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鯨類是溫血動物,生活在低溫的水中,使牠們保持恆溫特別困難。水有很大的比熱及傳熱能力,所以在水中溫度的改變是很快的,鯨魚不能像陸生動物一樣,用行為的方式來保持體溫,如:捲屈身體,築巢、聚集在一起,或尋找溫暖晴朗的地區做為避難所等。對鯨而言,附近的水幾乎等溫,而在極區,水溫確實非常的冷。 為避免過度的體溫散失,鯨像其他海洋哺乳類一樣含有大量的脂肪堆積在皮膚深處(即鯨脂),可做為絕緣體和能量儲存所。其厚度在個體內與個體間都有差異。但在北極鯨中,有記錄到50㎝厚。 鯨油是有效的絕緣體,這可由直接觀察鯨類了解到。當鯨魚處於好的生理狀況時,並不會遭遇太冷的問題。然而,鯨脂並不是完全絕緣的,所以生活在很冷的水中時的確會散失較多的熱量。故需獲取更多的食物,來保持能量。 雖然,鯨脂層的發育,大為保存了體熱,但卻同時面對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即急速活動時,身體過熱的現象。而其解決辦法則是由很多大型的小動脈,穿過鯨脂層到達表皮。這些血管是由神經控制,過熱時,大量的血送到這些血管,熱很快散失到水中,而平時血量很小,有時降到零,這時鯨油又恢復其正常功能─絕緣體。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其他]歐盟支持並協調進行幹細胞研究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16-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14-09.html 作者:李永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以台北市迪化街實施容積移轉的經驗來看,容積移轉一定要先有容積移出區,當然也必須要有容積接收區,而且這些接收區的區位及規模應該都要有增加容積的條件(例如大眾運輸場站附近或新開發地區),而且也要有其他公共設施配合(例如公園學校等)。以台北市的人力及資源遠比其他縣市充裕的情況下,推行至今,成功的案例仍寥寥無幾,如果這套制度為了特定的財政或政治目的而率爾實施,其混亂與慘烈的情況大可預期。 可以預期的是,如果容積移轉政策大幅實施,一方面除了將在原有都市計畫區內造成大規模的都市問題之外,甚且在可以承載大量容積轉移的接收區有限的情況下,未來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的問題也勢必接踵而至。根據土地徵收條例規定,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必須以區段徵收方式開發,如果計畫面積不是很大,或許在財務上可行,但如果面積過大,則往往造成財務相當大的負擔,而且造成大片開發後的土地閒置(例如台中市的市地重劃區便是最好的例子)。顯然地,不當的容積移轉將會是惡性循環的開始,不僅將無助於彌補財政赤字,更將形成難以填補的財政大黑洞;更令人擔心的是,不斷的盲目擴大開發,亦將使環境破壞問題更為嚴重。 因此,真正斧底抽薪的作法,應該從整體的土地政策著手,即在大面積的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地區,除了第一期的重要或核心地區在財務上可行而應開發外,其他地區建議採「開發許可制」,落實使用者付費的精神及原則。因為全部採用區段徵收,政府相對要負擔大的財務來開闢公共設施,而如果部份採用開發許可,則這部份應由用地人負擔公共設施及其他服務設施之後才允許開發,如此也不會造成過度開發地區造成閒置土地浪費及公用設備負擔過大(例如路燈的電費及交通必要設施)。 土地資源具有不可回復的特質,而環境的延遲效果也將使人們猶如放進溫水中逐漸煮沸的青蛙而不知大禍臨頭。在此強烈呼籲執政者謹慎為之,因為容積移轉政策,能載舟,亦能覆舟。 【文章連載】▲容積移轉?!能載舟、亦能覆舟!(上) (下)
播出時間:9月20日(四) 早上8:45 下午4:15 環保可以不只是一種生活態度,更可以變成一種藝術,本集節目要介紹的是環保藝術家,吳麗君女士。 吳女士今年六十出頭,年紀不是挺大,卻已經當阿嬤了。從小她因為母親的影響,就對美術有興趣,十年前開始從事環保藝術,生活中隨處見到別人不要的垃圾,她都可以花點巧思,把它做成美麗的藝術品。為了創作,她會到海產店撿廢棄的貝殼,到工廠撿廢料,枯枝落葉、磚塊五金,都能入畫。本集節目,我們就去拜訪這位天才阿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