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土耳其一燃煤火力發電廠附近的居民必需戴著防毒面具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助理研究員)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6-07 (ENS)- 一份國家科學院發表的新報告,指陳全球暖化是相當嚴重的問題,而且至少有一部分是人類所造成的。這份報告的發表時機,正好布希總統在準備下週赴歐的相關事宜,他將參與討論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方案,以抑制全球暖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07-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07-01.html ![]() 土耳其,伊斯坦堡,2001-06-07 (ENS)- 當來自一座燃煤火力發電廠的有毒氣體形成的雲霧瀰漫在亞塔干的愛琴鎮的空氣中,當地居民在上個星期還是分別有三次的時間,必需戴上防毒面具。儘管政府機構保證這座發電廠已經裝設新的過濾系統,仍然產生了有毒氣體雲霧。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07-03.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1/2001L-06-07-09.html 由於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所製造出來的污染問題,不僅危及人類在陸地上的生存,也使浩瀚的海洋變成一個超大型垃圾場。 海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四分之三,在未來人類的食物來源中,海洋生物資源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從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專屬經濟海域正式列入後,各國紛紛劃定所轄專屬經濟海域,限制別國在範圍內的經濟活動,是故各國對自已臨近海域資源之保護,更為重要。台灣四面環海,居住環境都處臨海不遠地帶,人們與海洋之關係十分密切。 海洋污染源來自何處 依一九八二年海洋公約法劃定之海水遭受污染物侵害有兩方面: 來自陸上的污染--陸地上人類生活之廢棄物,農業、工業生產過程中所排放之廢料,經由溝渠、河川注入海洋。 來自船舶的污染--海上運輸工具,所載運之油料洩漏,或污水傾倒注入海洋者;核能動力船舶,或載運核能廢籿之船舶,輻射物質外洩進入海洋者。 來自傾倒廢棄物的污染--人類將工業的污染廢棄物,或其他污染性物質,經由運輸工具運至海洋中傾倒而形成。 來自大氣的污染--從事核爆試驗所產生之輻射塵,透過大氣進入海洋而造成污染。 來自海床探勘與開採的污染--從事大陸礁層或海床之探測及開採時,因處置不當、設備不周、意外致使油、天然氣、泥漿外洩,或進行採礦時,產生大量微粒物質、泥漿,都會造成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對環境的影響 當海域被有機物質及供機物質污染時,將會造成以下的影響; 影響生物之生態平衡,使漁坦環境惡化,影響魚類的生長與繁殖,造成水產資源的嚴重損失。 傾倒於海域之廢棄物,若含有放射性物質或重金屬時,這些東西都具有毒性或累積性物質,會蓄積在水生物體內,使食用者中毒,造成急性或慢性病變。 本文摘錄自【環教資訊網】http://eeweb.gcc.ntu.edu.tw/ 作者:李根政 (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我是小六的自然老師,畢業前,有三個和環境有關的單元,讓我有一些感觸。其中有一部分談到水污染,課本上談的無非是一些沒血沒肉的東西,孩子們上了這些課程,可能只得到一些膚淺的概念,如汙水流入農田會有什麼影響?垃圾可以亂丟嗎?或是「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有乾淨的水。」等讓孩子編造個說法的問答。如果老師們照著課本或指引來教,那肯定只是讓孩子知道一些考試的題材,對於喚起孩子保護環境、認知環境危機,可能影響有限。 幾年來由於參與環境運動,由於想了解過去的運動歷程,因此,我不斷在回溯過去台灣的公害及環保運動史料,很不幸的這些記錄並不容易找,截至目前為止,我所能閱讀的就是民國八十年左右「人間雜誌」所做的報導及以楊憲宏等人的著作,令我感到傷心與憤怒的是,距離不過十年左右的台灣重大公害事件,已幾乎被人遺忘,如果不是有心的追尋,還真不容易了解當時發生的事。問題出在台灣人的健忘嗎?可能是的,但是,更大的問題是從小到大的教材裡沒有這些東西。 不知道是執政者聯合資本家有意要把土地和人民傷痛的歷史,從課本中徹底的抽離,或是編教材的人「心態」及「視野」有問題? 這個禮拜,我告訴孩子這麼一段故事:「現在已經空無一人的桃園縣大潭村,原先住著一群從石門水庫上游被迫遷村的泰雅爾族人,遷村之後,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辛苦的闢出自己的農田,然而,大約在民國七十年左右,一家化學工廠開始生產,連續十幾年把廢水直接排入農田的溉灌水道中,廢水中含重金屬「鎘」,導致農民種出來的稻米變成彩色米,青菜的也都含有高量的鎘。村民們吃了毒米和青菜以及毒水,身體內累積了許多鎘,鎘破壞了體內的鈣質,造成骨骼、關節變形,使得村民們全身劇痛,被稱為「痛痛病」,痛痛病造成許多村民死亡及帶來終身的痛苦,最後泰雅爾族人只好二度遷村,部落拆散,族人被迫失去集體的文化及部落,一個個迷失在都市的角落。但是高銀化工不過是把廢水管子加長,然後直接把毒水排入海裡。」 這段慘痛的歷史,書寫著資本家和政客如何踐踏土地和弱勢的人民,是水污染活生生的教材,然而它就如同「李長榮化工事件」、「反三晃農藥廠事件」、「二仁溪綠牡蠣事件」、「鹿港反杜邦事件」等公害、環境事件一樣不曾出現在教材中!是台灣人健忘嗎?還是國家和資本家控制的教育體系及教材,有意的遺忘? 對歷史不了解,使台灣人欠缺時空的縱深及廣度,失去了反省能力,即使再大的事件,也是船過水無痕,一件件環境傷痕,變成了歷史懸案,沒有解決的一天;而新的環境問題,則是層出不窮、變本加厲。試問:二仁溪的污染解決了嗎?各地農田污染改善了嗎?工廠節制排放廢水了嗎?答案是:沒有。 攤開報紙,舉兩條新聞看看就知道: 五月十三日,新竹縣新聞「竹市隆恩圳被排毒水魚屍遍佈」魚屍從上游綿延到下游,達五、六公里,死亡魚隻數以萬計,附近居民指控,絕對是不肖廠商排放劇毒水造成。 五月十五日,高雄縣新聞「重金屬廢水染指,老公仔圳垂淚。電鍍廠違規傾倒,百頃良田報廢,縣府不聞不問,鄉民質疑官商勾結。」 台灣政府及人民並沒有從過去的慘痛經驗,學會反省,從而加強對資本家的管制,拒絕高污染產業。我們無知,看不到竹科等代工產業的高污染;我們不敢要求廠商做好污染防治,怕企業出走。於是我們學會麻木,選擇妥協,靠犧牲環境品質及後代子孫立基,來換取沒有尊嚴的生存;我們選擇從破碎的家園出走,住到都市,就看不到光鮮的資本社會,背後的陰暗與醜陋,於是污染繼續、破壞加劇,孩子的未來也愈晦暗。 我不得不呼籲:大家一起來書寫土地和人民的災難史;書寫黑金官僚、民代,骯髒企業的屠殺生靈史,教育孩子,以為殷鑑,認清角色,展開行動。 讓我們的教育拒絕為國家、為企業主服務,而是為你我的將來、後代子孫、台灣的生靈服務。 作家:陳玉峰 宗教界的放生原義,係不限時間、地點、場合,逢機而起悲憫心來執行放生,也就是以「平等行慈故,普及一切」、「不起差別心」的忘相放生。反之,若是起了差別心,亦即動了貪念,「功德」變成「私德」,只尋求形式、儀式與計較。而台灣行之有年的世俗放生,其實早已形成「企業化」、「商情化」的「放生事業或商圈」,放生者無論出資或執行,殆已淪為計量交易、酬庸賄賂的行徑。放生之危害自然生界乎衡,積怨造孽不消說,其在價值觀的物化現象,宗教界實應再度自清痛省。 先前筆者在中部地區的調查指出,台中市每年放生的鳥隻在10~60萬不等,魚獸龜類亦頗可觀。一般常見的誤謬觀念或價值現象大抵有:生命個體數量與功德成正比;不同物種的功德效應有異;詐欺行為;殺生以造就「放」生或以殺生成就抽象放生意義。 例如某受訪的寺廟師父相信「龜為四靈之一﹐放生烏龜的功效遠大於放生鳥類」,因為「上次到石岡水壩放了烏龜之後,某師父原先病痛便安適了許多」;更且,「放生」的生命條數愈多,「功德量」愈鉅。而另外訪問放生的信眾,如商人、建築業、醫院少數工作者,遂行放生的動機在於消除日常「罪孽」,因而「每隔一段時閒必須放一次生」,用以「消除或抵消」素來之罪。一些寺廟則假藉放生之名而集資金額,挪做他用或僅放生少數障人耳目。 放生的「師父」用來答覆「放生即放死」的質疑,存有一套歪理﹐其謂:「動物之生死為其因果機緣或報應,非出家人所能控制。但動物因信徒發善心而買下放生,是其因緣。最重要的,任何生命皆會死,放生的目的並非免其死,而是消除其為刀下俎之際所產生的憎惡心……」再質問其放生物皆來自刻意捕捉,且放生一隻,代價通常是死傷多隻,則死傷的亦是因緣該死乎?被放生的生物就能免於獸道輪迴乎?師父則趨不語或顧左右而言他。近年來放生的行為並無顯著變化,依據筆者經常性收到為放生的募款通知仍然存有特定週期。至於如何破除這等宿疾盲點,筆者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宗教界若願再度自清自省,配合政府明令不准放生,或許為最有效的改革方式。 (原載於自立晚報「生態台灣」1997/10/14) ●[活動訊息]美的困境─生態工法執行問題之探討座談會 6.16 >>> 時 間:6月16日(六) 討論議題包括:
參考詳細資料:http://www.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143
播出時間:6月13日(三) 早上8:45/下午4:15 1865年的四月,英國博物學家史溫候(Robert Swinhoe)在高雄的大水塘發現水雉,從此水雉就正式列名於台灣鳥類的名錄中。 1990年行政院通過高速鐵路的興建案,在環境評估中,環保人士發現,高鐵路線正好穿越水雉重要的棲息地,於是這種台灣俗稱為「菱角鳥」的美麗水鳥,再度引起愛鳥人士的關心。根據它們的調查,台灣水雉族群100隻,急需保護,一連串搶救水雉的運動,就此展開。 台灣水雉目前僅見於台南縣境內一些菱角田內,牠們的近況如何?又有哪些危機呢?請看我們本集的節目。 ★[本會訊息]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啦! (全文版訂閱) >>> 還記得週年慶時,我們對您許下了「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將於近期內發行的承諾嗎? 這是真的,在系統處於相對穩定情況後,特別是還經歷了東方科學園區事件等波折...,我們已於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了! 為使全文版與摘要版的功能區隔更為明顯,今後摘要版的摘要編輯將更為簡潔(註),您可依照個人需求或閱讀習慣,選擇訂閱全文版或摘要版。 如果您還未將訂閱設定更改為全文版,將會持續收到新版的摘要版。 全文版訂閱預約: econews3@etf.ngo.org.tw ★ 全文版請參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