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抹香鯨最明顯的特徵是牠巨大而少有的方形頭部,這是卡通中典型的鯨描述,而其內部組織是集合的鯨油器官,內含大量的油,其組成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鯨油不同,一隻30噸重的抹香鯨,可能含有2.5噸重的spermaceti,在溫度高於30℃時,這些油會變為澄清的麥黃色液體,但在低於此溫度時,就會變霧狀,甚至凝固,這種器官佔抹香鯨很大的成分。而實際上,在其他潛水較深的鯨,亦有相似但較簡單的器官存在,故推測這種器官有很重要的功能。然而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對其功能已經爭辯了數年,而且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有名的生物學家Malcolm Clarke,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說法,牠認為鯨油可作為浮力調節器,因為潛入海底時,溫度變冷,當鯨在越深處,溫度越冷﹔而spermaceti變冷時會改變其物理狀態,即收縮而密度增高。更進一步,其密度會隨下降增大,此時浮力會降低。因為鯨油的量很大,故溫度只有少許差異時,就可以產生足夠的密度改變,而調節潛水時的浮力。 其他質疑Clarke’s,的假說,主要是由於其依據的數量,但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主張,而在未來,希望能夠直接地做一個測驗,來解釋這個說法。 我們無法完全解答,有關鯨魚這樣的哺乳動物,是如何應付海洋的生活。雖然我們已經了解許多牠們生命的有趣型態,但卻有更大的未知需要去闡明。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02-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02-07.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02-01.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02-09.html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綠色和平要求停止破壞破壞原始森林 >>> 稿源:中國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成員於今年6月22日出席福邦控股有限公司的週年大會,直接指出和詢問福邦控股公司,其有關牽涉破壞亞馬遜原始森林的罪行。福邦控股與天津政府共同擁有巴西木材公司---Compensa,而Compensa曾因購買非法木材而被多番罰款。 根据綠色和平最近發表的報告顯示,Compensa雖擁有合法和經巴西政府批准的可砍伐樹木土地,但Compensa的主要木材卻來源於第三者,亦即木材販賣商。 綠色和平策劃幹事高素嫻表示,“於1999至2000年間,與Compensa有貿易關係的部份販賣商,曾被巴西政府多次罰款。這完全因為Compensa倚賴於非法的木材供應,包括販賣商和不法的森林開伐(deforestation)。Compensa的木材生意長期地威脅著亞馬遜森林的命運。” 大部份來源於亞馬遜原始森林的木材,都是透過非法砍伐,或者非法買賣而得來的。根據巴西政府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地八成的木材均來自於非法活動。 綠色和平策劃幹事高素嫻再稱,“中國本土的森林已經所剩無幾,經歷了多次嚴重的水災之後,中國政府終於在1998年實行健全的林木保護政策, 禁止砍伐本土森林, 因此引致木材產品的進口數字日漸增加。中國伐木公司更逐步擴張業務,到其他原始森林砍伐樹木,福邦控股的聯經營公司 Compensa 便是其中一個例子。綠色和平希望中國政府能夠貫徹始終,保護全球的原始森林,停止砍伐及進口所有來自原始森林的木材製品。” 為保存全球原始森林的完整,綠色和平要求福邦控股和天津政府停止購買來自森林開伐(deforestation),及非法途徑的木材。並與巴西政府合作,簽署有關的伐木協議文件。再者是購買符合環境原則的森林產品,亦即附有FSC標籤的木製品。 現時只有三分之二的亞馬遜森林未被破壞。亞馬遜森林含有超過三萬種的植物,一千多種鳥類,三千多種魚類,和其他罕有的動物等。二千萬的土著世世代代以亞馬遜河的流域為家,破壞當地的森林,就是破壞了他們的家園。 (編註:福邦控股前身為「大福國際」,主席楊丁元是一名台商,主要業務為製造及銷售木芯板、中密度纖維板及地板,裝飾板及傢俱等。該公司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集資。) ■[環境關懷事件]回家的路有多難?(上)──記年輕一代的貢寮人正面臨著的、或即將面臨的 >>> 作者:廖家瑩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走在冬季裡,雙溪河兩岸所綿延而出的金黃色海灘上,你可以感覺到東北角強勁的東北季風在耳邊呼呼而過;這和七月天裡彷彿會將人融化的豔陽和海風蒸騰的熱氣是天差地別的。槓仔寮在四季裡戲劇性的換裝及難以捉摸的天氣變化,讓這台灣的東北角不時的以那麼多不一樣的姿態呈現著。然而,走在村落的街上,感覺到的是:這個看似那麼不一樣的地方,卻有著和其他傳統聚落同樣的景況進行著---緩慢的生活步調;聚落的變化也似乎是緩慢的;除了港邊收拾著漁具的老人家,和學校旁嬉戲的小孩子,碰到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的機會並不多。槓仔寮的年輕一代都去哪了呢? 離 家 現在念輔大的阿邦就是離家在外的槓仔寮人。放假時,總帶著三五朋友在家門前的龍洞灣釣魚,一起住個兩天,度過兩個天天都有最新鮮的魚可吃假期,就得回台北。他當然不能時常回家,事實上每一個槓仔寮的年輕人都多少踏著同樣的路子,在全鄉唯一一所國中唸完書,如果要繼續唸書,除了基隆的兩所高中,就是得離鄉背井上台北求學。 讓人不禁想起馬崗村江老先生那個五歲的小孫子。第一次見到他時是在江家屋埕前,他已經穿戴好小潛水衣,手裡拿著比他的手肘還長的呼吸管,跟他媽媽揮手說他要去玩水。江二嫂回頭,開始一臉煩惱的跟我們說起村裡只有一家幼稚園,沒得選擇,上小學還得到隔壁村的福連國小。現在小學就要學英語了,她擔心著上小學才開始學英文的小兒子,會比人家幼稚園就學了的小朋友起步還慢。而她那念國中的大女兒,一個星期有三天要搭基隆客運,花三四十分鐘的車程,到基隆補電腦。這彷彿是是一條成長必經的路似的。事實上,可以想像的是,十幾年後,江家的孩子們也會和放了假才會回家阿邦一樣,踏上一步步離家的過程。 其實有更多父母,也許是早年為了工作討生活,也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上順利適應,選擇了離開槓仔寮。江大哥就是在年輕時隻身到台北奮鬥,好像也自然而然的在台北結婚生子,而他在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們是不用愁沒地方補習的。坐在門口埕,迎著徐徐的秋風,他說:「從小在海邊長大,回到海邊當然是最舒服愜意的。只是村裡沒有工作機會,如果不出外討生活,怎麼過日子?」這就是看似寧靜的漁村背後,卻是年輕一代貢寮子弟大量外流的結構原因。在經濟發展及都市化的過程中,人口漸漸流向工作機會多的都市集中;同時由顛峰走向衰退的傳統沿岸漁業,再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人口外流的結果,漁村老化,城鄉差距越拉越大。於是,現階段貢寮人正面臨著,傳統的漁村文化漸漸的流逝,新的漁村價值來不及建立的尷尬階段。回家,似乎變成了「成為弱勢」的一種選擇。 可是,新的漁村價值並非沒有出現,事實上,對於大海的了解和海洋思考正是世代與海相依的貢寮人得天獨厚的。舊社的吳大哥談起:「只要用三年的時間,對於像網目的大小、可以捕捉的季節,和捕捉數量的規定,等等這些防止濫捕的制度被建立及執行,漁業資源絕對可以恢復一定的程度。」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我有一個學生,在鄉下的國中擔任自然科的代課老師,他被指派代表學校參加一年一度的科學展示,要帶幾個學生一起創作。責任重大,但火燒屁股才來問我,是否有合適的題目可以救急。 我在學校教書期間,他協助我作過過幾次野外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很適合做野地生態工作,我對他印象深刻,考研究所的推薦信還是我幫他寫的。 他是生物系學生,大學參加過植物研究的社團。我建議他就近取材,作「校園大樹的故事」,也把我的想法和點子告訴他。最後,我告訴他「這個題目或許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但一定不會得獎」,他如釋重擔的回去。 他果真找了許多樹木學的書和圖鑑,先把學校的大樹名字弄清楚,再找了幾個資優生一起閱讀。每個學生分配五、六種樹,要他們下課順便摘些葉片、撿些果實回家,問爸爸媽媽、阿公阿婆有關老樹的名字、樹的傳說或趣聞軼事。 他讓學生在課堂上說有關樹的故事,發表自己的觀察心得和感想,讓學生知道學校每棵大樹開花和結果的季節,果實和種子的形狀,樹的鄉土名字,甚至那棵樹松鼠最喜歡去,那棵樹上毛毛蟲最多,那棵樹上蟬聲最響,鳥聲最吵。他還和學生收集樹的果實和種子,在課堂上當教材。一學期下來,他和學生認識了校園的每一棵樹。 果然,他沒有得獎。 聖誕節我收到一張賀卡,上面寫著:「科展過程中,帶著學生閱讀、討論,讓學生自由表達,我體會到教和學的樂趣,我學得比在大學時多.......」「如果明年校長再找我,我要作校園小花、小草的故事」「後年,做果實和種子的故事」「大後年作昆虫的故事」,「讓小朋友多瞭解學校的一草一木」。 最後,他引用了洪瓊君<大自然嬉遊記>的一句話作感想:「將雙膝跪在泥土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姿勢,唯有如此謙卑而接近土地的姿勢,才能看到如草花這般渺小的生命,也能夠發現更繁麗的自然世界。」 我的目的達到了,教書的人怎能不找到教學的樂趣?怎能不閱讀?教自然的人怎能不接觸自然?怎能不愛自然?但令我擔心的是:年年不得獎,校長會續聘他嗎? 是否得獎的因素很多,評審者的喜好,學生參與創作的多寡.........等,都有影響。評審者往往也只能看到成果,卻很難想像創作過程中師生參與的情形。沒得獎,有些老師很洩氣,但他真正帶學生在創作。有些人得獎了,但只有自己知道作品裡面有多少師生共同創作的光彩。 科展的目的是在激盪師生的創造力和整合力,但後者常被忽略了。我想,參展的老師該問的是:在這過程中,師生之間有多少互動,成長有多少。如果這個過程對自己的教學有幫助,自己也找到樂趣,那就是最好的獎。 對每個老師而言,科展可能只有少數幾次,但「教」與「學」是長遠的。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徵求]徵四草大補帖-關於2002~2005年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經營管理 >>>
聯絡人:台南市政府建設局農林畜產課趙婉茹小姐 ●[演講暨活動]『花紋海豚與他的朋友們』攝影展暨系列講座 >>> 〈攝影展期〉8月4日~8月26日 地 點:誠品基隆店 基隆市仁三路11號3F 02-2421-1589 播出時間:8月9日(四) 早上8:45 下午4:15 不當的開發常帶來生態的破壞,過去在節目中我們曾報導相關的主題,本集要看的是台東池上的大波池。 大波池是東台灣唯一的內陸溼地,蘊藏豐富的魚蝦貝類,除了是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更吸引大批候鳥來此渡冬。日據時代它的面積可達50公頃,曾經是台灣水雉最大的棲息地。十年前鳥友的報告中,這裡有35科105種鳥類,但十年來陸續的水利工程與各種整治,使得它日漸萎縮。水域面積不但縮小到十分之一,豐富生態也一路破敗。本集節目,我們就到台東池上鄉,看看大波池的情況。 本刊8月7日之環境新聞「美國環保署維持計畫 要求奇異公司疏浚哈德孫河中受污染的底泥」,文中提及「強迫奇異公司以超過50萬美元的經費清除哈德孫河裡受污染的沉積底泥」,其中「50萬美元」係500 million的誤譯﹔特此更正為「5億美元」。感謝讀者Tom Wang來函指正。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80102 ★[本會訊息]華山論劍論未來-8月9日暫停刊一天 >>> 環境資訊協會的夥伴們一同共事一年有餘了,想當初,發起人陳瑞賓先生信誓旦旦承諾了每年國外員工旅遊的弘願,但想協會財務狀況已非''淒淒慘慘淒淒''所能形容,大家依然甘心被騙至今...。 嗯,美麗的台灣是大家希望之所在,我們依然興致勃勃預計於明日出遊--但想覓一山巔水涯幽靜之處,重新思考彼此的定位與協會的未來。 您呢!停刊的這一日,請與我們一同思索並給予意見-讓電子報的呈現能向著我們共同更美好的未來跨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