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迦納水壩預定地禁止英國動物學者進入 作者:林俶圭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其次的鐵杉林在世界上則是屬於侷限分布的一種森林型態,只有在中國大陸中部、西南部和台灣較常見到。它的森林結構和冷杉林無太大差異,只是鐵杉的樹形樹幹不若冷杉筆直高挺... 整體而言,台灣的針葉林帶分布大約是在海拔1800至3500公尺之間,而台灣闊葉林的分布則由低海拔的山區上升至海拔2500公尺左右,由此可知介於1800至2500公尺之間的檜木林帶實際上是一處針葉林與闊葉林的交會帶。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 美國,紐澤西州,凱姆敦,2001-04-24 (ENS)- 在一項環境正義議題的判決先例中,聯邦以毒性排放物有害鄰近居民、並且侵犯到他們的公民權為由,勒令紐澤西州的一家水泥工廠停止營業。美國環保署長克麗思汀惠特曼曾在去年三月以她當時的官方身分,紐澤西州長,參加這間水泥廠的開工破土典禮。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24-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24-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24-05.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24-10.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24-11.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24-09.html 作者:張瑋琦 台灣近年來,發生過二次令國人刻骨銘心的災難,一次發生在陸地──九二一大地震;一次發生在沿海──墾丁油污事件。這兩次災難,都暫時使國人停止臉紅脖子粗的統獨之爭,停止汲汲於營生,而注視到了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我們四環的那片海洋。沒錯!我們居住在一座小島上!... 過去的國家政策並未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島國,過去的執政者從未能務實體認到作為一個島嶼國家的侷限性,以致盲從於經濟發展的迷思,毫無限制地開發土地、礦產、山林、水力……對島內有限資源予取予求,更昧於台灣島本位主義而把其餘更小的島嶼國土視為垃圾場、化外特區,最極端的例子是在小小的島上塞滿四座核電廠,然後把核廢料扔到其他小島...我們的漁業現況就更不必說了,沿岸海域承受了來自陸地的長期污染,加上政府一直未有合理的漁法管理(以致於我國漁民濫用流刺網、底拖網等毀滅性的漁法),生態已破壞殆盡,漁場日漸萎縮... 這些問題積習己久。台灣引以自豪的經濟奇蹟,宛如盛開在垃圾堆裡的冶豔花朵,美麗卻奇臭無比。天災地變,人力無法控制;但天災地變後我們卻一次次發現,是人禍加劇了災變的傷害力──台灣的經濟奇蹟是以破壞水土、污染海洋、竭盡島上能源所換取來的。然而在有線電視網興盛、人民易受媒體左右的現時台灣,我們的新聞媒體引導視聽大眾正視這些問題嗎?抑或媒體反而成了建立台灣大眾媚俗、功利且否定自我的價值觀的推手? 撥開這些擾亂的言論,才能看見台灣未來的希望;正如撥開油污和垃圾,才能看見我們擁有美麗的海洋和微溫的土地。我們不應忘記,我們曾在九二一大地震及墾丁油污事件中所被引發的,短暫卻真誠地對我們生存的空間報以關懷的真情。 台灣是由島嶼組成的國家。生活在島嶼,意味著我們只有極有限的腹地與資源,經不起無節制的糟蹋;生活在島嶼,意味著在每一個/群小小島嶼內部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發生在西台灣中部的九二一大地震震波撼動了全島的土地,全島大眾對於現有三座核電廠發生事故的潛在危機感也說明了這個現實。身為島國人民,我們不能忘記海洋串連起我們的國土,從台北陸地流出的污染會隨著沿岸洋流污染整個台灣海峽(當然包括其中的島嶼)。 我們要選擇與島共生還是與島共亡?這個問題不是重振經濟或保衛股市就可以解決的,需要省思的層面還有更多。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column/kuroshio/2001/co-kuro01042701.htm 作者:林碧堯 (東海大學化學系教授) 郭哲言小姐在「水的聯想」一文中所引用的古詩,係出自宋朝 楊萬里的“桂源舖”。 原詩引喻:時代潮流如溪水,萬山亦擋不住,阻攔徒增喧擾而已,到頭來仍然山盡水出。 值得「反自然」人士細嚼! 文中所引古詩如下: 萬山不許一溪奔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ply/2001/reply-01042701.htm ●[讀者投書]「世界地球日─綠色消費」-參加某環保局「世界地球日─綠色消費」投標有感 >>> 作者:姜樂義 (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 什麼是地球日?什麼是綠色消費? 每年的四月二十二日為「地球日」,地球日活動首創於一九七○年,在當時的亦出現了「寂靜的春天」、「寧靜的危機」等幾件改變人類對環境問題思維的重要出版品。於是一群關心環境與自然,生態的大學生,於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發起第一屆「地球日」活動,呼籲人類應重視環境所面臨的生態危機。當年美國國會為讓議員回選區開辦有關環境保護的演講 活動而休會,同時當年的活動也促使美國政府立法通過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法」。(地球日相關網站:http://www.earthday.net) 故紀念世界地球日的意義,應是強調民眾主動關心地球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所以有宣示及督促政府確實推動環保政策與落實環保工作。 推展「綠色消費者綠運動」是以強調從日常生活中作環保,在「綠色產品」生產、運輸、消費、丟棄過程,以及產品包裝內含物本身,能關切到綠色理念,減少對地球環境的衝擊... 一個環保活動如前述之地球日或環境日之活動,發起應為民間主動或應是民間團體間之互動。但以目前政府自己不能落實環保行動,而所策辦的一些所謂宣導活動,多半還是停留在教條或口號式之單向思考。更悲哀的是往往國家預算便在承辦部門的不用心下被浪費了...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ply/2001/reply-01042702.htm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思源啞口的環境觀察 4.28 >>> 播出時間:4月28日(六) 早上9:45/ 下午4:15/ 晚上11:30 台灣的中部橫貫公路,往宜蘭的支線上,有一塊野地,人稱「思源啞口」,這裡屬台中縣,是大甲溪和蘭陽溪的分水嶺,四時氣候差異大,啞口兩邊的植物相殊勝,生態豐富而美麗,所以荒野協會的朋友常來此地做自然觀察。 台灣的自然環境,常由於不當的開墾,使山林的面貌起了變化,思源啞口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我們今天就到那裡去看看。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海洋作家廖鴻基先生 4.30 >>> 播出時間:4月30日(一) 早上9:45/下午4:15/晚上11:30 本集我們要介紹一位海洋寫作家,廖鴻基先生,廖先生是花蓮人,原本當過平常的上班族,也養過蝦,但是天性愛海,使他在七、八年前,成了真正的討海的漁民,同時他也開始記錄海洋生活的點點滴滴,他豐富的海洋經驗與細膩的觀察,逐漸發現台灣海洋的危機,他同時也發現,海豚是海洋生命的指標,廖鴻基說:「如果有一天,連海豚都不再出現,那或許是我們海域死亡的時候,更是討海人滅絕的一天。」 廖先生以他長年生活在海上的經驗,寫出了氣度浩瀚的海洋文學,作品也多次的獲得各大文學獎,作品中他感嘆著台灣海洋的衰亡,他說海洋也許是我們腳步的終點,卻也是我們無窮視野的起點,也是所有島民延伸展望的管道和場所,沿海漁業的凋零,是淨土衰敗的徵兆,我們希望環繞包圍島嶼的,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海洋,而不是凋零枯竭的死海。 近些年來廖鴻基成立了黑潮海洋基金會,投身護衛海洋、保育鯨豚的行列,他希望討海人,不再不當地捕撈,才能夠讓漁民和海中的生物,同時好好地活下去,本集我們就去拜訪廖先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