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法庭判決 克拉瑪斯河鮭魚得到水權 ■[魚類簡介]北部的海水魚類-白帶魚 (Trichiurus lepturus) >>> 作者:邵廣昭 (中研院動物所所長)
白帶魚平常棲息的水深較深,夜間才上浮到表層來覓食。它們常成群洄游,在水層中捕食燈籠魚、鮆科等小魚。它們每年春天時常會靠岸洄游,成為沿岸釣友們最容易釣獲的對象。帶魚通常在夏天時會成群北上到東海、黃海產卵,到冬天時再返回台灣海峽或南海來越冬,所以它也有季節性的洄游。 白帶魚體長可長到1.5公尺...它的體表看來閃閃發亮...據說這些細鱗經過加工處理所提煉出來的結晶物質,還可以製造假珍珠裝飾品等的加工品...它還有一種有趣的行為,那就是休息時,常頭上尾下直挺挺地懸在水層中...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fish/Trichiurus-lepturus/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5-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5-04.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5-05.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5-03.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5-10.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5-09.html 作者:看守世界研究中心 根據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研究機構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發佈的2001世界現況 (State of the World) 闡述:新世紀之初,全球環境趨勢已走到危險的十字路口。從最近全球氣候會談的破裂即可證明,生態加速地衰退與環境議題在政治角力上的失敗是攸戚相關的...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的理事長及本報告之共同作者克里斯托弗‧費文(Christopher Flavin)說道:「1990年代的繁榮,政府部門有個歷史性的機緣來扭轉環境衰退。假設在目前政治及經濟的不穩定情況下,政治領導人物撤消環境法規,或無法制定關鍵性的國際協議,數十年的發展將會因之瓦解 。」 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指出:最近的科學證據顯示,許多全球性的生態系瀕臨危險的邊緣,引起決策人士的關注。北極冰帽變薄了42%,全球海洋的珊瑚礁也有27%消失了,暗示著地球上幾個主要的生態系正在衰退中。環境惡化也導致更嚴重的天然災害,過去10年來已造成全球6千零80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之前40年的總合... 從最近的氣候模式推測,除非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急遽減緩,不然到了2100年地球的氣溫將比1990年高出6度。這將會導致水資源缺乏、糧食生產減少、和致命疾病如瘧疾及登革熱的蔓延。本年的世界現況談及生態衰退的其中一個徵兆是:在森林砍伐到臭氧層破裂等不同的壓力下,已經造成全球許多蛙類及其他兩棲類面臨絕種。2001世界現況的共同作者艾思莉‧馬彤(Ashley Mattoon)談到兩棲類:「是重要的生態指標生物,好比測量地球健康的氣壓計,因為兩棲類比其他生物對環境壓力都要敏感。」 環境衰退亦讓人類付出極大的代價,即使這10年來許多國家的貧窮情況好轉,仍有12億人無法獲得乾淨的民生用水,有數億人呼吸著有害健康的空氣。像生活在菲律賓及墨西哥的貧窮人家,為了提升生活水準仍不顧死活地破壞森林及珊瑚礁... 共同作者葛瑞‧加登爾(Gary Gardner)說道:「要喚起全球響應控制破壞性環境趨勢的必要,是件令人裹足不前的工作,但是從十九世紀的廢除奴隸制度,到二十世紀初的女性解放運動,人類以前也曾克服過艱鉅的挑戰;改變可以從不可能到不可避免地快速進行著。」 (中文譯稿由看守世界研究中心授權看守台灣研究中心翻譯提供。)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environ/2001/environ01041001.htm 作者:駱明永 (2000/5/3) 從小時候就知道在林口火力發電廠附近的山坡上有百合花,在這附近還有軍營、靶場、舊車站、舊鐵軌,山上還有舊地道。可是,現在都變了樣,變成了高爾夫球場、垃圾場、腐植土掩埋場,原以為在這綠色的草叢中再也找不到她了。因為週遭環境已經不斷地開發、還有遊客不斷地採摘;而且,近十年內常常經過這一段海岸公路也曾經仔細尋找,都沒看到她的出現。 4月30日在風雨之中開車前往淡水,在林口電廠之前的山壁上看到一點一點的白點,心中有些驚訝,難道會是百合花?不太敢相信真的是百合花,因為真的好久好久都沒在這一帶看到這麼多的花。慢慢地仔細看那山壁上的白點,從林口電廠的下福村經過嘉寶村、瑞平村,一路看到太平村,心中真是充滿了興奮。 隔天帶著相機和望遠鏡再到下福海邊的高爾夫球場,看著遠方的白花,也看到移動的人蹤...這些花怎禁得起人們的採摘?心中雖然生氣,還是努力撐出一點點不自然的笑容,向他們解說關於台灣百合的點點滴滴,告訴他們採了一朵花就等於採了上千顆的種子...;但是,現在的人們多數還是自利的,只想要短暫地將花朵據為己有(因為這採回去的花插在花瓶,開花不超過一星期),也不願讓她在野外自然地盛開,讓更多人可以也欣賞到她大片盛開的美景... 看著一車一車來了又走。我想今年可以在這裡看到百合花的時間不長了,如果風雨可以阻擋人群的出現,反倒希望雨就繼續下吧...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41001.htm 作家:陳玉峰 從濁水溪上游治卯山下的雙龍、南化西阿里關山、大願山,到楠梓仙溪畔的甲仙,九月底三兩假日我奔馳了七百公里路,賞攬深山幽谷、水瀑銀絲、鏡面浮島,以及讓我感慨萬分的民間生機... 當導引我勘查山區的住持師父一開口,即帶給我莫大的衝擊與震撼,「十年來台灣山林的破壞,林務局除外,就屬佛教徒最嚴重!」「我們請您來有幾個問題討教,其一,您所勘查的大願山在三、四十年前其實都是原始巨木林,楓香、九芎多三、五人合抱,我從小在此山區長大,親眼目睹為了墾植麻竹,我們伐砍、焚燒了全面山林,如今下游水旱並生當然是我們造的孽。過往,我年幼無力回天,可是,二十餘年來我發下一願,有生之年,我要讓大願山回復原生林生機,讓飛禽走獸、鳥叫蟲鳴重新尋回天地之家,我們想請教您如何復育。」 「我心目中的美,是天然林複雜中的單純,多層次、多樣相,各有所依,林床的落葉腐植層褐黑且充滿彈性,整個林相深邃幽遠;人造林如桃花,雖美但不超塵,天然林美且莊嚴,帶給人單純的喜悅」;「華嚴經文滿載自然天機,其與自然參悟如出一轍。依我瞭解,佛教徒要砍一棵比人高的樹,必須要同那株樹商量,徵詢它的同意。如今,佛教界不是師父渡信眾,而是信眾渡師父,社會富裕、人民有錢,心靈即極度空虛,募資破山入關蓋寺建廟宛若雨後春筍,蓋寺廟總愛挑危崖山巔,其破壞山林無遠弗屆,表面上靈修淨心,實質上焚琴煮鶴,兼害世代蒼生。」 反對大興土木的師父除了要復育天然林之外,她希望闢建自然專修道場。「其二,請教你如何規劃自然道場,建構林木扶疏、簡易蔽雨建物,讓人們走進得以無言而化,讓鳥獸松鼠皆可聽經,讓節氣天候皆得歌唱」...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yufeng/2001/re-yufeng01041001.htm 給喜歡海洋與鯨豚的你: 一、工作方向:賞鯨活動解說、鯨豚教育推廣、鯨豚擱淺救援、鯨豚 詳情請見:http://whale.zo.ntu.edu.tw/TCS/activities.htm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水雉搬新家後的生活 4.11 >>> 播出時間:4月11日(三) 早上9:45/下午4:15/晚上11:30 水雉是台灣珍貴的保育類留鳥,在台灣曾經擁有廣大族群,但環境的變遷,使牠們的數量劇減,目前全台灣剩不到100隻,並且只集中在台南縣部分菱角田。 由於高鐵路線正好經過水雉棲地,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組成了水雉復育委員會,在原棲地旁另闢了復育區,也有了不錯的成果。 每年4、5月是水雉的繁殖季節,牠們搬到新家之後,生活情況是怎麼樣呢?本集我們就一起去台南看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