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演化的時間表上,歷史性的動物地理分布(zoogeo)〈指種類分布隨著時間而改變〉會受氣候改變的歷史、大陸漂移、以及生物對一些無生物環境所產生的演化效應而影響。但是,海底地形以及食物來源的難易與多寡,也是影響因子。 在全球不同的水域中皆發現鯨魚的蹤跡,兩極附近的高緯度地區分稱南極與北極。自極地向赤道靠近,分別是副極地(subantarctic ﹠subarctic)、冷溫帶(cold temperate)、暖溫帶(warm temperature)、副熱帶(subtropical)、最後是熱帶(tropical)。海洋也可依其海洋地理的類型來分類:離岸區(offshore)屬大洋(pelagic)水域,及深海盆的海底地形。向海岸靠近,則分別是陸棚區是大陸斜坡的水域。近岸區(nearshore)則有沿岸水域(coastal)及近岸水域(inshore)。 大多數的鬚鯨類分布在各水域中,並有洄游的行為,齒鯨也可在不同的水域中發現,但大多數侷限於相當小的地區中,例如有些海豚只生活在河水中,有些只在近岸的海域,有些則是在開放水域中生存。齒鯨中有些科全生活於開放性海洋中,例如抹香鯨及喙鯨科,而瓶鼻海豚及虎鯨在近岸區及深海區都可發現。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工業用清潔劑的代謝物含環境荷爾蒙 會使雄魚產生雌性化現象 --﹥ 本報訊 台灣,2001-10-03-環境荷爾蒙對生態的影響甚鉅,雖然現在還未有實證,其對人體有不良影響﹔然而已有研究結果顯示,會對魚類產生雌性化的異常現象。據國外報導指出,工業用清潔劑的代謝物—壬基苯酚(NP),就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 因此,環保署乃於去年選定全省北、中、南及東部的40條河川,針對「NP」進行全面調查,本次檢測平均值濃度為4.87ppm、平均檢出率54.2%。環保署強調;朝日新聞曾於今年8月刊登日本環境省研究結果:「NP」會對魚類產生雌性化的不良影響,在實驗的60尾淡水魚中,有13尾雄魚的精巢上發現卵細胞;該環境省亦表示,「NP」雖對魚類、海藻及甲殼類生態有不良影響,但並不會對人類造成影響。 環保署表示,「NP」為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壬基苯酚聚乙氧基醇類(NPnEO)」的代謝物,當「NPnEO」經使用後,其廢液不論是排入汙水處理場或直接流入水體,皆可被細菌分解成「NP」。而因「NP」的化學結構式近似於雌性荷爾蒙—雌激素(estrogen),當它進入雄性動物體後,即具有假性荷爾蒙作用,將使雄性動物雌性化。文獻中指出「NP」對魚類的無顯著影響濃度(No Observation Effect Concentration)為6.08 ppm,預估無顯著影響濃度(PNEC)為0.608 ppm。雄魚在水中「NP」濃度23.5 ppm時會出現二次性徵之雌化,11.6 ppm時出現精巢卵。由於「NP」屬於一種對生態有不良影響的環境荷爾蒙,故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已將其列入「持久性毒物清單」。 環保署說;這次的檢驗結果,在107個的水樣中檢出54.2 ﹪含「NP」,檢測值介於 ND(<0.47 ppm) 至 50.0 ppm 之間,陽性樣品的平均值為 4.87 ppm。各國在其河川及河川底泥中皆檢測出「NP」。日本河川「NP」檢測值範圍介於ND (<0.03-0.1)至21.0 ppm之間。西班牙2000年分析污水處理場的原水、物化處理、生物處理後排放水及其污泥後之結論為:污水處理場的放流水中NP檢測值範圍介於15.0至225.0 ppm之間。 目前我國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年使用量約為46,000 公噸,佔清潔劑使用量的三分之一。而日本1997年使用量為48,000公噸,但日本人口是台灣的5.5倍,可見台灣居民對於清潔劑之使用過於泛濫。而據朝日新聞報導:去年日本生產量降為16,500公噸,已顯著減少。因此,環保署也在此呼籲國人,清潔劑要適量使用,同時也要選用具有環保標章的產品。 ◆[環境政策]聯邦機構未達成降低農藥施用量之目標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28-06.html 本則新聞由「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贊助。 ◆[生態保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擴大「生物圈保留區網絡」的規模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29-05.html ◆[其他]上萬的阿富汗難民湧入巴基斯坦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29-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28-09.html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人類的傲慢和地球的衰微 (上) --﹥ 作者: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昨日,已不見, 近來的科學研究更清楚地顯示地球曾擁有各種平衡的生態系統,還有在我們理解範圍之外的無數生命。歷史上的證據明白提示著,在過去,海洋裡充滿著鯨魚、海龜、各式各樣的魚類,還有其他現在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生命形式。 這則新訊息清楚提示了今日我們關於漁獲量和狩獵量的限額,可能是幾近毫無意義的。這些限額的根據是去估計如果沒有幾年前人類造成的生存壓力,現有的動物數目該會有多少。歷史上的證據現正說明了在人類展開掠食行為以前,那時真正的動物數量其實是現有的數倍。 這項新的研究是刊載在「科學」期刊2001年7月27日的特別發行本中。它證實了許多生態學家和考古學家已經抱持了一段時間的懷疑:沿岸的人類聚落,在過去1萬年來持續在掏空海洋資源。這樣的懷疑挑戰了我們的一般信念-我們認為在地居民對環境的衝擊較小且認為他們能和自然和諧共處。 加州「海峽群島」國家海洋禁獵區中的巨大海藻。(照片提供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這其中的事實是,一旦人類開始狩獵以後,他們的慾望就不會有滿足之時,因此生態系統開始了不平衡的模式,最後導致部分系統完全崩潰。 舉例來說,加州海岸原本水中有厚厚一層的大型海藻,並且充滿了近海魚類。掠食動物如海獺,牠們原本在加州沿岸有數十萬隻,以海膽作為食物,而海膽又以大型海藻為主食。但先是在地居民大量捕獵海獺,後又有19世紀後期歐洲人幾近滅絕式的捕殺,最後造成了海膽數目直線上升,而大型海藻也因此大量地滅亡。 這引發了破壞海岸的模式,並將加州海岸變成今日我們所見只有石頭和沙礫的荒瘠模樣。雖然今日的加州海獺存活數量未高於1,100隻,但有些人認為這數量其實太多。漁夫們經常錯將鮑魚數目的減少歸咎於海獺,而歷史記錄明白顯示了人們的大量掠食才是真正滅絕鮑魚的殺手。 過去在加勒比海有如此多的海龜,以致當時哥倫布還擔心他的船隻會因此擱淺。 當我們細查在沿岸挖掘出的堆肥或是廚餘時,就可清楚看出海洋生物因為日益增加的漁獵而減少。北美印地安人是首批居住於加勒比海附近的住民,我們從對他們廢棄堆肥的研究發現,他們遠從17世紀開始就以海龜為食。當海龜上岸產卵的時候,這種移動緩慢的動物是很容易被捕獲的。 曾經數以上千萬計的海龜,如今卻只能以千計了。 隨著時光流逝,在堆肥中出現的海龜殼持續減少,直到幾乎完全消失。很明顯地,這些築窠的群落已被滅絕殆盡。當早期的住民以及之後來自歐洲的移民從一處食物源移往另一處,且絲毫沒考慮到要為未來保留一點什麼時,一個物種接著一個物種,就這樣地都被捕獵光了。 史密斯島,位在馬里蘭州的綺沙比克灣(攝影者 瑪莉•候林傑,照片提供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在綺沙比克灣,有清楚的證據證明,這兒原本存在有充滿各種生命且互相平衡的生態系統。過去的牡蠣床曾是厚厚的一層,以致還造成行經船隻航行上的危險。但很快地,可做成美食的牡蠣都不見了;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濾淨海水,也被忽略且失去了功能,綺沙比克灣從此變成污綠一片並且不再健全。然而過去有牡蠣有效濾水的時候,海水曾是如此地澄澈明淨。 沒有了牡蠣,海灣中的化學組成也隨之改變,而對原本數量豐富的海牛、巨型鱘魚、鱷魚和鯨魚來說,這個環境也不再適宜生長了。雖然人們正在試圖復育部分的牡蠣床,但它們再也達不到過去曾有的顛峰狀態。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10g.html ■[環境關懷事件]以所謂之「生態工法」整治崩塌地可行嗎? (上)-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土石流災害與坡地開發」山林保育公聽會 --﹥ 作者:張豐年 (外科醫師) 一、緣由: 緣於中部山區經九二一地震後土石鬆動,近日更因桃芝颱風豪雨之洗禮,土石流加劇,因而崩塌地是否需要整治之老議題又被搬上檯面。事實上在九二一地震之後,林務局即曾受農委會之命於崩塌地植生綠化,然因客觀條件尚不足,遭致慘敗之命運。新政府上台後農委會又走回頭路,敗部復活之重建會更進一步自創所謂之「生態工法」(以源頭截水分流、填補裂縫、打樁編柵、撒播植生、處理蝕溝等為主),無視於各方之反對,硬幹到底,不數月即迫不及待宣布成功,並多次展示、誇耀成果。 桃芝颱風來襲,所謂之「生態工法」半數慘遭覆沒,連樣版區(埔里善天寺與中心路)亦無法倖免。災區各主要河川未受其利,先受其害,土石流變本加厲。但主管部門不僅未虛心檢討,反避重就輕陸續發佈「生態工法」已歷經考驗之消息;更有甚者,連行政院亦被蒙在骨裡,同意擴大計畫,加速進行。 近日重建會宣布將以「群山整治,複合工法」之策略治理土石流,筆者耽心此假生態之名、未經驗證之工法,被拱成拯救大地之靈方聖藥,由災區開始,最後擴及維生系統之中央山脈等,為台灣這片已奄奄一息之地土帶來更大之浩劫。筆者站在國土根本長治久安之觀點,反對浮濫、治標之傳統「攔砂壩或堤防工事」,但亦不苟同時下所標榜之「生態工法」。 緣此,所謂之「生態工法」有必要攤在陽光下,接受各方之檢驗。 二、桃芝颱風前後現場勘驗所見:
三、質疑: 1.整治派之立論基礎「崩塌地若未整治會持續向源侵蝕,最後台灣會步入沙漠化」,「整治可加速演替之進行,縮短復育時間」,在台灣不知有任何實證? 2.地震造成之崩塌地,對地體而言是病態抑或自然現象?難道不整治就無法復育?且崩塌地不一定造成土石流,俟土石流爆發後,再回頭整治,時效難道不已嫌晚? 3.所謂之「生態工法」,如整坡鬆土、打鋼筋樁、編塑膠柵、植外來草種、以各種塑膠沙袋截水、堵水,難道不是違反自然、違反生態嗎?難道不會反而製造二度傷害與污染,加重災變?在不知地體是否穩定下遽予打樁30公分,就宣稱可使不穩定地變成穩定,難道不是在亂槍打鳥、碰運氣嗎?每公頃造價遠高於宣傳40-50萬元之數倍,如何解釋?桃芝颱風再度崩塌之善後補強,費用由何名目支出?若屢補屢毀,欲補至何時方休? 4.桃芝颱風後農委會與重建會陸續謂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是以何標準檢驗?山林地體之穩定,數個月內就可判定成功,有如此抄短線之捷徑可循? 5.以工代賑之政策衍生諸多弊端,主管機關真不知情?抑或存心加以掩飾?為免浮濫,難道不可與國土保安大計脫鉤?(90.9.4)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在螢火蟲陪伴下,喬開始說螢火蟲的故事「……螢火蟲的幼蟲生活在水中或林地上,幼蟲長得瘦瘦長長,像分節的小枯木,奇醜無比。」我看過螢火蟲的幼蟲,真如她所言,和會發光的成蟲比起來,真如麻雀變鳳凰。成蟲壽命大約只有10天,出來的主要任務是生殖,和夏天的蟬相似。蟬在白天以聲音來呼喚配偶,而螢火蟲則在晚上利用螢光來吸引愛侶。 喬又說︰「螢火蟲利用光的頻率和亮度來辨識同類、找尋愛侶。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有不同的亮度,閃動的頻率也不同,這種光是一種冷光,不像燈泡會產生高熱,人類如果能夠製造類似的冷光,對工商業將有很大的幫助。」生物科技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從生物靈巧的結構和功能來獲得靈感,製造有用的產品,例如蝙蝠和雷達,鯨豚和聲納,鯊魚裝和奧運泳將……。 在喬的故鄉,有一種螢火蟲會捕食同類,牠會模仿他種螢火蟲的螢光強度和頻率,誘騙螢火蟲前來,加以捕食。我聽了咋咋稱奇,哇!這種螢火蟲的光還有捕食的功能,真的是色字頭上一把刀。 我是學海洋生物,台灣的螢火蟲我不熟悉,無法和她分享,但有關螢火蟲的詩詞歌賦和軼聞趣事,我倒是略有所聞。我輕輕唱著「西北雨」這首台語兒歌「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要娶某(娶妻),鮕魚呆兄,打鑼鼓……趕快來,火金姑(螢火蟲),作好心,來照路……。」又唸了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樹縫間可以微微看到滿天星斗和銀河,我比手劃腳,指上指下,努力想把這首詩翻譯給她聽,但她似懂非懂。 我又告訴她小學國語課本上的一個故事,大意是一個上進的窮小孩,因為沒錢買燈油,晚上抓了許多螢火蟲,利用螢光來讀書。喬聽了大笑,笑彎了腰,笑聲在山谷迴響。如此豪放的笑聲,今晚可要嚇壞不少山羌和水鹿。 「那個小孩後來有沒有得了青光眼?」喬邊笑邊擠了個鬥雞眼的表情。 「以前沒有塑膠袋吧!」她隨手抓了一個透明的封口袋,往暗處走去,十多分鐘之後,抓了數十隻螢火蟲回來。 「你讀給我看看!」她塞給了我一本隨身攜帶的鳥類圖鑑,又遞了那袋閃閃發光的螢火蟲。果然瞧不出個名堂來。「嗯……這只是個勵志的故事。」我支支吾吾的找藉口。 「科學是要找證據的,千萬別告訴你的小孩這個故事!」說完,她又大笑。 飯後,煮了一壺咖啡,升了一個小營火,濃濃的咖啡香瀰漫整個山林,火光驚嚇到螢火蟲,牠們離營地遠遠的,偶爾幾隻從遠處的林間飄過。 一夥人在火堆旁談人生、談夢想、談研究…。不知不覺,一輪新月已悄悄劃破雲層,照亮整個檜木林。霧消失了,螢火蟲也不見了。已近午夜,大夥都累了…。 我鑽在睡袋中,悄悄抓了那個封口袋放在胸前,看著它忽明忽暗,哼起了「西北雨」,在閃閃螢光下,竟不知不覺睡著了。 捨不得這麼美的一夜,人生有幾回這麼寧靜又感動的夜。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