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葉春良 我所居住的城鎮叫楊梅,跟「梅」老實說應該沒有關係。楊梅科的楊梅是標準的原生樹種,跟外來薔薇科的梅是八竿子打不著。此地叫楊梅也是因為傳說很多楊梅樹在這塊丘陵低地叢生,後來因為開發砍的精光,只剩在國中的校園一隅還存有一棵。在這的地區的圖騰中,只因為一個「梅」字,就會發現對梅花是標準的依附攀親,一味的揚「梅」抑「楊梅」,就連廟中的對聯也是亦有所指的是梅花而不是楊梅。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nature/2002/na02052601.htm ■[自然人文]從竹田火車站的保存現況看地方建築的價值 (上) --﹥ 作者:盧建銘 在921地震之後,災區內大量的臺灣傳統建築受到嚴重的破壞,建築學界由於擔心這些建築受到破壞,很快的在災後進行了普查,並且提出了歷史建築登錄的辦法,使得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生受到各界的討論,成為建築學界內一門新的顯學。在討論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生工作之前,其實必須進一步釐清「歷史建築」的實質內涵。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culture/2002/cu02052601.htm 百年的龍眼樹其實不只一棵,而是十多棵聚集在一起,這一片的龍眼樹林,位於從前山上居民種樟木、桂竹筍,下山販賣的必經之路,當時龍眼雖然不是當地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但利用山區的空地,種上一片龍眼樹,倒也長成了一片蓊鬱的果樹林,每年都會結實累累。不過時至今日,雖然每年仍會結出滿樹龍眼,但當地居民已不再摘食這些龍眼,這是因為龍眼樹都長的太高大了。
本文摘錄【老樹巡禮-台北縣珍貴樹木】
http://www.csnp.org.tw/ 作者:賈福相 二月二號是地鼠節。 在美國的賓州,每到這一天,農夫們就注意那些剛睡醒的地鼠,它們從冰凍了的穴中慌慌地爬出來,四個多月的冬眠已經把地表的世界忘記了。如果有太陽,如果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嚇破了膽,又匆匆回到穴底,再睡七週。於是,農夫們就相信春天遲遲不來,仍會有寒風,仍會下雪,將是一個漫漫長冬。地鼠們如果在這一天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它們就欣然回到洞中,再兩週就會出來,春天要來了。 這是個迷信,是聰明的農人們年復一年積下來的經驗,非常靠不住,但故事很有詩意,氣象台對天氣的預測到今天也不見得更科學。 冬眠是沉睡,熊、刺蝟、蝙蝠都冬眠。地鼠可冬眠七至八個月,冬眠的機制到今天仍是撲朔迷離。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viewer/chia/2002/ch02052601.htm 首部曲
二部曲
三部曲
四部曲
五部曲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