積須有5%使用綠建材,只要改用環保油漆就遠遠超過該比例。建築外殼相關規定也只需設計上增加遮陽外牆或使用隔熱玻璃。而透水鋪面也並不比不透水鋪面昂貴。 因此,實際上綠建築並非貴建築,但卻遭建築界以成本增加為由加以排斥,並以此要求容積獎勵,眾所週知,容積獎勵是過去都市景觀惡質化的元兇,如此無異挖東牆補西牆,喪失綠建築本意。建議政府若採取獎勵措施鼓勵綠建築發展,宜採用其他途徑,如類似綠色採購作業的辦法或稅額減免等等。 附表:綠建築的九大指標
註1:參考本報,林憲德,《是誰殺了五色鳥?》 意見諮詢:謝璦竹、林憲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