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環境信託演講研習坊 開始囉
■[植物簡介]台灣杜鵑(Rhododendron formosanum Hemsl.)與西施花(Rhododendron latoucheae Franch. & Finet) >>> 作者:陳建志
台灣杜鵑為台灣特有,分布於全島中海拔霧林帶稜線、上坡段的地形位置,常生長於檜木林下。屬常綠闊葉喬木,樹幹多分叉而少有明顯的單一主幹,枝幹肌理多呈扭旋狀上升,葉長橢圓形,上表面光滑,下表面被灰褐色貼伏狀毛茸,藉此特徵便可輕易辨識;花色粉紅到白。 西施花,產於福建及台灣,在台分布於全島中海拔闊葉樹林中。亦為常綠喬木,葉長橢圓形先端據小突尖,兩面光滑,網脈明顯;花色偏紫,故又名青紫花。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plant/Rhododendron-spp/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6-03.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6-11.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6-12.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6-10.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6-01.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16-09.html 作者:郭哲言 最近認識一位長輩--李伯伯,他是個很喜歡讀書的人,閱讀許多的中外書籍,他喜歡閱讀科學性的雜誌和書籍,也關心環境污染的問題,對簡樸的生活有一種嚮往,因此退休之後,在花蓮買一塊地,蓋了簡單的房子,經常和太太去小住。他知道我喜歡大自然,知道我對生命有一份熱愛,因此送我一本書,書名是【A REASONABLE LIFE】,內容談的是環境變遷和環保問題... 我才讀到第四篇,感覺卻很強烈,作者用回溯和呼應的方式去喚醒讀者的知覺,和自己寫作的風格很像。作者從小居住在物質較缺乏的共產國家,長大後住在物質充裕的民主社會,兩種環境的對應。他寫到兒童時期的遊玩方式,使我想起小時候看到打棒球的一群男生,打赤腳、木棍、皮球代替真棒球.....,沒有壘包,只是畫個圓圈做記號;而現在我經常在假日時,看到中正紀念堂有一群群全副武裝的小娃兒,溜直排輪,打曲棍球,還有外國人當教練。 最近常有個疑問在腦海,到底有多少這個時代的孩子,沒有過打赤腳踩在真正的泥土上經驗的?難道在科技文明時代出生的孩子就比較幸福嗎?他們只對KITTY 貓、皮卡丘、......這類的東西感興趣嗎?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感覺哪裡去了?他們知不知道彩虹不見,是因為為了製造那些新奇玩具所造成環境污染的結果呢? 有時候想到還保問題,總有一種無力感。因為這本書,總老是讓我想到自己的兩位同事,他們的年紀各與我相差十歲左右,比我長的男同事是台大畢業的,比我小的女同事是成大畢業的,他們就是那種無視於環保問題的人。他們這一生所製造的垃圾量可能是我的四到五倍,跟他們講最簡單的垃圾減量,他們是抵死也不肯做的,而且理由全推給政府或是別人。 不管在家裡或是在公司,我一直有垃圾分類的習慣,因此,垃圾桶的塑膠袋使用量很省,辦公桌底下垃圾桶中的塑膠袋,去年我才用兩個,而我那兩位同事則是每人每星期要用掉二到三個... 幾年前,我讀過一篇文章,提到有位在報社工作的女性,說到她的辦公桌上總有一盒堆得高高的廢訂書釘。從那時開始,我的桌上也有一個這樣的紙盒...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surround/2001/issue-surround01041901.htm ■[環境關懷事件]認清古蹟保存與停車場共構的理論想像陷阱! >>> 作者:李嗣瑞 (台灣生態都市協會執行長) 日昨某大報文化版同時有兩篇建築學者訪稿,文中多表支持竹中辛校長公館與地下停車場共構論點。學者以國外考察經驗指出,在"不影響交通原則"下,可接受該基地增建新設施物,並以京都寺廟、英國教堂、法國羅浮宮增建為例支持辛公館與地下停車場「共構想法」。 一如都市發展中的工業區開發與環境生態保護爭辯問題,我們不贊成為環保而犧牲合理土地開發行為,也不贊成完全以經濟成長為目標而忽視土地承載力的政策。是故,學界才有多人嘗試提出經濟發展與環境共生的理論模式以解決現實世界的衝突... 法國奧賽車站再利用成美術館,歷時十年以上且經公開辯論;羅浮宮金字塔更經市民投票表決才進行後續評估。上述公開發言權,在傳統公共設施興建過程中,是被某些如建築專業與公私規劃單位所壟斷的,直到市民參與觀念興起...前述國外案例與本案條件完全不搭調,必須根據「個案」特質評估,而不是一味誇大國外經驗與理論光芒。共構必須由定性與定量兩方面同時考量,辛公館基地先天條件不佳,古蹟位置面向東門街,唯一可能地下停車雙向出入口,勢必並列面向在另一側的窄巷中而癱瘓地區交通,定性的提議容易,相關的定量問題卻始終不見相關單位正面回應。 再聽聽辛公館案的民間訴求,由辛公館關懷行動小組網站上得知,連非專業的學生家長、主婦、老人與海外朋友都預期該地興建停車場的弊多於利,連署反對熱潮不退,更遑論一些運輸與建築相關專業人士至現場評估基地後,在公私場合所表示共構不可行之意見陳述。這裡無所謂保存基本教義派的抗爭,只有呼應辛校長常說的「Fair Play」原則,不是非理性地要求不得共構,只是必須提突顯基地條件在多年前被政治角力劃為公共設施,而後又經政治考量不得不就地執行政策的荒謬性!...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41901.htm 作者:蘇逸平 環保,是當今世上一個極度熱門的課題,從臭氧層的破洞到重金屬的污染,在在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話題,而在美國,如果要談到環保,就不能不談到位於美國西北部,奧瑞崗州的波特蘭市。 波特蘭人對環保議題有多麼熱衷呢?這點從一個流傳已久的笑話中便可以一窺端倪,據說,如果你不相信波特蘭人對環保的熱愛程度,只要在市中心丟一片紙屑便可以知道,因為只要你這片紙屑一出手,便會有超過三十個以上的波特蘭人飛身過來將它撿起,再投入詳細分類的垃圾筒。 這樣的說法,當然只是個誇張的笑話,但是從這兒也可以一窺波特蘭人對環保的重視程度。的確,在市區,在郊區處處可見他們對環保議題做出的努力,市區中整潔的道路、市容自不待言,而在市郊的全美第二大河哥倫比亞河中,更有著一段重生的感人歷史。 原來,在二十世紀初的工業革命萌芽初期,波特蘭市曾經是鋼鐵、造紙業的大宗產地,因為工業污染的緣故,哥倫比亞河曾經是條含氧率為零的死亡之河,後來在環保人士的大力鼓吹整治下,這條河又恢復了往日生機,連對水質最敏感的鮭魚也已經回游,這條河,也是波特蘭人在環保之路上最引以自豪的一段光榮歷史。 在山林中,你也可以時時見到傾倒的巨木,卻刻意地不予以清理,寧可繞道而行,因為這些傾倒的巨木常常是野生動物築巢、生養的最好溫床,為了不干擾大自然的生機,愛好環保的波特蘭人寧可讓自己極度不便,也不願減損一分對保護自然生態的努力。 這樣一個注重環保的聖地,卻有著一項相當有趣的立法。如果仔細翻閱波特蘭市的相關法令,你將會很驚奇的發現,原來在波特蘭市,對於亂丟垃圾的行為是沒有任何罰則的,那也就是說,如果你在這兒亂丟垃圾是不會有人罰你的。據說,早年這兒的立法機關也曾經打算列過亂丟垃圾的立法,卻被波特蘭人視為奇恥大辱地擱置下來。因此,這個全美最重視環保的城市,實際上卻沒有任何處罰亂倒垃圾的法令! 如果在環保上有所謂的「君子不欺暗室」,這大概就是最好的寫照了吧? 蘇逸平個人網站「超異空間」網址: http://suyiping.writer.com.tw ●[活動訊息]台南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定點生態解說活動 4.21 >>> 時 間:4月21日(六)15:00-18:00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湖本村的生態之美 4.20 >>> 播出時間:4月20日(五) 早上9:45/下午4:15/晚上11:30 守望台灣,守望我們美麗的家鄉,本集節目,我們要守望的是雲林縣林內鄉的湖本村。 這個村子裡有個枕頭山,是個生態豐富的地方,據保育人士的觀察,裡頭有四十多種保育類的野生動物,包括鳳頭蒼鷹、朱鸝、麝香貓、莫氏樹蛙......等等,簡直就像個自然公園,其中還有珍貴的「八色鳥」,更使湖本村遠近馳名。 由於枕頭山下蘊含陸砂,湖本村飽受開採的陰影,這兩年在尹伶瑛村長的奔走下,希望成為生態村,留下這塊保育的棲地。今天,我們就到湖本村,欣賞它的生態之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