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生態]台灣的區域生態特色─地理上溫帶、熱帶交會的南北分化 >>> 作者:林俶圭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北部地區因東北季風帶來的冬雨和低溫,經常會出現許多中央山脈中海拔的植物,充沛的雨量也使得北部的森林顯得生機旺盛,植物終年可見翠綠的色彩。而南部地區則因冬季雨量偏少,出現季節性乾旱,因此在嘉南平原的新生沖積環境會出現熱帶疏林的景觀,靠近中央山脈低海拔山地則形成熱帶季風林。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7.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3.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2.html ◆歐洲公眾投票顯示支持執行氣候協議 即使美國並不簽署認同 >>>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1.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王美惠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王美惠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9.html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唭哩岸」鄉土教學活動發展之研究 >>>
作者:黃俊銘 (台北市立農國民小學)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教師協同合作方式發展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以解決教師目前實施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時,面臨無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可用之問題,同時經由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建立教師同儕之間的互動與對話,促進彼此的專業成長。研究採用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由研究者與兩位同事組成研究小組,共同發展服務學校--唭哩岸國小的高年級鄉土教材。以協同教師的互動風貌和學生使用教材進行鄉土學習的情形為研究重點。研究者以參與觀察、訪談、會議記錄、問卷調查及文件蒐集等策略,詳細記錄蒐集整個唭哩岸鄉土教材發展及實施過程。研究結果除了開發《唭哩岸》鄉土教材之外,在其實施後,以意見調查表發現(1)學生對鄉土有新的覺知,(2)學生對鄉土歷史文化的認識有所增長,(3)對古蹟文物的保存,呈現積極態度,(4)發現鄉土新世界,(5)體會鄉土之寶的驚喜。根據結果,歸納出如下結論:(一)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發展,利於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的推動。(二)創造教材的成就感,激勵了教師的信心。(三)走出孤獨的教室王國,教師的天空更寬廣。(四)同儕領導有助打破教師的孤立和封閉文化帶動學習風氣。(五)教材發展過程缺乏反省與批判的工作。本研究可提供目前已在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者之參考。 關鍵字:鄉土教學活動、學校本位課程、唭哩岸 唭哩岸鄉土教學活動發展之研究 壹、前 言 近年來社會急遽變遷,傳統教育體系在社會各界的質疑與批判聲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為了因應衝擊,滿足社會的需求,教育改革工作的腳步越來越快,幅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學校及教師都必須改變傳統角色和觀念以面對教改的挑戰,採取行動積極參與教改的過程,才能因應大環境的改變及衝擊,走出教師專業自主的新局面。 鄉土教育單獨設科並自民國八十七年正式實施以後,教師首度面對空白課程的規畫,如何發展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以進行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使鄉土教育的理想課程不致流為空談,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另一方面「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公布施行,強調「學校本位」及「課程統整」,留給學校及教師更多的彈性空間與時間,如何發揮課程發展及教材設計的能力,也是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 由於現行發展出來的鄉土教材大都是由上而下的行政取向考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校現場的教學,各學校的教師要有效實施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仍需自行根據學校的情況,編撰學校層級的鄉土教材。所以不論是從實際教學需要的角度,或由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觀點,發展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之工作,對國小教師而言,都是一項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教師也應自我期許從以往被動適應的政策執行者角色,轉化成積極主動的行動參與者,有能力針對自己的需要發展課程和設計教材。 基於以上的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透過教師協同合作的方式發展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以解決教師目前實施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時面臨無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可用之問題,同時經由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建立教師同儕之間的互動與對話,促進彼此的專業成長。研究的目的包括:
一、設計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有關台北唭哩岸地區的鄉土教學活動教材。 貳、文獻探討 一、鄉土教育的實施 親近鄉土,熱愛家園,本來就是人類一種源自天性的情感流露。對中小學生而言,鄉土更是他們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成長的地方,所以感覺最熟悉、最親切。鄉土教育的材料取材自鄉土,最能結合他們的經驗,最能提供他們探索、實證、反覆觀察的機會,也最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出有意義的學習價值,使學習成為一種有趣的、有用的和有情的學習。 鄉土教育的目的在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家鄉的自然、人文環境,使學生真實地感受自己與鄉土之間的密切關連,激發對斯土斯民的熱愛(周淑卿,民85)。透過鄉土教育可以讓學生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了解所處環境的特色與淵源,產生對鄉土的情感、關懷和責任,進而激發服務家鄉、造福社會、建設國家的情操(李登輝,民82,引自黃政傑,民83)。而且鄉土教育由鄉土出發而能超越鄉土,不但符合個人認知學習過程,有助於培養健全人格,建立多元文化理念,學生更可經由鄉土教育學會認同鄉土、愛護鄉土、願意奉獻鄉土,人格發展由愛己、愛親人、愛家、自然延伸到愛鄉之上,並藉由自尊尊人之人格,奠定愛國、愛世界的良好基礎(黃政傑,民83)。 實施鄉土教育應以情意目標的達成為首要目標。因為鄉土教育的旨意在幫助學生能經由整理過的鄉土生活素材,透過教學活動來正視鄉土文化的價值,進而由接觸及瞭解,能關愛鄉土,培養對鄉土的情感及責任,建立服務鄉土的高尚情操(管志明,民85)。鄉土教育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建立兒童這種對鄉土的感情,使其熱愛自己的鄉土,維護自己的鄉土,能將所學貢獻給鄉土(葉雲翔,民85)。因此,學生經歷了鄉土教育的歷程後,學得多少鄉土知識多少技能並不是最重要的事,能培養出愛鄉土的情懷,增加對鄉土的關懷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同時,我們要用一種開闊的胸襟寬廣的視野來推行鄉土教育(黃政傑,民83),避免鄉土教育流於偏狹的地域主義,形成另一種形式的霸權與宰制,在「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勿流於「鄉土捉狂」(熊召弟,民84),以使鄉土教育的精神與內涵能真正落實,發揮鄉土教育「認識鄉土環境,傳遞家鄉文化」、「欣賞鄉土風情,激發愛鄉情懷」、「開創鄉土資源,解決家鄉問題」、「尊重多元文化,促進族群和諧」的功能(國立教育資料館,民84)。 二、鄉土教材的編撰 鄉土教材的內涵應是多元化而富有極大的彈性的,在取材上除了懷舊情趣的內容外,針對生活化、時代性的發展部份,也不應忽視。所謂生活化的鄉土教材,必須兼顧傳統與現代化的平衡,使不流於單單歷史性的延伸課程性質,宜以更積極的態度,賦予鄉土教材旺盛的新生命與前瞻性的發展方向,對新舊事物兼容並蓄,涵養學生對鄉土真正的認識與愛護的情操(管志明,民85)。 綜合多位學者(許雪姬,民79;黃政傑,民83;蔡志展,民84;熊召弟,民84;歐用生,民85;鄧天德,民85;陳延輝,民86;黃朝恩,民88;林瑞榮,民89)有關編寫鄉土教材的看法,提出鄉土教材編選時應注意的事項如下: (一)鄉土教材內容編選的原則
(二)鄉土教材編輯的要點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由研究者與兩位同事組成研究小組,共同發展服務學校--唭哩岸國小的高年級鄉土教材。以協同教師的互動風貌和學生使用教材進行鄉土學習的情形為研究重點。整個研究以質化研究為主要方法,研究者嘗試以各種不同的策略,詳細記錄蒐集整個唭哩岸鄉土教材發展使用的情形及學生、參與教師、評鑑專家、家長對本教材的反應與建議等等資料。這些策略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會議記錄、問卷調查及文件蒐集。 資料的蒐集方面,參與觀察包括教材發展歷程和教學實況兩大階段,研究者分別以「完全參與者」、「觀察者即參與者」的不同角色,進行觀察蒐集現場資料;訪談的對象則包括參與研究的協同教師、評鑑專家及學生,以蒐集他們對教材的意見和看法,訪談前並與當事人溝通,請其允許錄音保留訪談全程的內容,以利事後分析;會議記錄含教材發展階段的「教材設計發展會議記錄」和教材實施段階的「教學檢討會議記錄」,以全程錄音的方式,詳細記錄下每次會議進行的討論內容;問卷調查則是於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前,對學生實施「學生學前問卷調查」,每次教學後實施教材意見調查,整個教學活動結束後,再實施「學生綜合評量問卷」和「家長意見調查表」,以蒐集學生和家長的意見,作為教材使用後的效果評估參考;文件蒐集是將與本研究有關的文件資料加以蒐集,以供將來交叉檢核之用。 至於資料的分析,分為量化資料的分析和質化資料的分析兩大類。量化資料是將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利用電腦統計軟體做次數分配、百分比的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 質化資料的部分,會議記錄的分析是將教材設計發展會議和教學研討會議的錄音帶內容都轉換成逐字稿,再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挑出重要敘述句或對話內容,依日期及會議名稱編碼,以供進一步分析之用。訪談記錄的分析,則是將教師訪談部分的錄音帶內容也轉換成逐字稿,整理成重要敘述句後,依日期進行編碼,送回給協同教師進行檢核,以確定重要敘述句是否充分表達其想法與理念,並請其針對內容進行修改或補充,以期所得的資料能充分反映協同教師的真正想法。 最後研究者將所有會議記錄、訪談記錄、研究者和協同教師的省思札記、教材評鑑、學生學習單、問卷等資料的內容,進行多次的閱讀、分類、比較、彙整,並輔以參與觀察與文件蒐集所得的資料進行三角交叉比對(triangulation),以掌握研究過程脈絡,並結構化地呈現事實。 肆、結果與發現 一、唭哩岸鄉土教材的發展 唭哩岸鄉土教材的發展是教學現場的教師,基於個人對鄉土的興趣、教學上的需求和對鄉土的使命感,一起協同做鄉土教材發展的工作,人員的組成是教師因志同道合的草根模式結合,因此成員間沒有被迫參與的壓力和抗拒,不但彼此都躍躍欲試,也為整個協同合作奠定良好的氣氛。 唭哩岸雖然是台北盆地開發甚早的地區,且為當年淡水台北之間往來的要衝,但隨著都市發展的影響,不但古老的開發史跡早已淹沒在現代化的建築中,相關的史料或文字資料也如鳳毛麟角,非常缺乏。因為沒有豐富的資料可供參考,所以研究小組從尋找唭哩岸地區具有鄉土特色的題材著手,再根據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上的活動內容綱要上的類別,進一步檢視討論出來的教材主題,以期教材內容能合乎課程標準的規定,最後再就教學時數的限制,剔除了資料不足及與其他科目重複的主題,確定教材大綱、單元名稱和每一單元內容的重點,做為設計教材的藍本。 有了教材主題和重點的藍圖後,接著進入各單元內容的設計階段,最初我們的構想是每個單元三個人都各自按照先前決定的教材內容設計重點去設計一份教材,然後三個人再一起討論做修正,去蕪存菁綜合成一份學習單,以收集思廣益之效。可是在進行了「消失的庄名-唭哩岸」和「古早的地號名-唭哩岸的舊地名」二個單元後,發現這樣進度緩慢,恐怕無法在學期結束前完成八個單元的教材設計工作。因此,大家討論後調整了原先的做法,變成每個人負責兩個單元的內容設計,再提到教材發展會議來討論修正定案,共經過了五次的教材設計發展會議,完成了八個單元教材內容的設計。 教材初稿完成後,並商請校內四位專家老師從「課程取向具有本土化教育的觀點」、「教材的內容符合鄉土教育的目標與精神」、「教材的內容客觀、正確、可信賴」、「教材的內容配合兒童身心發展及經驗能力」、「教材的內容能充分展現唭哩岸的鄉土特色」、「教材的內容能從生活上取材,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六的面向,針對教材進行評鑑的工作,以使教材能符合鄉土教學之用。 整個鄉土教材的發展歷程,從人員的組成、資料的蒐集、教材的編輯到教材的評鑑都由教師自發主導,比起行政導向的任務交辦,少了心理的抗拒,過程雖然辛苦,但彼此志同道合,所以參與的熱忱和興趣都很高,對教材發展工作的投入很有向心力。不過也由於同質性高,在討論的過程中,很容易取得共識,比較缺少反省和批判的工作,碰到瓶頸時無法有另類思考的突破,以致於教材中仍有不少缺失有待改進。但在資源有限,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從無到有發展出一份教材,還是讓參與的老師感到很有成就感,對擁抱教材發展的自主權增加不少信心。 二、唭哩岸鄉土教材的實施與成效 教材的實施從八十九年十月二日到八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開始進行,八個單元的教材共安排了五次的鄉土教學活動來實施,實施的方式包括三次的室內教學和二次的校外教學活動。每次教學進度一到三單元,由一位協同教師在自己的班上實施教學活動,研究者和另一位協同教學在旁做觀察,並於每次教學後透過教學檢討會議,由教學的老師做教材使用的省思和檢討,研究者和協同教師提供觀察發現的分享和支持。 透過每一單元教學後學生的教材使用意見調查、學習心得等資料的蒐集,分析學生學習前後的改變,以探究學生使用本教材後的學習成效。發現在教材實施後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包括: (一)學生對鄉土有新的覺知 學生在鄉土教材實施前對自己生活的鄉土感覺是陌生、沒什麼,經過本鄉土教材的學習後他們很訝異的發現,這個原本眼中毫不起眼的地方,竟然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地名,更是台北盆地最早開發的地區,而且曾經有過一段熱鬧繁華的歲月,學生對自己的鄉土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覺知,也引起學生想要進一步認識鄉土的動機,在其小小的心靈上激發出要愛護鄉土,讓鄉土再現風華的情懷。 (二)對鄉土歷史文化認識有所增長 鄉土的事物原本就存在生活的周遭,但習以為常的結果是視而不見,這些就在學生旁邊的事物,因為不曾吸引學生去注意,所以他們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不了解其與鄉土的密切關係,藉由這次的鄉土教材引導,學生才對鄉土的人文、歷史、文化、有所認識。 (三)對古蹟文物的保存有積極態度 以創建時間來看,慈生宮是北臺灣最古老的廟宇,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學生對於一個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廟,卻沒有留下什麼年代久遠的古文物,都感到惋惜和不可思議,進而產生現在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慈生宮,以使後代子孫能有豐富文化資產的態度和想法。 (四)發現鄉土新世界 「後厝」和「東華公園」的教材設計,對很多不住在東華公園和後厝附近的學生而言,這次的鄉土教學是他們第一次造訪後厝和東華公園,學生學習後都很訝異發現自己的鄉土中有這麼特別的地方,而他們以前卻都不知道。 (五)體會「鄉土之寶」的驚喜 唭哩岸石是唭哩岸特有的石頭,學生對鄉土特有的唭哩岸石並沒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上過課後,對唭哩岸石的特色、用途有了認識後,才了解這是唭哩岸之寶要好好的珍惜,知道它曾被用在建台北城牆,心中更有一種榮譽感。 伍、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發展,有助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的實施 本研究發現,鄉土教學活動有其地方性和特殊性,必須因時因地制宜,鄉土教材的編寫,更需配合各地的特色。透過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發展,不但教材的適用性大幅提高,也有效解決教師面臨的問題,使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的實施更順利,呈現不同的風貌。 (二)創造教材的成就感,激勵了教師的信心 本研究發現,這次的教材發展工作,從教材的規畫設計到成品的實施,過程雖然辛苦,但帶給教師很大的成就感,尤其實施後來自學生和家長的肯定,更給予教師莫大的鼓舞,對於即將面對的九年一貫課程挑戰信心增加不少。 (三)走出教室王國,教師的天空更寬廣 本研究發現,經由教師之間協同合作發展教材,教師改變以往單打獨鬥的傳統,彼此之間打開了對話大門,共同針對面臨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教師的世界不再只侷限於自己的教室,扮演一個孤獨的教學者。教師可以是個創造者、評鑑者、研究者,走出了教室的孤立,教師擁抱了更寬廣的天空。 (四)同儕領導有助打破教師的孤立和封閉文化帶動學習風氣 本研究發現,草根模式的結合,老師的參與動機和態度都非常積極,教師並非不想動,而是沒有一個機會,沒有人帶動,所以透過教師同儕的非正式領導,可以有效帶動教師間的學習風氣。 (五)教材發展過程缺乏反省與批判的工作 本研究發現,由於成員同質性高,彼此之間容易取得共識,但也使得整個鄉土教材發展過程中的討論溝通,缺乏對教材的反省與批判,影響教材的品質。 二、建議 (一)對學校的建議 學校應落實學校本位的教師進修活動,營造終身學習的校園文化,使學校成為一學習型組織。鼓勵教師依個人興趣和專長,組成各種不同的小組,進行進修活動,使每一位教師在專業上能不斷的成長,切合時代的脈動,同時安排共同的時間,讓小組的教師間有機會進行專業活動,形成風氣帶動風潮。 (二)對教師的建議 教師的主動參與,是教改工作成功的關鍵,教師要以開放的心胸面對教改的潮流,調整自己的角色,讓自己從以往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發展者;從以往教材的消費者,轉變為教材的創造者。 陸、參考文獻
本文摘錄自【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http://www.giee.ntnu.edu.tw/workshop/ ■[環境關懷事件]南台灣的土地沉淪-我們生活在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環境裏 (下) >>> 作者:蔡順柔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會員) 過去一般大眾所知道的有毒物質是指在短時間會喪命的,像砒霜;但卻不知一些長久性有機污染物如有機汞、有機鉛、有機氯、戴奧辛、DDT及工業化合物的塑化物質等雖不會產生立即性的病害,但在長時間透過食物鏈的方式形成假性荷爾蒙,干擾人類的內分泌機制,特別是生殖功能,據醫學報告指出這是會永遠留在子孫身上。 人類的文明發展,為自己帶來了最殘酷的病痛。隨著十九世紀工業發展,人類開始製造一些對抗天然病蟲害的有機氯系的人工合成物質,農藥之中之所以有許多有機氯系的化合物,是因為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苛性鈉就開始大量的生產出來,如DDT就是有機氯性的農藥。DDT不僅在農業上有很大的助益,在對人類健康的歷史上也是豐功偉業,所以在1948年時獲頒諾貝爾醫學獎。然而,這神話在1962由「寂靜的春天」作者李察.卡森女士詳錄記錄世界各地大量使用的DDT,破壞大自然,也搗亂了生態的平衡。想想看:這些環境荷蘭蒙污染物無所不在,我們身處在這工業管理失當導致災害不斷的環境中,你怎能不重視這高污染的危機呢! 我想,在這一波波的土地挖掘毒物運動正在開始,屏東縣境內從八十八年年初至今還持續挖掘與重新處理有害事業廢棄物。所以現在的我們不能不密切注意這些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去向,因為這些可惡的生產者及非法運送者,正任意傾倒大量的廢棄物,賺取巨額的暴利,到最後卻由我們納稅人來承擔這些災難;而在另一項環境議題亦是我們應該用心關切與監督的,那就是「焚化爐」。 台灣這小小的島國每年所生產的垃圾量近2100萬噸,在早期政府為了解決垃圾的問題採用衛生掩埋方式,然而至今台灣的每分土地皆是吋土如金,有的縣市甚至是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怎麼埋都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所以引進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所用的焚化爐處理垃圾方式。但是「焚化爐」真是解決垃圾的唯一方式嗎?為什麼有這麼多「消費性垃圾」呢?在60-70年代由於B型肝炎盛行,在一片注意吃的衛生聲浪中,我們的環保署開始鼓吹保麗龍餐具。「保麗龍」這世界之龍看起來白白淨淨,是一粒粒塑膠發泡的聚集體,但材質不耐高溫,盛裝熱食時在八十度左右就會釋放有毒物質,毒素則慢慢的累積在身體內........ 你也許會問:「不管在超級市場或自助餐店都有回收呀!」。其實每月生產1000噸的保麗龍只回收220噸,其餘的全部進了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這些大量生產的人工合成物資,一旦成了垃圾被丟棄時就會有問題發生,因為這一類的人工合成物質安定性高不易被細菌分解,被燃燒時就會產生戴奧辛。想想看,不管你張眼或閉眼呼吸時總會吸到些略的戴奧辛,然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剛來屏東的時後,總覺得這裏空氣好、水甜美、陽光熱情,但在了解這麼多環境污染的真相以後,心裡面著實有些難過與忿怒!難過的是:在新園鄉赤山巖的汞污泥共計清出七千公噸及近四萬噸的化學物質廢棄物,就埋在滋養我們的土地上,而居住在附近的純樸鄉民們,在他們眼框中有著不捨與不忍,更不敢相信這一大坨的灰黑色的不明固體竟然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偷埋」。忿怒的是:所有的相關單位提不出有效的具體辦法,只能就地挖除重新處理裝桶。我們要仔細想想:在這個資本主義下的消費行為,消費者對環保對下一代有永續環境的責任,難道企業對於環境沒有責任嗎?為什麼企業製造了這些有毒物質卻是我們的政府在幫他們想退路?而到底這高屏大橋下的5970桶的廢棄物會去那裏?這新埤大橋下的6064桶的廢棄物會去那裏?就地掩埋?境外處理?那一天若是埋在你我家的後花園,我們會不會知道? 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是個生命共同體,少了一環都不行的。今天我們若放著自己的土地發臭發爛任由被毒物侵蝕殘吞,說不定以後發臭發爛被侵蝕殘吞的就是我們下一代,進而成為生態的環境難民。 我們人類的科技文明,已經讓我們偷竊了太多的未來資源,我們應該學習對大自然謙卑、對環境謙卑,我們要學習我們不是神,我們無法人定勝天,想想看從賀伯颱風到九二一大地震大自然的反撲給我們的教訓。讓我們一起為下一代的生存環境保護而努力吧! 【文章連載】 本文轉載自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黑潮觀點]海洋與海洋意象 (二):海洋跟我們什麼關係? >>> ▲向海洋討食 從古早開始,由於對蛋白質的需求,也許因為海不遠,較方便,我們便抓海裡的魚來當食物,這是人類跟海洋發生關係的第一步,一種原始的需求。 要捕魚,就會產生各種漁撈方法,用鉤的、用網的、用鏢射的、不一而足,因為不同的魚生長環境也不一樣,有些在水面活動是洄游性的、有些在海底活動是底棲性的,底棲性魚類又分別生活在珊瑚礁、大陸棚、或更深更深的海裡,有的深至一兩千公尺。想在不同的海岸或海域抓各種魚,人類就研發出不同的漁法:潛水射魚;鏢魚;用鉤的包括釣魚、延繩釣……光是延繩釣又有不同粗細的魚鉤、魚繩各種細分用於不同水層、抓不同的魚;用網的包括牽罟、手網、拖網、圍網、定置網、流刺網……同一型網具還都有細類,如拖網類就有底拖網、雙拖網等等。靠著現在捕魚的技術,人類已能捕到越來越深處的魚類。 要捕魚,我們還需要船隻到海上去作業,於是就有港口的存在,停著各式各樣的船。在台灣,除了花東因為海岸線上較少灣澳(也就較少天然港口),西部則是港口密密麻麻,尤其澎湖,港口多得不得了。台灣到處可以看到漁船、看到漁人或其家屬搬魚獲到碼頭拍賣的畫面──魚獲、漁船、漁港都形成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但我們通常只滿足於知道「魚好不好吃」就算了,很少進一步去注意、觀察漁業:這麼好吃的魚是經過哪種方法捕抓而來的、哪種船抓什麼魚、哪種漁法怎麼捕魚,也因此我們不會想到這些漁撈行為可能衍生出什麼樣的問題、我們的漁業跟海洋是怎麼樣的關係。 事實上,台灣人的平均漁業需求量相當、相當驚人!在全球排到前三名內;遠洋漁船,台灣是全世界第六位;台灣的鮪魚、魷魚捕獲量也都是全球前三名,我們的捕魚量是相當大的,而且非常多樣化──因為我們什麼魚都吃!台灣是著名的海產消費國。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以前的台灣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但大家都窮,不一定吃得到豬肉;而現在的生態情況剛好顛倒,「沒看過豬走路卻吃過豬肉」──我們都吃到各種魚類,卻從未看過牠們在海洋裡活生生的樣子,例如芭蕉旗魚(雨傘旗魚),牠最具特色的背鰭很大很大,在陽光下看起來是尊貴的墨藍色,遇到鏢魚船時是剽悍的狠角色,這種魚大家絕對都吃過,但又哪裡曉得牠在海上是怎樣漂亮~的一隻魚。 那麼,就算我們留意、也知道了以上訊息,到底有什麼幫助?有的。比如:台灣的吃魚文化極度糟糕!只懂吃、不懂關懷、不懂得什麼魚可吃什麼魚不該吃──吃魚吃出了生態問題,大部份人還不曉得──我們吃最小的[魚勿]仔魚,全世界只有台灣跟日本在吃;最大的豆腐鯊我們也吃,全世界只有台灣在吃!如果我們知道[魚勿]仔魚不是一輩子只長到這麼小,而是各種魚類的寶寶,吃掉魚苗就不會有成魚、吃了一百多年我們吃光了沿海的魚源……我們還會去吃嗎?或當我們明白:底拖網拖毀了多少珊瑚夷平海床成荒漠、多少海豚因為掠食延繩釣上人類的魚獲而冤死、流刺網嚴重造成的混獲又枉殺了多少保育類海洋生物、而燈火漁業對待海洋生命是如何的殘暴(這是以強光召聚大量魚群然後一網打盡的漁法,即使有魚漏網而去也難活命,不是瞎了就是昏死了)……當我們瞭解這些,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做不健康的捕魚方式,然後才可能去抗議或抵制毀滅性的漁撈作業,消費者的方向一定能夠改變採捕者的態度。這是「知道」與「不知道」的差別。 ▲鯨豚拉近我們與海洋的關係 而海洋生物不是全都用來吃的。海洋最精采的生命也許就是鯨魚海豚了,牠們以肺臟呼吸,所以經常須浮出水面換氣,我們也就有幸常在海面上看到牠們。過去討海時,我經常在台灣海域看到牠們,有各式各樣的皮膚顏色、跳躍姿勢、群體與個體行為……覺得這是如此優美的動物、多麼活潑可愛的動物!牠們就在我們的海岸邊,是我們的厝邊隔壁,可是很少有岸上的人知道牠們。在海上看到鯨豚會很高興,回來後找人講那精采的接觸,他們聽了之後說:「咁有影?!」他們懷疑,懷疑我們的海上有這些動物──的確是有的。十幾年前我能在海上看到相當豐富的鯨類動物,海豚成群結隊常得以千為單位來計算;不像今天,我覺得牠們在整體數量上已經減少一半,但僅存的這些海洋精靈也掀起了台灣的賞鯨風潮(原來,像這樣在電影裡當主角的動物,也在我們海岸邊出現,就在不到二海浬這麼靠岸的距離)。人們一起搭船到海上去,跟船邊的海豚相處、感受海豚們似乎熱烈歡迎著人類採取友善的接觸態度,於是暈船的人也都不暈了──海洋生物拉近了海洋跟人的距離。 過去台灣跟海豚的關係很不好,把牠們當作一種魚獲、吃牠們(事實上現在還有不少人吃海豚肉),是一種獵殺、荼毒、蹂躪的關係;但現在不同了,對許多人而言,海豚成為觀賞、認識、作伴、交往的對象,這麼靠近的距離──不再只懂獵殺、什麼東西都想抓來吃。鯨類對人類而言特別容易親近,賞鯨呈現出另一種價值觀,是和海洋建立新關係的一個開始:想接觸野生鯨豚就得到海上去,「出海」幫助我們更近距離地體驗海洋,海洋不是在書本上,而是在親身親臨之處;了解鯨類的棲息地、生活方式等知識,也幫助我們認識海洋生態;而透過建立此一新關係的過程,也讓台灣有機會跟海洋重建和善的關係。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演講]談大肚溪口「漢寶生態園區」復育經驗 6.17 >>> 時 間:6月17日(日) 晚上7:30 大肚溪口雖早已劃定為保護區,但多年來未妥善經營下,鳥況及濕地環境越來越糟。而在彰化環盟及鳥會前理事長林世賢醫師等多人投入復育心血努力下,目前也已得到國科會支持,相信將為大肚溪口帶來更美好的願景。我們期盼更多有志之士投入環境保護工作,來聆聽林醫師的濕地復育經驗,相信可給我們更多啟發與指引。 ●[夏令營]2001鵝尾山初夏綠野體驗營 7.19-20 >>> 時 間:7月19日(四) 8時至7月20日(五) 15時30分 鵝尾山圓圓的、看起來笨笨的,像一隻平躺的鵝的尾巴.....在這座可愛的小山丘中....有著三條古圳蜿蜒地流過,清澈的水百年來孕育了平等里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生態。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特別在2001年初夏精心籌畫,為小朋友設計了一次結合生態與人文之美的體驗活動:古圳探索、好玩的民俗植物染、生態教學、自然體驗、、夏夜的星空、古道生態之旅、大地遊戲等。名額有限,爸爸媽媽趕快替小朋友報名喔!
播出時間:6月16日(六) 早上8:45/下午4:15 台灣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人在默默的守望,本集節目要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位。 台北市東湖有個內溝里,是全台北市最大的一個里,這裡有山有水,並且90%在山區,擁有豐富美麗的自然生態,有人稱它是台北的後花園。 在地狹人稠的台北,好山好水如果不保護愛惜,很容易遭受破壞,內溝里有位陳演成里長,卻用心守護這片土地。 陳先生擔任里長快十年,除了平時的里民服務,他致力於發展生態社區,除了開發自然步道、設立解說牌,他常辦活動進行鄉土導覽,提供自己的攝影照片,讓居民了解住家附近有哪些自然生態。最近,他還參與市政府的內溝溪整治工程,頗有一番心得。本集節目,我們就到美麗的內溝里,去拜訪陳里長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