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全球民眾向廢棄物焚化說不 --﹥ 53國的125個團體反廢棄物焚化的首次國際行動日 (本新聞稿由看守台灣研究中心編譯、發送;看守台灣研究中心是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的會員) 馬尼拉/日內瓦/台灣,2002-6-17--來自全球6大洲的環保團體與社區組織今天同步採取反廢棄物焚化的聯合行動,要求他們的政府停止此致命的焚化作業,並使他們的社區能夠朝向永續的垃圾管理體系前進。 在台灣,長久以來關心焚化造成環境與健康的危害、並因而極力推動減量回收、再利用與廚餘堆肥的環保團體與社區組織為響應此國際行動,也於日前共同發起一項「向焚化爐說不-反焚化爐連署活動」,請大眾直接用電子郵件向總統、行政院長與環保署長表達民眾真正的心聲。請大家踴躍上網參加連署活動(網址:http://www.taiwanwatch.org.tw/issue/garbage/20020617.htm)。 今天這個活動和在日內瓦所舉行的有關持久性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之第6次跨政府協商會議的開幕日是同一天。斯德哥爾摩公約旨在清除目前科學上所知最持久的有毒物質,包括會致癌的戴奧辛與?喃。 此公約確認所有的廢棄物焚化爐,包括燃燒有害廢棄物的水泥窯,都是戴奧辛、?喃與多氯聯苯等的主要來源,並建議使用替代技術以避免這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副產品之產生。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焚化爐是全球69%的戴奧辛排放的來源。 根據發動全球參與這個首次反廢棄物焚化之國際行動日的全球反焚化爐聯盟(GAIA)說,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目標,是要使焚化變成無立足之地的廢棄物管理方案,特別是簽約國。 全球反焚化爐聯盟的共同協調員馮‧賀南德茲(Von Hernandez)說:「政府現在必得發展安全且永續的焚化替代方案。藉著今天的行動,我們希望我們的政府可以聽到這個宏亮清晰的訊息--永續性的未來沒有焚化的容身之地。」 今天我國政府還對焚化政策執迷不悟,並誤導大眾以為焚化是安全的廢棄物處理技術。藉斯得哥爾摩公約的確認,我們希望還給事實一個真相,並希望政府應藉此國際公約的成立,趕緊放棄垃圾焚化政策,停止興建焚化爐,解決既有的焚化爐的操作與灰渣處理問題,並加速建構永續的零垃圾政策。 焚化的排放與灰渣和嚴重的環境、食物甚至母乳的污染脫離不了關係,而包括各種癌症、生育問題、免疫失調、和畸形兒等許許多多持續增加的健康問題有關。 甚且,焚化爐破壞了大量原本可以回收,並回到生產經濟的資源,並透過支付昂貴的操作和維護等進口技術,吸走了地方政府與社區的大量的錢財。 美濃鎮每天必須提供50噸垃圾給美濃焚化爐焚化,每噸處理費3,715元;目前該鎮垃圾量不及35噸,也就是說每天要多付15噸的處理費,連續付4年;而不遠的仁武焚化爐替高雄縣政府每處理一噸垃圾,要淨付縣政府147元。興建中的台東焚化爐,簽約時台東市每天要提供167噸的垃圾,而該市實際上每天的垃圾量不及100噸;意即每天要多付出67噸(處理費每噸2,300元)。再看看雲林縣林內焚化爐的情形,該得標廠商達和公司的財務計畫書中,估計20年營運期間之總稅前淨利為44億7千萬元。焚化爐不僅吸走地方和民眾的錢,肥了財團和外國人,更危害當地民眾的健康,以及後代子孫的生存空間。 全球反焚化爐聯盟是一個擁有來自60個國家、超過265個會員的國際聯盟,於2000年12月成立於約翰尼斯堡,此聯盟試圖淘汰所有型式的廢棄物焚化爐,並提倡清潔生產、零垃圾與永續的垃圾管理系統。 若要了解參與「反廢棄物焚化」國際行動日的全部團體與活動,請到GAIA的網站:www.no-burn.org 國內連署單位:
◆[生活環境]德國有機食品遭農藥污染 引發大眾恐慌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11-01.asp ◆[生態保育]買下紐約州森林高地做保護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11-02.asp ◆[環境政策]哥斯大黎加政府壓制採礦與伐木活動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11-03.asp ◆[其他]控告FBI侵犯公民權 「地球優先」勝訴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11-05.asp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11-09.asp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不要把「水圳」變「水溝」!!──我們對於美濃永安路下庄仔水圳駁坎改建的幾點看法 --﹥ 下庄仔水圳是美濃老街最美麗的一段,不管是國內旅遊團體或國外著名學者,來到美濃的第一印象,都為美濃擁有一條蜿蜒美麗的水圳而讚嘆不已,咸認為美濃土地和水圳網構成的水文明,已經讓美濃成為台灣最獨特也最珍貴的客家文化發展地區。 對美濃人來說,水圳是生命之泉。農作灌溉依靠水圳、家庭用水依靠水圳,婦女洗滌衣服或家具也靠水圳,同時社區的訊息傳遞與公共討論也發生在水圳的活動上,可以說水圳沿岸居民的日常生活與社區活動已經和水圳形成非常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水圳空間」對美濃人的意義來說並不僅只為「水利運用」而已,它已經是美濃文化的一部份,也是美濃人生活的一部份。 此次我們非常震驚地看見下庄仔水圳─老街最美麗的一段,居然在地方社團與居民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拆除改建,將原來水圳兩旁的斜坡改建為直立堤,下方鋪滿水泥,原來當地居民洗滌使用的階梯也被拆除。也許主管施工單位是著眼於水利發展,我們也樂見於主管施工單位戮力從公,只是站在美濃作為台灣重要文化資產的立場,水圳已經不僅是農業灌溉渠道,而是具有深厚人文,同時與美濃的農業文明發展不可分的「文化空間」,未來美濃若要朝向文化立鎮、發展文化觀光、奠立美濃為台灣客家文化大鎮的願景前進,我們非常懇請主管施工單位是否可以先行暫緩施工,讓當地居民表達對於水圳改建的建言。 另一方面,站在公共安全的立場,我們認為將水圳兩旁的斜坡改為直立堤,反而將會增加公共危險性!將斜坡改為直立堤有幾個影響:首先是增加路面寬度,一般人可能會誤以為道路加寬會帶來發展,事實上它只會帶來更多車流和更快的行車速度,當地居民只要打開大門就有車輛在面前呼嘯而過,更遑論在門前玩耍的孩童生命安全!另一個問題是直立堤將對不小心掉落水圳的人車,失去斜坡緩衝的功能,以直線掉落水底將對人身造成更大的傷害;甚且,據聞施工的部分僅為長達數百公尺斜坡水圳中的中間一百公尺左右,施工的結果,將在景觀上造成令人難以忍受的錯亂突兀,其他在水圳生態等方面,亦將對美濃未來的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委員的「西村幸夫」先生來到美濃,曾說美濃是台灣重要的文化保存發展地區;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客委會主委葉菊蘭都不約而同的表示,將要把美濃列為台灣文化發展重鎮。全台灣甚至國際學者都認為美濃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大鎮!這麼重要的殊榮與條件,卻將以工程建設之名而行之以破壞之實,著實令我們感到震驚與不解!我們深切的期望,工程單位在施工前應讓地方民眾表達規劃意見,而地方民眾也應該以擁有這麼寶貴的文化資產為榮,深切的關心公共討論,真正的建設故鄉以文化立鎮。 本文轉載自【美濃愛鄉協進會】 http://mpa.ngo.org.tw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非核家園的核心價值
然而顯然大家忽略了,非核家園的核心價值簡單講就是「誠實」二字。誠實面對「核能」是人類有限知識無法駕馭的科技怪獸,於是選擇不用、敬而遠之,而去開展永續能源的經濟觀、環境觀與生活觀。然而台灣政治角力與妥協下的產物,加上核能專業人員莫名的優越感和專業傲慢,註定要用不斷的謊言來圓這個「續建核四下的非核家園」的大謊。 高階核廢料至今堆在核電廠的爐心水池裡已近滿池,不知何去何從,而低階核廢料則已經有二十多萬桶,其中有九萬多桶放在蘭嶼,造成台灣欺侮原住民的國際惡名、達悟族的種族憤怒,以及蘭嶼海域核種污染。 核一二三廠的廠區內,其實也有低階核廢料「暫時」儲存廠,號稱可滿足各核電廠運轉40年之貯存需求,而用過的核燃料棒,也就是所謂的高階核廢料,是將它先貯存於廠內之燃料池,使放射性及熱量充分的衰減後,移至廠內乾式貯存設施,進行約40年左右之中期貯存,最後再進行最終處置。也就是說每一個核電廠本身至少就是低階核廢料廠四十年,高階核廢料廠八十年,而甚至可能就成為永久儲存廠。這就是欺騙,和欺騙蘭嶼核廢料儲存廠是罐頭工廠一樣都是欺騙。而核四廠區內秘密規劃了一個核廢料儲存廠,在「砲台山」,根本沒有在原先的核四計畫與環境影響評估中出現。 然而欺騙還持續著而且不只這些! 在「不是高階核廢料,就是低階核廢料」的原則下,我們不斷被告知低階核廢只是一些用過的手套、衣服而已,但事實不然,如爐心燃料池內汰換下來的鋼架、冷卻水管路等中高階廢料,其實都混裝在一起。同時,核廢料用壓縮用焚化的方式處理,台電叫它做「減容」,已經「申請專利」,「各國競相來台觀摩」,但相關熟悉台電的包商卻透露,事實是各國都好奇而「來台一探究竟」,之後覺得台灣竟然「敢這麼做」覺得不可思議;甚至還有業者透露,核廢焚化爐至今已經「試燒」好幾年,原因就是一直驗收不過關,但核二廠萬里的居民卻被告知「絕對沒問題」。另外所謂蘭嶼的核廢料桶的「換裝工程」,工作人員是「有穿防護衣,但開桶、破碎、固化、封桶,幾乎就是露天進行」「那個核種怎麼飄都沒人知道」,一個相關業者說是基於良心才提醒我們。 【文章連載】▲非核家園的省思 (一) (二) 時 間:6月20日(四) 晚上7:30 三十萬年前,當熾熱的火山熔岩冷卻之際,彩蝶們也悄悄地跟隨在綠色精靈身後,劃過天際,來到陽明山繁衍... 當住家附近公園中鮮黃色阿勃勒花序擁簇著盛開的五、六月來臨之際,陽明山的許多山頭也有許多身著青衣的彩蝶,趁著澤蘭花盛開之際,一擁登上花海舞台盡情演出,連在酷暑中的內雙溪畔食茱萸也大肆綻放,引來彩蝶大快朵頤,簡直可以”蝴蝶樹”稱之。陽明山的彩蝶之美,不在於體型碩大、色彩光鮮耀眼,而在於置身其中,細細觀察與欣賞。 ※免報名,免費用,敬請提早就坐。
播出時間:6月17日(一) 下午03:45~04:00 首播 散落在台灣海峽中央的澎湖群島,就像是一串串的美麗珍珠。湛藍的海水,美麗的沙灘,在每年夏天總會吸引無數遊客前來弄潮,儼然已經成為國人心目中的海上樂園了。 或許觀眾們熟悉的是開放觀光甚早的七美、吉貝或者是望安,事實上,澎湖群島由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有許多的小島是極富生態資源和觀光價值的。 我們前一陣子跟著台北鳥會拜訪了剛開放不久的鳥嶼,就見識到當地美麗、完整、並蘊藏著豐富生態的大片潮間帶。這讓每位團員都興奮極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到澎湖的鳥嶼,去看看那裏美麗的潮間帶吧! 播出時間:6月18日(二) 下午03:45~04:00 首播 每年四、五月是燕子們求偶築巢的旺季,有些人在自家屋簷,或是走在騎樓間,可以聽見啁啾的小鳥叫聲,抬頭一看,一整排張大了小嘴的小家燕,再等得久些,還可以看到忙碌的大燕子來來回回的餵食。 這樣令人驚喜的畫面,在我們的都市裡並不難見到。中國人的風水觀,向來認為燕來福,燕子來到自家門前築巢,就表示有福氣、會興旺;其實就生態的角度來看,燕子育雛需要捕食大量的蚊蠅,也算是替人除害;所以燕子來了,人們的笑容也來了。 今天節目,我們要帶觀眾朋友們走訪的是,北投中央社區發展協會正在規劃的「燕子步道」。它的範圍,包括中正街、光明路以及整條中央南路,全長超過一千公尺的房屋騎樓,中國南方的家燕年年到此避暑築巢,一年繁殖兩次,燕口繁多,正是不可多得的保育大教室。這將是台灣首座的「燕子步道」,現在就請您跟我們一起來體驗,這個新的「燕子步道」。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