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面對激增的人口 環境失去生存空間
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在熱帶、亞熱帶及世界上較溫暖的水域中出沒,可在島嶼周圍及開闊的大洋中發現牠們,牠們會形成一群體,群體可由20至數千隻組成...有些社會行為是在鮪魚船上觀察而得到的。 從夏威夷的研究得知,飛旋海豚會隨一天的變化而有不同棲地,在白天時牠們在近海岸的海灣休息,到了晚上則出海至更深的水域,到深水地區捕食,當牠們前往不同棲地時,牠們群體之大小亦會隨之改變:在白天休息時,牠們會形成20隻左右的群體緩慢游著,在晚上時,牠們則集合成數百隻的群體,這種攝食群體之出現是為使在大區域海洋中合作找尋食物... ...在太平洋水域中,飛旋海豚可與熱帶斑海豚同在一個大的集團中,當熱帶斑海豚晚上休息白天攝食時,飛旋海豚則白天休息晚上攝食,這種集團的形成對兩種生物的生存皆有益處,當集團中的一部分在休息時,另一部分則保持警戒,所以其全天候皆有海豚對掠食者保持警戒。 資料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記者 Brian Hansen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1-05 (ENS)- 柯林頓總統今天宣布,將針對道路開發與商業性伐木的禁令納入美國近6千萬英畝的林地管理策略中。這項決策可說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環境政策之一。國會共和黨員則誓言要推翻該項決定。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05-15.html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1-05 (ENS)- 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所發表的一篇新報告帶來警訊:自然資源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而倍受壓力,也同時威脅到人類公共衛生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世界上持續成長的人口正壓迫著自然生態系退入地球上逐漸縮小的角落裡。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05-06.html 記者 Bill Eggertson 報導 加拿大,亞柏達省,卡爾蓋瑞,2001-01-05 (ENS)- 為促進加拿大再生能源工業的發展,私人公司、環保團體和政府組織共同組成一個聯盟。桑柯爾能源公司、加拿大市級聯邦政府以及潘比那適當發展協會,聯合贊助這個清淨空氣暨再生能源聯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05-01.html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1-01-05 (ENS)- 歐盟執行委員會的環境理事會已經完成一份政策大綱的草擬,以期降低產品製造時所造成的環境負擔。這份大綱是附帶在一份提交給其它理事會的綠色報告草稿中。除非遇到嚴重反對,這份討論報告將有可能為整個大會所採納。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05-02.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王美惠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05-09.html ■[生物的未來-生物多樣性]基因革命對物種多樣性的衝擊 >>> 作者:林聖哲 現時的森林砍伐、污染和棲息地破壞,已使每年至少3萬種生物面臨絕種。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在本世紀初,人類因為耕作,已失去了75%的基因多元。農業上的基因工程,早已跟侵蝕物種多元的單元農耕作業相提並論。在某些全年都種植同一品種的地區,動物身上的昆蟲、病毒和雜草經常接觸單一物種,使其更容易破壞該物種。上一世紀,愛爾蘭馬鈴薯失收的原因,就是馬鈴薯的單一基因,引致所有薯仔都容易患上同一疾病。 傳統上生物多元都視為食物安全的根基。農業系統的基因越豐富多元,該系統便越能適應更多蟲害、疾病或氣候的變遷,而只會影響很少物種。墨西哥華斯塔印第安族群,對森林管理經驗豐富。他們在小花園,及農地和森林混合使用的土地上,種植超過300種植物。 「基因革命」和「綠色革命」其實是異曲同工。「綠色革命」其實是政府和企業的宣傳機器製造的大規模運動,說服第三世界農民以少數高產量、依賴昂貴農藥和化肥的方法,取代原來的多元農耕作業。這已引致基因多元大量流失。很多農民曾種植的多樣品種都已經永遠消失。 本文摘自『綠色文化網站』 作者:黃怡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尤哈尼,在2000年8月12日的「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發展」研討會中,講了一個很好笑的笑話。他說,我們這片島嶼上受保護的獼猴,不但數量繁多,甚至聽傳不少獼猴都眼戴墨鏡、手持大哥大,是牠們從觀光客那兒搶到的。 此笑話當然全屬杜撰,卻很傳神地形容了原住民討厭漢人到國家公園一遊的心情,認為漢人帶來垃圾與噪音,除了更加濡染原住民向錢看齊的習氣,幾乎什麼也沒留下來... 近年一波又一波的原住民覺醒行動,逐漸和保育運動槓上了,台灣如此,全球亦然。譬如2000年8月18日至20日在屏東縣霧台鄉舉行的「原住民狩獵面面觀」研討會,是原、漢族群首次針對狩獵政策,做公開對話。由於地理位置荒僻,霧台當地的魯凱族部落仍保持著相對完整的傳統獵場,農委會自1996年起,委託學術研究單位調查其狩獵生態,考慮應否擺脫野生動物保育法的束縛,讓魯凱部落能夠規劃他們本身的職業狩獵,甚或保留部份可忍受獵捕量,開放給外人做運動狩獵。這使保育界人士不得不挺身而出,深怕主管機關為了選票等政治目的而貿然放行... 任何動物種群的絕對密度與相對密度,以及牠們的散布,都有時間因素,需要做較為長期的觀察、記錄與估算,除了這些空間與數量特徵之外,還要做遺傳特徵的敘述(譬如是否個頭越來越小或越大等等),以及種群內個體之間與其他物種之間,究竟存在什麼自然調節的現象...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報告一直無法出爐,也是同樣問題,基礎田野工作做得太少,有一些物種(動物與植物都有),研究者仍在引用日據時代日本學者的實證報告呢... 再說,任何原住民部落中,真正了解山林生態健康生態的獵人,已經比例偏低了。為什麼?因為原來從5、6歲就跟著長輩去狩獵的孩子,都到國民小學,然後是國民中學讀書了,依照他們的教育養成,反而比較容易適應都會生活。沒有傳統獵人,哪來的傳統狩獵文化?... 站內轉載:http://news.ngo.org.tw/reviewer/huangyi/2001/re-huangyi01011001.htm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高雄飲水問題 1.11 >>>
政府花大筆預算改善的高雄水源,當拿來飲用的不到一成時,拿去沖馬桶、洗車、澆花的水就佔了七八成,今天我們要探討飲水和用水有沒有辦法分開,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