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英國科學家發現 高壓電線與孩童白血病有關
作者:林俶圭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在地球上,各種生態系所佔的面積並不相同。我們都曉得,在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唯一的綠色星球,但是,它的植被分布並不均勻。在某些地方,一個特定的區域範圍中便包含了數種不同的生態單位,台灣就是一例。而相對地,也有某些單一的生態單位,橫跨著極大的面積,例如中國內蒙的廣大草原、北美洲的大草原... 擁有愈多種生態單位時,它的物種也必定愈複雜。如歐洲地區和台灣一樣,擁有高山環境,會依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出現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有2000M以上的高山寒原帶,1000M~2000M的針葉林帶,500M~1000M的落葉闊葉林帶,還有500M以下的殼斗科森林或地中海型灌叢等四種。那麼,你猜僅36000平方公里的台灣,要比歐洲大陸小得多,到底會出現幾不同的生態單位呢?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1/2001L-03-06-11.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1/2001L-03-06-10.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1/2001L-03-06-06.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1/2001L-03-06-09.html ■[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鯨豚的解剖演化和分類 >>> 作者:王建平 (成功大學生物系)、姚秋如 (台灣大學動物系) 人們探究生物的演化過程,大多透過化石來推演,加上比較型態學、生理學、細胞學、生化學的研究,再配合地球的歷史事件如冰河期、板塊變化、隕石撞擊、火山活動等,架構出生物在這個藍色行星上的興盛與衰微的圖案...以下有關鯨豚演化的部分,主要是以L. Barnes A. Berta及 J. L. Sumich的著作為主要參考依據,讀者可以約略看出鯨豚的演變輪廓,但是這些假說不一定被所有學者所認同。 鯨的起源 鯨豚為海洋哺乳類,鯨豚的起源目前仍然是個未知的謎團。從其型態來觀看,大多是為適應水中環境而形成,我們很難從牠們的形態結構來推測他們的祖先是什麼動物,但由血液組成、胎兒血糖、染色體、胰島素、子宮型態、DNA序列等生化及遺傳方面的研究,顯示鯨豚與有蹄類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化石證據亦支持這個說法,並可以將彼此的關係推到五千三百萬年前, Flower最早認為鯨豚類與有蹄類(ungulate)有親緣關係。Van Valen及Szalay基於牙齒以及其它證據,認為一種已絕滅之有蹄類-中蹄獸(Mesonychian condylarths) 最親近。 中蹄獸是一種原始的陸生哺乳類,體形像狼,具有長臂,為趾行類(digitigrade)(行走時以手指或腳趾著地),可能有蹄(hoof)生活在北美、亞洲及歐洲,被認為是鯨豚的共同祖先。牠們具有簡單的牙齒,以魚為食物。 中爪獸的遺跡大多是在河口及潟湖被發現,而且出現的年代是在白堊紀之後,亦即古龍、魚龍與其他大型爬蟲類大量滅絕後,此時海洋有大好的生態棲位空缺出來,提供絕佳的機會給新的侵入者;我們可以想像有某一種中爪獸的生活範圍逐漸向淺海延伸,並適應海中的環境,成為水陸兩棲的動物,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的體型慢慢的由犬狀而變為似海獅的模樣,再演變成現今流線型的體態,後肢退化,毛髮、外耳消失,背鰭及尾鰭形成,可以生活在水中,成為完全水生的哺乳動物。不僅在型態上有所改變,牠們的生理亦為了適應水生環境而變化,如眼睛和腎臟必須調節鹽分、厚厚一層鯨脂包圍在體表可以保溫、特殊的血管排列以減低熱量散失、由強韌的肌肉與結締組織形成的鼻栓(nasal plug),可以緊閉呼吸孔,在潛水時不致嗆到... 本文摘錄自[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作者:楊宗瑋 (台東縣野鳥學會) 電光泥火山行政區屬於台東縣鹿野鄉瑞和村,清朝舊名為雷公火,位在海岸山脈西側之利吉層上。利吉層質地鬆軟,遇雨常有泥流現象,是以連外林道常處崩塌狀態,訪客必須步行一小時方能抵達,交通的不便恰好為此處提供了適當的庇護... 依據鄭漢文等(1993)之調查研究,電光泥火山由大小六十三個噴泥口,不停的噴出泥水而匯聚形成,噴出泥水含鹽分、瓦斯及浮油,在台灣屈指可屬的泥火山中,有著最大的噴泥盾,最大者直徑超過三十公尺,裸露的泥流面積約四千三百平方公尺。近旁的鹽性植物群落更是特殊,動物生態亦富特色。整體環境敏感、珍貴,不論地質、地形、植物、動物均有特殊之保存價值。 林務局台東林管處九十年度已編列經費,預備在泥火山噴泥口附近周圍闢建欄杆棧道,改善聯外道路,美其名曰:防止遊客踐踏破壞泥火山,將此處闢為一處生態教學環境。 我們肯定林務局重視此處的態度,但是卻不同意其使用的方法: 1、泥火山的珍貴不只在噴泥口及泥流,而應包含整體的環境。林務局不應在沒有調查數據及整體規劃的情況之下,局部開發泥火山,興建公共設施。 2、林務局在沒有經營管理的機制下開發、開放電光泥火山,引入無法管理的遊客,反而將促使該地遭受破壞。 3、環狀的木棧道的施工,潛藏著無法預知的威脅。重機械是否引入? 基礎是否使用混凝土?混凝土預拌車是否將闖入?對環境生態或景觀將造成的衝突?泥流的變遷多久會掩埋棧道?...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30901.htm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焚化爐早已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萬靈丹--破除焚化爐的假科學 美國從1985年起已有超過137座焚化爐興建計劃被迫取消。日本是垃圾分類做得最徹底的國家,早年亦大量興建焚化爐,但近五年日本深感焚化爐污染嚴重,紛紛關閉焚化爐不再興建。歐洲各國如:德國、荷蘭、比利時也相繼頒布「焚化爐禁建令」... 焚化爐的毒害 焚化爐在燃燒垃圾的過程中會排放出多種有毒物質,如戴奧辛、多氯聯苯、重金屬、鈇喃物質…等等劇毒。「世紀之毒」戴奧辛早已被醫學證實為致癌劇毒之首。根據日本的經驗;焚化爐附近居民的嬰兒死亡率比整個縣市高出40﹪~70﹪,罹患癌症的比率高於一般國民一倍。 垃圾焚化後將留下更毒的「灰渣」 焚化爐僅能減少垃圾60﹪的容積,燃燒後剩下的20﹪灰渣所含有毒物質比所排放廢氣的濃度高出數十倍...繼續以劇毒污染地下水。 處理彰化全縣垃圾不需用到第二座焚化爐 根據縣環保局統計,目前全縣日產垃圾量為1280噸,如果落實執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及廚餘堆肥處理,應可減少40﹪~50﹪的垃圾量(環保署公告的標準),剩下來640~768公噸的垃圾,溪州焚化爐日處理900公噸的胃口都還填不滿,根本無須興建第二座焚化爐。 彰北焚化爐環評過程嚴重違法 焚化爐的環境影響評估過程依法應召開周邊鄉鎮之公開說明會,但是將蓋在鹿港鎮東石里(緊鄰福興鄉)的彰北焚化爐卻僅辦過一場鹿港地區的說明會,而且環評報告書中並未附有該場說明會當天出席人員簽名,事前亦未見相關單位登報公告或行文通知... 彰北焚化爐以納稅人血汗錢中飽財團私囊 縣府官員透過浮報垃圾處理需求,向中央申報增設第二座焚化爐,然後以B.O.O.方式與財團簽訂『購買焚燒垃圾服務』的契約(每日定額定量處理800噸垃圾),這座焚化爐從興建到營運的成本都將完全由納稅人來負擔(行政院環保署估計每戶需月繳454元),而財團則是坐收兩手利潤(逐年攤提的工程費以及垃圾處理費)...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30902.htm
本集節目我們要介紹一位海洋寫作家,廖鴻基先生,廖先生是花蓮人,原本當過平常的上班族,也養過蝦,但是天性愛海,使他在七、八年前,成了真正的討海的漁民,同時他也開始記錄海洋生活的點點滴滴,他豐富的海洋經驗與細膩的觀察,逐漸發現台灣海洋的危機,他同時也發現,海豚是海洋生命的指標,廖鴻基說:「如果有一天,連海豚都不再出現,那或許是我們海域死亡的時候,更是討海人滅絕的一天。」 廖先生以他長年生活在海上的經驗,寫出了氣度浩瀚的海洋文學,作品也多次的獲得各大文學獎,作品中他感嘆著台灣海洋的衰亡,他說海洋也許是我們腳步的終點,卻也是我們無窮視野的起點,也是所有島民延伸展望的管道和場所,沿海漁業的凋零,是淨土衰敗的徵兆,我們希望環繞包圍島嶼的,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海洋,而不是凋零枯竭的死海。 近些年來廖鴻基成立了黑潮海洋基金會,投身護衛海洋、保育鯨豚的行列,他希望討海人,不再不當地捕撈,才能夠讓漁民和海中的生物,同時好好地活下去,現在我們就去拜訪廖先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