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高科技產業留予後世毒化環境 --﹥
美國,加州,柏克萊,2002-05-22 (ENS)- 一份新研究報告證實,加州的高科技製造商正在破壞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由「加州公司全球責任計畫」在台灣、馬來西亞、印度、泰國、與哥斯大黎加進行的案例研究資料顯示,零件生產衍生了水污染與廢棄物管理不當的問題。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2-05.asp ◆[環境政策]能源小組檔案顯示了業者的影響力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5-22 (ENS)- 由美國副總統錢尼所主持的能源小組,過去和業界代表會面的次數,相當於和保育、公益團體接觸次數的25倍;上述結果係由一團體透過法律途徑,從能源部被迫公開的檔案中歸納而來。在這份回顧報告發表當天,能源部另外又公佈了長達1,500頁、原本不予公開的能源小組檔案紀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2-07.asp ◆[生態保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瞻未來30年 指出人為開發將衝擊地球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2-01.asp ◆[生態保育]溪流暖化恐將造成鮭魚、鱒魚數量銳減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2-06.asp
環境資訊協會 許心欣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許心欣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2-09.asp ■[環境的未來]聖嬰將越來越猙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別做環境災難幫兇 --﹥ 作者:郭博堯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助理研究員) 以往每隔二至七年,在耶誕節前後出現在南美洲秘魯海岸、會為南美洲秘魯及厄瓜多爾沿海原先乾燥的地區帶來豐沛降雨的聖嬰現象(El Nino),人們總是以歡欣鼓舞的心情來迎接其到來,因為「海洋充滿了驚奇,陸地更是欣欣向榮。所有的沙漠都開始變成花園……數個月內豐盛的牧草就覆蓋了廣大的區域,羊群的成長幾乎增加一倍,棉花可以生長在原本不可能栽植的地方」。 近年來,聖嬰現象的面貌竟然越來越猙獰,劇烈的降雨依然使部份南美洲的沙漠變成花園,但過於強烈的暴雨也同時摧毀了許多房屋及道路,秘魯及厄瓜多爾沿海一帶的魚群大量流失。這種不尋常的氣候現象,除了在南美洲造成衝擊,更在東南亞、澳洲大陸及非洲等地造成嚴重乾旱,在北半球帶來迥異於以往的溫暖冬天,更在全球許多地方帶來豪雨、颶風及暴風雪,生命財產損失難以估計。 今年,全球科學家推估本年度聖嬰現象將再度降臨,除了全球各地已陸續又有嚴重的乾旱及洪水等天災訊息傳出,近日美國國家海洋既大氣署(NOAA)更公布了過去三個月的氣溫,比美國歷年氣溫平均值高出二點四度,打破美國以往這三個月的最高溫紀錄,而一月份全球氣溫也打破一百二十多年來的紀錄,使科學家憂心全球暖化現象將再度啟動巨大、險惡的氣候變遷問題。 於國際氣象專家再次發出氣候警訊的同時,澳洲 the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Industrial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的專家經模型模擬後,認為人類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應是聖嬰現象等大自然氣候行為幅度加大、嚴重衝擊人類生存的原因,科學家也確認聖嬰現象所帶來的乾旱和暴雨將越來越強烈。 科學界確認人類行為所造成的氣候異常問題,將嚴重反噬我們的生存時,如何緩和氣候災害,已是身為人類一份子的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為了控制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減緩這個當今世上最重要的環境問題,全球多數國家正深刻反省過去的作為,也已共同提出管制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雖然世界最強權的美國,為其自身利益而中途退出現有國際公約架構,但近日仍不得不提出一套美國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顯示最強權的國家也不能悍然置身事外。 反觀我國,從前年和去年的多起水災,到去年基隆乾旱及現在全島南北面臨的缺水危機,我們面臨乾旱越來越長但一下雨常是暴雨的氣候,不止造成國人生命財產損失的威脅,現在更影響到工業界及農業發展的基本要項-水資源供應。如果我們處理問題的視野僅以築堤、建抽水站因應水患,以限水或停水來處理供水不足的窘境,忽略後續不斷付出的社會成本,也沒有採取因應氣候變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則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思維,將使我國成為國際此項最重大環境災難的幫兇,及後代子孫的罪人。正確的認知要有正確的做法,才能真正拯救即將沉淪的地球及我們的生存,如果我們在未來數年仍因循茍且,不採取行動,不但大旱難息、大水難止,國際制裁也將隨之而來!(本文原刊載自91.03.15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專欄作家]萬「法」皆空—兼論國家公園法修法問題 (一) --﹥ 作家:陳玉峰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所長) 新近政府因應民間呼籲,即將設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原住民問政會部分立委主張先修國家公園法,否則將予抵制,然而,修法版本甚多,有的版本甚至已背離世界認證的國家公園精神與理念,準此而修法,台灣的國家公園很可能被國際唾棄而除名。 民間之所以運動,力主馬告山檜木林設置國家公園,原意在於以泰雅山林的保育文化,藉助國家公園法來確保檜木天然林於不墜,不意卻牽扯出複雜的歷史情結,將先前執法的偏差,一股腦兒怪咎國家公園法,事實上,依國家公園法第8條、第14條、同法施行細則第10條,只要在規劃期間,將原住民的生活型列舉載明,不論是狩獵、引火整地、採藥草等等,皆可進行,即令部落劃進國家公園的「一般管制區」,依法也「准許原土地利用型態」,根本就不必修法。 台灣保育法規的問題,不在枝節的修訂,而在諸法鬥法,例如林業單位祭出74年修訂的森林法第16條,要搶國家公園內森林的主管權,國家公園則避開直接衝突,卻在77年修訂的「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第12條、第13條扳回一城;長期以來,森林法與國家公園法纏鬥的結果,大權旁落,由行政院協調,以行政命令解決「紛爭」。 1991年民間森林運動責成當局宣布「禁伐天然林」,修正了「台灣林業經營管理方案第8條」,伐木派如芒在背,1996年7月準備廢止此禁令,因賀伯災變而沈寂。2001年,農委會又試圖修掉禁伐令,幸賴民間「一人一信救森林保家園行動」12萬張明信片湧進總統府,農委會始再度鬆手。此所以民間一再重申立法禁伐天然林的原因之一。 命令隨時可更改,諸法又多屬特別法,誰也不比誰老大,特別法牴觸特別法之際,立法院又不敵行政院,相當於立法權自廢武功!在此建請立委們詳加斟酌國家公園法其實並未妨礙原住民生計、生活方式,相反的,正可力保山林原鄉,關鍵在於「國家公園計畫」是否規劃妥當,國家公園法絕非「惡法」。 但國家公園的創設,仍然未必保得住天然林,以下詳述此間曲折。 國家公園範圍內設置為「一般管制區」及「遊憩區」者,依據行政院以命令方式(79.5.25訂定)下達的「國家公園或風景特定區內森林區域管理經營配合辦法」第7條:「…其森林之更新,依左列方法辦理…」,第2款「天然林應設伐採列區,各區每年皆伐面積不得超過3公頃…」;第1款「森林更新應以擇伐為之,必要時得實施3公頃以下皆伐更新」。 國家公園內之森林,依據上述辦法第2條:「…管理經營,權責區分如附表…」,附表中由林業主管機關主辦者如森林經營計畫、經營管理方案;依年度造林伐木計畫執行造林、伐木業務;依森林法第9條之規定核准在森林內施工者(興修水庫、道路、輸電系統或開發電源、探採礦、其他工程);年度造林伐木計畫外之造林、主、副產物伐採業務等等,其中,「依年度造林伐木計畫執行造林、伐木業務」則根本不需會辦國家公園管理處。 換句話說,即令劃歸為國家公園的一般管制區或遊憩區內,林業主管機關依然可以依據森林法及1990年5月25日訂定的行政命令,幹掉天然林,而不必理會國家公園管理處,只要皆伐面積一次低於3公頃及其他但書。 如此,特別法與特別法一旦有衝突,訴諸的竟然是行政命令,也就是誰掌權、誰的觀念一偏差,國家公園的一般管制區及遊憩區內的天然林隨時可以被砍伐! ●[徵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招募250位定期定額捐款人 --﹥ 時 間:5月28日至12月31日 二年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日發行的環境資訊電子報為國內最活躍且最具規模的全球環境資訊媒體,環境資訊中心(e-info.org.tw)累積了超過二萬筆的環境資訊與圖文照片。為了在過去所累積的成果上再繼續發展營運,期待您能成為本會的捐助人,讓協會繼續維護網站系統以及供品質更好的電子報服務,並有餘力進行更進一步的環境資訊服務與環境教育工作,並朝向成為專為生態發聲的專業網路環境媒體而努力。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56 ●[活動]保育心 關渡情─大家逗陣來干豆 --﹥ 時 間:6月1日(六) 上午9:00-下午6:00 四面環山的大台北盆地,是孕育這片生態環境的美好淨土。而關渡,正是守信這塊盆地的關口,干豆門是昔日舊名,而今日的關渡,隨著人們的關注及生活,發展出豐富的人文歷史、宗教文化、自然生態等多元文化。近日更因關渡自然公園成立,引發更多人的關心,因而期待此次活動,能讓更多人一同參與關心這片台北僅存的濕地生態淨土。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1968
播出時間:5月29日(三) 下午03:45~04:00 首播 久居都市的人總以為台北不足以觀綠,其實親近自然不需遠求,天母住宅區旁就有個好地方---天母水管路古道。這條古道全程約2-3公里,步行來回需3-4個小時。 因為日據時代規劃為"水源重地"與"保安林區",因此少有人為破壞,保留了原始的林相,形成健全且成熟的生態走廊,這也是一條蟲鳴鳥叫、充滿芬多精的綠色隧道,極富生態教育的功能,很適合全家出遊。直到今天,這條古道下的水管,仍然供應天母東路以北,中山北路以東的地區民眾飲水。現在,我們就到水管路古道去走一走。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 ★[本會訊息]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 本刊知性專題及部分專欄,因協會內部工作調整及規劃之需,將先暫停2-3週,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