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2001-01-10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面對激增的人口 環境失去生存空間

知性專題 [鯨豚簡介]鯨豚的社會行為-飛旋海豚
環境新聞 柯林頓力保無道路開發之國家森林的原始狀態
面對激增的人口 環境失去生存空間
加拿大為清淨空氣發起再生能源聯盟
為依照環保標準製造的產品 歐洲確立新政策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0-01-10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1-10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1-05
理性關懷 [生物的未來-生物多樣性]基因革命對物種多樣性的衝擊
專欄作家 [黃怡]沒有獵人的狩獵文化
訊息托播 大地與人的對話-高雄飲水問題 1.11

[鯨豚簡介]鯨豚的社會行為-飛旋海豚 >>>

  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在熱帶、亞熱帶及世界上較溫暖的水域中出沒,可在島嶼周圍及開闊的大洋中發現牠們,牠們會形成一群體,群體可由20至數千隻組成...有些社會行為是在鮪魚船上觀察而得到的。

  從夏威夷的研究得知,飛旋海豚會隨一天的變化而有不同棲地,在白天時牠們在近海岸的海灣休息,到了晚上則出海至更深的水域,到深水地區捕食,當牠們前往不同棲地時,牠們群體之大小亦會隨之改變:在白天休息時,牠們會形成20隻左右的群體緩慢游著,在晚上時,牠們則集合成數百隻的群體,這種攝食群體之出現是為使在大區域海洋中合作找尋食物...

  ...在太平洋水域中,飛旋海豚可與熱帶斑海豚同在一個大的集團中,當熱帶斑海豚晚上休息白天攝食時,飛旋海豚則白天休息晚上攝食,這種集團的形成對兩種生物的生存皆有益處,當集團中的一部分在休息時,另一部分則保持警戒,所以其全天候皆有海豚對掠食者保持警戒。

柯林頓力保無道路開發之國家森林的原始狀態 >>>

記者 Brian Hansen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1-05 (ENS)- 柯林頓總統今天宣布,將針對道路開發與商業性伐木的禁令納入美國近6千萬英畝的林地管理策略中。這項決策可說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環境政策之一。國會共和黨員則誓言要推翻該項決定。

面對激增的人口 環境失去生存空間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1-05 (ENS)- 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所發表的一篇新報告帶來警訊:自然資源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而倍受壓力,也同時威脅到人類公共衛生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世界上持續成長的人口正壓迫著自然生態系退入地球上逐漸縮小的角落裡。

加拿大為清淨空氣發起再生能源聯盟 >>>

記者 Bill Eggertson 報導

  加拿大,亞柏達省,卡爾蓋瑞,2001-01-05 (ENS)- 為促進加拿大再生能源工業的發展,私人公司、環保團體和政府組織共同組成一個聯盟。桑柯爾能源公司、加拿大市級聯邦政府以及潘比那適當發展協會,聯合贊助這個清淨空氣暨再生能源聯盟。

為依照環保標準製造的產品 歐洲確立新政策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1-01-05 (ENS)- 歐盟執行委員會的環境理事會已經完成一份政策大綱的草擬,以期降低產品製造時所造成的環境負擔。這份大綱是附帶在一份提交給其它理事會的綠色報告草稿中。除非遇到嚴重反對,這份討論報告將有可能為整個大會所採納。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0-01-10 >>>

  • 香山海岸整體環境賀爾蒙質變 (重金屬污染源 指向竹科 需考量迄今污染總量和殘留量 主是金屬和非揮發性有機物 亦需盡快找出其他污染源) (新竹 中時電子報)
  • 淡水環保文史團體 (淡海新市鎮公司田溪整治工程設計說明)缺席抗議 (淡水 聯合新聞網)
  • 五峰旗山坡滑動 應屬自然現象 (但建議縣政府考量「人定勝天」的投資與報酬率) (礁溪 聯合新聞網)
  • 卓蘭災後廢棄物貯置場 (遭民眾任意使用) 即日起監管 (卓蘭 聯合新聞網)
  • 裸坡植栽 將雇用千名在地工人 (南投 聯合新聞網)
  • 古坑計畫分區同時設置垃圾分類廚餘中心 (雲林谷坑 聯合新聞網)
  • 全縣國中及完全中學實驗室廢棄物 禁止倒水溝 (學校可採暫存或委託合法業者代為清除處理 但有實際困難) (鳳山 聯合新聞網)
  • 警方清路霸 先抓自己人 (每次警方取締路霸 民眾抱怨分局四週警方汽機車最嚴重路霸) (屏東 聯合新聞網)
  • 專用垃圾袋 不得當商業贈品 (否則嚴重牴觸「垃圾費隨袋徵收」的「以價制量」機制 違背「污染者付費」精神 因此立法加以禁止) (北市 中時電子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1-10 >>>

  • “綠色電廠”示範工程-煙台發電廠籌建的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示範電站的前期工作邁出新一步 (山東 新華社)
  • 南開大學找到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空氣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懸浮顆粒物 (南開大學 新華社)
  • 沿岸選礦廠治污不達標 漢江受到嚴重污染 如不加緊治理將影響南水北調 (西安 新華社)
  • 移民遷走了 樹木倒下了-水布埡工程壩區毀林嚴重 (清江 湖北日報)
  • 欲建珠峰酒店 環保人士不滿-新西蘭攀山者準備於西藏境內的珠穆朗瑪北面營地,興建全球海拔最高酒店 (西藏 北京青年報)
  • 測測鳥類DNA 申城開始瀕危動物繁育研究 (上海動物園 文匯報)
  • 退休工人發明節水馬桶獲國家專利 (哈爾濱 新華社)
  •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今推出“綠色消費年”-推動綠色食品國家級認証 (北京 北京晚報)
  • 萬鳥雲集步行街 鳥糞如雨砸行人 (河南商丘市 大河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1-05 >>>

  • 針對提名諾頓及艾許克夫特 山巒協會(Sierra Club) 決促成反對行動
  • 保育協議將拯救阿地倫德克的26萬5千英畝林地
  • 黃石公園美洲野牛也許不是循著雪車道路走離
  • 企圖保護美洲野牛行動 環保人士遭逮捕
  • 開發業者捐贈密西根湖上的島嶼棲地
  • 新罕布夏設定更嚴格的飲用水含砷標 準
  • 多爾食品公司提供有機香蕉
  • 狩獵水鳥獲准使用無毒子彈

[生物的未來-生物多樣性]基因革命對物種多樣性的衝擊 >>>

作者:林聖哲

  現時的森林砍伐、污染和棲息地破壞,已使每年至少3萬種生物面臨絕種。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在本世紀初,人類因為耕作,已失去了75%的基因多元。農業上的基因工程,早已跟侵蝕物種多元的單元農耕作業相提並論。在某些全年都種植同一品種的地區,動物身上的昆蟲、病毒和雜草經常接觸單一物種,使其更容易破壞該物種。上一世紀,愛爾蘭馬鈴薯失收的原因,就是馬鈴薯的單一基因,引致所有薯仔都容易患上同一疾病。 

  傳統上生物多元都視為食物安全的根基。農業系統的基因越豐富多元,該系統便越能適應更多蟲害、疾病或氣候的變遷,而只會影響很少物種。墨西哥華斯塔印第安族群,對森林管理經驗豐富。他們在小花園,及農地和森林混合使用的土地上,種植超過300種植物。 

  「基因革命」和「綠色革命」其實是異曲同工。「綠色革命」其實是政府和企業的宣傳機器製造的大規模運動,說服第三世界農民以少數高產量、依賴昂貴農藥和化肥的方法,取代原來的多元農耕作業。這已引致基因多元大量流失。很多農民曾種植的多樣品種都已經永遠消失。 

本文摘自『綠色文化網站

[專欄作家]沒有獵人的狩獵文化 >>>

作者:黃怡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尤哈尼,在2000年8月12日的「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發展」研討會中,講了一個很好笑的笑話。他說,我們這片島嶼上受保護的獼猴,不但數量繁多,甚至聽傳不少獼猴都眼戴墨鏡、手持大哥大,是牠們從觀光客那兒搶到的。

  此笑話當然全屬杜撰,卻很傳神地形容了原住民討厭漢人到國家公園一遊的心情,認為漢人帶來垃圾與噪音,除了更加濡染原住民向錢看齊的習氣,幾乎什麼也沒留下來...

  近年一波又一波的原住民覺醒行動,逐漸和保育運動槓上了,台灣如此,全球亦然。譬如2000年8月18日至20日在屏東縣霧台鄉舉行的「原住民狩獵面面觀」研討會,是原、漢族群首次針對狩獵政策,做公開對話。由於地理位置荒僻,霧台當地的魯凱族部落仍保持著相對完整的傳統獵場,農委會自1996年起,委託學術研究單位調查其狩獵生態,考慮應否擺脫野生動物保育法的束縛,讓魯凱部落能夠規劃他們本身的職業狩獵,甚或保留部份可忍受獵捕量,開放給外人做運動狩獵。這使保育界人士不得不挺身而出,深怕主管機關為了選票等政治目的而貿然放行...

  任何動物種群的絕對密度與相對密度,以及牠們的散布,都有時間因素,需要做較為長期的觀察、記錄與估算,除了這些空間與數量特徵之外,還要做遺傳特徵的敘述(譬如是否個頭越來越小或越大等等),以及種群內個體之間與其他物種之間,究竟存在什麼自然調節的現象...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報告一直無法出爐,也是同樣問題,基礎田野工作做得太少,有一些物種(動物與植物都有),研究者仍在引用日據時代日本學者的實證報告呢...

  再說,任何原住民部落中,真正了解山林生態健康生態的獵人,已經比例偏低了。為什麼?因為原來從5、6歲就跟著長輩去狩獵的孩子,都到國民小學,然後是國民中學讀書了,依照他們的教育養成,反而比較容易適應都會生活。沒有傳統獵人,哪來的傳統狩獵文化?...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高雄飲水問題 1.11 >>>

  • 播出時間:1月11日(四)
         早上9:45/下午4:15/晚上11:30 

  •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政府花大筆預算改善的高雄水源,當拿來飲用的不到一成時,拿去沖馬桶、洗車、澆花的水就佔了七八成,今天我們要探討飲水和用水有沒有辦法分開,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