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趣聞/科博館科普專欄]無所不粘的藤壺 (下) --﹥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花籠藤壺一般都出現在較深的水域中,我們發現牠們也經常附生在頭帕海膽棘刺上(圖9)。牠們是由外形近似茗荷的有柄類祖先特化而來,牠們的柄部已退化包藏在外套膜內,體殼呈現不對稱的外形,一般的體形都很小,殼高及殼寬往往僅有幾公釐。 藤壺類也是由外形近似茗荷的有柄類祖先特化而來,牠們的柄部同樣已退化包藏在外套膜內,頭狀部的殼板則增厚且癒合成「火山狀」。在頂部的「火山口」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組成的活動殼板,由肌肉牽動開合,藤壺可由此伸出蔓腳捕食(圖10)。組成「火山壁」的殼板並非實心構造,由底部觀察可以發現它們是由中空的隔板所組成(圖11)。「火山」內的藤壺身體與茗荷類一樣,像一隻仰躺的蝦子,蔓足在上朝向頂部的開口(圖12),主要捕食浮游動物中的橈腳類及蔓足類的幼生為食。由於藤壺的幼生會受母體誘引而著生,因此常形成密集的群落,布滿岩石表面(圖13)。較深海域的藤壺也和茗荷類一樣,經常附生在蟹類及貝類的殼上(圖14及15),尤其藤壺體高較低,底面積大且殼板堅實,因此附生的數量、面積及位置都較茗荷類更占優勢,許多種類甚至能專門附生在遨遊大洋的鯨類及海龜身上。
藤壺對人類而言是一種「污損生物」,牠們的附著對於在海水中航行的船隻及抽取海水冷卻的工廠而言,都是極大的困擾與負擔,全球每年都得耗費極龐大的人力及資金在清除藤壺上,而防止藤壺附生的各種科技及塗料,也持續在研發當中。由於牠們超級的附著力及堅強的生命力,這場人與藤壺的戰爭,恐怕還得繼續下去。 【文章連載】■無所不粘的藤壺 (上) (下)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環境政策]打擊野生物貿易犯罪 英國新設專責警察單位 --﹥ 英國,倫敦,2002-04-24 (ENS)- 從事野生物與動物器官貿易的犯罪者,今後在英國將更難立足。「國家犯罪情報局」週一成立新的查緝單位,主要在打擊獲利極高項目的走私活動,例如魚子醬、象牙、沙圖什披肩、爬蟲動物皮件、鸚鵡與猛禽等。(編按:沙圖什披肩係瀕危動物藏羚羊絨毛製品)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4-02.html ◆[環境政策]布希管理計畫恐對新設國家紀念區造成威脅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4-24 (ENS)- 布希政府今天宣布,針對柯林頓時代所設立的19處國家紀念區,已草擬其中15處的正式管理計畫。在今天舉行的西部州長協調會議中,內政部長蓋兒•諾頓宣布這項新計畫的進程,並表示她將諮詢所有關切團體的意見,包含地主與公有地牧場經營者。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4-01.html ◆[環境政策]土地徵收定義 最高法院採狹義解釋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4-24 (ENS)-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並非所有的聯邦土地開發限制都可解釋成徵收私有地,因此政府不一定要付出補償金。對於土地利用遭環境法規限制的地主而言,此項裁定將使往後的求償行動益形困難。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4-06.html ◆[生態保育]在逮捕威脅下 海洋守護船長釋放非法漁獵船 --﹥ 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2002-04-24 (ENS)- 海洋守護保育協會的保育巡邏船「海洋戰士」號,昨天遭瓜地馬拉官員警告將逮捕船長保羅•華生之後,迅速駛離現場,預定於今晚抵達哥斯大黎加。海洋戰士號於4月13日從美國水域出發前往哥斯大黎加,華生此行的目的在協助哥國當局阻撓可可斯島附近的非法漁獵活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4-04.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4-09.html 作者:鄭廷斌 (看守台灣協會助理研究員) 下一站我們實際搭乘膠筏出海去看蚵田,聽漁民講述蚵的生態,濁水溪的水偏深色富含養分,因此蚵長的大又好,一隻蚵可產數千萬個卵,比台灣人口還多,卵隨波逐流,抓附到東西才能生存下來,因此為了繁衍後代而以量取勝。台西人自稱「海口人」,此地氣候甚為嚴酷,夏天炎熱至極,而冬天則為強勁的季風,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之下,磨練出強韌的精神與毅力。但是在他們黝黑粗懭的外表下,卻是一顆純樸善良的心。漁民書雖念的不多,但多年討海的經驗及與大自然奮鬥的歷練,就如一本內容充實的書,一頁頁的記載著生命的歷程與大自然的故事。出海口不遠處新興工業區的施工讓人怵目驚心,而附近又是一大片淤沙掩埋了大半的蚵架,我們上了這片沙灘發現螃蟹依然處處爬行,可見濁水溪滋潤了近海及潮間帶,維繫了多少豐富的生命,然而卻不知道在台塑的污染及不斷的工業開發下還能維持多久?如今綿延數里的蚵田尾端,只是一支支未曾停止冒煙的巨大而冰冷的煙囪。多年來當地漁民陳情再陳情、抗爭再抗爭,只為了最基本的安家立命,養家糊口之所需,但是資本家結合政府的勢力,卻是連他們這點最卑微的請求也被剝奪了。 下一站我們去文蛤養殖場觀看,政府在70年代開闢了海埔新生地,並鼓勵居民從事漁塭養殖,他們引海水進來並抽取地下水來調和鹹度;但是多年來的抽取地下水造成了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等問題,每逢颱風來臨,即成為名符其實的水鄉澤國。今天政府責怪當地民眾超抽地下水,鄉民只是無奈的說,當初也是照政府的意思去做,但是多年來政府又給過他們多少輔導,今天受苦的卻又是漁民他們自己。而禍不單行的是自六輕蓋好之後,原來8個月至1年可收成1次的文蛤,變成1年多才收成1次,而文蛤死亡率也增加了不少,他們懷疑水質已受破壞,浮游生物減少,若再加上快蓋好的新興工業區及將動工的離島工業區,後果將不堪設想。政府經常的政策反覆及不周詳,地方及中央的政客和紅頂商人們玩著利益及金錢的遊戲,除了花了大筆的人民納稅錢,破壞污染地方賴以維生的環境外,更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莫大損失,傷天害理之事莫此為甚。 這裡的漁塭進行著所謂虱目魚及文蛤混和的生態養殖,文蛤排出來的排泄物正是虱目魚的食物。大自然就是這麼奇妙,在當地人的熱情招呼下,我們亦實際下去「摸蛤兼洗褲」,第一次實際在池子裡的泥巴裡摸著蛤,新鮮刺激,就完全憑著觸感一隻隻的蛤就上手了,熱情豪爽的「海口人」更是免費贈送這些台北市價值好幾百元的蛤。在往午餐的路上每個人均微笑著滿載而歸。中午傳統又鄉土化的午餐,吃著當地最道地的虱目魚、蚵及蛤,很少吃到如此新鮮甜美的水產,比起都市裡昂貴虛浮、講求門面派頭的餐飲,腳踏實地、貨真價實才是台灣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東西。 【文章連載】■台西的美麗與哀愁
(上) (中) 稿 源:部落烽火電子報第五號 從政不到半年,吉娃斯親眼目睹一幕幕政府以「國家暴力」施加於四千人的達悟民族身上的鏡頭,這不是電影情節,這可是活生生發生在民眾眼前的情節。 4月初,經濟部長林義夫以一聲「抱歉」,正式撕毀年底前遷走蘭嶼核廢料場的承諾。 4月7日,陳水扁總統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回應蘭嶼學童謝文龍「我們從小生活在核廢料場的恐懼中」。 4月9日,行政院游院長在吉娃斯的總質詢中答覆:「據台電估算,即使今天開始搬遷也要7年才能遷完,我的行政院長任期都不可能有7年,我怎能承諾何時遷離?」 政府的態度其實非常明確,推!拖!道歉!都可以,但是,絕口不談將核廢料場遷出蘭嶼。蘭嶼核廢料場的土地租約即將於今年底到期,吉娃斯近日接獲公部門朋友的示警:相關部門準備以六千萬的代價去疏通關鍵人士,以求土地的順利續約。吉娃斯在此警告相關部門:立刻停止這種分化達悟族的卑鄙行為!吉娃斯將盡全力調查監督這件事。吉娃斯也要呼籲「行政院原民會」與「蘭嶼鄉公所土審會」,絕對不能在土地續約書上簽名蓋章,歷史將會留下你們抗拒不公不義的「國家暴力」的英勇紀錄。 4月30日,吉娃斯將前往蘭嶼,加入「蘭嶼全島罷工罷課、封鎖核廢料場」的行動,吉娃斯誓與達悟族同胞站在一起,直到核廢料場遷離蘭嶼。 行動時間:5月1日(三) 上午9:00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蘭嶼∼向高世之蜥蜴 (一) --﹥
播出時間:5月1日(三) 下午03:45~04:00 首播 蘭嶼,是台灣東南外海,美麗的另一章。它的生態環境遠離人為干擾,有著豐富的多樣性值得我們去探索。今天節目,我們將跟著向高世先生,來到蘭嶼,走訪現存的所有爬蟲類當中,廣佈於各種環境且最能適應的動物,那就是蜥蜴。這個地球古老的生物,有著千變萬化的生活方式和技能,始終是動物學家熱衷研究的對象。蜥蜴的外觀長得有點像是個小恐龍,對我們很有視覺上的魅力。現在,就請您跟著我們一起到蘭嶼去尋找蜥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