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1-02-20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綠色能源強化中西部10個州
■[魚類簡介]北部的海水魚類-星帶蝮鯙
(Echidna nebulosa) >>>
作者:邵廣昭 (中研院動物所所長)
攝影:邵廣昭
星帶蝮鯙
(Echidna nebulosa)屬於鯙科魚類,俗稱海鰻,但本屬的魚類和一般常在海鮮店或漁市場所看到的海鰻不同,它沒有尖銳的犬齒,它的牙齒是呈顆粒狀或是臼齒。所以它並非用來獵捕魚類,而是以節肢動物的蝦蟹為主食,性情也比較溫和,可以和其他的魚族一齊共養。
本種蝮鯙的特徵是在身體的背、腹側有一列不規則的星狀褐色斑,容易辨識。但它白天都躲在礁洞中很少出來覓食。所以一般潛水都不易發現...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fish/Echidna-nebulosa/
Echidna-nebulosa.htm
◆歐盟稀釋化學藥物計畫招來各方反對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1-02-15
(ENS)-
歐洲議會週二通過採用一種新的歐式策略來處理世界上多數有毒物質,這已經遭到化學工業與環保團體的反對。這種策略本身所需的物質會致癌,導致突變,或是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樣影響生殖機能。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5-03.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施淑芬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501
◆綠色能源強化中西部10個州 >>>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2001-02-15
(ENS)-
為幫助美國中西部數州避免面臨類似加州的能源問題,中西部環境法令政策中心提供一項計畫,以增加能源來源的多樣性、減少污染、促進能源使用效率、和改善電力供應之穩定性。這計畫是從風力、太陽能、及生物能等來增加再生電力的供應。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5-04.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施淑芬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502
◆歐盟可能以更嚴格的規則取代生物技術產品的暫停銷售規定 >>>
法國,斯特拉斯堡,2001-02-15
(ENS)-
週二歐盟國會通過新評準之後,歐盟解除它為期三年暫停發放基因改造食品許可證的措施,更向前邁進了一步。這些修正過的法案適用於標示和監測基因改造食品、飼料、種子以及藥物。它包括公開註冊的相關規定,讓消費者得以追蹤產品來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5-10.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施淑芬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503
◆南非瀕危物種的新希望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1-02-15
(ENS)-
以保護佛羅里達黑豹、太平洋鮭魚族群數量和黑角雪貂而倍受稱讚的一個保育繁殖團體,將前往南非協助拯就當地的瀕危物種。這對南非的肉垂鶴(學名Bugeranus
carunculatus)來說,這可謂是即時趕上。這種動物只剩下250隻存活。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5-1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施淑芬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504
◆荷蘭阻止載有毒物的船再度航行 >>>
荷蘭,阿姆斯特丹,2001-02-15
(ENS)-
荷蘭政府懷疑一艘模里西斯籍貨輪可能駛向印度進行拆卸,於日前制止該船離境。聖得令號是一艘長172公尺(560英呎)的貨輪,曾經運載化學物質和糖蜜,而目前船上載有石綿、重金屬和其他有毒物質。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5-0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施淑芬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505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2-20 >>>
- 發展燃料電池國內起步晚:歐、美加、日本等國已投入龐大研發人力;環保署表示
初期將結合燃料電池與電動機車 (台灣 Seednet Epro環境電子報)
- 南韓環保團體
針對「台灣核廢料外運北韓貯藏計畫」一事抗議;進一步期盼台灣放棄核四計畫
(漢城-台灣 中央社)
- 台電說明「美國西伯利亞計畫」:處理台灣日本南韓等核電廠使用過核燃料
再製成核燃料棒以為發電 其中核廢料各自運回 (台灣
聯合報)
- 接連發生森林大火
營建署:快立生態嚮導制;台灣登山界的保育觀念需要加強宣
(台灣 奇摩新聞)
- 基隆港未設危險品專用碼頭 目前透過適當管制措施
降低裝卸風險 (基隆 中國時報)
- 大型廢棄物平日宜定點回收;另擬局部擴大廚餘回收等新措施
攸關民眾權益 區里配合相當重要 (北市 聯合報)
- 保麗龍、塑膠餐具禁用 宜蘭加強勸導 (宜蘭 聯合報)
- 四草紅樹林復育成功 廿多個家庭認養:待綠籬形成
可發揮隔離保護區和工業區效果 也可營造更豐富濕地生態
(台南市 聯合報)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1-02-20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2-20 >>>
- 離島八區力保鄉郊工程
指勿以環保扼殺發展:多為建造或改善行人徑﹑排水道及人橋等小型工程
不應以成本效益為反對理由 (香港 明報)
- 三亞創建我國第一個無氟城市:今年起三亞市全面禁用含氟里昂的制冷劑;展開更換景區內空調和製冷設備製冷劑工作
(三亞 新華社)
- 冬末漆綠草地
北京環保人士批評北京政府為申辦奧運而弄虛作假
將冬末草地全漆成綠油油
將使人懷疑北京「環保」奧運一切做假 (北京 明報)
- 陜西將建自然博物館:自然館展示省境內多樣的自然物產資源;科技館展示陝西領先的科技成就;有九個自然保護區
(西安 中國新聞社)
- 環保草磚房將在哈爾濱出現:機械壓力捆紮的麥稻草做成為構造性或非構造性牆;冬暖夏涼、溫濕度較穩定
可節約燃煤 (哈爾濱 中新東北亞網)
- 河東實施「社會綠色細胞工程」將創建一大批綠色庭院、綠色居民區及綠色校園
(天津市 天津日報)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1-02-20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2-15 >>>
- 北極區野生物保護區內開採石油 並不能解決能源危機
- 訴訟案質疑華盛頓特區淨化空氣計劃延誤
- 環保人士批評加州緊急能源措施
- 重複使用水 有利華盛頓社區和商業活動
- 14萬株新植物 入植路易西安那堰洲島
- 漁業設備的影響 網站提供相關資訊
- 第二個射殺禿鷹的判決案例
- 猶他州城鎮榮獲國家公園成就獎
- 學生志工幫助恢復大柏樹保護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5-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施淑芬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1-02-15
◆[ENS全文閱讀]重複使用水 有利華盛頓州的社區和商業活動 >>>
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亞,2001-02-15 (ENS)- 適用於華盛頓州的5項計劃聲明,回收水能使緊縮的供水量達到最有效的利用。回收的水是指經再利用、或至少使用過一次的水。
在瑟奎(Sequim),回收水是用於景觀綠化的灌溉和幫助回復潺潺溪流。在皇城(Royal City),它回流入地下水層。在艾弗羅塔(Ephrata),建築工地使用它。而在Yelm,它在溼地公園裡和滅火時派上用場。
華盛頓州長蓋瑞‧洛克說明,「要讓供水量能被更進一步善加利用,我們在華盛頓能夠且必須去做的諸事之間,這些計劃是傑出的範例。如此一來,我們才能以足夠的水源提供社區、工業以及環保所需。」...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4-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ngo.org.tw/news/ENS/2001/news-ens01021501.htm
■[環境關懷事件]斷層帶上建核四 猶如向天借膽 >>>
作者:林鐵雄 (義守大學副教授)
台灣位處板塊交界處,頻繁的地震是台灣土地的特性。不斷抬升的地形、河川的切割、岩層的風化、加上地表自然的沖刷與沈積,造就了台灣土地的風貌,進而形塑在此一土地之上萬物的樣相...
根據文獻記載之歷史地震與近代儀器觀測之記錄地震的資料統計顯示,台灣西部地區從公元 1624 年到公元 2000 年的 376 年中,共發生 13次規模 7.0 以上的大地震。其中北部地區 3 次、中部地區 4 次、南部地區 6 次,平均約每 30 年發生一次...
金山斷層可能 40 年內錯動
讓我們用以下地質與地震學者目前所知之一些資料,來拼湊台灣的核能風險圖吧:
一、核一廠距離金山斷層約 7.0 公里,核二廠距離金山斷層約 5.0 公里,核三廠距離恆春斷層約 1.5 公里,核四廠距離新店斷層約 3.5公里。
二、金山斷層為活動斷層,1867年12月18日的大地震,極可能與金山斷層的活動有關。與金山斷層相銜接之山腳斷層,極可能與1694 年的大地震致造成台北盆地陷落為所謂「康熙台北湖」的事件有關。
三、金山斷層、山腳斷層與新店斷層如果錯動,均可能發生規模超過7.0 的大地震。
四、核四廠東方 80 公里內之「南沖繩海槽」最近發現數十座海底活火山,火山爆發與地震帶來的海嘯,可能對核四廠造成嚴重威脅...
其實,台灣的核電問題不在於興建不興建核四,也不在於廢不廢核一、核二、核三,而在於,在未來需要好幾個 24,000 年的高輻射半衰期裡,如何躲開約每 30 年就會發生一次的大地震的襲擊。高輻射核廢料這個不安的因子,將如幽靈般附著在台灣的土地上,困擾著未來世代所有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台灣子孫...
本文摘自【海洋台灣電子報】http://www.oceantaiwan.com/society/20010217.htm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22001.htm
■[環境關懷事件]核殤大地-車諾堡的真實 >>>
作者:廣河隆一
自從車諾堡事故以來,15年的光陰快要過去了。本人在此災區做過40次以上的採訪,在當初取材開始時,所有的真相隱蔽不明:例如,事故的發生原因、被害者的規模、犧牲者的確切人數..等。然而,時到今日,我們有比較明白了嗎?若果在現今世上,再次發生類似的原子爐事故,我們有能力知道,得以採取如何的對策才是對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車諾堡事故給予我們的教訓是:核電廠儘管一時被視為最尖端的科學產物,然而一旦發生事故,人類毫無能力處理其後果...
十五年經過了,車諾堡事故的記憶也逐漸為世人所淡忘。然而,另一方面,受害者人數卻是日漸擴大。儘管國際原子能機關(IAEA)多麼否定,小兒甲狀腺癌呈現爆發性的增加,是極為明確的事實。然而,接下來還會有多嚴重的影響,是沒有人會知道的。
森林消失了、村落消失了、『人』也消失了!…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22002.htm
▲[專欄作家]原住民與國家公園-馬告檜木國家公園之前瞻 >>>
作家:陳玉峰
...90年代蘭嶼國家公園之觸礁,能丹構想之夭折,表面上起因於原住民之反對設立束縛性的國家公園,實質上源自原住民的自覺份子,針對國府統治的長期不滿,以及先前設立國家公園的威權與權威,從規劃到掛牌運作的大漢沙文之所致,並非真正反對國家公園。事實上,原住民對土地倫理及環境文化,遠比外來政權、舶來文化深邃得無以復加...
棲蘭扁柏原始林是世界自然遺產,為人類世代所共有,終極目標當然擺在世界格局,此所以國際化走向為大原則;台灣迄今未曾建立真正的土地倫理與自然情操,對居住在台灣島數千年的原住民文化,一直未能以文化歧異度的觀點去正視。原文化代表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和諧指標,有待台灣文明人深入學習與認知,此乃台灣本土文化的活水源頭。
我們期待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先由正名開始,欲規劃的範圍內或近鄰原住民部落之民意與文化,必須參與主導權,且在成立管理單位之前,修法或立法,包括組織章程等,讓原住民的主權及於土地及未來實務,此為國內新國家公園設置的最重要原則...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yufeng/re-yufeng01022001.htm
●[活動訊息]「核殤大地—車諾堡的真實」攝影展 2.21-3.4 >>>
-
攝影家:廣河隆一
-
時 間:2月21日至3月4日
-
地 點:誠品敦南書店地下2樓『藝文空間』
到今天為止,『車諾堡與核殤大地』攝影展覽,在日本已巡迴展出超過700場,此類透過日本地方教育局所主辦或協辦的車諾堡攝影展,吸引了無數人的關心。也因此,其眾多作品總是在日本某個地方展覽中。廣河先生的相片,描繪出多種疾病與損害仍在車諾堡事故災區持續擴大中。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防治「松材線蟲萎凋病」 2.21 >>>
由於當初引進日本松樹的不謹慎,帶來了「松材線蟲」,這種靠松斑天牛散播族群的線蟲,會赤化松樹,發病至死亡只需10天到3個月。
目前防治「松材線蟲萎凋病」,有三個方向:針對樹種,可以改植天生抗病的松樹,或以接種來大量培育抗病植株。對於松斑天牛則多以撲殺來抑制病情擴散。至於松材線蟲,除了以點滴灌注來保護松樹,生物防治就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大量應用的好方法。
松材線蟲的生物防治方法,就是用桿狀型孢子、皮殼菌來消化分解松材線蟲或使松材線蟲遭到感染,最後死亡。但是,研究應用的腳步卻趕不上生物適應環境的速度,這也是為什麼生物防治法還未被大量應用。
一種新的似擬松材線蟲開始出現在台灣,對台灣松林的存活又是一個噩耗;本集節目,讓我們一起來關心松林的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