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能源議題]新能源產業促進協會成立 游錫 本報訊 (記者 江嘉萍) 由元智大學詹世弘校長以及賴勁麟立委等人所發起的「台灣新能源產業促進協會」,於6月11日上午正式成立,會場中除了產官學界等人參與外,行政院長游錫 擔任籌備會召集人的元智大學詹世弘校長表示,過去石化業以及核能產業都曾帶給台灣民眾許多便利,然而,隨著時代潮流趨勢的轉變,過去的這些舊能源不但帶來污染,同時也帶來許多環境議題上的抗爭。以核能發電場為例,雖然它並不會引起CO2的排放問題,但相對的,卻帶來了環保抗爭以及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問題。尤其在經濟面上,核能電廠往往動輒上千億經費,和其相較之下,新能源的開發,不僅所花經費較少,且較為穩定、安全而且無害,同時還可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以及創造就業機會。 行政院游錫 協會發起人賴勁麟立委也表示,去年由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所舉辦的新能源國際研討會,會後凝聚跨越產官學界的共識,籌組「台灣新能源產業促進協會」。今年為了推動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技術發展,已由立法院草擬「再生能源獎助條例」草案,如能順利通過立法,那麼對台灣新能源的使用以及發展將有很大的助益。 ◆[環境政策]巴布亞新幾內亞森林命運 決定於選前秘密交易 --﹥
澳洲,坎培拉,2002-06-07 (ENS)- 巴布亞新幾內亞將於本月15日舉行大選,據環保團體指出,一系列選前的秘密交易,恐怕已決定了世界上第三大雨林的命運。自從巴國總理米克爾.莫羅塔在4月4日首度宣布選舉消息後,一連串牽連數百萬公頃雨林的不尋常決議,已引發起宣然大波。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7-01.asp ◆[生活環境]洛杉磯森林大火 數萬畝土地化為焦土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7-02.asp ◆[環境政策]永續高峰會準備會議 挫敗中落幕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8-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07-09.asp 作者:艾許莉‧帕金森 (西北樹蔭咖啡運動組織) 艾許莉‧帕金森是西雅圖奧杜邦學會下西北樹蔭咖啡運動組織的召集人,該組織的目標為教育咖啡業者及消費者樹蔭咖啡的優點。 2002年1月7日,星期一 西雅圖,華盛頓州 ---- 相信我,站在西雅圖市區任一處街角然後轉一圈,你會看到不只四家咖啡店,其中兩家大概會是星巴客。或許西雅圖惡名昭彰的壞天氣促成了嗑咖啡的文化,但這現象不獨獨發生在西北部。從大杯的雙份無咖啡因豆奶拿鐵到桑卡即溶包,美國人平均一天喝掉超過四億杯的咖啡,約為全球三分之一消費量。我們對咖啡的狂愛使得咖啡成為世界上行銷最廣的商品,僅次於石油。 我在咖啡樹叢間。照片版權歸屬:比爾布萊利,西雅圖奧杜邦學會 但是,即使咖啡文化持續發燒,大多數美國人沒有機會親眼看到一棵咖啡樹,因為咖啡的種植生產都集中在氣候溫暖的開發中國家。我們所熟悉的是深褐色、已經烘焙好的咖啡豆,而不是在中南美、越南、非洲那些未去皮的青色豆,或者攀附在腰般高的灌木上的紅色果實。 美國消費者代表的是一連串生產線的最末端,從農民、進口商、烘焙者、配銷商,全球約有2,000萬人靠咖啡維生。廣告或許會把咖啡形容成「一天醒來最美好的部分」,不過它在半個世界之遠的地方可是有著重大的社會環境意涵。身為西北樹蔭咖啡運動組織的召集人,我的工作是藉著讓大家認識這環環相扣的群鏈關係,來了解這些重要的意涵,其中包含的種種活動不僅將人與咖啡聯繫起來,就連早晨喝咖啡時窗邊輕唱的鳥兒也息息相關。 大部分的西北太平洋新熱帶鳥類(以及60%至80%的美東及加拿大森林鳥類),會在拉丁美洲的中高林(mid-elevation forests)過冬。許多這樣的樹林被砍伐並化為永久農地,而現代化、高科技的咖啡種植正加速了此過程。在傳統的咖啡小農場裡,農人沿著咖啡種植果樹或其他次要作物,咖啡就在這些樹蔭林的遮蔽下生長。樹蔭林的花朵和果實往往吸引許多雜食動物,如麥基斐鶯(Macgillvray's Warbler)、果樹金鶯(Orchard Oriole),提供牠們食物及庇護以躲避天敵。研究者發現,樹蔭咖啡種植場擁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包括鳥類、蝙蝠、蝴蝶、螞蟻、兩棲類、蘭花等,生意盎然。 在許多國際發展組織,包括美國國際發展機構(USAID),的指導下,這種模式在70年代農人「捨樹蔭林就陽光」之後發生變化。咖啡產量因日光種植而顯著提昇,但是要付出代價的:農藥的需要量提高,尤其是氮肥;土壤更由於單種栽培加速流失,進一步造成水污染。採用日光種植不僅破壞了鳥類的棲息地,同時也減少了那些生活完全維繫在國際咖啡價格上的農人的選擇。小型農場的種植者靠著樹蔭咖啡的次要收成,如水果、木材,來度過日益艱難的市場景況。近來,情勢已變得無可忍受,國際咖啡價由於越南等其他國家低等咖啡量產增加而跌入空前谷底,你花12元美金買到1磅重的咖啡豆,咖啡農當初可能只以美金50分甚至更低的價格售出。(編按:美國國際發展機構是一個獨立運作的聯邦政府機構,它根據美國的經濟與政治利益,進行國際國際發展協主與人道援助。http://www.usaid.gov) 這種價格無法讓小農收支平衡,因此傳統的樹蔭咖啡農被迫捨棄或者出售他們的農場,因此更多的地方變成日光種植場。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估計,約有15萬人在最近的咖啡危機中淪為難民。諷刺的轉變是,哥倫比亞的一些咖啡農,因而改種一種更有價值但很少被算入國際市場的作物:古柯,也就是古柯鹼的主要成分。 西北樹蔭咖啡運動組織,如同許多其他美國團體,試圖影響咖啡飲用者選用以「可持續」方法所栽培的咖啡。要你們在還不甚了解狀況時,就要求使用公平交易的、有機的、樹蔭栽種的咖啡似乎過於強人所難,這也是我們致力於教育業者及消費者的原因之一。然而,這仍是場艱苦的奮鬥。我們的努力集中在特選咖啡市場「那些高品味訴求的店家,如星巴客,販售的咖啡豆」,但那個市場只不過是總咖啡消費量的15%。 當我喝一杯貨真價實的樹蔭咖啡時,其中包含的數字是驚人的:
在咖啡把我「點燃發動」了以後(實在地或者比喻地說),我接了電話,動身工作。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gristmagazine.com/grist/week/parkinson010702.asp ■[生活的未來-環境與經濟]入世後生態衝擊 未見因應對策 (上) --﹥ 民生報記者/鄭朝陽 高速公路桃園南崁路段旁的農地正冒出陣陣白煙,在二期稻作收成後,農民柯進富趁天晴放把火,將成堆的稻草就地燒毀;「以前這些稻草可回收,用來堆肥、育苗……,現在沒人要了,燒了,乾脆!」邊說邊撥弄草堆,在空氣助燃下,火光更艷了,映照在農夫愁眉深鎖的臉上。 「以後進口米更多了,種田人沒得賺,政府要我們休耕,」這塊農地守了幾十年,柯進富第一次聽人勸他不要種,他不解中帶著茫然,不知道加入什麼WTO,連種稻都錯了? 問他:知不知道什麼是WTO?他不住揮手、搖頭:「聽嘸啦!」嘉南平原上,農民鄭進川年輕時,還曾獲頒「優良農家」榮譽,簡直轟動了整村、整鄉;他是因與種苗改良場合作,各種新品種,就率先試種,開發出不少新農作物品種,從西瓜、青椒、小黃瓜到玉米……等,十幾種作物輪流在他田裡稱霸一時;種田於他不止為了謀生,是賭注、也是樂趣,更是他成就感的來源。 已經七十出頭的鄭進川,領了幾年台南縣政府發放的老人年金,一個月三千元,夠他買菸抽的了;但種田種了一輩子,農會信用部帳戶出多入少,他的聲音透著滄桑與焦慮:「十種九賠,種田人光看天不夠,時機很重要啦!」已經無法負荷粗重農事的他,望著無人承繼耕作的田園,不禁慨歎:「嘸法度啦!」。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一旦全面開放農產品進口,為維持國產農業競爭力,到二00四年,將有八萬公頃農地要休耕或移轉為非農業用途;如果慮及農村人口老化,休耕、荒蕪的農地勢必不止於此。 農委會老神在在 不動如山 「農地不耕作、不灌溉,問題就會跟著來。」前環境保護署長、現為台大環境工程所教授的蔡勳雄,一直密切觀察農政單位對休耕的因應策略,但至少至目前為此,他感到失望。 蔡勳雄說,農委會預估國內糧食安全存量後,估計有十六萬公頃農地可以釋出作其他用途,眼前還有數萬公頃的農田要被迫強制輪流休耕。這些農地過去均在生產與生態上扮演重要角色,一旦停止農耕,每年一百五十萬噸灌溉用水補注地下水的功能,也跟著停頓,對當地氣候調節、生物多樣化、防止地層下陷等,將形成巨大的環境衝擊,「但農政單位至今老神在在,以不變應萬變」,令他看了為之心急。 從小就對稻米文化很有興趣的蔡勳雄,細數農家如何與稻田建立相互依存的關係,政府該如何面對農民的失業與轉業問題,將是嚴酷的考驗。值得注意的是,未來農地勢必會出現部分休耕、部分正常生產的狀況,蔡勳雄認為,休耕的農地若任其荒蕪,蟲害、「超級雜草」重現江湖的機率很高,不僅會對鄰近正常耕作的農田作物產生威脅,更可能產生全面性的生態危機。(2002.04.09) 作者:郭志榮
時到今日,鄉下田間一隅,常常可以看見小小的土地公廟,靜靜地守候著賜於人們幸福的土壤。但是神力無邊,人心更險,在一片看似黃澄的土地之下,暗藏著多少污染毒源,多少有毒的作物,在一季季的收割之後,餵養萬民。 不語的土地公,無能為力,只能在不起眼的小廟中,暗自神傷。
這些稻米經過檢測,含有危害人體的重金屬,原因來自農地遭受污染,而毒性之高,讓政府機關心驚膽寒,萬一流入市面,所造成的危害將是無法估計。因此,全數毀滅、二年休耕,成為劍及履及的作法。 但是,政府沒說,這些早受污染的稻米,在以往無法可管的時代,究竟一季季收割之後,多少成為民眾的食糧。政府也沒說,這些受到高度污染的農田,究竟該如何復原,給受害的農民、受傷的大地,一個公平的交代。
在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王昭敏教授帶領著一批年輕教授及學生,穿梭在農田之間,採集土壤的樣本,分析土壤的健康。王教授的研究,從十幾年前即對農地土壤進行監測研究,台灣農地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的情形,有越益擴大的趨勢,並且以往在無法可管的情形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有害稻穀流入市面。
農地土壤受到污染已非突發事件,而是長期的存在,到現今才被「公開的發現」。既成事實再追究也無益,問題是面對這一塊塊受到污染的農地,如何解決?如何復原?成為未來的課題。 但是,幾個已經發生的例子,彷彿讓我們看不出有關機關的努力。
八個月,一個委員會達不成結論?
一年時間,找不出禍源,竟然可以讓重油污染像季節氾濫,每年都來?
「有土斯有財」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當土壤大量遭受污染,所有的過錯別推給傷心的土地公,行法令、勇負責,可能是現代掌管土地權責機關,無可逃避的責任。 ●[連署]亞洲人向輸出骯髒的焚化科技的日本人大聲說不 --﹥ 為慶祝反廢棄物焚化國際行動日,日本綠色和平在與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協調後,正在推動一個寫信給日本最大的12家焚化爐製造商的運動。我們,亞洲的公民與公民團體,受邀來表達我們對骯髒的日本焚化爐輸出到我們國家的反對立場。經由我們的信,我們也可要求日本政府不要再以偏頗的垃圾管理方式來向我們的政府建言,並且停止提供資金給此區域的焚化爐專案計劃。 連署請至:http://www.greenpeace.or.jp/campaign/toxics/incineration/action/index_en_html 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 GAIA ,
http://www.no-burn.org/ 播出時間:6月17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封面故事 【土地公的眼淚】 土地是我們生命的仰望,肥沃的土地供養了在島上生活的芸芸眾生,於是人們在田地旁立起土地公祭拜,象徵對土地的尊重,也希望土地公的神力能守候這片土地。但是從鎘污染的稻米及農地事件陸續揭發,污水、毒水任意排放的案例處處可見時,我們還有多少受傷的土地是還沒暴露出來的呢?面對這些污染,不語的土地公,無能為力,只能在不起眼的小廟中,暗自神傷。 人與自然 【蚯蚓知多少】 大部分人的童年,應該都會有翻動土壤看到蚯蚓的記憶:是將蚯蚓當作魚餌也好,是跟爸爸媽媽下田翻土的時候,蚯蚓趕緊鑽回土裡也好,還是大雨之後的清晨,一條碩大的蚯蚓奄奄一息的在水泥路面也好,這都是有關於妳我的記憶。 台大的動物學系裡,有一個無脊椎實驗室,蚯蚓就是裡面主要研究的對象。為什麼雨後蚯蚓會漫遊地表?台灣到底有多少種蚯蚓?蚯蚓對紫外線這麼敏感,及蚯蚓的身體可以累積高量的重金屬,那麼可不可以用來作為環境監測的指標?由陳俊宏老師帶領的無脊椎實驗室,一群帶著對蚯蚓熱情無比的年輕人,首先就以台大校園作為根據地,製作前所未有的「台大蚯蚓地圖」...... 看守台灣 【砍樹造林】 每年夏天颱風季節接二連三的土石流,都能有效地喚起國人的造林情懷;而政府也從民國85年的「全民造林運動」,到去年的「用樹根牢牢抓住台灣的土地」,不斷地鼓勵造林的正當性。 但是在造林獎勵金的制度下,卻誘使林農砍除二三十年的次生林與經濟林;在執行單位的忽略下,檳榔園和果園依然遍佈山頭、森林,並沒有因為造林運動而在光禿禿的山頭蔓延開來。 今年,農政單位又再度撥下18億的預算獎勵造林,制度不變、執行計劃不變,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情來期待樹根牢牢抓住台灣的土地?
播出時間:6月13日(四) 下午03:45~04:00 首播 今天節目要介紹一個環保國小----台北市的志清國小。去年才榮獲<全國節約水資源獎>,是一個注重環境教育的優質小學。不僅僅全校師生在生活當中身體力行環保,環保媽媽們更是學校裡最有力的環保志工。 校園裡的環保小尖兵以五、六年級的同學為主,不論是廚餘回收、落葉堆肥、有機蔬菜園的栽植,他們都讓整個校園充滿生命力。走進校園,可以見到全校花台都裝著「自動滴灌系統」,洗手台用的是節水龍頭,。將愛惜資源的觀念,融入了生活當中。他們校園還有哪些環保的做法呢?現在,就讓我們到志清國小去看一看。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