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知性版訂閱 新聞版訂閱 新聞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3-08 (特刊)

 
  本日主題: 2002台灣環境前瞻系列-生態旅遊 前瞻
台灣環境
前瞻系列
生態旅遊 前瞻:從尊重自然與當地住民談生態旅遊
環境新聞 [生活環境]全球各地核子試爆與癌症有關
[生態保育]白犀牛重回肯亞梅魯國家公園 期恢復往日生機
[全球變遷]歐盟決議批准京都議定書
[其他]美國擴展南極空中航線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8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8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4
活動訊息 [演講]
本會訊息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2002台灣環境前瞻系列]生態旅遊 前瞻:從尊重自然與當地住民談生態旅遊 --﹥

「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電子報」策劃 http://e-info.org.tw

達娜伊谷是台灣經營生態旅遊較為成功的例子,甚且遇到了魚種過於單一、遊客任意餵食、遊客帶來不同文化價值觀及從部落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等等問題﹔鎮西堡與司馬庫斯經媒體炒作後,當地住民因為無法即時給予遊客適當規範,對於觀光旅遊狂潮更顯得全無招架餘地。究竟如何才能突顯生態旅遊的正面效益?

  今年是聯合國的國際生態旅遊年,國內也因應訂定今年為台灣的生態旅遊年。同時規劃出一連串的相關計畫,準備推動台灣的生態旅遊。然而,打著鮮亮「生態旅遊」旗幟的活動,一定符合生態考量嗎﹖恐怕值得大家進一步瞭解與關注。

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行

  在20世紀初時,自然取向的旅遊已被提出過。之後多年經過對於遊憩與自然生態保存的再思考,1983年第一次提出生態旅遊(ecotourism),成為目前廣泛使用的名詞。90年代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開始大力推動。生態旅遊協會認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行,顧及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推廣生態旅遊的原因是為了兼顧發展與保育,基本原則是尊重自然,尊重當地居民,並且直接提供遊客參與保育行動的機會。(王鑫 2000)

  一開始提出生態旅遊主要目的並非營利,可以說是一種小眾而精緻的旅遊方式,參與的遊客具備高度的生態保育自覺。但是實際上發展生態旅遊時,利潤往往構成重要的誘因。山美村達娜伊谷一年幾百萬的門票收入,1997肯亞以野生動物為主的觀光活動收入高達五億美元﹔以生態或自然資源為號召的旅遊方式,背後可能的利潤實在驚人。

發展生態旅遊所可能衍生的環境問題

  但是,達娜伊谷自然公園遊客過多,魚種過於單一以及遊客任意餵食的問題,遊客帶來的價值觀與習慣,為了發展觀光而從部落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在在對部落文化與生活方式產生衝擊。即使如此,在目前的台灣,達娜伊谷尚且是較成功的例子。在她的鼓舞下,許多部落或社區也紛紛開始討論發展生態旅遊的可能。但是,類似的問題仍然上演,鎮西堡與司馬庫斯在經過媒體炒作後也湧入大量的遊客,但是她們沒有像山美村一般在開放觀光旅遊之前,已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護溪歷程,並在過程中累積與實踐村民對於山美村發展的共識。所以當遊客蜂擁而入,鎮西堡與司馬庫斯的住民無法主動給予遊客適當規範,對應付觀光旅遊的狂潮顯得難以招架﹔遊客任意拔取樹種植栽、打擾部落作息、留下處理不完的垃圾等。遊客又大多當日往返,對環境的破壞遠大於對經濟的助益。當地居民對於發展觀光,在意見上的歧異與利益的重疊競爭也造成不少衝突,財團的介入讓情況雪上加霜。發展生態旅遊造成的結果反而是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對當地居民的侵擾。

  旅遊活動會對環境會造成衝擊,特別是作為一個產業,當它無限制地累積資本發展擴張時,更將帶給環境不可逆的傷害,比諸其他鋼鐵業、石化業等產業一樣不惶多讓,更甚者,觀光客與旅遊業者帶入的價值觀及消費文化,往往直接衝擊當地文化或打亂當地原本的經濟活動。這樣的情形在世界上各個藉著自然資源發展旅遊的地方屢見不鮮,遊輪直接將遊客製造的大量廢棄物直接傾倒入河流與海中,原住民放下農作與家庭,賺取微薄的導覽薪資,手工藝品在市場上任人討價還價。在這些地方,假生態旅遊之名,旅遊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自然環境無可避免地被破壞,遊客的興緻消褪地更快,產業黃昏期的來臨快地超乎意料。而當初吸引地方居民投入的願景-運用旅遊收入促進地方發展,是否真的得到實現了﹖這些都該是台灣進一步發展生態旅遊時,必須先行釐清的問題本質。

環境負荷與尊重地方是重要考量

  運作良好的生態旅遊的確可以創造營收,改善地方居民的生活。但是它的發展絕不是無止境的。發展生態旅遊必須破除作為一個產業來經營的迷思-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環境的負荷量息息相關,所以必然是有限的。環境負荷量決定了開發以及自然資源利用的範圍,地方人力資源決定了能夠服務的遊客量以及服務的方式。這些限度必須謹慎的測度並且經常評估。而如同所有利用自然資源的發展,有的時候最聰明的辦法是讓自然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因而調整發展的腳步或甚至必要時暫停發展。要確保生態旅遊帶來的收益可以持續,最有效的還是瞭解並順應自然環境而行。

  生態旅遊的有限性也促使它必須對遊客提出規範-傳統以市場及遊客胃口為主的旅遊經營下,遊客越多利潤越豐,低成本而淺薄粗糙的旅遊方式大行其道,損害轉嫁到地方的環境與居民生活。遊客一方面仗著花錢惡行惡狀,一方面卻甘願接受惡劣的旅遊品質,被動地忍受無聊的行程。對地方缺乏尊重,也難怪與當地居民溝通不良,再加上鮮少在當地獲得深刻的感動,無可避免地導致無知與漠不關心,對遊客無益對地方更造成傷害。這樣的情形不只出現在旅行團,也出現在自助旅行者與背包客。所以,適當的規範遊客行為,可以主動地呈現地方的聲音,在較對等的結構下,對話的空間與良好的互動才能發生。真正的旅程從此展開-不是照時間向景點報到,而是透過與當地居民及與環境的互動,創造出新的境遇,在不同的觀點中激發靈感,透過深層地欣賞而感動。

凝聚共識與經驗學習的未來願景

  在妥善的規劃、規範與適當的包裝下,理想的情形是在環境承受的限度下,讓當地居民能藉由發展生態旅遊獲得衣食無虞的工作,遊客也透過生態旅遊得到樂趣,合宜而深入地了解地方。這並不是夢想,在桃米社區,茶山村,湖本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發展。但這都是經由人們長時間的討論,凝聚共識,經驗學習,以及不斷地修正才逐漸有的結果。絕不是一蹴可及。

  這樣的發展策略會遭遇的實際議題-如何確保地方的主體性﹖如何適當而有效地規範遊客行為﹖如何妥善的規劃與宣傳,讓生態旅遊的內容更細膩豐富並讓人們經驗﹖如何凝聚地方共識﹖如何讓遊客更尊重地方環境與文化﹖在政府編撰白皮書準備大力推動生態旅遊之際,協助地方解決這些重要的議題也許是更務實的做法。

  討論生態旅遊,一是對旅遊的反思,一是嘗試找出一種合宜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對於擁有豐富自然資源但是位處社會結構中弱勢的地方,生態旅遊則是一個可能有助於經濟與社區發展的契機。期待在今年透過相關的討論與實踐,讓生態旅遊不論在概念與實際經營上更加健全完整。(本文作者:鐘笙嘉)

[生活環境]全球各地核子試爆與癌症有關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馬里蘭州,塔克馬園,2002-03-04 (ENS)- 由能源與環境研究學會所作的政府研究分析報告中指出,全球有數百萬人暴露於大氣核子試爆產生的輻射落塵之下,其中更可能有15,000人以上因而引發癌症致死。

[生態保育]白犀牛重回肯亞梅魯國家公園 期恢復往日生機 --﹥

  肯亞,奈洛比,2002-03-04 (ENS)- 本週共有8頭白犀牛從私人獵場移往肯亞梅魯國家公園,在此之前,公園內沒有任何犀牛棲息。由於犀牛角在藥材交易市場上享有極為豐厚的利潤,1980年代晚期公園內的犀牛幾乎全遭盜獵者殘殺殆盡;為保護僅存的1頭犀牛,1989年將牠移往納庫魯湖國家公園重新安置。

[全球變遷]歐盟決議批准京都議定書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2-03-04 (ENS)- 歐盟環境部長理事會今天採納歐盟執委會的提案,決議批准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為一項國際性協議,目標在遏止與全球暖化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日本、紐西蘭及挪威等國亦正準備批准議定書,歐盟表示歡迎,並強烈呼籲其他國家跟進,尤其是俄羅斯。

[其他]美國擴展南極空中航線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04 (ENS)- 為了擴充飛往南極的航線容量,美國在南極興建新的白色冰面跑道,自此之後,依賴機輪起降的航空器整個冬季都能飛抵南極。在麥克莫鐸基地飛馬機場修築密實的雪地跑道,將有利於大型軍機起降,對美軍執行後勤任務來說非常重要。而就在不久以前,澳洲才撤回一項軍用運輸機的計畫。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8 --﹥

  • [生活環境]國外農產品登台安檢應強化。農水畜產品的衛生安全問題最近成為國際間熱門話題,由於台灣也進口美國雞肉,近來又公告開放八百餘項大陸農產品進口,進口產品的安全把關工作值得重視 (台北 民生報)

  • [環境政策]讓行道樹根深柢固 北市要整容。市府公園路燈管理處發現,許多淺根性樹種外表枝葉繁茂,遇颱風來襲容易傾倒,根部也常破壞人行道鋪面,影響下水道的排水順暢;因此從即日起,將全面檢討行道樹種 (北市 民生報)

  • [環境政策]農委會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決定成立專案小組,調查雙連埤濕地劃設保護的可行性。雙連埤濕地附近的地主日前曾會商,擬向農政單位申請做為雙連埤休閒農業區;政府表示不反對,但要求兼顧生態保育 (宜蘭 聯合報)

  • [環境政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七日在台灣北、中、南三區同步進行金屬污染源大規模取締。南區以高雄縣為查察地,總共查獲六家工廠違法營運,予以勒令停工並移送法辦 (高縣 中央社)

  • [環境政策]高縣將徵環保捐 環署反對。在環境超負荷情況下,環保局擬針對代處理業開徵環保捐,從終點監控來自各縣市廢棄物,所有稅賦籌設專戶,專款專用於環境復育和污染防治。環保署對此持保留態度,表示其它縣市事業廢棄物可能無法進入高雄縣,高雄縣的垃圾也可能竄到其它未開徵環保捐的地方 (高雄縣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濁水溪流域風災疏濬工程衍生砂石車汙染、行車安全爭議,縣警察局昨天邀砂石、貨運等相關公會溝通,決議砂石車一律行駛河床便道,砂石公會原則同意自行籌措便道施工費用,不向砂石車收取「過路費」 (南投縣 聯合報)

  • [環境政策]監察院昨日就雲林縣虎尾地區農地爆發鎘污染案,通過對農委會、環保署及雲林縣政府的糾正案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自民82年成立時起,人鳥對立問題至今未化解。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長陳表示,希望縣政府對地主的休耕補助計畫能有一貫性,不要一下子種綠肥,一下子要地主請領生態保育休耕補助,反反覆覆,只會造成地主反感 (蘇澳 聯合報)

  • [生態保育]近來常有團體擅自到日月潭放生,漁民盼望相關單位重視,以免日月潭的自然生態遭到破壞 (魚池 聯合報)

  • [土地及水文]農民「護水」 巡渠道修岸堤。以往灌溉渠道破損,水源流失少有人理會,近日來連續天旱農田嚴重缺水,灌溉水顯得格外珍貴,到處可見到巡視渠道的農民,自動下手清理疏通渠道,讓流水能順暢 (竹縣、新埔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8 --﹥

  • [環境政策]人大代表關注環境影響評價(估)法。這部法律已列入今年的立法規劃,6月將進行第二次審議 (北京 法制日報)

  • [環境政策]山東青島市南區檢察院近日以"故意殺害珍貴野生動物罪",對該市某公園飼養員提起公訴。去年該員因故遷怒於動物,落毒殺死2隻熊和5頭鹿,事件震驚當地社會 (青島 世界日報)

  • [生態保育]上海動物園重寫動物說明,逐一將"肉可食"、"毛皮可利用"、"害獸"之類的字眼從動物說明牌中剔除,替而代之"請愛護我"等環保與趣味的文字 (上海 中國環境報)

  • [生態保育]海南省15位委員在全國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聯合建議,將該省天然林、水源林等納入國家公益林範圍,並依照相應政策與法規,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 (北京 海南日報)

  • [生態保育]福建南平市高洲村幹部私設哨卡,對出村木頭先收費後放行,縱容盜伐山林 (福建 人民網)

  • [生態保育]報紙廣告鼓動市民捉蝌蚪 ,萬州"茅谷桃花節"錯得離譜。環保人士指,蝌蚪脫離了自然生存環境,在魚缸裏很少能存活 (萬州 重慶晨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4 --﹥

  • [環境政策]眾議院提案加重國土森林相關法令罰責

  • [環境政策]長期投票紀錄顯示 非裔國會議員較具環保傾向

  • [環境政策]華盛頓州下令禁用有污染之虞的除草劑

  • [生態保育]年輕學子逕赴國會大廈 表達關懷野生物棲地之意

  • [生態保育]民間團體提訴訟 尋求鮭魚棲地伐木限制

  • [生態保育]馬里蘭州環境信託團體簽署聲明 誓為保護流域生態貢獻更多心力

  • [土地及水文]研商克拉馬斯流域水權問題 布希成立專責委員會

  • [生物科技]墨西哥州天然玉米遭基因改造品種污染? 生技公司出面澄清

[演講]永續發展論壇系列演講 --﹥

 時 間:91年3月9日至91年5月25日每週六下午二時至四時
     (僅4月6日場次因春假移至4月8日週一)
 地 點: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B1表演廳
     (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
 主 辦: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台灣公園綠地協會、財團法人
     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內政部營建署
 報 名:02-2700-5858分機611或610,傳真:02-2702-7638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ec.pccu.edu.tw

日期

場次

主題

演講者

引言人

3/09
(六)

二十一世紀議程之挑戰--國家永續發展之前瞻

張隆盛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

林益厚 (內政部營建署署長)

3/16
(六)

台灣的人口結構與變遷

薛承泰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張隆盛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

3/23
(六)

兩岸關係與永續發展

蘇 起 (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召集人)

焦仁和 (前海基會秘書長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3/30
(六)

氣候變遷下之永續發展

柳中明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蔡勳雄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
人)

4/08
(一)

永續都會與生態都市之建構

黃書禮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

 

4/13
(六)

全球化與永續發展--城鄉發展之方向

楊重信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教授)

劉玉山 (行政院副秘書長)

4/20
(六)

永續運輸與區域發展

馮正民 (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教授)

林聖芬 (中國時報社長)

4/27
(六)

生物資源的新殖民時代

李鍾熙 (工研院副院長兼生物醫學工程中心主任兼教授)

張隆盛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

5/04
(六)

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區系統

林曜松 (台灣大學動物系教授)

曹 正 (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

5/11
(六)

海洋資源保護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所長)

郭瓊瑩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5/18
(六)


數位化時代的來臨

李天任 (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地球中心主任)

 

5/25
(六)


結論--文化資產與地景保育

王 鑫 (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張隆盛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針對當前最迫切的環境問題,邀請學者專家舉辦系列演講,為台灣的環境問題把脈,也希望藉此喚醒政府重視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實質功能。演講活動將從三月九日展開,每周六下午二至四時假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B1表演廳(建國南路二段231號)舉行,共十二場次,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 張隆盛、牽成文教基金會 敬邀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