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棘皮動物/科博館科普專欄]臺灣常見的海膽簡介-食用海膽 (二) >>>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助理研究員)
由於人們是趕在海膽生殖前吃牠們肥滿的生殖腺,使牠們無法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即已陣亡,因此,除非能以人工繁殖、飼養的海膽取代直接由野外捕捉,否則幾年內野外的海膽很快就會被吃光了!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27-02.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27-01.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的未來-全球變遷]氣候持續變遷-全球災害降臨 >>> 編譯:劉彥蘭 (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世界災害被視為全球暖化的結果 2001年2月19日聯合國科學小組最新報告指出:近20年內,若全球暖化現象未被抑制,大洪水、疾病及乾旱等災害將肆虐世界各國。 幾年前,科學家預測冰河及極地冰帽融化,將會造成無數動植物的滅絕、農地沙漠化、破壞珊瑚礁及海平面上升小島逐漸下沈等災變。 自1990年起,由3千位專家所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研究小組(the U.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近日發表的長達千頁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暖化的結果亦會直接與間接影響全球經濟。二十一世紀氣候變遷可造成地球發生大規模,或無法回復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將會造成全球性的災難。」 本報告其中一位專家McCarthy指出:熱帶與亞熱帶區域的農地情況最慘, 並且可能會有數百萬的居民將會因為海平面上升而處於危難之中。 較IPCC更早發表的地球大氣報告(the earth's atmosphere)指出:工業污染、石化燃料碳的使用、森林及溼地的破壞等人類活動是全球氣候變遷的主因。 此外,荷蘭綠色和平環境團體所發表的"氣候緊急狀況"內文中表示世界最富庶的國家必須立刻停止擴大發展工業。 地球暖化將使全世界每年損失3000億美元 聯合國警告,如果不採取行動遏阻溫室效應,五十年後,地球暖化將使全世界每年損失達3000億美元。這將較目前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損失高出750%,並使若干低漥國家的損失占全國財富的10%以上。 根據部分由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編纂的資料所擬出的報告顯示,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是工業時代前的兩倍。 聯合國環境計畫組織在一項聲明中說:「除非採取緊急行動,遏阻二氧化碳以及其他與溫室效應有關的氣體的排放,否則地球暖化可能使全世界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由於經常發生的熱帶暴風雨、水平面提高造成的陸地流失,以及農業、漁產、水資源供應的減少等,每年可能造成3042億美元左右的損失。若干低漥國家如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與密克羅尼西亞等,至2050年,因氣候改變造成的損失會超過其國家財富、或國內生產毛額 ( GDP)的10%。」 聯合國環境計畫組織執行長杜佛警告:「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候。我們必須全力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但只是減輕是不夠的。主要源於一世紀來已開發國家排放工業廢氣造成的氣候變化,全球各國都有若干責任。」 生態人文變遷 IPCC表示北半球國家可能會越來越熱,熱帶地區的高溫所引發的中暑、瘟疫及病毒性傳染病將帶來高死亡率。動物物種方面包括南極熊、企鵝、孟加拉虎、中非洲大猩猩等動物將面臨滅種的危機。 非洲, 除了存在已久的嚴重經濟與社會問題外,近幾十年內將出現越來越多的難以治癒的疾病發生,而位於大陸沿海人口擁擠的的城市,也會面臨海水淹沒的危機 。 亞洲,位於河岸及海岸的紅樹林保護區,不久將會陷入沼澤內,特別是在位於孟加拉共和國境內的紅樹林區。森林大火可能發生地更加頻繁,氣候日趨炎熱傳染病竄起得更迅速。 喜馬拉雅山冰河融化,將造成常年供應五億居民的河水區氾濫成災後,隨之造成嚴重缺水現象。拉丁美洲,從阿根廷到墨西哥,作物產量下降, 落葉熱帶林數量縮減及新的病毒傳染擴大,此外著名的中美洲長尾鳥(quetzal bird)死亡。 歐洲,南歐國家可能受到嚴重波及,例如發生水源短缺及土壤品質惡化,進而連帶影響農業耕作。澳洲,乾旱情況擴大延伸,以致嚴重威脅農業。位在澳洲的中東區帶,緊張的政治問題可能更趨激烈化,而可能逐漸因為水源問題爆發戰爭。(90.2.28) (資料來源:http://www.enn.com/news World disasters seen as global warming outcome) 本文轉載自全球變遷通訊電子報第一 期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妻子即將臨盆,這是我們第一個孩子。 零晨2點開始陣痛,她沒有吵醒我,3點忍痛坐在客廳,我一點也不知道,為了讓我多睡一些,5點才叫醒我,讓我好生感動。 我們7點進入榮民總醫院,醫生說今天會生,讓我趕快辦住院手續。 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待產室,裡面有許多同樣情況的產婦,每人隔著一塊布簾,痛聲此起彼落,哀號聲不絕於耳,不知如何形容,「呼天搶地」這四個最貼切。 「救救我吧!醫生!」「救--命--啊--!」 「醫生!我要剖腹!」 「神啊!請賜給我力量!」 我緊緊握住妻子的手,儀器上有兩個閃動的數字,一個是胎兒的心跳,另一個是子宮收縮指數。子宮收縮,陣痛開始,數字愈大,愈痛楚。我算了一下,大約10分鐘陣痛3次,有規律性。 護士走過來,問痛不痛,要不要進行「無痛分娩」,妻子立刻回答要,我皺起眉頭。 護士馬上去撥電話,找麻醉醫師。看她痛苦的神情,我也不忍反對。 麻醉醫師進來,要在脊椎旁進行麻醉注射。妻子嚇了一跳,她從來沒在脊椎旁打針,嚇壞了,忙說不要進行無痛分娩,要自然生產。 這是第一胎,特別痛,陣痛十多個小時是很正常的。 由7點到下午2點子宮頸才張開5公分。守在妻子身旁,擦著她額頭的汗水,聽著深沉的呼吸及呻吟聲,時間顯得特別漫長。子宮頸要張開8公分才可推進產房,護士悄悄告訴我,由6公分到8公分會更痛,要協住妻子用力。 看著儀器跳動的數字,數字增加,子宮開始收縮,陣痛開始。每次陣痛之後約有3分鐘休息期,相當規律。科學研究的訓練,本能的讓我在數字中找規率性和共通性。 我要妻子不痛時全身肌肉放鬆,完全休息,陣痛開始時深深吸兩口氣,屏住呼吸,開始用力。不痛時,要她全身一定完全放鬆,完全休息,才有體力迎接下一次陣痛。 「10、9、8.............2、1」護士在旁協助10秒計時,這10秒妻子要屏住呼吸、要用力。我也加入讀秒,但我比較緊張、激動,喊得比護士大聲。 「10、9............」。 「到底是先生在生?還是太太在生?」一個老護士從旁過,冒出這句話,讓我臉都紅了。 也顧不了這麼多了,妻子和孩子比臉皮重要。 下午3點30分妻子被推入產房,我也進去給她精神上的鼓勵,3點53分我們的小生命哇哇誕生。近4000公克的超級小寶寶,醫師和護士不敢相信這樣的第一胎竟能自然產,半開完笑要我來榮總當義工,工作是「坐檯陪產」。 而我想到的是妻子的痛。 痛,是讓母親用力反制,讓子宮頸打開,小生命快點出來。 痛,是本能的反應。 痛,讓我想起許多生物的現象。 非洲草原上的動物,如野牛、蹬羚、斑馬等,生產時會哀號嗎?獅群、獵豹在附近虎視耽耽。懷孕的動物大多不動聲色,生產時,本能的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趕快將孩子生下,連哼都不敢哼一聲。 甫生下的小生命溼轆轆地坐臥在草地上,媽媽不停地舔乾牠。 15分鐘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小獸用無力的四肢,努力讓自己站起來,腳微微向外撐著,搖搖晃晃,跌跌撞撞,倒了又站,站了又倒......。30分鐘後,牠竟然睜著大眼睛,搖著小屁股,甩著小尾巴,興高彩烈跟在母親身旁,在大草原奔跑。 這是不可思議的大自然,是適應,是演化。 站不起來,母親會用頭努力頂牠,鼓勵牠。如果還是無法站立,最後,悲鳴數聲,母親會無耐的捨棄牠。母親知道,在無情的大草原上,不健康是絕對活不下來。 這是無情的天擇,讓強壯的後代存活下來,確保種族的延續。動物不知道這個道理,卻遵循這個道理存活了千萬年。 「生產時牠們會痛嗎?」一定會的!因為牠們也有發達的神經。 「但為什麼不叫呢?」,因為會哀號的幾千萬年前都被吃掉了! 隨著審美觀念的不同,現代女性注重婀娜多姿,骨盆愈來愈小,許多婦女不能忍痛,無法自然生產。一代傳一代,骨盆張開的能力愈來愈弱,忍痛的能力愈來愈弱,剖腹的比率愈來愈高。現代醫學降低了自然生產的意願。 自然生產會痛,但有演化的學問,有適應的道理。 痛,是有代價的。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徵求]國際綠色和平漁業項目急聘翻譯員 >>> 國際綠色和平漁業項目正在招募:漢語-英語及韓語-英語翻譯員。 國際綠色和平之船隻『綠色和平號』將於八月二十九日在非洲西部海岸展開反(非法)濫捕魚類的航行。由於船上會有來自中國及韓國的船員,所以我們急需:漢-英及韓-英的翻譯員。這次航行將在維迪角島出發,為期四星期,九月二十五日在塞內加爾的達卡港結束。 除了交通、膳食及住宿費用,國際綠色和平還會支付每日六十歐元(大約六十美元)的薪金。 詳情請聯絡漁業項目的物流及行動統籌 Andi Freimueller
播出時間:8月1日(三) 早上8:45/下午4:15 生態教學在這幾年已經成了熱門話題。過去在節目中我們曾經介紹過幾所國小的生態園,本集要介紹的,是位在陽明山上的平等國小。 平等國小學生只有100多人,卻以環境和鄉土教育聞名,這裡被獲選為珍古德協會的根與芽小組。平時的教學,是讓學生親自參與環境保育的工作,從學校到社區,他們也規劃了深具山林特色的步道。本集節目,我們就到陽明山的平等國小去看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