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1-02-22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棲地若繼續消失
貓熊終將成為圖騰
■[植物簡介]梨 Pyrus serotina >>>
作者:陳建志
甫聽氣象報告,又一波東北季風來襲,氣溫再降;昨日猶然陰沉微雨,今晨甦醒,氣溫計上標示著14℃,卻見天色青藍,薄雲疏開,呼呼冬日也現嬌陽,推窗望外,但見滿園梨樹如覆雪,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講到梨之生產,自然以梨山為大宗...梨,原產中國大陸,蓋屬溫帶作物,梨山氣候涼爽頗為適合;平地之氣候按理說並不適種,然而以人為之力之能,確實可以改創自然不少,平地上可以生產甜美的梨果,這當然是農業技術上的突破。不過現今人類的智慧能力,雖可改創自然,畢竟尚不能創造生命;以致於三星雖可產梨,卻得每年進行一次接枝作業...
現今宜蘭梨花開,週末假日不妨來三星小鄉看看撐傘的梨花奇景;當然更莫忘了七月的熟果之約。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plant/Pyrus-serotina/
Pyrus-serotina.htm
◆2015年只能追憶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峰 >>>
美國,加州,舊金山,2001-02-19
(ENS)- 一位以空照調查山峰的美國科學家指出,過去20年來覆蓋在吉力馬札羅山上的冰雪減少了三分之一,而其餘部分,到2015年時便會全部消失。如果朗尼湯普生教授的預言成真,屆時飲用水供給、農業、水力發電、旅遊與氣候研究都會受到影響。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9-10.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梁明煌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901
◆棲地若繼續消失
貓熊終將成為圖騰 >>>
瑞士,格蘭,2001-02-19
(ENS)- 即使已成為保育運動中最熱門的寵兒,世界僅存的1,000隻貓熊,其生存仍然非常艱辛。為紀念世界野生物基金會成立40週年而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因為開闢道路或其他人為的開發,造成貓熊棲息的原始林地被切割成零零碎碎,或因此消失是這瀕臨絕種動物的主要絕種威脅。編註:fragmentation碎裂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9-1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梁明煌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902
◆接觸農藥可能會大幅提高流產機率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北拉羅萊納州,教堂山,2001-02-19 (ENS)-
教堂山北卡大學所發表的新研究指出,因為住在使用農藥地區附近,可能導致胎死腹中的機率大增,而造成生育失敗。研究者說明,他們的發現只是建議暴露在農藥使用環境中的風險,並非已經證明它。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9-06.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梁明煌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903
◆國際間政府認同全球暖化的衝擊非常嚴重 >>>
瑞士,日內瓦,2001-02-19
(ENS)- 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今天在一項有關逐漸升高的全球溫度的主要報告中提出聲明:在未來100年裡,世界上最貧窮及最不適人居的地區,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將最為嚴重。全球暖化影響了氣候形態、水資源、四季循環、生態系統、以及極端氣候狀況等改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9-0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梁明煌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904
◆地球之友指向家用化學產品 >>>
英國,倫敦,2001-02-19
(ENS)-
壓力團體地球之友的英國威爾斯分部,今天針對家用產品中所含化學物質發起一項新運動,企圖迫使一些大公司先開始行動,並要求政府更嚴格管制。這個團體聲明,將以嬰幼兒的母親為成員,成立一支「媽咪軍團」來對抗家中危險的化學物質。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9-03.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21905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2-22 >>>
- 氣象局:台灣暖化速度比全球快1倍 (台灣 聯合報)
- 台灣豪大雨和乾旱
頻率變多:未來山洪爆發、土石流、森林大火的問題會更嚴重
(台灣 聯合晚報)
- 議會提五決議給蘭嶼核廢料貯存場遷場作業 (屏東
聯合報)
- 環局柴油車檢測站 被指黃牛橫行 (台北 中國時報)
- 震後水脈改道 山區鬧水荒:雲林古坑 (雲林古坑
中國時報)
- 中二高大甲工程挖出廢輪胎 國工局請環局將協調掩埋 (大甲
聯合報)
- 處理病死豬的化製場 目前受進口廉價肉骨粉及油競爭
面臨經營困境;防治所已加強宣導養豬戶
將病死豬送化製場處理 (雲林斗六 聯合報)
- 港都除霧 決擴大機車排氣檢測 (高市 聯合報)
- 林邊兩鄉民
讓寸草不生的公園綠樹成蔭:從公園地下挖出二百多公噸水泥塊
利用廚餘、爛菜葉等進行土壤改良 植以樹木 (林邊 聯合報)
- 行政院通過環保署與美加州環保局合作協定:包括低及零污染車輛法規、執行措施、燃料電池技術應用、大眾及非政府組織參與
(台灣 中央社)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1-02-22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2-22 >>>
- 深井青龍頭將填海擴路:青山公路部分改雙線雙程
環保團體憂破壞釣魚灣生態 (香港 世界日報)
- 寧夏、內蒙古引黃灌區通過提高水價避免浪費
去年節水六億立方米 (寧夏、內蒙古 新華社)
- 氣溫突回升 長春雪融成澤國:零下27度劇升至零上4度
到處融水 民眾出行困難 (長春市 新華社)
- 浙江渠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開挖:可能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
估計需三個月時間完成 (浙江浦江縣 中央社)
- 清華大學打造綠色孵化器:建設"綠色大學"同時摸索一套體系孵化更多"綠色小學"及"綠色中學"乃至"綠色社區"
(中國清華大學 地球村周刊)
- 西安重要的旅遊景觀區和水源分布區水土流失驚人 (西安市
人民日報)
- 新疆珍貴野生植物雪蓮可望實現大面積人工栽培 (新疆
新華社)
- 內蒙古全面調整抗災工作部署:集中力量扶持特重災區、重災區做好抗災保畜工作的重點
(內蒙古 新華社)
環境信託基金會 王美惠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1-02-22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2-19 >>>
- 經濟評論挑戰佛羅里達州的溼地計劃
- 水的貯藏成為穩定供水的關鍵
- 天氣變暖 處理石油外漏更為迫切
- 舊金山灣成立受油污野生物救治中心
- 卡爾能藍蝶棲地保護 獲聯邦政府基金支持
- 康乃狄克州宣佈追加荒野購買基金
- 阿拉斯加立法通過支持林、漁業
- 評估耕種與否對於土壤含碳量的影響 有了新的電腦模式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2-19-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1-02-19
■[生活環保]皮草仍在飛舞 >>>
作者:Jackie Alan Giuliano博士
許多人認為在皮草可怕殘忍的製造過程被廣為人知後,穿著皮草的風氣會因而退燒。很不幸的,製造皮草的工業仍然存活著,只是, 對它的成功三緘其口罷了。
近760萬隻動物被殘忍的捕獸夾夾住,在世界各地並有超過3千萬隻的動物被飼養在環境極糟糕的養殖場中。在美國有404個皮草養殖場,生產270萬的動物和廣告;並另有16萬個領有執照的獵人捕殺其他400萬隻。
這個製造業雖然比以前還要萎縮,但離真正的消失還遠的很。它還持續地從痛苦、受折磨的殘忍死亡之中獲利,迎合我們敗壞社會中最腐化的人性…
動物權利保護組織在1980年間打了幾場勝戰,成功的使大眾相信皮草工業的殘忍之處,許多名人也以穿著假皮草來宣揚這個理念,媒體亦定期的報導這個議題。
抗爭皮草業的行動持續,然而媒體對此已喪失興趣,而且皮草業者也改變它們的行銷方式,以較秘密的方式去接觸客戶…
全文及圖示詳見:http://www.ens.lycos.com/ens/sep2000/2000L-09-15g.html
版權歸屬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環境信託基金會 (楊璧如譯,施淑芬、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ngo.org.tw/issue/surround/2001/issue-surround01022201.htm
■[環境關懷事件]【左右看】阿瑪斯油輪漏油事件 >>>
【左看】漁民與漁會不能混為一談
作者:王浩棟 (文字工作者)
阿瑪斯油輪漏油事件,凸顯出環境污染事件的多元政治效應。除了不斷要求追查相關部會政治責任的呼聲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墾丁龍坑地區漁民的怒吼。漁民的生計因海域污染而受到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是不可忽視的則是,本來相關海域便因地處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而禁止捕魚,既然如此又何有補償漁民之慮!漁民的生計受到影響以及不滿的情緒,部分來自墾丁國家公園長期以來的不當約束,這是由來已久的問題。但是漁會幹部藉著漏油事件,將問題擴大成索償的方向,環保署更答應代為向船公司要求賠償,這種因果不分的處理方式,卻是不能不慎!
過去,政府在處理相關的環境污染事件,慣常的手段是動用補償/回饋金!這種不論理據是非,幾乎可說是變相買收地方的政治動作...而如何避免濫用補償金,斬斷地方少數利益集團的無理要求,更是當務之急!
【右看】堪慮的環境災難泛政治化
作者:周思平 (文字工作者)
墾丁近海油輪漏油,引發過年後執政當局的另一波政治危機。由於油污的控制時機有所延宕,導致一些學者、保育團體、以及當地居民的不滿,環保署長林俊義南下處理時,甚至遭當地群眾拉扯而摔倒在地。漁民擔心海域污染影響漁獲,情有可原,然而在權責尚未察明之前,便糾眾抗議將事件政治化,是否真能解決問題,卻是值得商榷之事。因為至少在這件事上,除了環保署外,交通部、農委會漁業署,以及內政部營建署,都難辭其責!
政治化的程度還不只如此,電子媒體煽腥的報導,特寫出沾滿了油污的珊瑚礁魚屍,意圖製造災情慘重的印象。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死魚並非珊瑚礁魚類,合理推斷必定是有心人士從別處帶來...問題是,這些從地方到全國,一貫泛政治化的處理,究竟能讓民眾的生態意識提升到多高的層次呢?...
本文摘錄自【易達網電子報】http://www.lihpao.com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22201.htm
▲[蘇逸平]自以為是的環保先鋒 >>>
作者:蘇逸平
在美國西北區,奧勒崗州中部有一座非常特別的火山湖,名字叫做「魁特烈湖」。
其實,火山湖本身就是一樣非常特殊的自然景觀,因為一般的火山爆發後,大多是在山頂崩垮下來,形成一付落難的塌陷慘狀。而要在火山爆發後,巧妙地在山頂形成一個窪地當然是件極為罕見的自然奇蹟,偏偏,火山湖的形成,就一定得仰賴這種百不得其一的美麗偶然。
而這座「魁特烈湖」更是火山湖中的頂尖翹楚,因為她雖然位於近三千公尺的高山之上,深度卻達六百公尺,不僅是美國境內第二深的大湖,也是全世界第七深的湖泊。
這樣的深度,有什麼特別呢?當然有,因為這座「極品」火山湖最富盛名的,就在她絕對湛藍的美麗湖水,那種宛如夢境般的深邃夢幻之藍,曾經讓當年發現的拓荒者以為是自己飲酒過量產生的幻覺,就連幾位自認見過天下所有美景的旅行團團員們,也有過這樣的讚歎。
「奇怪……」當時他們這樣失神地說道。「我怎麼覺得好像在做夢哪!」
原來,當陽光的光線折射入水中,水分子會依照「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順序吸收色光,而藍光便是可見光中最後的一種光芒,因此,當湖水越深的時候,折射而出的藍光便越深邃。而魁特烈湖又得天獨厚地位於三千公尺的高山上,陽光直射之下,整座湖簡直像是塊巨大無比的藍色美玉,讓看見的人心懾神馳,簡直忘了自己身在何方。
這樣的一處絕美勝境,背後卻曾經有過一椿令環保專家痛心疾首的往事...
本文摘錄自「大自然洗滌心靈」,蘇逸平著,水晶圖書出版
蘇逸平個人網站「超異空間」網址: http://suyiping.writer.com.tw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suyiping/re-suyiping01022201.htm
●[活動訊息]華江橋雁鴨季戶外觀察活動 2.24-3.25 >>>
九十年度臺北市南海學園生活藝術季(南園春曉)系列
華江橋雁鴨季戶外觀察活動
臺北市南海路為著名的「南海學園」所在,整條大道頗具特色,是台北市區除了大安公園、木柵動物園外,另一個讓人流連的道路。一路延伸,鄰近的華江橋下更是全台灣雁鴨季節的精華所在,每年秋末遠從西伯利亞來台渡冬的雁鴨,數以萬計,值得配合南海學園生活藝術季(南園春曉)系列「雁翔:自然、人文、保育」主題,特予舉辦觀賞雁鴨的戶外活動。
-
活動時間:2月24日至3月25日(每週六、日)。
-
活動地點:華江橋下(自江子翠水門進入)之高灘地(新店溪河口,台北縣景觀河濱公園)。
-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台北縣政府農業局。
-
參加人員:凡是愛好大自然者,皆可報名參加,預計6,000人次。
-
集合地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正門旁。依通知時間,請準時報到。
-
洽詢單位及人員:
臺北縣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林總幹事 0933-872-135
楊英風美術館 林小姐 02-2358-1568
●[活動訊息]生態攝影講座-發現台灣的昆蟲 2.23 >>>
-
講題:發現台灣的昆蟲
-
主講:詹家龍先生 (自由時報生態旅遊專欄記者)
-
時間:2 月 23 日(五) 晚間 7:00 至 9:00
-
地點:學會的窩 (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70弄15號)
-
主辦: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Tel:02-2577-2152
http://www.csnp.org.tw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林榮宗的生態植物園 2.23 >>>
很難想像,有人願意花一大筆錢,買下一座小山,砍掉檳榔樹後不是蓋大樓,而是任植物在這片土地上撒野,讓這塊綠色天地恣意生長。
林榮宗先生就是這樣一個熱愛自然的人,盡他的能力,試著去保護一些簡單的名詞,鹿角蕨、桂花、青蛙、烏龜、昆蟲等等,但當你置身在這些名詞中,就會知道,被生命圍繞的感覺有多好。現實中,它們是存在的,它們是動詞,它們是進行式,它們能帶給我們的愉悅,也是無限的,因為生命是永不止息。
林榮宗先生曾說:「山要參差不齊才美」。今天,就讓林榮宗林爸爸帶我們一探他那美麗的生態植物園,一塊分享生命欣欣向榮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