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哨兵 榖雨 (國曆4月20日-或4月21日) 清明後的第十五或第十六天是榖雨,也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通常到了這個時節,是台灣地區雨量的豐沛期,加上這一個時期也正是秧苗插秧後需要豐富雨水滋潤的生長期,所以就將這節氣名為「榖雨」了。 至於農夫們說的:「清明田,榖雨豆」,意思是:清明時節完成插秧的工作,到了榖雨,是忙碌春天裡農夫們稍稍可以喘口氣的農事期(農閒期),可以抽空開始種種豆類作物,所以說榖雨豆。 此外在這個時節因為雨水很多,桑樹也開始長出青翠的嫩葉,所以也是以前養蠶人家的忙碌時節;苗栗山區林野間白色的油桐花也是在這個時節盛開;而二月間開花的梅子,到了四月榖雨時節就是結果的季節了。 今年的榖雨,是個乾旱的季節,但或許是因為我們已不再是屬於農業社會了,加上民生用水好像也還沒出太大的問題。其實,不管怎麼樣,累積數千年的節氣經驗,在今年該有雨水的榖雨,卻有了乾旱的現象,對環境痲痹的台灣民眾而言,似乎也就是缺水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嘛! ●[自然書寫]一位街頭環保運動者課後的自我反省 (下) --﹥ 作者:陳炳亨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 在鎮西堡,神木旁躺下、仰望、感覺、呼吸,突然覺得答案或許並不複雜,如果有「感動」就對了,於是有個不成熟的想法,如果贊成伐木或是開發的人,對於夷平山林或是溼地可以得到「感動」的話,在一套公平公正公開評估制度下,就算這群保育山林與溼地會「感動」的人輸了也無憾吧?只可惜,評估制度並不公平公正公開,「感動」也無法量化,社會更充滿了爾虞我詐的氣氛,充其量只是我一廂情願的狂想罷了,帶著山中撿到的生命拼塊下山,中途的上宇老可看到市區,若非空氣污染,大海應該更加清晰,台灣人是何其幸運,可同時享有山海的感動,但在長久變形的教育下,山的承擔與海的包容我們一點也沒學到,反而把自私、功利、貪婪的人性全都給學全了。 因為是反濱南長大的,所以總是比較喜歡大海,大學曾利用一個暑假騎機車將台灣海岸線繞了一圈,用相機將所有的開發、破壞紀錄起來,兩個星期過後回到出點的台南,發現在西海岸的溼地中,七股實在是個寶地,怎麼財團還是不肯放過台灣已瀕臨破產的溼地生態一馬,還是一直不放棄此地的開發,難道沒看到假日遊七股的人口絡繹不絕,如果好好規劃,可以為台灣的環境教育帶來多大的成效?現在因為開發案仍懸而未決,沒有周全規劃,只能放任遊客在沒有足夠的保育觀念下,一吋吋踏爛七股潟湖。原先致力於反濱南的當地漁民團體,本藉由載遊客遊潟湖與提供高品質的海產大餐,一方面藉由解說達到反濱南的環境教育、一方面也賺取維持組織運作的經費,卻因為投機份子的消價競爭,反而難以發揮原先理想,所謂黃鍾毀棄瓦釜雷鳴、小人得道君子災殃,就是如此吧?一次回七股帶解說,台鹽的廣場看著汲汲的攤販,一時忍耐不住,破口大罵,好一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雖然明知,攤販也只是求生存,但是這種哪裡有好處往哪裡鑽,卻不知維護賴以生存的環境,豈不如蒼蠅、蟑螂之輩,這樣說還汙辱了蒼蠅、蟑螂,回顧國內一些打著環教保育名號拿回饋金、申請計劃卻不敢反抗不義政策的「環保團體」,真讓人無言以對。 植物生態課海濱的課程,選了高美、東北角、墾丁三地進行,看了植物如何在鹽分地帶生存、如何抵抗強大季風,迎風坡與背風坡植被差異,如何繁衍後代,如何飄洋過海到台灣這塊土地,每一棵不起眼的小草都有著令人敬佩的生命力,人怎能如此自大?在南仁山的一段插曲卻讓我一直反省著:我們中餐休息時走到步道範圍之外,雖然那是實驗樣區,在解說、了解與比較南仁山區不同樣區的異同後,順便吃飯,然而能只因為我們是學生態的,就能有異於遊客之外的權利嗎?這算不算的上是一種專業的傲慢?或是這只是我被制約習慣了,所以對於這種不用執著的事還依然執著?聽到路旁的小朋友說:「他們怎麼可以進到裡面去?不是禁止嗎?」剎那間讓我背瘠一陣發冷,有點慚愧,或許我不該以狹隘的二分法來看這件事,但既然是學生態,而且還是在環境運動中居領導地位之一的靜宜生態所,或許應該更謹慎自己平日的行為。 進靜宜已近半年,因大部分心力浪費在迷惘生命的意義,亂槍打鳥、各種書本亂抓一通,倉倉惶惶越抓越亂,所以仍無法將所有心神放到學業中,隨著在所上學到的越多,迷惘越少,漸漸地進入狀況,在期末向生態所老師這學期認真的教學、並包容我這門外漢許多學習上困難說聲謝謝,這幾天終於把纏在心上許久的一些麻煩事解決,會更加緊學習的態度,並希望有一天能用這把在靜宜磨出來的劍,替台灣的社會多做點事。 【文章連載】●一位街頭環保運動者課後的自我反省 (上) (中) (下) 新自然主義公司 提供 每天早上被鬧鐘吵醒,然後懶懶的從棉被裏爬起,接著到盥洗室刷牙漱口洗臉,把自己的儀容整理一番後,然後倒一杯咖啡或是紅茶,邊吃著早餐邊看報紙,算算時間,開著汽車上班,打了上班卡開始一天忙碌的生活,到了下班時間又開著汽車在車陣裏穿梭。很多人是像這樣過著一天的生活的,差別只是交通工具是汽車還是大眾運輸工具,吃的食物是漢堡薯條還是中式餐點,喝的飲料是可樂汽水,或是咖啡紅茶。 這一天的生活裏,我們習焉不察自己到底進行了哪些消費行為,而這些消費行為裏又建構了哪些不可思議的消費鏈。這本「不可思議的消費鏈」則藉著住在美國西雅圖市的中產階級人物戴娜的一天平凡無奇的生活,竟從一個「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的標籤中反省自己的消費行為,並試著從這些製造品中去追溯它的來源,同時很驚奇地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消費的物品,竟然可以建構出一個不可思議的消費鏈,而最重要的是,這個不可思議的消費鏈,對我們的環境生態正產生嚴重的影響。 「不可思議的消費鏈」書中將我們日常生活裏的消費,像是喝咖啡、看報紙、穿T恤、繫鞋帶、開汽車、打電腦、吃漢堡,炸薯條乃至喝可樂等小事,追溯這些產品製造來源與製造過程中消耗的能源,以及包裝和運輸的成本,赫然發現他所建構的消費鏈,以及隱藏的生態與環境危機既深且廣,竟然不能將他等閒視之。例如喝咖啡,一個人每天喝兩杯咖啡就得有十二株咖啡樹,為了咖啡利益大量種植咖啡樹,原來的森林樹木就會遭到砍伐,破壞了鳥類與其他動物的棲息地,而使用農藥也造成害蟲與益蟲一起死亡,也危及人體健康,而丟棄河邊的咖啡果肉,也影響魚類對氧氣的需求....。夠嚇人了吧,聽起來像危言聳聽,我們不禁要問「有這麼嚴重嗎?」真的,真的很嚴重。 我們對環境生態的慣性忽視,其實是肇因於為我們對環境問題無法適時查察出他的嚴重性,就像一隻青蛙跳進滾燙的熱水時,馬上就跳出來,但是跳到冷水時,竟渾然不知底下的爐火正慢慢的將水燒熱,等到發覺時竟已來不及了。環境問題也是如此,人類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知不覺中竟消耗了大自然,如果不適時察覺環境問題,未來環境就會從「漸漸」的變化過程加速度惡化,屆時人類就得飽嚐惡果。 「不可思議的消費鏈」一書正在提醒我們,不要輕忽一件微小而不足道的消費行為,因為當我們認真思考這些消費行為與隱藏在背後對環境生態有所影響的龐大共犯結構時,就得嚴肅的重新檢視,到底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些消費行為。 在商業機制主宰消費行為,消費產品過於講究包裝的現代社會,「不可思議的消費鏈」提供我們一嶄新的環保省思,「消費也要重視環保」正是這本書提出的消費主張,不過度的消費,不做不必要的浪費,自然環境就會給予我們青山青、澗水藍的寶貴天地。 「綠色消費」請從省思與改變我們的過度消費做起。
在凌雲禪寺的老榕樹們算是很幸運的,整片樹林都被保留下來,不像其他老樹有的面臨開發、環境、生存上的壓力,這裡平日還有人清潔四周的環境,使得老樹得以保存和展現它最美麗的一面。
本文摘錄【老樹巡禮-台北縣珍貴樹木】 http://www.csnp.org.tw/ 作者:賈福相 傻的人沒有禮貌、沒有文學和藝術的修養、沒有風格,不重群育、思想和語言,沒有提升,也不夠清潔。傻的社會,傻的種族也是如此。 相反的,有文化的男人女人,有文化的社會,有文化的種族,會有淳淳的禮貌,會有文學和藝術的修養,有風格、重群育、思想和語言提升得相當清潔健康。 歷史上最有文化的時代,二十世紀最有文化的國家和民族,噪音也仍然遍地皆是,因為社會是由人群組成的,良莠不齊,所謂「十個手指不同樣的長」,上帝與魔鬼同在。每個時代有聖人,也有犯罪者。所謂有文化的社會,只是指多數人有文化而已。 在芸芸眾生裏,一些身邊的小事、一些凌亂的噪音,也是文化的指標,我們每個人都有經驗的,一旦感染到,就揮之不去。 若干年前我在新堡大學教書,我們住在四樓的一家公寓裏,廚房的窗口正對著街道。街旁的住戶,每家都有個小小的花圃,草坪如茵,一年中有八個月是花季:芙蓉、月季、向日葵、天竺菊……我常站在窗口看街上的風景。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天剛亮了不久,從遠處走來一個溜狗的女人,半高跟鞋,值錢的皮大衣,狗停下來,她也停下來,把牽狗的繩索解開,那隻狗就自由自在地到一家花圃上大便,結束後,穿皮大衣的女人從口袋裏拿出一片闊面紙,慌張地左右看了一下,快速地替狗擦淨屁股,丟掉紙,匆匆地走了。 在英國,一般人常自我解嘲地說,他們的國家,狗(Dog)是應該倒過來寫的,那麼狗就成了神(God)了。 一九八五年我應邀去北京講演,在北海公園散步,十月深秋,氣候宜人,滿地落葉,是北京最好的季節。但下午的陽光卻只能無力地在污染的空氣中顫抖。公園裏擠滿了人,一群女孩子,看穿著,應該是當地的大學生,她們嘻嘻哈哈地那麼多語、那麼快樂,說不定是在慶祝一位同伴的生日。二十歲的女孩子們明朗的笑聲是會把所有的憂愁逐走的。其中一位忙著照像,又匆匆地換了膠卷,她不經意地就把膠卷的盒子和紙屑丟在腳邊。我有些錯愕,走過去把紙屑撿起來遞到她手上。她的臉紅了,看也不看我一眼,就把紙屑丟在路邊的垃圾桶裏。 一個夏日,我和妻子到台中的溪頭度過了一個週末。我們住在台大森林系招待所,那裏空氣潮濕,森林蔥蔥。散步在山坡上無際的竹林裏,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中午,我們站在吊橋的一端,看一群小學生們吵吵鬧鬧地、比手劃腳地從橋的另一端走來。走在最前的一個男孩,頂多十歲,可能是五年級。他一邊唱,一邊把口香糖猛送到嘴裏,口香糖的包紙就順手丟到了吊橋的欄杆外,飄飄的像隻受了傷的蝴蝶跌入澗中,看不見了。他剛走過橋,我就蹲下身子,把手放在他肩膀上,預備對他說不要亂丟廢紙。還沒有開口,他已咧著嘴要哭。他的老師--一個體面的中年女人,也一臉寒霜地來保護她的學生,妻子急急地把我拉開,我要講的話到今天還沒有講。
★[本會訊息]「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開放訂閱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