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2001-10-09 (全文版)

 
  本日主題: 英國政府核准混合氧化物核燃料製造廠之營運許可
知性專題 [生物趣聞]紅藻的繁殖策略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環境政策]布希政府要求眾議院暫緩審查大型農場的津貼預算案
[能源問題]英國政府核准混合氧化物核燃料製造廠之營運許可
[生態保育]西非最大面積森林的保護工作受到重視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0-09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0-09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0-04
理性關懷 [環境的未來-全球變遷]氣候變遷-我們需要更多的律師?
[環境關懷事件]基層的故事
專  欄 [專欄作家-林益仁]桂冠詩人的獵人之心 (上)
本會訊息 [捐款徵信]感謝 李育琴小姐10.04捐款$1,600元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生物趣聞/科博館科普專欄]紅藻的繁殖策略 --﹥

作者:李曼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攝影:李曼玲

圖1.仙菜的雌配子體尖端,箭頭所指為其受精毛,精子會由其頂端小孔滑入,與其底端的卵子細胞結合(標本編號:ua 262,東港)  像許多高等植物與動物一樣,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方式,在多數紅藻的生命過程中,會反覆地交替出現。圖2.仙菜的雄配子體,白色的精子囊鑲嵌於外(標本編號: ua 263,東港)為了因應環境的變化與增加子孫的數量,紅藻的生殖方式,多得讓人目炫神迷;更令人驚訝的是,它們似乎都很熟稔地運用各種策略。科學家不只一次的發現,不同環境中的紅藻族群,採取無性或有性生殖方式的個體數量,有很大的變化,而且,在族群數量不足時,圖3.雌配子體受精之後,會發育成果孢囊,裡面的果孢子成熟後,即會散出,變成孢子體(標本編號: ua 264,東港)無性生殖似乎有取代有性生殖的趨勢。這其中的所有變通方式,都是生物歷經長久歲月演化出來的。科學家史戴司(Stace)認為:「各種生殖策略中,蘊藏著無數的秘密,若我們仔細觀察它們的流轉變化,就有機會完全了解生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有趣的議題吧! 

圖4.側枝鷓鴣菜(Caloglossa ogasawaraensis )的四分孢子囊,其上排列整齊的深紫色圓點,就是發育中的四分孢子(標本編號:ua 260,大甲溪口) 有性生殖之一:精卵結合

  在仙菜的雌配子體尖端存在受精毛,精子會由其頂端小孔滑入,與其底端的卵子細胞結合。雌配子體受精之後,會發育成果孢囊,裡面的果孢子成熟後,即會散出,變成孢子體。(圖1至3) 

有性生殖之二:四分孢子繁殖

圖5.瓶狀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的四分孢子,被周邊細胞包在中間(標本編號:ua 261,東港)  四分孢子的產生,圖6.仙菜(Ceramium zacae)的四分孢子被皮層細胞包裹(標本編號:ua 265,東港)是紅藻由孢子體變成配子體的一個重要過程。擁有雙套染色體的孢子體細胞,經由減數分裂,產生含單套染色體的四分孢子。四分孢子成熟後會由孢子囊散出,隨後發育成雌、雄配子體。其間的分配比例,會因環境不同而異。(圖4至6)

無性生殖

圖7  在水生植物葉柄上,濃密的黑色短毛是一種淡水紅藻,我們稱它為叢枝奧杜藻(Audouinella glomerata)。圖8中,掛在枝條上的手指狀短枝的頂端,被染劑染為深紫色的橢圓形小球,就是單孢子它有兩種無性生殖策略,一種是匍匐生殖,藉由匍匐絲爬滿整個葉柄;另一種則是藉由單孢子繁殖。圖8中,掛在枝條上的手指狀短枝的頂端,被染劑染為深紫色的橢圓形小球,就是單孢子。單孢子成熟後,會脫離母枝,隨著水流漂散它處,增加族群繁殖空間。(圖7及8)

[環境政策]布希政府要求眾議院暫緩審查大型農場的津貼預算案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10-04 (ENS)- 白宮傾全力支持一項政策提案,將削減巨額的作物(如麥和玉米)補助金,這項津貼制度已施行了數十年。布希政府此次的政策轉變,將可能促成數十億美元的農場補助金被轉移至保育計劃上。

[能源問題]英國政府核准混合氧化物核燃料製造廠之營運許可 --﹥

  英國,倫敦,2001-10-04 (ENS)- 英國政府今天核准了一座混合氧化物核燃料製造廠之營運許可。這座位於薩拉費爾德的核燃料製造廠向來備受爭議,這次的核准案立刻引起環保團體的反對並威脅將採取法律行動。

[生態保育]西非最大面積森林的保護工作受到重視 --﹥

  象牙海岸共和國,阿必尚,2001-10-04 (ENS)- 保育西非地區森林的工作今天贏得象牙海岸總統的支持。象國總統羅倫特•巴博在一場會議中向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代表們表示,他將邀請其他西非國家的領袖加入保護幾內亞潮濕森林。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0-09 --﹥

  • [生活環境]美濃環保聯盟為小型垃圾焚化爐所排放戴奧辛等毒物之受害者 將展開求償活動 (美濃 聯合報)

  • [生活環境]大漢溪畔的腐植土堆置河川地並未設置地磅 清運數量成謎 (北縣 聯合報)

  • [生活環境]街頭選舉廣告物 環局籲暫勿懸掛 待選舉廣告物設置要點公佈實施 (桃園 聯合報)

  • [生活環境]環保署三年內將減少將軍溪近五成畜牧污染量 (台南縣 中央社)

  • [環境政策]經建會說環評污染評估方式放寬有助投資 未來通過環評審查的開發計畫只要不超過原核定的污染總量 毋需另做環評 (台灣 中央社)

  • [環境政策]為解決土石流之害 行政院將建立資料庫 (台灣 民生報)

  • [生態保育]特有生物中心調查結果 高縣境內的罕見特有種野生動物種類豐富 應設保護區 (高縣 聯合報)

  • [土地及水文]濁水、大安、大甲和烏溪4溪聯合整治 月底前啟動 (南投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0-09 --﹥

  • [生活環境]顆粒物污染騷擾長沙三個月 入夏以來基礎建設進入高峰期導致揚塵污染加劇 (長沙 新華網)

  • [生態保育]武陵山國家森林保護區 慘遭偷砍盜伐 (貴州 人民日報)

  • [生態保育]湖南破獲跨省捕鳥案 獵者來自廣東和廣西 (法制日報)

  • [生態保育]安徽嚴防松材線蟲 黃山九華山尚未發現疫情 (安徽 人民網)

  • [生態保育]惠州市日前破獲大宗野生保護動物非法偷運案 數百鷺鳥千餘條蛇已在惠州西湖和林場轄區放生 (廣東 人民網)

  • [環境政策]垃圾分類有了法律保障 (上海 中國環境報)

  • [環境政策]中國將開徵水資源費以實行計劃用水 (中國 中新網)

  • [能源問題]清潔能源利用空間廣泛 京城地熱供暖漸成氣候 (北京 中國環境報)

  • [土地及水文]黃河專家獲資助 1,800萬黃河聯合研究基金旨在為黃河治理開發規劃提供科技支援 (中國 光明日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0-04 --﹥

  • [生活環境]環保署和職業安全衛生署公布世貿大樓附近地區的環境監測資料

  • [環境政策]伐木業的政策遊說代表將出任監管自然資源與環境之職務

  • [環境政策]法官判決支持世界爺(Giant Sequoia)國家紀念區的合法地位

  • [環境政策]環保署更新抗蟲害(基因改造)棉花的執照

  • [生態保育]國家科學院將針對克拉瑪斯河流域的保育計劃進行科學性的調查

  • [生態保育]羅塔島一特有種鳥類被列入美國瀕危物種名單

  • [全球變遷]全世界約20%的土地受到乾旱的影響

  • [其他]聯邦機構網站移除敏感資料以防範恐怖攻擊

  • [其他]利用細胞株進行檢驗 將可減少使用實驗動物

[環境的未來-全球變遷]氣候變遷-我們需要更多的律師? --﹥

作者:艾德•杭特

律師能協助解決全球溫暖化的問題嗎?

  或許沒有辦法吧!但即使他們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他們的活動至少可以引起像美國這樣拒絕對溫室效應採取行動的國家的注意。

  紐約時報本週指出,最近全美各地的律師聚集起來商討如何讓政府及企業界不得不採取行動以抑制全球溫暖化。他們認為法律上的訴訟可以替因全球氣候變遷而受害的人民或國家贏得損害賠償。聯合國已指出,全球溫暖化的影響每年超過3千億美金。

  其中,島嶼國家是這類訴訟案件最有可能的原告,因為他們會因海水水位的上升和珊瑚礁的死亡而失去整個國土。紐約時報發現,那些不支持「京都協定」的國家的企業或律師們,對於這類的努力能否成功持疑。然而,環境律師們一直在觀察一件指標性的案例:加拿大一座核子鎔爐對華盛頓州的作物、林木以及家禽家畜造成損害的案例,這雖然已是60年前的事,但當時的仲裁者就認為,任何國家都不能在污染他國之後卻不負法律責任。

  此時,本週就有許多全球氣候相關的新聞。研究者從外太空看地球時發現,現在的北半球已經比21年前還要綠。此外,北美的作物生長季也幾乎增加了兩個星期。研究者同時發現,作物對當地微氣候的變化,比對二氧化碳增加的反應更明顯。

  不幸的是,由於地球氣候運行的複雜度,區域微氣候的變化不是全都那麼容易預測的。一項弔詭的預測指出:英格蘭可能會面臨小型冰河時期,因為融化的冰河會堵塞並關閉北大西洋的暖流而造成這些區域的溫度下降。這星期的英國衛報便指出,科學家發表了一份報告顯示海底下的暖流已經減少了20%。有誰願意提供英國總理布萊爾一份好律師的名單嗎?(2001.9.07)

[環境關懷事件]基層的故事 --﹥

作者:蔡紹斌

  從鄉鎮公所商調來的女同事很吃驚的望著我,因為她很懷疑我是真的不知道,還是在裝蒜,竟然不知道政府消化預算最簡速的方法就是「舖柏油」,所以在那個當下,幾位辦工程的同事幫忙著舉例向我說明,並要我回想一下:「是不是每到年度結束前,舖柏油的工程就特別多」,而就在那一年的選舉前回外婆家時,舅舅笑著批評政府的浪費說:「就因為我們巷子裡住有三位民意代表,所以家門前那條短短兩百公尺不到的巷子,一年就舖三次柏油,五六盞路燈從巷子口直亮到巷子尾。」

  學生時代在清水鄉間小路閒逛時,很驚訝的發現到在極為偏僻、幾乎就沒有人走的田園旁的泥土路上,慢慢的都舖上柏油了,後來才知道這個叫做「基層建設」,沒記錯的話,這是當時行政院孫運璿院長所提出來的施政計畫,現在回想起來,對於當年孫院長能在十大建設之後,在蔣經國院長的輝煌政績及所謂的強人政治領導之下,接任行政院長,在任的時候,因為體認到直接影響一般老百姓生活品質最大的並不在於那些所謂的「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而是在於家門前的馬路有沒有舖柏油,門前的排水溝通不通,路燈亮不亮,就是基於這樣對百姓的體貼之心,而提出可以直接改善一般老百姓生活環境品質的建設,又因為這些建設多直接做在地方,故名「基層建設」。

  然而就像陳文茜小姐說的一樣:「任何好的制度,一放到台灣的社會來就都會變了個樣」一樣,原本為了確實照顧到一般老百姓的制度與構想,現在卻變成選舉綁樁、執政者利益輸送或籠絡民心的利器,馬路明明沒壞,硬是要刨起來重舖一次,只知建排水溝,卻沒有整體的排水系統計畫,也少進行清通水溝的管理工作,造成大雨一下,水照淹;回鄉後,因為辦活動的需要,我們簡單的進行鎮內活動中心的普查工作,才發現許多活動中心根本沒有被好好的規劃就興建了,建好後更沒有所謂的經營管理計畫,所以許多的活動中心成為當地資深公民聚集打小牌的場所,有一些則改變來當鄉鎮的托兒所等其它的用途,還有的每年只用來開一次里民大會或選舉時的投開票所;但是不蓋活動中心行嗎?答案當然是不行的!因為我們的民眾會問當地的里長、代表及鄉鎮長:「別人的里都有活動中心,為什麼我們里沒有?」

  因此我們鄉鎮的村里基於輸人不輸陣的心裡,無不想盡辦法向上級爭取建設活動中心,就好像我們的縣市基於地方藝文表演推廣及場地的需要,都要自行建一座「文化中心」一樣,好像有了活動中心之後,想辦活動的民眾會就近去租用活動中心,有了文化中心之後,想看文化表演的民眾會就近走向文化中心,但實際的情形是如何呢?當我們要去租用活動中心時,才發現這個中心其實很難活動,當我們想到文化中心的時候,才發現它其實是許多文化軟硬體雜彙在一起的文化邊陲地點!

  這個在台灣施行了二十年的基層建設計畫,將地方上該做的建設都做得差不多了,令人惋惜的是我們總是看不到能讓這些建設發揮作用以至成功所必需的一些經營、管理及維護的計畫,我們都只在乎看得見的硬體建設,而從不去思考這些需要花費巨資興闢的建設的必要性,更不用說要如何妥善利用、維護這些得之不易的建設成果了。在環境藉由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天災來提醒我們已經過度建設的當下,期盼我們的政府能將基層建設的階段性任務提升到「基礎建設的經營管理」,好將基層建設的這些辛勤成果都能透過有計畫的經營管理,完全將其提升生活環境品質的功能展現出來,而不要讓人民老是看到政府浪擲公帑的揮霍成果。(2001.10.01)

[專欄作家]桂冠詩人的獵人之心 (上) --﹥

作者:林益仁

  「我對垂釣的迷醉遠遠超過了對魚本身的喜好,因為垂釣這回事根本就體現了整個世界!」。這是甫於去年十月間過世,且享有極高榮譽的英國桂冠詩人泰德•修斯(Ted Hughes)在一本釣魚雜誌上的訪談片段。在這個訪談中,修斯兼具知性與感性地提及狩獵與垂釣如何激發出他對自然世界的領悟能力。在詩人的眼目中,狩獵與垂釣並沒有如許多英國的動物權團體積極推動的反對運動狩獵法案的部份訴求一般,被狹隘且道德化地化約成一種不人道的血腥遊戲。相反地,修斯將廣義的狩獵,包含各式各樣獵捕的方式,看成任何自然生物的內在趨力(當然人也不例外!),是與自然世界結連的有效途徑。此外,他認為這些活動開啟了人們與自然互動的視野。在他的經驗中,狩獵與垂釣迫使他必須留心於自然世界的動態,就是這種在動靜瞬間的機警以及隨時令人心跳加速的情緒下,他因此發現了更多自然的奧妙,同時也練就了從行進的火車窗口可輕易望見草叢上露出的兔耳的好本領。

  泰德•修斯成長於英格蘭北方風光明媚的西約克郡本寧(Pennine)山區,鄉舍環繞河谷而立,在山頂則是滿佈石南屬灌木的曠野地。這種特殊的地形景觀乍看之下令人有蒼茫獨立的感覺,但是仔細地觀察就會發現有不少鳥禽棲息其間,因此在這一帶有不少地方都劃入了國家公園的範疇。有趣的是,附近鄉間的居民在特定的季節會相邀成群地去獵雉雞,通常獵人是一線排開,前頭由一個打草人(beater)負責以棍棒撥弄草叢以驚嚇雉雞高飛,跟隨在後者則伺機射擊。修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因此在他的詩中有著對自然的特殊關照,其中尤其是對英國的鄉間景緻以及動物世界中殘酷的本貌有許多的描寫。他於1984年,接受英國皇室冊封為桂冠詩人,實是英國詩壇至高的榮譽。在一篇標題為「捕捉動物」的文章中,他指出自己心目中的詩篇正如一隻隻活生生的動物,有著相當獨特的生命歷程,有時甚至獨立於作者之外。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喜愛狩獵的天性跟捕捉詩的想像一樣,不盡然是想要攫取那些動物或詩篇本身,而更像是受到動物與詩篇所散發的活潑生命力的召喚下,所引起的原始捕獵衝動。(1999.3.16)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