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能源生產場所蔓延各州 危害美國河川
■[鳥類簡介]白環鸚嘴鵯 Collared Finchbill (Spizixos semitorques) >>> 作者:楊育昌
白環鸚嘴鵯是台灣的特有亞種鳥類,常常三五成群地出現在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樹林及草叢中...牠們並不會很怕人...喜歡大大方方地停在顯眼的枝頭樹梢、電線上鳴唱,享受一下在眾人面前表演才藝的樂趣。牠們的叫聲很特別,像是渾厚快速的「記得是誰、記得是誰、是誰-」。 由於白環鸚嘴鵯的嘴形適合摘取嫩葉和果實,因此特別的偏好植物性的食物,每當山桐子果實成熟,樹上結實纍纍的季節,就可以看見牠們呼朋引伴地聚集在枝頭上,津津有味的享用大餐。 [美麗桌布:白環鸚嘴鵯]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1-11.html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4-11 (ENS)- 一份新的報告顯示,能源的生產正緩慢侵蝕著美國境內一些大家最喜愛的河川、以及棲息其中的生物。第十六屆全美最危急河川年報中說明,在受調查的13條河川中,幾乎有一半的河川是被水庫發電、化石燃料的鑽探、與燃燒產生的污染物給破壞。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1-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1-03.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1-01.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1-12.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1-09.html 日期:2001.04.16 如果一項工程進行時,出現了一些當地社區和非政府組織想要藉此提出的問題,這時,就可以針對這議題建立一個網路,也讓它獲得更多人的關注。以下是一些方法: 集合支持者 在一些受到工程影響的地區,非政府組織在當地並沒有設置辦事處,因此,與當地的意見領袖直接合作,至關重要,他們在社區內受人尊敬,且具有支援力。在初期過程中,就要廣納參與人士,形成一個風格多樣的代表組織。鼓勵社區各階層,無論老少,充分參與、積極行動。...印刷品和會議上使用當地的語言...與該地區持不同意見的人保持接觸... 讓大眾了解工程計畫! 儘早收集各項資料來讓大眾清楚了解...與當地媒體合作,...甚至國際性的報紙。也考慮鄰國的報紙,特別是如果水資源就在國界上。留意地區性以環境或人權為焦點的報刊。...寫信給政府官員...善用網路資源來傳佈訊息。 中英對照全文:http://news.ngo.org.tw/issue/water/2001/issue-water-irn01041601.htm ■[環境關懷事件]原住民不是兇手 !!-澄清水鹿事件中,遭受嚴重污衊的台灣原住民 >>> 稿源:全國教師會原住民族委員會 三立都會台「台灣全紀錄」節目於三月底,前往南投縣大丹林區進行錄影時,卻意外驚見沿路有遭獵人遺棄在路旁的水鹿屍體,並發現有保育動物的墓場,這一段錄影,經過電視台的剪接播出,及節目主持人協同林務局和農委會於9日舉行說明會,立即引起台灣各界媒體的大肆宣揚,及國內外環保組織注目的焦點。 然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在兇手尚未抓到,及未有明確的證據指出是當地原住民獵人所作的同時,該節目主持人卻引述林務局人員的臆測,指出「獵人應是當地的原住民」;這一段話也透過中國時報記者於10日的報紙上,在未經明確的查證之下便直接將之引用,並且在該版的編版設計上,更以農委會將於11日前往事發地信義鄉的丹大工作站舉行說明會,與當地原住民溝通,宣導野生動物的保育觀念。 中國時報這樣的一個報導,及農委會在處理該事件的態度與方法,不僅是未對整個事件的真實性提出客觀、合理應對的處理方式,反倒在在皆暗示、隱射及誤導社會大眾認知,這場慘無人道的狩獵行徑的元兇就是原住民,這對於台灣原住民而言,是一項極大的不實指控,也嚴重傷害、污衊整個台灣原住民的形象。 針對上訴種種傷害原住民的事情,我們要向各界關心這場水鹿遭獵人惡意撲殺並遺棄在荒野上的事件,提出我們原住民的聲明: 一、 兇手絕對不是原住民! 我們原住民絕對不像媒體所塑造出那樣一個殘暴不仁的民族,因為我們還堅持祖先所遺留給予我們,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諧相處的傳統生活觀。 而且,原住民根本也沒有獵取類似鹿茸、鹿鞭進補的觀念,我們打獵的目的,就只是為動物的肉體,而且也只獵取我們所需的量;再者,我們對待所獵取到的動物,不論大的小的,就算發臭了我們也會將之帶回家中,這就是原住民打獵的傳統觀念,祖先也曾訓誡我們,若不按此觀念進行狩獵,便會得到詛咒,不僅再也獵不到動物,也將得不到健康與祝福,嚴重的話,甚至於無法延續後代。 一直到現在,我們還繼續保有這樣的傳統觀念,又怎麼可能會作出像電視台播出那樣的一次惡意獵殺一、二十頭的動物,並且只獵取動物身上的某個部位,再將獵物隨意的就遺棄在路旁的行徑呢?...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41601.htm 作者:李育成 在中國內地,已作大規模種植的基因改造作物主要都是非食用植物,例如棉花等。內地農業部門事實上也留意到歐美農民對轉基因作物的大規模反響,故此在未訂定任何預先防範措施前,也不敢貿然種植食用植物。可是,即使不是食用植物,轉基因作物的種植仍然會對農業運作,甚至生態帶來衝擊。 最近阿根廷反對轉基因人士指出,基因轉移會減弱轉基因作物對抗疾病的效力。英國一位華裔科學家,指出轉基因棉含有一種抗衡抗生素的基因,令作物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襲。 現時孟山都公司主要出產了兩種轉基因棉,其中一種便是為人熟悉的Roundup Ready,這兩個品種都是含有這種基因的。由於這種基因具有轉移性,所以她有理由相信這種基因若轉到其他品種,甚至人體,也可能會帶來大規模的疾病...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kevin/2001/re-kevin01041601.htm 時 間:4月21日(星期六)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水雉搬新家後的狀況 4.17 >>> 播出時間:4月17日(二) 早上9:45/下午4:15/晚上11:30 水雉是台灣珍貴的保育類留鳥,在台灣曾經擁有廣大族群,但環境的變遷,使牠們的數量劇減,目前全台灣剩不到100隻,並且只集中在台南縣部分菱角田。 由於高鐵路線正好經過水雉棲地,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組成了水雉復育委員會,在原棲地旁另闢了復育區,也有了不錯的成果。 每年4、5月是水雉的繁殖季節,牠們搬到新家之後,生活情況是怎麼樣呢?我們今天就一起去台南看看。 長期以來,位居人權最前線的檢警人員,非但未能盡到保障人權的職責,反而成為侵害人權的元兇。每日的新聞中,都可發現檢、調、警侃侃而談偵察案件過程,致使所有的嫌疑人在未經法院審判前,皆已被媒體、觀眾定罪。 但嫌疑人並不等於罪犯,在檢、警風光張揚破案時,有誰曾想過嫌疑人可能是無辜的?嫌疑人在檢、警宣稱破案時,被大肆報導、宣傳,但在洗清嫌疑時,又有誰為其澄清先前的污名呢?嫌疑人及其親人、朋友在偵查公開過程中所受的傷害,又有誰注意和賠償呢? 為此,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於3月21日假台北律師公會共同召開「落實要求偵查不公開記者會」,針對檢、警、調單位違反偵查不公開現狀進行研究,本研究由黃秀禛律師主持,隨後並公布專案陳情熱線,希望受害民眾能踴躍提供案例。 倘若您或身邊的親朋好友曾受過檢、警、調單位偵查公開之害,歡迎您利用專線與我們聯絡。 電話專線:02-253187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