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變遷]美國阿拉斯加冰河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7-19 (ENS)- 全球氣候急速暖化再添證據。發表於今日「科學」雜誌的新研究指出,阿拉斯加冰河融化速度之快超過以往的預期,而融化的河水更使海平面以超過以往預估的速度上升。以上兩種加速進行的趨勢,是由阿拉斯加大學位於費爾班克斯的研究團隊所發現。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9-01.asp ◆[生態保育]美國保育界主張:火災管理應以疏伐灌木叢為主,而非砍伐老樹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9-06.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9-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9-19.asp ▲[深度報導]推廣環境資訊、一步一腳印,環境資訊協會致力為台灣環境留下足跡 (上) --﹥ 作者:莫聞 (環境資訊電子報 e-info.org.tw) 2001年5月19日,一群不足30人的年輕人,結合幾位環境保育方面的專業人士,舉行「環境資訊協會會員大會」,同時推舉出首任理監事,負責推動協會事務。 這一天,作為「環境資訊協會」誕生之日,在各方團體上網e化的風潮之下,標誌著以環境參與及關懷來建構網路地球村的理想,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本文轉載自Taiwan News 財政經總合周刊第30期 作者:艾許莉‧帕金森 (西北樹蔭咖啡運動組織) 2002年1月10日,星期四 我通常致力於由義工支援的小型活動。現在,我正動員這些同仁們,在西雅圖居家展覽的一部份「環境博覽會」擺一個攤位。我們的構想是,提供咖啡測試並準備資料供民眾索取。樹蔭咖啡的一個最大賣點在於它比快速生長的日光咖啡豆多了分與生俱來的香甜,少了分苦澀。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品質、口味、健康、便利性-而非環境考量-是購買咖啡時的決定要點。所以我們強調樹蔭咖啡的口味、有機栽培以及高品質。我不介意為了迎合消費者而調整、修飾我們的訊息,只要中心訴求被接收到了就好。 全文與圖片詳見:http://www.gristmagazine.com/grist/week/parkinson011102.asp 作者:于立平 記得第一次看到烏坵這個名字,是在民國87年,報紙上一張海水拍打岩石的黑白照片,一句低放射性核廢料的「優先調查候選場址」,就代表了烏坵的全部。還記得第一次打電話去金門縣政府,詢問這座由金門代管的小島,得到的回答卻是「屬於金門的嗎?還是馬祖呢?烏坵鄉公所的電話,你可能要問查號台。」就這樣一座妾身未名的小島,這麼多年來,好像消失在台灣的版圖似的。 對許多住在台灣的人來說,烏坵這個名字,是如此的陌生又遙遠。1874年荷蘭人設立烏坵燈塔,烏坵成為福廈海域,各國商船的航海明燈。1953年烏坵燈塔停止發亮,島上響起了「永保烏坵」的口號,烏坵從此就如同每一個,被定位成戰地前線的島嶼一樣,與世隔絕、鮮為人知。民國87年,當烏坵鄉的小坵嶼被台電相中,成為低放射性廢料最終儲存場的「優先調查候選場址」之後,這座被遺忘很久的島嶼,為了承接世紀垃圾,終於打破了數十年的軍事禁錮。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ourisland/2002/ou02072501.htm ●[座談會]民間運動團體與發展新能源研討會 --﹥ 時 間:7月27日(六) 早上8:30-12:30 今年八月底的世界高峰會議上,鼓勵第三世界發展再生能源,更是綠色團體在面對全球化所衍生對環境生態與對弱勢衝擊下,思考如何「不在於阻止全球化,而在於如何全球化」時所推動「綠化全球」的重要議程,這個議程可以預見將成為未來十年地球永續發展推動上的重要工作。 由新能源來替代核電,或者取代化石燃料是台灣綠色團體普遍的共識,然而以現實的層面看,目前在台灣推動新能源仍阻礙重重,以我們目前的條件看,不只達不到「以新能源取代核電」,也難據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去集中化」好讓「社區環境意識」升高的目的。 不過在與全球接軌,以及綠色外交的觀點下,從零到一固然還需相當的努力,但是我們仍看得出趨勢不可擋。由於有關能源的產、官、學研討會相當多,因此在前往世界高峰會議行前,由綠黨舉辦「新能源研討會」,不希望太學術性,卻期望和各位共同回顧台灣能源政策發展歷史,與探討綠色團體可以為新能源發展努力的空間。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365 ●[座談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與管理的南北對話 --﹥ 時 間:7月27日(六) 下午2:00-5:00 響應這次地球高峰會所強調的南北平衡,我們預計以南北目前在淡水資源保育上因受自然環境流域特性與都市化結果的不同,所造成水資源問題的南北差異為重點,邀請南北代表,針對21世紀議程(Agenda 21)第十八章所討論的範疇(水資源匯水盆地綜合管理及水價水費徵收),展開南北對話,互相討論。希望這個論壇能促使政府單位與河流與水資源保育NGOs建立河川管理決策機制,落實新夥伴關係。在面臨未來可能在水質與水量以及經濟、法制與制度的調整時,能同時在文化多樣性與生態多性的整合架構上,發展未來整體工作計畫,找出台灣水資源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359 播出時間:7月29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封面故事 【前線】 "前線"這兩個字,禁錮了烏坵島,困住了烏坵人,誰也沒有想到,被軍事管制五十多年之後,最後突破重圍的不是解嚴,而是核廢料,為了承接世紀垃圾,這座被遺忘很久的島嶼,終於有機會在媒體版面曝了光,而今隨著核廢的聲音逐漸遠去,又有誰還會來關心烏坵... 看守台灣 【砍樹造林】 吳郭魚成功入侵台灣溪流,改名「台灣鯛」,已經成為不可挽回的事實;琵琶鼠稱霸高屏溪與冬山河也早己眾所皆知;食人魚、巴西龜、鱷魚等水族弟兄在水庫河流中出沒,也偶爾成為茶餘飯後的新聞。 人們為了休閒為了娛樂, 開啟了食用魚與經濟魚的市場;為了嘗鮮為了好奇,帶動了業者的試探與炒作。這個外來魚種交易買賣的自由市場,早就超乎想像地龐大,大到市面上90%的觀賞魚都是禁止輸入的魚種、大到一條魚的身價高達數十萬元、大到業者趨之若騖、大到政府單位束手無策。 你說,溪流裡怎麼可能不會有愈來愈多的外來魚種?
播出時間:7月27日(六) 上午8:00-8:30 首播 位於屏東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八十九年開始,與法國學術界合作,進行珊瑚的人工復育計劃,成功繁殖八十多種珊瑚,存活率也高達九成五,可見國內的繁殖技術已達成熟。 在墾丁海域珊瑚因受人為破壞、環境汙染的影響,導致珊瑚數量已大量減少。有鑑於此,海生館開始推動珊瑚復育,引進最新的「摩納哥」的人工培育方式,加上多位台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進行這項復育計劃。 在海生館「珊瑚王國館」中,展示了人工復育珊瑚的驚人成果,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形態、色彩變化瑰麗的珊瑚礁,可說是美不勝收。海生館珊瑚實驗室的成功復育珊瑚,更備受法國研究專家的肯定。今天的節目,就請您和我們一起進入珊瑚王國裡,了解復育珊瑚的奧妙!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