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棘皮動物/科博館科普專欄]臺灣常見的海膽簡介-食用海膽 (一) >>>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助理研究員)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19-02.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19-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19-01.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19-07.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19-05.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19-09.html 作者:潘翰疆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副秘書長) 在社會各界熱切關注於經發會召開之際,已經與台灣各級機關溝通與過時法令『纏鬥』長達一年之久,卻一再不得其門而入的外資風力發電業者,竟然在日前以『未取得土地使用同意書』以及『與政府規劃進度不符』等理由,遭到退件。就在財政部長顏慶章宣佈歐洲招商有成,將增150-200以外資投資台股的同時,而經發會正在討論『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議題之時,一切顯得無比荒謬。 該德商風力發電業者,預定投資總額120億於台灣西海岸開發風力發電,如台中縣、新竹市、苗栗縣等多個地方政府均表樂觀其成,然而礙於現有法令限制,卻有諸如電網架設、台電收購電力與土地使用等問題需要克服,更令人訝異的是能源會前執行秘書陳昭義在任時卻認為,依據過去政府所規劃的,預定在2010年才計畫推廣50萬瓩(500MW),像這樣高達30萬瓩(300MW)的發電計劃與政府規劃進度不符,不應被許可。此案例的發生,令人質疑中央政府對於再生能源的推廣態度,尤其在近來政府全力拼經濟的宣示下,寧願千里迢迢赴海外招商,卻放任舊官僚的抵制,阻撓已有的現成案例。相較之下,像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花蓮西寶水力發電廠,只為了區區5萬瓩(50MW)的發電量,台電可以編列110億的預算,卻對購入民營業者的電力,興趣缺缺。我們認為,如何解決新能源發展的困境,必須有國家能源政策的強力配合,像該家發電業者所遭遇的問題,絕非個案,未來當更多的新能源業者有意赴台投資,爭議將層出不窮,實應早日面對解決相關配套法令的問題。 在行政院宣佈核四續建之後,台灣股市反而跌破5000點的歷史新低,在野聯盟一再以經濟發展為由反對廢核的『廢核有害股市論』,已經證實為別有用心的恫嚇。在歐洲,如瑞典、奧地利,即是以公民投票決定廢除核電,而採用永續性的再生乾淨能源,替代危險、不安全的核電,也已經證實沒有缺電的危機。 目前風力發電是發展最快的乾淨再生能源之一,至去年年底,全球裝機數量已達13,932MW,約五座半核電廠的發電容量。豎立在丹麥哥本哈根港口的白色風車,已經成為丹麥迎風先驅的驕傲地標與觀光景點,最近啟用的『米代爾葛倫登』濱海風力發電園區,可以供應三萬兩千戶家庭用電,而丹麥全國的風力發電去年供電兩百五十萬瓩瓦(2500MW),恰巧相當我國核四機組的預定容量,目前風力發電已經占丹麥全國百分之十,未來計劃在2030年供應丹麥一半電力,此外丹麥的風電產業也提供了一萬兩千人的就業機會。再看看德國太陽能科學園區的經驗,與台灣土地面積人口相仿的『北萊茵魏伐利亞邦』,已經從過去仰賴煤礦、煉鐵的傳統高污染產業地區,搖身一變成為最吸引外資移入的高科技太陽能科技園區,該邦一千八百萬人口,已經驕傲地將黑色之都轉型為太陽之城,該邦政府宣稱,過去的我們是耗能之城,燃燒千把的煉鋼火炬,而現在即將變為太陽之城,擁有千顆小太陽的希望城市。曾經是夕陽工業的玻璃廠商,現在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太陽能板大廠"Flbeg Solar",不止吸引世界知名的外資機構入股,更多的風電、太陽能上下游關連業者看好該園區的完善環境,積極湧入投資,例如蚌殼太陽能國際公司(蚌殼石油集團)。 過去,鼓勵高耗能的不當產業政策,扭曲了資金的不當分配,侵蝕了台灣經濟的生命力,阻礙了產業升級的腳步,而在全國戮力拼經濟之時,我們必須提醒,提升能源效率,可以不必再建危險的核電廠,而乾淨的永續性能源,更能擴大新能源產業的市場規模,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非核家園已是世界的潮流,而再生能源產業的市場規模與商機無窮,勢將是下一波產業革命不可忽視的鉅大力量,我們認為,開創再生能源契機,邁向乾淨能源世紀,正是挽救台灣經濟的良方,再生能源可以『加速產業升級』,風力、太陽能、生質能可以『開創新興產業』,我們向經發會提出呼籲:『建立非核家園,才能化解爭議、好整以暇拼經濟!』 ■[環境關懷事件]台灣溪流的前景即將斷送在「水泥化的溪流整治」中 (下) >>> 作者:鄭朝陽 (民生報記者) 溪流景象面目全非阻絕人們親水機會 溪流、河川流經人造都市的河段,在防洪的安全考量下,幾乎無一倖免地被高聳的水泥堤防阻絕;一則以防洪,一則窄化河道,剝奪了溢淹緩衝區,作為人們發展用地。於是,人們不斷花大錢加高堤防,阻絕了人們親水的機會,人與溪流的關係,開始由親近轉為防禦和對抗。 「政府是在『整』河川,不是在治理水患!」從小與小溪為伍的花蓮中學生物老師廖美菊不滿地批評。她說,每條溪流原都有獨特個性,也有不同的面貌;政府卻透過整治工程,把溪流裡的大小石頭清除一空,兩側護岸的樹木砍除殆盡,天然土堤、河床一律換上水泥,等於穿上同一套灰色制服,「你還能分辨得出:那是什麼溪嗎?」 廖美菊清楚記得,小時老家旁的小野溪,竹圍水繞,開滿了野薑花,風吹竹林的沙沙聲、雙腳泡在溪水的沁涼感,及野薑花的馨香,充滿了她童稚與青少年的生命記憶。上大學後,小溪在地方人士「爭取」經費下,展開整治工程,竹林、野薑花、野草全都由水泥和綠藻取而代之,魚、蝦、蝌蚪、螢火蟲失去賴以維生的庇蔭環境,一一向人們說再見。 現在廖美菊再也不敢回老家,「兒時記憶的所在,面目全非,雖然地理上小溪依舊存在,但在我的心靈地圖中,她早已消失。」因為找不到連繫兒時記憶的環境意象,廖美菊自認是個沒有根源的浪人。 身為中學生物老師,廖美菊更能深刻體會:現代青少年何以在虛擬的電玩世界中流連忘返?她說,青少年與土地、環境的互動太少,從小學到高中的生物課,全不重視自然體驗教學,成長過程缺少了鄉野的美妙與芬芳,童年生命裡自然缺乏魂牽夢縈的記憶,再加上政府的河川整治工程切斷了人們與溪流的互動,如何期望青少年愛惜鄉土? 即便是以觀光立縣的花蓮縣境河川,縣府水利官員也證實,絕大多數河川下游都已經「水泥化」。這幾年,縣府大力結合溪流,推動單車專用道,以吸引觀光客。家住吉安溪旁的台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就感歎,八十三年以前,溪畔種了兩排苦戀花,四、五月間淡紫色花朵綻放的景致,成了她辨認家鄉的印象;樹下散步、乘涼、看書的閒情逸致伴她成長。她曾經花三個月,用相機記錄整條溪的面貌,不料,她到台北唸書期間,整條溪竟然被整治得像條大排水溝,上游的水明明被抽光了,還蓋了一大堆攔砂壩,河道中消波塊充斥,加上沿溪大理石加工廠排出的廢水,讓她與吉安溪就此陷入「苦戀」。 消波塊夾雜廢水自然生態大屠殺 類似的經驗在全台各地不斷上演,大多數整治工程都要求來自地方人士和民意代表,但這些力主整治的人都沒想到:他們正在「謀殺」家鄉寶貴的環境資源。 被選為第四座核能電廠預定地的台北縣貢寮鄉,即擁有雙溪及其支流,這條北部第四大河川,經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小如調查發現,在此棲留的鳥類高達近兩百種,是北部罕見的生態棲息地。不過,最近貢寮鄉公所運用核四廠的回饋金,開始整治雙溪支流石碇溪,引起保育團體嚴重關切,而整治工程更往雙溪主流推進,打算在溪畔興建親水公園,令人憂心:雙溪是否又要變成另一條大排水溝?! 除了溪流、河川陸續被整治外,擔任農田灌溉通路的農田圳路,也多走向水泥化之路。師大環境教育系主任汪靜明指出,農田水利單位從水權利用觀點分配灌溉用水,為了減少灌溉用水中途滲透到地下的比例,逐漸把魚蝦、青蛙、螢火蟲等生物隱身的圳路砌成排水溝,留下外來的福壽螺和吳郭魚,實在與政壇高喊的「本土化」格格不入。「台灣的溪流生態宛如歷經一場大屠殺!」汪靜明說。(系列一)(原刊載於2001/07/19民生報) 【文章連載】 作者:余國信 最近嘉義市有群文化人士發起搶救嘉義稅務出張所的老建築保留案,剛開始朋友來說服我時,我還懷疑這一棟看起來很簡單、樸素的「樓仔厝」,有什麼值得保存的呢?後來經過文化界人士的導覽下,我才認識它的歷史意義與建築特徵。 這棟位於嘉義市政府對面的舊縣議會,興建於一九三二年,當時為嘉義稅務出張所,相當於今日的財政機關;當年,一間辦理地方稅務的單位,為何要耗資蓋到兩層樓且約五百二十九坪多的面積呢?這是因為台灣州知事為了因應嘉義市的林業、糖業、鳳梨會社、公賣局等事業的蓬勃發展而興建的稅務機關,這兒是見證嘉義市為何於一九三○年代能名列台灣四大發展的都市之一,這兒也訴說日治對台的稅務史,更是台灣開發史重要的場域。 然而,不管這兒有多少歷史故事可以講述,無論這兒有多少建築特色與風格,當故事情節正要重現於嘉義市民,甚至是台灣人的腦海時,這棟歷史建築物卻要於八月拆除。詢問市政府:「為什麼?」剛開始市政府說此處沒有任何保留的價值,所以要拆除改建市政大樓;再度追問下,市政府改說此地為危樓;詢問有無勘查,市府又宣稱此處已變更多次,面貌全非,何況留下此棟建築物有礙市容,而且市政大樓南棟建設費用已入市庫,必須要照進度進行。 可是,難道無法讓歷史建築與新大樓並存嗎?林志成建築師(嘉義市人)及雲科大空間設計系的蘇明修教授均舉出可行方式:「只要市政府將拆除的費用拿來補貼目前負責規劃設計的建築師,要求變更設計,讓歷史建築保留並活化,讓市政大樓也可以蓋成。至於完工期會延誤,可以透過良好的進度控管,讓變更設計所耗的時間於總工程進度中來消化掉。 如此好的雙贏策略,市府為何不願意接受呢?在嘉義市坊間流傳市政大樓有回扣問題的傳言,且文化團體力求保留及召開市定古蹟審查會的同時,為什麼市府仍然要強硬排拒任何雙贏的可能呢?期待嘉義市能留下這棟歷史建築讓我們來講故事,增添嘉義市民一處可以陶冶心情的地方,讓歷史建築活化再生,吸引觀光客前來消費,帶動鄰近商家的商機。 ●[徵求]領養-可愛的狗狗GiGi待領養 >>> ◎狗狗呼名:GiGi 現在的GiGi,已經不像當初的膽小,取而代之是活潑親人的個性。如果您能夠給她一個溫飽無缺,可以自由奔跑,又能夠每天得到很多擁抱的家,相信她會回報給您更多的快樂!(台灣動物之聲90/07/22發出) 聯絡人:Tony (03)592-5690、(03)517-0305或0935-211-185 ●[徵求]徵選-CI識別標誌設計徵選活動 >>> 徵選對象:
報 名:8月15日(三) 前 台灣生態旅遊,源自心靈深處自然的召喚,一種貼近土地的悠遊旅情,吟詠著人與自然的對話,勾勒出屬於台灣生態人文的旅遊紀事。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於今年3月份成立,以推展本土永續生態旅遊為我們的宗旨,期望藉由永續生態旅遊的觀念傳遞、推廣,以創新的思考導引,細說台灣之美,讓您重新發掘與發覺對這片土地獨特自然資源、文化資產的珍視情感,喚醒沈睡已久的環境意識、培養土地倫理情操,在生態保育種子員及快樂旅人的雙重身分裡,認識台灣、閱讀台灣、珍惜與回饋。 請運用您的巧思為我們縫製屬於本會的樸素新衣,展露屬於我們的閃亮徽章。 ●[演講]發現福爾摩莎 ~根與芽生態系列講座 >>> 時 間:6月29日~8月31日每週五晚7:00~8:30 詳情請見 http://nature.ngo.org.tw/page3.htm 播出時間:7月25日(三) 早上8:45/下午4:15 炎炎夏日,萬物都在蓬勃生長,喜歡自然觀察的人多半只觀察白天的生物相,其實夜晚的生態也有可觀之處,台北市近郊有座虎山,是都會區裡難得的生態景點,也是昆蟲攝影家李文貴常去拜訪的地方,李先生從事昆蟲攝影廿多年,常到野外紀錄昆蟲生活史,本集節目,我們就跟著李先生夜訪虎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