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土耳其人抗議核廢料運經博斯普魯斯海峽
知性專題 [植物簡介]紅毛杜鵑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聖地牙哥戰役--來自你我的基因 在你面前發生中
土耳其人抗議核廢料運經博斯普魯斯海峽
美國軍隊因環境理由遭譴責
Klamath盆地之乾旱對魚類與農民造成威脅
美國空氣污染政策接受評估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8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8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5
理性關懷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廚餘回收的現況及分析
專  欄 [專欄作家-蘇逸平]自然導遊事件簿
活動訊息 [演講]國內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展望系列講座-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生態系經營 6.29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溪流生態工法系列─「美的契機」 7.2
[大地與人的對話]用植物畫來寫日記的林麗琪 6.29
本會訊息 感謝 王成交先生6.27捐款$2,000元
感謝 鄞素日小姐6.27捐款$2,000元

[植物簡介]紅毛杜鵑 (Rhododendron rubropiloswn) >>>

作者:梁素秋

  台灣原生種杜鵑約有19種,各適應不同的環境,除了愛爬山的同好外,一般人對杜鵑花的印象大概只有每年三月底至四月到台北陽明山杜鵑花季,在人潮如織的花園裏去讚嘆人工栽植的杜鵑花!台灣之所以被稱為”福爾摩莎”正是它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你可以不用懊惱沒有趕上陽明山的花季(在每年的五至六月)只要抽2至3天到高山地方的向陽草原坡地,到她粉妝著的層層山巒,那才是叫驚豔呢!

  紅毛杜鵑是台灣特有種,從玉山塔塔加、八通關古道、大霸尖山、合歡山、南湖大山等中高海拔,均有她的蹤跡。她常和高山芒、玉山箭竹或巒大蕨等混生。每年五月中旬後,再往合歡山路上鳶峰一帶可是最方便且豐富的賞花點。

聖地牙哥戰役--來自你我的基因 在你面前發生中 >>>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2001-06-25 (ENS)- 生物科技的最後審判日終於降臨。當一群反生物科技的示威者在聖地牙哥會議中心外的街頭面對警察,說明其論點時,會議廳內生物科技產業組織的總裁Carl Feldbam正以"保持信念"為題發表演講,歡迎12,000名代表參與該年度聚會。

土耳其人抗議核廢料運經博斯普魯斯海峽 >>>

記者 Jon Gorvett 報導

  土耳其,伊斯坦堡,2001-06-25 (ENS)- 喇叭聲響徹雲霄,數十支失事用訊號火焰造成的煙霧隨著海風飄揚,小艇圍繞著伊斯坦堡海岸外的大型油輪,土耳其環保人士星期日以此結束為期一週的抗議活動。該項於海上進行的示威活動,是在俄羅斯議會對核廢料的處理之後舉行。許多土耳其人認為該項決議會大大提高在土耳其海峽發生環境災難的危險性。

美國軍隊因環境理由遭譴責 >>>

  美國,緬因州,路易斯頓,2001-06-25 (ENS)- 一個由各公民組織組成的聯盟正挑戰美國軍隊,指控過去及現今具污染性之軍事行動已危害全美社區的健康與安全。在一項新發起之全國性運動,來自Hooper Bay、阿拉斯加、到波多黎各維克島等受到軍事運作影響的公民們,正參加一項"軍事毒物計劃"(Military Toxics Project),認為美軍應對適用於社會所有部門的法律同時負起責任。

Klamath盆地之乾旱對魚類與農民造成威脅 >>>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01-06-25 (ENS)- 美國參議院致力想在7月4日前通過一項補充性之政府特別支出法案的努力,可能因西北太平洋地區有限水資源的爭奪而陷入困境。Klamath盆地的農民正面臨無水可灌溉的一年,因為所有的用水都被引流以保護瀕臨絕種的吸魚(suckerfish)。該地區之立法者威脅除非恢復用水,否則要限制緊急支出。

美國空氣污染政策接受評估 >>>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01-06-25 (ENS)- 針對要求發電廠裝置可得之最佳污染控制科技設備,美國環境保護署刻正尋求公眾意見以修正相關條例。該項調查評估是布希當局為減少發電,以及降低環境規定對企業造成之負擔的一部分。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8 >>>

  • 預防登革熱 民眾注意環境衛生 (夏季是登革熱流行的時節 環保局特別呼籲民眾隨時清洗或清除積水容器 以減少病媒蚊孳生) (嘉義縣 勁報)
  • 台灣保育類動物褐樹蛙 (原住民一般不清楚法令而將褐樹蛙當做進補食品 台東縣警方查獲一原住民落網) (台北 多維新聞社)
  • 台南安平港外海撞船洩漏化學品全力善後 (高雄港務局與海岸巡防署成立緊急處理小組協調環保等相關單位 調查海事相關責任原因) (台南 中央 社)
  • 環署指中縣興農爆炸案無污染環境之餘 (初步認定農藥合成甲苯回收過程蒸餾槽爆炸 槽內六噸甲苯均已燒燬 無其他化學物質外洩) (中縣 中國時 報)
  • 垃圾場污染地下水民眾抗議 (地區地下水是否遭到污染 影響民眾生活 仍是環保局關切的事 將持續進行水質監測) (宜蘭 中國時報)
  • 濫倒有毒廢棄物六人被訴 (清運石綿廢棄物的萇葳公司 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 公司代表人遭起訴 並要求環保單位處置石綿廢棄物) (南投 中國時 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8 >>>

  • 柴油車洗濾芯 油站代勞 避免路邊清洗造成污染 (為減少空氣污染 柴油車輛安裝微粒過濾器 生產商推出優惠更換或清洗濾芯) (上海 中央社)
  • 刑法對毀林開墾處罰有明確規定 (旨在有效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濫用林地的違法行為) (中國 法制日報)
  • 黑龍江省嚴肅查處破壞生態環境事件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巴彥查干鄉大廟村無視《森林法》 多次濫伐林木) (哈爾濱 新華社)
  • 貴港將建生態工業示范園 (資源利用最大化 廢物排放最小化) (北京 人民網)
  • 河南省防沙治沙 任重道遠 (土地沙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 將引用先進適用的治沙科技 通過組裝配套應用到該省荒漠化治理) (河南 河南日報)
  • 浙江確定水土保持總體規划 (到二○三○年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一點八九萬平方公里) (浙江 浙江日報)
  • 青海湖核心保護區鳥類增多 (今年許多鳥較往年提前光臨鳥島 及泉灣等核心保護區在此棲息繁衍) (西寧 新華社)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25 >>>

  • 科學家從太空監測地球空氣污染
  • 環境保護署在濃霧標準的符合上提供彈性
  • 工程師發展科技以降低工業廢氣之排放
  • 環境保護署發現魚類消耗量上升
  • 多氯聯苯對哈德遜河漁業造成衝擊
  • 環保署長Whitman簽署建議書 以改善國家公園空氣之能見度
  • 新聞記者Stossel再度因環境報導遭受批評
  • 灌溉系統改善 加惠農民與魚類
  • 堪薩斯州McPherson Valley獲得溼地以保護遷移性候鳥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廚餘回收的現況及分析 >>>

作者:陳弼仁

  近幾年來,除了「台灣錢淹腳目」外,從幾個發生垃圾大戰縣市裡,我們發現台灣的垃圾不但早就「淹腳目」了,而且,還堆積成了一座座的垃圾山。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基本要從避免過度消費做起。因為,在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廣告刺激下,逛街購物成了時下最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過多的垃圾,就因此而產生了。因此,在減少消費的前提下,減少過度的包裝,使用購物袋,並進一步採行資源回收…等垃圾減量的行動,才具有其意義。

  經過專家的研究,台灣一般家庭中,有高達36~64%的垃圾是來自於有機廢棄物,也就是所謂的廚餘。這是因為,台灣過去有用餿水來養豬的習慣,扮演了廚餘回收的重要角色。但是,隨著經濟成長,豬隻改用飼料餵食。吃完的剩飯剩菜,以及菜葉、果皮、骨頭…等,不再有地方回收,再加上衛生下水道普及率不到1%,廚餘就被當成垃圾而直接丟棄,也造成了台灣垃圾中有機物及水份比例過高的獨特現像。不僅增加了垃圾的份量,加重掩埋場的負擔,更因為垃圾中的水份過高,造成燃燒不易,使得垃圾焚化的成本大增。於是,關心環境的朋友,開始大力推動廚餘回收。不僅可以大幅度的減少垃圾的份量,最重要的是可以將這些天然有機物,重新回收,製成堆肥,回歸到大自然裡。

  利用廚餘做堆肥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將家中蔬菜、水果、骨頭、蛋殼…等廚餘,放到塑膠桶,或室外的坑洞裡,靜候其天然發酵、分解,經過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就成為無臭無味的殘渣,而這些殘渣則可以當做堆肥來使用。在製作的過程中,也可以覆上一些泥土,或填加一些特殊的菌種或酵素,來加速其分解,或減少其臭味。根據實地了解,目前在國內因為不同的環境和需求,廚餘製成堆肥的方式,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適合鄉村農家,具有較空曠的地方,使用較天然的方法來進行。另外,則是比較適合都市中小家庭,居住空間較小,對於臭味的忍受度較低,往往必需填加具脫臭能力的特殊菌種或酵素。前者以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於台中地區推廣的成效最佳。他們使用的是本土所培養出來的菌種,成本較低,也較符合台灣的天然環境。但是,脫臭的效果較差。所以,比較適合在通風良好的戶外,利用比較大型的回收桶來進行。後者則以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在台北市推廣,以及環保聯盟宜蘭分會在宜蘭推行為代表。其中,又以宜蘭的成效最佳!目前,在宜蘭已有6千戶加入廚餘回收的行列,估計到今(1999)年年底,會達到1萬戶左右。雖然,宜蘭所使用的是進口的菌種及酵素,屬於外來物種,並不十分符合本土物種保育。但是,在除臭的效果上,表現相當良好!如果再減少肉類的份量,可說幾乎沒什麼味道!很適合都市中家庭使用。

  此外,根據許多民眾及農民表示,由廚餘所製做的堆肥,品質不僅不輸給國外進口的堆肥,也比化學肥料的效果好。更有趣的是,在堆肥製作過程當中,經發酵作用所產生的肥水,在用水稀釋之後,除了可以當做有機肥料來使用外,也可以用來清潔廚房及衛浴中的水管通路。而且,經由水管通路流進化糞池的肥水,因為富含有效的分解菌種及酵素,連水肥都可以一併分解清理,可說是最佳的生化清潔劑。(1999.4)

參考資料:

[專欄作家]自然導遊事件簿 >>>

作者:蘇逸平

  一向,總以為自己是個和大自然絕緣的人,住在城市之中日久,對現代社會的文明依賴益深。青山、綠水、野花、蟲魚鳥獸,對這些印象瞭解也僅止於紙面上,說來也許頭頭是道,但是講到真正的瞭解層面,其實是非常淺薄的。

  然而,在一九九六年夏天,一個偶然的導遊工作機會,卻讓我和大自然有了相當深刻的接觸,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有幸倘佯在世界的許多角落,在青山水湄的間隙中,除了領略大自然的生生相息奧妙之外,也從來自國內的旅行團團員們身上學到不少生命中的至理。

  在導遊帶團工作的閒暇中,我的身邊逐漸出現一本筆記本,筆記本中記載的有時是一句銀髮老人的雋語,有時是野鳥在山林驚鴻一瞥的身影,有時則是團員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突然出現的一句讚歎。

  有一回,在日本的京都,有位賣凍豆腐的女孩好奇地翻看這本筆記本,最後,她還在封面寫下三個漢字,告訴我,這種札記的方式,在日文裡就叫做「事件簿」。

  所以,我就這樣擁有了一本珍貴的「自然導遊事件簿」,在這本「事件簿」中,則記下了許多人和許多事在大自然中留藏的痕跡。

  在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有位管理員告訴我,森林大火其實是大自然平衡生態的巧妙手段,從毀滅中將生態系統重新洗牌,展開另一場生命的歷程。而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他也發現凋蔽常常是新生的開始,光采斑爛的下一步,也許就是無可避免的枯萎腐敗…

  在紐西蘭的草原,有位睿智的老人家站在開滿黃色野花的平野上,告訴我人生在世不能夠妄自尊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因為聖經上有過一句話:「野地裡的花,今朝出現,明天枯萎,可是它的美麗,卻連所羅門王最顯赫時的衣飾也比不上它…」

  這一切,都是我從「自然導遊事件簿」中得到的最珍貴寶藏。

  隨著「事件簿」的逐漸增厚,我開始發現自己在個性上也出現了轉變。在西雅圖的五號公路長程駕駛中,我開始會在路途上注意道旁的野花,它們隨著季節規律地在大地上榮枯交替,而且的確遠比最華美的服飾還要美麗。

  曾幾何時,我的導遊生涯在那年的旅遊淡季便已然結束,彷彿是做了一場有青山、有綠水大地的好夢,夢醒之後,只留下了這本「自然導遊事件簿」。

  現在,我又回到了城市,又回到了摩肩擦踵、步調快速匆忙的國際大都會街頭。朋友儕輩中,不快樂的人、愁眉苦臉的人、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人比比皆是。而如果建議他們去看看山,看看自然,「沒空哪!忙都忙死了!」,或是「看什麼自然,電視上不是都有嗎?」的回答,也總是充斥在我們的四週。

  更可怕的是,有時發現連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把相同的話語掛在嘴上。

  於是,有一天我又找出了我的「自然導遊事件簿」,等公車的時候翻翻看看,也強迫自己暫時停下腳步,看看路樹上的一顆嫩芽。有時則提早一站下車,走路過去,偶爾抬頭看看雲的角度,偶爾沾溼手指,測測風的味道,吹的方向和來處。

  誰敢說,人生難得找到快樂?

蘇逸平個人網站「超異空間」網址: http://suyiping.writer.com.tw

[演講]國內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展望系列講座-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生態系經營 6.29 >>>

  時 間:6月22日(五) 2:00~4:00 PM
  地 點: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二樓會議室
  講 者:黃裕星 (林務局局長)

  聯絡人:李惠玲 (02)23630231轉2690轉115
  E-Mail: LHL@gcc.ntu.edu.tw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溪流生態工法系列─「美的契機」 7.2 >>>

  播出時間:7月2日(一) 晚上10:00-11:00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長久以來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育總是站在對立的角度,現在「生態工法」也許可以成為兩方面共同努力的目標。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溪流生態工法系列─「美的契機」將從本質釐清生態工法的概念,請於7月2日(星期一)晚間十點與我們共同關心這個議題。

[大地與人的對話]用植物畫來寫日記的林麗琪 6.29 >>>

  播出時間:6月29日(五)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生活,往往看似平凡,其實如果你細心觀察,台灣生態之美,隨時會在你身邊綻放。本集節目要介紹的是,用植物畫來寫日記的林麗琪小姐。

  林小姐從小生長在宜蘭,愛好大自然是她的天性。1990年,她跟先生和兩個小孩,搬到台北的北投居住。1995年9月,他參加社區媽媽班,才開始非正式的學畫。短短幾年,他迅速獲得大家肯定。1998年還為郵政總局繪製「草本花卉郵票」。一位家庭主婦有這樣的成就實在不簡單。

  今年四月底,他出版了一本生活手札,紀錄他身邊的花花草草。繪圖細緻、文章自然、如話家常,讀來非常親切。本集節目,我們就到北投拜訪林麗琪,體會她筆下的世界。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