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5-16 (全文版)

 
  本日主題: 生態工法的生態迷失--談台北市野溪整治
環境新聞 [生活環境]聯合國:每天有數千名兒童死於污染
[環境政策]環保犯罪檢察官勝訴司法部
[生態保育]珍禽異地突顯這特別的一天
[生態保育]馬達加斯加發現新品種魚類、珊瑚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6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6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0
理性關懷 [生活的未來-環境與經濟]全球趨勢正在重新塑造企業策略與市場
環境事件 [環境關懷事件]生態工法的生態迷失 (上)
活動訊息 [研討會]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捐款/財務]感謝 陳永松先生 5.10捐款$900元
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生活環境]聯合國:每天有數千名兒童死於污染 --﹥

  美國,紐約州,紐約,2002-05-10 (ENS)- 由三個聯合國機構於週四(5/8)發表的新研究結論指出,全世界每天有約5,500位兒童死於因污染的水、空氣與食物所導致的疾病。在這份報導中,詳細描述了環境惡化對這群地球上最脆弱居民的致命威脅。

[環境政策]環保犯罪檢察官勝訴司法部 --﹥

記者 Jim Crabtree 報導

  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2002-05-10 (ENS)- 第一次,聯邦檢察官在司法部(DOJ)企圖騷擾起訴環境罪行一案中勝訴。在週四(5/8)的判決中,美國勞工法庭部裁決,司法部不能因旗下檢察官調查犯罪而採取報復。

[生態保育]珍禽異地突顯這特別的一天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5-10 (ENS)- 在週末的候鳥研究暨慶祝活動中,生物學家與愛鳥人士運用的工具包含了蜘蛛網般精密蒐羅資訊的都卜勒雷達,以及他們老練的眼力與聽力。週六(5/11)是國際候鳥日,各公私立團體將針對這些國際使節安排教育課程。(編按﹕都卜勒雷達係利用都卜勒原理測得雲滴的徑向速度,即接近或遠離雷達天線方向的速度,藉以測知雲雨內部的氣流結構)

[生態保育]馬達加斯加發現新品種魚類、珊瑚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5-10 (ENS)- 這些在科學界初次露面的3種新種魚類以及9種新種珊瑚,於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附近海域被發現。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調查馬達加斯加連綿200公里的西北端海岸時,發現了這些原來未知的物種。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6 --﹥

  • [生活環境]木柵焚化爐戴奧辛改善工程,議員揭弊。北市議員林奕華14日質詢時指出,木柵焚化廠戴奧辛整治工程疑點重重,承包商為求通過檢測,不但臨時更換採樣廠商,採樣時環保局也沒有代表在場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果林大池污染,禍首疑是焚化廠。桃園大園鄉果林村一處水利會池塘疑似遭污染,影響居民飲用水以及下游100多公頃灌溉農田 (大園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高市環保局溝渠隊爆發虐狗風波,動物保護協會進行瞭解。 (高雄 華視)

  • [生態保育]驚見屠殺海豚,破5000公斤。雲林四湖鄉、宜蘭蘇澳鎮總計查獲重達5100多公斤保育類海豚,至少有70尾海豚遇劫,為國內破獲遭屠殺海豚數量最龐大的一次 (雲林、宜蘭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賴國油輪防污警報解除。因失去動力曾要求在我經濟海域駁油的賴比瑞亞籍油輪,在我方強烈要求離開後,已在南台灣西南方217浬海域外完成駁油 (高雄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防火線失守,梨山大火向北蔓延。 (梨山 民視)

  • [環境政策]環保大執法,環保署宣佈15日起加強取締污染環境者。 (台北 中國時報)

  • [能源議題]原能會指烏坵作為核廢料處置地點不可行。台電將烏坵小坵嶼列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優先場址,但原能會副主委陳國誠於立院表示,基於目前的兩岸關係及小島地質不穩定,烏坵這個地點並不可行 (台北 中央社)

  • [其他]15日午後全台各地陸續降雨,中南部降雨量比北部多。 (台北 中央社)

  • [其他]15日上午發生規模6.2強震,震央在宜蘭。 (台北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6 --﹥

  • [環境政策]中國全面啟動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雷加富14日表示,今年開始在24個省份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目前全中國人造林面積達4,666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北京 華聲報)

  • [環境政策]靜海建廢舊電器專項拆解集散基地。天津市規劃建立的惟一進口第七類廢物統一管理區域──靜海縣子牙環保產業園,經5個多月後基礎設施已就續 (天津 新華網)

  • [環境政策]深圳榮膺環境保護「全球500佳」。深圳市府發布新聞: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比,深圳市被評為2002年度環境保護「全球500佳」 (深圳 人民網)

  • [生態保育]雲南首次貨幣化評估滇池。雲南大學經過一年調查發現,1985至2000年間,滇池流域的工農業總產值增加了78.72億元,但這些產業活動卻使滇池因污染而損失了74.84億元,滇池流域的生態貨幣價值損失大於產業活動創造的貨幣增加值 (中國 中國青年報)

  • [能源議題]河北利用新能源年節約標準煤近千萬噸。河北省新能源辦公室指出,近幾年河北大力開發沼氣、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相當於年節約標準煤近千萬噸 (石家莊 新華社)

  • [土地及水文]國務院公佈搬遷安置三峽庫區移民人數。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移民局專家張寶欣表示,截至去年底,三峽庫區移民已有45.8萬人得到搬遷安置 (南京 華聲報)

  • [其他]氣候異象,廣東西部、珠江三角洲暴雨傾盆。 (外電 東森新聞)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0 --﹥

  • [生活環境]只需花幾毛錢就可擁有乾淨的空氣

  • [生活環境]敵避(DEET,有驅除蚊蟲功能,為防蚊液常見成分)與神經受損相關

  • [環境政策]美俄專門小組共同對付「臟彈」(傳統爆炸物混合輻射物質所製成的彈藥)

  • [環境政策]裝運鈽元素至南卡羅來納州 能源部擬延後

  • [環境政策]紐約州禁止鉛錨買賣

  • [環境政策]船隻污染條約送交布希批准

  • [環境政策]聯邦政府回購漁獲對漁業並無助益

  • [環境政策]眾議院通過國防部環境豁免權預算案

  • [生態保育]10哩加州海岸線受到保護

  • [生態保育]針對戴文森海底火山持續一週調查

[生活的未來-環境與經濟]全球趨勢正在重新塑造企業策略與市場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永續發展商業委員會和世界資源協會,共同發行這份新的報告。

紐約/巴黎/奈洛比,2002年4月3日

  「想要在全球經濟中生存繁盛的企業,必須回應目前正在重新塑造市場的社會與環境趨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世界永續發展商業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和世界資源協會(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在今天聯合發表的報告中,做出以上論點。

  根據事實與統計數字,這份報告提出了19項強大的趨勢,正在重新塑造全球市場,並且改變企業的角色與策略。

  《明日市場:全球趨勢與其對商業的關係》是第一篇將全球經濟、環境及社會指標與市場發展連結在一起的著作,希望幫助企業面對未來的挑戰能做出更好的回應。這份報告反映出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以市場導向解決一些世界上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執行長杜佛(Klaus Toepfer)說:「這份報告強調將會協助企業領袖更瞭解環境與發展之間關連的全球趨勢,而能夠有效的回應我們面對的許多挑戰。」他還補充說:「人類需要健全的環境才能發展,這對企業是有意義的。

  由於全球的經濟依賴自然資源,而這些資源正在急遽減少中,降低消費與廢棄物能產生新的契機,讓企業經由發明較不浪費的生產過程和提昇生活的商品與服務而發展。《明日市場》指出,未來的市場將屬意於能與政府與社會團體一起提供人們基本需求、促進人類技能、增加經濟容量與協助消除不平等的企業。

  世界永續發展商業委員會的總裁比恩‧史提森說:「這份報告將提供企業資訊,使他們能找出影響他們成功與創新的訊號。」他補充說,發展中的經濟體將會提供企業新商機,以幫助其滿足健康、教育與營養的需求。

  報告中強調,不論企業在何處運作,都必須符合政府日趨嚴格的法規,以及和社會上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期待;報告中強調,民主與法治,在為企業創造可獲利的競爭環境時,會促進倫理行為,因此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世界資源協會的總裁強納森‧拉許說:「未來的挑戰是選擇一條路線,要能夠滿足市場對成長的需求、維護自然平衡以延續我們的經濟,並且符合全球社群的需求與權利,人們逐漸領悟健康、富裕與和平的新夢想。」

  報告中相關的課題涵蓋了人口、財富、營養、健康、教育、消費、能源、廢氣排放、效率、生態系、農業、淡水、都市化、交通、通訊、勞工、民主、義務與私有化。每個課題的全球趨勢都以簡潔明晰的方式呈現,讓企業能夠簡單的採用。

  以下就是《明日市場》提及之趨勢的摘要:

‧從1980年到1998年,全球家用消費增加了68%;在許多開發中國家,購買食物便花去了全家收入的70%。

‧在1980年到2000年之間,能源產量增加了42%,到2050年會增加150-230%。而在目前,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只占了所有能源消耗的11.5%。

‧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消耗的水量和人口成長的一樣快,而目前70%的淡水用在農業上。

‧目前全球居住在都市的人口每年增加六千萬人,相當於每兩個月多出一個巴黎、北京或是開羅。

‧五年前只有不到兩千萬人使用網路,而目前有四億人。在2005前,將會有十億個網路使用者。不過,目前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從沒使用過電話。

‧在2000年到2025年之間,已開發國家中屬於適合工作年齡的人口,會從7億4千萬降到6億9千萬;而在開發中國家中,將會從30億增加到40億。

‧在1950年時,全世界154個國家中只有22個是民主國家;而在2000年,全球192個國家中有119個是民主國家。1948年時,聯合國中只有41個非政府機構提供諮詢,現在則有2,091個。

  世界資源協會企業永續計畫部門的唐‧杜靈博士是《明日市場》計畫主持人,他說:「在這個企業逐漸參與提供解決方案的世界中,企業領導者將會發現這份報告是重要的指引,使得他們讓公司能夠獲利、嘉惠股東、服務社會並且保護環境。」

  需要更多訊息,請與下列人士聯絡:James Sniffen, UNEP, New York, (212) 963-8210, sniffenj@un.org  or Robert Bisset, UNEP Press Officer, tel +33-1-44377613, mobile +33-6-2272-5842, email: robert.bisset@unep.fr ; Barbara Dubach, WBCSD, Geneva, + (41-22) 839 31 28, Dubach@wbcsd.org , Adlai Amor, WRI, Washington, DC, (202) 729-7736, aamor@wri.org

《明日市場》可上網取得:
UNEP: http://www.uneptie.org/outreach , WBCSD: http://www.wbcsd.org  or 
WRI: http://www.dooleyonline.net/media_preview/index.cfm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聞稿,巴黎,2002/19
本文選自聯合國網站新聞室,網址: http://www.unep.org/Documents/Default.asp?DocumentID=245&ArticleID=3038

[環境關懷事件]生態工法的生態迷失-談台北市野溪整治 (上) --﹥

作者:林智謀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汐湖聯絡處)

  人類很多的工程不知不覺的宰制著成千上萬動物的生存空間,從台北市野溪整治,我們看到滯洪功能變差,水涵養變少,物種變少、水質變差...等,可是這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的追蹤觀察比較,市府從未落實施工前後的調查和檢討,因為民眾的冷漠和認知不足,看到美侖美範的河岸,配合政府扮演溪流殺手,一條條的「溪流」開腸剖肚,變成穿上制服的「水溝」。

  因為不當整治,許多生物正面臨快速減少的危機,我們正在斷絕某些物種的後代,也期盼下一次整治能考慮以下幾點:

一、 需花大錢整遍溪流?

  防洪重點在於阻礙水流的障礙維護及下游排水量的規劃,是否需花大錢整遍溪流中上游。被整治的支流有如眾多高速公路匯集至末段的大河回堵,不當整治將使人口稠密的下游受創更快更大。

  每年洪水期,有大量的「淤砂」沖下,很快的就把昂貴的人工設施淹沒或損毀,再花費大筆經費維修,浪費民脂民膏,不如作一些兩岸的植被維護。

二、 民眾的生命財產重要還是生態重要?

  河流有侵蝕面和堆積面,應針對沖刷情形整治,如彎曲河道的外緣,常會沖蝕,尤其道路、民宅及農田地基,有遭受沖刷情形,就必須整治;另外可規劃一部份民眾親水空間區位等等,但其餘部份可考慮留給自然調養生息。

三、 現行整治會造成更大的洪患?

  原始河岸不同層次有不同涵養與緩衝洪水的功能,皆由大自然長時間的調適與平衡,堆砌的石頭太多將減少吸收面積,兩岸沼澤自然形成許多滯洪機制,尤其河道彎曲洪水不會直衝而下,但目前市府皆把岸邊沼澤填掉或拉直,寬廣的V型河道硬生生的填成窄窄的U型河道,這樣的規劃明顯與水爭道,對抗自然。

四、 物種殺手?

  整治後許多民眾看到更多的魚是因為牠們無處可躲藏,不是魚蝦變多,而是背後種類變少。

  其實野溪上游未受污染成為物種重要寶庫,是否能承受開腸剖肚?施工開挖,就先壓死了原有的螺貝類,剷除了無數魚蝦溫暖的家園,卻被稱為「生態工法」。

  兩岸淺灘、沼澤及土堤是澤蟹、蛙類、翠鳥、白腹秧雞,紅冠水雞、烏龜...的棲息及復育地,從此消失,他們將沒有第二代,試想懷孕的動物母親找不到生育地的窘境。

  河床無大小石塊、淺灘、深潭、植物等多樣性小地形,許多原生種魚蝦無處產卵;小魚小蝦無處棲息,易被大魚吃掉或被洪水沖走。

  其他還有多種水棲昆蟲如蜻蜓、龍蝨、豉蟲、紅娘華、水螳螂、水生螢火蟲...,他們需要岸邊沼澤、土堤及水草環境棲息、化蛹或下蛋,無法在溝渠石岸環境繁殖。

  岸邊樹木交錯形成陸橋,有利陸生動物交配和覓食,如:松鼠、白鼻心、攀蜥、草蜥、石龍子及各種爬行昆蟲...,基因路徑已被切斷。

[研討會]永續指標與政策檢討 --﹥

  時 間:5月20日(一)
  地 點:台北市徐州路100號 (台大法學院國際會議廳)
  主 辦:台大法學院及社會科學院
  聯絡人:江淳芳 02-23519641-498
      E-mail: jenling@ms9.url.com.tw

  在一片缺水聲中,人們不禁要問台灣的發展永續嗎?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永續台灣評量系統」研究群希望可以從「永續指標」看出台灣各種政策發展是不是愈來愈永續?本研討會藉由已發展完成的永續台灣評量系統來探討水資源政策、水污染防治政策、公共設施政策、石化產業政策、環境公共安全政策、都市發展政策及貿易政策下的初級產品出口政策、及海岸管理政策等政策的永續性,分別由李玲玲副教授、駱尚廉教授、葉俊榮教授、劉錦添教授、王俊秀教授、黃書禮教授、施文真助理教授、蔡慧敏助理教授發表研究,歡迎參加並參與討論。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後花園 (一) --﹥

  播出時間:5月17日(五) 下午03:45~04:00 首播
              晚上22:00~22:15 重播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最近網路上出現一封警告信,提醒網友不要理會一封花園農場的信,信上宣傳在桃園某處有個農場種了大片大片的鬱金香,照片看來非常美麗,令人心生嚮往,許多台北人厭倦了都市生活,開了個把鐘頭的車子到那裏,也買了門票,進去一看,結果花只有幾棵,還都謝了,網路上的圖片其實是國外的風景,這根本是一場騙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都市人是多麼渴望綠地、和大自然親近,在節目中我們介紹過一些台北近郊的觀光農園。今天節目要介紹的,是由七星水利會支持的教育農園,占地不大,卻能夠滿足現在都市人一親土地的渴望,它就位在台北市內湖區,市民可以輕易地走進去體驗一下,我們現在就去看一看。

[本會訊息]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

  本刊知性專題及部分專欄,因協會內部工作調整及規劃之需,將先暫停2-3週,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