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新聞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4-22 (全文版)

 
  本日主題: 暫緩設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吧!
知性專題 [鳥類簡介]鳳頭潛鴨
環境新聞 [生活環境]北濱公路槽車翻覆 氫氧化鈉入海
[生活環境]蛙類性發展錯亂 常用除草劑疑似原兇
[生態保育]科學家要求立即終止砍伐美國國有林
[生態保育]加州兀鷹野地孵化成功 寫下保育歷史新頁
[生態保育]珍古德擔任聯合國和平大使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4-22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4-22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4-16
理性關懷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血與水II-如果水分配不平均,那麼中東的和平進程終將凋萎 (上)
環境事件 [環境關懷事件]暫緩設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吧!
專  欄 [地球日專欄]422世界地球日 且看綠色台灣如何護衛家園 (上)
活動訊息 [徵求]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您的聲音,我們聽見了
「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開放訂閱
[捐款/財務]感謝 鐘順義先生 4.19捐款$1,000元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鳥類簡介]鳳頭潛鴨 (澤鳧Tufted Duck) Aythya fuligula --﹥

資料提供:台北市野鳥學會
資料整理:編輯室

鳳頭潛鴨/資料提供:台北市野鳥學會  鳳頭潛鴨起飛前還需要助跑呢,想想真是有趣!在台灣,他們是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普遍的冬候鳥,南部較北部還更容易看到。龍鑾潭可穩定的見到較多之渡冬族群。

  他們喜歡棲息的環境有大型草澤、水庫、湖泊等,群聚性強;主要在白天覓食,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尤喜愛貝類及軟體動物;他們也相當善於潛水,可潛入水中數分鐘之久。一般均大群在水面隨波漂流,很少近岸或上陸,游泳時,尾部經常向下拖垂;休息時則常將腹部朝上,平躺於水面上理毛﹔想想,也是相當有趣的畫面哩。

  鳳頭潛鴨為鴨科,潛鴨屬,身長約40公分。體型上屬於中、小型,身體特徵有清晰的黑白兩色對比,頭頂羽冠明顯。雄鳥夏羽時,嘴鉛灰色,尖端黑色,眼黃色,體側及腹白色,頭黑紫色,頭後有明顯羽冠,體上及胸黑色。雌鳥則是嘴色稍暗,部份個體嘴基有似斑背潛鴨(鈴鴨)之淡色斑塊,惟通常範圍較小(亦有極明顯者);羽冠短,通體褐黑色,腹白色,體側為滲有白色之棕褐色。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北濱公路槽車翻覆 氫氧化鈉入海 --﹥

稿源:環保署

  4月19日上午8點30分於台北縣貢寮鄉和美溪和美村北部濱海公路和美三號橋,發生氫氧化鈉槽車翻覆事件。行政院環保署接獲通報後,立即派水保處許永興科長趕赴現場,經瞭解此部二十五噸槽車為洪昌交通公司所有,內裝載12.367噸的氫氧化鈉強鹼,目前該槽車翻覆後產生三處破洞,內部氫氧化鈉已洩漏至和美溪水體。氫氧化鈉為強鹼,雖不是毒性物質,但仍有強腐蝕性,已影響水體水質。

  環保署到達現場後,已會同台北縣環保局,立即請消防單位灑水稀釋以減輕污染程度,並調度吊車將事故車扶正,避免殘餘強鹼繼續洩漏。由於當時正值退潮,研判污染物應向海域移動,環保署已指揮台北縣環保局採取溪水水樣及協請海巡署第十六海巡隊(澳底分隊)協助監測海域水質,另為避免沿岸(包括金沙灣海濱公園)民眾誤入受到傷害,該署已請求澳底岸巡十三中隊豎立警告牌及封鎖線,該隊並派員進行管制。並且通知農委會轉知該區域漁會關閉附近海域養殖場水閘及請觀光局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注意該區遊客安全。

  環保署表示,目前狀況已在控制中,但為避免發生危險,仍請附近民眾不要接近該區域。根據當天下午4點之採樣結果,事故現場pH值(氫離子濃度)已降至為10.3(未受污染區為8.1),出海口pH值為亦降至10.3;海域部分,距海岸70公尺處,pH值為8.7、稍遠處則降至8.4,與附近海域背景值8.2並無太大差異,環保署將持續監測水質,直至恢復正常。該署再度呼籲民眾不要進入管制區域內,以維自身安全。

[生活環境]蛙類性發展錯亂 常用除草劑疑似原兇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加州,柏克萊,2002-04-16 (ENS)- 全美銷售量最高的除草劑──莠去津(Atrazine),其濃度只要在環保署許可標準的3.33%以下,即會對蛙類性器官的發育產生擾亂作用。發現此問題的研究員與環保人士憂心忡忡表示,目前美國中西部及世界各地仍大量使用此類除草劑於玉米、大豆等農作物。

[生態保育]科學家要求立即終止砍伐美國國有林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4-16 (ENS)- 全美221位最傑出的科學家,今天聯名簽署一封致布希總統公開信,呼籲停止商業伐木對美國國家森林的破壞。科學家們表示,若不採取行動阻止進一步的伐木行為,美國珍貴的生物多樣性將會失去。

[生態保育]加州兀鷹野地孵化成功 寫下保育歷史新頁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市,2002-04-16 (ENS)- 上週四(4/11),在加州凡吐拉郡洛斯派卓斯國家公園內地勢險峻的偏遠地區,一隻野地孵化的幼兀鷹破殼而出,此為18年來頭一遭。其雙親皆為人工哺育,1995年野放存活至今。

[生態保育]珍古德擔任聯合國和平大使 --﹥

  美國,紐約州,紐約,2002-04-16 (ENS)- 靈長類動物學家兼環保人士──珍古德博士,今天榮獲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為聯合國和平大使。珍古德表示:「我很榮幸能擔任聯合國和平大使,對於秘書長所賦予的新責任,我會全力以赴,竭盡所能,為世界各地傳達適當的訊息。」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4-22 --﹥

  • [生活環境]大甲溪沿岸砂石場違法排放洗砂水,污染萬頃農田 (台中 中時電子報)

  • [生活環境]為南橫高速公路解套,立委饒穎奇將連署提案修法,修訂文化資產保存法內「生態保育區與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的內容,讓南橫高速公路得以順利通過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台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開挖不停歇,稻田變身大峽谷。桃園縣新屋鄉下田村三福宮後方的稻田,遭人大規模開挖採砂及礫石,居民憂心可能掩埋垃圾、污染溪水,並質疑幕後是否有黑道或特權、利益集團撐腰 (桃園 中時電子報)

  • [生態保育]屏東縣、台東縣間大小鬼湖附近台灣杉群聚是冰河期遺留物,因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內,屬於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範圍 (屏東 中央社)

  • [全球變遷]蘭花金針花期亂,疑與氣候變遷有關 (台東 中時電子報)

  • [土地與水文]生態專家抨擊政府疏濬河道方式。近半年來,濁水溪每天都有上萬輛卡車進出開採砂石,生態環境專家批評,政府這種疏濬河道的方式,違背大自然的平衡法則,他們擔心颱風雨季來臨時,將造成更多的土石流災害 (南投 民視新聞)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4-22 --﹥

  • [生活環境]為加強汞的環境管理,並加快禁止和限制汞生產使用的步伐,切實消除汞污染,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目前已暫停汞進口的環境管理登記及批准 (台北 台灣新生報)

  • [生活環境]三峽大壩,5月1日破堰進水 (中國 新華社)

  • [生活環境]廣東核廢料多下落不明 (台北 中央日報)

  • [生活環境]龍捲風20天內4次侵襲廣東南部,與冷暖氣流交匯有關 (廣州 中新網)

  • [生活環境]今年第5次沙塵暴,20日起侵襲陜西北部 (台北 東森新聞)

  • [生態保育]世界自然基金會與陜西省林業廳日前簽署「陜西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通道建設」協議,將為熊貓建立四條綠色婚姻走廊,使大熊貓可以通過它們進行基因交流,裨益保育 (台北 中時電子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4-16 --﹥

  • [生活環境]食用佛羅里達州河豚可能致死

  • [生活環境]氣候、農作方式改變與伊利湖生態健康息息相關

  • [生活環境]追蹤暴風雨生成軌跡 將進行大規模氣候研究計畫

  • [能源議題]科學家提議透過月球擷取太陽能

  • [生態保育]設立海洋保護區 成效立見

  • [生態保育]原住民捕鯨權 阿拉斯加眾議員表示支持

  • [生態保育]愛達荷州將採取保育措施 拯救南部地松鼠棲地

  • [全球變遷]陸地岩石溫度測量顯示 暖化趨勢為地球總體現象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血與水II-如果水分配不平均,那麼中東的和平進程終將凋萎 (上) --﹥

作者:潔西卡‧麥卡琳

  以色列不願意重新分配水資源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最明顯的的就是,這麼做會改變以色列人的生活型態:不再有私人的游泳池和翠綠的草地。羅賓‧特懷(Robin Twite),是位於耶路撒冷的公共政策智庫「以色列/巴勒斯坦研究與資訊中心」環境部門的主任,他指出其實這還有更深一層的動機,他稱此為以色列人對於「發展的迷思」。

  特懷說:「自從以色列人一百多年前在這塊土地上居住以來,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建築、開發與增建房舍與基礎建設。集體農場、農業殖民地和農場一直獲得以色列人的關注。對以色列人而言,為「發展而努力」的傾向自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擅自壓抑這樣的社會傾向,在政治上可能很危險。」

以色列的灌溉系統

  亨利‧郭爾德(Henry Gold)是以色列交通委員會的工程師兼主席,他指出目前遇到缺水危機時,以色列民眾最普遍的反應是「科技將會解決問題」。他說:「政府不久前才決定,要開始興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廠,而在接下來的10年中,還要興建20座海水淡化廠。但這不負責任的作法,因為海水淡化只能解決部分的問題,去降低水的消耗及鼓勵有效的運用水資源才是最重要的。」

  郭爾德說應該將重點轉為政治上的行動與考量,使得節約水資源成為一種經濟誘因。他說:「目前以色列是由自治區機構賣水一般民眾;這些機構先向中央的公司買水,然後在賣出時將價格調漲三到四倍。在這種情況下,自治區機構當然不會想要節約用水,而中央政府對此卻不做任何改變。」

  以色列另外一個環保團體「以色列環境防衛聯盟」,已經採取法律行動,希望政治上對於水資源能有所行動。該團體擔心國家的用水危機會更趨複雜,因為草率處理的都市下水道廢水、軍事與工業廢棄物,會污染河水與地下水。

  2000年5月,以色列環境防衛聯盟向最高法院呈請,他們希望成立一項專用於清除首都特拉維夫的一處污染水源的基金。該地點之前曾經被檢查出含有三氯乙烯、有機鎔劑、重金屬和其他有害的工業排放物,而使得該地區的飲用水井被迫關閉。

  以色列環境防衛聯盟的請訴成功了,但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這還是杯水車薪。以色列從政者在規劃建設時未能適當地處理用水危機,這樣只能得到暫時的安定,但卻會危及以色列長久的社會穩定。

【文章連載】血與水I 血與水II (上)

[環境關懷事件]暫緩設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吧! --﹥

作者:孫銘燐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

  2002年3月新竹縣尖石鄉水田部落針對部落附近的檜木被人公開,召開記者會宣佈封山,並再一次強調原住民的「自然主權」。然而過不久,中國時報刊載行政院預計520總統就職兩週年當天,宣示成立馬告(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兌現在競選期間開給生態保護團體的支票。在現有國家公園法尚未修改,及既有的玉山、雪霸、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在地參與機制未建立的前提下,試圖以具所謂「共管機制」的馬告國家公園,作為其他國家公園原住民參與共管的「示範」,在行動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在立法院原住民問政會4月16日舉辦的會議中,政務委員林盛豐反駁中國時報說法,公開表示沒有既定的時間表。然而生態專家陳玉峰卻認為不必修法亦可透過國家公園計劃達到原住民參與共管的目標,他說:「如果今年內不成立,我們民間,我要發起來,我要再次的抗戰。」生態保護人士一貫認為,只有透過「國家公園」制度設計,才得以嚴密保護這片扁柏林。

  馬告檜木國家公園預定面積五萬三千公頃,地理疆域含括台北縣烏來鄉、新竹縣尖石鄉、桃園縣復興鄉、宜蘭縣大同鄉。這個國家公園的推動是源自於1998年民間生態保護團體發起的搶救棲蘭山檜木森林運動,此森林運動反對退輔會在棲蘭山區的枯立倒木整理作業。之後轉向希望成立棲蘭檜木國家公園,試圖保護棲蘭山區的扁柏純林。分析相關論述時,原住民「共管機制」概念的提出,則是這個社會運動受原住民反對所導致的「非預期後果」。

  「共管機制」概念提出後,我們可區辦出不同類屬的原住民集體行動者。原住民菁英現任新竹縣議員阿棟.優帕斯贊同這樣的理念,從原本「還我土地運動」將「國家公園」視為「抗爭符碼」的論述策略跳脫,轉向試圖以新制度的創建造福原住民,並與生態保護人士結盟。立法院原住民問政會成員則持較折衷的看法,認為應先修法後再來談相關問題。「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成員則持較激進的看法,根本反對國家公園的設立,認為要直接談原住民自治的問題。

  筆者曾走訪預定地周邊的原住民部落,發現在地草根原住民在乎的其實只是生計問題,種植高冷蔬果為其主要收入來源,農忙之餘則入山狩獵與採集。因此,當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共管機制」提出不劃入原住民保留地、提供工作機會的想像、相關利潤由原住民分享的「選擇性誘因」,強過可能因國家公園帶來的相關狩獵、採集等山林資源使用的不便時,擁有檜木「觀光地緣資源」原住民集體行動者,可能就會偏向贊同國家公園的設置,如新竹縣尖石鄉的鎮西堡、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相對的,沒有檜木「觀光地緣資源」的原住民集體行動者,如宜蘭大同鄉的英土、四季、南山等部落,則將因國家公園可能帶來的狩獵、採集限制,加上過往原漢互動的「歷史記憶」,而反對國家公園的成立。英士部落的一位受訪者便提到:「如果成立的話,可能會打仗,會流血哦。連那個森林遊樂區(宜蘭縣退輔會管轄的棲蘭、明池森林遊樂區)都沒有我們工作的機會了,還談什麼國家公園!」

  台灣的國家公園制度引進自美國,美國當年的國家公園制度設計為「無人模式」,認為荒野自然需要被保護,荒野自然裏本無人,並應儘量減少人為的干預。但令人難過的是,優詩美地國家公園在成立之初,卻曾以武力將袓居此地的北美原住民強制驅離。若檢視台灣公佈於1972年的國家公園法,將會發現其立意正是預設山林無人,核心關懷是保護大自然供「人」遊憩與研究之用,這些「人」是什麼「人」呢?絕非處於社經弱勢地位的原住民,而是居住於城市,飽受工業文明侵擾的人。原住民參與共管的問題當時並沒有被納入考量,弱勢草根原住民的生活經濟並沒有被放在國家公園制度中被深刻討論,在林產國有的前提下,山林資源利用若一不小心就會被扭送法辦。「國家公園」在1990年代逐漸成為主流的生態保護論述中高度「政治正確」的概念,「保護自然」的功能大受肯定,原住民卻在以城市人為主體的「生態觀光」文化中,因為社會結構因素導致的「山產市場經濟」,而被高度邊緣化與污名化。

  目前,在強調設置一個與原住民「共存、共榮、共享」的馬告檜木國家公園的同時,我們發現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沙里仙溪存有截溪養鱒的養鱒場,玉管處卻視若無睹,但東埔一鄰布農族原住民要樂樂谷的溫泉水,卻被玉管處百般刁難的現象。前處長張和平說溜了嘴後悲泣下台,他在 2001年2月3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節目上說:「樂樂谷溫泉不是他們的!那是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所共有的,他們不應該有這樣的錯誤觀念,生態保育…(英語)…信義鄉那麼大,東光一鄰那麼小(比手勢:那麼小),他們只有一百多個人,是少數又少數(比手勢:少數又少數)…說真的!我們很想把他們趕出去…(比手勢)東埔一鄰布農族就像是一粒老鼠屎,只是一粒老鼠屎就壞了一鍋粥…。」

  政府官員從未深入部落體察草根原住民生活的制度需要,現有的國家公園之所以會成為過往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的「抗爭符碼」,即根源於此。

  因此,在「共管機制」尚未被更深刻、具體的討論,並落實於現存的與原住民高度相關的玉山、雪霸、太魯閣國家公園之前,急於設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難道不是「生態帝國主義」的展演嗎?試問玉山、雪霸、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正式雇員」裏,有多少原住民?根據營建署的內部統計資料,玉山、雪霸、太魯閣國家公園中、原住民正式職員「合計」11人、技工合計14人、工友合計12人、約聘人員無、沒有工作保障的約僱人員32人,合計69人。試想,在「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不平等的情況下,部落原住民多為國小、國中畢業生,有多少原住民能通過國家考試任職其中?原住民多半只能當約僱性質,並無多大保障的巡山員。

  生態保護團體與政府試圖「限時成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作法,將召喚出原住民被漢人壓迫的「歷史記憶」。如果馬告檜木國家公園能夠「今天一定要成立」,何以蘭嶼核廢料不能「今天一定要搬離」?若不將重心放在修訂「國家公園法」,與積極推動玉山、太魯閣、雪霸三座高山型國家公園的原住民共管機制的話,原住民不滿國家公園的「集體記憶」,將使得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即使「合法」的成立,也將在未來面臨「正當性危機」。追求「後市民權」的「生態保護運動」和追求「生存權」的「原住民權利運動」,也將因此而無法接榫。

  生態保護運動提出和過往不同的原住民參與共管機制,值得肯定。然而,「限時成立」的主張與認為修國家公園法緩不濟急、等不及既存國家公園制度的改變等想法,筆者並不認同。當尖石、烏來、大同、復興四鄉現任鄉長被生態保護人士說服,想像國家公園可能帶來的觀光產業,進而贊同國家公園的設置時,台灣社會同時也失去另一個藉由公共領域裏各方意見的交流,深刻改變原漢關係的契機,而「尊重原住民多元文化」則將不幸成為實踐上的廉價修辭。

[地球日專欄]422世界地球日 且看綠色台灣如何護衛家園 (上) --﹥

作者:林明志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理事)

世界地球日  不僅是活動  更要再行動

Earth Day 2002  地球日,活動五花八門,有點像嘉年華,慶祝氣氛已經勝過反思警醒。但是,你可知道,地球日本質上是一種校園草根性的環境運動,真正意義在於探索關鍵問題出在哪?選擇要從哪行動有效?提升成為國家議題?致力喚醒政治系統?督促危害地球維生系統應該負起彌補責任。例如,正在醞釀生態災難的全球暖化,病因在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大量產生溫室氣體,因此行動重點在於鼓勵共乘潔淨交通,而非自己開車。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地球日吧,60年代的西方國家陸續發生震驚全球的環境事件,包括漏油、污染、發電廠、殺蟲劑、毒物傾倒、高速公路、荒野喪失、野生物滅絕等等,生態學隨之一躍成為顯學,大量著作與團體湧現。

  直到1970年4月22日,在蓋洛德‧納爾遜(Gaylord Nelson)的倡議和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亞斯(Denis Hayes)的全國協調座談下,共有10,000所小學、2,000所學院以及1,000個社區參與,國會當天休會而超過500位議員參加大學座談或發表拯救環境演說,引發2,000餘萬美國年輕大學生走上街頭示威抗議環境惡化,呼籲人類該要重視自己生存所在-地球,停止破壞以恢復健康的可持續環境。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為了保護地球而舉行的大規模社會運動,人們稱這天為「美國地球日」。這波環境運動獲得廣大迴響,迫使美國政治重組,包括創設環保署、通過潔淨水、潔淨空氣、瀕危物種、毒物控制等法案,醞釀了聯合國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設定「世界環境日」。

  1985年,發現震撼全球的臭氧層破洞,各國隨即在1987年簽署蒙特婁議定書,攜手保護全球大氣。 1988年,一群環境領袖與丹尼斯‧海亞斯(Denis Hayes)再次倡議地球日20週年活動,這次獲得多數國家與聯合國支持。在1990年4月22日當天,全球141個國家的數億地球公民身穿藍綠服裝參與首次「世界地球日」活動,當天成千上萬環境活動展開,包括民間、政府與企業舉辦的遊行、集會、連署、潔淨、植樹、復育、文藝、博覽、教育、推廣等。許多國家在當天向政府首長施壓,要求他們前往里約熱內盧參加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議,成功促使各國102位政府領袖史無前例地聚集討論大氣變遷、物種滅絕等全球環境議題,成為歷史規模最大的國家元首集會。

  如今,地球日的歷史已經超過30個年頭,今年的訴求重點為何?2002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護衛家園(Protect Our Home)」,藉以傳達我們的共同家園是一顆美麗而脆弱的行星,而現卻處於多重威脅之下。我們僅有這顆行星,而我們必須一起努力來保護她。在今年透過地球日主題相關活動,讓地球村民可以學習並瞭解到衝擊我們家園的關鍵性環境威脅,包括生命多樣性、森林、水、能、環境公平等。而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呢?今年提倡的五大行動包括 1.要求政府首長參加十年一度的2002世界高峰會議以求可持續發展、2.地球公民的生態足跡檢測、3.在地社區的環境健康評估、4. 種植並照顧樹木的全球植樹運動、5. 參與無車日以降低污染並提醒可持續交通運輸的需要等。台灣地球日將如何呢?

[徵求]二隻狗狗的主人 --﹥

  我們收到一封求救信如下,若果您行有餘力,幫助這2隻狗狗吧~

  在內湖舊宗路171巷有一處即將完工並交屋的廠辦大樓,內有兩隻可愛但也可憐的黑狗,一公一母,公狗未滿一歲,是母黑狗的兒子。

  兩隻狗相依為命多時,自三個月前筆者每日上班都會繞道去餵食,因為工地已快蓋好,鮮少有剩飯盒餵食,母黑狗已帶去結紮,這兩隻狗聰明,乖巧,一直都寸步不離這工地,會看家。

  前幾天筆者去餵食時,工地主任說即將搬入的新公司要求立即送走這兩隻狗,否則叫環保局處理,我央求給予一星期時間來找愛心人士收養,不要先叫環保局處理,請大家幫忙,救救這兩隻狗,問一問朋友,發揮愛心收養牠們,我家已有九隻狗,實在帶不動,您可以幫忙嗎?

  請大家幫忙!盡快連絡,好不好。

孫愛驊 E-mail: gjocntpe@ms16.hinet.net 
    mobile: 0918-531-333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員山福園 (1) --﹥

  播出時間:4月22日(一) 下午3:45~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宜蘭縣的「員山福園」是一座現代化的綜合性喪葬服務設施,這是宜蘭縣政府推動「殯葬一元化」政策下,全國第一座開發完成的實例,提供宜蘭縣民眾完整而便捷的喪葬服務。來到園區,最大的特色是,完全沒有往常印象當中墓園給人蕭瑟的氣氛,最而代之是滿眼的湖光山色;在此維持了當地的原生種植物和動物的生態;不論是墓園的建造和維持,都在環保的原則下進行,不只植物好,環境好,好得不像墓園像公園,連音樂會也成為這兒的享受之一。「員山福園」對未來的期許,希望以環境影響人,讓生者對往生者的世界,能夠親近自然,不再有恐懼和無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員山福園 (2) --﹥

  播出時間:4月23日(二) 下午3:45~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您的聲音,我們聽見了]給我們的加油打氣 --﹥

  • 周美里
     
      恭賀你們兩週歲生日,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堅持下去,願意加入你們每月一百元的小小捐助人,請告知如何參與。
     

  • nancyli
     
      你好,訂閱電子報已一年多,在法國的八個多月來,仍可透過您們的資訊讓我對環境的新聞從沒間斷。謝謝您們的辛苦和用心!!再兩個月即將回台灣,一直想為你們做些什麼,希望能為我們的環境也盡一份心~~

[本會訊息]「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開放訂閱 --﹥

你想知道最新的「地球日2002在台灣」相關活動訊息嗎?
妳想進一步了解關於生態足跡的消息嗎?
你知道新新能源的內容有哪些嗎?
妳想知道「無車日」的由來嗎?
「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即將在4月15日與大家見面!

如果你想掌握最新的2002地球日相關訊息,
那麼你便不能錯過「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
趕緊到 科學科幻區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ategory.asp
訂閱吧。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