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黃行七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青斑蝶 Parantica sita niphonica (Moore)
青斑蝶其寄主植物為夾竹桃科的臺灣牛嬭菜和絨毛芙蓉蘭等。在其寄主植物上要找尋找幼蟲的要訣,首先看葉片是否有近一公分直徑大小的圓孔,這是一齡幼蟲的食痕,如果有那找到幼蟲的機率就提高不少。
青斑蝶類 當陽明山區的島田氏澤蘭盛開時,除了前面提到的青斑蝶外,另外還有五種青斑蝶類也會被吸引過來,加入這場美食盛會。其實這六種蝴蝶是分屬於斑蝶亞科Danainae中斑蝶族Danaini內的三個屬,以下分別介紹其中的成員: Parantica 絹斑蝶屬
Tirumala 青斑蝶屬 本屬成員有兩種為小紋青斑蝶 T. septentronis (Butler)和淡紋青斑蝶 T. limniace (Cramer),小紋青斑蝶在之前的專欄已介紹過了,牠在這次的盛會也是相對的少數。淡紋青斑蝶與小紋青斑蝶不同的地方在於,翅上淺色的條紋和斑紋比較粗大,以及腹翅底色較淺,本蝶種主要分佈於中南部,在北部本來就罕見,陽明山區偶而會觀察到,所以要看到牠的機率不是很高,或許是其寄主植物夾竹桃科的臺灣華它卡藤,限制牠們族群的擴散範圍吧!
Ideopsis 旖斑蝶屬 本屬僅有一種即琉球青斑蝶 I. Similes (Linneaus),琉球青斑蝶是平常青斑蝶類中最常見的種類,在這段期間是數量僅次於青斑蝶和小青斑蝶的蝴蝶,不過比起這兩種主角動輒成千上萬的數量,牠仍然算是少數民族。本蝶種幼蟲寄主植物為夾竹桃科的鷗蔓。
紫斑蝶類 在段期間除了六種青斑蝶外,四種在臺灣各地常見的紫斑蝶,也同時亮相,而且到了末期當青斑蝶四散紛飛後,牠們仍然會留下來一段時間,由配角變為主角。這四種紫斑蝶全是屬於斑蝶亞科Danainae中紫斑蝶族Euploeini的成員,以下分別介紹這四種蝴蝶: 端紫斑蝶 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Fruhstorfer 本蝶種是四種紫斑蝶中,體型最大和數量最多的,前翅狹長在背面具有強烈的紫色金屬光澤,雌蝶後翅有長形白色條紋,幼蟲寄主植物為多種桑科榕屬植物和夾竹桃科的細梗絡石。
圓翅紫斑蝶 Euploea Eunice hobsoni (Butler) 雄蝶前翅後緣弧度特別大,所以稱圓翅紫斑蝶,其實這也是紫斑蝶屬雄蝶所共識的特徵,只是其他種的圓弧沒有這麼大,另外前翅背面靠近後緣,有一小段白色條紋,是辨識本種的重點之一。幼蟲也是取食多種桑科榕屬植物如榕樹和糙葉榕等。
小紫斑蝶 Euploea tulliolus koxinga Fruhstorfer 本種是四種紫斑蝶中,體型最小,其雌雄蝶區分的方式除了上述的前翅後緣的圓弧外,雄蝶在後翅靠近前緣的地方,有一小塊黃褐色性標,此外還有斑蝶亞科雄蝶所共有的,腹部末端的毛筆器。幼蟲的寄主植物為桑科的盤龍木。
斯氏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斯氏紫斑蝶是四種紫斑蝶中數量最少的,不過還是有機會看到,雄蝶前翅背面靠近後緣,有兩條平行的深褐色條狀性標,看起來像數學符號中的等號,本種幼蟲是以夾竹桃科的羊角藤為寄主植物。
紫斑蝶類雖然也像青斑蝶一樣,隨季節南北遷徙,南部及東部在冬天形成的越冬型蝴蝶谷,最主要的成員就是這四種紫斑蝶,至於這些紫斑蝶是從臺灣的那個角落而來,春天時又飛往那裏去,這謎團或許是繼解開青斑蝶跨海遷徙後,另一個等待釐清的課題吧! ◆[環境政策]永續發展峰會成敗關鍵:社會責任與再生能源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4-01.asp ◆[生活環境]祕魯坦波格蘭舉行投票 反對採礦佔壓倒性多數 --﹥
祕魯,坦波格蘭,2002-06-04 (ENS)- 加拿大公司計畫開採祕魯北部農耕地區所蘊含的豐富礦藏,但該區居民投票結果,反對票佔壓倒性多數。共有19,996人參與昨日的投票活動,結果有98.6%的票數反對在坦波格蘭地區進行礦場開發。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4-02.asp ◆[能源議題]拒設核廢儲存場 北卡羅來納州遭控訴 --﹥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洛利,2002-06-04 (ENS)- 由於北卡羅來納州反對在其州境內設置低度輻射性廢料儲存場,四個州政府與一地區核廢處置委員會對該州提起訴訟。指控內容指出,身為「東南部聯盟委員會」(SCC,負責籌設地區性核廢儲存場)的一員,北卡羅來納州未能履行會員應盡的義務。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4-06.asp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4-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4-19.asp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從獅子頭圳紮根一座概念性的水博物館 (上) --﹥ 作者:宋長青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西元2002年的春天,農曆上預期要來的春雨,沒有助長要萌發的大地。夏天,乾旱的陰影烙印在北台灣,對水的渴求迴響在社會的舞台。美濃的水圳雖不見底,但農人每晚要固定去看看,水是否流入自己的田裡,由於往返頻繁,農人們已暗暗叫苦,要交出投降書了。此時此刻人們感受的水,就是牽動生活命脈的經濟指數,不下雨,生活就要壞了。天降甘霖成為台灣人們共同的希望,生活交談的重要話題。 若從文明的發源看人纇與水,大歷史標示著古文明與河流的相依,埃及與尼羅河、中亞與兩河、中國與黃河及印度與恆河。人與水相處的方式牽動著文化的發展,洪氾來時水進人退,河水平靜水退人進,人親水也懼水,人類與水鬥爭又聯合的辯證關係,也就是大自然與人類關係的具體化表現。遙想遠在那方的古文明和大河流,是很多知識分子心裏的原鄉,期盼有朝一日能親臨現場,看大水的起落與文明的興衰。然而水並不囿於一方,小到門前的小溪,大到汪洋,毅然的展現水的哲學,動則驚濤靜則伏流。 獅子頭圳穿越美濃,人們體察水的生命型態,由高往低的建造溝渠,分區設閘,疏圳清理。竹子門發電廠是物質和文化的轉化站,從高屏溪引入來自深山原是氣候循環作用的河水,河水經過洞穴儀式般的變化,流過蓄水池、鋼管和發電機組,水力發電後,自然水變成文化水,一出電廠往美濃農田輸送,成為美濃田頭田尾的農業命脈。 接收竹子門電廠尾水的是獅子頭圳,上河壩的大水是天然的激流體驗營,大人回味小時天真的體驗,當時與水融為一體的雀躍。媽媽們傍晚洗衣,洗淨一天塵埃,談話中交換心中的點滴。九穴、十穴轉動各區用水的調配,現代化的科學帶來了接近公平的分配方式,庄頭的子孫不再打鬥用血水換田水。雖然不見農人們帶牛洗澡,幫牛刷背和牛細語,坐在岸邊的阿公和阿嬤,看見水總不忘聊上兩句過去的農業情景。在流到自家田裡的水關前,水圳的水不是私人所有,你我都有權利到水關前,攔水引道,看著水流入田裡,農人們才順了一口氣,要插秧、要除草、要施肥。 真如以上所描述,獅子頭圳和美濃居民的生活關係緊密。相對於大歷史的大河,對於美濃的歷史來說,獅子頭圳更應該被社區的人們當成追尋原鄉的對象。原鄉,她不在十萬八千里之外,不是大河大文明,也不是多了不起的大工程大水庫大發電廠,只是美濃小小古老的發電廠和與居民為伴的水圳。如果美濃這個社區要對水有想法有對待關係,筆者這裡想要提供一個方向,社區的居民可以從討論水圳為起始點,體察人和水的關係:水圳和美濃社會有哪些關聯的面向?什麼表現了人們對於水圳的感情?水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什麼?社區用什麼方式書寫水圳的歷史?接擁而來的提問,開始了人與水圳的對話。 本文轉載自【美濃愛鄉協進會】 http://mpa.ngo.org.tw 民生報記者/鄭朝陽 土壤汙染防治法對於受汙染土地和農作物已建立因應機制,但目前除了稻米訂有鎘與汞的重金屬含量標準之外,其他食用的農作物都缺乏限量的認定標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衛生署昨達成共識,由衛生署研訂相關作物重金屬含量標準,作為銷毀補償和限制作物上市的執行依據。 環保署定期與衛生署舉行業務連繫協調會報,針對醫療廢棄物、飲用水衛生和登革熱防治等問題交換意見。環保署指出,國內除了傳出稻田受鎘與汞的汙染事件外,也曾出現木瓜、花生等作物遭重金屬汙染;由於稻米重金屬含量已訂有標準,其他作物則付之闕如,一旦遇有汙染情形,不論銷毀的認定、農民的損失補償或產品上市的檢驗管制,都沒有標準可循;由於攸關國人飲食安全,衛生署同意負責儘速研訂標準。 對於國內水產品頻頻有研究顯示檢出戴奧辛等環境荷爾蒙,引起民眾恐慌;衛生署長李明亮說,民眾對於汙染是否等於引發疾病的概念並不清楚,例如民眾所關心的戴奧辛暴露問題,依據檢驗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的水產品中,戴奧辛含量稍微偏高,實際上,與國外資料和暴露情形比較起來,國人食用水產品安全相對上是在可接受範圍內,因此,民眾因不了解所引起的恐慌,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在改善山地鄉的環境衛生方面,環保署表示將加強自來水及非自來水地區的飲用水水質查驗,並呼籲山地鄉居民,對已裝設消毒設備的非自來水系統者,應確實加藥消毒;未裝設消毒設備者,應煮沸後才可以飲用,切勿生飲。(2002.06.08) 時 間:2002年6月6日至14日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的梅雨季節前後,雲霧裊繞的大屯主峰 大屯山主峰座落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西隅,為大屯火山群的第三高峰(海拔1081公尺),山區迎東北季風坡面遍生芒草和箭竹,山麓林相豐富,蘊育了種類繁多的動物資源,當時序進入六月份,大屯主峰的島田氏澤蘭順延著車道兩側盛開,每每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各式青斑蝶類及紫斑蝶類盤聚山頭,這一年一度盛會夏日蝴蝶季揭開序曲。邀您在雲端蝴蝶花園漫步,與蝶兒共舞~
詳情請參閱 http://butterfly.kingnet.com.tw ●[徵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招募250位定期定額捐款人 --﹥ 時 間:5月28日至12月31日 二年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日發行的環境資訊電子報為國內最活躍且最具規模的全球環境資訊媒體,環境資訊中心(e-info.org.tw)累積了超過二萬筆的環境資訊與圖文照片。為了在過去所累積的成果上再繼續發展營運,期待您能成為本會的捐助人,讓協會繼續維護網站系統以及供品質更好的電子報服務,並有餘力進行更進一步的環境資訊服務與環境教育工作,並朝向成為專為生態發聲的專業網路環境媒體而努力。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56
播出時間:6月11日(二) 下午03:45~04:00 首播 澎湖、金門和馬祖,長期以來被視為捍衛寶島的最前線,披著神秘的戰地面紗。不過正也因為如此,使得這些離島始終維持低度開發和特殊風貌。 隨著戰地政務的解除和開放觀光,越來越多的人踏上這些土地,領略到島上的風土民情和人文史跡。然而除此之外,大概很少人會去注意,這些地方擁有與台灣差異極大的地質景觀、和動植物生態。 就以鳥類資源為例,炎炎夏日是台灣鳥類比較少的季節,不過各個離島卻因為夏候鳥的造訪,而顯得熱鬧異常。相信絕大多數的觀眾朋友並不認識這樣的澎湖、金門和馬祖,今天我們就要帶您進行一趟離島的賞鳥之旅。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